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性,漢語拼音為bì yào xìng,名詞,是達到一定目標所需要的條件、因素,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談一談環境治理的必要性2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談一談環境治理的必要性2篇
中南大學論文報告
主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如何落實可持續發展觀
單位:信息科學與工程科學測控1002班
作者:陳梓
學號:0909103032
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物質的需求越來越高。在人們享受物質生活的當兒,卻往往忽略了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已逐漸被破壞的事實。清新的空氣、壯麗的山河、清脆的蟬鳴聲已不復見。如今,伴隨著我們成長的卻是污濁的河流、混濁的空氣及堆積如山的廢棄物。因此,生態環境的保護已是當下刻不容緩的事情。
以我們所在的中南大學為例,學校里環境優美,空氣自然清新。但是學校周邊,由于處在長沙城的郊區,城市化程度不高,環境管理存在死角,且周圍居民自身環境保護意識并不強烈,存在垃圾隨手亂扔和不能及時清理垃圾桶等情況,這些直接導致了周圍環境骯臟不堪。每天晚上在街道邊出現的夜市,其產生的煙霧不僅使人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也直接污染著大氣。若處于夏季還可明顯感覺校內涼爽舒適,而校外因樹木稀疏,煙霧繚繞,溫度一般高于校內一到兩度左右。再者就是周圍的各種固體廢棄物。固體廢棄物也絕對影響到人們的身心健康。所謂固體廢棄物就是一般所說的垃圾,是人類新陳代謝的排泄物和消費者丟棄的物品。人們日常生活用品中有許多是塑料制品,這些廢棄物到處亂扔不僅影響市容,而且由于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很難溶解,混入土中能幾十年不變,嚴重破壞環境,也影響著郊區的農業生產。
保護環境工作的展開首先就要求所有人都有環境保護意識,當人民有了環保意識,并能自覺遵守各項環境保護條例,我們關于環境保護的討論才真正存在意義。
我認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首先要保護水資源,保護河流。如我們的母親河湘江,每年有許多企事業單位被曝光非法將未處理污水及其他污染物直接排入湘江中,造成污水泛濫的情況。水是生態和環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河流是自然生態的重要控制要素,河流是自然生態系統穩定健康、良性循環的基礎性環節。自然的河流是由河流源頭、濕地、通河湖泊,以及眾多不同級別的支流和干流所組成的流動開放的生態系統,它每時每刻都在與氣候、環境、資源、社會等各種要素進行著大量和迅速的能量交換,對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產生著重大的影響和作用。沒有了河流與水資源,抗旱無從談起,生態保護和環境改善也無從談起。所以必須改善河流、保護河流,對于河流的開發利用,不要超過警戒線,嚴禁將污染物直接排入河流或水源地,以充分發揮河流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的基礎性、關鍵性作用。
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必須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觀,增強資源意識和節約意識,樹立生態優先的理念和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政績觀、消費觀,大力提倡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充分考慮資源的承受能力和涵養、持續能力,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污染排放強度,努力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力爭以最小的資源和環境代價,支撐和實現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
生態是自然界中各種自然資源之間的依存關系。生態研究的對象是自然資源系統中的平衡,而這種平衡是動態平衡。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應有如下的生態觀點:
1、維護生態平衡
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應該維護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也要求維護生態平衡。實踐證明對于現有生態平衡的強擾動,強沖擊,大改變,大破壞,只可以帶來暫時的經濟利益,而不利于可持續發展,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區域、古埃及尼羅河流域和古墨西哥的瑪雅文化的衰落或毀滅都極可能是由于經濟的過度發展破壞了生態平衡而造成的。
2、生態學及其理論的不完整性
與物理學和化學等傳統學科相比,生態學還是一門在本世紀才興起的,很不完善的學科。生態學的基本理論是生態平衡,然而對于一個地區,其生態平衡究競在何處?各種自然資源的大致分有應該如何?還都是生態學尚不能解決的問題。因為生態系統屬于超復雜巨系統,甚至比市場經濟系統更復雜。
3、生態系統變化的不可逆性
生態系統的變化是不可逆的,只要變化了,就不可能逆向恢復,這已經被科學理論和人類實踐所證明。因此提出“恢復生態平衡”是不正確的,它不可能恢復。
4.生態動平衡的維護觀
顯而易見,人類不可能不發展,生態不可能不改變。生態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復,只有樹立生態動平衡維護觀才是科學的,才能為可持續發展實踐服務。所謂生態動平衡的維護觀,一是指人類發展要維護現有生態平衡狀況,如水資源的利用要考慮供需平衡,保證生態用水等等。二是指對生態平衡的破壞不要過大,不對平衡產生強擾動。大規模改變現有生態狀況的工程措施的實施,應經過全面論證,科學選證,周密計劃,爭取使不利的生態影響減到最小。
人類歷史證明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既使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經濟生產,促進了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進步;另一方面西方傳統工業經濟生產模式以獲取最大利潤為生產目的,掠奪性地耗竭自然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因此人類只有發展主要依靠智力資源投入,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支柱,努力開發富有自然資源替代稀缺資源,變傳統工農業生產為生態工農業的知識經濟,來改變主要依靠稀缺自然資源的耗竭,以傳統工業為第一支柱,用技術來破壞生態平衡、造成高資源消耗和高污染的工業經濟,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對于未來,高科技將可能解決目前重大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其實,能源問題的最終解決也要靠受控熱核聚變技術和太陽能技術的產業化,但是有兩點要特別注意,一是相關高技術產業化尚未實現之前,而稀缺自然資源即將耗盡之時,世界有可能處于一個多種資源極端匱乏期,給世界的政治、經濟以至文化都帶來巨大影響,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從戰略上高瞻遠矚,防患未然。二是高技術產業盡管其擴大再生產不以稀缺自然資源的消耗等比增加和環境污染等比加劇為條件,但也有在知識產權保護、科學道德和倫理觀維護和高技術破壞(如毒、病轉基因作物擴散)等不可忽視的問題。
正是人類活動使許多原始生態不缺水的區域變成了缺水區,而人口的增加又加劇了這種情況。展望21世紀,人、自然與技術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最關鍵的制約因素,一是人多,而且人的素質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二是水少,而且水的時空分布不均造成供需失衡。解決這兩個問題一靠教育,通過教育實現全民素質的提高;二靠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的科學的、統一的管理;而這種提高和管理的實現則依靠知識創新,這三者的結合就是今天已見端倪的21世紀知識經濟。
然而,通過教育提高全民素質,建立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資源開發觀和物質消費觀是解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沒有這種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有多少資源也不夠消費,有多高的技術也無法根本地解決問題。
關于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既有聯系,又不等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心體;可持續長久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也就是江澤民同志指出的:“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
資源是人類可能利用的自然界的物質;環境則是資源的狀態;目前講資源是指自然資源。其次,自然界是指客觀世界,而資源則是指人可能利用的自然界的部分,因此,資源將隨著人對自然界利用的廣度和深度而發生變化。
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有億萬種,從可持續發展的利用觀來看,可以分為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草原資源、礦產資源、能源、海洋資源、物種資源、氣候資源和旅游資源十大類。這里又需要做兩點說明,首先,能源與多種資源互融,但按國際慣例列為一種;其次旅游資源則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在分類學上有交叉。同時,從對可持續發展的支持來看,對資源又有一個意義重大的分類,就是可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對可再生與不可再生資源的分類又有其相對性、可變性與多重性。相對性表現在如煤、鐵和石油等礦產在人類經濟發展的長周期內(如10個世紀)是不可再生的。可變性表現在生物資源是可以再生的,而生物資源的根源物種資源迄今為止又是不可再生的;然而在未來人類又可能克隆已經滅絕的物種。多重性表現在水資源中的大氣水、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是可以再生的,而深層地下水又是不可再生的。上述按類別和性質的分類為人類可持續利用資源提供了認識基礎。
環境是自然資源的狀態。更為確切地說,就是人類利用了自然資源以后,自然資源狀態改變又反過來作用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并產生影響的狀況。目前國際上共識的環境問題主要指環境污染,其污染基本上可分為五大類: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與核污染。污染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把資源以錯誤的數量,在錯誤的時間,放到了錯誤的地方。例如營養物質本來是人類需要的,如果你在污水中排掉,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就把資源變成了污染。因此從可持續發展來看,應有如下的環境觀點:
1、發展是硬道理
人類要發展就要利用資源,利用資源就要改變其狀態,人類不可能在一開始就以百分之百準確的數量,把所有利用的資源都在百分之百準確的時間放在百分之百準確的地方,因此要發展就要有污染。中國目前的問題在于如何在發展中以更高的認識和更大的努力來防止和治理污染。
2、標本兼治,防重于治,發展生態型產業是根本
從環境污染的產生原因可以清楚地看到,污染問題的根本解決在于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把適量的資源,在準確的時間,放到正確的地點,這一準確度提高的過程就是污染防治過程的主體。從生產來講應該從產品設計(包括材料選用)開始就考慮到產品生產過程中、產品使用過程和產品廢棄時的污染問題的防止和解決,逐步改變以獲取最大利潤為目的的傳統產業模式,轉化為資源循環的高技術生態產業模式。
3、污染的治理水平取決于經濟發展程度
由于目前的生產不可能做到完全合理的利用資源,污染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對于已經產生的污染必須防治,然而如何防治必須從實際出發,國際經驗和國內情況都表明,只有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0-2000美元時,才能實現真正的污染治理。 4、系統分析,統一治污是大勢所趨
“誰污染、誰治理”,在防治污染初期起過積極作用,然而科學治污應該是在適當的大系統內做科學分析,合理配置,選擇技術,統一治污。
參考文獻:
1、中華園林網水利文獻
2、環保資料網
3、《生態經濟》 作者:石中元
4、《環境于可持續發展》 作者:鄭進勝
談個性閱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者:曹維菊來源:《課外語文·教研版》2012年第05期
????????【摘要】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就是說在閱讀中會出現很大的個體差異,正是這種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才彰顯了個性化閱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語文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對個性化的理解有失偏頗。關于個性化閱讀本文從五方面闡述了個性閱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 個性閱讀 ;學生;自主課堂;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 A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就是說在閱讀中會出現很大的個體差異,正是這種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才彰顯了個性化閱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關于個性化閱讀我有如下幾點認識:
????????一、正確認識個性化閱讀
????????“個性化閱讀”是指在一定情境中,因個性發展需要而根據教學實際,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閱讀興趣、閱讀風格、閱讀品質以及養成良好的、富有個性的、健康的閱讀習慣,從而在一定階段內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鑒賞水平,不同學生的閱讀個性既有共同之處,也有獨特的心理特征。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對個性化的理解有失偏頗,誤把個性理解為與眾不同,在課堂上同學們七嘴八舌地爭論一個問題,教師逐個予以肯定,引導失去了作用。殊不知,每個人的個性既包括許多與眾相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許多與眾不同的心理特征。
????????二、顛覆傳統教學觀念
????????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如火如荼地進行了很多年,但我們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然是手捧書本一講到底,不肯放手讓學生讀書,而是重分析、重講解,為了應試而重機械訓練(模擬考試)。學生不是學習語言而是研究語言,這樣做的結果是脫離了學生內心真實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學生說出來的往往是空話、套話、假話。這樣一來適應了應試教育,違背了新課標的精神。新課標不僅要求教師轉變觀念,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實施。
推薦訪問: 必要性 環境治理 通用上一篇:長津湖老兵觀影【2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