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產業扶貧調研報告 ---WORD文檔,下載后可編輯修改---
目 目 錄
一、主要成效 一是現代農業厚植產業扶貧“硬支撐”。
二是經營主體擔當產業扶貧主力軍
三是現代園區成為產業扶貧主陣地。
四是社區工廠拓寬產業扶貧新渠道
五是三產服務開辟產業扶貧新天地
二、基本做法 一是堅持宏觀抓產業,強化關鍵支撐。
二是堅持中觀抓主體,激發市場活力。
三是堅持微觀抓就業,力促農民增收。
三、存在問題
四、幾點思考
安康是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全市10縣區都是貧困縣,其中有4個深度貧困縣。近幾年來,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全面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和最大的發展機遇,大力實施產業扶貧這一關鍵之舉、治本
之策,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一、主要成效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安康市以“四個凡是”統攬工作全局,深入推進脫貧攻堅“五大工程”,2014 年至 2019 年,全市貧困人口由 79.9 萬人減少到3.3 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2.3%降至1.3%,六年貧困人口減少76.6 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31個百分點,992個貧困村脫貧退出,10縣區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全市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勝利。
一是現代農業厚植產業扶貧“硬支撐”。通過育良種、建基地、抓龍頭、創品牌四大關鍵舉措,完善和強化“龍頭+基地”“基地+企業”“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既抓立竿見影的短平快增收項目,又抓支撐未來的長效增收產業。茶葉、魔芋、生豬、核桃、生態漁業五大主導產業不斷壯大,魔芋產業規模位居全省第一,茶葉、核桃、漁業產值位居全省第二;“紫陽富硒茶”成功創建國家知名品牌示范區,品牌價值達到77.5億元;蠶桑、中藥材、烤煙、食用菌、天然蜂蜜等傳統產業和木瓜、拐棗、油用牡丹等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培育形成了一批適生能力強、帶動作用大、增收效果好的特色農業產業,基本實現了“一村一品”產業全覆蓋。
二是經營主體擔當產業扶貧主力軍。緊緊圍繞把更多貧困群眾鑲入特色產業鏈,著力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千村千園、十百千萬”培育工程、“支部+X+貧困戶”強基工程和“三變”改革賦能工程扎實推進,截至 2019年底,全市家庭農場 2380 家,認定職業農民 10577 人,其中:高級 132 人,中級 616 人;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累計達 277 家,其中:國家級 2 家、省級 64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領效應明顯,已成為我市特色產業發展、農民持續增
收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載體。
三是現代園區成為產業扶貧主陣地。園區承載集約發展、推進產業融合、助力脫貧攻堅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市現代農業園區1107家,漢濱、平利成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漢濱、漢陰成為全省農產品加工示范園;農民專業合作社突破6000家,入社社員18.4萬戶,帶動農戶36.6萬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8個,省級示范社92個,市級示范社299個。安康國家高新區、恒口試驗區、瀛湖生態旅游區、旬陽高新區以及 19 個省級縣域工業集中區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增強,成為就業扶貧的“空間站”。
四是社區工廠拓寬產業扶貧新渠道。統籌推進陜南移民搬遷工程,積極探索“新社區工廠”助力產業扶貧路子,圍繞100戶以上的移民搬遷集中安置社區實現新社區工廠和新社區工廠貸“兩個全覆蓋”,通過標準模式連鎖推廣毛絨玩具文創產業,大力引進電子、服飾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積極招引高收入型新社區工廠。與建行陜西省分行聯手,創新推出的零擔保、零抵押、純信用的“新社區工廠貸”,落實信貸資金7694萬元,有效破解了新社區工廠發展融資難問題。截至 2019 年底,共建成各類新社區工廠 587 家,其中毛絨玩具類新社區工廠 308 家,共吸納就業 21307 萬人,貧困群眾 6879 人,實現了農民就業、工廠發展、社區繁榮、社會穩定等一舉多贏。
五是三產服務開辟產業扶貧新天地。聚焦全域旅游發展,夯實旅游產業扶貧基礎,“十鎮十村百戶”旅游扶貧示范工程加快推進,已建成11 個省級旅游特色名鎮、3 個省級文化旅游名鎮、24 個省級旅游示范村、3 個國家級鄉村旅游模范村。扎實推動“寬帶下鄉”和“農村電商”建設,10縣區全部創建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區)”,組建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 10 個,發
展鎮村電商服務站點 700 余個,開設農村網店 5630 余家,年均線上交易額達到23.8億元。
二、基本做法 近幾年來,安康始終按照“宏觀抓產業、中觀抓企業、微觀抓就業”的思路,堅持“扶志為先、扶業為本、扶技為要”,扭住新常態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條主線,以黨支部為紐帶,把產業鏈與脫貧鏈緊密聯結在一起,著力把貧困戶鑲嵌到產業鏈、價值鏈中,以特色產業大發展支撐脫貧攻堅大決戰。
一是堅持宏觀抓產業,強化關鍵支撐。把帶動貧困戶增收作為產業扶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帶動貧困戶數量和效果作為衡量產業精準扶貧的重要標尺,在專項資金、品牌培育、技術培訓、政策導向上給予傾斜扶持,依托山、水、人資源稟賦,優先發展具有資源優勢和對群眾脫貧致富帶動性強的生態富硒、生態旅游、山林經濟、涉水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等生態友好型產業,農產品加工、家庭手工業以及庭院經濟等就業主導型產業蓬勃發展。生態富硒產業連年保持30%左右的超高速增長,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來自于富硒特色種養收入,70%以上的貧困群眾依靠生態富硒產業脫貧。
二是堅持中觀抓主體,激發市場活力。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中最重要的主體,也是產業扶貧最關鍵的基礎平臺。通過培育壯大“頂天立地”的龍頭企業、撫育生成“鋪天蓋地”的中小微企業、建立多種經營主體協同發力的產業扶貧機制,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拉動精準扶貧。一方面,突出抓好園區建設。實施“千村千園(合作社)產業扶貧工程”“千村千處山林經濟示范點工程”“百村百河水利風景示范園工程”,使每個貧困村至少建成 1 個縣級以上現代農業
園區(專業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1個山林經濟扶貧示范點,每個貧困戶至少有一個長短結合且穩定增收的發展項目。另一方面,積極培育經營主體。加快培育壯大一批基礎好、實力強、潛力大,與貧困村貧困戶聯系緊密、扶貧積極性高的龍頭企業、家庭農場、新社區工廠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土地租金、務工薪金、資本股金,真正讓貧困戶分享產業發展紅利。支持將財政專項投入形成的資產優先折股量化給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充分發揮國家政策性貸款、互助資金組織等融資政策支持作用,積極籌措產業扶貧發展資金,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設立扶貧產業投資基金參與脫貧攻堅。
三是堅持微觀抓就業,力促農民增收。只有穩定充分的就業,當前才能如期脫貧,未來方可持續致富。首先,堅持扶志為先。針對“干部干、群眾看”“懶漢難扶”等影響脫貧實效的精神貧困頑疾,把整治陋習、培育良俗作為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的重要措施,大力推進“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激發“想脫貧”的意愿,催生“要脫貧”的動力,立下“快脫貧”的志向,找準“能脫貧”的門路,著力破解扶貧扶志中“法律手段用不上、行政措施難奏效、說服教育不管用”難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優良民風保障和社會思想基礎。其次,提升就業能力。鞏固推廣“培訓+企業+就業”技能培訓模式,借助產業扶貧“技術服務 110”平臺,建立貧困戶產業發展指導員制度,有針對性地開展“百隊進百園”科技服務、“千員進千村”技術幫扶活動,采取“點對點、一加一、手把手”實訓和指導,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1名技術人員,每個貧困戶家庭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每個產業脫貧戶至少掌握1門實用技術,讓每個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增收。第三,抓實駐村幫扶。把抓產業脫
貧作為駐村幫扶干部的第一要務,選派有技術專長的干部駐村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對于不懂技術的干部,與貧困群眾一起接受培訓,鍛造了一支懂科技、會營銷的駐村幫扶干部隊伍。
三、存在問題 一是重點產業規模小。目前除卷煙有旬陽煙廠支撐、茶葉整體規模較大外,其它子行業發展規模較小。比如,全市魔芋種植面積達到49.5萬畝,但仍然不能滿足13家魔芋龍頭企業的加工需要,原料仍缺口70-80%,企業“吃不飽”,大多處于季節性生產、半停產狀態。再如,漢陰縣黃豆、油菜等原料種植面積有限,無法滿足企業生產需要,需從外地大量購進原料,成本較高,制約了企業規模化生產。
二是經營主體培育難。貧困村產業發展難,有自然資源差、交通落后、信息閉塞等客觀因素,也有村組干部能力弱、農民素質低的主觀因素,但最關鍵的還是缺經營主體。一方面,單家獨戶的傳統農業生產,很難從內部發育出有一定規模的經營主體;另一方面,引進經營主體的難度很大,許多針對現代農業園區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獎補政策享受不到,導致深度貧困村產業培育的難度加大。
三是市場主體活力弱。安康市現有的市場主體中,多數企業處于創業起步階段,實行作坊式、家庭式的粗放經營,管理不規范,財務制度不健全,缺乏營銷意識和手段,很大程度上仍依靠政府的鼓與呼。比如,通過供銷合作“農超對接”進入西安隆順和超市、新合作西果連鎖超市、蓮花餐飲公司的部分企業,由于產品數量有限,配送不及時,進入超市后時常斷貨,無法及時滿足大
批量銷售需求。
四、幾點思考 一是產業扶貧要有耐心、韌勁和定力。作為欠發達地區的安康市,無論我們是抓發展擺脫落后局面,還是抓產業助推脫貧攻堅,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次會戰、一次突擊能夠實現的,必須尊重市場規律、尊重客觀實際,保持耐性、久久為功。要持之以恒發展壯大生態友好型產業,把貧困戶鑲嵌在重大項目和產業鏈延伸當中,為今后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好頭、布好局,實現永續發展。
二是抓產業扶貧不能僅就產業抓產業。善于運用全局觀念、多維視角、系統思維看待、謀劃和推進產業扶貧,做到統籌施策、多措并舉、全面推進。既要抓企業培育,還要抓園區建設;既要抓好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硬配套,更要優化提升營商軟環境;既要抓特色產業的規模經營,還要抓一二三產全鏈條延伸和農工貿文旅多業態融合;既要抓招商引資,還要抓人才培養和引進,既要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還要扎實推進新民風建設。只有這樣,產業扶貧才能事半而功倍。
三是要突出抓好產業組織方式創新。核心是把各種要素資源最優化配置起來,以求最大化發揮效能。堅持發揮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等初級要素的現實比較優勢,更加注重科技、資金、人才、環境等高級生產要素的競爭優勢,把產業組織方式創新引向深入。健全柔性引才機制,促進關鍵領域和重點行業技術攻關,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推動普惠金融政策有效落實。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成本,為企業發展創造
充足的市場空間。
四是要著力培育新型市場主體。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標志,就是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體驗農業、定制農業。必須把培育壯大市場主體作為關鍵,依靠現代農業園區來承載,著力發展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積極發揮各類經營主體帶貧主力軍作用,把貧困戶嵌入產業鏈中,鼓勵引導經營主體與貧困戶之間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穩定持久的利益聯結機制,切實防止“富了老板、丟了鄉親”。支持各類市場主體“跨界”發展,促進產業深度融合,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持續增強產業扶貧的能力和效果。
2020 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
一、 工作思路概述 教育信息化要緊密圍繞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 建設教育強國、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以“育人為本、 融合創新、 系統推進、 引領發展”為原則, 堅持穩
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規劃目 標,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 2. 0 行動計劃》 , 實施好“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攻堅行動” , 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 , 發揮網絡教育和人工智能優勢, 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 加快發展面向每個人、 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 建設學習型社會。
二、 核心目標解讀 一是研制教育信息化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 年) 和“十四五”規劃, 出臺推進“互聯網+教育” 發展。二是深入實施教育信息化 2. 0 行動計劃。
科學規劃推動教育專網建設, 完善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 啟動國家中小學生網絡學習平臺建設, 網絡學習空間應用不斷普及深入, 師生信息素養持續提升。三是推廣“三個課堂” 模式應用, 以“三區三州” 為重點開展網絡扶智工程。
教育信息化試點示范效益彰顯, 不斷探索“互聯網+”條件下教育發展新模式。
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
三、 重點任務拆解 ( 一) 堅持黨對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的全面領導 1. 加強教育信息化工作統籌部署深入實施《教育信息化 2. 0 行動計劃 》 。
召 開 2020 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會, 研究 部署年度重點 工作。
研制 教育信息化中 長期 發展規劃 、 教育信息化“ 十四 五” 規劃 , 出 臺 推進“ 互聯網 +教育” 發展的指導意見。
指導各地進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體制 和發展機制 , 推動教育信息化融合創 新發展。2. 應對疫情, 保障“ 停課不停學”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總 體部署, 指導做好教育信息化和 網絡安全工作, 提供更好的網 絡、 資源、 安全等服務, 有效支持學校延期開學期間 線上教學開展, 保障“ 停課不停學” 。
( 二) 有序開展數字資源服務普及行動 1. 完善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深入落實《教育部關于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 , 繼續推動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應用,實現省級平臺全部接入體系, 啟動國家中小學生網絡學習 平臺建設。充分發揮體系聯盟的作用, 推進體系完善標準規范、 實施共建共治和深化應用服務, 形成協同服務的有效機制。實施教育大資源共享計劃, 有序開展國家平臺資源匯聚工作, 新匯聚 20 個以上單位的資源應用。
做好體系匯聚資源應用課題研究工作, 促進體系建設和創新應用的落地。
2. 深化基礎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繼續實施“一師一優課, 一課一名師” 活動, 鞏固活動成果, 完善曬課體系。
樹立典型, 深化資源應用, 形成一批善用優課資源的名師隊伍。
組織開展應用推廣研究, 實現個性化資源推送。
整合開發學生學習資源供學生學習使用。
遴選推廣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和優秀成果。積極推進少數民族雙語教學資源有關項目 建設工作。
繼續做好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統編“三科” 及其他“人教數字教材” 的開發和優化更新, 建立跨區、 跨校協同的項目 機制, 打造學科典型應用示范區、示范校, 推進中小學數字教材在學校的普遍化、 常態化應用。
3. 持續推進教育資源建設圍繞深化教學改革和“互聯網+職業教育” 發展需求, 鼓勵探索課程建設、 教材編寫、 資源開發、 信息技術應用一體化統籌推進。
按照《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 部署, 進一步健全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 建立共建共享平臺的資源認證標準和交易機制, 引導職業院校形成教育信息化應用模式。
繼續開展“職業崗位核心能力精品課”項目 。以學習者需求為導向、 以課程為中心, 全面提升教育資源建設質量, 增強學習資源的
科學性、 時效性、 針對性, 為學校各類教育教學活動提供學習資源保障。
全面推進網絡課程建設, 進一步加強通識課程、 專題課程、 五分鐘課程、 實踐類課程等專項課程資源建設。
( 三) 持續深化網絡學習空間覆蓋行動拓展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廣度與深度。
推動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強網 絡學習 空 間 建設與 應用 的指導意見》 《網 絡學習 空 間 建設與 應用 指南 》。開展 2020 年度全國 網 絡學習 空 間 應用 普及活動。依托國 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 , 組織師生開通實名 制 網絡學習 空 間 , 計劃 新增 1000 萬個。在基礎教育、 職業教育、 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范圍 內 遴選出 40 個網 絡學習 空 間 應用 優秀區域和 200 所優秀學校進行展示推廣 , 推動逐步實現“ 一人一空 間 、 人人用 空 間 ” 。
繼續與 中 國電信、 中 國 移動合作開展中 小學校長和骨干教師“ 網 絡學習 空間 人人通” 專項培訓 , 計劃 全年培訓 中 小學校長 2000 人、 骨干教師 4000 人。
( 四) 協同實施網絡扶智工程攻堅行動 1. 支持“三區三州” 等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深入推進網絡扶智工程攻堅行動, 以“三區三州” 為重點繼續開展教育信息化“送培到家” 活動, 分別舉辦 6 期管理干部培訓班和 3期中小學校長培訓班, 并進行信息化教學設備捐贈、 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享、 教育信息化應用服務等系列活動。
總 結貧困 地區教師信息化教育教學能力 提升模式與 經驗。在民族地區特別是“三區三州” , 實施“智能村小” 及“一村一幼” 教育公平提升計劃。
開展“三區三州” 區域性智能遠程教育創新模式研究, 通過全日制遠程教學、 AI+自主學習課堂等八大課堂研究,將國內外智能教育和遠程教育理念、 模式等引入“三區三
州” 學校。2. 開展網絡條件下的精準扶智印發《教育部關于加強“三個課堂” 應用的指導意見》 , 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 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深入推進“網聯優教”教育信息化精準扶貧項目 、教研共同體試點項目 。
( 五) 全面推進教育治理能力優化行動 1. 加強教育管理信息化統籌管理印發關于加強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 加強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頂層設計。
研究制定教育系統網站發展指引, 規范教育系統網站的管理, 治理教育系統網站“小散亂” 的問題。
推動高等學校“最多跑一次”改革, 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撐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改革新模式,切實提高在校師生獲得感。深入推進國家教育考試綜合管理平臺建設試點工作, 進一步完善陽光高考平臺服務。
繼續優化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做好學籍學歷信息管理平臺、 全國征兵網的運行維護和信息服務工作。
2. 推進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開展教育部直屬機關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專項調研。
建設教育部通用業務服務平臺, 探索以信息化應用服務新模式, 避免重復建設、減少資源浪費。按照“一數一源” 的原則, 完成《教育管理信息化數據標準體系框架》等數據標準的制訂和發布。
建立教育部直屬機關數據溯源圖譜。推動教育數據的有序共享, 擴大數據共享范圍, 提高數據共享效率,更好支撐各地政務服務應用。
3. 優化“互聯網+政務服務” 和“互聯網+監管” 工作推進教育部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二期建設, 實現教育部政務服務事項全程網上辦理, 與國家平臺對接實現一網通辦。
推進電子證照和電子印章平臺的部署和應用, 開展電子印章等業務應用試點。繼續推進“互聯網+監管” 系統建設。
推動監管事項、
監管行為的全程網上錄入, 探索監管業務的全程網上辦理,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
4. 持續做好軟件正版化工作印發《教育部直屬機關軟件正版化管理辦法》 , 規范正版軟件的管理。
開展軟件正版化檢查, 推動各項重點任務落實到位。
5. 加強教育系統密碼應用與管理落實《教育行業密碼與應用創新發展實施方案》 , 推進密碼基礎設施和支撐體系建設, 有序推動教育重要業務信息系統開展密碼應用安全性評估, 完善教育數字認證(CA) 基礎支撐體系建設, 推動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密碼普遍應用, 提升系統安全和數據安全。
6. 規范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管理推動落實《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引導規范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有序健康發展的意見》 , 完成現有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備案, 建立事中事后監管機制, 重點治理強制使用收費、 違規采集個人信息、 呈現低俗信息等問題, 開展高等學校管理服務類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專項治理行動, 促進移動互聯網有序健康發展。
( 六) 扎實開展百區千校萬課引領行動 1. 遴選認定典型區域、 標桿學校和典型課例啟動百區千校萬課引領行動, 遴選 30 個典型區域, 300 所基礎教育標桿學校、 50 所職業教育標桿學校、 30 所高等教育標桿學校、 20所繼續教育標桿學校, 3000 堂基礎教育示范課例、 200 堂職業教育示范課例、 800 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40 堂繼續教育示范課例。
2. 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實效體現到 教與 學關鍵環節指導“ 基于教學改革、 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 學模式” 實驗區開展實驗工作, 切實把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實效體現到 教與學這兩個關鍵環節上來, 助推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質
量。
推薦訪問: 扶貧 調研報告 產業上一篇:調研報告,樣本
下一篇:湖南省博物館調研報告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