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本義指變革天命,后詞義擴大,泛指重大革新,不限于政治。因古代認為天子受天命,故更替朝代,謂之革命。最早見于《周易·革卦·彖傳》:“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命”原本用于君主制朝代之變革,日本人將之略微擴大語義,亦用,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武漢近代革命歷史簡介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武漢近代革命歷史簡介4篇
第1篇: 武漢近代革命歷史簡介
綏德革命歷史紀念館簡介詞
綏德革命歷史紀念館位于綏德縣城疏屬山。
綏德是一塊紅色的沃土,是陜北黨、團組織的創始地,是大革命時期陜北革命的活動中心,是土地革命時期陜北最早開辟紅色蘇區之一,是抗戰時期河防保衛戰的指揮中心,是解放戰爭黨中央毛主席轉戰陜北的大后方。長期以來,綏德是陜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陜北革命史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民主革命時期艱難曲折的革命斗爭的歷史長河中,數萬名綏德兒女參加了各種形式的革命斗爭,1455名綏德優秀兒女為國捐軀,他們用熱血和生命為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幸福自由譜寫壯麗的篇章,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歷史功勛,為了繼承革命前輩遺愿,激發以愛黨愛國愛家鄉為主題的愛國主義熱情,特創辦綏德革命歷史紀念館。
綏德革命歷史紀念館籌建于2008年,由榆林市發改委振興南部辦投資,綏德縣人民政府主辦,于2010年底動工,在原綏德警備司令部舊址上改造而成。展館占地3260㎡,總投資1200萬元。
綏德革命歷史紀念館展出內容共分兩大單元七個板塊,選取民主革命時期綏德革命史上有重要影響的歷史史實,客觀真實再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群眾英勇斗爭和艱苦奮斗的光輝歷程,著力打造縣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勝地。
一、綏德黨團組織的創建及其活動
1924年夏,李子洲接辦省立四師,在北京區委和李大釗的幫助下,聘請王懋廷、田伯英等一批共產黨員及民主人士楊明軒、常漢三等為教員,以辦學為依托,積極籌劃創建黨團組織事宜。1924年秋冬,中共綏德黨的組織在四師內秘密成立,成為陜北及西北地區最早黨組織。與此同時,團的組織也在四師建立。黨團組織的建立,使四師的革命活動煥發出蓬勃生機。黨團組織的不斷發展壯大,為綏德及陜北地區的國民革命運動注入了不竭動力,四師成為陜北革命的活動和領導中心,成為西北革命的策源地。李子洲、王懋廷在四師建立黨團組織,點燃了陜北革命之火,培養了眾多的革命后備力量,為后來西北紅色區域的開辟及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打下了雄厚的組織基礎。
三、綏德紅色區域的開辟
土地革命時期,在陜北特委和中共綏德縣委的領導下,綏德的革命斗爭由城鎮轉入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的廣大鄉村,逐漸開辟紅色區域,組建革命武裝,創建革命根據地。在艱難曲折的革命歷程中,以崔田民、霍維德等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為綏德及陜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及發展壯大建立了不朽的革命功勛。
四、劉志丹及西北紅軍在綏活動史略
劉志丹、謝子長不僅是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同時也是陜北革命根據地的開辟者。陜北特委成立前后,劉志丹、謝子長曾多次來綏德進行革命活動,在創立以綏、清及安定為中心的陜北蘇區的斗爭中,留下不少有關他們富有傳奇色彩的革命故事。第二、三次反“圍剿”戰爭中,劉志丹、高崗率西北紅軍主力在綏德發起了消滅東線“圍剿”紅軍之敵的著名的黑圪嶗山戰斗,取得了輝煌戰績,極大地鼓舞了陜北人民的革命斗志。東征戰役中,劉志丹率紅二十八軍在打通陜北與神府蘇區通道過程中,數次阻擊國民黨軍于綏德縣境,譜寫了一曲曲紅軍將士悲壯的戰斗之歌。
五、綏德警備區
綏德警備區是抗戰時期經國共雙方協商后劃出的八路軍軍事管轄區,范圍包括綏、米、佳、吳、清五縣。其領導機關綏德警備司令部設于綏德城疏屬山上的倉房圪垯。警備區是八路軍抵御日軍西渡黃河侵犯陜甘寧邊區的戰略屏障,其安危直接影響黨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安全。中央軍委先后派陳奇涵率八路軍后方留守部隊、王震三五九旅、高士一獨一旅駐防警備區。各駐防部隊勝利完成了保衛河防、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警備區民主政治及經濟建設、剿滅政治土匪等黨中央付于的歷史使命。三五九旅駐綏期間,與國民黨頑固勢力進行了堅決斗爭,解放了綏德。王震將軍與國民黨綏德督察專員何紹南斗智斗勇的故事,在綏德民眾中廣為流傳。在綏德警備司令部舊址上,再現三五九旅當年雄姿。
六、綏德分區民主政治建設的繁榮時期
結束了警備區的雙重政權局面后,為綏德地區的民主政權建設掃清了障礙。經過幾年的建設和發展,綏德分區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以習仲勛為首的新一屆中共綏德地委,積極響應黨中央關于“發展生產、保障供給”的號召,大力發展生產,全力改善群眾生活。短短的兩年多時間,綏德分區的經濟建設成績顯著,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贏得了群眾的廣泛贊譽和擁護。
七、抗大總校在綏德
四十年代初期,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從華北敵后遷至綏德辦學。在全民抗戰的特殊年月,抗大廣大教職學員克服辦學中的重重困難,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計劃內的全部學業,為抗戰的最后勝利培養了大量的后備力量。抗戰勝利后,抗大學員從綏德陸續開赴抗日戰場,參加對日軍的最后一戰。
抗大在綏期間,積極參與地方政治、經濟及文化建設,為警備區民主政治建設和經濟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抗大事跡感染了綏德民眾,抗大風貌激人奮進,抗大精神鼓舞了一代青年。回顧抗大歲月,珍惜美好今天。
八、毛主席轉戰陜北途經綏德
解放戰爭時期,為牽制國民黨兵力,支援全國各戰場,毛主席率黨中央機關及解放軍總部轉戰于陜北大地,途經三十八個村莊。曾先后在綏德的田莊、李家崖、黃家溝、延家岔、吉鎮、獅子塄等地留宿或歇腳,毛主席每到一地,大大鼓舞了人民群眾打敗國民黨及胡匪軍的信心和勇氣。毛主席和黨中央機關每到一處,不僅留下了他們珍貴的足跡,也為當地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回首往惜崢嶸歲月,展望明天幸福生活。
老劉 2011-11-15
第2篇: 武漢近代革命歷史簡介
揭陽革命歷史人物-楊石魂
揭陽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是粵東經濟區域中心城市,榕江從榕城市區穿梭而過,素有水上蓮花之稱。
在揭陽悠久的歷史文化中,誕生了許多為著名的歷史人物,其中著名革命歷史人物楊石魂就是其中之一。
楊石魂是揭陽普寧人,是一個偉大的革命烈士。他從小能書擅文,15歲考入揭陽榕江中學,也就是現在改名的揭陽第一中學,同時這所重點中學也是我的母校,從嚴格意義上講,我和楊石魂算是校友了,這也有利于讓我來更加客觀地介紹他。
在1923年6月,楊石魂加入了社青團廣東區委和廣州地委領導的革命青年進步團體——廣東新學生社,積極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11月,在廣州參加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始接觸和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次月投身于國民革命運動中。
1924年1月,楊石魂轉入廣州鐵路工程學院學習,開始與彭湃、阮嘯仙等團黨領導人接觸,研究商量對敵斗爭的方法,并組織多位進步青年進行廣東青年運動,宣傳黨的政策方針與奮斗目標。
楊石魂在革命運動中也是時常以身犯險,1926年12月11日,他到揭陽參加工人代表大會,指導工人運動,但是當天就被揭陽反動分子周伯初等人率領的數十名兇徒綁架,秘密囚禁在一個山洞中,被打得遍體鱗傷。后來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彭湃四處奔走發動了兩萬多農民、工人開進縣城營救楊石魂,終在7天后獲救。楊石魂為揭露右派的反動行徑,不惜身臨險境,表達了他為革命事業而不惜犧牲個人一切的堅定決心。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反革命政變,楊石魂的胞弟楊慧生慘遭殺害,這也更加激起他的革命斗志。4月23日,楊石魂等領導普寧和各地農軍4000多人舉行武裝暴動,圍攻普寧縣城,因敵強我弱,武裝暴動受挫,而后被迫退至陸豐。10月2日南昌起義軍和主要領導人從汕頭撤退到流沙,周恩來主持了指揮部軍事決策會議,楊石魂負責保衛工作,會后敵軍伏擊了在池尾蓮花山的起義軍,當晚楊負責掩護周恩來、葉挺和聶榮臻等人轉移,并親自護送他們乘小船離開流沙前往香港,最終使他們安全脫險。
1929年1月,楊擔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秘書長,化名為林禁,但在一次省委辦公室會議中,不幸遭敵人圍捕,他在獄中堅貞不屈,寧受嚴刑也絕不泄露黨的機密,最終為革命英勇獻身,時年僅27歲。
縱觀楊的一生,他無時無刻地投入到共產黨的革命事業中,為人民謀利益,積極領導工人運動,為當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同時也是揭陽人心目中的英雄,受到每個揭陽人的尊敬與愛戴。
第3篇: 武漢近代革命歷史簡介
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音樂與革命歷史歌曲
作者:潘祖君
來源:《人民音樂》2019年第10期
????????肅的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音樂創作有著不同的審美取向,有更多使用原創音樂的,也有合理地利用革命歷史歌曲的,進而也事半功倍地利用了這些革命歷史歌曲潛在的藝術表現力,故極大深化了這些劇目的思想主題。“金韜紅軍三部曲”即如此。2001年,導演金韜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推出24集電視連續劇《長征》(王朝柱編劇,王云之作曲);2007年,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推出36集電視連續劇《井岡山》(邵鈞林編劇,劉可欣作曲);200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推出29集電視連續劇《紅色搖籃》(王朝柱編劇,劉可欣作曲)。三部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連續劇,尤其是《長征》,引起巨大社會反響,被影視評論界譽為“金韜紅軍三部曲”。“三部曲”不僅推出了多首原創歌曲(如《長征》中根據毛澤東《七律·長征》譜寫的片頭曲;《紅色搖籃》的片頭曲《哥哥出門當紅軍》和根據毛澤東《菩薩蠻·大柏地》譜寫的片尾曲、根據毛澤東《如夢令·元旦》譜寫的插曲),而且還選用了大量革命歷史歌曲。其中,一些曲目得以重新包裝,再度煥發出藝術魅力(如《長征》中的《十送紅軍》,《井岡山》中的《人民軍隊忠于黨》《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另一些曲目則被作為音樂主題(或主題動機),發展出一些具有表現力的配樂。這些歷史歌曲在整個電視劇的藝術表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與觀眾進行情感交流的紐帶。本文將主要闡述“金韜紅軍三部曲”音樂創作中對革命歷史歌曲的利用,并就相關問題進行論述。
????????一、《長征》中的革命歷史歌曲
???????? 說到電視連續劇《長征》音樂對革命歷史歌曲的利用,最突出的就在于運用了《十送紅軍》。《十送紅軍》(朱正本、張士燮收集整理)作為一首伴隨著空政文工團《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1961)的推出而廣泛傳播的革命歷史歌曲,被作曲家用作片尾曲,與片頭曲《七律·長征》的大氣磅礴相呼應,烘托了中央紅軍撤離中央蘇區實行戰略轉移的英勇悲壯,并用那種與生俱來的悲劇性映襯出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困苦。《十送紅軍》不僅作為一首哀婉凄慘的片尾曲,而且還作為一個重要的音樂主題,被處理為一些獨立完整的器樂段。這些器樂段多以嗩吶為主奏器樂,借用其悲切和蒼涼的聲音象征著戰爭的慘烈。在一些場景中,這個主題也用雙簧管奏出,或用弦樂四重奏、管弦樂和女聲哼鳴來呈現。就劇中配樂而言,《十送紅軍》作為一個音樂主題,是劇中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遵義最主要的音樂素材。這樣處理,其目的就在于強化一種悲劇性藝術表達。同時,《十送紅軍》還被作為一種“有源音響”安放在具體的情節之中。其中兩個場景最動人:一個是中央紅軍從江西于都出發時,一位女歌手唱著《十送紅軍》目送紅軍踏上征途。另一個場景是中央紅軍完成二渡赤水占領婁山關后,毛澤東吟誦《憶秦娥·婁山關》,警衛員(胡班長)用嗩吶吹出這首《十送紅軍》。也正是這支嗩吶,與詩詞中的“喇叭聲咽”相應和,表現出劇中所蘊含的那種悲劇色彩。
???????? 到達遵義后,中央紅軍的長征繼“通道轉兵”后實現了轉兵貴陽的戰略轉變,毛澤東逐漸獲得中央紅軍的領導權,長征有了勝利的曙光。故音樂打破了前幾集中《十送紅軍》所渲染出的悲劇氣氛,并表達出一種歡樂和昂揚的情緒。音樂上,江西革命民歌《送郎當紅軍》被處理為一個歡快的主題,并在紅軍進占遵義的幾場戲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紅軍進占遵義,其配樂便是男女聲對唱的《送郎當紅軍》。再占遵義時,《送郎當紅軍》再度響起,表現出了遵義民眾對紅軍的歡迎,并有機配合當地民眾踴躍參加紅軍的場景,一種歡樂的情緒躍然而出。此外,劇中作為歷史轉折的遵義會議,則是以《國際歌》為背景召開的。毛澤東獲得軍事領導權后的第一仗是土城戰役,接著便是四渡赤水,一個戰斗性的音樂主題呈現出來。這就是在土城戰役中陳賡帶領干部團(總預備隊)參戰出發時的配樂。這個主題來自紅軍歌曲《射擊軍紀歌》或《紅軍三大任務》{1}(譜例1),原是馮玉祥部同名軍歌,其音調則是一首外國音調(《吹起號筒歌》)。但這個戰斗性的音樂主題又不是單一的,其中還夾雜著一個來自《打騎兵歌》{2}(譜例2)的音調,并與《射擊軍紀歌》形成一種對位。《打騎兵歌》是一首在中央紅軍中廣泛傳唱的歌曲,根據學堂樂歌《竹馬》的音調填詞而成不同版本,在中央蘇區時曾被填詞為《粉碎敵人烏龜殼》(又稱《共產黨領導真正好》),中央紅軍強渡金沙江后又被填詞為《強渡金沙江勝利歌》。中央紅軍進入黑水蘆花地區后,這個音調才被填詞為《打騎兵歌》,可見這個音調(《竹馬》)始終伴隨著中央紅軍長征的,故將其置于劇中是十分適當的。這個戰斗性音樂主題在劇中后來的作戰情節中一直使用,正是這個主題和《國際歌》為全劇營造出了一種昂揚的情緒。
????????綜上,電視連續劇《長征》的音樂是以革命歷史歌曲《十送紅色》為主基調,其他革命歷史歌曲也發揮了潛在的藝術表現作用。
????????二、《井岡山》中的革命歷史歌曲
???????? 關于電視連續劇《井岡山》中對革命歷史歌曲的選用,仍可從片頭曲和片尾曲說起。其片頭曲來自《人民軍隊忠于黨》(張永枚詞,肖民曲),是1961年由廣州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創作的,曾作為此后歷次閱兵用曲,可謂中國人民解放軍重要的“標識性”歌曲之一。但選用《人民軍隊忠于黨》不僅因為它的“標識性”意義,而且更因為其第一段的歌詞(“雄偉的井岡山,八一戰旗紅,開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從無到有靠誰人,偉大的共產黨,偉大的毛澤東”)所表現的正是人民軍隊的創建。然而,另一更應深層的原因還在于,歌曲《人民軍隊忠于黨》和電視劇《井岡山》一樣,所表達的思想主題都是“黨指揮槍”。前者的標題“人民軍隊忠于黨”即直接表達出了這一思想主題,后者作為一部長達36集的電視連續劇,講述了從八一起義、秋收起義到井岡山會師,從紅四軍組建到堅持井岡山斗爭、出井岡赴贛南、閩西的斗爭經歷,其明線是軍事斗爭,但其暗線則是從三灣改編到古田會議“黨指揮槍”這一政治建軍原則的逐漸明朗和確立。因此,用《人民軍隊忠于黨》作為電視劇《井岡山》的主題歌,正是其“黨指揮槍”的思想主題決定的。同樣,片尾曲《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的選用也十分貼切。《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任紅舉詞,時樂濛、彥克曲)是1964年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的一首歌曲。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曾一度失去紅軍領導權,中國革命的前途在哪里?路在何方?全體紅軍官兵期盼毛澤東重新回到領導崗位,于是《東方紅》中便有了這首《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但在電視劇《長征》中,《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的選用不僅充分表達出了井岡山斗爭時期紅四軍和井岡山民眾對毛澤東的信賴,還寄托了紅軍指戰員對因受中共湖南省委“左傾”思想影響下脫離領導地位、甚至被“開除”黨籍的毛澤東的思念,同時也充分滿足了電視劇塑造毛澤東這個主要人物的需要。當年《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的創作,也受到三灣地區流行的革命民歌《三灣降了北斗星》的影響。這首革命民歌是這樣唱的:“三灣降了北斗星,滿山遍野通通明。一九二七那一年,三灣來了毛委員。”{3}《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開始則是:“抬頭望見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澤東,迷路時想你有方向,黑夜里向你照路程。”二者間的聯系了然可見。但也應該看到,無論是片頭的《人民軍隊忠于黨》還是片尾《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都不是直接和完整的使用。片頭曲《人民軍隊忠于黨》的首句“雄偉的井岡山”被處理為一個號角性音樂主題,用雄渾的混聲唱出(譜例3);接著混聲用G大調(原調)唱出原曲第一段歌詞,由于節奏被拉寬,速度被放慢(相對于原曲),顯得比原曲的隊列歌曲風格更具史詩性。再接下去的是一個器樂段,在bE大調上呈現《人民軍隊忠于黨》。片尾曲《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也做出了刪節,只用歌曲第一部分(即復三部曲式的A部)。同樣,這兩首革命歷史歌曲除作為片頭曲和片尾曲外,還作為劇中配樂主題材料,在極大程度上深化了該劇思想主題。
????????特別值得一提是,電視劇《井岡山》還利用了一首革命歷史民歌《紅軍阿哥慢慢走》。這首歌曲是流傳在井岡山地區的一首客家山歌,其傳歌者為江治華,吉安遂川人,1927年曾是井岡山紅四軍中的一名宣傳員。歌曲后經其孫女江滿鳳傳唱,并逐漸發展為一首結構較完整的歌曲(見譜例4)。劇中,作曲家完整引用了這首歌曲,并將其用于革命者犧牲之時或者親人離別之際,為全劇平添了一種悲劇氣氛,不僅表現出了井岡山斗爭的艱難,也表達出了濃濃的軍民魚水之情。
????????作為一部反映軍事斗爭的電視劇,自然也少不了一個戰斗性音樂主題。這就是劇中用以表現井岡山軍民反“進剿”“會剿”作戰的配樂。這個戰斗性主題動機來自紅軍歌曲《上前線去》{4},是時任少共國際師政委的肖華根據蘇聯紅軍歌曲《布瓊尼騎兵隊》的音調填詞而成,在中央紅軍及中央蘇區十分流行。正是這個主題動機所衍生出的號角性音調,引出一首充滿戰斗性的進行曲。值得注意的是,其結尾部分又接上了另一首革命歷史歌曲《工農兵聯合起來》(原為學堂樂歌《中國男兒》,其音調來自日本學校歌曲《學生宿舍里的舊吊桶》)的片斷。為何要使用這首在大革命時期的《工農兵聯合起來》?眾所周知,該曲曾是一首北伐軍歌曲,尤其在中共所控制和領導的葉挺獨立團中傳唱,后來又在以葉挺獨立團官兵為“種子”的南昌起義部隊、秋收起義部隊中傳唱,并由起義部隊帶上井岡山。因此,電視劇《井岡山》中運用這首《工農兵聯合起來》,無疑也顯得十分適當。
???????? 電視連續劇《井岡山》中還選用了《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并用以表現井岡山斗爭時期軍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是20世紀70年代初“江西省文化組”(主要是山樵、田頌剛等人)用中央根據地《爭先恐后當紅軍》(用江西興國《竹片歌》曲調填詞)音調,并根據1928年秋冬在井岡山誕生的革命歌謠《紅米飯,南瓜湯》編創的一首男聲小合唱。{5}在《井岡山》中,正是運用這首《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表現出紅軍官兵和井岡山民眾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三、《紅色搖籃》中的革命歷史歌曲
???????? 電視連續劇《紅色搖籃》所講述的是朱毛紅軍(紅四軍)出井岡開辟贛南、閩西建立中央根據地(中央蘇區)、在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實行戰略轉移長征的一段戰斗歷程。在“金韜紅軍三部曲”中,《紅色搖籃》所用的原創音樂是最多的(其片頭曲和片尾曲及插曲都是原創歌曲),但其中仍不乏革命歷史歌曲。
???????? 由于中央蘇區是將贛南、閩西兩塊連成一片的廣大地區,故音樂創作者在贛南和閩西各選用了一首革命歷史歌曲:贛南興國的《紅區干部好作風》和閩西上杭(等地)的《韭菜開花一管心》。歌曲《紅區干部好作風》像上述《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一樣,也是20世紀70年代初由“江西省創作組”(主要是熊永立、賀大行等人)挖掘、整理出來的一首“戰地新歌”。劇中,這首歌用于毛澤東到江西興國長岡鄉開展調查的情節中,并安排由長岡鄉一位名叫劉長秀的山歌手演唱,作為一首插曲,既作為一種“有源音響”,又作為“畫外音”(配樂),用以表現江西興國開展土地革命的大好局面以及民眾對紅軍干部的贊賞和褒獎。這位劉長秀正是江西興國曾子貞、謝水蓮及中央蘇區工農劇社劉秀章、陳亭秀等眾多犧牲和被殺害的革命山歌手的化身。民歌《韭菜開花一管心》作為閩西一首十分流行的革命歌曲,在劇中出現的次數和場合就更多。有作為“有源音響”出現在歡迎紅軍領導人的文藝晚會上,也作為“畫外音”,表現閩西土地革命的轟轟烈烈,甚至用來閩西軍民反“圍剿”的斗爭精神。尤其劇中在第五次反“圍剿”后期一場掩護撤退的戰斗中,這首《韭菜開花一管心》更顯得悲壯。
???????? 縱觀“金韜紅軍三部曲”,其音樂創作對革命歷史歌曲的選用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就選用歌曲產生的年代和地域而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編創的革命歷史歌曲,也有革命戰爭年代產生的歌曲;有出自故事發生地的革命歌曲,也有發生在其他地區的革命歌曲。當然,這些和平年代編創的革命歷史歌曲,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與革命戰爭年代的革命歌曲具有某些內在的關聯;第二,就選用歌曲的使用方式而言,有整首歌曲直接、完整的搬用,也有作為音樂材料來使用的(如從既有音調中抽象出一個主題動機進行發展);有連詞帶曲的使用,也有只用音調或只用其歌詞;有作為“畫外音”(配樂)來使用的,也有作為“有源音響”來使用的,或是二者的過渡;第三,就選用歌曲的藝術表現功能而言,有用來表達且深化電視劇思想主題的,有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內心世界的,有配合場景和烘托氣氛的。顯然,上述幾個特點也是大部分嚴肅的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音樂創作利用既有革命歷史歌曲的特點。那么,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音樂創作選用既有革命歷史歌曲有何特殊的藝術表現意義?在筆者看來,這些革命歷史歌曲本身具有一種潛在的藝術表現力,即它們在革命戰爭年代就已塑造且根深蒂固的文化形象。因此,一旦這些革命歷史歌曲用于今天的革命題材電視劇,就會產生出一種疊加的藝術內涵。因此,選用既有革命歷史歌曲不失為革命歷史題材影視音樂創作中一種可行的做法。當然,這種對既有音調的選用也使電視劇音樂的原創性受到影響,并難免有“貼標簽”之嫌。
????????{1} 參見解放軍歌曲選集編輯部編《中國工農紅軍歌曲選》(內部印刷),解放軍歌曲選集編輯部1954年出版,第31頁、第108頁。
????????{2} 同{1},第19頁。
????????{3} 參見中文系赴井岡山學習小組收集整理(鄧佳琪、祝金芬、曾凡超整理)《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色歌謠選》,《江西師院》1977年第3期,第81—102頁。
????????{4} 同{1},第13頁。
????????{5} 參見國務院文化組文藝創作領導小組編《戰地新歌》(第三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4年版,第12頁。
????????潘祖君; 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張萌)
第4篇: 武漢近代革命歷史簡介
洪湖早期黨組織的建立 1925年5月,婁敏修由黨組織派遣,來到新堤以教書為職業,動員本地知識青年組織了“青年互助社”,后又組織了以工農子弟為主的“青年篤行會”,經常向他們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還在附近的江峰小學組織“青年讀書會”。同年10月,新堤共產黨小組在西堤街鄭道巷“恒大花行”鄭崇實家中正式成立。1925年7月,在新堤黨組織建立和發展的同時,黨派劉嘯梅同志來到汊河口發展黨的組織,8月,在汊河口石楊灣建立了洪湖地區第一個黨支部。
戴家場暴動 1927年9月2日,為了貫徹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熊傳藻、趙文允等返回新堤和峰口,恢復黨組織。3日,中共鄂中南區特委在新堤成立。同時,中共沔陽縣委在白廟“來議寺”召開黨的活動分子會議,決定全縣劃為四個暴動區。10日,在鄧赤中、劉鏡珊、劉紹南、趙文允、彭國材等指揮下,舉行了戴家場暴動,殲滅了涂老五團防武裝,打響了鄂中地區秋收起義的第一槍。隨后,洪湖沿岸的農民、漁民紛紛揭竿而起,先后舉行了大小近80余次武裝暴動,鎮壓了一批罪大惡極的地主湖霸。
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成立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鄂西特委抓住有利時機,迅速將監沔游擊隊和江石游擊隊合編為鄂西游擊大隊。8日,各地游擊隊會師洪湖三屋墩,正式組成洪湖游擊總隊。1929年12月間,鄂西特委在石首袁家鋪召開了中共鄂西特區第二次代表大會。會后,特委遵照黨中央的指示,將洪湖游擊總隊升編為“中國紅軍獨立第一師”。12月20日,該師在峰口成立。黨中央為加強湘鄂西紅軍的領導力量,先后派許光達、王一鳴、孫德清、鄺繼勛等人來到洪湖。1930年2月5日,紅獨一師的第一、二兩縱隊在監利汪家橋勝利會師后,鄂西特委及時召開軍事會議,傳達中央指示,宣布紅獨一師升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軍長孫德清,政治委員周逸群,副軍長段德昌,參謀長許光達。全軍約六、七千人。
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和中共湘鄂西省委員會成立 隨著洪湖蘇區革命斗爭的大發展,紅四軍和紅六軍于1930年7月4日勝利會師,兩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紅二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后為鄧中夏)任總政委。紅二軍團的成立,標志著湘鄂西蘇區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31年3月25日,中共湘鄂西特委、蘇維埃機關和中共中央全權代表夏曦等轉移至瞿家灣。27日,中共湘鄂西分局在瞿家灣成立,夏曦任書記。6月中旬,在瞿家灣相繼成立了中共湘鄂西省臨時委員會、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和湘鄂西省革命軍事委員會。7月,湘鄂西省共青團、總工會、貧農團、婦女會、兒童團、反帝大同盟、濟難會等群眾性的革命團體,先后在瞿家灣成立;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機關報《紅旗日報》和《布爾什維克周刊》、省蘇維埃機關報《工農日報》、省委宣傳部主辦的《洪湖日報》、軍委主辦的《紅星報》、省共青團主辦的《列寧青年》等,相繼在瞿家灣出版發行。12月11日,在瞿家灣正式成立了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1932年1月22日至29日,在瞿家灣召開中共湘鄂西省第四次黨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了中共湘鄂西省委員會。
“新升隆”輪遇難 1938年10月23日,《新華日報》社和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留守人員,乘“新升隆”輪船撤往重慶,途中停靠燕子窩,遭日機轟炸,25人殉難。25日,周恩來由武漢抵燕子窩,處理遇難人員后事;26日凌晨,到江邊祭奠殉難烈士。
一二八師抗日 在抗擊日軍侵略洪湖的斗爭中,國民革命軍獨立一二八師在師長王勁哉的率領下,于1940年至1943年轉戰在江漢平原一帶,譜寫了許多悲壯感人的抗日戰歌。王勁哉是一位捍衛民族尊嚴的愛國抗日將領。1943年2月,日軍侵華總司令部集中8萬兵力,分七路圍攻一二八師。一二八師進行了27天的頑強抵抗,但未能頂住日軍的進攻,王勁哉被俘,全師覆沒。
新堤和平解放 1948年初,劉鄧大軍南下,開辟了洪湖解放區。國民黨沔陽縣政府倉皇從沔城遷到新堤,一小撮反動派企圖負隅頑抗。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覆滅。新堤已是四面楚歌。為了避免損失,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我襄南地委城區部同新堤地下黨緊密配合,積極開展統戰、策反工作,新堤市區各界要求和平解放的呼聲日高。新任縣長劉鯤生審時度勢,萌發了棄暗投明的念頭,于是委派當時的沔陽二中(即今洪湖一中)校長吳全權等3人,攜帶其親筆信前往解放區聯系和平解放新堤事宜。5月18日上午,劉鯤生召開會議,宣布和平起義。19日,解放軍進入新堤,新堤和平解放。
推薦訪問: 武漢 近代 革命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