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關于爬山虎的腳教案設計優秀教案(精選范文4篇)

| 瀏覽次數: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爬山虎的腳教案設計優秀教案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爬山虎的腳教案設計優秀教案4篇

第一篇: 爬山虎的腳教案設計優秀教案

《爬山虎的腳》公開課教案設計

  《爬山虎的腳》公開課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4、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5、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讀通課文,感知文章從哪幾個方面寫爬山虎。

  3、讀懂第一部分,了解爬山虎的生長位置及它的葉子。

  4、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5、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難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寫爬山虎葉子的。

  一、 提出學習目標(約3分鐘)

  (一) 謎語導入,引出課題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

  3、對課題質疑。

  (二)提出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5、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情感。(在書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跡,批批劃劃,并在旁邊做上讀書筆記。)

  6、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約30分鐘)

  (給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時間至少約束8分鐘)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完成)

  1、這節課我學會了:均勻、重疊等詞語,明白了均勻、痕跡、牢固、休想等詞語的意思。

  2、我會用"均勻、休想等詞語說一句話。

  3、我會流利讀課文(單獨讀、合作讀、分自然段讀等)

  4、我會自主完成課后思考

  (二)學文悟情展示

  1、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這篇文章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我會悟。

  (1)悟文本

  生1:從第一自然段中,使我知道了爬山虎喜歡在墻上生長。

  生2:從"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中,我明白了"一順兒"是指同一個方向和順序。這兩句話概括了爬山虎葉子的特點:綠、整齊。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的變化:剛開始是嫩紅的,后來變成嫩綠的。

  生4:我知道"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是靜態描寫;"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是動態描寫。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作者是通過細心觀察的,所以才能看見"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三) 創作性展示

  1、小組聲情并茂朗讀課文的一段話。

  2、小組展示自己仿寫的一段話。

  3、小組展示自己在課外找到有關寫植物葉子的文章。

  三、激發知識沖突(約5分鐘)

  爬山虎的葉子為什么一順兒朝下?為什么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仿照第二自然的寫法寫一種植物的葉子。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3、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4、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過程:

  一、提出學習目標(約3分鐘)

  1、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我們就帶著問題來學習第3--5自然段。

  2、提出學習目標

  (1) 把課文通順,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主要講了些什么?

  (2) 抓住重點詞、句、段來體會其中的意思。

  (3) 課外資料收集展示。

  (4) 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約30分鐘)

  (給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時間至少約束8分鐘)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完成)

  1、我學會了葉柄、觸角等詞語的意思。

  2、我會用某個詞語說一句話。(如:葉柄、觸角、痕跡等)

  3、我會流利地朗讀課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4、我會做每課一練中的題目。

  (二)學文悟情展示

  1、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這三個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腳的特點分三個方面,先講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再講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最后講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巴住墻的不同結果。

  2、從重點詞句中體會它的含義。

  生1: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三句話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形狀和顏色是怎樣的。以蝸牛的比喻每根細絲的形狀,寫得非常逼真。)

  生2: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咬龍的爪子。(作者準確地用上“觸、變、巴、拉、貼、爬”這六個動詞,清楚地寫出了爬山虎爬墻的細節,爬得那樣科學合理,那樣姿勢優美,那樣柔韌有力。

  生3: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這兩句話是用對比的方法,寫出爬山虎與墻的關系:它的腳要是沒觸著墻就會枯萎,碰著墻便茂盛地生長。)

  生4:我知道爬山虎往上爬的動作有:變、巴、彎、拉、貼等。(師板書)

  (三) 創作性展示

  1、小組聲情并茂朗讀課文的一段話。

  2、小組展示自己仿寫的一段話。

  3、小組展示自己在課外找到有關草本植物的文章。

  三、激發知識沖突(約5分鐘)

  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按照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寫一則連續觀察日記。

第二篇: 爬山虎的腳教案設計優秀教案

全國中小學“教學中的互聯網搜索”優秀教學案例評選

教案設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小學 2,學科:語文

2,課時:2

3,學生課前準備:

一、 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二、 自學生字新詞,讀準生字的讀音,想想詞的意思。

三、 自學課文,思考課后的問題。

四、 讓學生提出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教學課題: 《爬山虎的腳》

教養方面:

1、學會本課5個認讀生字和11個要寫的生字。

2、通過課文的學習,了解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和生動性。

3、了解作者是怎樣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育方面: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做生活的有心人。

發展方面: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

通過學生自讀自悟,掌握文章主要內容,運用讀、議、畫、貼的方式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具體分析學習,了

解爬山虎的特點,最后體會作者的觀察方法,進行運用指導。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先讓學會動手貼出排

列整齊的爬山虎葉子。再根據學生平日愛畫畫的特點,我決定對重點段采取以直觀形象的簡筆畫、動手演一演,

讓每個孩子都參與進去,在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時,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時,讓學生動手畫一

畫,起初大部分學生都畫得不正確,沒有弄清爬山虎腳的位置,當我放足時間讓學生找到書本上有關的語句,朗讀

反復琢磨,尋找自己畫上的不足。這一設計竟使學生情緒高漲的朗讀起來,他們緊鎖眉頭細細斟酌,不一會兒,一

幅幅作品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在教學爬山虎怎樣爬這一段時,采取巧用肢體語言能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我讓學生們都把兩只手伸出來,

把自己的胳膊當作爬上虎的一根莖,手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手指肚當作細絲的小圓點。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

自己演練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接著指名讓學生到黑板上來演示,把黑板當作一面墻,先把手指肚觸著墻,

胳膊彎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個身體就貼近黑板,就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經過同學們的演示講解,

學生由原來誤認為爬山虎像人一樣雙腳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漸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樣爬墻的。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新課。

1、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爬。(猜一種水果)

2、簡單介紹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地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常攀緣在墻壁、巖石上。)

3、播放課文情景朗讀。【搜狗視頻】,學習生字

1、師:剛才我們說了,爬山虎可比葡萄和絲瓜都棒,它不需要搭架子就可以往高處爬,從課文的標題看,

爬山虎為什么能往高處爬啊

  2、葉圣陶爺爺中文章標題里告訴我們了,因為爬山虎有——腳。爬山虎有腳嗎

教師利用媒體資源課件中爬山虎的圖片和視頻展示給學生看。

【搜狗視頻】3A2F2F2F,爬山虎沒有和我們一樣的腳啊那葉圣陶爺爺為什么寫爬山虎的腳呢爬山虎

的腳是什么呢現在就請你們自己讀一讀這篇課文。讀的時候,注意這樣兩個問題:(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

(2)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4、播放媒體資源中課件中的生字動畫,讓學生學習生字。

  5、檢查交流:

  請認為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板書:嫩綠 舒服 均勻 重疊 空隙 漾起 拂過  

葉柄 蝸牛 緊貼 蛟龍 枯萎 逐漸 牢固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師: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

  提示: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

  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

  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2、師:現在就請你們讀一讀第一自然段,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么

四、初讀感知,學習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說一說:這段講什么(爬山虎生長的位置)

3、質疑:爬山虎主要生長在哪兒(墻壁上)

五、合作探究,動手操作。(第二自然段的學習)

1、師:知道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那么接下來葉圣陶老爺爺又向我們介紹什么呢(生:葉子)

2、小組合作,讀文討論,根據課文的描述完成貼葉子。

3、小組代表匯報學習情況,展示部分小組貼出來的葉子樣板。

4、結合上下文理解“均勻、漾”的意思。

均勻:每一部分都分布得很平均。

漾:像水波那樣微微動蕩。

5、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像波浪那樣的感覺嗎試試看。

六、演示導入,重點研讀。(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學習)

1、用上“因為……所以……”說說葉圣陶老爺爺是如何知道爬山虎有腳的。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因為老爺爺注意觀察,所以知道爬山虎是有腳的。我從中感受到了葉圣陶老爺爺真是個注意觀察的

人。

2、找一找段中的比喻句,并說說把什么比作什么。

①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②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蝸牛的觸角。

3、你能根據書上的描述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嗎畫完后同桌互相看看像不像。

4、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寫爬山虎動作的詞語,體會它是如何向上爬的(巴 觸 拉 貼 爬)

5、引導學生在桌子上模仿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樣子,并討論:能不能把“一腳一腳”換成“一

步一步”為什么

①它并不像動物那樣一步一步交替著走。

②它是先長出一只腳,巴住墻后再長出新的莖、新的葉子、新的腳,然后又往上爬。

4、小結,完成練習《我會選》。

巴 觸 拉 貼 爬 變

爬山虎的腳( )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 )成小圓片,( )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

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 )一把,使它緊( )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 )。

5、感情朗讀三、四自然段。

6、質疑:魚離開了水會死,那么爬山虎離開了墻會怎么樣呢

7、男、女生分角色進行朗讀,對第五自然段進行分層練習。

6、思考:“休想”可換用什么詞語但句子意思不變(別想、不要想)

7、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的腳和墻的關系。

七、總結全文,指導寫作方法。

1、從第四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能概括段意的話,并說說全文的主要內容。

2、完成練習《我會填》。

這篇課文先講了( ),再講了( ),然后講了( ),

最后講了( )。課文的主要內容是( )。

3、總結寫法,指導運用。 (葉老爺爺在長期、認真、細致的觀察過程中,發現了關于爬山虎很多不為人

注意的知識,讓我們也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時時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發現生活中的美吧!)

八、板書設計:

葉:顏色、排列、動態

位置:葉柄的反面

形狀:像蝸牛的觸角

爬山虎的 腳 顏色:嫩紅

爬 :觸、巴、拉、貼

沒觸墻:萎了

觸 墻:灰色(牢固)

課后總結分析: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

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

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閱讀本課的難點。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

把意思說得十分清楚,這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選編本課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通過理解課文內容,了解

爬山虎腳的特點;二是繼續練習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并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

觀察事物的能力。

《大綱》對四年級學生的寫作要求是“學習寫內容真實具體、條理比較清楚的簡單記敘文。”而條理清楚

對學生來說,就要按一定順序產觀察事物,描寫事物。這篇課文作者觀察細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體現

圍繞一個意思寫好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具體地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所以結合本組讀寫訓練重點和學生實際情

況,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訓練,讓學生動手貼葉子,明白爬山虎葉子

的排列是十分整齊的;再通過畫一畫、爬一爬,體會爬山虎腳的特點,更加深刻認識到爬山虎是如何一步一步

向上爬的。這些環節的教學,讓我深深地感觸到:1、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有體驗的權利,

讓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求知;2、在課堂教與學的活動中,學生要擁有的不僅僅是知識,他們更需要興趣。3、

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有語文知識,也要有數學、美術、音樂等的有機結。4、學生資源是最豐富的寶藏,取之不

盡、用之不竭。

其次,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

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

四、教師個人介紹

省份:廣西 學校:梧州藤縣潭津中心校 姓名:謝觀麗

職稱:小學一級教師 電話: 電子郵件:hzs760302@163。com

通訊地址:廣西梧州藤縣潭津中心

我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已經十七年了,期間,除了兢兢業業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外,還積極撰寫與教育

工作有關的論文、教案。我所撰寫的論文《讓快樂走進小學課堂》、《如何掌握閱讀教學中的“量、度、質”》、

創設情境,活化思維》、《誦讀千古美文 營造書香環境》等獲得區論文評比一等獎;教案設計《畫風》獲市評比二等獎。

第三篇: 爬山虎的腳教案設計優秀教案

爬山虎的腳教案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大綱》對四年級學生的寫作要求是“學習寫內容真實具體、條理比較清楚的簡單記敘文。”而條理比較清楚對學生來說,就要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事物,描寫事物。《爬山虎的腳》一文,作者對爬山虎腳的觀察細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體現圍繞一個意思選好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具體地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結合組文讀寫訓練重點和學生實際,我把這方面擬定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學校附近有爬山虎,課前我組織學生實地觀察。觀察前我布置了觀察提綱:(1)爬山虎給你一個什么印象?(2)對著那爬滿一堵墻的爬山虎,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數學嘗試法的做法,要求學生以日記形式寫觀察日記;在課內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后共同評議學生的一兩篇日記(選用寫作水平中等學生的習作)。這樣處理有利于通過實踐和對比,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激發學生的興趣。

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形狀、顏色等靜態的東西,通過實地觀察,學生容易掌握。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樣在墻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體軟件,較形象地顯示了爬的過程。

為體現精要教學法的原則,力求圍繞重點設計了多項訓練內容,使學生在課內由老師指導下進行訓練,訓練中遇到的問題也能及時反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爬山虎的日記。

2、投影片。

3、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2)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

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5課《爬山虎的腳》。

3、對課題質疑。

二、檢查預習:

對爬山虎的了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匯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讀、思考:

(1)這一段講了什么?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么特點?

2、提問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么?(滿墻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么變化?重點寫的是什么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2)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后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著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5、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為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八、質疑。

九、做練習3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爬山虎(缺腳)的圖案。

2、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2)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檢查練習3(投影片出示)

二、導入課文: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我們就帶著問題來學習第三段。(出示學標)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么?

2、提問、出句子投影,齊讀。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說。

4、這一自然段講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么形象具體,說明了什么?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四、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

2、聽錄音,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3、多媒體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4、用“▲”劃出爬山虎在墻上爬的動作:

觸--→巴--→拉--→貼

5、齊讀

6、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自己說、提名說。

7、指導朗讀

8、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討論、匯報。(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9、多媒體再顯示(一棵--→滿墻的爬山虎)。

10、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五、教學第5自然段

1、根據課后練習1(3),輕聲朗讀。

2、同桌討論、匯報。

3、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么具體詳細,說明了什么?(觀察細致、耐心)

六、第三段總結: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墻

上爬的,最后講觸著墻與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

七、質疑

八、評議學生的一篇觀察日記。

八、課外作業:

1、根據平時對校內紫荊樹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

2、你將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這個意思。

第四篇: 爬山虎的腳教案設計優秀教案

10 爬山虎的腳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課文結構,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3.通過對“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學習,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三、教具準備:課件;圖表

四、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1.圖片展示:爬山虎。

2.質疑:(1)你們在生活中見過爬山虎嗎?;

(2)那你有細心觀察過它嗎?;

(3)你知道爬山虎是怎么來爬的嗎?;

那么,這節課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繼續走進第十課《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3.針對題目,你能提出什么問題?(預設:爬山虎是怎樣爬的?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作者是如何來描寫爬山虎的?)

(二)、新課探究:

1、第三自然段

(1).問題探究一:請你找出直接描寫爬山虎“腳”句子,思考“腳”生長的位置、顏色、形狀是什么?

(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2).枝狀(借助圖片理解);像蝸牛的觸角(比喻句→作用:生動形象。仿寫練習,還可以像什么?);理解“嫩紅”

(3).引導學生將腳的特點歸納分類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

形狀:枝狀,像蝸牛的觸角

顏色:嫩紅

(4).作者能將爬山虎的腳寫的這么形象、具體的原因是什么?

(因為他經過了觀察)

爬山虎的腳如此的小,作者卻能生動地將其傳達出來,就是因為葉圣陶先生對其進行了細致的觀察。

2、第二自然段

(1).葉圣陶先生除了細心觀察爬山虎的腳,他還細心觀察爬山虎的什么?請在第一、二自然段中找一找。(葉子)

課件展示:(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顏色。從顏色的變化,你能看出來什么?(觀察的...時間...(長))

小結:葉圣陶先生對爬山虎的觀察,不僅觀察細致,觀察的時間還很長。

(2).在第二自然段中,還描寫了葉子的什么特點,找出來讀一讀?

(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①.感受“均勻”,可以換成“勻稱”嗎?(不可以)寫出了(每個地方都鋪得整齊的感覺)→視頻展示。

②.這樣的爬山虎,美嗎?(美)。請同桌之前相互讀一讀,讀出喜愛之情;全班讀,讀出喜愛之情。

3.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又是寫的什么呢?

(爬山虎生長的地方:從小院的西墻爬上去,在屋頂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4.第四自然段

(1).小組討論:爬山虎又是如何從西墻爬上去的呢?你又從哪里看出爬山虎爬的過程呢?抓關鍵詞。(動詞:觸、巴、拉)

1.用手區分“觸著墻、巴住墻”。感受觸著墻時力氣小,巴住墻時,力氣大。

②.請生用動作,以手代腳的示范,感受爬山虎“爬”的過程。(生示范)

③.作者通過“觸、巴、拉”等動詞形象具體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

(再讀課文,去品味作者細致的描寫)

5.第五自然段,體會葉圣陶先生對爬山虎的觀察是長期而細致的。

不觸墻:不出幾天就萎了

觸墻:逐漸變成灰色,相當牢固

抓住“不出幾天”、“逐漸”,說明觀察的時間(長)。

爬山虎一腳一腳地往上爬。今天,明天,一個月,兩個月,甚至半年,在你不經意間爬到房頂上去了,你要是不花點時間,還真不知道它是怎么爬的。所以觀察除了應該要細致,還應該做好長期觀察的準備。

(三)、思維重構:

思考作者圍繞爬山虎寫了哪幾個方面?完成思維圖。

(位置,葉子,腳:特點、爬、變化)

(四)、課堂小結:

從這里,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呢?

觀察是一個過程,時間未知,需要我們去堅持;特點未知,需要我們用心去捕捉。只有在長期細致的觀察下,才能看到我們平時所不在意的點,才能把一篇文章寫得如此生動、具體。

推薦訪問: 爬山虎 教案 優秀

【關于爬山虎的腳教案設計優秀教案(精選范文4篇)】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