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近代移風易俗的歷史考察——以關中為例
摘 要
近代是我國社會發生巨變的重要歷史時期,同時也是關中地區社會生活、風俗習慣發生巨變的歷史時期。為了研究考察近代陜西關中地區風俗變遷的面貌,為今天的西部大開發和地方建設及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一點借鑒和思考,文章主要參考了《陜西省志•民俗志》、《陜西省志•教育志》、《陜西省志•婦女志》等資料,從服飾著裝、飲食習慣、文化教育在風俗變遷中的作用等三個方面來展現近代關中地區習俗風尚的變化,通過將關中與沿海地區的對比、關中城市與農村的對比,體現出近代陜西關中地區在風俗變遷中城鄉之間存在差異以及整體上的緩慢滯后性和不徹底性。
關鍵詞:關中地區;風俗變遷;服飾著裝;飲食習慣;新式教育
Abstract
In modern times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period in which China"s society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It is also a historical period when the social life and customs of the Guanzhong area have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order to research and study the appearance of customization in the Guanzhong area of Shaanxi province,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and though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estern development and local construction and harmonious society. The article mainly refers to the "Shaanxi Province folk history", "Journal of Shaanxi Province" ","Women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so on.From clothing, eating habits,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hanges in the role of customs in three aspects to show the change of customs in Guanzhong in modern times.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coastal region and Guanzhong and the comparison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of Guanzhong.Reflecting the modern Guanhzong region in the custom chang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re are differences.And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lag and not thoroughly.
Key words:Guanzhong area;Costoms change;Apparel;Diet;New education
目 錄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23246 摘 要 I
HYPERLINK \l _Toc12585 Abstract II
HYPERLINK \l _Toc29152 目 錄 III
HYPERLINK \l _Toc25174 第一章 緒 論 1
HYPERLINK \l _Toc16210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
HYPERLINK \l _Toc2743 (二)研究現狀 1
HYPERLINK \l _Toc31019 (三)研究的思路 2
HYPERLINK \l _Toc5338 (四)研究方法 2
HYPERLINK \l _Toc16859 (五)相關概念的界定 2
HYPERLINK \l _Toc23326 1、移風易俗 2
HYPERLINK \l _Toc3374 2、關中地區 3
HYPERLINK \l _Toc8549 3、“近代”時間范圍 3
HYPERLINK \l _Toc14777 第二章 服飾著裝的變化 3
HYPERLINK \l _Toc13631 (一)服飾 3
HYPERLINK \l _Toc27353 1、清末傳統服飾的特征 3
HYPERLINK \l _Toc12410 2、民國服飾風尚的變動 4
HYPERLINK \l _Toc20345 (二)剪辮放足 5
HYPERLINK \l _Toc31045 1、剪辮 5
HYPERLINK \l _Toc9274 2、女子放足 5
HYPERLINK \l _Toc13375 第三章 飲食的變化 6
HYPERLINK \l _Toc29622 (一)傳統的飲食結構 6
HYPERLINK \l _Toc16427 (二)西餐和外來菜系的傳入 7
HYPERLINK \l _Toc28144 (三)鴉片吸食的陋習 8
HYPERLINK \l _Toc20516 第四章 文化教育在風俗變遷中的作用 8
HYPERLINK \l _Toc14386 (一)教育的發展變化 8
HYPERLINK \l _Toc8319 1、新式教育理念的興起 8
HYPERLINK \l _Toc24803 2、新學的興起 9
HYPERLINK \l _Toc25540 (二)女學的興辦對女性地位變化的影響 10
HYPERLINK \l _Toc16165 1、女學的興起 10
HYPERLINK \l _Toc12389 2、女性地位的變化 11
HYPERLINK \l _Toc1074 結 論 13
HYPERLINK \l _Toc15632 參考文獻 14
HYPERLINK \l _Toc13524 謝 辭 15
第一章 緒 論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自 1840 年以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不斷加強,使其兩半社會狀況不斷加深。而中華民國創立之后,其又由封建的帝國體制進入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國家體制,在此期間,中國經歷了被動開放、經濟起步、政體變革和思想解放這四個階段,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傳統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組織結構等。[1]所以說這是我國發生巨大變革的時期,也是社會風俗發生變遷的重要階段,直接改變了舊的思想和風俗習慣,在這一時期,全國上下都刮起了移風易俗的熱風,而地處內陸的關中地區,雖然較之東部地區相對落后、偏僻,但也隨之其后響應了移風易俗的大潮。
社會風俗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政治形勢和人們心態等方面的變化。文章通過對關中地區人們服飾著裝、飲食習慣、文化教育對風俗變遷的作用等幾個方面的變化考察,可以讓人們對近代關中地區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和錯綜復雜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理解,進一步認識到陜西近代風俗變革以及社會狀況,可以為今天的西部大開發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一點借鑒和思考。
(二)研究現狀
近年來,學者對近代陜西生活的變遷作出了很多研究,也得出不少成果,但專門對關中地區社會風俗變遷的研究還比較少,關于其近代移風易俗的專門考察也不多,但是在很多文章中,都有提到了關近代關中地區移風易俗的內容,比如在劉俊鳳的《民國關中社會研究》一書中,就對民國時期關中地區的自然環境、物質生活、教育衛生、休閑娛樂生活和民眾的信仰及思想觀念等幾個各方面,做出了詳細的闡述,從側面就有對移風易俗內容方面的體現。還有一些文章是對陜西近代社會生活從不同層面進行了研究,但在里面也夾雜了關于關中地區風俗變革的內容:張雙慧的“近代陜西城市社會生活變遷研究”、田兵權的“陜南地區社會發展研究”、張欣剛的“關中地區近代民間服飾文化的研究”、王磊的“晚晴陜西書院改學堂研究”、李志松的“論陜西近代教育的變遷”、閆萌“民國時期陜西女子教育”等文章,都在不同方面反映出關中地區風俗變遷的內容。這些理論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近代陜西社會的研究領域,對研究近代關中地區風俗變化有一定的啟示作用,也為本文提供了一些研究思路。
除了上述提到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成果,還有一些省志、縣志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了不可
替代的一手資料:主要有《陜西省志 民俗志》,詳細介紹了陜西衣食住行、文教娛樂、婚喪嫁娶等風俗,《陜西省志 教育志》具體論述了陜西各個時期的教育變遷情況,《陜西省志 婦女志》涵蓋了女性在家庭社會中角色地位的變化以及參與文化娛樂活動等內容,還有在《三原古令紀事》中也詳細清晰地記載了三原縣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細微的變化。
(三)研究的思路
文章主要從三個大的方面來寫,第一章主要寫服飾的變革和剪辮放足;第二章著重寫飲食習慣和結構的變化以及吸食鴉片陋習的出現。第三章分析文化教育對風俗變遷的作用,包括教育的變革發展和女學對女性地位變化的作用。
(四)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文獻研究方法。主要通查找、收集、整理文獻資料,對文獻記載的歷史事件進行判斷,去偽存真,并提出自己的見解。
2、比較分析法。社會風俗變遷是一個歷史范疇,因此,不可避免的帶有時間烙印,具有時代性,所以在研究近代關中地區的風俗變遷時,肯定離不開當時社會的大背景。為了展現關中近代風俗變遷的全貌,文章中將鴉片戰爭前后的關中社會風俗習慣及其他地區的風俗進行比較考察,以便得出較為科學的理論成果。
3、歸納總結法。通過對不同時間段內關中地區及其他地區社會風俗習慣的比較考察,綜合運用歷史學知識,歸納總結出近代關中地區風俗習慣的變遷。
(五)相關概念的界定
1、移風易俗
移風易俗,就是改變舊的風氣和習俗。古人在《周禮》中是這樣闡述的,“俗者習也,上所化曰風,下所化曰習。”也就是說上層統治者所倡導的教化是“風”,下層百姓所擁有共同的習慣是“俗”。而在《漢書?地理志》中這樣解釋,“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2]在這里,認為“風”是“水土”這類自然環境作用的結果,“俗”是人的“情欲”這類社會環境作用的結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古代,人們對風俗的解釋偏重強調風俗形成的根源、影響因素等。而現代意義中的移風易俗,主要是強調風俗的內容和性質的變化革新。風俗變遷的原因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由于官方出臺相關移風易俗政策從而出現風俗變遷的情況,而另一種是由于社會生活的客觀變化引起風俗的變遷。在文章中,是從這兩方面進行敘述的。
2、關中地區
關中作為一個地域空間范圍,在歷史上形成比較早。“關中”這一地理名詞,最早現于戰國,認為西有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關中取意地處四關屏障之中。在《史記?貨殖列傳》中關于關中是這樣記載的:關中自千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3]由于土壤肥沃,自古以來都是農業發展繁榮地區,因此也是人口十分集中之地。在本文中關中范圍的界定,主要以自然地理條件上的行政區劃為準,采取了民國初期關中道所在區域 43 縣,大致相當于今天的西安市、咸陽市、銅川市、渭南市及其所轄縣以及商洛市所屬的商縣、雒南、柞水這三個縣。
3、“近代”時間范圍
文章采取的時間范圍是從鴉片戰爭到抗戰全面爆發(1937 年)之前這一時段。原因有以下幾點:一、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打開國門,東西文化相互滲透,給社會注入新鮮的血液,社會發生巨變。二、在清代末期,統治階層為鞏固自身的統治,不斷地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維新變法、清末新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風俗的進行了變革,而中華
民國成立后,更是在社會風俗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與之前的社會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二章 服飾著裝的變化
(一)服飾
晚清時期,關中的官服與其他地區的官服沒有什么區別,都是朝廷規定好了的樣式,有嚴格的等級區分,到了民國時期,政體變更,清朝的官服也被廢除了,中山裝破空而出,取而代之。
1、清末傳統服飾的特征
在陜西關中地區,從傳統服飾的樣式上來講,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官紳、商賈和知識分子大多數都穿長袍、馬褂,服飾的質地材料多為綾羅綢緞布之類的,這是男子的服飾。而處于社會上層的女子服飾,除了將大袖口改成小袖口之外,基本上保留了明朝時期的服飾樣式,主要有襖(衫)、褂、裙等,襖或衫在內,褂子罩在外頭,下身則是長達腳踝的裙子,服飾材料也多是綾羅綢緞。頭上會佩戴金、銀、玉做的頭飾,還有一些仕宦人家的婦女有帶勒子的習慣,勒子即額帶,就是用黑色綢緞制作,里面墊有棉花,表面有繡花或在中間鑲嵌珠、玉等作為裝飾,后面會有兩個帶子勒于頭上。[4](90)
而一般的農人男女都是上襖下褲,而襖分為大襟、對襟和偏襟。褲子多是長腰、寬襠,為了保暖、起蹲方便以及防止芒刺鉆進褲腿,一般會將褲腿底下收緊一點,或是直接用布條束起來。鞋襪多為手工縫制的白色布襪和“千層底”的圓口平絨布鞋。只有在出門、過節、婚嫁這樣的場合,婦女才會穿裙子。而且衣服的顏色多以黑、藍、白為主,姑娘和小孩也多有紅綠等顏色,多是自己土織染就而成的,表現出平時衣著的儉樸、手工制作自給自足和較為單調等特征。
2、民國服飾風尚的變動
到了民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逐漸發展,東西文化交流的逐漸加深,民主、平等、科學等新一些思想逐漸地滲入到人們的觀念中,陜西關中地區人民思想也逐步開放,服飾方面變化也是蔚然一新,民國時期的服飾打破了傳統時期嚴格的等級區分,在樣式上也趨于多元化。
在這場服飾大變革中,最先興起的是西服,西服最早是由留學生帶回中國的,民初的陜西關中,一些崇洋的留學生、官紳就以穿西服為時尚。民國初期,官服被廢除,1912年,民國政府規定了男女禮服的式樣。規定男子禮服有兩種:大禮服與常禮服。大禮服又分為晝夜兩種,白天用西方大筆式,晚間則是圓形燕尾服,下身均搭配黑色西褲。常禮服也分為兩種,一種是西式形制的,另一種是傳統的長袍、馬褂,都是黑色的。[5]女子禮服沒有什么變化,依舊采用傳統的上襖下裙樣式。1929 年,民國政府又頒布了《服制條例》,將中山裝定為男子正式禮服之一,女子禮服則分為襖裙和旗袍兩種。自中山裝興起后,在關中就成為官紳和學生共同的正式著裝,但傳統的服飾并沒有被人們拋棄,仍然繼續使用,不過長袍馬褂已經不像清朝時期必須配套使用以顯示社會地位了,它已經可以作為非農民的普通著裝,單獨使用。另外,由于兵荒馬亂的時代特征,軍裝也多受人們另眼看待,例如馬褲,這種褲子最開始是軍隊騎兵的專用服飾,有褲襠肥大、褲腿狹窄的特點,穿起來也方便保暖,后來被民間效仿,多為軍政界和富商使用。[4](88)男子服飾變化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受職業和身份的限制較大。
比起男性服飾多受身份和職業限制的變化特點,女性服飾的變化顯得更加活躍。民國初年,旗袍和洋裝漸漸流傳到關中,但此時所風行的旗袍,不像最開始清朝時期滿族女性所穿的旗袍那么寬松肥大,旗袍的整個樣式從寬松肥大的直線式變為貼身樣式,更加凸顯出女性身材的清晰流暢曲線美。[4](86)旗袍和洋裝剛開始進入關中時,最先是一些富裕家庭的婦女和當官的太太們的著裝,逐漸地,旗袍和洋裝沒有了身份和等級的限定,
一些職業女性和女學生也身著旗袍穿梭在各個街頭,但是旗袍的款式、面料會因為著裝者的身份以及出席的場合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一般女學生穿的旗袍的面料都是青布的,樣式方面比傳統的旗袍修身但又不像新式旗袍那么貼身,既可以彰顯出少女青春活力的一面又可以體現出時尚的風采。
民國時期,婦女服飾變化的最大特點就是由寬松肥大變得修身合體,同時也反映出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舊時婦女受封建理學思想的束縛,服裝方面要盡可能的遮掩住女子的身材曲線,隨著中西文化沖突的日益加深,以及官方移風易俗的引導,理學思想對人們的影響也在逐漸減弱,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逐步走向開放。
(二)剪辮放足
與服飾的材質和樣式、飲食的豐富發展主要受經濟條件和社會風尚的影響不同,剪辮和放足在清末被看做是告別舊時代迎接新時代的標志,從而得到了官方的大力倡導和推行。不過,在關中地區,這兩件事的成效卻略有差異。
1、剪辮
清初,統治者用暴力手段強迫男子剃發蓄辮,但隨著統治地位的不斷穩固,結辮子已經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風俗習慣,最初,統治者予鞭子以政治色彩,到了清末,辮子也確實實現了它的政治意義,[6]早在宣統三年,朝廷就曾頒布過準許剪辮子的上諭,允許百姓自由剪辮。民國建立初期,發布了剪辮令,而在此時,剪辮是作為一項強制命令執行的。公務員和學生最先響應,最初剪成齊耳短發,俗稱“二道毛”,隨后又留起“小洋樓”樣子的平頭。[7](79)在關中地區,一些學校也積極倡導學生剪辮,比如三原縣福音村的崇禎書院,就規定了男生不可以留辮子。[8](61)但一般鄉民對革命還缺乏真正理解,并不會完全聽從命令,于是,政府不得不采取強制手段,在省城和各縣城門派出軍警,對于出入城門的百姓嚴加檢查,發現留辮子的人,都強行剪掉。在 1921 年的《陜西日報》中就有一則《鄉人持發而泣》的新聞,很是能反映當時民間對剪辮的不同態度:“日前警務處申令剪發已志報端,而各鄉民無識之輩均不肯剪去。記者昨至長安縣門首,見有鄉民五六人各推小車皆垂長辮,是被崗警及司法警生看見立即執而剪之,發辮仍交本人。內有一年約半百者,持發而泣,悲嘆不已。觀者無不笑其頑固云。”[7](80)泣者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與譏笑其頑固者,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鄉之間對剪辮的不同認識。而大多數農民則直接剃成“和尚頭”,既方便勞作,又可以應對剪辮留辮的糾纏。
2、女子放足
如果說男子發式的改變意味著政權的更迭,那么女子的放足就代表了對傳統陋俗的改造。纏足的風氣始于南唐,到了清朝已經發展到不纏足就難結良緣的程度,纏足風氣可謂是根深蒂固,摧殘著女性的身心健康。
在鴉片戰爭前后,放足運動開始興起,戊戌變法時期,女子放足就被著重提出并受到慈禧太后的承認,下諭勸禁女子纏足。到了甲午戰爭之前,較為開放的沿海地區,已經將放足活動進行的有聲有色,而地處內陸較為封閉的陜西關中地區,由于地方閉塞,新學未興,女子纏足的風氣依然很濃厚,而在此時才剛剛開始興起解放婦女廢止纏足的運動,并在關中一帶形成民間天足會組織。從 1907 年到 1939 年期間,陜西各地從省會西安到各地偏僻的小縣城,都形成了時間長短、規模大小不一的反對女子纏足、提倡天足運動。最早在三原縣建立的美麗女子書院,就有不準女生纏足的規定;[8](61)1931 年 7 月12 日,鳳翔縣政府為解放婦女禁止纏足作出了這樣的布告“纏足陋習,流毒千紀,既傷人道,又辱國體,訓政時期,刷新治理,婦女解放,從綻腳始,青年婦女,絕對禁止,訓政時期,刷新治理,令限一月,鏟除斯弊,逾期不遵,定罰銀幣,每人兩元,特此曉諭。”[9](82)布告清晰地說明了纏足陋俗的危害,講明了纏足是對婦女的解放;1932年,武功縣的教育局局長向縣長請示在各學校附近講解纏足的危害;[9](82~83)在 1939
年 4 月 2 日的《新秦日報》中,還報道了關于復查放足的新聞,足以看出官方對女子放足的重視。[9](83)不僅官方不遺余力的推廣放足,在民間也為放足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天足會組織,這就為女子放足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盡管官方民間不遺余力的推行放足令,但由于整個民國時期關中婦女開放程度相對較低,以及婦女進入社會工作的比例太小,放足活動的成效并不突出,在商縣的農村中,直到 2000 年左右還能看到一些小腳老太太。
第三章 飲食的變化
俗語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的飲食習慣受當地主要糧食作物所影響。關中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厚,自古以來就是小麥產區。與服飾變化一樣,在十九世紀初,關中的傳統飲食也受到了“西風”的照拂,發生了細微的變化。
(一)傳統的飲食結構
因為關中地區自古就是小麥的產區,所以關中人好食面食,對面食的制作也是多種多樣的,單從面條的制作來講從薄到后:有寬若褲腰帶、厚如硬幣的褲帶面,有寬若韭葉的手搟韭葉面,還有細條面、扁平面、旗花面、“老蛙頭”(陜西方言,各種菜和大面疙瘩燴成的一種面食)、麻什、面糊糊;從簡單到復雜:有直接撒上鹽、辣子面、蔥花的油潑面、有比較講究的將肉、豆腐、黃花、木耳、胡蘿卜等切成丁燴制澆拌的“臊子面”。從主食到副食有除了用麥面做的各種面食以外,還有用各種雜糧做出來的吃食,有用大米做的米皮,面粉做的涼皮、搟面皮,豌豆做的涼粉,苞谷面做的攪團、凉魚魚,還有用苞谷面和麥面摻雜做的黃糕糕饃,蕎麥面做的饸饹,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4](101~102)
在飲食習慣方面,關中地區與陜西其他地方沒有什么大的差異,都是一日三餐,一般早飯是九、十點吃,午飯也叫晌午飯,晌午飯一般下午三、四點吃,而關中人把晚飯叫“喝湯”,但并不是晚上只吃稀飯面糊糊,仍以吃饃為主,在夏季麥忙勞作時間比較長的時候,有時候也會一天吃四頓飯。關中農民在吃飯時,女的一般就在家里吃,男的喜歡“竄門”,端一大粗瓷碗飯,帶一碟油潑辣子,和鄰人三五成群地圍在一起蹲在地上,邊吃邊諞,俗稱“老碗會”。就像“關中十大怪”中描寫的:吃飯蹲在大門外,油潑辣子一道菜,碗和面盆不分開,板凳不坐蹲起來。[4](98)
(二)西餐和外來菜系的傳入
雖然傳統的飲食結構、飲食習慣深深根植在關中人的心中,但是隨著戰事的加劇、近代西方文化的不斷輸入,西式的飲食和飲食文化精神也逐漸地由沿海傳入內地。尤其是民國初期以來,關中社會的近代化發展形勢得到了加強,在原本的飲食結構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并對西方飲食的一些內容也有一定程度的接受,但這種變化主要還是發生在城市。
十九世紀初,西餐由沿海地區傳入到陜西關中地區,一時間成為上層社會追捧的對象,主要是有相當經濟條件軍政機關、工商界都把用西餐招待客人作為一種時尚,普通的市民和農民還是享受不到的。但隨著鐵路在各個城市的興起,一些西式食品在關中地區還是很流行常見的,好比西式的面包、糕點、火腿等食物,還有一些啤酒、汽水等飲料,常常會出現在食品店中,與那些傳統的食物一起推動了物質生活的提高。與此同時,受西式產品的影響,一些傳統的食品也采取西式產品的包裝,遠銷到國外,比如有潼關萬盛源的醬筍和岐山“順天成”的掛面,都走出國門,遠銷各國。[7](86)
隨著戰爭形勢的加劇,外省人口的不斷內遷,各路菜系也開始在關中地區匯合并交融,不斷的豐富著關中地區的飲食業,而一些新的飲食習慣也漸漸為關中人所接受。比如在當時的西安,京菜、粵菜、川菜、清真菜等都是比較有名的,與此同時,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飯館、小吃店也如雨后春筍,迅速興起于大街小巷。更多的人也漸漸適應在外
用餐,大飯館、小飯館、酒樓、工廠食堂也開始成為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人的用餐場所。
西式餐飲在關中地區的逐步推廣和發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關中地區在日常飲食生活中的近代發展勢態。但令人遺憾的是,這股西洋風并未吹到關中地區的農村中去,農村人民的飲食習慣基本還是原來的老樣子,并無二致。
(三)鴉片吸食的陋習
明朝后期,煙草開始流傳到中國,到清朝的時候,吸煙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現象,當然關中人民也不例外。關中民間主要吸食的是旱煙和水煙這兩種煙草,與此相對應的有旱煙桿和水煙筒。到民國時期,關中普通農民給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隨身攜帶一支旱煙管和一個旱煙袋了。吸煙已經進入到尋常百姓的家里,與茶酒一樣成為待客的必備品,不但男子吸食,部分中老年婦女也會吸食。
就在吸食煙草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正常現象時,早在唐代就以藥材進入中國的罌粟,作為更加刺激的吸食品卻迅速蔓延到全國各地。而關中地區乃至陜西的鴉片吸食情況在整個近代史期與其對其他外來品的接受緩慢相比,卻出奇的徹底和全面。據《三原古令紀事》中記載,在道光二十年(1840 年)時,三原縣才開始有的大煙鋪子和大煙館,初吸食者主要是兵吏;到了同治十一年(1872 年),據左宗棠當時的考察,三原城里吸食鴉片的人數達到了十占之七的程度,鄉村里吸食鴉片者十占其三的程度。[8](58)經過紀元后,在咸陽地區,有農民在部分農田試種大煙,因為種大煙獲得的利潤豐厚,漸漸種大煙的人也多了起來,到了 1931 年,“境內原下河南,遍地皆是,其所割收之煙,除本地吸食外,行銷河北、山西各處,人民黃瘦,約三分之一。”[10](143)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寶雞“市鎮鄉村,都有那‘大事小事,煙燈下了事’之語,即為人人應酬如此,各式和解亦用此。故居于本域之人民,無論家庭大小、經濟充裕與否,皆以此煙應付社會環境。故現在本域內無一家無染有此癖者之人,甚至于全家染此,亦不為罕見之事。”到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無論城鎮還是鄉村,遇到婚喪等紅白喜事,都把吸食鴉片作為待客的重要禮儀。平常家里來了客人也都要擺煙盤作為招待,連唱戲的也多是“癮君子”,要先吸飽了煙,才能上臺演出,不然渾身發軟。
在關中地區,這種鴉片吸食的大眾化,從最開始的官紳奢侈品發展到民間的生活必需品,這樣的畸形發展,給近代關中社會帶來嚴重的影響和巨大的破壞。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深陷在戰爭帶來的苦難中的人們對現實和生活的無奈,從而選擇吸食鴉片這種具有相當迷幻性的物品來麻痹自己、逃避現實。
第 4 章 文化教育在風俗變遷中的作用
(一)教育的發展變化
1、新式教育理念的興起
關中地區在宋朝之前,基本都是國家政治中心所在,同樣也是國家的文化中心所在,文化教育事業都一直是遙遙領先的,文化教育也作為全國之典范不斷發展,才子佳人輩出。宋以降,此風綿綿,不再是關學獨樹一幟,理學大儒承前繼后,又借助明清國家科舉與學校教育的捆綁政策,地方青年才俊佚出,在關中的三原,先后有宏道書院、嵯峨書院、正誼書院,講學授業,風氣濃厚,康熙年間就有“學風之盛莫過于三原”之譽。
在鴉片戰爭之前,陜西傳統教育呈現的是衰落的現象,陜西的官學依舊圍繞著科舉考試進行,直接以應對科舉制度為目的,久而久之就淪為了科舉考試的培訓機構。在書院方面,陜西與全國其他地方并沒有什么不一樣的,書院也是由政府直接掌控,這就導致了書院授課先生的質量不高,教學方式死板教條,書院以往精研學風的風氣也早已不復存在。鴉片戰爭之后,中國逐漸興起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風氣,不但學習西方的政治體制,在教育方面也引進了新的教育理念。陜西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對科舉制度提出質疑,要求改革傳統的取士制度,大興“經世致用”之學。一方面在培養人才的能力方
面,開設了各種人文自然學科、以及農業商業等實業課程,以求經世致用。另一方面,喚起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青年學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意識。
2、新學的興起
而最先打破傳統教育興辦新學的就是三原的味經書院了。味經書院是在同治十二年(1873 年),在商貿發達的涇陽縣,由當地官紳集資創辦的。味經書院與當時的關中書院、宏道書院規模相當,也都是面向陜甘兩省錄取士子,但味經書院不屬于官學,書院山長也不受政府任命,而是選“物望素孚,品學兼優”的地方士紳。因為章程完善、教士有方,尤其是書院山長管理書院不受政府官學的干擾,很是受地方官紳的支持,先后捐資續建了藏書樓與刊書處。光緒十三年(1887 年),劉古愚出任書院山長后,對書院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革,在書院開設了算學、時政、天文、地理、外文等課程,尤其注重算學與時政,劉古愚認為“西人富強,以制器精奇,原本算數”,因此要救國必須注重算學,而“士子讀書,以識今日時務為第一要義”,不管讀經史舊學還是西方新學都要聯系當時中國的國情。[11](9)由于味經書院獨立發展的氛圍,以及開設新學的做法,遂有開陜西風氣之先的舉動。甲午戰爭之后,又響應維新派教育“學以致用”和“講求西學”的主張,味經書院又創設了“時務齋”,講習西學,研究時務,研討國內國際大事。味經書院的發展改革,已經擺脫了傳統封建的教育體系,書院以傳播自然學科和新理念思想為目的,并救亡圖存的理念植入到學生的頭腦中,成為當時關中地區乃至整個西北地區最早講習新學的書院。
其次就是崇實學院了,崇實學院是由巡撫張汝梅和督學趙惟熙奏請創建的,第一所官方創辦講授新學的書院,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 年),在味經書院的東邊,在“時務齋”的基礎上擴建了崇實學院。院內分四齋,包括“致道齋”、“求志齋”、“學古齋”、“共藝齋”,[12]特別注重格致(物理、化學)、算術、英文、工藝制作等新學課程的講授,講求中、西學并授,并開辟實習基地,以供學生親身實踐,這就改變了傳統教育中只注重課本、不注重實踐和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13]崇實學院的開辦是新學講授從民間引入到官方支持推動的開始。
1902 年,清末新政已經在展開,陜西巡撫升允奉旨在西安創辦的陜西大學堂,就是一種新式學堂,除了將儒家四書五經作為必修課程外,還開設了“天文、地輿、算學、地質、測量、電化、兵事、性理格致、政治時務”等新式課程。[14]1903 年,在升允的奏請下,又將原來位于西安的關中書院改為陜西第一師范學堂,并設立了專門培訓政務人員的課吏館,建了陜西新式高等學堂的基本框架和布局。同一時期,關中地區的小學學校較為發達,大批的書院逐漸改為了高等學堂或中等學堂,比如,原涇陽涇干書院、扶風多賢書院、麟游鳳儀書院、寶雞金臺書院都改成了高等學堂。
新式教育的發展,不但為陜西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而且在不斷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將傳統學子讀書是為了考取功名的目的逐漸轉向了學習是要經世致用、救危難中的中國于水火,打破了封建理學思想對人們的束縛,為人們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行為習慣奠定了基礎。
(二)女學的興辦對女性地位變化的影響
在傳統的思想理念中,人們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女性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沒有任何權力地位,更甚者女子被認為是男子的附屬品,起著傳宗接代的作用,陜西關中地區的女性也不例外,在社會上、家庭中沒有任何地位可言。而隨著西學的傳入,西方女性教育思想對我國傳統女性家庭教育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女性開始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獲取知識,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1、女學的興起
最早在中國興辦女學的是來自西方的教會和傳教士,陜西關中地區最早的女子學校,就
是 1891 年由基督教會在三原縣的福音村創建的美麗女子書院,[8](61)次年,陜西提學使余堃在西安的梁府街創辦了陜西女子小學,[9](29)最有名的還是 1904 年由李守光在乾縣藥王廟開辦的私立女學堂,他最先送自己的女兒天足入學,這在當時的影響非常大,隨之就有一些開明的士紳陸續開始送自己的女兒入學,乾縣的女學由此開始,并開啟了全省各縣女學的先風。[9](29)1907 年麟游縣舉人趙昌運創辦了寶雞地區的第一所高級小學堂并倡導女子入學讀書,這一舉動,沖破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理念,將女子與男子平等對待。中華民國成立之后,創辦了更多的女子學校,如西安玫瑰女子初級中學、陜西第一女子中學、陜西省女子師范學校等,并且有更多的學校也開始招收女學生。另外還有一些女子職業學校,教授女子謀生技能,比如 1928 年創辦的西安市第一女子平民職業學校,先后設有縫紉、染織、織襪、紡毛、商科等課程,以增加女子的謀生技能。還有其他的女子職業學校,像長武縣女子實業學校、西安培華女子職業學校等都授予女性一些謀生技能。[9](37)
2、女性地位的變化
女學的不斷發展,使女性接受教育的比例在逐漸的增加,隨之其文化素質也得到了提高,這不但對女性在思想層面的解放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對女性精神世界的開拓也有積極的作用。
女學的興起在女子放足活動中有很大的影響,比如學校規定禁止女性纏足,宣傳纏足危害等,我們已經在第二章節有過詳細的闡述,在此就不再贅述了。女子放足不但解放了女性身體,使女性避免受纏足的折磨,減少身體上的病痛;而且放足后女子不再是半殘疾狀態,有了勞動能力,生活的中心不再是鍋灶、男人和孩子,她們也可以參與到正常的社會生活中去,參與勞作,賺取經濟收入,這樣就可以在經濟上分擔家庭的責任,從而提高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在社會上的地位。
另外,女學的發展使關中地區城市女性在各種運動、斗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在 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陜西省立女子師范學校中,以王淑貞、李少云等進步女學生為代表,積極參與示威游行;[9](85)此后,一些陜西旅京的學生回到陜西,開始積極傳播新文化思想,宣傳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新觀念,宣揚婦女解放與社會改造之間的關系,一時間,城市年輕女性思想活躍,并積極參與到各種運動中。1920 年 8 月在省立女子學校爆發了著名的“評孔風潮,”這是關中女性有史以來向封建文化、封建思想發起的第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成功挑戰。[1]此后,關中女性開始走出家門,邁向社會。
之后,女師學生分別參加了反“太平洋會議”示威游行活動、收回旅順大連的抗日活動、驅吳運動和聲討“五卅慘案”活動等。1926 年 2 月 8 日,西安婦女協進會成立,以傳播文化、解放婦女為宗旨,開辦了平民學校教婦女識字,創辦《婦女》半月刊,召開規模宏大的婦女解放運動大會,并在 1936 年支持幫助受虐女學生蕭桂藩與軍官朱子愫離婚,這是西安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成功離婚案件,造成了很大的影響。[9](82)女性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是因為教育使她們獲得了知識,并喚起了她們自身覺醒和國家危亡的憂患意識,[15]這讓更多的人關注到女性并肯定她們的作用,增加了女性在社會上的存在感和關注度,從而也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
結 論
在鴉片戰爭之后,隨著近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急劇變化,以及中西方文化不斷碰撞交流,關中地區也或主動或被動的接受著西方文化的影響,割除舊的封建陋俗,樹立新的文明風尚。
在服飾著裝方面,廢除了舊的嚴格的等級制度,服飾的變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飲食結構方面,出現的西餐、西式食品和其他外來菜系使陜西關中地區人們的物質生活更加豐富,但吸食鴉片的陋俗卻在這一時期席卷了整個關中地區,給關中地區帶來巨大影響;
在文化教育對風俗變遷的作用方面,新式教育理念的出現,對傳統教育的改革,新式教育、學堂的發展,為陜西關中地區教育的長足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女學的興起對解放女性、提高女性地位方面,從禁止纏足、解放女性雙腳,到女性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等,體現了從肉體到精神上的對女性的解放,女性開始走出家門,走向社會。
但由于陜西關中地處內陸,地理位置相較于沿海地區比較偏僻,新思想新理念的傳入相對比較遲緩,所以在風俗變遷方面呈現出相對遲緩落后的特點,又因為戰亂頻發、社會環境不穩定,風俗的變遷表現出明顯的不徹底性,加之城鄉經濟發展存在很大的差距,城市與鄉村在風俗變遷方面也存在很大差異,具體表現是城市在改革風尚方面變化巨大,鄉村則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在很多方面幾乎沒有變化。
參考文獻
[1]張雙慧.近代陜西城市社會生活變遷[D].西安:西安工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2015.
[2]班固.漢書•地理志[M].中華書局出版.1983.1640.
[3]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M].中華書局出版社.1982.3261.
[4]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陜西省志•民俗志[Z].三秦出版社,2000.
[5]薛君度、劉志琴.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與觀念變遷[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156.
[6]孫國雁.清末新政與移風易俗[D].東北師范大學,2006.
[7]劉俊鳳.民國關中社會生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
[8]三原縣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三原古令紀事[Z].2013.
[9]陜西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陜西省志•婦女志[Z].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
[10]咸陽市秦都區地方志辦公室編.民國咸陽縣志[Z].2004.
[11]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陜西省志•教育志[Z].三秦出版社,2009.
[12]涇陽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涇陽縣志[Z].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565.
[13]張海軒.近代陜西城市文化教育變遷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2015.
[14]李松志.論陜西教育的近代變遷[J].教育評論.2012 年第 5 期.
[15]閆萌.民國時期的陜西女子教育[D].寧夏大學,2013.
推薦訪問: 關中 移風易俗 陜西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