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新疆之春教材分析范文三篇

| 瀏覽次數:

教材又稱課本,它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它不同于一般的書籍,通常按學年或學期分冊,劃分單元或章節。它主要是由目錄,課文、習題、實驗、圖表、注釋和附錄等部分構成,課文是教材的主體。隨著科技術的發,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新疆之春教材分析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新疆之春教材分析3篇

【篇1】新疆之春教材分析

音樂欣賞《新疆之春》教學設計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第一初級中學:秦艷

教學內容:

1、音樂欣賞《新疆之春》

2、歌表演《青春舞曲》

教學目標:

1、能夠對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民族民間音樂感興趣,并積極參與各項音樂實踐活動。

2、能夠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潑的情緒背唱《青春舞曲》。

3、能夠大膽地獨自或參與《青春舞曲》歌表演。

教材分析:

1、《新疆之春》作于1956年。樂曲采用維吾爾音樂風格的音樂語言,表現新中國成立后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及歡欣鼓舞的樂觀情緒。樂曲的感情樂觀豪爽,樂思奔放流暢。《新疆之春》單三部曲式結構。樂曲第一部分的節奏由疏而密,繼而疏密交替,其旋律多用同音重復和級進的方法,加上鋼琴鏗鏘有力的伴奏音型、小提琴的多種演奏技法,表現出一種熱烈、歡快、酣暢、富于激情的音樂情緒。樂曲的第二部分采用了新疆舞蹈中手鼓的伴奏節奏為素材,小提琴用雙音奏出舞曲性的旋律, 這段旋律先后在D大調和A大調上展現后進入高潮,給人以載歌載舞、歡度節日的強烈印象。第三部分音樂基本上再現了第一部分的內容,但在結束部分卻有所不同。即:結束部分有一個尾奏。

2、《青春舞曲》是王洛賓根據維吾爾族民歌整理創編的歌曲。這首歌的歌詞用富于哲理的生活現實告訴年輕人:有些事物可以去而復返,有些事物卻是一去不復返的。而人的青春正像那鳥兒一樣,飛去后即不再回頭。這首歌的原調為f小調,全曲的節奏輕快、跳躍,充滿活力,具有維吾爾族民間舞蹈和模擬手鼓演奏的風格。曲調上下流動、偶有跳躍,顯得十分歡快、流暢。歌曲短小精練,出現多次反復和變化反復,非常適合于維吾爾族歌舞表演。

教學重點:感受、體驗新疆音樂的情緒及風格。

教學難點:

1、在聆聽過程中用自己的方式表現音樂的音樂情緒及風格。

2、獨自或參與《青春舞曲》歌表演。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課前播放新疆歌曲讓學生進入音樂教室時感受到音樂課堂氣氛。

二、音準、聽力訓練:

1、用哼鳴的方法跟琴模唱

方法:由單音到樂句,音域由低到高再下行

2、節奏聽辨及模仿

要求:教師用琴彈奏和弦,學生用手敲擊節奏。

三、新課教學:

引入:播放兒童舞蹈片段《娃哈哈》并提醒學生注意觀看。

提問:你能說出剛才你聽到的音樂看到的舞蹈片段是我國哪個地方的嗎?(學生發言)請說說你所了解的新疆,包括服裝、特產、歌舞動作、音樂等等。(學生發言)今天我們就再來欣賞一首新疆的器樂曲——《新疆之春》(出示課題)

(一)、音樂欣賞——《新疆之春》

1、作者簡介:

馬耀先(1938— ) 小提琴演奏家,回族,烏魯木齊人。1959年畢業于西安音樂學院管弦系。同年入中央實驗歌劇院任演奏員。1961年調新疆歌舞團任樂隊首席兼獨奏演員,后任樂隊隊長。作有《新疆之春》等樂曲和歌曲。

李中漢(1933— ) 作曲家,河北定縣人。1949年入西北藝術學校學習小提琴。1954年考入西安音樂專科學校專修作曲。在校期間合作創作了《新疆之春》等。現在鐵道部第一工程局文工團任作曲。作有小提琴曲《歡樂的牧場》、歌劇音樂《帕麗扎特》等。

2、樂曲初聽——思考:

⑴、這首樂曲的情緒是怎樣的?

⑵、在這首樂曲主要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用什么樂器做伴奏的?

⑶、這首樂曲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聆聽并思考;樂曲聽完后師生共同解決思考題。)

3、樂曲復聽:

⑴、A段的音樂有什么特點?

樂曲第一部分的節奏由疏而密,繼而疏密交替,其旋律多用同音重復和級進的方法,加上鋼琴鏗鏘有力的伴奏音型、小提琴的多種演奏技法,表現出一種熱烈、歡快、酣暢、富于激情的音樂情緒。

⑵、B段的音樂采用的是新疆什么樂器的音樂素材?表現了什么樣的音樂氣氛?聽到這段音樂時,你最想做什么?

采用了新疆舞蹈中手鼓的伴奏節奏為素材,運用轉調的手法讓音樂呈現高潮,給人以載歌載舞、歡度節日的強烈印象。

(教師引導學生熟悉B段旋律及節奏型 ,探討音樂素材及轉調手法的運用。)

(情緒體驗——感受新疆手鼓音樂素材的特點,師生一起進行簡單的新疆手鼓節奏模仿練習。)

⑶、第三部分音樂有什么特點?為什么用A′來標記?

(結合“實踐與創造”進行講解)基本上再現了第一部分的內容,但在結束部分卻有所不同。即:結束部分有一個尾奏。

4、小結:《新疆之春》是一首小提琴獨奏曲,樂曲采用維吾爾音樂風格的音樂語言,表現新中國成立后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及歡欣鼓舞的樂觀情緒。表現出一種熱烈、歡快、富于激情的音樂情緒。

(二)、歌表演——《青春舞曲》

1、聽音樂熟悉音樂旋律

2、學生初步學唱歌曲

教師對唱得不太準確之處進行糾正,同時配合手勢讓學生看指揮動作,為熟悉音樂伴奏做準備。重點區分“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兩句的不同旋律。前一句作疑問句式理解,所以樂句結尾作旋律上行;后一句是肯定回答,因此是終止感覺。

3、學生跟鋼琴唱歌詞,了解歌曲詞意。

4、情緒體驗與動作創編。

5、小結:《青春舞曲》這首歌的歌詞用富于哲理的生活現實告訴年輕人:有些事物可以去而復返,有些事物卻是一去不復返的。而人的青春正像那鳥兒一樣,飛去后即不再回頭。這首歌詞雖沒有什么明確的警句格言,但它卻真摯地警示著年輕人: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時光。

6、知識延伸:作曲家王洛賓及其作品了解。

王洛賓(1913—1996) 作曲家、民族音樂學家。曾用名艾依尼丁。北京市人。曾任新疆軍區歌舞團藝術顧問。自1937年開始,長期從事西北少數民族民歌整理工作,溝通了西北少數民族音樂與內地民間音樂。他數十年在西北地區工作,成為開發我國西北民族音樂寶庫的先驅者,他的音樂創作深深地扎根于大西北的民間音樂土壤。他的部分音樂作品流傳至今,影響廣泛,被譽為“西部歌王”。

記錄、譯配了大量民歌:《達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掀起你的蓋頭來》、《都它爾和瑪麗亞》、《阿拉木汗》、《半個月亮爬上來》、《瑪依拉》、《黑眼睛》等。

創作歌曲:《風陵渡的歌聲》、《洗衣歌》、《老鄉,上戰場》、《血花曲》、《少年進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高高的白楊樹》、《亞克西》、《民族團結亞克西》等,創作歌劇音樂有《沙漠之歌》、《兩代人》、《戰斗的歷程》、《托木爾的百靈》等。

四、課堂總結:今天我們聆聽了《新疆之春》這首熱烈、歡快、富于激情的小提琴獨奏曲,學唱了《青春舞曲》這首歌, 特別是了解了“西部歌王”王洛賓對西部少數民族音樂的貢獻。希望同學們了解西部、了解西部音樂、了解祖國的民族音樂,以后做王洛賓那樣的民族音樂使者,讓更多的人了解民族音樂文化,了解民族音樂。

教學反思:

由于本課涉及內容較多,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接受力及表現欲情況,在音樂情緒的體驗及動作創編上有一定難度,時間上安排很緊,對于知識延伸方面有可能無法處理,其作品可留給學生做課外了解,但必須提到“西部歌王”對我國西部少數民族音樂的貢獻。

2010-11-15

【篇2】新疆之春教材分析

二十四節氣之春分


春分 (Spring Equinox)

2017年春分時間是 3月20日 18:28:35

時間

每年03月20~21日

三候

玄(元)鳥至:燕來也。

雷乃發聲:雷者陽之聲,陽在陰內不得出,故奮激而為雷。

始電:電者陽之光,陽氣微則光不見,陽盛欲達而抑于陰。其光乃發,故開始閃電。

介紹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節,農歷日期不固定,這時太陽到達黃經0°。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有《明史?歷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后,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并發出閃電。

春分是從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開始至4月4日(或5日)結束。春分,每年公歷3月20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0度(春分點)時開始。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

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其后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它不僅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征,春分時節,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在遼闊的大地上,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歷)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1、豎蛋

春分成了豎蛋游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

2、吃春菜

"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

3、送春牛

春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春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

4、粘雀子嘴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5、春祭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

6、祭日

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此俗歷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由于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素問?骨空論》:“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余則瀉”。傳統飲食養生與中醫治療均可概括為補虛、瀉實兩方面。如益氣、養血、滋陰、助陽、填精、生津為補虛;解表、清熱、利水、瀉下、祛寒、去風、燥濕等方面則可視為瀉實。

中醫養生實踐證明,無論補或瀉,都應堅持調整陰陽,以平為期的原則,科學地進行飲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

春天到來從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前后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也正處于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于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常見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

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涼,食后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

【篇3】新疆之春教材分析

《新疆地方史》教材

2012版

一、學習新疆地方史的目的

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課,能夠掌握新疆歷史的基本理論,基本史實,基本限素,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增強熱愛新疆,熱愛祖國的信念,為保衛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疆而貢獻力量;

學習新疆地方史,首先要掌握以下幾點問題:

這門課是以馬列主義的歷史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為指導,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尊重科學,尊重歷史,力求通過對歷史事件與人物的分析,評價,對新疆歷史上的重大問題作出客觀的,科學的,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結論。

所以學習新疆地方史,首先要掌握以下幾點問題:

第一,新疆目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是中央王朝直接管轄統治的時期,如漢、唐、元、清,還是地方政權管轄統治的時期,如烏孫、高昌王國、喀拉汗王朝、葉爾羌汗國等,它們所統轄管理的地方都是中國歷史上的版圖;

第二,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是多元一體的,自古以來,在新疆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yǎn衍的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第三,新疆的歷史,是各個民族共同開發、共同建設、共同反對外來侵略的歷史,各個民族都為新疆歷史做出了重大貢獻,譜寫過光輝燦爛篇章。

第四,新疆與中原的關系,新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統一、團結,進步是主流。這四點是客觀的歷史事實。

二、學習新疆地方史的要求

講解這門課程中老師對同學們的要求:

第一,一定要弄清出學習這門課的目的和要求;

第二,把新課內容一定要預習;

第三,多看有關這門課的資料;

第四;把每次作業都要認認真真地做,對作業內容進行多思考,多腦筋。

第五,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

三、主要內容

這門課分為三個部分;即古代史:從原始社會到鴉片戰爭的爆發;近代史:從鴉片戰爭的爆發到中華民國的成立;現代史:從中華民國的成立到新疆和平解放。

新疆自古代起就是我們偉大祖國的一部分。新疆的歷史是祖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同樣,先是經歷了漫長的無階級社會,然后過度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后來又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新疆各族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一起進行了長期的斗爭,經歷了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終于在一九四九年十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得到了解放。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疆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現在,新疆各族人民正為實現祖國四個現代化而努力奮斗。

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西域

第一節 新石器時代

一、地理環境

我們偉大祖國的西北邊陲新疆,是個廣闊富饒的,一個雨量稀少,帶有明顯干燥地帶特性的典型地區。全區面積約165萬平方公里,為全國面積的六分之一,是我國最大的省區。它的東北、北面、西北、西面、西南,分別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國接rǎng壤;東面、東南、南面與甘肅、青海、西藏3省區毗連。

這塊地方在歷史上通稱為“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新疆”這一名稱是從清朝才開始出現的,古代的西域或新疆的西北邊界是在巴爾喀什湖,比現在的新疆還要大的多。

古代人使用“西域”這個詞時,其界定范圍有廣、狹二義之分:就廣義講,西域包括新疆及其以西的中亞、西亞、北非、地中海東岸以及印度北部地區;從狹義說:西域指王門關、陽關以西,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蔥嶺以東,我國歷代中央及地方政權所管理統轄的地方。即使后者的范圍也比現在的新疆大得多。今天的新疆境界,是近代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強占我國大片領土以后而形成的。但是,在講歷史上的西域時我們須按照歷史唯吻主義的精神,尊重歷史事實,因為那時它確實是中國的疆域,不這樣講很多歷史問題就說不清楚。“新疆”和“西域”這兩個概念之間有緊密的聯系,意思都是一樣的。

新疆的地貌特征是三大山系包圍著兩個盆地。

三大山系-(1)昆侖山和喀喇昆侖山,是雄zhì峙于南部,是新疆與西藏的分界線,也是把這兩個兄弟區域連接起來的一道紐帶,這道山脈往東又同青海西部,甘肅及陜西南部諸山連成一體,所產美玉馳名于世。(2)阿爾泰山是新疆東北部的主要山脈,它從東南向西北延伸,盛產黃金,以此漢文古籍多稱之為金山,“阿爾泰”是突厥語,意為金子,所以漢文古籍多稱它作金山,形象了它的美麗和富饒。(3)天山山脈從東到西橫貫于新疆的中部,自然地把新疆分成了南北兩個各具特色的區域。這道山脈之雄偉壯麗,從它的名字上就可以看的出來,天山上的景色—云多,雪大,是很令人神往的。

兩個盆地-(1)天山北部的準噶爾盆地,盆地中央是古爾班通古特沙漠;(2)天上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盆地。盆地中央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面積達33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底部石油chǔ儲量豐富。

發源于三大山系的主要河流有:(1)額爾齊斯河,源于阿爾泰山西南部。(2)伊犁河,發源于天山北麓,向西流入巴爾喀什湖。(3)塔里木河,是發源于天山南麓的開都河,阿克蘇河以及源于昆侖山的喀什噶爾河、葉爾羌河,和田河等眾多河流,匯合而成的一條大河—我國最大的內陸河,自西向東注入羅布泊。

塔里木盆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氣候干早少于每年平均降水量只有80毫米。

二、新石器時代

我們偉大的祖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人類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北京猿人”等都生活在舊石器時代(因為他們的主要生產工具是簡單打制的粗笨石器,所以考古學上稱為舊石器時代)。新疆地區目前尚未發現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但已發現許多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址。這說明最晚在七八千年以前,新疆地區已有人類活動。

在新疆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哈密、吐魯番,烏魯木齊縣;天山北麓的木lěi壘、奇臺、吉大薩爾、伊吾、巴里坤及伊犁河谷;天山南lù麓的庫車、巴楚、柯評,博斯騰湖沿岸,且末、民豐、于闐、皮山等等。經考古學家對這些遺址上發現的遺物分析研究,認為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

(一)以大量xì細石器為特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這類文化遺址分布在哈密,烏魯木齊縣,木壘縣城南郊以及吐魯番等地,它們均處于天山南北麓或天山中的小盆地上。石器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bēn錛形器、三角形矛、zú鏃等,與這些細石器共存的還有少量砂質陶器,如圓底bō缽、圓形杯、wèng甕、guàn罐之屬。這些遺物反映那時人們的經濟生活,以shòu狩liè獵、游牧經濟為主,有的地方也可能出現原始農業。

(二)以大型磨制石器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這類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喀什疏附縣阿克塔拉、溫古洛克、庫魯克塔拉、得沃勒克以及阿克蘇縣喀拉玉爾gǔn袞等處。石器特征是體形較大,都是磨制。石器工具有石斧、石杵、磨盤、石紡輪、石球、石刀、石鐮等。與石器共存的還有大量陶器:罐、缽、盆、甕、杯、壺等。這些遺物反映那時人們的經濟生以農業為主。

(三)以彩陶為重要特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這類文化遺址分布很廣,幾乎天山南北各地都發現此類文化遺址。在這些遺址中出土陶器有雙耳紅táo陶guàn罐、彩陶罐、單耳黑陶杯、甕、盆等。與陶器共存的有磨制石器、小件銅器,這些遺物反映,當時以農業為主的新石器晚期,有的已進入金石并用的時代。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遍布全疆,且從石器型制、打制技術、品類、用途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紋等方面看,與內蒙、寧夏、青海、甘肅細石器文化相一致。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因居住地方的自然環境不同,有的以狩獵、游牧為主,隨水草遷徙,居無定所;有的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相對定居。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已有分工。產品交換已經出現,與內地聯系密切。人們過著氏族社會的生活,先是母系,隨著生產的發展,晚期進入父系氏族社會。

第二節古代居民

一、古代居民

新疆地處亞洲腹部,是古代中西交通孔道,也是歷史上各種族、民族遷徙角逐和交匯融合的地方。各種族、民族的遷徙,融合,形成了新疆古代史上復雜的居民關系。

從人種學方面講,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年來對新疆孔雀河下游古墓溝墓地、天山阿拉溝墓地、哈密柳樹泉yān焉不拉克墓地、樓蘭遺址東郊墓地、洛浦山普拉墓地、塔什庫爾干塔吉克香寶寶墓地和伊犁河上游昭蘇土墩墓墓地出土的186具古代人頭骨的體質形態特點和人種系統進行了測量分析研究,認為這些距今約2000—3800年間的古代居民的種族(人種),從人種學上劃分,有來自西方的歐洲人種和來自東方的蒙古利亞人種,以及二者的混合種。據此,對新疆古代居民的種族起源可有如下推測:

1.至少在青銅器時代,具有某種古老形態和西方高加索人種成分特征的居民已經深入到新疆腹地的羅布泊地區。

2.大約在公元前幾個世紀或更早的時候,另一種在體質上與地中海東支類型接近的成分由中亞進入新疆西部,并由西向東沿塔里木盆地南緣逐漸移殖到羅布泊,與那里先期占居的居民匯合,成為古樓蘭國人民的基本種族,另一些地中海成分沿塔里木盆地北緣滲入到天山地區和當地的先期居民匯合(如阿拉溝墓地)。

3.大約在公元前幾世紀或更早一些時候,某些以duǎn短lú顱為特征的西方人種成分已經出現在伊犁河上游.甚至更東的天山地區(如昭蘇、阿拉溝墓地):

4.大約距今3000年或更早一些,蒙古人種成分已出現在東疆地區(如哈密焉布拉克墓地),并逐步向西yán延shēn伸。

那么,新疆古代居民的族屬情況又是怎樣的呢?從文獻學方面講,在古代新疆地區活動主要民族有匈奴人、丁零人、烏揭人,月氏,羌人,烏孫人,塞人和漢人等等。

烏揭人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最早生活在額爾齊斯河上游及我國新疆北段一帶;

月氏人 據“漢書”記載,它們原游牧于敦煌祁連間,漢代以前,勢力強大,還擊潰烏孫族,殺其首領,占據其地。后來月氏為匈奴擊潰,西遷伊犁河流域,將游牧于那里的塞種趕走,占據塞地。在塞地又遭烏孫襲擊,suì遂南渡錫爾河,征服大夏,建立政權。民國時期有人認為月氏應讀肉支。但“史記”,“漢書”的古代注釋家并無一人對“月”的讀音提出過不同意見,因此,后人認為“月氏”的月應該肉的看法,根據是不充足的。月氏一名的正確讀音應該是yuè月zhī支。我國古籍中將遷往中亞的月氏稱大月氏,留牧于祁連山一帶的稱小月氏。古代印度人稱大月氏為吐火羅人。月氏的族屬,說法不一。“魏略.西戎傳”稱其為羌,“舊唐書”以其為戎,一些外國學者或認為屬突厥,或認為屬阿利安人,也有認為就是匈奴人。還有認為月氏卒書,介于是 dǐ氐 ,羌,突厥之間。 根據目前材料來看,月氏就是河西地區的老住戶,是河西地區養育出來的一個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同時也是河西地區的最早開發者和建設者。

烏孫人與月氏族相似,也是原來活動河西,以后遷往伊梨河流域,并對中亞歷史發生過重大影響的一個民族。《漢書,張騫傳》記載張騫第一次通西域返回后,增報告說:“臣局匈奴中,聞烏孫王號昆莫,與大月氏俱在祁連,敦煌間,小國也。大月氏攻殺昆莫父親,奪其地,人民亡走匈奴……”,還有《漢書》具體指出,這時烏孫“與大月氏俱在祁連,敦煌間,小國也”。根據對上述兩個問題的認識,我們認為,烏孫的游牧地在張掖以西,敦煌以東。后來匈奴打敗大月氏之前,烏孫部落歸附于匈奴,烏孫在匈奴的支持下,舉族西遷,襲擊大月氏,大月氏被迫南走,烏孫遂占據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

羌人是西域地區最早的居民之一,羌族最早生活在“河關之西南”(河關在今甘肅臨夏與青海交接處),即今青海東南部。此外,從語言上說,苗與羌同屬漢藏語系,也反映了這兩個民族內在的某種聯系。古代羌族有無自稱,史無記載。羌很可能是商人對他們的稱呼,為后人所沿用。羌字上從羊角,下從人。這表示很可能羌人就是根據他們從事與牧羊業而稱其為羌。到漢代,羌族經過先秦一段很長時期的遷徙分化,有的與其他居民相融合,已不屬于羌族仍然保留自己的特點,并且他們集中在三個地區:一個是河湟地區,一個是塔里木盆地以南至蔥嶺的西域諸國,一個是隴南至川西北一帶。漢代初期,他們在匈奴奴隸主的統治之下。《魏略》所記“敦煌西域之南山中” 月氏與羌族并存,正是反映了這種客觀事實。羌族在昆侖山以北西域地區的分布是很廣的。他們主要居住于若羌國(今新疆若羌)。西域羌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有的遷往它處,更多的留居當地,融入其他民族 ,成為以后新疆許多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語言學方面講,新疆古代居民分別屬于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和阿爾泰語系。

二、遠古傳說和西域巖畫

公元前60年漢在西域設都護府進行政治統治,是新疆正式列入中國版圖的標志,而中原與西域的交往卻是很早以前的事了。《穆天子傳》、《山海經》、《管子》等書,對西域之事也記之甚詳。這眾多的遠古傳說,反映了中原與西域人們之間的友誼與交往。

西域巖畫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和歷史學家在新疆的三大山系阿爾泰山、天山和昆侖山中發現了大量的巖畫。這些巖畫有的在洞中,有的在壁石上。有的是彩繪,有的是diāo雕záo鑿、摩刻。從畫面內容和刻鑿繪畫技術上看,時間有早有晚。根據巖畫的分布情況來看,絕大多數是在水源豐富、草木茂盛、qín禽shòu獸qī棲xī息、環境優美、氣候宜人的山區和河谷地帶。如阿爾泰山系的阿爾泰一布爾津一帶;天山山脈的哈密、巴里坤、木壘、昌吉、呼圖壁、烏蘇、精河、溫泉以及伊犁河谷諸縣;帕米爾和昆侖山的塔什庫爾干、葉城、皮山等地。無疑這些yán巖畫是新疆早期游牧民族生產、生活和社會的真實寫照。仔細研究分析這些巖畫所表現的思想內涵,就會覺得它十分豐富深刻,概括起來,有如下一些方面:

狩獵、放牧、飼養類巖畫 。

生殖崇拜類巖畫

原始舞蹈類巖畫

除此而外,還有表現圖騰崇拜的、wū巫shù術活動的、氏族部落徽號的、與猛獸格斗的、歌頌日月光明的等等。

這些巖畫為我們今天研究原始游牧民族的生產,生活、社會、思維、巫術、宗教、舞蹈,雕刻藝術以及民俗,服飾,民族,種族屬系等方面提供了可貴的數據。

復習題

名詞解釋:

(1)“西域”

(2)新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簡答題:

1,新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布那些地方?

2,簡述新疆古代居民的種族情況?

3,新疆古代居民的族屬情況是怎樣的?

4,新疆古代居民的語系情況是怎樣的?

5,我國古代文獻中反映中原與西域人們之間的友誼與交往的有哪些書?

6,學習新疆地方史的目的是什么?

7,新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分幾大類?它們是哪些?

論述題:

1,新疆的地理環境如何?

2,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那些地方發現了大量的巖畫?這些巖畫表現什么意思?

第二章 漢代西域

漢代包括西漢和東漢。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漢朝,都長安,史稱西漢。公元25年,劉秀重建漢朝,都洛陽,史稱東漢。公元220年,東漢亡。兩漢共426年。

漢代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階段。在西域各族人民同中原人民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的基礎上,漢朝在西域設立都護府,進行政治管理,從此,西域統一于漢的版圖,成為我們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節 匈奴與西域

一、西域諸國

據《漢書·西域傳》記載,西漢初年,生活在西域地區的居民多是處于相互分割狀態的城邦和行國,史稱“三十六國”.(補充內容:綠洲上的人們分別擁戴著自己的土王,具有小國家的體制,號稱西域三十六國;這些國家的通商活動,似乎非常活躍為此沿著天山南北兩路分別開闊了一條貿易路;參考書:“古代天山歷史地理學研究”)后來分為50余國。昆侖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南緣有若羌,樓蘭,且末,小宛,精絕,戎盧,捍彌,渠勒,于闐,皮山,莎車。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有山國,焉耆,危須,尉犁,渠犁,烏壘,龜茲,溫宿,姑墨,尉頭,疏勒。天山以北及東疆地區有蒲類,蒲類后,車師前,車師都尉…等等。諸國人口大者數十萬,小者幾千人,最小的只有一二百人。

西域地區的居民主要有塞人,烏孫人,羌人,匈奴人和漢人,丁零人等。

由于自然條件不同,西域地區的經濟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以農業生產為主,人們定居在城鎮和村莊中,史書上稱之為“城廓諸國”。塔里木盆地周圍的鄯善,戎盧,捍彌,于闐,莎車,疏勒,渠犁,焉耆,龜茲,姑墨以及吐魯番盆地的車師,蔥嶺西北的大宛等就屬于“城廓諸國”,這里生產麥,shǔ黍 ,jì稷 , 菽,mù苜xu蓿,葡萄,石榴及瓜果。

另一類以畜牧業生產為主,逐水草而遷徙,史書上稱之為“行國”。天山以北的烏孫,烏揭,車師后國,怕米爾高原的蒲犁,西夜等,昆侖山北麓的若羌等都屬于“行國”,牧養馬,牛,羊,驢,駱駝等。那時,西域各國都有自己的手工業。如制玉、制陶、制革、釀酒、毛紡織、金屬冶煉,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在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業逐漸有所發展。

各國社會內部,統治者有國王,官吏、武士;被統治者有平民、手工業者和可以買賣的奴隸;各國有政權機構、有軍隊、刑罰和監獄。

西域諸國由于戈壁大山的阻隔,分散,閉塞,各自為政,正如史書所說,“各有君長,兵眾分弱,無所統一”。

(讓同學們看第23頁的“西域諸國情況”表;)

二、漢初匈奴在西域的活動

匈奴是我國古代的北方民族,同時也是對古代東方以及古代歐洲的歷史發展有過重大影響的一個民族。它以蒙古高原為自己的主要活動地區,同時也控制著我國西北的廣大地區,匈奴族是地跨我國北方和西北的一個民族。關于匈奴族的族源和族屬問題,國內外學者爭論數十年,迄無定論。其所以如此,一是因為資料缺泛而又紛亂,二是由于研究者對民族形成的一般規律,各有不同的看法,致使人們各自根據自己的觀點,采用某種史料,得出的結論當然也就各不相同。最早提到匈奴族源問題的是司馬遷。

興起于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期),衰落于公元一世紀(東漢初),在大漠南北活躍了約三百年,其后在公元三至五世紀又在中原地區繼續活躍了約二百年,對于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都曾發生巨大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游牧在蒙古高原,當時各諸侯國zhú逐lù鹿中原,wú無xiá暇běi北yí頤,匈奴乘機向南發展,活動在陰山河套地區。匈奴憑借這里的有利條件,發展了游牧經濟,很快壯大起來。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頭曼單于統一了蒙古高原。其政治中心在頭曼城。

[補充內容:在匈奴族興起以前,大漠南北曾先后出現過被稱為鬼方,葷粥,獫狁,戎民族。根據史書的記載,皇帝曾北逐葷粥。這個記載,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在遙遠的古代就與中原華夏各族接觸的事實。到了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 葷粥與夏族為鄰,并且密切的交往。西周時(約前1046—前771年),獫狁活躍起來,經常向周朝進行侵擾,給內地人民造成許多災難和痛苦。春秋戰國之際,葷粥,獫狁,鬼方各族的名稱消失了,繼之在史書上出現的卻是“戎”,“狄”。這種族名的變化,反映了各族互相間關系的變化,包含著眾多的氏族或部落的分,合,聚,散的歷史內容。今內蒙古陰山一帶是匈奴人生息繁衍的發祥地,同時也是軍事手工業的基地及向外擴張的根據地。參考書:“匈奴史”]

匈奴憑借這些有利的條件,發展了游牧經濟,很快壯大起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私有制的產生,階級的出現,匈奴開始由原始社會轉向奴隸制。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頭曼單于統一了蒙古高原。其政治中心在頭曼城。

秦朝時,匈奴經常越過河套進入內地騷擾,秦始皇率軍北上抗擊匈奴,奪回河南地(內蒙古河套一帶)。為了防御匈奴騷擾,秦朝以河為塞,筑44個縣城,移民到哪里屯墾,同時把原來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筑成西起臨洮,東至遼東郡的萬里長城,

公元前209年,冒頓射殺其父,做了單于,成為匈奴奴隸制國家的創始人。

匈奴的政權機構中,最高統治者是單于,其下依次有左右屠耆王等等,他們都是軍事首領,分別統領軍隊,指揮作戰。

冒頓單于時期(公元前209年-前174年在位),匈奴空前強大起來,先后東破東胡,西敗月氏,南并lóu樓fán煩、白羊河南王,北服hún渾yǔ庾、屈射、丁今、gé鬲kūn昆、薪犁.隨后又于公元前177一前176年,大規模西征,攻滅河西走廊的月氏。大部分月氏人被迫西遷到伊犁河流域,他們被稱作大月氏,小部分未遷者南越祁連山與羌人雜居,稱小月氏。

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塞種人受到大月氏人的攻擊,一部分塞種分散,另一部分仍留居伊犁河流域。

匈奴攻占河西走廊后,繼續大規模西征,平定樓蘭、烏孫、烏揭及其旁各族,天山南北諸國被匈奴征服。

這樣,匈奴控制了東起遼河,西至蔥嶺,南抵長城,北達貝加爾湖的廣大地區,結束了我國北方游牧部族互不相屬的分散局面,實現了北方地區的統一.為后來全國的大統一創造了條件。

三、張騫出使西域

西漢初期,正是匈奴勢力空前強大的時期。匈奴騎兵經常在今陜西、山西、河北北部及河套一帶襲擾掠奪,先頭部隊甚至逼近京師長安,給西漢王朝以很大的威協。當時中原地區社會經濟尚未恢復,西漢政權尚未鞏固,西漢政府對匈奴采取了妥協政策。

經過漢初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社會生產得以恢復,中央集權大大加強,漢朝國力空前強大。在這種情況之下,展開對匈奴政權的反擊,對漢朝政權來說,不只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了。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為,他一改過去的妥協政策,對匈奴發動了軍事進攻。而且因匈奴勢力仍強大, 漢武帝決定在西域尋找同盟者。漢武帝也正是這么做的。

如何對匈奴政權進行反擊呢?漢武帝采取的辦法是:除派軍隊正面進攻而外,盡量爭取那些曾經或正在受匈奴政權壓迫的民族和地區,其中包括匈奴的屬部的支持,同他們聯合行動。

當時漢武帝得知,先前游牧在河西走廊敦煌附近的月氏人,遭到匈奴的攻擊,遷到伊犁河流域,他們對匈奴懷有很深的仇恨。漢武帝決定聯絡大月氏斷匈奴右臂,以徹底戰勝匈奴。于是招募志愿出使西域的人,張騫“以郎應募,使月氏”。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到西域,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這也是他針對匈奴政權所采取的第一個措施。

張騫同一個名叫甘父的少數民族人一起帶領著一百多人從長安出發,出隴西,在經過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時,不幸被匈奴人俘虜(fulu),送到匈奴單于庭拘禁十年,“予妻,有子”。張騫不忘自己的神圣使命,終于尋機逃出匈奴,繼續西行,到了大宛。大宛派人把他們送到康居,康居再把他們送到月氏。

但是這時大月氏已定居大夏,覺得當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生活安定,不想再去攻打匈奴了。無意再同匈奴打仗,張騫未能達到聯絡大月氏的目的,一年后,啟程還朝。他從大月氏出發,改走南道,越蔥嶺,過于闐,扦彌,精絕,且木,若羌等地,在穿過羌族地區時,又被匈奴扣留,一年之后,乘匈奴發生內亂之機,他和甘父逃出囚禁地,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長安。

張騫這次出使西域,前后13年.雖然未達到預期的目的,但他第一次正式以漢朝使者的身份與西域國家交往。了解到西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情況,擴大了漢朝的影響,溝通了漢朝和西域各國的聯系。張騫出使西域,把漢朝的統一事業推向了新的階段。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從隴西出擊匈奴,打敗河西走廊的渾邪王和休屠王,從此,河西走廊評定。西漢在那里設置了武威,酒泉兩郡。這樣,就切斷了匈奴同氐、羌諸部的聯系,也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此時,匈奴仍控制著西域的大部分地區,憑借那里的人力財力和漢朝對抗。為了徹底打敗匈奴,漢武帝決定繼續在西域尋求同盟者。當時,張騫建議漢武帝與烏孫結盟,共同抗擊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yù欲說服烏孫東歸故地,與漢結為昆弟,共同夾擊匈奴。張騫率隨員300多人,攜帶價值昂貴的金,貨物和牛,羊萬余頭。但是烏孫沒有馬上答應同漢朝聯盟,有一些原因,那就是一方面他們當時還服屬于匈奴政權,畏懼匈奴政權的強大;另一方面他們當時對漢朝還缺fá乏了解,不知道漢朝的勢力如何。

這次仍未達到目的,但進一步密切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關系,并導致后來烏孫與漢聯姻。 公元前115年.張騫從烏孫回到長安。

張騫以高尚的獻身精神和頑強的毅力兩次出使西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由于張騫的出使,漢朝對西域諸國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交通路線有了較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漢朝與西域諸國的直接聯系。繼張騫之后,雙方來往頻繁,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

四、烏孫與漢和親

烏孫原游牧于河西走廊的敦煌、祁連之間。公元前2世紀,在難兜靡為首領時,烏孫被強鄰月氏攻破。公元前161年,烏孫在匈奴的支持,攻入伊犁河流域趕走大月氏,烏孫留居伊犁河流域,重建烏孫國,王都赤谷城(伊塞克湖東南伊什提克)。烏孫融合了留居伊犁河流域的塞種人和月氏人,勢力逐漸強大起來。烏孫地域遼闊:東接匈奴,北抵康居,西達大宛,南連城郭諸國。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到達烏孫。由于烏孫內部有王位紛爭,加之他們對漢不了解,只是遣使送張騫回漢,順便了解漢朝虛實。

匈奴得知烏孫遣使通漢.準備進攻烏孫。公元前105年,烏孫派使者獻馬,要求與漢聯姻,漢武帝高興地接受了烏孫的要求,以細君公主出嫁烏孫昆mò莫liè獵jiāo驕mí靡。這不是一般的婚姻關系,而是實行政治上聯盟的一種形式,是因為恩格斯在論述中世紀封建主之間的聯姻現象時指出:在古代,“…結婚是一種政治的行為,是一種借新的聯姻來擴大自己實力的機會”。漢代和親的對象只有北邊的匈奴和西北的烏孫,比較單純,而且只限于西漢,和親總是遣宗室女或宮女出家,漢代的和親不要求對方遣質子。

細君死后,漢武帝又把解憂為公主嫁給烏孫昆莫軍須靡。解憂公主性格開朗,她在烏孫生活了50年,后來把解憂公主的侍女féng馮liào鐐嫁給烏孫右大將為妻。féng馮liào鐐實際上是漢朝政府派駐在烏孫的一個專職女官吏。細君, 解憂和馮鐐都為漢與烏孫的友好做出了貢獻。當然,漢朝烏孫的聯盟并不只是表現在這一方面,這種聯盟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后來就發展成為烏孫對漢朝的隸屬關系了。

這種聯姻對密切西域各國與漢朝的關系,促進西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后來漢朝統一西域等方面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第二節.漢朝統一西域

一、西域都護府的設置

二、漢朝取得河西走廊,打開了通西域的道路,同時征服了青海境內的羌人,斷絕了他們和匈奴的聯系,從而揭開了漢朝統—西域的序幕。

公元前l08年,漢朝出兵攻破姑師,樓蘭國。公元前102年,漢朝打敗大宛。

漢朝在取得對大宛戰爭的勝利后,進一步加強了對西域的軍事部署。公元前101年,漢朝在輪臺、qú渠lí犁駐兵屯田。并置使者校尉領護,即統領和保護這些地區的屯田事宜.以解決往來使者的糧食供應。“使者校尉”是漢朝政府設在西域的最早的地方官員。

公元前68年,漢朝派遣侍郎鄭吉、校尉司馬xī熹率兵到渠犁屯田積谷。鄭吉率屯田兵和西域各國軍隊l萬多人,再次攻占車師國都交河城。車師王烏貴降鄭吉。第二年鄭吉分兵300人屯田車師交河。漢朝以功晉升鄭吉為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各地。這是使者校尉的進一步發展。公元前62年,漢政府再次派兵屯田車師并置戊己校尉管理屯田。

公元前60年(匈奴老單于死,內部王位爭奪激烈,駐西域的日逐王先賢撣怕遭殺害,派使者與鄭吉聯系,表示歸服漢朝,鄭吉當即率龜茲、渠犁諸國兵5萬人迎接日逐王先賢撣及其部屬1,2萬人,把他們護送到京師長安。漢朝封先賢撣為歸德侯,匈奴設在西域的“tóng僮pú仆都尉由此罷,匈奴益弱弱,不得近西域”。)繼之,漢朝任命鄭吉護車師以西北道.統管南北道各地,號曰“都護”。zhèng鄭jí吉立幕府,治烏壘城(今輪臺縣境)。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標志著西漢在西域統治的完全確立,從此,西域地區正式列入漢朝版圖,成為我們統一多民族偉大祖國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西漢對西域的治理

西域都護府是漢朝中央政府在西域的最高軍事行政機構。都護府管轄的范圍在《漢書》中有明確的記載:西域50余國中,除康居、大月氏、安息、罽賓、烏弋山離因距離中原“絕遠”不屬西域都護管轄外,其余都在西域都護府管轄之下。即天山南北、帕米爾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都在西域都護府統轄之下。

漢朝對西域的治理,主要有下列措施:

(1) 派遣官吏 : 西域都護是漢朝委派管理西域事務的最高官員。西域副校尉是僅次于都護的官員。又稱副都護或都護副貳,級別與都護同。他們都由中央任免。都護府的屬官有chéng丞一人,司馬(或軍司馬)、侯(軍侯)、千人(帶兵頭目)各二人,均由都護任免。隨著屯田的發展,漢朝從公元前48年復置戊己校尉,也由中央直接任免,秩比二千石。

(2)冊封地方首領,頒發印綬 : 漢朝統一西域后,西域各地的行政組織仍然保留了原來“國”的稱謂。其首領由中央任命原有的國王擔任(地方仍由原地方政權首領管理。但國王及各級官吏都必須由漢朝中央政府冊封和授予印綬)。

漢朝頒發給西域各地方政權的首領和官吏的印綬有兩種:一是金印zǐ紫shòu綬,高級官員pèi佩dài帶;二是tóng銅yìn印mò墨shòu綬,級別較低的官員佩帶。

(3)實行屯田 : 西域都護的主要職責是總領天山南北兩道,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因此,屯田成為最主要的軍事建設和生產建設措施。在漢武帝之時,漢朝勢力剛一深入西域,為了解決過往使者的食宿問題,就開始屯田。在qú渠lí梨(金庫爾勒西南),輪臺,伊循(今若羌縣境),伊吾盧(今哈米)等地設置過十幾個屯田區,擴大了耕地面積,基本上解決了駐軍,往來使者和商旅的糧食供應問題。

三,東漢初期的西域形勢

自西域都護府設立后,70多年,漢朝對細雨進行了穩固而有效的統治。西漢末年,王莽執政以后,推行民族歧視,引起西域各國的反對。匈奴乘機重新控制了西域。這時候,首先起來反抗匈奴的是莎車王。

四、班氏父子在西域

東漢初年,匈奴勢力曾達到天水、fú扶fèng鳳一帶地區,造成“biān邊chuí陲xiāo蕭tiáo條,無復人跡”的局面,給東漢王朝以嚴重的威脅。

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歸漢,此后西域處于北匈奴統治之下。

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四路大軍出擊北匈奴(進軍天山東部,并派班超出使西域。同年,鄯善,于闐,疏勒等國歸附東漢。

74年東漢又重新在西域設置都護及戊己校尉。任命陳睦為西域都護,耿恭為戊校尉。至此,中斷了60年的漢朝和西域的交通又得到恢復。

公元75年,漢明帝死,漢章帝命令班超返漢。但班超不回,繼續在西域活動,到了公元91年,他的努力下天山南北各地大部歸服東漢。東漢政府以班超為西域都護。

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東漢。這是我國同歐洲國家第一次友好往來。

123年,zhù駐pú蒲lèi類hǎi海的北匈奴呼衍王聯合車師進攻敦煌、酒泉等地。漢以班勇為西域長史,將兵500人西屯柳中城。次年,班勇帶軍隊至樓蘭,電茲、姑墨、溫宿、鄯善,各地都歸向漢朝。

第三節 漢代西域的經濟文化

一、經濟文化的發展

自張騫出使西域以后,西域與內地的聯系日益密切。漢朝統一西域,使天山南北與內地聯為一體。在統一機構的行政管理下,各族人民辛勤勞動,共同開發,不僅使西域地區社會經濟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而且增進了西域與內地經濟文化的交流。

(1)大興屯田。漢朝在西域屯田早在公元前105年開始了。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成立后,屯田地區不斷擴大,由輪臺、渠犁發展列樓蘭、伊循、車師前部、精絕、焉耆 ,姑墨、赤谷等廣大地區。大興屯田的結果,擴大了耕地面積,解決了軍隊和來往使者商旅的糧食問題。大量的漢族士兵和田卒到西域屯墾守邊,帶來了內地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經驗,如鐵鏵、鐵鋤、tiě鐵lián濂、tiě鐵diào銚(jiū揪)等鐵制農具扣先進的農耕技術、代田法,有力地推動了西域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據史書記載.當時,西域地區的農作物主要有sù粟、jì稷、shǔ黍、小麥、大麥、高梁、hú胡豆、胡麻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有蔥、suàn蒜、黃瓜、胡蘿卜、菠菜、yán芫suī荽等蔬菜:育葡萄、核桃、梨、桃、石榴、杏等水果,還有mù苜xu蓿等飼料作物。張騫出使時.從大宛帶回葡萄、苜蓿種子,在京師長安和關中地區種植。此外,胡麻,核桃等農作物也傳到內地,極大地豐富了中原地區的作物品種,改善了我國內地人民的物質生活,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繁榮。

(2)漢朝在西域大興屯田的同時,也興建了大量的水利灌溉管道。考古工作者在若羌、羅布淖爾、輪臺、沙雅、焉耆等地發現過不少漢代古渠道遺跡。為了保護這些灌溉渠道,各地還有“守堤之兵”。西漢在西域興修水利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3)冶鐵技術有了發展。西漢統一西域以后,中原先進的冶鐵技術傳入西域,使當地冶鐵業有了迅速發展。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庫車、民豐、洛浦等地發現了漢代的礦冶遺址。漢代龜茲已能用煤冶鐵,制造各種用具和武器供應各地,龜茲成了西域的冶鐵中心。冶鐵業的發展無疑推動了西域農業、手工業的迅速發展。

(4)畜牧業是漢代西域地區主要經濟部門。各國畜養大量的驢、騾、牛、羊。西域地區的畜牧業當時是相當發達的。

漢代,西域的馬、牛、驢、騾等牲畜源源不斷地進入到內地。尤其是烏孫、大宛的馬匹通過朝貢和互市的形式大量進入中原,既壯大了漢朝的軍事力量,又促進了內地養馬業的發展。這是西域各族人民對祖國歷史發展的又一重大貢獻:

手工業生產也是重要的生產部類,除金屬冶煉外,還有陶器制造、毛紡織、玉、角、骨器皮革加工等。西域各族人民生產的毛織品有氈、毯、斜紋毛布、平紋毛布等。

商業也在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生產的基礎上發展繁榮起來。

(1) 漢朝統一西域后,各國官方普遍使用漢字。二世紀后半期,塔里木盆地南緣地區的一些國家同時又使用印度北部通行的去盧文。

(2) 漢代西域的音樂舞蹈藝術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并對內地產生了影響。從現存的石窟壁畫中可以見到當時西域的樂器有琵琶、ruǎn阮xián咸、kōng箜hóu篌、dí笛、suǒ嗩nà吶、bì篳lì篥、jié羯gǔ鼓、腰鼓、答臘鼓等。還有來自中原方面的shēng笙、xiāo簫、zhēng箏等。

西域音樂藝術傳入中原,經過加工又創造出不少新樂曲。李延年是西漢時樂府的領導者,著名音樂家,他根據張騫從西域帶回的大型套曲“摩訶兜勒”,創作了28首樂曲,豐富了內地音樂藝術。

漢代西域各族信奉薩滿教、祆教、佛教:

薩滿教是一種原始宗教。“薩滿”是通古斯語的音譯,即“巫”的意思。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認為人有靈魂,而且有永存的、轉世的、暫存的三個靈魂,該教認為,宇宙分為天上、人間、陰間三部分。神住天上,人類、鳥獸居人間,陰間是鬼、魔住地。他們相信人間的禍福由神與鬼魔決定。匈奴與烏孫都盛行薩滿教。公元前l世紀,薩滿教在天山南北各地流行.

祆教(又稱拜火教、火襖教)。襖教崇拜日月星辰,也崇拜火。襖教在公元前6—5世紀創建于波斯,創建者叫瑣羅亞斯德.主要經典是《波斯古經》。襖教創之后不久傳入中亞錫爾河、阿姆河一帶,約在公元前4世紀傳入新疆。

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印度,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佛教教義認為.世界充斥著“苦”,“苦海無邊”,人們要脫離苦海,只有信佛修行,渡出苦海,求得解脫。達到不生不滅的niè涅 境地。

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佛教傳播到安息、大夏、大月氏、康居,以至克什米爾地區。又經克什米爾傳到天山南部。于闐、龜茲是佛教在天山南部的兩個中心。公元l世紀,佛教在和田、喀什等地已有初步發展,近代在和田地區發現的用去盧文寫成的《法句經》,就是公元l世紀的佛經寫本。

二、漢代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跨亞洲中部東西,由中國和西方亞歐各國進行陸路貿易的商旅大道。由于中國的絲綢經此路大量西運,因此人們稱這條交通要道為“絲綢之路”.

漢代絲綢之路,東自漢都長安出發,向西經河西走廊至敦煌,由敦煌向西分南北兩道。南道自敦煌西出陽關,經樓蘭、伊循、鄯善、ruò若qiāng羌、且末、精絕、捍彌,于闐、皮山、莎車、蒲犁、無雷,越蔥嶺到達大月氏、安息,經條支,最后到大秦(羅馬帝國)。北道從敦煌出王門關到車師前王庭.沿天山nán南lù麓西行,經危須、焉耆、尉犁、烏壘、輪臺、龜茲、姑墨、疏勒。西愈蔥嶺達大宛、康居到yǎn奄cài蔡(今咸海至里海一號)。

{網上下載的補充內容}:

1.張騫qiān(約公元前164~前114年)
  張騫,西漢漢中成固(今陜西城固縣)人,生年及早期經歷不詳。漢武帝劉徹即位時,張騫已在朝廷擔任名為“郎”的侍從官。據史書記載,他“為人強力,寬大信人”。即具有堅韌不拔、心胸開闊,并能以信義待人的優良品質。這正是張騫之所以能戰勝各種難以想像的危難,獲取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如同歷史上一切偉大人物一樣,要演導出威武雄壯的戲劇,還得具有一定的歷史條件和舞臺。這就是平常所謂的“時勢造英雄。”當漢武帝下達詔令后,滿懷抱負的年輕的張騫,挺身應募,毅然挑起國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

2.班超(公元32~102)
東漢外交家、軍事家。字仲升。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父班彪,兄班固。超隨兄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府雇傭抄寫以養家。后為蘭臺令史,因事免官。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奉車都尉竇固代北匈奴,以班超為假司馬,將兵別擊伊吾,戰于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有功

3.古絲綢之路

古絲綢之路是一條7000英里長,自中國首都長安通往西方直達羅馬帝國的貿易之路。歷史上,這些路線不但用于絲綢貿易,也包括了許多其它的商品。絲綢之路包括條主要線路,如上圖所示,北路西下入黑海,中路西向經由波斯,到達地中海,羅馬。南路到達阿富汗,伊朗,印度。東路至長安。這些路都由首都長安出發,經過甘肅走廊,到達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地帶的敦煌。北路經由玉門關,穿過戈壁沙漠頸部,直到哈米,穿過吐魯番盆地的主要綠周,穿越塔克拉瑪干 沙漠北邊的天山,到達里海的海岸。

4.東漢班超出使西域

王莽統治時,匈奴奴隸主貴族控制了西域,向各族人民勒索苛重的賦稅,統治極其暴虐。在西域,當時西部的莎車比較強大,它聯合南道一些政權與匈奴相對抗,并保護了漢都護及吏士家屬千余人。東漢剛建立,莎車王康就遣使至河西,表示思慕漢家。公元29年(建武五年),竇融承制立康為西域大都尉,統屬西域55國。以后,莎車、鄯善、車師、焉耆等國先后遣使朝貢,請中央在西域設置都護。但劉秀因中原初定,無力經營西域,遂送還侍子。此后,西域呈現混亂狀態,大部分政權皆役屬于匈奴。

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竇固等大敗北匈奴,占領伊吾盧城,設置宜禾都尉,進行屯田戍守;同時,趕走了北匈奴在車師前、后王國一帶的勢力,在這種情況下,班超奉命出使西域。 當時,北匈奴勢力在北道受到了一定挫折,而南道諸國仍為匈奴所控制。公元73年,班超率吏士36人,首先到了鄯善。班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決心,率領部下襲殺北匈奴使者一百多人,鄯善為之震服。以后,他又使于闐歸附中央。第二年春天,班超廢掉北匈奴所立的龜茲人疏勒王,按照疏勒人的愿望,改立疏勒故王子。經過班超的堅決斗爭,北匈奴的勢力在南道逐一被肅清,使南道諸國擺脫了北匈奴的殘暴統治。
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漢明帝死,北匈奴又乘機反撲。在匈奴貴族支持下,焉耆等國攻殺西域都護,并聯合龜茲、姑墨進攻疏勒。班超孤立無援,處境十分困難,東漢政府命令班超撤退。疏勒人民不愿班超離開,于闐諸國也堅決挽留,班超遂中途返回疏勒。他克服重重困難,團結于闐、疏勒等國,并與烏孫通好,重新穩定了南道形勢。公元90年(永元二年),大月氏派兵七萬越蔥嶺進攻疏勒,企圖控制南道,班超率諸國兵擊退了大月氏的入侵,聲威大振,于是乘勝經營北道。次年,北道的龜茲、姑墨、溫宿皆歸附東漢,班超設西域都護府于龜茲它乾城,親自坐鎮北道;又命西域長史徐干屯疏勒,與北道相呼應。公元94年秋,班超發龜茲、鄯善等八國兵七萬余人,討伐對抗中央的焉耆等國統治者,于是西域五十余國,“悉皆納質內屬焉”。從此西域地區和中原的經濟文化聯系更加密切,通往西亞各國的“絲綢之路”重新暢通無阻。 班超在西域的活動,為增進漢族與西域各族人民的友誼,加強中原與西域地區政治、經濟的聯系,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立下了歷史功勛。班超出使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它符合漢族人民要求恢復與西域的關系的愿望,符合西域各族人民要求擺脫北匈奴的奴役,增強與漢族人民的歷史聯系的意愿。

學習思考題

1、名詞解釋

(1) 匈奴 (2) 月氏 (3) 烏孫 (4) 張騫 (5) 班超 (6) 西域都護府 (7) 祆教 (8)佛教 (9) 薩滿教 (10)絲綢之路。

2、思考題;

1.張騫出使西域的原因和歷史意義是什么?

2.漢朝中央政府怎樣對新疆地方進行管轄的?

3.漢代新疆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如何?原因是什么?

4.為什么說自西漢起,新疆就成了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西域

魏晉南北朝,是指從220年曹丕建立魏國至581年楊堅建立隋朝的這個歷史時期。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西域民族大融合

一、西域的政治形勢

東漢時期西域的統治勢力匈奴,其他們統轄的廣大區域內遭受連年的天災,以畜牧經濟為基礎的匈奴政權受到嚴重打擊。在這嚴峻的經濟形勢下,匈奴貴族統治集團內部又發生內訌,政權分裂為南北二部。(分裂原因)南匈奴歸附東漢。由于南匈奴的歸漢,北匈奴貴族力量大為削弱。奴隸主的統治使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被匈奴長期奴役的wū烏huán桓、丁零以及西域各族起而進行抗爭。這時,東漢政權又對北匈奴進行了有效的政治瓦解和軍事進攻,使匈奴政權于公元91年完全崩潰。北匈奴的一部分南下并入南匈奴,一部分西“走烏孫”其后又有一部分人zhuǎn轉xǐ徙康居,新疆地區留下的匈奴人被西域人稱之為“kuài獪hú胡”。

184年,中原大地上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東漢政權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搖搖yù欲zhuì墜。在鎮壓黃巾大起義的過程中,以豪強勢力為基礎的封建軍閥勢力崛起。這些軍閥經多年混戰和兼并,形成了魏、shǔ蜀、吳三個并列割據政權。三國以后雖有西晉的統一,但為時短暫,繼之是五胡十六國和魏晉南北朝,出現了歷時300多年的中原大動蕩大分裂局面。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統轄力量較之兩漢時大大削弱。于是,西域原有的幾十個地方政權相互間展開了激烈的兼并,結果,天山以北,有烏孫國和車師國:天山以南有焉耆、龜茲、鄯善、于闐和疏勒五國。天山南北出現了七國對峙的局面:另外,在阿爾泰地區有hū呼jiē揭、堅昆、丁零;昆侖山、喀喇昆侖山一帶有羌等部族勢力。這種政治格局給鮮卑,柔然、高車、厭噠等諸多民族在西域這個政治歷史舞臺上的活動與角zhú逐提供了條件。

二、鮮卑、柔然、高車、厭噠在西域

蒙古高原是我國許多北方和西北民族的發祥地;1世紀以前,匈奴族是這個大舞臺的主角,2-4世紀東胡,烏桓,鮮卑相繼成為主角,在鮮卑族各部相繼南遷,并且在黃河流域,河西等地建立起新的活動舞臺之后,在5世紀初至6世紀中葉,蒙古高原這個大舞臺的主角又轉換成為柔然,厭噠和高車,而且他們的實力逐漸向西擴展,在世界政治歷史舞臺上產生過重要影響。其中柔然最為強大,厭噠和高車都曾為其統治。柔然以蒙古高原為基地把勢力伸向西城,為爭奪東西方國際通道,與西域諸國以及厭噠和遷入西域的高車,進行過激烈的斗爭;厭噠遷入中亞后,逐漸擺脫柔然控制,勢力在西域,印度半島及伊斯蘭高原,都有很大發展;遷入西域的高車,僅僅是高車中的一部,他們雖然為擺脫柔然的統治而西遷,但遷入西域以后,并沒有徹底擺脫柔然的控制,反而成為柔然,厭噠爭奪的重要對象。

鮮卑 是誕生于我國北方的一個古代民族,秦漢時居于今內蒙古東北額爾古納河以南,到今遼寧西喇木倫河以北的廣大地區,以游牧為主,原屬東胡古代東胡的余部,從事畜牧,兼營狩獵。當時他們受匈奴役屬。【補充內容:漢初,匈奴在冒頓統領下,擊敗東胡(“東胡”,研究者一般都認為是一種部落聯盟,戰國后期逐漸強大,征服和控制了大興安嶺一帶眾多的部落和部落聯盟),東湖部落聯盟瓦解,原東胡人除一部分被匈奴lǔ擄luè掠外,其余部分四散逃亡。其中一部分逃至烏桓山(在今內蒙古赤峰市西北),后被稱為烏桓,另一部分逃至鮮bēi卑山(在今蒙古),后自稱為鮮卑,并逐漸形成兩個不同的古代民族。參考書: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史。】

公元l世紀匈奴奴隸制政權崩潰后,鮮卑進入北匈奴故地,占有漠北廣大地區,并有匈奴余眾10余萬帳落(戶)。勢力漸強。到2世紀中葉(東漢后期),鮮卑大人shàn擅shí石huái槐統一東西諸部,在今山西陽高縣北彈汗山建庭立制。南北朝時期,鮮卑族中的拓跋、yǔ宇wén文、mù慕róng容、qǐ乞fú伏、tū禿fā發等部,都相繼在北方建立起政權,其中勢力最強者是拓跋鮮卑。338年,建立代王。376年代亡。386年,拓跋硅重建代國,改稱北魏。

柔然 又被成為rú蠕rú蠕(“魏書)、ruì芮ruì芮(宋書)、rú茹rú茹(北齊書)或作piáo嫖rú蠕。[補充內容:歐洲史籍中所記“阿哇爾”人,即指柔然]柔然的統治核心為郁久lǘ閭氏,始祖是木骨閭:2世紀20年代,木骨閭為鮮卑奴隸.后免為民,成為騎卒。其子車鹿會雄強勇武,擁有部眾.自號柔然仍役屬于鮮卑。

402年,社侖為柔然首領,北渡大漠,打敗高車,兼并匈奴部眾和其它弱小部落,勢力大振,建庭于弱洛水畔(±拉河西支喀爾喀河),自稱qiū丘dòu豆fá伐可汗,建立起柔然汗國。各項制度仿造中原。

高車 兩漢時稱丁零。魏晉南北朝之際,丁零中不少部落南遷。北方人稱丁零為chì敕lè勒。因敕勒人乘車逐水草,游牧于草原.而且車輪高大,fú輻數至多,故亦稱高車.泛指駐牧于色楞格河、土拉河流域及阿爾泰山一帶的敕勒諸部:到南北朝時.高車有 六部十二姓,其中有袁紇氏(古維吾爾族),護骨氏(古柯爾克孜族);副伏羅氏也是其中之一。487年,柔然豆侖可汗興兵侵擾北魏邊塞,副伏羅部首領阿伏至羅等反對這次出兵,gù固jiàn諫不從,阿伏至羅和他的堂弟窮奇乘機率部眾“西叛”,由蒙古草原經阿爾泰山進入吐魯番地區的前部(交河)西北,自立為王,建立高車王國。

厭噠,其王姓厭噠,后裔則以王姓為國號。印度和東羅馬史家稱之為白匈奴。5世紀中分布于阿姆河之南:484年,擊敗波斯,立國號為吠噠.違都于拔底yán延chéng城(今阿富干北部伐齊臘巴德)。

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柔然、高車、厭噠,為爭奪對西域的控制權,陸續進入西域,在這塊史舞臺上相互角逐爭戰了一個多世紀。一直持續到6世紀中期。6世紀中期,突厥興起,擊敗高車,兼并高車5萬余戶,于552年建立突厥汗國。之后又滅柔然,厭噠,統一了漠北。

鮮卑、柔然、高車、厭噠等政權在西域進行的一個多世紀的爭霸戰爭,給當地社會經濟帶來了極大的危害。但是加速了各民族間的交往與交流。致使這些民族在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語言與風俗習慣堵多方面互相影響、相互吸收,甚至血統的相互混雜。這一切,導致了天山南北居民間的一次自然的大融合與某種程度上的同化。這個時期西域的民族融合與同化,明顯地表現出鐵勒化趨勢。這個趨勢從兩個方面體現:一方面是,與鐵勒民族血緣親近,或語言與風俗習慣基本相同的民族相互融合,例如柔然、yuè悅bān般,厭噠基本上融合于鐵勒族中。另一方面是。這個時期居于西域的非高車族人,如康居人,烏孫人、月氏人和部分漢人中的一部分,被逐漸同化于鐵勒人中。這就為9世紀40年代漠北回紇轉移時主力西遷方向的選定,為今天新疆主體民族維吾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三、中原政權對西域的管理

這個時期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管理比較削弱,但這個歷史時期的大量史實表明,中原對西域的管理卻從未中斷。比如;

(1)220年,曹丕建魏城帝,派敦煌長史張恭為西域戊己校尉駐防高昌,屯墾戍邊。同時,還派西域長史,駐鄯善國的海頭城。西域長史下設西域校尉和宜hé禾校尉分管軍務民政。西域諸國遣使朝貢。曹丕對西域各國國王進行冊封,頒發印信。

(2) 265年,司馬shì氏的西晉代魏。西晉向西域派出戊己校尉和西域長史,對西域行使有效統治。康居、大宛、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國朝貢如故。

(3)301年,前涼建立。前涼完全取代了晉朝在西域的統治。327年,前涼在漢人集中的高昌設置高昌郡,郡下有縣,鄉、里。這是中原的郡、縣、鄉、里行政管理制度第一次在西域出現。329年,中原的州、郡、縣地方行政制度在西域進一步推廣。

(4)376年,前秦政權代替了河西前涼政權。前秦任命高昌的楊干為高昌太守,并bài拜liáng梁xī熙為持節西郎將、涼州刺史、領護西羌校尉,經營西域。西域諸國遣使朝貢.

(5)400年,敦蝗太守李嵩建立西涼。任命他兒子李讓為寧朔將軍、西yí夷校尉、敦煌太守,管理敦煌及西域事務。西涼曾在高昌地區建立了一套與內地相同的郡、縣、鄉、里行政組織系統.

(6)401年,北涼建立,在高昌推行了漢晉以來的一套政治制度。

(7)鮮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權后,鄯善、車師、yān焉qí耆、龜茲、疏勒等一批西域地方政權,遣使往北魏首都平城表示臣同。

(8)在南北朝的中晚期,西域的鄯善、焉耆、龜茲、疏勒等與北魏、西魏、北周和南朝的肖梁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以上歷史事實充分說明,中原雖出現長期戰亂,王朝更迭,但西域各地方政權仍與中原地區保持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為維護我國的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

四、突厥汗國的興起與分裂

突厥是我國古代北方和西北地區的一個重要民族。

突厥的族源,漢文史料記載,其祖先是一個以阿史那為姓(突厥可汗都出于這個氏族)。突厥先民最早游牧于葉尼塞河上游,由于匈奴壓迫和侵擾,被迫南遷于天山主峰博格達山。5世紀中葉,柔然勢力進入準噶爾盆地,突厥被迫遷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南麓,為柔然貴族鍛冶鐵器。

柔然貴族政權后期,被他奴役的民族不斷進行反抗斗爭,尤其是高車與柔然之間長達30年的爭戰,大大削弱了柔然政權的實力。546年,突厥首先征服了游牧于準噶爾盆地一帶的鐵勒,兼并其部眾5萬余帳落(戶),奠定了突厥強大的基礎。552年土門發兵大敗柔然,建立突厥汗國。

mù木gǎn桿可汗(553—572)時期,首先擊滅柔然汗國的殘存勢力,統一了漠北。當時突厥汗國的版圖“東自遼河以西,西至西海(今里海)萬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

突厭汗國的經濟是以畜牧為主,冶鐵和制造氈車等傳統手工業為輔。他們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制訂刑律,有較完整的官制。

突厥汗國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結束了3世紀中葉以來我國北部和西部紛亂的割據局面。擴大了我國北部和西部政治統一局面的范圍,為開拓祖國北部和西部疆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突厥汗國建立不久,土門令其弟室點密于567年統10萬大軍西征。室點密征服西域諸國,又大破呀噠,占有中亞河中地區,隔阿姆河與波斯為界。室點密自立為可汗,形成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突厥汗國事實上分裂為東西兩部。583年,突厥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東突厥與西突厥大致以金山為界。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的社會經濟與文化

1、社會經濟

農業 這時農業發展水平有了提高,居于準葛爾盆地一帶的突厥已經懂得制造和使用鐵器;烏孫在伊犁河流域早已使用鐵鏵。在新疆羅布泊出土的木簡上記有晉王朝送到西域的一批耕牛和鐵犁。西域的氣候干旱,水利事業十分重要,西域地方政權很重視水利,設專職官員管理。1957年吐魯番出土的西涼建初二年文書中,就有平水官員。

農作物的品種不少,有大麥,小麥,禾,還有菽,麻,葡萄,瓜果。在高唱,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地已經種植水稻。特別值得提到的是,西域是我國種植草本棉花的地區。

手工業 由于棉花的種植,西域有了棉紡手工業。高唱布遠銷內地,出土文書和實物證實,在塔里木盆地和吐魯番產絲地區有了較發達的制造絲綢的手工業。高昌錦,龜茲錦和疏勒錦是當時西域的有名產品,西域各地還生產毛織品,尤其是龜茲毛氈。

商業 由于農業,手工業的發展,西域又是中原,中亞,歐洲的商路要沖,所以商業十分發達。

這時的道路不僅有漢代的北道和南道,而且曹魏以后,又開通了出玉門關經羅布泊北邊的商道。5世紀起還開通了從西寧經柴達木盆地到鄯善,且末的新路。中原王朝對“絲綢之路”極為重視。過往人員必須憑有關政府機構簽發并填有持證人姓名,年齡,面貌特征,服裝,所帶貨物及族別或國別的過所,驗明相符才能放行。當時,西域商人和外商之多,成千上萬。僅粟特商人往在北涼首都姑臧的就上千人。商品的頻繁交換需要貨幣,成產與商業的發展,促進了西域城市的發展。

補充內容;(1)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西域流行過的宗教是;佛教,道教,xiān祆jiào教,薩滿教等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西域達到高潮,龜茲是當時佛教中心之一,有僧眾1萬余人。道教是產生于我國東漢時期中原地區的宗教,公元5世紀傳入西域,多在高昌地區流行。xiān祆jiào教在這一時期繼續流行在疏勒,于闐,龜茲和yān焉qí耆等地,它與當時在這一帶的佛教分庭抗禮;

薩滿教繼續流行于塔里木盆地周圍。

補充內容;(2)

簡介突厥族;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突厥原為鐵勒(西漢時稱丁零,后轉音為狄歷,敕勒等,因其所造車輛車輪高大,又稱高車)的一部。最初活動于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后遷至高昌北山(今新疆博格達山)。5世紀中期,受柔然侵擾,被迫遷至金山南麓。6世紀中葉,突厥阿史那部在其酋長土門治理下,開始強盛。土門與中原王朝通好,曾娶西魏長樂公主為妻。552年,土門出兵滅柔然,建突厥汗國,自稱伊利可汗,于都督軍山建漢庭。此后他建管制,立刑法,定賦稅,又出兵征服周邊部族,汗國勢力進一步強盛。至木桿可汗時,突厥汗國已控制了東起遼西,西達里海,南至大漠以北,北到貝加爾湖的廣闊地區。583年突厥戰敗以后,因其內部矛盾重重,旋即分裂為東,西兩部。東突厥占有漠南,漠北等地,西突厥據有西域各地。突厥分裂后,東突厥內訌再起。至啟民可汗時,歸附隋朝。西突厥于西域地區先后滅亡和控制了中亞的一些小國,勢力擴展至南疆和中亞地區,隋末統葉護可汗兼并鐵勒諸部,征服波斯等國后,將漢庭遷至千泉。唐太宗死后,叛唐。745年,在位的白眉可汗被回紇所殺,后突厥汗國亡。其眾大部分南遷靈州,豐州(今內蒙古五原南)一帶,另有一部分遷往中亞。

思考題

名詞解釋:

(1) 鮮卑 (2) 柔然 (3)高車 (4) 吠噠 (5)突厥

簡答題:

1、簡要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的政治形勢?

2.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民族大融合的特點及其意義?

論述題:

1.用充分的史實論證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有效管理?這種管理意味著什么?

2.簡述突厥汗國的興起與分裂?

第四章 隋唐對西域的統轄

隋朝(581-618),只存在38年,但它統一中原,發展生產,建官立制,積極拓邊,為唐朝的繁榮昌盛,統一西域,打下了基礎。

立國近300年的李唐王朝(618-907),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它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為世人所矚目和敬仰。唐朝統一西域,促進了邊疆社會生產進步,為民族團結,和睦友好留下了光輝的歷史篇章。

第一節 唐朝統一西域

一、唐朝統一西域

581年,控制北周軍政大權的丞相楊堅逼迫年僅8歲的周靜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建國號隋,改元開皇,定都長安。隋在滅掉陳朝,統一中原,結束中國幾百年分裂局面的同時,也為統一西域作了積極的努力。但是不久,在農民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隋朝滅亡。統一西域的重任留待唐朝去完成。

隋朝在農民起義的沉重打擊下瀕臨危亡之時,李淵于617年在太原起兵,率3萬之眾從太原直入長安。618年,煬帝在江都被殺,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改元武德。唐朝一方面忙于內部事務,另方面又要對付東突厥汗國的侵擾,沒有更多的力量顧及西域,所以這時西域同內地的政治關系,大體上同隋朝初年的狀況相仿佛。

{補充內容;626年唐潮發生宮廷政變,李淵的次子李世民作了皇帝,史稱唐太宗。李世民是個比較有遠見的有才干的地主階級的政治家。在他即位時,唐朝不僅在中原地區建立了鞏固的統治,而且也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統治。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唐朝開始統一西域。突厥族建立的汗國,在大漠南北的,稱東突厥汗國,也有的稱北突厥;在西域地區的被稱為西突厥汗國;突厥汗國的建立者姓阿史那,稱“土門”,又稱伊利可汗或布民可汗。土門即“頭曼”這個稱號直接繼承了匈奴的稱謂,為突厥語萬人長之義。}

630年,唐朝滅亡東突厥汗國。東突厥滅亡,對北方和西域震動極大,各國紛紛要求歸附唐廷,并尊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就在這一年,原臣屬于西突厥的伊吾城主石萬年舉7城歸屬唐朝。唐在此設西伊州,打開了西域的門戶。伊吾的歸附行動引起了連鎖反應,高昌、焉耆、龜茲、疏勒、于閬以及康、安、石等國也先后遣使致貢,表示歸附唐朝。

640年,唐朝攻滅高昌麴(qu)氏王國。不久,住可汗浮圖城的一支西突厥軍隊也投降唐朝。唐得兩地,分別設西州和庭州。州下設縣、鄉、里等政府機構.同年又設安西都護府于西州。

644年,唐朝平定了焉耆,在焉耆設都督府:647年.又平定了龜茲,設龜茲都督府。次年,唐朝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廣大地區,遷安西都護府于龜茲。同時,將焉耆、電茲、于闐、疏勒四鎮隸屬于安西都護府,史稱“安西四鎮”。

657年,西突厥汗國滅亡,唐朝完全統一了西域。原西突厥的十姓部落及其所屬領地全部納入唐朝版圖,原臣服于西突厥的中亞諸國也隨之歸附,唐在西域的疆域較之兩漢更加擴大,東至玉門關、陽關,西到兩河流域以東、波斯以北。

二、唐朝在西域的軍政建制

640年,唐平定高昌麴(qu)氏王朝后,在設西、庭二州的同時,設立安西都護府,治西州(今吐魯番),管理天山以南的城廓諸國和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都督府。657年平定賀魯,統一西域.唐在西突厥故地設蒙池、昆陵兩個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升格為安西大都護府,于648年移治龜茲。唐顯慶年間,設金山都護府,治所在庭州,管理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金山以西、中亞河中地區以東的范圍,隸屬于安西大都護府。702年,設北庭都護府取代金山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但仍隸屬于安西大都護府。711年,北庭升格為大都護府,與安西大都護府分治西域廣大地區。

安西大都護府轄地是:“安西四鎮”和蔥嶺以西、波斯以東、阿姆河以南的共計20個都督府。即蔥嶺以東的焉耆、龜茲、疏勒、毗沙(于闐)4個都督府和蔥嶺以西、波斯以東、阿姆河以南的月支、條支、姑墨、波斯等16個都督府:這16個都督府凡88州、110縣、126個軍府。

北庭大都護府統轄昆陵、蒙池兩個都護府所管轄的天山以北、楚河以西至里海以北的廣大地區。

都護府為唐在西域的最高軍事,行政機關。大都護府設都護一人。大都護一下官員,有副大都護二人,副都護二人。

在都護府下,分軍事、行政兩大系統。

大都護府下軍事系統,唐朝前期可分為“駐防軍”(按唐朝中央政府的軍制分為軍,shǒu守zhuō捉,城,鎮等數級,各地駐軍統一由安西大都護府和北庭大都護府統帥)和“行軍”(為完成某項作戰而臨時組建派遣的出征部隊,其建制也稱之為島)兩大類。唐朝后期,在西域設置安西四鎮節度使和北庭伊西節度使。節度使多由大都護兼任,總lan攬xiá轄區內的兵馬,財賦,民政大權。

各羈縻都督府、州,有自己的武裝,其兵額不限,是唐朝軍隊的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平時鎮守封疆,維持本地區社會秩序;遇戰事,則由安西、北庭兩都護憑中央所頒“天子信寶”(一種兵符)調遣,參與戰事。

都護府下的行政系統有兩種。一是在今新疆東部漢族民眾較集中的地區,實行州、縣兩級行政管理。如:

伊州,初名西伊州。治所在今哈密,轄伊吾、納職、柔遠三縣。

西州,原名西昌州。治所在高昌(今吐魯番),轄柳中、交河、蒲昌、天山四縣。

庭州,治所在今吉木薩爾縣城北,轄金滿、輪臺、后庭、西海四縣。縣下有鄉、里、保基層組織。

州、縣嚴格執行均田制和租庸調法、府兵制度。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諸方面與內地一體化。

另一種情況是,在西突厥和其它民族聚居的地區,唐朝政府推行羈縻政策,實行羈縻府州制。所謂羈縻政策,就是保留原來民族首領的政治地位,按部落或地區大小,列置羈糜府、州、縣。任命本民族大小首領擔任都護或都督、刺史、縣令等官職。這些官職實行終身制和世襲制。

羈縻府、州的內政自主。唐朝政府也不向羈摩府、州征收賦稅,只是規定各羈縻府、州、縣向安西、北庭兩大都護繳納有限的財物,作為都護府的行政開支和軍餉給養。

唐朝在西域推行的軍事、行政合一的都護府建制,其組織之系統完備,職責之明確,執行政令之統一.效果之顯著,超過了以往任何朝代所設立的政權機構。它完成了保衛祖國疆域、有效地管理西域的歷史使命。

三、吐蕃在西域的活動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其族源是由甘,青南下的羌的一支發羌與原土著融合而發展起來的。到6世紀末,láng郎rì日lún淪贊建立起國家。629年,郎日淪贊l3歲的兒子尺松贊即贊普(王)位。尺松贅統一西藏,遷都于邏些(今拉薩)。發展與唐的友好關系。他在位時吐蕃日漸強大。

650年(唐永徽二年),松贊干布圓寂,其子早亡,由他年幼的孫子芒論芒贊繼贊普位。吐蕃國大權旁落于大相噶·東贊家族。他們完全背叛了吐蕃與唐友好相處的關系,違背了松贊干布的意愿。662年,吐蕃進犯于闐地區。到了790年,吐蕃,全部占有西域。從8世紀后期起,吐蕃統治階級內的崇佛派與反佛派矛盾日益激化,到838年,兩派互相攻殺對方所立贊普,吐蕃分裂。到866年,吐蕃在西域的勢力逐漸退出。

第二節唐代西域的經濟文化

一、社會經濟

隋唐時期的西域社會,繼前一歷史時期已形成的封建形態繼續發展。

農業方面,有三個值得注意的變化。一是生產格局的變化。由于自然和歷史的原因,過去是天山以北多畜牧業,天山以南綠洲城廓諸國多農業。到隋唐時期,天山以北出現了不少農業區。二是塔里木盆地周圍的諸綠洲農業,“不論就其規模而言,還是就其種類而言,或者就其設施而言,都有了相當可觀的進展”。三是生產關系與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隋唐時期,許多游牧部族進入西域,到達天山以南,一些部族的統治階級在—定時期內,盡管仍然保留部落形式,但土地和地租剝削引起他們強烈興趣。他們依仗政治特權,大量占有土地和水利設施,使這些部族內部生產關系和階級結構發生新變化。

這時期農業生產工具,除鐵制的犁、斧外,大型石niǎn碾等已經使用,各種生產工具更加配套。

由于西域的大陸性氣候造成的干旱環境,農業大部分必須靠灌溉。執政者或土地所有者,都十分重視農田水利事業。這一點被出土文書記載所論證的。農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用水的有效管理促進了西域農業生產的發展。

唐代西域的農產品,有麥、豆、稻、小米、shǔ黍等;尤其是葡萄、甜瓜、桃、梨、杏到處皆是。經濟作物有胡麻、棉花,以及于闐、高昌等地的蠶桑(cansang)和大麻。

畜牧業以養馬、羊、牛、駱駝等為主。

唐代西域手工業有鐵、銅、鋼、金、銀、鉛、錫等金屬的開采、冶煉和加工。能制造日用金屬器皿、生產工具和銀錢銅幣等。龜茲是我國最早用煤冶鐵的地區之一;于闐“善zhù鑄tóng銅器”。

紡織手工業中的絲紡、棉紡在原基礎上繼續發展。

制革手工業,不僅有充足的原料供應,而且是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晶。

唐代西域已出現紙坊,說明造紙技術已傳到這里,成為手工業的一部分。

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為商業活動開拓了新的局面:名揚中外的“絲綢之路”當時有“suì碎yè葉路”、“安西路”和“南道”三條。在這些商道上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fú拂菻(東羅馬)、印度和西域商人將西方的名貴藥材、香料、馬匹和新疆的葡萄干、葡萄酒、 布、毛紡織品等運往中原;把內地的金鐵器皿和文具紙張以及茶葉,特別是深受人們歡迎的名貴絲綢,大宗地販往西域和希臘、羅馬、安息、吐火羅(阿富汗)。商品交換的發展,推動了貨幣的發行和流通。

二、文化藝術

這時期西域各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以及西來文化進一步交匯、吸收、融合,內容十分豐富。

語言 這一時期,在原有語言格局的基礎上,異軍突起的是突厥語。“突厥汗國在其近百年的統治期間,把自己的影響廣泛地傳播于天山南部地區的各個領域。這種情況在語言方面,有著明顯的表現。突厥語成為這一地區的官方語言。突厥語詞匯,特別是它的政治術語,在這一地區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文字 唐代的西域有多種文字流行。據現有資料考察,漢文主要流行于吐魯番、羅布淖爾地區及今民豐縣境內。“粟特文在高昌流行過。中亞婆羅謎文系統的笈多斜體字在yān焉qí耆、龜茲一帶流行”,“而婆羅謎文的直體字則流行于和田”;:這時期多種文字并行的情況以吐魯番最為典型。有的學者統計,吐魯番“當時就有十六種文字通行。其中包括古突厥文、粟特文、漢文、敘利亞文、波斯文、fàn梵wén文、希臘文等等”。各種文字并行于西域,有利于各族人民在文化上的互相cǎi采xié擷、吸收。l0世紀中葉以后,西州回鶻就以流行于吐魯番的粟特文為基礎,創造了自己的新文字回鶻文。

音樂舞蹈 西域之樂,常與舞蹈配合,有樂必有舞,有舞必配樂。二者配合,謂之“樂舞”。唐代就將音樂、舞蹈、雜技統統稱之為“樂”。音樂在西域有極為深厚的基礎,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形成了堅實而又系統的音樂理論。隋唐燕樂二十八調,就是吸收這些音樂理論,補充發展而成的。

西域是中國舞蹈故鄉之一。據記載.有柘枝舞、胡旋舞、胡騰舞、拔頭舞(又名缽頭舞)。

繪畫 西域繪畫,吸收了內地創作經驗和佛教藝術技巧,特別是吸收了以姿態生動、線條簡練、衣紋質感性強為特點的“犍陀羅藝術”手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創作出大量以佛像、佛教故事、人物、山水、花鳥、社會風俗等為主要內容的壁畫、zǎo藻jǐng井畫、版畫,以及紙、絹、布畫精品。在天山南北許多shí石kū窟中,保留了這些繪畫的真跡。唐代西域,畫家輩出,有善畫異獸奇禽的康薩陀‘特別是于闐大畫家尉遲乙僧,是掌握āo凹tū凸繪畫技巧的巨匠,其作品被列為神品。他被譽為我國畫壇上的著名畫家,他的繪畫技藝,對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影響很大:

唐代西域在意識形態方面,是多種宗教和儒家學說并存。在今哈密、吐魯番、吉木薩爾等地,儒家思想傳播較廣,尤以吐魯番更為突出。

佛教 在南北朝發展的基礎上,佛教仍然廣為流行。7世紀初,西突厥汗國對佛教采取保護態度。這時西域出家信佛的人數眾多,佛教寺院規模宏大。西域佛教盛行,不少西域高僧前往中原弘揚佛法或翻譯佛經。中原高僧也前往西域,或經過西域前往西天取經。著名的玄奘法師前往印度往返17年,旅程5萬里,“所聞所履,百有三十八國”。

道教 唐朝一度規定道先、儒次、佛后的次序,使唐代的道教興盛。西域也受其影響建立道觀很多。

在唐代西域的文化事業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離版印刷。雕版印刷在西域的廣泛使用,無疑對西域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西域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

唐代,結束了近400年之久的分裂割據,使國家實現了再度統一。政局穩定,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軍功卓著,政治影響遠播,文化成就達到新高峰。它不獨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就當時世界而言,也居于領先地位。

唐朝統一西域并全面加強了對這一地區的管理,商貿發達,人員交往頻繁,因此,唐代西域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其廣度和深度,也大大超過了以往的朝代。

唐朝統一西域,在西域全面推行其行政制度和軍事制度.傳播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社會文化,對西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全面,深刻和持久的影響。

西域的物質與精神文明成果也大量輸入中原。

西域人的衣著也為中原土人喜歡,尤其是”漢著胡帽”,成為一種時髦。

繪畫,唐朝以前中國畫多以線條為主,從尉遲乙僧凹凸派技巧傳入,中原畫壇的人物畫接受這種畫法,提高了繪畫技巧,豐富了繪畫內容。

西域地區的石窟藝術對中原的影響也很大。

唐代西域對中原影響最大者莫過于音樂。

西域的服飾、飲食、宮室建筑、樂、舞、繪畫對中原的影響很大,長安、洛陽,甚至是“胡化”盛極一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巾。中原與西域之間彼此取其所長,雙向交流,相互吸收,融匯變異,豐富各自的生活、文化,促進了中華民族物質和文化的迅速發展。

第三節 回紇汗國與回gǔ鶻西遷

一、è鄂ěr爾hún渾回紇汗國

回紇是605年至788年這一歷史時期對今天維吾爾先民的稱呼。回紇是“聯合”、“結合”、“同盟”之意。它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族源可追溯到漢朝時的丁零。北魏時為鐵勒(別號高車)六部之一的袁紇部。5世紀末,鐵勒諸部反抗北魏征兵,在斗爭中袁紇部嶄露頭角,成為鐵勒中較強的一部。6世紀,突厥強大起來,鐵勒諸部屈服于突厥。605年,西突厥處羅可汗集中鐵勒各部首領幾百人,“盡誅之”。鐵勒中的韋紇(當時對袁紇的稱呼)“乃并仆固、同羅、bá拔野古叛去,自為sì俟jīn斤,稱回紇”。這是回紇歷史中的大事件。

回紇的組成,據兩唐書和《唐會要》記載,有內九族(又稱九姓回紇)和外九部(又稱九姓烏古斯)。內九族是藥羅葛、hú胡duō咄gě葛、duō咄luó羅wù勿、mò貊gē歌xī息qì訖、ā阿wù勿dī嘀、gě葛sà薩、hú斛jǔ咀sù素、yào藥wù勿gě葛、xīyē奚耶wù勿。所謂外九部,是指到了唐初,以強大的回紇為基礎.聯合或收并pú仆gù固、hùn渾、同羅、拔野古、思結、qì契芯、bá拔xī悉mì密、gě葛luó邏lù祿,加上阿跌部,又稱“十姓回紇”。

首先把回紇各部族統一起來的是藥羅葛氏族的時健sì俟斤。他于605年聯合仆固、同羅、拔野古離叛西突厥處可羅可汗而建立聯盟,被推為君長。時健俟斤死后pú菩sà薩為君長。在pú菩sà薩的統領下,回紇逐漸強大起來,627年,回紇聯合xuē薛yán延tuó陀等共襲突厥北境。東突厥jié頡利可汗率10萬騎反擊。菩薩親率兵將5000人在馬 山大敗突厥。從此,菩薩在土拉河流域建立統治中心,為以后回紇政權的建立打下了基礎。629年,回紇遣使到唐朝朝貢,首次與唐朝發生政治、經濟聯系。630年,唐朝在漠北諸部的配合下滅掉東突厥。菩薩死,回紇首領hú胡lù祿sì俟lì利發吐迷度繼位。646年,吐迷度聯合仆固、同羅,思結、阿跌等部,配合唐軍夾擊xuē薛yán延tuó陀,薛延陀汗國滅亡,回紇盡據其地,吐迷度自稱可汗。同時,吐迷度率領鐵勒十三部,南越賀蘭山抵達黃河北岸,遣使入唐。并請唐設置官吏、郵遞,統管北方。唐太宗對此舉十分重視,親自到靈州(今寧夏靈武)、涇陽(甘肅平涼)接受回紇等部歸附,并準其所請,在薛延陀、回紇諸部駐牧之地設置6府7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在回紇部設hàn瀚海都督府,拜吐迷度為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

回紇汗國從吐迷度到 可汗汗國滅亡,前后長達200年。據史籍記載,其疆域是”東際室韋,西抵金山,南跨大漠,盡有突厥故地”,大致相當于東起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北接貝加爾湖,南邊與唐王朝為鄰。

回紇汗國是以內九族為基礎,加上外九部構成。內九族中以藥羅葛氏為王族集國,這個汗統到795年,奉誠可汗阿啜被殺,懷信可汗gǔ骨duō咄lù祿繼位,才轉移到 diē跌氏。汗國官制主要沿襲突厥制度,職官多用突厥名號。汗國最高首領稱可汗,其妻稱可敦,子弟稱“特勒”,典兵將領稱為“設”(又稱殺),大臣有葉護、頡利發、阿波、屈律啜、俟斤、達干等28級。職官無定員,皆世襲。也仿用唐朝官制,設內宰相三人,從王族選出;外宰相六人,由仆固、渾、拔野古、同羅、思結、qì契 等六部選出.另外,還設置將軍、司馬等。回紇汗國對被征服的xī奚、契丹、室韋、沙陀、白突厥等諸屬部,由可汗派總督(設或葉護)去統治,并派出“監使”,負責每年的貢賦交納,并監察其政治、軍事。

回紇的經濟以畜牧為主,輔之以狩獵。畜牧以羊、馬為主。由于回紇經濟較為單一,交換成為經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二,回紇汗國與唐王朝的關系

綜觀這一歷史時期我國周邊各民族政權與唐王朝的關系史,回紇汗國與唐王朝的關系是值得中華各族子孫記取、頌揚、大書特書的典范。這種關系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冊封與助兵

回紇從吐迷度建國開始,到 可汗時汗國滅亡,共24位首領,其間,有9人接受唐朝授予的hàn瀚hǎi海都督官職;有12位被冊封為可汗。除3位因更替太快沒來得及報聘請封外,其余全都接受了唐朝的冊封。

唐朝與回紇的友好關系還表現在:回紇有亂,唐朝扶正;唐朝有難,回紇助兵,兩個偉大的民族真正患難相恤。

唐朝天寶年間,中原發生了“安史之亂”。亂軍占領洛陽和長安,國內大亂,政局危急。這時,回紇葛勒可汗mó磨yán延chuò啜主動遣使到靈武,請求出兵助唐平亂。757年可汗遣其子葉護率領精騎4000余人收復了洛陽和長安。726年移地健可汗率領精騎4000余人收復了洛陽。

(二)絹馬貿易

回紇自古居于漠北草原,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馬對回紇民族極為重要,它涉及到回紇民眾的生產、生活、轉xǐ徙、戰爭的各個方面,可以說,馬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所以,回紇人特別重視養馬。據記載,回紇人每年向唐輸出馬10萬匹。每匹馬值40疋絹。從唐玄宗至文宗的l00年左右,唐曾以絹600萬匹,金銀10萬兩,償回紇馬值。在絹馬貿易中,回紇幾乎每年向唐運送幾萬匹馬,以換唐朝絲絹、茶葉等貨物。

(三)和親

天寶年間,安史作亂,唐玄宗逃蜀,其子李亨即位靈武。是時回紇葛勒可汗主動遣使至靈武.請求助唐平亂。肅宗派敦煌郡王李承cǎi寀與大臣仆骨懷恩同往回紇結約,葛勒可汗大喜,決定以可敦(可汗妻)之妹為義女嫁承cǎi寀。同時,遣其貴臣多lan攬等人來唐議親。唐肅宗十分重視,為提高回紇公主身分,加封承 為開府儀同三司(宰相職),拜宗正卿,封毗伽公主為王妃。回紇可汗也封李承cǎi寀為“葉護”。

756年,回紇可汗請求和親,肅宗準其所請,將親生幼女封為寧國公主嫁葛勒可汗。787年,合骨duō咄lù祿pí毗gā伽可汗dùn頓mò莫hè賀lǚ屢請和親,德宗許以其第八女咸安公主妻可汗。821年,唐穆宗以太和公主嫁回紇崇德可汗。

唐與回紇和親,從唐中葉的肅宗至德年間起,歷經代、德、順、憲、穆六朝,共90多年,先后嫁寧國、咸安、太和三位公主和四位大臣宗室女與回yǎn琰可汗;回紇亦以可dūn敦mèi妹毗伽公主嫁唐郡王李承cǎi寀。回紇與唐朝的和親是古代這兩個民族和睦友好的典范體現。

三、回鶻西遷

839年,人禍天災,造成民眾流散,回鶻國勢急劇衰落.840年,xiá黠jiá戛sī斯ā阿rè熱suì遂引兵l0萬進攻回鶻牙帳。回鶻牙帳哈剌巴刺合孫被攻破,回鶻汗國滅亡,回鶻部眾被迫進行大遷徙。

回鶻大遷徙分南下與西遷。

南下主要分為二支。他們四散,剩余部分歸唐。

西遷分為三支:

一支奔向河西走廊,與早在武則天時南渡大漠而徙居于河西的回紇部眾相聚合。這支回鶻抵達河西,牙帳設于甘州(今甘肅張掖),因此,被人們稱之為甘州回鶻或河西回鶻。872年,建立汗國。河西回鶻長期在這里勞動生產,繁衍生息。今甘肅省的裕固族就是這一支回鶻人的后裔。

另一支回鶻部眾,經巴里坤草原駐牧于天山以北;這時,北庭、西州為吐蕃所控制,回鶻無法進入。以后回鶻首領仆固傳在北庭擊敗吐蕃,進而攻占西州(即高昌,今吐魯番盆地),輪臺(今新疆米泉縣境內)等地。這一支回鶻部眾經過奮斗.以西州(高昌)為中心建立起高昌回鶻政權:史稱西州回鶻或高昌回鶻。

西遷的第三支進入中亞草頃地區和先于他們進入這一地區的葛邏祿部匯合。這一支回鶻在10世紀中葉至12世紀聯合葛邏祿,樣磨等族間里喀拉汗王朝。

復習題:

名詞解釋:

(1) 安西大都護府 (2)北庭大都護府

(3)吐蕃 (4)回紇

簡答題:

1.簡述吐蕃在西域的活動?

2.簡述回鶻西遷情況?

論述題:

1.講述唐朝統一西域主要經過?

2.唐朝為什么要在西域地區實行州縣制和羈縻府州制兩種行政制度?簡要說明羈縻府州制的特點?

3.列舉主要史實說明回紇汗國與唐王朝的關系?

第五章 宋元明時期的西域

從840年鄂爾渾回紇汗國西遷進入西域至1678年葉爾羌汗國滅亡,經歷了800多年的時間,這一時期,西域出現了西州回鶻政權,喀拉汗王朝,于闐王國,西遼,元朝及成吉思汗后裔對西域的統治和葉爾羌汗國等。它們各自譜寫了自己的歷史篇章 ,推動了西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它們與中原地區繼續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共同創造和豐富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

第一節 西州回鶻政權

一、西州回鶻政權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

840年鄂爾渾回紇汗國因天災、人禍和黠戛斯入侵而滅亡,十五部回紇部眾西遷進入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縣),駐天山以北,唐朝派冊封使王端章前往冊封,因中途受阻,未能實現。

866年春,回鶻首領pú仆gù固jùn俊率部擊敗吐蕃,斬其首領尚恐熱,將首級送往京都長安,進而占有北庭、西州、輪臺直至天山以南廣大地區,建立了以高昌為中心的西州回鶻政權,揭開了回鶻發展史上新的一頁。

西州回鶻王國的統治疆域東起哈密,北至伊犁河,西至阿克蘇的冰達阪,南接當時吐蕃控制的于闐。

西州回鶻政權的最高統治者稱可汗,也稱獅子王阿斯蘭汗,他是王國的最高立法者和執法者,實行專制和世襲。國王下設有九宰相、宰相下面有各級大小官吏,構成一套嚴密的封建統治機構。地方事務則由各級大小伯克處理。

西州回鶻王國與12世紀30年代成為西遼的屬國;13世紀初葉歸附蒙古,后來成為元朝的直轄低;14世紀20年代以后被并入察合臺汗國。

二、文化藝術的發展

西州回鶻王國地處中西交通的孔道,是東西方文化交流huì薈cuì萃之地。他們在發展原有文化的基礎上吸收東西方文化成果,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繁榮。

語言文字及印刷術 西州回鶴王國初期使用的文字是突厥文,后來以粟特文字母為基礎,創造了回鶻文字。回鶻文有22個字母,書寫方法有從右向左的橫寫和從上向下的豎寫兩種。字體分印刷體、寫經體和草體三種。王室與民間使用這種文字作為交際工具,書寫文書、契約、歷法等。

印刷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相傳是宋朝畢升發明。從敦煌發現的大量木刻回鶻文活字看,這種先進的印刷技術在吐魯番盆地廣為采用。

音樂舞蹈與繪畫雕塑 回鶻本來就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而高昌地區古來又是音樂舞蹈十分發達的地方。回鶻在高昌建國后,音樂舞蹈得到了發展,久盛不衰。另外,大量的佛教壁畫上表現出回鶻人把音樂舞蹈結合起來,這一時期回鶻的繪畫和雕塑藝術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僅吐魯番柏孜克里克石窟群中就有24個洞窟屬于這一時期。此外,庫車的庫木吐拉、拜城的克孜爾千佛洞里的大量壁畫,也反映出高昌回鶻時期繪畫與雕塑的成就與規模。

歷法 據對吐魯番出土的回鶻文歷書殘頁研究,當時使用的歷法是“七曜歷”。“七曜歷”是以日和月五星紀日的歷法,其順序為日月水火木金土周而復始,創始于古巴比倫。這種歷法在中國傳播是719年,由中亞摩尼教徒傳入的。西州回鶻歷史殘卷表明,這種歷法有粟特文、突厥文和漢文,一直使用到宋代。

醫藥 在唐代醫學名著《千金要方》中載有《西州續命湯》,這是吐魯番一帶各族人民與疾病抗爭的經驗總結,到五代宋元時期,高昌回鶻地區的藥材運往內地銷售頗受歡迎。軍醫月舉連赤海牙在四川合州釣魚山“奉命修表藥以療師疫”。漢文的《難經》、《本草》也譯成回鶻文,在高昌廣為傳播。

宗教 西州回鶻王國以佛教為國教,也信仰摩尼教,少數人信仰景教,此外還存在薩滿教,祆教等一些古老宗教。

三、西州回鶻與中原王朝的關系

西州回鶻一直與中原王朝保持著密切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關系。建國初期,即派遣使臣請求唐朝冊封任命。857年,唐朝派王端章率使團出使西州回鶻,但行至伊州時路途受阻未果而還。當時西州回鶻也曾派達干迷懷玉入唐朝獻,可汗對唐稱舅,自稱為甥。

947年,契丹在我國北部建立了遼朝,新疆大部在遼統抬之下,西州回鶻成為遼的屬國。在此期間,西州回鶻向遼進貢達24次之多。

宋朝建立之后,西州回鶻與宋保持密切關系,《宋史·高昌傳》載:“建隆三年(962年),西州回鶻阿都督等42人,以方物來貢”。“乾德三年(965年),西州回鶻qiǎn遣sēng僧法淵獻佛牙、玻璃器、琥珀墓”。《續資治通鑒長編》于此證之更詳:“太平興國六年(981年),高昌國王阿爾斯蘭汗始自稱西州外shēng甥獅子王,遣都督邁遜來貢方物”。對此,宋朝的反映是于同年太宗遣供奉官王延德。這次西行,王延德寫了《高昌行記》一書,言之甚詳。

第二節 喀拉汗王朝

一、喀拉汗王朝的建立

喀拉汗王朝大約創建于9世紀中葉,形成于10世紀上半期,滅亡于12世紀上半期。它的疆域西起卡拉庫姆沙漠,東至羅布泊,北到巴爾喀什湖,南盡阿姆河.王朝的前期統治中心在楚河附近的巴拉沙衰(今伊塞克湖以西),后來遷往喀什噶爾。

840年回紇汗國瓦解后,西遷的一支回紇部眾越過準噶爾盆地進入中亞草原,奔葛邏祿而去。9世紀下半葉,這支回紇人在葛邏祿汗國的基礎上建立起喀拉汗王朝。

喀拉汗王朝把汗國分為兩部分,由王族的長幼兩支分治。長支為大可汗,稱阿爾斯蘭汗(獅子汗),是王朝的最高首領,駐巴拉沙衰;幼支為副可汗,稱博格拉汗(公駝汗),先駐怛邏斯,后遷喀什噶爾。

有文獻記述說,喀拉汗王朝的創始人是毗伽闕卡迪爾汗。毗伽闕卡迪爾汗死后,他的兩個兒子繼位,平分了國土。長子巴茲爾稱阿斯蘭汗(獅子王),駐巴拉沙袞,統治東部地區;次子奧古爾恰克稱博格拉汗(公駝王),駐怛邏斯,統治西部地區。奧古爾恰克曾與薩曼王朝進行過激烈斗爭,893年怛邏斯被薩曼王朝攻破,奧古爾恰克被迫遷往喀什噶爾。

奧古爾恰克死后,侄子薩圖克繼位稱博格拉汗,薩圖克布格拉汗一生最重要的業績是接受伊斯蘭教,并使其成為喀拉汗王朝政治活動的基石。薩圖克汗時期,喀拉汗王朝逐漸強大,奪回了被薩曼王朝占領的怛羅斯,并于944年與未接受伊斯蘭教的巴拉沙衰大汗進行激戰,攻占了巴拉沙衰,統一了喀拉汗王朝,定都喀什噶爾。

955年薩圖克死,長子木薩繼位,稱阿爾斯蘭汗,駐喀什噶爾。次子蘇來曼駐巴拉沙滾。

木薩統治時期,開始了征服佛教中心于闐的宗教戰爭。木薩從977年開始對于闐宗教戰爭,到1001年由玉素甫·喀迪爾汗完成,前后進行了20多年。征服后的于闐成為喀拉汗王朝的一部分。

喀拉汗王朝的分裂1041年,喀拉汗王朝在阿姆河的統治者布里特勤·伊布拉音脫離東部大汗的統治而獨立,白稱為“桃花石”汗。從此統一的汗國又分為東西兩個汗國,東部汗國由哈桑家族的后裔統治,領有怛邏斯、白水城、石城(今塔什干)、費爾干納東郊,七河流域和喀什噶爾。西部汗國由阿力家族后裔統治,領有阿姆河地區及費爾干納西部,以布哈拉為都城。1089年塞爾柱王朝攻占布哈拉,從此西部汗國在政治上依附于塞爾柱王朝。1128年,耶律大石在喀什噶爾城下擊敗東部喀拉汗王朝末代可汗阿赫買德,喀什噶爾等地歸西遼領有。1137年,西遼在和氈(令塔吉克霍占)擊潰了西部喀拉汗王朝的軍隊,原喀拉汗王朝西部疆域也歸西遼領有。

二、喀拉汗王朝與中原王朝的關系

喀拉汗主朝是當時中國西部一的一個地方政權,但與中原王朝保持著密切的友好的關系。1009年,黑韓王遣回鶻羅斯溫等以方物來貢”,并希望宋朝能“遣使安撫遠俗”。1063年,“遣使羅撒溫獻方物”,宋仁宗封喀拉汗王朝的統治者為“歸忠保 lín鱗(金翅鳥)黑韓王”。1081年,黑韓王“命阿辛上表”神宗,稱宋神宗為“東方日出處大世界田地主漢家阿舅大官家”。

喀拉汗朝的統治者在自己的名字上常常冠以“桃花石汗”的頭銜。“桃花石”是北魏皇族姓氏“拓跋”的譯音。其泛指的含意是“中國”。喀拉汗主朝的首領們在頭銜中冠以”桃花石汗”,認為自已是“中國君主”

喀拉汗王朝與遼朝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據《遼史》記載:“喀拉汗王朝向遼共派出使臣16次,其中13次是所謂“朝貢”

第三節、西遼的建立與統治

一、西遼王朝的建立

西遼是遼朝(907-1125年)滅亡前夕,契丹貴族耶律大石率部西遷,在起爾曼和八刺沙袞建立的政權。1124年耶律大石率部西遷,1130年到達葉密立(今塔城附近),在這里修筑城堡,從事耕作,以他們有限的人力和物力立足于這個政局紛亂的地區。這時,巴爾喀什湖一帶的游牧部族正紛紛起義,反對喀拉汗王朝北部總督的統治。耶律大石幫助喀拉汗王朝北部總督平息了這些起義之后,便進駐八刺沙袞城,取代喀拉汗王朝北部總督,統治錫爾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建立了西遼王朝的實體。

耶律大石進駐巴拉沙袞城之后,取得的一系列勝利,主要是靠政治的和軍事的方式獲得的。

政治的方式主要用于西州。西州回鶻政權是第一個支持耶律大石的。所以,當耶律大右在八刺沙袞城壯大并發展起來的時候,西州回鶻自然地成為西遼王朝的第一批臣民。

軍事的方式主要用于喀拉汗王朝和中亞河中地區的割據政權。1128年,西遼軍隊取道伊犁河谷,東逾天山山脈,長驅塔里木盆地西緣地區。喀拉汗王朝末代可汗阿赫買德親統喀拉汗王朝軍隊與西遼軍隊對戰于喀什噶爾城郊。西遼軍隊擊敗了喀拉汗王朝軍隊,阿赫買德本人在混戰中被擊斃。西遼軍隊接著攻占了葉爾羌、于聞等地。

1132年,耶律大石在河中地區的起爾曼城稱帝,hào號gá噶ěr爾hǎn罕(菊兒汗),不久改為天佑皇帝,建元延慶。追謚(shi)其祖父為sì嗣元皇帝,祖母為宣義皇后。耶律大石建立的這個政權,史稱“西遼”,又稱“哈刺契丹”。1134年建都于八刺沙袞并將把八刺沙袞改名為虎思斡耳朵。

1137年西遼軍與西喀拉汗交戰,西遼軍獲勝。同年又東征高昌,攻下別失八里,回鶻王不再稱汗,改稱“亦都護”。1141年,西遼助葛邏祿人反塞爾柱汗國,塞爾柱人在撤馬爾罕戰敗,耶律大石進駐撤馬爾罕,西喀拉汗歸屬西遼。

西遼在進軍喀什噶爾時,曾分出一支軍隊進軍阿姆河彼岸,與撒馬爾罕的算端展開激戰,并獲得勝利。于是乘勝向西北進攻花刺子模。花刺子模王阿提西茲投降,愿作酉遼的屬國,每年向西遼交納30000第納爾貢金,并貢獻大批貨物和牲畜。至此,西遼并吞了河中地區各封建制割據政權,統一了中亞地區,變成了整個中亞最強大的封建國家。

西遼的疆域,北到巴爾喀什湖以北的巴哈臺山;西達咸海,統有花刺子模;東到今新疆中部,領有別失八里,東南抵和闐;西南界阿姆河。

統治西域和中亞94年的西遼政權于1218年被成吉思汗所滅的。西域各地始歸蒙古帝國統治。

二、西遼的文化

西遼是中原遼王朝在西域的延續,因此它的政治制度仍保持遼王朝的傳統。整個西遼五位君王均采用漢文尊號、年號、廟號;兵制仍保持遼代的軍職名稱和戰術特點。在西遼的宮廷與官府,都通用契丹文和漢文,其錢幣上印有漢文年號。

西遼文化的特點是保持中原文化之風。使用的語言、文字不是限于一種,官方的行政公文是漢文。其所鑄錢幣也用漢文年號。契丹文保留通用。在同伊朗高原各屬國打交道時用波斯文,在中部或東部的領域內使用回鶻文。多種語言文字的使用促進了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特別是漢文化的傳播,使更多國家熟悉了中國。因此我們說,西遼在中亞的統治雖不到100年,但在亞歐大陸的歷史上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最明顯的是“契丹”一詞變成了中亞各族用來稱呼中國的名稱。后來這個名稱又經中亞傳到了俄羅斯和歐洲,俄語中的 “ ” 的和英語中的Cathay,都是契丹一詞的對音。由此可見契丹人在我國歷史及中亞史上都曾起過重要作用.

第四節 蒙古統一西域及元朝對西域的統治

一、成吉思汗的西征及統一西域

12世紀在蒙古高原的斡難河與怯綠連河之間居住的蒙古族開始強盛起來。孛兒只斤部的貴族鐵木真順應當時蒙古各部要求統一的歷史趨勢,對其它部落進行吞并戰爭。1201年,鐵木真聯合王罕打敗扎木合。1202年消滅了王罕的勢力。1204年征服了強大的乃蠻部,殺死首領太陽罕。之后翁吉刺部、汪古部紛紛歸附。1206年蒙古各部貴族在鄂嫩河畔舉行了忽里庫臺大會,推舉44歲的鐵木真為全蒙古的大汗。尊號為成吉思汗,意思是“無比偉大的大可汗”。

成吉思汗在完成了全蒙古的統一,建立了蒙古帝國后,為了讓他的兄弟、子孫各分土地,共享富貴,決定向外擴張,降服蒙古境外政權,于是向周圍鄰國發動了具有很大掠奪性破壞性的戰爭。

首先統一西域地區。1209年高昌派代表去見成吉思汗表示歸附。在高昌王的影響卞,海押立與阿力麻里的葛邏祿部首領也在1211年投附了成吉思汗。

1218年,成吉思汗攻滅西遼統一西域。

西域的統一為蒙古軍的西征掃除了障礙。1219年秋,成吉思汗發動了對中亞和伊朗高原的遠征。1221年蒙古大軍征服了原西遼的河中府及中亞各地,花刺子模國王出逃伊朗高原。隨之成吉思汗蒙古大軍轉戰伊朗高原。1222年越過太和嶺(高加索山)進入欽察草原。1223年在阿里吉河(今烏克蘭境內的迦勒迦河)擊敗了俄羅斯8萬聯軍,蒙古軍占領斡羅斯。1224年,成吉思汗回到西域北端額爾齊斯河,第二年春回到蒙古高原,至此,成吉思汗的西征結束。在成吉思汗的西征過程中,高昌亦都護率領的約一萬名軍隊和蒙古大軍一起參加了中亞和伊朗高原的戰爭。

1227年,成吉思汗在進攻西夏的途中死去,政權暫時由幼子拖雷代理。1229年蒙古諸宗王推舉窩闊臺繼任大汗。1234年,滅掉金朝。1236--1241年間,拔都率領蒙古軍西征,直抵奧地利和意大利邊境。1242年窩闊臺汗死后,貴由繼位。1248年、貴由病死,蒙哥繼位。

1253-1258年,蒙哥派他的胞弟旭烈兀進行第三次西征,攻滅了木刺夷(今伊朗),攻下了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和西利亞(今敘利亞)。1260年蒙哥汗在圍攻四川合川釣魚山時,受傷死去。同年忽必烈在開平(今巴蘭旗)稱帝。

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1279年,滅亡南宋,統一全國,結束了從五代十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元朝的統一,有利于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全國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同亞歐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

二、元朝對西域的管轄

軍政機構:

成吉思汗統一西域之后,先是在高昌、和闐、喀什噶爾、葉爾羌、別失八里、阿里麻里等地設置達魯花赤,管理各地,而后把征服的地方分封給四個兒子。長子術赤分得欽察草原;次子察合臺分得伊犁河流域、河中地區及焉普以西的整個地區;三子窩闊臺分得塔城、阿爾泰地區和蒙古高原西部;幼子拖雷繼承成吉思汗原來的領地,即蒙古高原本部。高昌亦都護,因最先降服蒙古,又是義子,受到成吉思汗的特別優待,亦都護由蒙古冊封,保留原有地區的世襲統治權,并互相通婚。蒙哥繼位后,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于1251年6月在吉木薩爾設立別失八里等處行尚書省,管理天山南北;設阿姆河行尚書省,統管河中地區。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為了抵御海都、都哇的反叛,曾派遣皇子那木罕建牙于別失八里以鎮之,兼轄天山南路畏兀兒、哈剌火者及哈密力等處屯戍軍事。1275年命丞相安童輔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備邊于阿里麻里。1280年在高昌境內置北庭都護府代替畏兀兒斷事官,成了元朝在西域地區最高的軍政機關。1282年又置阿里麻里元帥府,領天山北路。1283年,元朝分別在別失八里、哈剌火者、兀丹設立宣慰司,統轄南北軍政事務。1286年,元朝在別失八里設置元帥府,領夭山南路。又置火州,曲先元帥府,領吐魯番、哈密至主門、陽關以東。

元朝政府除設置軍政機構外,還派軍隊在西域駐防。置驛站。

元朝對西域管轄的作用:

第一、促進了西域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二、加強了西域與內地聯系,密切了各族人民的關系,各族人民不但為祖國的統一作出了貢獻,而且為共同開發西域貢獻了力量。

第三、加強了西域與內地人民之何的文化交流,涌現出不少畏兀兒族杰出的廉希憲、阿魯渾薩里、阿里海牙、貫云石、廉惠山海牙、魯明善等文學家、史學家、科學家。

第五節 察合臺后裔在西域的割據

一,察合臺汗國的建立與分裂

察合臺汗國是指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封地及在封地上建立的政權。它的疆域相當于現在天山西北部的伊犁和博爾塔拉地區,天山南部的喀什和和田地區,中亞的七河和河中地區。

1241年察合合去世。察合臺的孫子hā哈剌xù旭liè烈wù兀、也速蒙哥、耳干納可敦,阿魯忽,木巴剌沙,都哇等繼位。他們都服從大汗。1306年12月都哇病死,汗位幾經更替,最后都哇第三子qiè怯bó伯被立為可汗。怯伯即位不到一年就讓位給他的哥哥也先不花。

1314年怯伯復位,將首府從阿里麻里遷往撒馬爾罕。這一舉動引起東部七河流域、伊犁河地區貴族的反對,于是察合臺汗國開始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部以阿里麻里為中心,包括喀什噶爾、吐魯番一帶,也先不花主政東部;西部以撒馬爾罕為中心,包括河中地區,怯伯主政西部。

怯伯在河中地區提倡農業,鑄造錢幣,建造宮殿,采用當地居民的語言,信仰當地居民信奉的伊斯蘭教,進一步拓寬了蒙古部眾與當地居民的經濟和文化聯系。而以也先不花為首的守舊勢力仍堅守游牧傳統,不愿進入城市和農業區,于是察合臺汗國走向分裂割據。

東察合臺汗國從1348年建立,歷經8代,15位汗主政,到1514年被葉爾羌汗國取代,計立國166年。

二,察合臺汗國的文化

14世紀后,隨著伊斯蘭教的廣泛傳播,回鶻文逐漸被察合臺文所代替。察合臺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采用了阿拉伯的28個字母,借用了波斯文的4個字母,合計32個字母。這種文字從右向左橫寫,字母分單寫、、詞首、詞中、詞末四種寫法。與此同時,在察合臺汗國疆域內形成了一種綜合型語言。使用這種語言的,除了當地的居民,也包括察合臺后裔,根據這種語言通行的地域范圍,人們把它稱為“察合臺語”。

用察合臺語寫成的哲學、文學、自然科學著作很多,其中著名的有:14世紀的中亞人拉布烏孜著《拉布烏孜故事集》(又稱《圣賢傳》、《圣人傳》),是一部包括72個回目的散文和詩歌集。用察合臺語寫下長篇巨著的還有魯特菲、賽卡克、那沃依等人。魯特菲著《古麗與努如孜》敘事長詩,辭句優美,情節動人。那沃依的主要作品有《shēn深suì邃的寶庫》、《五部詩集》。賽卡克是撤馬爾罕烏魯克伯克的宮廷官員,在詩歌、修辭學、邏輯學、哲學等方面他都有很高的造詣。

三、察合臺汗國時期新疆的居民

瓦剌 是蒙古族的一支。元朝時稱斡亦剌,明代稱瓦剌。13世紀以前,斡亦剌人生活在蒙古高原西北部。1201年后逐漸北遷到葉尼塞河上游地區。明朝初年,分布在大漠東西的蒙古族基本上分為互不統屬的三大部,即韃靼、瓦刺及兀良哈諸衛。其中瓦剌人分布在蒙古西部、新疆東北部、西西伯利亞南部地區。猛可帖木兒(1368-1403)時期,瓦剌開始崛起,成為我國北方擁有4萬戶以上部眾的強大力量,1399年建立了瓦剌汗國。其疆域包括整個蒙古高原和準噶爾盆地。到也先繼位(1439-1454),其勢達到全盛。向東攻占兀良哈蒙古(今遼河中上游),席卷女真各部,直接威脅朝鮮;向南攻掠明朝北部邊境,直抵北京城下;向北,控制了葉尼塞河上游和鄂畢河上游的西伯利亞南部地區;向西,攻占哈密和整個準噶爾盆地,并西征中亞,勢力發展到巴爾喀什湖以南的七河流域和河中地區。

哈薩克族 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我國史籍中有大量記載,古代波斯和希臘史學家也有不少描述。

公元前2世紀,烏孫人便繁衍生息在伊犁河谷和七河流域,融合了塞種人和月氏人成為哈薩克族先世。552-940年,先后西突厥、突騎施、葛邏祿部在這一地區建立過汗國,在這里生活的康居、阿蘭、咄陸、突騎施、葛邏祿,鐵勒等部落和部族融合到哈薩克族中。13-14世紀,大部分哈薩克部落處于金帳汗國的統治之下,另一部分則受察合臺汗國的統轄。金帳汗國衰落后,又受轄于白帳汗國。這時的哈薩克各部落分布很廣、居住地區分散,在一個地區內各部落互相雜居,甚至一個部落同時分布在幾個汗國內,使更多的部落如欽察、乃蠻、克烈、阿爾根、弘吉剌、扎剌亦兒等成為哈薩克的成員。

15世紀,白帳汗國發生內訌,分裂為諾朵汗國和烏孜別克汗國兩部分。1456年,賈尼別克和克烈汗率領哈薩克人在楚河至塔拉斯河一帶建立了哈薩克汗國,首都土爾克斯坦城。

哈薩克汗國的建立是哈薩克族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哈薩克族的形成起了決定性作用。15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哈薩克汗國擁有了欽察草原和中亞的論答剌、突厥斯坦、烏爾根奇等地,人口增加到20萬。

1500年,哈薩克汗國擊敗帖木蘭帝國占領河中地區。到16世紀20年代,哈薩克汗國的領地為:南面包括錫爾河流域,東南部包括七河地區,東北部包括巴爾喀什湖東部和南部地區,西部包括玉雅克河流。首府土爾克斯坦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哈薩克汗國可汗哈斯木汗還制定了哈薩克汗國的第一部法典—《哈斯木汗法典》,有軍隊30萬,統治著100萬居民。

哈斯木汗死,密馬什汗繼位,而后是塔赫而汗繼位。由于塔赫暴虐無道,眾叛親離,哈薩克汗國走向衰落。

柯爾克孜族 是我國的古老民族。漢時做“鬲昆”或“隔昆”,“堅昆”、南北朝至隋時稱“結骨”、“紇骨”、“契骨”、“護骨”。唐朝時稱“堅昆”、“紇拉斯”,最流行的稱呼叫“黠戛斯”。遼、宋、金時稱“轄戛斯”、“轄戛司”,“紇里迄斯”。蒙元明時稱“吉利吉思”。清朝稱“布魯特”。

柯爾克孜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吸收、融合其它民族的成份而得以逐漸發展壯大。特別在宋元明時期,不少維吾爾、契丹、蒙古、哈薩克、漢族的居民融合到柯爾克孜族中。

第六節 葉爾羌汗國

一、葉爾羌汗國的建立

從1514年到1678年的一個半世紀里,在葉爾羌(今新疆莎車縣)為中心,建立了一個東起哈密,西至帕米爾高原,南界西藏,北接天山的大汗國,這就是有名的葉爾羌汗國。

葉爾羌汗國從賽依德建國到伊司馬義被俘,共5代11位汗王,歷時165年。“它最強盛的時候,除了天山南部地區外,還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伊賽克湖地區、費爾干納盆地以及巴達克山和瓦罕地區,都納入自己的統治范圍、管轄著祖國西部的實際版圖”。

在葉爾羌汗國的歷史上,賽依德及其子熱西德、孫阿不都克里木和蘇丹馬赫穆德是幾位英武有為、政治開明、有所建樹的大汗,也是葉爾羌汗國由開創到鼎盛的統治者。

賽依德是葉爾羌汗國的締造者,1490年生于吐魯番。1514年,賽依德隨表兄巴布爾在撤馬爾罕城下作戰失敗后,帶領部眾翻越天山,進入喀什噶爾地區。經過艱苦激烈的戰斗,先后攻占了英吉沙、葉爾羌和喀什噶爾。1514年9月3日登上汗位、定都于葉爾羌,建立了葉爾羌汗國。

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黑山派和白山派兩支和卓勢力,在葉爾羌汗國統治者們的支持下得到了發展,并終于形成為以奪取葉爾羌汗國政權為目的的兩個政治派別。

1678年,準噶爾貴族渾臺吉噶爾丹派1.2萬騎兵進入天山以南,連下阿克蘇、烏什、喀什噶爾,直達汗國都城葉爾羌。葉爾羌汗國末代可汗伊司馬義被俘送在伊犁,葉爾羌汗國的疆域成了準噶爾的屬地。

葉爾羌汗國同明朝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其中主要的是“馬茶貿易”;同清朝也有著密切的政治貿易往來。

復習題

名詞解釋:

(1) 西州回鶻政權 (2) 回鵲文 (3) 喀拉汗王朝 (4) 察合臺文 (5) 葉爾羌汗國 (6)“福樂智慧”

(7)“突厥語大詞語”

簡答題:

1.簡述西州回鶻政權的建立?

2、用史實說明喀拉汗王朝對偉大祖國的熱愛?

論述題:

1、講述喀拉汗王朝的建立?

2.簡述察合臺汗國的建立與分裂?

3、簡述葉爾羌汗國的建立?

第六章清朝統一新疆

17世紀初年,我國東北的女真族勢力日漸強大。1616年,奴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1636年,皇太極即皇帝位,改“后金”為“清”,建都沈陽。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占北京,明朝滅亡。順治皇帝遷都北京,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斗爭。

第一節 清朝統一新疆

一、準噶爾的興起

明末清初,瓦刺以衛拉特之名稱崛起于我國西北。當時,喀爾喀蒙古游牧在今蒙古北部,稱 “漠北蒙古”;察哈爾部蒙古游牧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稱“漠南蒙古”, 衛拉特蒙古游牧于天山以北和伊犁河流域,稱“漠西蒙古”。在伊犁河下游及以西地區,是廣大的哈薩克游牧草原。哈薩克族的許多部落按照他們的部落譜系劃分為三個玉茲。大玉茲,稱右部或中部,領地在巴爾喀什湖南部以及從伊犁河到錫爾河的廣闊地區;中玉茲稱左部,領地在錫爾河北部;小玉茲稱西部,領地是現在的西哈薩克斯坦。在伊犁河地區,是柯爾克孜人的游牧地。

衛拉特,16世紀時分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和土爾扈特四大部。準噶爾游牧于伊犁河上游地區;和碩特游牧于烏魯木齊地區;杜爾伯特游牧于額爾齊斯河兩岸;土爾扈特游牧子塔爾巴哈臺地區。17世紀初,當巴圖爾洪臺吉(衛拉特部落首領稱臺吉,洪臺吉即大臺吉)為首領時,準噶爾部逐漸強大起來,其它三部遭到排擠,面臨被準噶爾兼并的威脅。17世紀20年代末,土爾扈特部逐漸西遷到伏爾加河流域游牧;1638年,和碩特部被迫遷往青海境內;杜爾伯特及輝特部(土爾鹿特部西遷后,習慣上以輝特部為衛拉特四部之一)則屈服于準噶爾。從此,天山以北盡為準噶爾所據,所以至今我們仍把天山以北的盆地稱作準噶爾盆地。

1640年,巴圖爾洪臺吉召集東西蒙古各部王公,在新疆塔爾巴哈臺會盟,青海的和碩特部和伏爾加河的土爾扈特部也都派了人來參加。這次大會,制定了《蒙古·衛拉特法典》,建立了衛拉特與喀爾喀的聯盟。葛爾丹十七日漸強大并對外擴張。1678年攻破葉爾羌汗國。塔里木盆地成為準噶爾的勢力范圍。1723年,準噶爾封建貴族集團再次大規模進攻哈薩克,塔拉斯河流的哈薩克人遭受了極大的災難。準噶爾軍攻占了哈薩克汗駐地突厥斯坦城和塔什干。

二、清朝統一天山北部

準噶爾部在巴圖爾洪臺和僧個執政時期,同清朝一直保持著臣屬關系,并堅決反對沙俄的侵略。

噶爾丹上臺初期,為尋求清帝的支持,也曾遣使朝貢。但與此同時,他積極進行軍事擴張,剪除政敵,加強自己的實力,自稱“波碩克圖汗”。1688年,噶爾丹率兵三萬進攻喀爾喀蒙古。1690年6月,噶爾丹以追擊喀爾喀蒙古為名,發動了反對清朝中央政府的戰爭。為了平息噶爾丹的戰亂,康熙帝三次親征,在蒙,滿,漢,維吾爾等各族人民的支持下,經過烏蘭布通戰役,昭莫多戰役,摧毀了噶爾丹的主力。1697年,康熙帝第三次親征,噶爾丹內外交困,暴病而死。

噶爾丹死后,其侄策妄阿拉布坦及其子噶爾丹策零先后繼位。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準噶爾部封建貴族展開了爭奪汗位的斗爭。1752年,達瓦齊(策妄阿拉不坦唐棣)在阿睦爾撒納(策妄阿拉不坦的外孫)的支持下,奪得了汗位。1754年,阿睦爾撒納因謀求汗權爾貝達瓦旗大敗,遂歸附于清朝。準噶爾部政局動蕩不穩。為了安定邊陲,實現統一,1755年清朝出兵伊犁,沿途衛拉特,維吾爾等各族人民熱烈歡迎清軍。達瓦其倉惶逃至格登山,接著又敗逃烏什,被清軍擒獲,后被清廷封為和碩親王。

1757年,阿睦爾撒納在沙俄的支持下,趁清政府撤軍之機,掀起叛亂,妄圖攫取統治衛拉特四部的大權。1757年5月,兩路清軍會師伊犁,準噶爾軍全線崩潰。6月,阿睦爾撒納逃入哈薩克中玉茲。這是哈薩克中玉茲阿布lài賚汗率部歸附清朝,并決定qín擒獻阿睦爾撒納。阿睦爾撒納得知后趁夜逃奔沙皇俄國。同年在俄國病死,清朝統一天山北部。

三、清朝統一天山南部

1700年,策妄阿拉布坦出兵喀什噶爾,把自立為汗的維吾爾族宗教領袖阿合瑪特和卓(阿帕克和卓的孫子)抓到伊犁qiú囚jìn禁起來,同時把許多維吾爾族農民遷至伊犁為他們種地。阿合馬特在伊犁生下二子,長子名博羅尼都,次子名霍集占,即史稱的“大,小和卓”。他死后兩個兒子仍被拘禁著。1755年,清軍進軍伊犁,打敗達瓦其后,把大,小和卓放出來,并派兵護送大和卓博羅尼都到南疆去幫助清朝治理南疆;令小和卓霍集占留在伊犁掌管伊斯蘭教。但小和卓背叛清朝,支持并參加了阿睦爾撒納叛亂。1757年清軍再克伊犁前夕,小和卓逃往喀什噶爾,葉爾羌等地,煽動,威逼大和卓和各城伯克,阿訇,發動反對清朝的叛亂,殺死奉命前往招撫的清朝副都統阿敏道及其隨員100多人;同年,霍集占自立為“巴圖爾汗”。

1758年,清朝進軍南疆平叛,先后攻克庫車,烏什,阿克蘇三城。次年6月,清軍分兵兩路迅速收復了葉爾羌和喀什噶爾,并乘勝追擊叛軍。大,小和卓逃往巴達克山。10月,巴達克山首領蘇勒坦沙擒殺大,小和卓。清朝統一了天山南部。

清朝統一新疆,有利于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有利于邊陲的鞏固和安定,有利于各族人民的交往、合作和共同繁榮;符合蒙古族,維吾爾族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四、土爾扈特回歸祖國

土爾扈特是我國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17世紀初,準噶爾部勢力日漸強大,巴圖爾洪臺吉“shì恃其強,wǔ侮zhū諸衛拉特”,意欲兼并土爾鹿特部。17世紀20年代末,土爾啟特部臺吉和鄂爾勒克率領部眾5000多帳,20多萬人,從新疆的塔爾巴哈臺出發,向西遷徙。于1630年左右,到達伏爾加河下游地區,建立起了一個東起烏拉爾河,西到頓河,南到里海和黑海,北至薩拉托夫的土爾扈特汗國,牙帳設在伏爾加河支流阿赫圖巴河畔。

土爾扈特西遷伏爾加河時期,沙俄擴張勢力已達伏爾加河中上游地區。為了進一步向伏爾加河下游和頓河流域擴張,土爾扈特蒙古便成為沙俄攻擊的對象。1643年,沙俄武裝進攻土爾扈特部,和鄂爾勒克率部反擊,不幸戰死。沙俄向土爾扈鹿特人民征收的賦稅名目繁多,搖役兵役層出不窮,并強迫他們放棄喇嘛教,改信東正教。

1761年,17歲的握巴錫繼承了土爾扈特汗位,pō頗得部眾擁dài戴。1767年,握巴錫準備率部東歸。1771年1月5日,握巴錫率領伏爾加河南岸部眾3.3萬多戶,16.9萬余人,開始踏上了舉世聞名的回歸祖國的萬里征程,伏爾加河北岸的1.4萬戶部眾被河水阻gé隔,未能一起同行。握巴錫親自率領1.5萬騎兵作開路先鋒,婦女老幼趕著牧群居中,留下1萬名戰士殿后。沙俄女皇葉卡特lín琳娜二世聞訊,立即派軍數萬追趕,同時策動沿途的游牧部眾阻截。在烏拉爾河畔,后衛部隊與沙俄哥薩克騎兵展開血戰,不幸全部壯烈犧牲。1771年8月底,握巴錫率領的土爾鹿特部眾終于渡過伊犁河,到達伊犁附近的卡倫他木哈,回到祖國懷抱.八個月的殘酷戰斗、艱難跋涉,加之饑寒交迫、wēn瘟yì疫流行,土爾扈特的shēng牲chù畜死亡dài殆盡,人口死亡大半,幸存者僅7萬多人。

清朝獲xī悉土爾扈特人歸來的消息,立即派兵接應. 1775年,清政府把舊土爾扈特部分為東南西北四路,分設四盟:南路安置在喀喇沙爾城北游牧,以握巴錫汗為盟長,zhì置四旗,隸屬喀刺沙爾辦事大臣管轄.他們是現在巴音郭楞蒙古族的前輩;北路安置在和布克賽爾游牧,以策伯克多爾濟親王為盟長,置蘭旗,隸屬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管轄,他們是現在和布克賽爾蒙古族的前輩;東路安置在烏蘇地區游牧,以巴木巴爾郡王為盟長,置二旗,隸屬庫爾喀喇烏蘇辦事大臣管轄,他們是今天烏蘇、kuí奎屯地區蒙古族的前輩;西路安置在精河地區游牧,以默門圖貝勒為盟長,置一旗,隸屬伊犁將軍管轄,他們是現在波爾塔拉精河地區蒙古族的前輩。舍楞為首的新土爾扈特部,安置在阿爾泰的布爾干河地區一游牧,置二旗,隸屬科布多參贊大臣管轄。

土爾扈特蒙古人民反抗沙俄壓迫,萬里回歸祖國,在中華各民族為鞏固和發展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上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熱愛祖國的向心力。

第二節 清朝前期對新疆的治理

清朝政府重新統一新疆以后,在天山南北建立了完整的統治機構。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以及民族關系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

一、軍府制

1762年,設置伊犁將軍,委派明瑞擔任第一任伊犁將軍,將軍府設在伊犁河北岸的惠遠螂城(今霍城縣境內)伊犁將軍的主要職責是:統轄天山南北各地駐防官兵,兼管全疆行政事務,并統轄歸附清朝的中亞地區和哈薩克部落。

清政府在烏魯木齊設都統,都統與將軍品級相當。在伊犁,塔城、喀什噶爾設參贊大臣。清政府在新疆的軍事指揮系統分為北路、南路、東路三部分。

清政府在南北疆派駐重兵,以加強邊務防衛。駐疆清軍總數約4萬人左右,重點放在北疆,約占總數的4/5。

二、行政體制

清政府根據新疆民族的習慣和社會歷史狀況,實行三種不同的行政制度。在漢族較多,和內地聯系緊密的烏魯木齊以東地區實行州縣制,設鎮迪道,下分鎮西府和迪化直隸州。

在天山以北的游牧民族蒙古和哈薩克中,以及在天山以南的哈密和吐魯番維吾爾族中,實行“札薩克制”。札薩克,是蒙古語音譯,部落首領或執政官的意思。

在天山以南的其它地區,清政府沿用維吾爾舊制,保留了伯克制的行政制度。“伯克”一詞在維吾爾語中沿用已久,它的本意是“首領”、“頭目”。

三、經濟措施

從1755年至1759年的時間內,清政府為統一新疆,大規模用兵三次,消耗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奮新疆統一以后,清軍大量增加,軍費開支浩繁。為了解決財政困難,穩定和重建當地社會經濟,實現新疆的長治久安,清政府除每年從內地各省調撥協餉支持新疆外,還采取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經濟措施。主要有屯墾政策、稅收政策、貨幣政策和商業政策。

四、文化政策

清政府既允許伊斯蘭教繼續存在,同時又采取措施限制它的政治經濟特權。不準阿訇兼任伯克,將地方財政、治安、司法等權力賦予伯克統一掌握,僅給宗教機構保留著主持婚姻禮儀、遺產分配和管理教育的權力。清朝政府對喇嘛教采取保護和鼓勵政策,鼓勵蒙古各盟旗修建寺廟,封各大寺廟住持為呼圖克圖(活佛),喇嘛不僅免除一切賦役、還可以享受各種特權。在語言文字方面,實行滿語滿文、維語維文、漢語漢文同時通用的政策。清朝政府在天山南北提倡教育.在北疆伊犁、烏魯木齊、巴里坤各屯shù戍區分設義shú塾,教授四書五經,兼習騎射,入學者多為滿漢子弟,也吸收少數民族上層子弟入學。

清朝前期,是新疆各民族文學創作縈榮的時代。

第三節 清朝平定張格爾之亂

一、浩罕支持和卓后裔的分裂活動

大,小和卓叛亂失敗以后,大和卓波羅尼都的兒子薩木薩克逃往浩罕。薩木薩克死后留有三子,長子名玉素甫,次子名張格爾,三子名巴布頂。浩罕統治者一方面自己向外擴張,一方面支持和卓后已返回新疆搞暴亂。

1819年,喀什噶爾參贊大臣bīn斌jìng靜強占浩罕商人sà薩lài賴占的女兒,薩賴占xiū羞fèn忿至極,將女兒殺死并pāo拋shī尸參贊衙門以xiè泄憤。清政府派伊犁將軍慶祥赴喀什噶爾查辦。慶祥庇護斌靜,激起喀什噶爾群眾強烈不滿。張格爾利用這種形勢,在浩罕統治者的支持下, 回南疆,發動了暴亂。

二、清政府評定張格爾之亂

張格爾在浩罕汗國的支持下于1820,1824,1826和1828年先后4次進攻南疆作亂。1828年6月,張格爾第四次入卡作亂,被清軍活捉。同年6月,被檻送北京,交由刑部審理,判處死刑。

清政府平定張格爾之亂,新疆各族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由維吾爾族, 柯爾克孜、哈薩克、塔吉克族人民也為清軍捐獻馬匹,積極協助清軍追殲叛匪,為摘拿張格爾立了大功。

浩罕的擴張政策與和卓后裔復辟野心相結合,是張格爾匪幫多次發動暴亂的根本原因。張格爾暴亂失敗的歷史表明:任何妄圖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的罪惡行為,都是新疆各族人民不能容忍的,都是注定要失敗的。

三、清政府的善后措施

清政府對在新疆的政策作了如下調整;

1.建立各級大臣官員的考核制度。

2.嚴格伯克的補選規定。

3.增加新疆官員的薪俸。

4.精減各辦事衙門役使人數,節省開支;

5.沒收參與張格爾之亂者的土地,由官方出租。

6.對伊斯蘭教干預政治加以限制。

7.改建西四城城,在邊境增設卡倫和土堡,在塔里木盆地南緣諸綠洲之間增設驛站;

補充內容:

阿古柏:過去,曾有人稱阿古柏是農民起義領袖,是維吾爾族的民族英雄。其實,阿古拍既不是維吾爾族,也不是中國人。他是一個浩罕汗國的軍官,一個入侵者。他給新疆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他約在1820年出生于中亞浩罕汗國的一個小鎮。父母都是塔吉克族,妻子是塔塔爾族,父親是好汗國的一個小官吏;為了夸耀自己出生高貴,他還曾自稱是蒙古貼木兒汗的后裔,青年是他長期做街頭舞師。后來,他的妹妹嫁給了塔什干的總督。靠這位妹夫的提拔,他從當傳領官開始。他是一個野心家,他多次參予廢立可汗的斗爭,希圖奪取跟大的權力,但是每次遭到其他人物的排擠,1864年4月,沙俄軍隊兵臨浩罕首都,他出城迎戰,遭到慘敗。于是他就躲到了塔什干城里。正當他眼看著前途無望,十分焦燥的時候,中國新疆的局勢,給了他一個施展個人野心的機會。1864年,天山南北各民族反清王朝統治的斗爭取的了勝利,僅有少量清軍困守于個別城鎮中,但是各地的封建領主,竅去了領導權,在各地建立起格據一方的封建政權。他們為了爭奪地盤,又不斷火并,給各族人民造成巨大的犧牲。人民的處境比在清朝統治時期跟賈惡劣。

1864年9月,回族封建地主金相印和柯爾克孜族部落頭目奪取了喀什噶爾回城,但清朝駐軍所在的漢城卻久攻不下,于是他們就派人到浩罕國球援。

1865年月,浩罕汗國的統治者封張格爾的兒子布素魯克和卓為喀什噶爾汗,派他帶四百安集延任護送他侵入我國新疆。

1876年4月,左宗棠率六萬清軍進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積極協助下,僅僅一年的時間,就將阿古柏的主力擊潰,解放了大半個新疆。1877年4月,他被部下殺死。

思考題:

1.名詞解釋:

(1)衛拉特 (2)土爾扈特 (3)伊犁將軍 (4)張格爾

2.簡答題:

(1)簡述準噶爾的興起?

(2)簡述張格爾之亂的性質及其失敗原因?

3.論述題:

(1)簡述土爾扈特回歸祖國的原因及其歷史地位?

(2)簡述清朝治理新疆的措施?

第七章 兩次鴉片戰爭時期的新疆

自鴉片戰爭前半個世紀開始,統治中國的清王朝已步入衰落時期。而這時歐美的一些主要國家的資本主義都非常迅速地發展起來了,對外實行野蠻的殖民掠奪,中國成為西方列強jié劫掠的對象。在中國與歐美各國的海上貿易中,中國一直居于出超地位。英、俄等國為了改變這種十分不利的貿易nì逆差,經過陰謀策劃,爭相向中國走私鴉片。為了鎮壓中國對鴉片走私的抑制,西方列強的首領英國對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端,也是近代中國人民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開端。新疆與全國一樣,其近代歷史同樣是以列強鴉片huò禍hài害及新疆人民抵制鴉片泛濫為開端的。

第一節 英、俄鴉片禍害新疆

一、英、俄鴉片在新疆泛濫

19世紀20年代,英國即將侵略的chù觸角伸進新疆,隨后又通過克什米爾、巴達克山、印度、浩罕等國家和地區向新疆大量走私鴉片。自19世紀30年代開始,俄國鴉片也經浩罕等中亞商人之手輸入新疆.不久,俄國商人直接向新疆走私鴉片。1834年,俄國謝米巴拉金斯克的商人開始向伊犁、塔爾巴哈臺走私鴉片。早在19世紀30年代末,鴉片已流毒全疆。大量向新疆走私的鴉片、或就地sī私xiāo銷;或繼續走私東運,經jiā嘉yù峪關輸入內地。新疆又成為英、俄由陸路向中國走私鴉片的一條通道。

英、俄鴉片輸入新疆,給邊疆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人民健康受到摧殘,國家白銀大量外流。地方官吏參與走私和吸食鴉片,加深了統治階級的腐朽性和統治政權的危機。新疆是祖國的西北門戶,各族人民對英、俄鴉舞泛濫新疆十分憤恨,有識之士紛紛要求禁煙。

二、禁煙與反禁煙的斗爭

清政府草在1729年頒布了禁煙令,但全國范圍內的禁煙運動卻始于1838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廣州禁煙之后。在全國禁煙熱潮中,清政府對新疆禁煙極為重視,自1839年9月到1840年6月,清tíng廷共發布了16道有關新疆查禁鴉片和處理煙案的yù諭zhǐ旨。為了堵絕英俄鴉片走私,新疆地方當局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1. 首先是擬定了新疆嚴禁鵝片章程。1840年3月8日,清政府批準了伊犁將軍奕山等人《請將新定鴉片章程就邊地情形量為變通》的zòu奏zhé折。奏折五條中有三條是針對英、俄鴉片fàn販子向新疆販賣鴉片的。

2.其次是通過外交途徑向俄國當局嚴正提出禁止在中俄沿邊走私鴉片。

3. 三是查禁zhuī追bǔ捕鴉片販子。

4. 四是沒收燒毀煙販走私的鴉片。

19世紀60年代,俄國取得了對華鴉片貿易合法化,規定每擔(65公斤)鴉片只須交納稅銀30兩,即可自由輸入中國。新疆成為列強鴉片貿易的重要通道,禁煙suì遂流于形式。

第二節 沙俄對中國西北邊疆的侵略

一、沙俄對中國西北邊疆的早期侵略

16世紀30年代,沙俄的東部疆界在里海。為了向東方擴張,就采取步步為營的堡壘政策:即在其侵占的地方修筑眾多的要塞,環繞各個要塞修建一系列堡壘,駐扎軍隊,成為對外擴張的侵略據點。這一個一個堡壘聯成一條線,稱為堡壘線。

1587年開始修建西伯利亞堡壘線,1735年始建奧倫堡堡壘線,為俄國東侵的眾多堡壘線中的兩條主要堡壘線,對新疆與中亞形成qián鉗形攻勢。19世紀50年代,經科帕爾(今哈薩克斯坦塔爾迪庫爾干附近)和維爾內(令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向中國境內推進750公里,切斷了我國伊犁與塔爾巴啥臺間的巡邊通道。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沙俄又趁火打劫,力圖侵占新西伯利亞線與錫爾河線之間的500公里開闊地帶。1864年,在新浩罕線最南端的奇姆肯特,將兩條堡壘線連接封閉在一起。

19世紀30年代以前,俄國對巴爾喀什湖與額爾齊斯河等地無總體認識。為加緊其侵略步伐,不斷派遣人員非法考察這些地區。19世紀50年代后,沙俄對巴爾喀什湖地區的侵略更加頻繁。

二,不平等的《中俄伊塔通商章程》

俄國于1797年,單方面頒布了《布赫塔爾明斯克通商條例》,強行對中國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遭到清政府的拒絕。1805年7月,沙俄政府派戈洛夫金出使中國,要求清政府開放包括新疆在內的兩國邊界通商。1810年,普蒂姆采夫等人冒充哈薩克商人,潛入塔爾巴哈臺、伊犁搜集商業情報,為正式通上做準備。1847年7月,沙皇政府授權向清政府正式提出在塔爾巴哈臺、伊犁、喀什噶爾三處開放通商.1850年1月,俄國外交部官員科瓦列夫斯基又向清政府提出在伊犁等處通商。1848年和工1850年,俄國商船兩次闖入上海要求開放貿易,清政府被迫同意沙俄的部分要求,談判新疆對俄開埠。

1851年8月6日,簽訂《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其內容共17條。這個條約是近代中俄關系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失去大量權益。條約主要內容包括:

1.俄國單方面設立領事,條約第二條規定,伊犁、塔爾巴哈臺開放通商后,俄國可在此兩處設置 “領事”。

2.免稅貿易權。條約第三條規定,中俄雙方在伊犁、塔爾巴合臺兩處通商,“彼此兩不抽稅”。由于華商未進入俄境貿易,所以這一規定只是俄商在中國伊梨、塔爾巴哈臺實行免稅貿易。

3.片面領事裁判權。條約第七條規定,在伊、塔兩地,中俄兩邊商人遇有爭斗小事,即著兩邊貿易官員究辦。但華商只在新疆境內貿易,而在伊舉、塔爾巴哈臺貿易的俄國商人犯罪,卻不受中國法律制裁。片面領事裁判權破壞了中國司法主權。

4.設立貿易圈。條約第十三條規定、“俄羅斯商人前來貿易,存貨、住人必需房屋,即伊犁、塔爾巴哈臺貿易亭,就近由中國指定一區,令俄羅斯商人自行蓋造,以便任人存貨絲。貿易圈實為沙俄的租借地。這個條約是西方列強在鴉片戰爭時期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中的一個,也是中俄關系史上性質發生變化的重要標志。

三、《中俄kān勘分西北界約記》

1860年11月,沙俄威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這個條約規定中俄西部邊界以山嶺、河流和中國常駐卡倫為勘界的標志。以沙賓達巴合、zhāi齋sāng桑hú湖、天山、特穆爾湖和浩罕邊界為五個劃界點。在沙俄的軍事威脅和外交訛詐下,清政府1864年10月,被迫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主要內容是:

1.劃定從沙賓達巴哈到浩罕的中俄西段邊界。

2.劃歸俄國的中國卡倫,限一月之內移空。

3.人隨地歸。

4.條約簽訂后240夭建立界碑鄂博。

5.增添交涉機構。

通過1869年和 1870年訂立的《中俄科布多界志》、《中俄烏里雅蘇臺界約》及《塔爾巴哈臺界約》三個邊界子約,沙俄鯨吞了中國西部疆土44萬多平方公里。

四、新疆人民的抗俄斗爭

沙俄為了霸占中國雅爾噶圖山金礦,制造了殘害中國礦工200多人的血案,激起塔城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坑。1855年8月,塔爾巴哈臺各族人民一舉燒毀了沙俄在塔爾巴哈臺的貿易圈事件發生后,沙俄威迫清政府答應賠款,懲辦zhào肇事的官民。迫使清政府于1858月7日簽訂了《塔爾巴哈臺議定補貼條約》。重修貿易圈房屋,勒索賠款13.53萬兩白銀。同時,判安玉賢斬監候、徐天堯充軍。沙俄又攫取了在伊、塔領事館各駐兵50名的特權,開創了俄軍駐扎新疆的先例。

第三節 鴉片戰爭后的新疆社會

一、吏治腐敗和沉重的經濟剝削

清朝后期吏治腐敗,政府官員同本地民族封建領主,宗教上層相勾結,對各族人民實行殘酷的剝削壓迫。特別是1862年“協xiǎng餉”完全斷絕以后,他們任意增加稅目,對農民進行qiāo敲gǔ骨xī吸suǐ髓的剝削。地主階級對于農民的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迫使農民多次地舉行起義,以反抗地主階級的統治。

二、和卓之亂

1849年9月,在浩罕的鼓動下,逃亡在國外的和卓后裔邁買的明(即卡塔條勒)、wō倭里罕、伊善罕(又作玉散和卓、依善和卓),鐵完庫里(又作塔瓦克木)、克齊克罕,阿克恰干,薩比爾等人,糾集千余名匪徒進犯喀什噶爾回城和英吉沙回城;浩罕商人約奈邁提等作內應,開城放進和卓們。喀什噶爾領隊大臣率3000多人坐守漢城不敢應戰。清政府bō撥款百萬兩,派陜甘總督布yàn彥tài泰為定西將軍平叛,于11月8日解英吉沙之圍,收復喀什噶爾回城,邁買的明等掠奪大批財物逃走,史稱“七和卓之亂”。

1857年6月,倭里罕在四五千名浩罕商人協助下,一度攻占喀什噶爾回城,水淹火攻漢城;又分兵東犯巴爾楚克,quān圈méi玫葉爾羌,氣yàn焰chāng猖juē撅。1857年9月,清軍先后由伊犁、烏魯木齊等地調集8600多名官兵參與驅逐和卓叛軍的戰斗。倭里罕見大勢已去,即guǒ裹脅了1.8萬多人,帶著1000多峰駱駝及財物逃攀浩罕。

第四節 19世紀中期雌新疆農民起義

一、連綿不斷的農民起義烽火

1845年6月在喀什葛爾等地組織維吾爾,柯爾克孜族農民舉行暴動,反對繁重的徭役。1857年9月,在和田的維吾爾族農民舉行暴動。1855年庫車農民舉行暴動。1857年4月3日,2000多名參與起義的農民集合在拍雜瓦特莊,展開武裝斗爭。1858年初冬,喀什葛爾新墾地畝的農戶抗糧,“聚眾滋事”。1860年,葉爾羌屬托果斯鉆莊的維吾爾族農民,“抗違糧賦”。1862年,和田金礦的礦夫發生暴動。

二、1864年新疆農民大起義

1864年6月6日,庫車暴發農民起義,起義軍攻克庫車城,不久,起義浪潮席卷天山南北,形成了庫車、烏魯木齊、喀什噶爾、伊犁、和田等五個起義中心.塔爾巴哈臺等地也被義軍攻破,

(1)1864年春,庫車渭干河畔修渠開荒的農民,由于凍餓,勞累、鞭撻而死的人很多,托乎提尼牙孜哈里等人首先點燃了起義火焰,一夜之間殺死兩名官吏與15名伯克,隨即向庫車進軍。庫車城的維吾爾族、漢族、回族也起而回應。6月6日,攻陷庫車城。由于地理和政治的原因,在1864年席卷天山南北的農民起義中,庫車起義居有重要的地位。起義之初,庫車農民曾要求愛瑪特郡王出任他們的領袖,愛瑪特拒絕了起義者的要求,被栽殺。隨后起義農民求助于庫車的加拉里丁家族,這個家族中的熱西丁被推為起義者的領袖,尊號為“圣人后裔、勝利者之父、熱西丁汗和卓”自稱“汗和卓。

(2) 1864年7月13日,烏魯木齊南山回民起義,攻占達阪城。7月15日,回族阿xún旬tuǒ妥明(即妥得lín磷,經名達吾提)與烏魯木齊綠營中軍參將索huàn煥章,乘清軍援救庫車之機,率眾攻占了烏魯木齊漢城。同一天昌吉回民攻占縣城。10月3日,起義軍又攻占烏魯木齊滿城。1865年3月,妥明在烏魯木齊自稱“清真王”。

(3)在伊犁,1864年10月12日也爆發回族、維吾爾族聯合起義一回族頭目馬萬信聯合阿奇木伯克阿布都魯蘇勒等共同起事。攻占寧遠城(今伊寧市)推舉原寧遠城阿奇木伯克邁雜木扎提為領袖。邁雜木扎提自稱蘇丹。

(4)庫車起義后不久,原拜城阿奇木伯克鐵木爾哈孜潛回原籍和田,聯絡剛由麥加朝回國的伊斯蘭教法官艾比布拉阿吉,占據和田。后艾比布拉自稱“帕夏”。

(5)在喀什葛爾,柯爾克孜族部落首領司迪克聯合當地回族和維吾爾族居民舉行起義。

總之,19世紀中期以后,清王朝在新疆的統治更為腐朽虛弱,社會矛盾,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在陜,甘回民起義的影響下,1864年爆發了新疆農民大起義。但是由于階級和社會的局限性,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起義蛻變為封建割據大混戰,為境外侵略勢力造成可趁之機。

補充內容

“新疆”名稱的由來

清朝統一天山南北之后,對這一地區曾長期數名并用;西域,西疆,西陲,新疆等四個名稱的使用。1884年新疆建省之后,就僅用新疆一名,而不再使用其他幾個名稱了。自西漢以后的二千多年來,我國歷代的官私文書及各種史籍均將今天山南北及其以西的中亞等地區成為“西域”。而清政府為什么將這個沿用了二千多年的名稱改為新疆呢?

原來,這與清朝統治者的虛榮心有關,清軍入關以前,它所統轄的疆域僅限我國東北地區,入關后,他迅速統一了中國大部。但在個別地區,他的統治也是經過了多年反復之后才最終確立的。到了乾隆皇帝時,為了給自己樹bēi碑立傳,歌功頌德,他將最后由自己所確立了清政府統治的地區成為新疆。新疆這個名稱的出現,除了清朝皇帝為自己歌功頌德的用意之外,還有另外一層意思。繼1878年左宗棠自阿古柏手中收復了新疆之后,他在給清朝皇帝的zòu奏折中稱新疆是“他族逼處,故土新歸”。于是,以新疆為省名就有了一層新的意義。飽含了收復失地的愛國將士對這片土地的感情。對于新疆這一名稱的歪曲為一列。他們胡說什么:“東土耳其斯坦(即新疆)自古以來一直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自從清朝占領新疆以后,才變成了清朝的殖民地”,“因為是清朝新占領的地方,所以才被稱為新疆”。制造這類謠言,并非由于對歷史的無知,而完全是出于挑撥我國民族關系,破壞我國統一之目的的;

清政府決定新疆建省,對于外國帝國主義者和當地封建領主的分裂活動,是一沉重打擊。

復習題

名詞解釋:

(1)七卓之亂(2)《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

簡答題:

1.試析《中俄伊塔通商章程》對新疆的危害?

2.《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的基本內容及其危害?

3、簡述塔爾巴哈臺人們火燒俄貿易圈事件?

論述題:

1.概述英,俄鴉片對新疆的危害?

2、簡述沙俄早期對中國西北地區的侵略?

3.試析1864年新疆農民大起義爆發的原因及其性質的演變。

第八章 西北邊疆危機的加深與新疆建省

第一節 阿古柏與沙俄入侵新疆

一、阿古柏入侵與新疆人民的反入侵斗爭

喀什噶爾起義爆發后,寄居喀什噶爾回城的浩罕商人乘機插手其間,策反部分伯克、ā阿hōng訇投書浩罕,yù欲借助外部勢力驅逐司迪克。占據喀什噶爾回城的司迪克,也派使者金相印去浩罕聯絡,企圖將流亡浩罕的南疆和卓后裔接回喀什噶爾,以增強自己的地位。當時浩罕正處在對抗沙俄兼并的斗爭中,不可能抽出更多的力量染指喀什噶爾。但王公頭目們仍不愿放棄這一次“良機”,決定派遣阿古柏前往喀什噶爾。

1865年1月,阿古柏糾集了親信骨干68人,由金相印引路侵入南疆。他們借和卓后裔布素魯克的名義,沿途不斷糾合各類人員加入侵略隊伍,當深入到距喀什噶爾70公里的明約洛卡倫時,這支入侵軍已初具規模了。司迪克本想迎接和卓后裔,但見到的卻是人數眾多的浩罕入侵軍,這使他感到嚴重的不安和威脅,柯爾克孜族是一個具有反對外來侵略傳統的民族,當他們認清了入侵者的真面目后、毫不猶豫地舉起了反抗義旗。3月,司迪克從英吉沙爾起兵,包圍了阿古柏占據的喀什噶爾回城,但在決戰中司迪克失利了,被迫流亡塔什干。作為司迪克本人,柯爾克孜族人民在喀什噶爾的戰斗卻打響了新疆人民反擊阿古柏入侵斗爭的第一槍.

葉爾羌城阿奇木伯克尼牙斯受到當地回民軍和庫車熱西丁和卓勢力的聯合圍攻,向喀什噶爾的布素魯克求救,阿古柏乘機帶領一支數百人的入侵軍開進葉爾羌,但失敗。

阿古柏率敗軍退至英吉沙并占領英吉沙。英吉沙是阿古柏入侵南疆后以武力攻占的第一座城池。

1866年6月,阿古柏率軍第三次入犯葉爾羌。此時,以伊斯哈克為首的庫車軍已在葉爾羌布防,回、漢兩城守軍共2萬多人準備迎擊敵軍的進犯。漢城內回民守軍提議與庫車軍及尼牙斯等聯合夜襲敵營,不料尼牙斯秘密派人先向阿古柏告密。聯軍劫營部隊中了埋伏,損失慘重。伊斯哈克與漢城回族民軍頭目先后投敵,阿古柏占領了葉爾羌。

對據守和田的哈比布拉勢力,阿古柏采取了宗教欺騙手段。1866年12月、阿古柏率軍進至葉爾羌與和田交界處,即令停止前進。他先派使者請求哈比布拉準許他到和田朝覲圣人陵墓—烏魯克麻扎。出城相迎的哈比布拉被“邀入”阿古柏軍營,受騙被qín擒,入侵軍隨后搶入和田城。城內軍民奮起反擊,拼死抵抗,甚至連婦女也參加了戰斗。入侵軍的屠殺持續了一個多月,不屈的和田人民的反抗斗爭也堅持了一個多月,5萬多和田軍民慘死于阿古柏的屠刀下。

1867年5月,阿古柏向熱西丁和卓發動了進犯。首戰阿克蘇,經過激戰,阿古柏軍攻占了阿克蘇城。入侵軍suì遂長驅直入,偷襲牙依德(今拜城縣西察而其),招降哈木丁率領的庫車援軍,奪取拜城,攻占賽里木、黑孜爾(今克孜爾)據點,兵臨庫車城。這時庫車城內雖然已兵力空虛,但守城軍民仍對阿古柏軍的強攻進行了拼死抵抗,給入侵者造成重大傷亡。當敵軍從庫車城側后強攻入城時,城內軍民又在xiàng巷戰中頑強抵抗,熱西丁和卓在戰斗中被阿古柏士兵殺害。入侵軍占領庫車城后,駐守在喀喇沙爾的伊斯哈克(前被阿古柏從葉爾羌放回)獻城投降,最后一批庫車軍民被出賣了。至此,南疆七城方圓4000余里國土淪入外kòu寇的鐵tí蹄之下。

此后兩年多的時間里,阿古柏mù沐hóu猴而guàn冠,yǎn儼然以一個可汗王的身份在南疆不斷強化自己的統治,擴充入侵軍隊。按當時中亞對南疆的習慣稱呼,阿古柏建立的統治被稱為“哲德沙爾政權”。

1870年5月,阿古柏分兵兩路進攻割據北疆烏魯木齊和吐魯番的妥明清真王勢力。1872年2月占領了此地。

“阿古柏伯克是用暴力或用詭計把喀什噶爾(指南疆)各個城市的統治權奪到手的,因此他不能得到百姓們的同情,于是他從自己統治的最初年頭起決定依靠軍隊隊,6萬多入侵軍(相當于清政府南疆駐軍的4倍多)支撐著阿古柏對占領區內各族人民的統治和奴役。 阿古柏政權的另一根支柱是宗教勢力。在入侵新疆的戰爭中,阿古柏即打著伊斯蘭教解放者的旗號,把侵略戰爭鼓吹為伊斯蘭圣戰。在占領大半個新疆之后,阿古柏文把自己裝扮成伊斯蘭教的擇衛者,在占領區內嚴厲推行伊斯蘭教法典,加強和擴大宗教法庭的權力,以宗教統治替代行政管理,以伊斯蘭教教規來筋骨各族人民。

二、英,俄扶植阿古柏

19世紀中葉,英,俄殖民主義者在中亞爭奪殖民地的斗爭十分激烈。阿古柏入侵新疆后,英,俄都相勾結并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阿古柏也力圖勾結沙俄和英國以鞏固自己的統治。沙俄侵占伊犁地區后,于1872年6月,同阿古柏訂立了《俄國與喀什葛爾條約》,由此,阿古柏首先獲得了沙俄在外交上的承認;沙俄則得到了南疆的商業貿易市場。英國早已以槍支,小炮等武器支持阿古柏,并于1874年2月同阿古柏簽訂了《英國與喀什葛爾條約》。由此,英國取得了超過俄國所得到的利益,引起了俄國的忌恨。這樣,阿古柏侵入新疆的同時又把俄,英斗爭引進興建,使新疆面臨被沙俄和英國分割的危險,從而造成了俄國西北邊疆的嚴重危機。

三、沙俄強占伊犁與伊梨人民的抗俄斗爭

俄國對伊犁的野心由來已久,1864年,俄國通過《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了中國西北邊疆44萬平方公里領土,其中包括占伊犁地區面積4/5的伊犁西路的大部分地區,伊犁僅存九城及周周防營駐扎、屯田區。盡管如此,俄國仍欲壑難填,伺機占有伊犁全境。

伊犁蘇丹政權建立后,曾要求俄軍撤出其侵占的伊犁塔蘭奇耕地,并拒絕俄國商人進入伊犁貿易。俄國與埃拉汗政權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張。1870年,伊犁埃拉汗政權已同俄國斷絕了一切往來,雙邊摩擦、糾紛不斷增加。6月,5名俄民非法闖入伊犁南境特克斯地區狩獵,被伊犁哨所士兵擊斃l人,俘獲3人。俄方乘機提出4條通碟及多項無理要求。8月,俄軍出動天山部隊侵古了伊犁南部通往阿克蘇的戰略通道—穆素爾山口,拉開了入侵伊犁的序幕。

1871年春,哈薩克內部反抗壓迫的斗爭不斷加劇。俄國當局誣稱伊犁埃拉汗政權插手其間,并以此為借口積極策劃進犯伊犁的軍事行動。俄國政府將行動的時間定在秋季,以伊犁遠征軍司令科爾帕科夫斯基為首的前線將領則力主提前,“現在就占領”伊犁。此前有抗俄的哈薩克阿勒班部落首領塔札別克投奔了埃拉汗政權,整裝待發的俄軍終于有了進犯伊犁的借口。科爾帕科夫斯基向伊犁遞交了最后通牒,要求埃拉汗政權在7天內,即5月15日以前交出塔札別克,否則“將出動我(俄)國部隊”。不待伊犁方面答復,分布在謝米列奇省東南的俄軍奉命向博羅呼吉爾集中,與當地原有的博羅呼吉爾部隊會合、組成進犯伊犁的主力部隊。天山部隊一部與春濟部隊會合,奉命沿伊犁南境的克特緬山推進,以形成對伊犁南北夾擊的態勢、隨即俄軍發動了對伊犁的進犯。

5月15日,博羅呼吉爾部隊先派出一個步兵連和90名哥薩克組成的前衛分隊‘攜帶兩門大炮,向伊犁推進。5月17日,入犯霍爾果斯河西岸。7月2日,埃拉汗派人前來綏定談判,表示愿意投降。隨后,埃拉汗接受了俄方提出的投降條件。7月4日,俄軍進入寧遠城。

伊犁軍民抵抗沙俄入侵的戰斗自5月14日至7月2日,歷時50余天.各族軍民面對裝備精良的俄國入侵軍,不畏強暴,不怕犧性,前赴后繼,奮勇殺敵,使入侵軍每前進一步都遇到了頑強的阻擊。戰斗中涌現出許多悲壯和可歌可泣的事跡,他們用自己的鮮血譜寫了近代新疆各族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又一光輝篇章。

俄軍占領伊犁后,曾一度想扶植一個傀儡政權,但最終選擇了由俄國占領軍直接實行統治的方式。俄軍占領伊犁后,即以賠款名義強迫當地居民繳納了一大筆款項,作為供應當地俄占領軍的開支。

首先是以沒收的形式強占清朝在伊犁的屯田、耕地,侵奪中國的土地產權。俄軍占領伊犁后以沒收的形式將清朝在當地屯田霸為己有,并冠以占領軍“公有”地產之名向外出租。

其次,誘迫占領區內各族人民改投俄籍,侵奪中國民籍主權。俄軍占領伊犁后,即以各種手段強迫中國人加入俄國籍。

第三,阻撓清政府對伊犁地方事務的管理,企圖剝奪清朝對伊犁的管理主權。

第四,在占領區內實行俄國法律,竊取清朝在伊犁的司法主權。

第五,鼓勵俄國商民遷居伊犁,占據伊犁市場,把持當地經濟。

第二節 清朝收復新疆

一、清軍驅逐阿古柏

新疆人民是不甘屈服于處kòu寇奴役的,在阿古柏的黑暗統治下,南疆各族人民翹首企足,盼望清政府出兵驅逐外敵。清廷也一直在積極籌劃布置,力爭早日收復新疆。正當清廷注重西北之時,舊本出兵侵犯臺灣,東南海防出現危機。直隸總督李鴻章等以“海防西征,力難兼顧”為由,主張移西征之餉銀作東南海防用費,這實際是放棄新疆的論調。以左宗棠為首的部分朝臣大員認為“我退寸而寇進尺”,堅持原定西征方案,主張迅速出兵,驅逐外敵,收復新疆。這就是關系到新疆命運的“海防”與“塞防”之爭。在“塞防”一派的堅持下,清廷最終決定全力西征。1875年5月,以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總統收復新疆。西征大軍陸續出關,至1876年6月,進入新疆的清軍已達七八十營,連同原有整編部隊,總人數已近6萬。左宗案制定了在戰略上“先南后北”,在戰役上“先北后南”的用兵方案。

1876年8月,清軍在古牧地打響了驅逐阿古柏的第一仗。到了1878年1月2日相繼收復西四城,阿古柏入侵勢力被徹底從新疆驅逐。

收復新疆的戰役進展得如此順利,其中根本原因是清軍反擊阿古柏入侵收復失地的西征是一場正義的戰爭,大軍所到之處,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

二、中俄交涉與《伊犁條約》

于1881年2月24日簽訂了《伊犁條約》及其附件。《伊犁條約》全文共20款,主要內容如下:

1.割地。集中在三個地段:伊犁地區。俄國割占霍爾果斯河以西1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塔城以北地區,經奎屯山至木斯島山之間劃一條直線(與原崇厚界相近),直線與舊界之間酌定新界。喀什噶爾地區。照俄國的所謂“現管之界”勘定邊界,在已經多占中國領土的情況下為割占更多的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

2.通商。重申俄國商人在中國蒙古地區免稅貿易,在新疆天山南北兩路貿易“暫不納稅”;在設領事館的城鎮及張家口建造鋪房、háng行zhàn棧;俄商來華陸路貿易可經蒙古、薪疆沿邊的35處卡倫出入。

3.設領。除照舊約在伊pān攀、塔爾巴哈臺、喀什噶爾、庫倫片面設立領事外,俄國還獲得了在肅州、吐替番兩處增設領事權益;在科布多、烏里雅蘇臺,哈密、烏魯木齊、古城5處jùn俊商務興旺后添設領事的權登。

4.賠款。中國以償付俄國“代收、代守伊犁所需兵費”及“補恤”名義賠款900萬盧布(約合509萬兩白銀)

5.華民遷居俄國。條約規定伊犁居民可攜帶財產于1年期限內自由遷居俄國。俄方據此前后共將7萬多伊梨居民脅迫遷入俄境。

6.伊bēi卑歸還中國。條約規定即于3個月內,將交收伊犁之事辦jùn竣。實際俄軍借口保護“愿歸俄地之人”,于交收后繼續在伊犁盤踞了1年。

第三節 新疆建省

一、善后局的設置

1876年收復新疆戰役打響后,清軍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新疆各城接連光復。新疆善后局始建于北疆鎮迪道迪化。隨著清軍節節推進,善后局陸續擴展到吐魯番和南疆各城,經督辦新疆軍務大臣左宗棠。到1883年低,新疆共設立善后總局2個。各地善后局設立以后,主要開展了一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疏浚修筑河渠。

2,招民興屯,恢復農業生產。

3,清丈地畝,厘定稅率。

4,征收賦稅。

5,發行全疆通用新幣。

6,總攬各地司法及民政事務。

7,興辦公共及教育事業。

8,主持中外交涉。

9,維持治安邊防。

二、新疆建省

清季新疆建省之議最初是由龔自珍等率先提出的。1820年,龔自珍著文《西域置行省議》,鄭重提出西域(新疆)建立行省,以實現全國大統一,抵御日益嚴重的西北邊患。

1877年6月,督辦新疆軍務大臣左宗棠奉命統籌戰后新疆全局,重提新疆建省:“為新疆畫久安長洽之策, 朝廷西顧之憂,則設行省,改郡縣,事有不容已者”。盡管清政府礙于時局,對新疆建省之議未加可否,但左宗棠認定建省為新毅必行之策。

1878年初,新疆除伊犁外全部收復;左宗堂再次提出新疆建省之議,并奏請清廷將新疆建省交廷臣大員會議決策。

在左宗棠等的督促下,1882年12月,清政府批準以劉錦棠建省方案為本,并由劉錦棠主持,先在南北兩路各設道、廳,州、縣就近選派官吏往署。一場聲勢浩大的邊疆行政體制改革在天山南北同時展開。至1883年上半年,新疆基層道、廳、州、縣建置已初具規模。6月,劉錦常奏請cái裁chè撤都統及參贊、辦事、領隊各大臣。

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決定新疆建省。次日,新疆建省公諸全國,并任命劉錦棠為首任新疆巡撫,魏光tāo燾為新疆布政使,省會定在烏魯木齊。新疆建省終于沖破內外重重困難和阻力得以實現。全省設鎮迪、阿克蘇、喀什噶爾、伊塔四個道,下轄6個府、10個廳、3個州、23個縣或分縣。

新疆建省,為清末中國邊疆治理制度的改革樹立了一個典范,其后1885年臺灣建省,20世紀初又有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改設行省(1907 年),外蒙古議設行省(1907年)等。

新疆建省是新疆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我國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的重大事件,具有深遠意義:

1,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據勢力,推動了新疆歷史的前進。

2,實現了新疆與其它各省行政制度的劃一,促進了新疆社會經濟的發展,鞏固了祖國的統一。

3,鞏固了祖國的邊防,有利于抵御帝國主義的侵略。

4,為清末中央治理邊疆制度的改革樹立了榜樣。

第四節 英,俄私分帕米爾

一、 清政府關于帕米爾問題的立場

帕米爾位于新疆西南部,古代稱為蔥嶺、按照自然地理狀況,可分為8個部分,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近代帕米爾地區居住的主要民族是柯爾克孜人和塔吉克人。1759年秋,清軍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時,柯爾克孜族首領阿濟比代表居住在天山以南的柯爾克孜族15部歸屬清朝。帕米爾東南主要是塔吉克人的游牧地。塔吉克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其族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若于世紀分布在帕米爾東部的操東伊朗語的部族。17世紀后半葉到19世紀,游牧在帕米爾東南部的塔吉克人漸漸集中到色勒庫爾一帶,和當地居民及周圍的維吾爾、柯爾克孜等民族融合成我國的塔吉克族,清統一新疆后,在當地建立了色勒庫爾回莊(今塔什庫爾干縣),歸葉爾羌參贊大臣管轄。

進入19世紀后,浩罕汗國強盛,開始向帕米爾擴張,但直到60年代沙俄吞并浩罕時止,浩罕勢力仍在阿賴嶺以北、整個帕米爾地區一直屬于中國。1878年清軍收復南疆后,加強了對帕米爾的管轄,先后在當地設置了8個稽查卡倫,派軍駐守。進一步完善了對帕米爾的管轄。

80年代末俄國,英國在中業的爭霸加劇,由此形成了英俄爭相侵奪中國領土的所謂“帕米爾問題”。1890年初夏,英國指使其傀 儡軍強行侵入阿爾楚爾帕米爾中部的伊西洱庫爾掉爾周圍,硬說這一地區是他們的領土,并以武力攻占了中國的蘇滿卡倫。所以,“帕米爾問題”的產生,又是英、俄列強侵華政策的產物。

1890年8月,英國在占有蘇滿地區后提出與清政府談判劃分中國和阿富汗在帕米爾地區的邊界。這實際上是在中國界內劃界,其目的一方面是要迫使清政府割讓蘇滿地區,同時企圖通過劃界使英勢力與中國邊界連接,阻斷俄國南下威脅英印。清政府聲明:“帕米爾系中國地界”,拒絕與英國再談判劃界問題,并要求英屬傀儡軍撤出蘇滿地區。

1892年6月2日,楊諾夫率領特遣軍侵入帕米爾。俄軍入犯帕米爾后,先集中在中部的木爾加布地區,然后分兵向各地竄犯。一路破壞中國卡倫哨所,驅趕守卡官兵,不僅侵占了《續勘喀什噶爾界約》規定的“待議區”,連同界約規定的中屬帕米爾部分也一并強占。至10月,俄軍古領了薩雷闊勒嶺以西兩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帕米爾領土。隨即中俄雙方開始了為期一年半的帕米爾劃界談判。

俄國在與清政府談判帕米爾劃界時,還回時在與英國秘密進行著私分帕米爾的討價還價,在俄軍強占帕米爾之后,英國于1892年8月提出劃分英俄在帕米爾勢力范圍的界線,以杜俄軍繼續向南推進。

此后不久,英俄就私分帕米爾舉行了秘密談判。1895年3月11日,英俄背著清政府簽訂了關于劃分帕米爾勢力范圍的《英俄協議》。《英俄協議》是兩國背著清政府瓜分中國帕米爾領土的強盜分贓協議,歷屆中國政府從來未予承認,因而是非法和無效的。

英俄私分帕米爾的談判是秘密進行的,直到1893年英俄已就分贓帕米爾達成原則協議時,清政府才獲xī悉此事。中國代表當即在中俄帕米爾會議上向俄國提出強烈抗議,清朝駐英公使也照會英外交部,指出英“將中國界線內地擅讓與俄,陽為聯絡,陰為私圖”。對于《英俄協議》,清政府鄭重聲明‘英俄不顧中國允讓與否,行定界,跡近強占,中國決不能認。“此后日必重申前說”。俄國在與英國達成了私分帕米爾的原則協議后,已無心和中國談判。1894年4月11日、俄方提出暫停會議,并正式照會清政府,要求在帕米爾地區維持現狀,兩不進兵,以待將來談判解決。

4月17日,中國復照俄外交部,同意俄方提議,但有兩項重要說明:

其一,“按照《喀約》中國應得一切權利,不能因不進兵稍有

減損。

其二,“以后商議,仍望按照中國所擬之界辦理,方能有成”。

4月18日,中方向俄外交部遞交了補充照會,說明中國方面已命令帕米爾守軍駐扎原地,在兩國帕米爾劃界未定之前,暫不進兵。望俄方也傷令俄官兵于邊界未定以前不準前進。

4月23日,俄外交部復照清政府,說明俄方面已命令俄軍仍住扎原處,,于中俄兩國帕米爾界未經定義以前,不準前進。

以上即為1894年中俄關于帕米爾問題的四個往來換文。從內容上看,清政府聲明保留了基于《續勘喀什噶爾界約》中國對帕米爾的領土主權。俄方在換文中承認中俄在帕米爾劃界上存在分歧。

中國歷屆政府和早期蘇聯政府都認為,、中俄兩國在帕米爾地區的分界是懸而未決的。1926年3月25日,中國政府在致蘇聯的外交節略中指出:“帕米爾地方本系中國領域,于1892年被前帝俄政府以借境為言派兵強占,迄今成為懸案”。4月14日,蘇聯政府復照中表示:“至從前未劃界之處,亦應另定新界”。即同意在適當時候恢復帕米爾劃界談判.至今,沿薩雷闊勒嶺的分界仍為未定界。

補充內容

關于“阿古柏”:

過去,曾有人稱阿古柏是農民起義領袖,是維吾爾族的民族英雄。其實,阿古拍既不是維吾爾族,也不是中國人。他是一個浩罕汗國的軍官,一個入侵者。他給新疆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他約在1820年出生于中亞浩罕汗國的一個小鎮。父母都是塔吉克族,妻子是塔塔爾族,父親是好汗國的一個小官吏;為了夸耀自己出生高貴,他還曾自稱是蒙古貼木兒汗的后裔,青年是他長期做街頭舞師。后來,他的妹妹嫁給了塔什干的總督。靠這位妹夫的提拔,他從當傳領官開始。他是一個野心家,他多次參予廢立可汗的斗爭,希圖奪取跟大的權力,但是每次遭到其他人物的排擠,1864年4月,沙俄軍隊兵臨浩罕首都,他出城迎戰,遭到慘敗。于是他就躲到了塔什干城里。正當他眼看著前途無望,十分焦燥的時候,中國新疆的局勢,給了他一個施展個人野心的機會。1864年,天山南北各民族反清王朝統治的斗爭取的了勝利,僅有少量清軍困守于個別城鎮中,但是各地的封建領主,竅去了領導權,在各地建立起格據一方的封建政權。他們為了爭奪地盤,又不斷火并,給各族人民造成巨大的犧牲。人民的處境比在清朝統治時期跟賈惡劣。

1864年9月,回族封建地主金相印和柯爾克孜族部落頭目奪取了喀什噶爾回城,但清朝駐軍所在的漢城卻久攻不下,于是他們就派人到浩罕國球援。

1865年月,浩罕汗國的統治者封張格爾的兒子布素魯克和卓為喀什噶爾汗,派他帶四百安集延任護送他侵入我國新疆。

1876年4月,左宗棠率六萬清軍進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積極協助下,僅僅一年的時間,就將阿古柏的主力擊潰,解放了大半個新疆。1877年4月,他被部下殺死。

思考題

名詞解釋:

(1)阿古柏 (2)《伊犁條約》

簡答題:

1、談談新疆建省的意義?

2、簡述青政府關于帕米爾問題的立場?

論述題:

1、論述南疆各族人民杭擊浩罕阿古柏勢力入侵的斗爭史實?

2、沙俄是怎樣強占和統治伊犁的?

3、中俄交涉與《伊犁條約》

第九章 民國前期的新疆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以后,在新疆的革命黨人劉先俊和楊贊緒等人也分別于1911年12月和1912年1月在迪化和毅力發動起義;迪化起義被清軍鎮壓;伊犁起義則獲成功,于是在新疆出現了伊犁臨時政府和清朝新疆省當局之間的對嶺,1912年2月清帝正式宣布退位。3月,新疆巡fǔ撫袁大化遵旨承人共和,從此新疆進入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的新疆史,可以分為二個階段來敘述。1949年9月以前為軍閥統治時期,1944年9月至1949年全國解放,為國民黨中央政府控制時期;

1944年9月以前,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相繼在新疆實行封建割據式的獨裁統治。他們的統治使新疆處于半獨立狀態,與中原的聯系被認為地切斷,這時期中央政府不能插手新疆事務。他們多是靠個人實力在時局變動中或政變中上臺,上臺后各級官吏,制度都要變動,再加上民族矛盾的復雜,激化和外國的插手,使新疆這一時期的局勢黑暗而動蕩。

第一節 辛亥革命在新疆

二、 迪化起義與伊梨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革命風暴迅速席卷全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勝利的捷報使得新疆“省城大震”,“人心動搖”,激起了新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爆發。

新疆首先響應辛亥革命的是劉先俊領導的迪化起義。1911年10月22日,劉先俊由內地來到迪化。他聯絡迪化哥老會首領以及一些下級軍官、教員‘商人,并與伊犁東來的革命黨人取得了聯系,積極籌劃響應武昌起義。1911年12月20日,新疆巡fǔ撫袁大化得到zhēn偵探密告,獲知革命黨人將舉行起義,使立即宣布全城jiè戒嚴,并下令搜捕劉先俊。28日上午,由于內奸告密,起義領導人陳光模、唐曉云被捕遇害。劉先俊見事機已泄,決定當夜9時起義。劉先俊、萬象春、馬萬榮等率領100多名哥老會會眾,先后向撫署東營、炮營、市警察一區發動進攻。袁大化急調馬步隊進行鎮壓,包圍了起義隊伍。劉先俊派萬象春等人趁黑夜突圍出城赴伊犁,他自己則率領起義軍頑強抵抗。經過一夜激戰,終因guǎ寡不敵眾,至次日中午,起義失敗。劉先俊被捕,慷慨就義。數十名起義者被處死,與起義有牽連的200多名士兵被清洗qiǎn遣散。

伊梨起義 迪化起義失敗后10天,聲勢浩大的伊犁起義就于1912年1月7日爆發了。城內外起義軍互相配合,協同作戰,分路出擊,當夜取得勝利。1月8日上午9時,新伊大都督府宣告成立。新伊大都督府建立后,實行了一系列革命的政策措施。

三、新疆都督府的建立

伊犁起義的勝利,使清政府驚恐萬狀。1912年2月12日,清帝正式退位。次日袁世凱聲明擁護共和,孫中山宣布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南京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黎元洪為臨時正、副總統.全國共和的消息使伊犁軍民精神大振。3月11日袁大化接到體傳部電,告知清帝已經退位,新疆應遵旨承認共和。袁秘不發表,期待大局有變,3月15日,中央臨時政府電令新疆將巡撫改為都督,3月27日又電令“速停戰事”。5月18日,袁世凱任命楊增新為新疆都督,主持與伊犁方面進行和談。

新,伊雙方于1912年5月開始在塔城進行和談。不久,新、伊雙方又達成組織協議二十條。新疆都督府成立,新伊大都督府撤銷,全疆軍政權仍歸新疆都督楊增新。

伊犁起義是中國辛亥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績是推翻了清王朝在伊犁地區的封建統治,實行了共和,粉碎了清帝西遷的陰謀,使清朝不能把新疆作為它東山再起、復辟帝制的根據地。

第二節 辛亥革命影響下新疆各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

一、 哈密農民起義與各地反封建斗爭

辛亥革命的消息傳到哈密后,在哈密維吾爾族農民中引起很大反響,激發了他們反抗封建壓迫的斗爭熱情。1912年初,袁大化為圍剿伊犁革命軍,四處調兵,曾要哈密王沙木胡索特派騎兵兩營赴迪化助戰。不久,要哈密王再調500軍兵趕赴省城,nǐ擬派往烏蘇前線、當這批人行進到哈密與巴里坤之間的一處山口時,便停止前進,在鐵木耳的領導下發動了起義。他們提出了減輕搖役的口號,矛頭直指哈密王和封建農奴制度。附近農民紛紛加入,起義隊伍很快擴大到幾千人。起義軍與巴里坤哥老會取得了聯系,在哥老會和漢族群眾的支援下,shè設fú伏消滅了前來鎮壓的清軍,并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這一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起義軍的士氣,起義烈yàn焰迅速màn蔓yán延,沙木胡素特guī龜縮在哈密城內,驚hún魂難定。袁大化xiè卸任前就已作了圍jiǎo剿哈密農民起義軍的軍事部署。袁卸任新疆巡撫后,在重兵護衛下東行入關,他帶著哈密王前派赴迪化助攻伊犁的軍兵于6月22日到達哈密。經與沙木胡索特密謀,先捕殺了哈密城內的革命分子、遂又派人進山yòu誘降,遭到起義軍拒絕后硬令清軍進山攻剿起義軍。鐵木耳指揮起義軍打退了清軍.倩軍只得防dǔ堵山口,圍困起義軍,以保哈密。

鐵木耳在哈密起義后,吐魯番的穆依登立即秘密派人與鐵木耳聯絡,不久他就率領農民舉行了反對封建王府和官府的武裝起義。

楊增新接任新疆都督后,改變了袁大化專shì恃武力、一味鎮壓的方針,轉而采取“陽雖主戰,而陰則主撫”的策略。 1912年冬至1913年初,楊增新派回族營長李壽福帶著他給鐵木耳的親筆信進山談判。1913年9月、鐵木耳、穆依登被楊增新殺害,其部眾全被遣散歸農。

二、策勒村抗俄烽火

策勒村是當時于田縣的一個重要集鎮.1905年俄商色依提阿吉來到這里,他充當沙俄商約,依仗侵略特權和俄領事的庇護,壟斷當地的地毯和絲綢貿易,并廣置田產,霸占了當地四條水渠中的三條大渠,成為大商人兼大地主。他又抗納糧稅,任意diào吊打中國居民,ōu毆rǔ辱當地宗教人士,tiāo挑bō撥各民族之間的關系,為非作dǎi歹,héng橫xíng行bà霸dào道。他非法在中國居民中發展俄僑,并于1907年在策勒村建立了俄僑組織。辛亥革命爆發后,色依提在沙俄領事的縱容下, 動中國居民接受俄國的“保護”、同時他從俄領事館領到武器彈藥,把100名左右的“俄僑”武裝起來,聚集在他家中,房xuán懸俄國國旗,公然成立所謂司令部,踐踏中國主權。1912年春旱,色依提霸占水集,打傷當地農民多人。策勒村人民推舉維吾爾族農民蘇普爾格為首,帶領100多人到于田縣控告色依提,縣政府將色依提關押。俄駐喀什領事依仗領事裁判權,將色依提bì庇護起來。6月15日,色依提殺氣騰騰地回到策勒村,當晚,他帶領一批武裝流máng氓chuǎng闖進蘇普爾格家中,對蘇進行威脅利yòu誘。蘇憤怒地bó駁chì斥說:“策勒是中國的領土,放任不管是恥辱”。次日色依提又無故毒打群眾多人,蘇普爾格領導群眾涌進和田州城,控告色依提qiāo敲zhà詐勒索,jiān奸yín淫婦女、逼令商民投俄、吊打líng凌rǔ辱村民等罪行。喀什哥老會旗幟鮮明地站在策勒人民一邊,哥老會首領邊永福派哥老會成員、駐葉爾羌參將熊高升積趙大勝到和田。6月23日xióng熊高升親率士兵到達策勒村。次日,熊高升三次傳見色依提,色拒不理會,反而糾集上百名武裝“俄僑”盤踞在他家中;叫xiāo囂“要和熊高升開戰”。被激怒的群眾團團包圍了色依提的cháo巢xué穴,抗俄烽火在策勒四鄉燃燒。色依提兇狠地開槍打死周樹棠和1名士兵,用刀砍死了翻墻的維吾爾族農民斯拉木,還打傷群眾多人。面對慘案幾各族群眾和哥老會士兵蜂擁而上,當場擊斃了幾個惡gùn棍打手、fén焚shāo燒了侵略據點,29名歹tú徒zàng葬身于人民抗俄的烽火之中,色依提改裝易服,乘黑夜wā挖開后墻逃脫。

事件發生后,1913年10月1日簽定了屈辱的《中俄策勒村協定》,中國賠款6.9多萬兩白銀,熊高升被處以12年徒刑,蘇普爾格等30多名群眾被判處4至10年徒刑,和田知州、于田知縣被罰以巨款。

策勒人民并沒有屈服,熊高升也仍然以哥老會首領的身份繼續在南疆領導人民的抗俄斗爭。而沙俄的特務走狗色依提“竟不敢回到和田”,由喀什逃回俄國。蘇普爾格等人刑滿返回策勒村時,全村群眾一齊出動歡迎這些愛國抗俄的民族英雄,有人甚至跑到100公里外的和田去迎接。

第三節 楊增新、金樹仁主政新疆

一 、 楊增新的內外政策

從辛亥革命后(1912年)至1928年夏,近17年間,新疆是在官僚軍閥楊增新的統治之下。楊增新上臺時,新疆面臨著復雜的政治軍事形勢:西面有伊犁革命黨人的勢力與之對峙,東面有哈密、吐魯番農民起義軍堅持戰斗,南疆哥老會找官暴動cǐ此fú伏bǐ彼起,北面沙俄和外蒙叛軍接連侵犯。楊增新運用權謀,逐一解決了上述問題。一_

對伊犁革命黨人,楊增新或委以官職,或調離伊犁,對不愿留在新疆的則贈以重金,送回內地。如楊攢緒于1913年8月借母喪之機離開新疆,rào繞道俄國返回湖北。對于既不肯離開新疆,又不肯到迪化任職,而堅持留在伊犁繼續進行革命活動的馮特民、李輔黃,楊增新派人至伊犁將他們二人刺殺。南疆哥老會、哈 密、吐魯番農民起義,被楊增新采用fǔ撫jiǎo剿兼施的手法,先后鎮壓下去。

楊增新上臺后,逐步實現了全疆的統一。這樣就完全改變了清末伊、塔地區和蒙,哈各部隸屬于伊犁將軍的體制,將原來伊犁將軍的一切職權統歸新疆都督。

阿爾泰也于1919年劃歸新疆。這樣,伊、塔、阿三區統一于新疆,而楊增新也在這一過程中把全疆軍政大權集于一身。

楊增新在新疆實行的是專制獨裁統治,為了強化他的統治機器,楊增新恢復了清宣統年間停辦的警政,并在各縣籌設地方巡警,以鎮壓社會進步分子。對中央政府,楊增新的態度是不論誰執政,都表示擁護。而當時內地,軍閥混戰連年不斷,中央政府無暇西顧,所以也都承認楊增新在新疆的地位和權力。

楊增新大量裁減非親信部隊,并在軍事上采取“弱兵政策”。新疆軍隊無統一系統、統一編制,軍權完全集中在楊一人手里。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地區,楊增新在民族關系間題上實行平衡牽制政策。對于各民族上層,楊增新注意加強聯絡和任用,讓他們掌握基層政權,對維吾爾、哈薩克、蒙古等民族中的王公貴族,仍沿襲舊制,準其承襲爵位。楊增新統治新疆17年中,札薩克制一直未變.新疆主要民族大多信奉伊斯蘭教,楊增新極力拉攏在教民中有很高聲望的阿訇,給他們以禮遇和優待,地方官員遇有處理不了的案件,都交由阿訇辦理。但同時對于不利于其專制統治的種種活動,楊增新則加以嚴格限制。

楊增新上臺之初,在財政經濟方面也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民國成立,“協響”斷絕,新疆財政陷于困境。為了擺脫財政支細局面,楊增新一面整頓賦稅,一面印發鈔票。同年9月,又頒發了《征收糧草章程)14則、把過去地方官吏貪污中飽和留于縣庫的那部分收入全部收繳國庫。這樣田賦的數量大大增加了。這使新疆的財政收入逐年提高,當年新疆的財政達到了收支平衡。

在思想文化方面;楊增新采取了閉關自守和愚民政策。他在星星峽和邊境上設卡,嚴格檢查行人、郵件,禁止內地和外國的一切書報流入新疆,不許在新疆開設書店。當時新疆只有一種《天山日報》作為楊的喉舌,竭力提倡尊孔復古,鼓吹封建迷信,強令中小學把“四書”、“五經”作為必讀課程。1924年秋,創辦了省立俄文法政專門學校,培養外交人才和行政官員。這是當時新疆的“最高學府”。

在外交方面;對蘇維埃俄國面臨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問題,采取“不干涉主義”和"嚴守中立"政策,對白衛軍殘部進入新疆問題,則采取果斷措施.同蘇俄在平等的基礎上簽訂了《伊梨臨時通商協定》。

二、“七七”政變與金樹仁上臺

楊增新統治后期,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日趨尖銳。以fán樊yào耀南為首的一批青年官吏,對楊增新獨裁專制的軍閥統治強烈不滿。他們時常集會密謀,企圖推翻楊增新,由樊取代。1928年7月7日,新疆省立俄文法政專門學校舉行第一屆畢業典禮,楊增新及各廳、道軍政要員前來參加,樊以學校監督的身份主持典禮。在儀式完后學校的招待宴會上,樊等指使刺客向楊開槍,楊身中七彈而亡,樊耀南率其黨羽20余人至省府yá衙shǔ署,打死衛兵,搜索印信、槍xiè械、庫款,并通知高級官員赴省署開會。當俄文法政專門學校畢業典禮進行時,省政務廳長金樹仁以處理公務為名,先行退席,回到政務廳批閱公文,不久聽到槍聲,又從逃回的士兵口中得知政變情況。他立即召集軍務科長張培元等商量對策,他們打著替楊復仇的旗號,督率士兵包圍并沖進省署,樊耀南等曾開槍抵抗數小時,但寡不敵眾,21人被當場捕獲。金當即組織特別法庭審判,將樊等20余人處以死刑,次日晨又捕殺了樊的一些同黨。

政變平息后,金樹仁就任新疆省政府臨時主席兼總司令,并電請南京政府批準。至1928年11月17日,南京政府才正式任命他為新疆省政府主席。1931年6月6日,又任命他為省主席兼邊防督辦,主持新疆軍務。

金樹仁基本承襲了楊增新的制度和一套政策,其政府成員也基本上是楊的原班人馬。但他對于楊的一套政治措施略有改變。楊始終推行愚民政策,金則主張“開辦教育,疏通民智”。楊在軍事上搞“弱兵政策”,金則借“國民革命軍編制”之機和“鞏固國防”之名,大力擴充軍隊,購置飛機、大炮等新式武器.

金樹仁統治時期,新疆經濟沒有什么改善,而且由于大sì肆擴軍,軍費激增,使本已存在的財政危機更加嚴重.為了擺脫困境,金樹仁拼命增加揖稅,làn濫發紙幣。他又設公司壟斷可獲厚利的羊gāo羔皮貿易。同時,官吏tān貪wū污shòu受huì賄,舞bì弊lè勒索之風越發嚴重。這一切都使各族人民的木滿和怨恨日益強烈。金樹仁上臺不到馬年,全疆就陷入了動蕩和戰亂。

三、哈密農民起義與馬仲英第一次入新疆

1930年6月,哈密王沙木胡索特去世,其子niè聶孜爾襲位,當地農民再次要求廢除王制,歸政府直轄,一些軍政官員也建議趁機改土歸流。聶孜爾不愿放棄王位,攜重金赴迪化求援于金樹仁。金表面予以安撫,答應保留主位,暗中決定改土歸流。不久,金樹仁廢除哈密王制,將哈密分為哈密、yí宜hé禾、伊吾三縣,把聶孜爾留在迪化,委其為省府“高級顧問”。1931年元旦,三縣政府分別成立,哈密封建王公制度正式結束。政府對當地維吾爾族農民實行賦稅制,以取代過去的差徭制度。當地農民曾對改土歸流寄予期望,但設縣后他們所受的剝削壓迫并未減輕。哈密縣政府為擴大稅源,任意加征賦稅,派人清丈土地,公布墾地征賦辦法,規定維吾爾族農民原耕之地準其領照承耕,但除繳當年(1931)田賦外,還須補交1930年的田賦。這使維吾爾族農民十分氣憤,他們對金樹仁政權由希望轉變為怨恨。當時一方面是維吾爾族農民與王府、官府之間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另一方面金樹仁政權的苛政損害了哈密各階層的利益,引起了廣泛的不滿和反對。

1931年2月27日,哈密小堡的一個駐軍排長,強娶民女。該女之父約集數十人,假意設宴款待,打死駐軍排長。小堡事件發生后,各地響應,紛紛舉行暴動。曾參加過鐵木爾起義的和加尼牙孜也率眾舉義。和加尼牙孜當過王府的衛隊長,有組織才能,不久即成為哈密農民軍的主要首領。原哈密王屬下的大小頭目乘機竊取了起義隊伍的領導權。在迪化的聶孜爾大肆活動,派他的兒子白錫爾拉攏農民軍。和加尼牙孜本來是反對哈密王府的封建剝削壓迫的,這時因受到原王府頭目們的影響和牽制,違背了哈密維吾爾農民的利益,提出“撤回縣長,恢復王制”的主張。這樣,反抗金樹仁政權壓迫剝削的農民起義,就演變為恢復封建王制的暴亂。金樹仁派軍隊往剿數月,lǚ屢遭慘敗,死傷甚眾。金樹仁增兵換將,與和加尼牙孜在哈密城外對zhì峙。這時鎮西(巴里坤)哈薩克頭目阿里甫也率部起事。

和加尼牙孜與阿里甫認為省軍實力雄厚,擔心農民軍難以與之持久相抗,便派人到甘肅酒泉邀請馬仲英前來支持。馬仲英是國民黨騎兵36師師長,當時在甘、寧、青地方軍閥混戰中失利。,他接受邀請,于1931年5月率軍進入新疆.金樹仁任命張培元為“東路jiǎo剿fěi匪總司令”、后又任命盛世才為“東路剿匪總指揮”。雙方軍隊往復攻戰,傷亡慘重。1932年秋,戰火燒到南疆,吐魯番、鄯善、托克遜,庫車、阿克蘇、焉耆、喀什、和田等地相繼起事。在北疆,1933年初,馬仲英的軍隊進入鎮西、奇臺、昌吉、呼圖壁等地,并包圍迪化,與省方軍隊在紅山嘴、西大橋激戰。戰亂蔓延到全疆40多個縣。

四 、省城“四一二”政變

1933年春,馬仲英的軍隊圍困迪化,城內饑寒交加,人心huáng惶huáng惶。一些軍政人士認為,金樹仁的反動統治是造成這場戰亂的根源,而制止戰亂、保護省城及全省各族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唯一出路,就是推倒金樹仁政府。“四一二”政變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

這場政變的發動者主要有陳中(督署參謀)、李笑天(航空學校技師)、張xīn馨(外交特派員公署職員)、陶明yuè樾(迪化縣縣長)等人。1933年4月12日,歸化軍以索取安家費為名,首先在省城發難,分別占領省城軍裝局及各個城門,并圍攻金樹仁的督辦公署。金樹仁乘機xié攜juàn眷翻越后墻逃至迪化西郊公安第一分局。

政變的結果,盛世才憑借手中的軍隊,輕而易舉地攫取了新疆的最高權力。新疆進入了長達11年之久的盛世才軍閥獨裁統泊襯期。

第四節 “四一二”政變后新疆的局勢

三、盛世才鞏固政權的措施

1934年3月,盛世才提出了反帝、和平、建設三大政策.同年8月1日,他把省軍命名為“反帝軍”,取消了國民黨軍隊的統一番號

1934年4月12日,即“四一二”政變一周年時,盛世才在施政綱領中提出八大宣言,即、(一)實行民族平等;(二)保障信教自由;(三)實施農村救濟;(四)整理財政;(五)橙清吏治;(六)擴充教育;(七)推行自治;(八)改良司法。.1935年4月12日,即“四一二”政變兩周年時,盛世才又提出了新的九項任務,即:(一)徹底厲行清廉;(二)發展經濟和提高文化;(三)避免戰爭,維護和平;(四)全省動員,努力春耕;(五)便利交通;(六)保持新疆永久為中國領土;(七)反帝反法西斯,永久維持中蘇親善政策以八)建設新疆;(九)絕對保護各族王公、阿旬、喇嘛等的地位和權利。九項任務是對八大宣言的補充和發展,它實際上已包含了六大政策的內容。

1936年,在蘇聯的影響和新疆進步勢力的幫助下,盛世才以反帝、親蘇為基礎,又明確地概括出“民平”(民族平等)、“和平氣團結友愛)、“建設”、“清廉”(廉潔奉公)等四項政策,作為當時新疆省政府的施政綱領、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六大政策。”

盛世才實行六大政策,無疑是為了鞏固他的統抬地位。但是,六大政策客觀上具有進步的意義。在當時,它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愿望,有利于新疆政治局勢的穩定,有利于新疆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團結和進步,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 “六大政策”,即“反帝、親蘇、民平、qīng清lián廉、和平、建設”,是1935年提出,1936年完善,盛世才在新疆民眾反帝聯合會大會上公布的。盛世才實行“六大政策”,無疑是為了鞏固他的統治地位。但“六大政策”客觀上具有進步意求二它成為中國共產黨與盛世才政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洽基礎。

復習題:

名詞解釋:

1、迪化起義 2、《中俄策勒村協定》 3、‘七七”政變

4、省城“四一二”政變 5、“六大政策”

簡答題:

1. 伊梨起義的歷史意義及其失敗原因是什么?

2.簡述“六大政策”及其形成?

論述題:

1.分析楊增新主政新建20年的內外政策?

第十章 抗日戰爭時期的新疆

第一節 新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一、中國產黨人在新疆的革命活動

中國共產黨對新疆各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從來都十分關注,早在30年代前期下就育一些中國共產黨人受共產國際的派遣,從蘇聯來到新疆進行革命活動:中國共產黨有組織有計劃派遣黨員來新疆工作是在30年代中期何當時新疆邊防督辦盛世才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關系之后開始的。

1937年10月,中國共產黨派周小舟到新疆同盛世才聯系,決定在迪化建立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的建立,標志著新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1938年初,盛世才請求中共中央從延安派干部來新疆幫助政府工作。我黨應盛世才的邀請,除“新兵營妙的全體指戰員外,于是年內從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和陜北公學選兩批共產黨員來新疆工作,此外,還有一些從延安去蘇聯治病的黨員午部途經新盈時,應、盛世才請求,被留在新疆工作.在新疆工柞的共產黨員,他們公開擔任省政府財政、文化、教育、新聞、民眾團體等部門的官員或公務員。他們在中共駐新疆代表陳云、téng滕代遠、鄧發、陳譚秋等人的領導下,卓有成效地幫助新疆進行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在發動和團結新疆各族人民支持抗戰、建設新疆、教育群眾、播撒革命火種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第一,宣傳、教育了各族群眾,培養教育了一代各族青年。

第二,在經濟工作方面,整頓財政,調整經濟,發展產.

第三,加強民政建設,廢除鄉約農官制。

第四,廣泛開展文教衛生運動。

第五,保土shù戍邊,清除帝國主義勢力。

二,新疆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近百年來無數次反侵略戰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它充分表現了中國人們不甘屈服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頑強的反抗精神。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抗戰的勝利,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勝利。在抗日戰爭中,新疆400萬各族人民也發揚了愛國救亡的革命精神,以實際行動為抗戰勝利做出了自己重大的貢獻。

(一)新疆-全國抗戰的大后方。

新疆地處中亞,土地遼闊,幅員廣大,是個多民族地區。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據統計,1937年7月至1938年7月,從蘇聯通過新疆運往內地的各種貨物有6000多噸,1937年10月至1939年9月,蘇聯援華軍火中的985架飛機,82輛坦克,1300多門大炮,14000多挺極強和大批彈藥,裝備,都是通過新疆運往內地的。

(二)新疆-堅決擁護抗戰主張援助抗戰。

在抗日戰爭中,新疆400萬各族人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在中國共產黨人的組織推動下,出現了一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堅持擁護抗戰主張,援助抗戰的新局面。在抗日戰爭中,新疆本著“抗戰高于一切,一切服從抗戰”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精神,以實際行動,積極踴躍認購同盟勝利公債,補助浩繁的抗戰費用;熱烈響應一縣一機捐獻運動,增強抗日的國防力量;節衣縮食,完成征獻軍馬1萬匹任務;

第二節 新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破裂

一,盛世才轉向反動

在國內外形勢急劇變化的情況下,盛世才轉向反動,公開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反蘇反共,徹底投靠了國民黨蔣介石。1942年3月19日,盛世才派人側殺了思想進步,主張親蘇的四第盛世騏,并借此制造了“共產黨四一二陰謀暴動案”,大肆逮捕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7月20日,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二次飛抵迪化,傳達蔣介石對盛世才的“愛撫”, 盛世才再次上書蔣介石表示“感恩歸順”;他歸順中央,投靠蔣介石。通過密密的政治交易,蔣介石許諾盛世才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新疆省黨部主任委員,新疆邊防督辦,新疆省政府主席,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中央順練團新疆分團主任,中央軍校第九校主任,西北運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十九集團軍副司令等黨,政,軍九大要職。盛世才感懂得表示“盡忠黨國,絕對服從領袖”。他為了向蔣介石表白的他“歸順”的誠意秘密殺害中共人員。他公開投靠國民黨后,大肆進行反蘇,反共,反人民的罪惡活動,逮捕殺害共產黨員,民主人士,各族進步人士和青年知識分子。并且他斷絕了于蘇聯的通商貿易關系;他把國民黨引進了新疆,國民黨很快的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控制了他;盛世才也用“陰謀暴動案”的手段對付國民黨;三區革命爆發以后,國民黨軍隊大批調入新疆,駐扎迪化等重要城鎮。從此,盛世才從“新疆王”寶座上滾下了臺,國民黨政府開始直接統治新疆;

二,國民黨進入新疆后的政局

軍閥盛世才的公開倒退轉向,加快了國民黨蔣介石對新疆的控制;1943年1月16日,全體委員宣誓就職,國民黨新疆省黨部正式重建,國民黨的各種勢力也隨之潮水般地涌入新疆。

國民黨新疆省黨部重建后,即開始大力擴充人馬,僅1943年一年就吸收黨員7200余名,建立了31個縣黨部,84個區黨部,460個區分部和808個小組;隨著國民黨勢力在全疆的發展,大批的中統,軍統特務入新。這期間,英,美勢力也隨著國民黨的各種勢力一起進入新疆。

為了維持龐大的官僚機構和軍隊開支,國民黨新疆當局不斷增加苛捐雜稅;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國民黨新疆省政府只得大量發行紙幣;

在沉重的階級壓迫下,最先覺悟的是一批受過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影響的先進分子,他民組織各種形式的秘密革命組織,使其成為宣傳群眾,組織武裝起義的領導機構。這些秘密組織分布在南北疆。

此后,1942-1943年,哈薩克族牧民起義接連不斷。到1944年后,哈薩克族牧民暴動席卷了整個啊山地區,為三區革命做了準備;

三、三區革命爆發

1944年9月初,伊犁、塔城、阿山三個地區爆發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革命斗爭。這場斗爭,主要是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農牧民在一批受中國共產覺和蘇聯影響的先進分子領導下進行的。盛世才政府無端捕押各民族中的代表人物,收繳牧民保護牲畜的槍支,以及在宗教等方面的倒行逆施做法,激起了人民的反對,這是起義的原因。起義的直接導火線是國民黨當局強迫牧民捐獻軍馬而引起的。1944年8一9月間,鞏哈縣烏拉斯臺山區的農牧民成立了以帕提哈、艾克拜爾、色依提、庫爾班、白求仁等為核心的游擊隊,同國民黨軍隊進行了斗爭。10月5日,游擊隊兵分蘭路突襲鞏哈縣城110月7日將縣城全部占領了。

在鞏哈起義勝利的鼓舞下,11月7日,伊寧市郊維吾爾、哈薩克族人民組成的游擊隊舉行了武裝起義,當天夜里攻占了專員公署和警察局。之國民黨的軍政官吏和殘余部隊退守到艾林巴克、空教隊和飛機場兒個地方抵抗。與此同時,伊寧起義軍又先后玫占了suí綏定、察布查爾、霍城、鞏留、新源、特克斯、博樂、瘟泉、昭蘇等縣.1945年1月底,伊犁起義軍全jiān殲據守在飛機場的國民黨軍殘部。到此,伊犁地區除精河外全部為起義軍占領。

1944年11月12日,各地起義代表在伊寧召并會議,成立了臨時政府。會議推選艾力汗·吐烈為政府主席,阿奇木伯克和加為副主席。在艾力罕·吐烈等人的把持下,同日又通過了九項政府宣言。這個宣言在至關重要的許多問題上,諸如國家領土完整、民族關系、宗教和政府部門的關系等方面,都有產重的錯誤。

1945年1月5日,臨時政府委員會舉行第四次會議,對九項宣言作了部分修改,通過了第二個九項宣言。但是,其中許多帶有根本性錯誤的觀點仍舊保留了下來。一從這育個九項宣言中可以使我們清楚地看到,以艾力汗·吐烈為首的一些宗教和封建勢力在進行著分裂祖國的活動。這次會議上還通過了組織一支正規軍的建議,組建的這支新軍被命名為民族軍。4月容日,在伊寧西公園舉行了隆重的集會和閱兵儀式,民族軍的編制有綏定一團、伊犁二團、二臺三團、伊犁教導四團、特克斯騎一團。民族軍成立后,臨時政府的中心任務就是將國民黨的勢力從塔城和阿爾泰地區趕出去。從5月開始,一個北、中、南三線作戰計劃展開了。

北線民族軍5月底攻克托里,6月中旬攻占額敏;7月中旬占領塔城和裕民,8月攻克和豐縣城19月占領了布爾津、哈巴河、承化(阿爾泰縣)等地。

中線民族軍的任務是奪取戰略要地精河和烏蘇.國民黨新二軍軍長謝義鋒親自督守烏蘇。新二軍第45師è扼守精河。1945年9月5日,民族軍4000余人攻打烏蘇。9月8日,民族軍占領烏蘇.月12日,民族軍攻占安集海認并將精河東逃的國民黨殘部全部fú俘lǔ虜.13日民族軍攻古了三道河子,9月16日,民族軍又攻占沙灣,國民黨軍余部退守到瑪納斯河東岸并zhà炸huǐ毀瑪納斯河大橋,與民族軍隔河對zhì峙;中線戰事勝利結束。

南線民族軍翻越天山達阪,重點進攻yān焉yù譽和阿克蘇,配合蒲犁起義。阿巴索夫率領南線民族軍兩度包圍阿克蘇縣城,兩度占領拜城和溫宿.10月移日,三區革命政府鑒于與國民黨政府的和平談判已在迪化開始,雙方協議暫時停止作戰。遂命令南線民族軍撤退,19一日南線民族軍全部從冰達阪撤回伊犁.

民族軍三線出擊,不僅使伊犁、塔城、阿山三區連成一片,其軍事前鋒直逼瑪納斯河西岸,與國民黨軍隔河對峙,而且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在七區的統治。

毛主席高度評價三區革命的作用和意義,說:“你們多年來的奮斗,是我全中國人民民主革命活動的一部分。

復習題

名詞解釋:

(1)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 (2)三區革命

簡答題:

1、簡述新疆三區革命的爆發原因及其意義

論述題:

1.講述中國產黨人在新疆的革命活動?

第十一章 解放戰爭時期的新疆

第一節 新疆聯合省政府

一、和平談判與和平條款的簽訂

1945年10月14日、張治中率領國民黨政府新疆和平談判代表團飛臨迪化。這時,以阿合買提江為首的三區革命政府代表團已提前兩天到達省城。

談判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45年10月17日開始到1946年1月2日止,談判的主要內容為新疆聯合省政府組織及制定聯合政府的施政綱領。第二階段從1946年4月5日開始到同年6月6日止,談判的主要內容為民族軍的改組辦法。整個談判歷時140天。1946年1月2日,簽訂了和平條款十一條和附文一(改組新疆省政府的組織辦法)。1946年6月6日,又簽訂了附文二(關于事變區域內之參加部隊重新改編問題的補充)。和平條款的主要內容:(一)新疆各族人民有選舉各級行政官吏的選舉權。先成立縣議會選縣長,后成立省議會選省政府;(二)省府委員定為25人,其中10名由中央派任,其余由各區推舉,中央任命奮附文一規定了省政府的組織辦法,由新疆各區保薦的十五名委員中,三區保薦六名,包括省副主席一名,副秘書長一名、教育廳長或建設廳長一名,民政廳副廳長或財政廳副廳長一名,衛生處長或社會處副處長一名及專任委員一名;(三)各族人民有言論、集會、出版、宗教信仰,使用民族文字,發展民族文化,國內外貿易的自由;(四)準許組織民族軍,規定民族軍的編制為三個騎兵團和三個步兵團,總人數不超過12000人,駐扎在三區境內,指揮由三區方面保薦;(五)事件解決10天內,相互釋放拘捕人員。

“十一項和平條款”和兩個附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三區革命政府及新疆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至此,和平解決新疆問題的工作全部告成,7月1舊,新疆正式成立聯合省政府。

二、新疆聯合省政府的建立與破裂

新疆聯合省政府成立不久,國內形勢突變。國民黨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的唆使和支持下,背信棄義,撕毀《雙十協定》,瘋狂進攻解放區,發動了全面內戰。新疆的國民黨軍方和聯合省政府中的國民黨人員按照蔣介石的旨意,不斷破壞和平條款的實施,蓄意阻撓聯合省政府正常的工作,甚至扶植反動勢力,向三區根據地發動進攻。

1947年春天,國民黨中的頑固派反對張治中對三區革命力量采取“軟弱退讓”的態度,支持宋希鐮的強硬態度.5月10日,張治中致電蔣介石,要求辭去新疆省主席職務。5月21日,蔣介石不顧新疆各族人民的反對,任命泛突厥主義分子麥斯武德為新疆省主席,艾沙為秘書長。泛突厥主義分子盡管從30年代起就在新疆蠱惑人心,但是他們從來也沒有像這樣得勢過。這個反動思潮最兇惡的代表人物、帝國主義的走狗在國民黨南京政府的扶植下,一躍而成為占全國六分之一土地上的執政者。

國民黨當局重用麥斯武德等泛突厥主義分子的舉動,引起三區方面的強烈反對。1947年5月,阿巴索夫在人民革命黨的會議上指出:“國民黨頑固分子已經墮落到了與泛突厥主義分子、分裂主義分子同流合污的地步,如果我們容忍他們的所作所為,那么我們勢必也要和麥斯武德同流合污。而這是我仃瓏的立場所絕對不能允許的。因此,我建議人民革命黨全體黨員對麥斯武德采取堅決的反對態度。必要時,我們寧可不要和平條款,也要堅持我黨的政治立場,絕不與泛突厥主義分子合作”。

同年8月,國‘民黨新疆當局支持烏斯滿在阿爾泰地區發動反對三區方面的武裝叛亂。

鑒于上述情況,三區代表全部撤回伊寧,8月12日,阿合買提江最后離開迪化返回伊寧,表明他們與泛突厥主義分子以及國民黨當局的徹底決裂。

第二節 泛伊斯蘭主義與泛突厥主義在新疆的猖撅

一、泛伊斯蘭主義與泛突厥主義

泛伊斯蘭主義—也稱大伊斯蘭主義.它產生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即將滅亡的奧斯曼帝國.奧斯曼是我國古代突厥的一部,源于今阿爾泰山南部,歷史上曾建立突厥汗國,但不久便分裂為東西兩部。唐時,東突厥汗國臣服于唐,西突厥汗國在唐朝進攻下向西遷移,其中塞爾柱和奧斯曼兩部曾在小亞細亞半島建立過政權。16世紀奧斯曼建立了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奧斯曼帝國,但隨著西歐殖民者的強盛,它急劇地衰落下去。18世紀后半期,其成為西歐殖民者瓜分的對象,領土逐漸縮小到小亞細亞半島和巴爾干半島南端的小塊地方,從而引起奧斯曼帝國“蘇丹”兼國內伊斯蘭教總教長“哈里發”阿卜杜爾,海米德二世的驚懼。因此,他在抑制了本國憲政運動,恢復獨裁統治后,為鞏固其統治地位,轉而謀求精神世界的統治,便大力倡導泛伊斯蘭主義,夢想成為伊斯蘭教世界的教皇‘其基本內容是,所有倍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和地區,都應該并人統一的政體,結成統一的伊斯蘭教國家。中國新疆地區和蘇聯中亞地區也包括在這個范圍之內,在新疆地區鼓吹泛伊斯蘭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沙比提大毛拉和艾力汗·吐烈等人.30年代在喀什建立的偽東突厥斯坦獨立伊斯蘭共和國就是由沙比提大毛拉操辦的。三區革命初期攫取了領導權的艾力汗·吐烈曾狂妄地叫嚷要在新疆、甘肅、青海開拓伊斯蘭圣潔的土地。總之,長期以來,國內分裂主義分子都把泛伊斯蘭主義作為他們的理論武器,煽動宗教狂熱,蠱惑民族仇殺。因此,泛伊斯蘭主義一直是新疆的一大政治隱患。

泛突厥主義—也稱大土耳其主義。它于20世紀初興起于土耳其。20世紀初,青年土耳其黨領導了資產階級革命,海米德二世被推翻。為挽救帝國衰敗的歷史命運,青年土耳其黨又倡導泛突厥主義,以便恢復奧斯曼帝國的榮耀,統治亞洲操突厥語的諸民族。泛突厥主義宣稱,操突厥語的諸民族有著共同的歷史和共同的文化,因此,這些民族應該組成統一的國家。中國的新疆地區,以及生活在這個地區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均被圈入臆造的這個國家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凱末爾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取得了勝利,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但在思想上并未對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給予徹底的清算和批判。相反,由子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抹煞階級和階級斗爭,只講民族和宗教,可以引起強烈的宗教狂熱和民族沙文主義情緒,因而成為帝國主義在中亞和中國新疆搞分裂顛覆活動的工具。在新疆鼓吹泛突厥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麥斯武德、穆罕默德·伊敏、艾沙等人。早在20世紀初,這些人就接受并鼓吹泛伊斯蘭主義與泛突厥主義,積極從事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的活動‘楊增新統抬新疆時期,他們就在伊犁、喀什等地鼓噪一時,形成一股不小的分裂主義勢力。楊增新為了維護祖國統一和自身統治,將麥斯武德驅逐出境。但是,他們的流毒并未能肅清,一有機會他們便沉植泛起,破壞祖國的統一和新疆的安定。

二、泛伊斯蘭主義與泛突厥主義在新疆的猖獗

20世紀40年代是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在新疆最為猖撅的時期,伊犁有艾力汗·吐烈,迪化有麥斯武德等人。

隨著艾力汗吐烈在三區政治舞臺上的消失,確立了阿合買提江在三區的領導地位。阿合買提江重申了三區革命的目標是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爭取政治民主、民族平等、社會進步。明白無誤地表明,三區革命是中國本土范圍內的人民群眾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抬的武裝斗爭,絕沒有分疆裂土的意思.從而廓清了賽福點·艾則孜一度籠罩在三區上空的政治陰貌。

當國民黨wū誣miè蔑三區革命要把伊、塔、阿三個專區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時候,阿合買提江在張治中面前慷慨陳詞,痛斥讕言,他說。“新毅是中國的一個組成部分,三區是新疆的組成部分,伊犁是三區的組成部分。伊犁是我呱呱落地的地方,是埋葬著我祖宗的地方。中國是我的祖國,是我的故鄉”

1947年,麥斯武德等人重返新疆,掌握大權后,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便甚xiāo囂塵上。首先他們以穆罕默德·伊敏的《東突厥斯坦歷史》為綱,糾集一些分裂主義分子,著書立說,歪曲歷史,分裂祖國,如庫爾班·柯達因的《中亞突厥》,帕拉提哈地爾的《省的歷史》,麥斯武德的《突厥人的口‘號》等書。其次,創立阿爾勒出版社,致力于宣傳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其三,出版維吾爾文的《自由報》、《火焰報》、每天在報紙上寫的口號是:“我們的民族是突厥族”,“我們的宗教是伊斯蘭教”,“我們的故鄉是東突厥斯坦”。其四,穆罕默德·伊敏和艾沙開設一個圖書館,從土耳其運來大量宣傳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的書籍。其五,積極組織成立各種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的團體。如麥斯武德為首組織的“得爾涅克,(同盟會),每星期都要組織文藝會,宣傳他們的反動理論;在迪化的反動宗教人士中組織了一個保衛伊斯蘭教協會,并在新疆各地組織了分會,進行反動的宗教活動;以艾沙為首組織了“突厥斯坦歌舞團尹,專為他們的分裂宣傳服務。其六,大力提倡所謂“語文統一運動,事實上是讓維吾爾語土耳其化,因此,組織了一個突厥語文統一的研究班,草擬了維吾爾語土耳其化的方案。其七,提升泛突厥主義者穆罕默德。伊敏為副主席兼建設廳廳長,艾沙兼新疆省政府秘書長,把一些專員、縣長、維文會負責人等撤換為具有濃厚的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思想的人。這些倒行逆施的做法與宣傳,使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在新疆越燃越熾.一時間成為新疆的分裂思潮。

就麥斯武德、穆罕默德·伊敏、艾沙等人的泛突厥主義觀點和艾力汗·吐烈的泛伊斯蘭主義觀點的實質來講,都是一致的。在他們的政治主張中,分裂國家,妄圖建立泛突厥主義指導下的宗教模式社會秩序的目的,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因此,對他們鼓吹的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觀點的批判,是關系到民族團結、祖國統一、國家領土完整的重大間題。

第三節 新疆和平解放

一、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西北及其和平起一的醞釀

從1948年下半年起,人民解放戰爭區的了巨大的勝利。在西北戰場上,第一野戰軍于5月下旬攻占西安及關中地區。9月23日,人民解放軍進駐銀川。至北,西北已解放陜,甘,寧,青四省。這樣新疆之敵孤懸塞外,毫無退路,人民解放軍兵臨玉門關下,直到新疆大門。

當時國民黨駐新部隊分屬兩個系統。在人民解放軍迅速進軍的形勢下,國民黨新疆軍政當局,逐漸形成了主和派和主戰派兩種勢力。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疆各族人民爭取解放斗爭事業的發展,迫使國民黨政府改組了新疆省政府。1月10日我擔任了新疆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當時,新疆各族人民對國民黨反動統治極為不滿,對國民黨貪官污吏恨之入骨。強大的人民解放軍在各解放戰場上的節節勝利也鼓舞了新疆各族人民。新疆人民群眾雖然在報紙上看不到什么消息。但是傳說紛紛,都盼望早一天得到解放,積極開展斗爭活動,迎接人民解放軍到來。在迪化(烏魯木齊)的一些青年和知識分子中,組織了秘密組織,出版刊物,進行宣傳活動。

三、新疆和平解放

1949年9月25目,駐新疆國民黨軍隊在陶峙岳將軍率領下發布起義通電,脫離國民黨反動集團,接受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的領導,宣布“自即目起,寫廣州政府斷絕關系,竭誠接受毛主席之八項和平聲明與國內和平協議。全軍駐守原防,維持地方秩序,聽候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及人民解放軍總部之命令”。26日,新疆省政府主席包爾漢發布省政府起義通電,與廣州政府斷絕關系,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1949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在王震將軍率領下進軍新疆。12月17日,新疆軍區和新疆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新疆和平解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戰爭偉大勝利的一部分,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使新疆的社會經濟免遭破壞,人民的生命財產免受損失,為解放后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建設新疆,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它使新疆迅速建立了革命的新的社會秩序,為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與鞏固,民主改革的順利進行和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疆和平解放,使生活在1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各族人民開始過上了平等團結、當家作主的新生活,開創了新疆歷史的新紀元。

【不充內容】

新疆和平解放的回憶

包爾漢

1949年初,國民黨反動派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疆各族人民爭取解放斗爭事業的發展,迫使國民黨政府改組了新疆省政府。1月10日我擔任了新疆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當時,新疆各族人民對國民黨反動統治極為不滿,對國民黨貪官污吏恨之入骨。強大的人民解放軍在各解放戰場上的節節勝利也鼓舞了新疆各族人民。新疆人民群眾雖然在報紙上看不到什么消息。但是傳說紛紛,都盼望早一天得到解放,積極開展斗爭活動,迎接人民解放軍到來。在迪化(烏魯木齊)的一些青年和知識分子中,組織了秘密組織,出版刊物,進行宣傳活動。其中有:

1、以買合蘇德·鐵衣波夫為首的組織,主要在群眾中宣傳解放事業,支持解放斗爭。2.以吾守爾木沙、努斯熱提為首的民族青年和知識分子的組織,主要在青年中宣傳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事業。3.以新疆學院(即現在的新疆大學)副院長涂治為首的擁護解放事業的秘密組織,出版秘密刊物《戰斗》雜志,進行宣傳活動。當時我兼任新疆學院院長,他們每天晚上收聽解放區電臺的廣播并紀錄下來,第二天早上夾在報紙中交給我。我任省政府主席之后曾給過他們活動經費。4.以楊鶴齡為首的在知識分子中的秘密組織。主要是在漢族、回族群眾中進行宣傳活動。5.還有一個組織,以誰為首忘記了。他們出版《先鋒》雜志,與蘇聯領事館有聯系。我曾通過蘇副領事給過他們一筆經費。

復習題

名詞解釋:

(1)泛伊斯蘭主義 (2)泛突厥主義

簡答題:

1.簡述新疆和平解放 ?

論述題:

1、講述和平談判與和平條款的簽訂?

推薦訪問: 新疆 之春 三篇

【新疆之春教材分析范文三篇】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