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程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ì chéng,指經歷過的事情,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武漢歷史發展歷程6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武漢歷史發展歷程6篇
第1篇: 武漢歷史發展歷程
【中國陶器的歷史歷程】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陶器的出現,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開端。陶器的發明,也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
其實在上古時代,先民們就開始制作一些陶器。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原始陶器的發展
裴李崗文化 距今約8千年,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與此同時在河北武安縣的磁山也發現同時期的文話遺址,而出土陶器帶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以半坡遺址的陶器為典型。主要紋飾有動物紋(包括魚紋、蛙紋)、幾何紋、陶器基本為手制,出現了慢輪修整技術;陶質以細泥紅陶、夾砂紅陶為主,灰陶、黑陶較少,出現白陶;陶質松軟,燒成溫度約900—1000℃。彩陶藝術是仰韶文化的杰出成就,燒前彩畫,不易脫落,以黑彩為主、兼用紅色。器型有碗、缽、杯、罐甕、瓶、釜、甑、尖底瓶等。陶器常飾以線紋、繩紋、弦紋和附加堆文等。
馬家窯文化?范圍可達青海、寧夏、四川等省區。器形仍以盆、缽、罐、壺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紋飾有:①人物紋,②動物紋,有蝌蚪紋、蛙形紋;最具有時代特征的為旋渦紋和波浪紋,紋飾旋轉、起伏,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
?龍山文化 繼承仰韶文化因素發展起來。早期主要分布在關中、晉南、豫西一帶。晚期主要分布于河南、和河北的南部。陶質以灰陶為主,也有少量紅陶,黑陶數量增加,出現少量蛋殼陶。溫度1000℃左右。陶器常見手制輪修,晚期可以見到的是輪制陶器以及模制陶器。器型有杯、盤、碗、盆、罐、鼎、甑、鬲、鬶、等。彩陶很少,常見紋飾有籃紋、繩紋、方格紋、附加堆紋等。
齊家文化 是繼馬家窯文化而發展起來的。其主要分布于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它以泥質、加砂紅陶為主,均用手制,燒成溫度800—1100℃。器型有杯、盤、碗、盆、罐、豆、盉、斝、鬲、甑等。問世有籃紋、繩紋、劃紋、弦紋、篦紋、錐刺紋等。彩陶數量下降,以黑陶彩繪為主,紅色較少用,圖案對稱規整。
大汶口文化 分布于山東、江蘇北部、河南東部、安徽東北部。有泥質、加砂陶,早期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現白陶、蛋殼陶。手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燒成溫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單耳杯、觚形杯、高領罐、背水壺等。許多陶器表面膜光,紋飾有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鏤孔等。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紅、黑、白三種,紋樣有圈點、幾何、花葉等。
屈家嶺文化 主要分布于長江中游江漢地區。早期以黑陶為主,晚期灰陶為主,少量紅陶。陶器以手制為主,少量輪修,燒成溫度900℃左右。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長頸圈足壺、折盤豆、盂、扁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殼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飾以弦紋、淺籃紋、刻劃紋、鏤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繪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紋樣以點、線狀幾何紋為主。
河姆渡文化 以夾炭黑陶為主,少量加砂、泥質灰陶,均為手制,燒成溫度800—930℃。器型有釜、罐、杯、盤、缽、盆、缸、盂、灶、器蓋、支座等。器表常有繩紋、刻劃紋。還有一些彩繪陶,繪以咖啡色、黑褐色的變體植物紋。
夏、商、周三代,陶器仍是先民主要的容器類型。
夏代的陶器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為主,制作一般都較規整,質量較好。泥質陶常做飲食器,夾砂陶多為炊器。
商代早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印紋硬陶風行,還出現了在陶坯上施以玻璃質類透明釉料的釉陶。
商代晚期還出現一種模仿青銅器的白陶,以淘洗的白色瓷土為胎,胎質純凈潔白,器表多有饕餮紋、夔紋、云雷紋等仿青銅器紋飾,制作精細考究,幾乎全是用于祭祀等典儀的禮器。是人類文化史上罕見的美妙絕倫的工藝品。
目前發現最早的瓦當屬西周早期,開始僅做脊瓦,西周中期遍施于房屋頂部。戰國時期,空心磚、水管道等陶質建筑材料已屢見不鮮。
其實,還有一種我們很熟悉很特殊的陶器,就是陶俑。而且中國古俑在其盛行的從東周至宋代的約1500年中。其中以秦兵馬俑最為著名。西漢早期俑像性質和秦代兵馬俑相似,多是用軍陣來送葬的模擬物,但在規格上要比秦俑小得多。除此之外也有彩繪女侍俑,模制燒成陶后敷涂色彩,輪廓線條流暢優美。藝術造型超出軍陣陶俑,富有生活情趣。漸至東漢,這種侍仆舞樂俑成為主流,兵馬俑不再出現。造型對象轉為舞女,侍仆,農夫和市井等。造型藝術也由呆板變為生動
灰陶是漢代最主要的陶系,已普及到全國各地。漢代灰陶容器是繼承商周以來的傳統而進一步發展,在制作技術上達到更高的水平。一般都呈青灰色,火候均勻,燒成溫度約在攝氏1000度以上,質地堅實。除灰陶外,漢代的硬陶是繼承華南地區自新石器時代后期以來的“幾何印紋硬陶”的傳統。一般圓形的容器,主要亦系輪制。器物表面往往拍印細密的方格紋,或刻劃有波狀紋、鋸齒形紋,等等。器物的種類,多屬甕、罐、壺、盒、碗等容器。
漢代陶藝最高成就可以說是鉛釉陶的生產。我國帶釉陶器早在商周時期即有發現,但生產少。西漢宣帝以后,在關中、河南等地較多出現,東漢普及全國,數量大增,成為漢代一個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種。這種釉陶器,胎體是陶,釉是以銅和鐵的氧化物作呈色劑,鉛的氧化物作助熔劑的釉。鉛釉陶燒成溫度低,大多為 700℃,所以叫低溫鉛釉陶器。
唐代陶器?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后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它的種類繁多,主要有人物、動物和日常生活用具。
唐三彩的產地西安、洛陽、揚州是陸上和海上絲綢古道的聯接點。在古絲綢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駱駝。所以唐三彩的造型多為駱駝。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后,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宋三彩的釉色以黃、綠、褐三色為主,還有白釉、醬釉三彩。器型以日用的盤、碗、盆、瓶、枕、燈、香熏等為主,還有小型的狗、馬、豬等玩具。一般器物在表面施釉,底部和內部不施釉。裝飾方法以劃花和印花為多。遼三彩則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獨特風格和地方特色。其器型中的皮囊壺、雞冠壺、海棠花式盤碟、暖盤等都帶有鮮明的契丹民族特色。遼三彩胎質松軟粗糙,呈淡紅色,因此,制作時一般要施白色的化妝土,再上釉燒制。釉色以黃、綠、白為多,有單彩、兩彩和多彩的器物。刻、劃、印花紋是常見的裝飾。
宋遼金元時期,陶俑的使用逐漸減少,但仍有其自身的時代特色。此時期的陶俑造型取材比以前更加生活化和多樣化,在形象面貌和肌膚的刻畫上,力求反映現實人物的風貌。明代陶俑的種類趨于單一,數量也大為減少,到清代初期陶俑基本絕跡。
明清兩代瓷器發展到鼎盛時期,但宜興紫砂陶器在明清兩代制作極為興盛,它以其自身鮮明的藝術特色,成為中國最負盛名的陶器品種。琉璃和琺華是明清時期流行于山西地區的低溫釉陶器,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前者以鉛作助熔劑,而后者則為牙硝。琉璃器多用做建筑裝飾材料和香爐、獅子等寺廟用器。廣東佛山的石灣窯創燒于宋,盛于明,而極盛于清。胎體厚重,釉厚而光潤,尤以仿鈞釉最為著名。石灣窯制品以建筑用陶最多,但代表其制陶水平的是陳設文房用器和各種陶塑。
第2篇: 武漢歷史發展歷程
歷史名師成長的心理發展歷程初探
摘 要: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從歷史名師的主觀層面探討他們成長的心路歷程,便于我們感受名師在成長過程中的思想變化和情感升華,這才是名師的影響力在精神層面的傳播。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不僅在于能教出多少優秀的學生,更應該成為青年教師的精神領袖。本文根據諸多名師的成長回憶撰寫,希望通過分析歷史名師成長的心路歷程幫助青年教師們坦然面對從教育人道路上的跌宕起伏,走向名師的頂峰。
關鍵詞: 歷史名師 專業成長 心路歷程
名師對于青年教師的榜樣作用應該是體現在思想層面和精神領域的,這種超越實際行為的精神感染,才是名師的“名氣”所應該具有的價值。名師的定義首先應該是和名師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具有一定知名度、認可度、影響力,且專業素養較高的優秀教師①。既然稱得上名師,那么在某一個領域或者某幾個領域必定有其擅長之處,在掌握這些技能或者說知識功底的過程中,他們也必然經歷過許許多多的心理層面的考驗,對這些心理趨勢進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幫助青年教師在面對類似困境或抉擇時更容易找到判斷是非的風向標。
一、選擇歷史教師路途的心理因素
老一輩的名師,他們所走過的歷程具有不可復制性,比如極其困難的家庭條件、“文化大革命”、大學畢業國家包分配工作等情況,都是一去不返的成長背景,而今天的青年教師也不可能重走他們的老路,因此,在選擇教師行業時的心理趨向,其實是含有明顯的時代特征的。時代特征造就了老一輩名師在發展的道路上具備了不同于青年教師的所特有的品質,比如成學江、王雄、陳偉國老師都經歷過“文化大革命”時期,這種被時代賦予的使命感和對知識的求真態度,讓老一輩名師們都對書本、學習、閱讀、歷史學或師范專業都懷揣著一顆感恩之心。
從貼近人們生活的角度說,教師扮演著一種不斷創造精神財富的社會角色,許多人從小在家庭和學校環境的熏陶下,就從心底崇拜或立志要做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趙利劍老師在他的回憶文中寫道:“至于說到對于歷史學專業的摯愛,則更為吾暗自得意矣。因為這種愛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喬揉造作,也不是‘既來之,則安之’的順水推舟,而是完全源于內心的情與意。”②但是,這些在歷史教育領域頗有一番成就的歷史老師們,有相當一部分都并不是一開始就喜歡歷史或者教育事業,究其原因:“分配”。據毛經文老師的講述:“我們那個年代是計劃經濟體制,大學畢業生說好聽點是包分配的,說不好聽點是強制分配,思想不通,組織上服從,師范生就必須去做中小學老師,除非你爸是‘剛’或‘江’。”③甚至有一部分名師在他的職業生涯前期,在無奈進入教師行業后呈現一種消極心理,不進反退。劉慶亮老師在剛開始執教的不安分,并受到校方的處罰,也充分反映了部分名師在職業發展的初期,出現過消極應對的心理。但是,無論是“包辦婚姻”也好,還是初期迷惘也好,這些名師最終還是回到了教育事業的正軌上,他們靠的是怎樣的品質與毅力?他們在從教生涯中遇到過哪些困難?又是如何面對這些困難的?他們立志成為歷史名師的心理動機又是什么?這些都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歷史名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應對心理
美國學者費斯勒把教師生涯發展分成八個階段:職前教育階段,實習導入階段,能力建設階段,熱心成長階段,生涯挫折階段,穩定停滯階段,生涯低落的階段,生涯引退階段。其中,處于“生涯挫折階段”的教師會在教學時遇到許多挫折:理想幻滅、工作不滿、情緒低落,等等。教師在遇到挫折時如果停滯不前,或者說持續在生涯低落階段而不知在專業領域奮進成“專家的”“卓越的”,則將永遠也成不了名師。
1.職業倦怠心理
有學者認為,在教師職業發展的中期,常常會出現“職業倦怠”的心理,而且會將這種心理歸納在“高原平臺期”或“職業危險期”的范疇。比如王鐵軍教授認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高原平臺期通常需要8-10年完成,對應的教師年齡大約在35~45歲左右為資深老教師,他們會因為自身的經驗及資歷而自以為是,也會因為“職稱”到頂而不思進取……產生“職業倦怠”心理,從而失去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和可能④。
顯而易見,職業倦怠心理在教師發展的中期很容易被察覺,但是筆者認為,這種倦怠心理其實是貫穿于整個教學生涯的一個“毒瘤”,無論是前期、中期還是后期,都是這顆“毒瘤”孕育的“溫床”。劉慶亮老師在他執教的生涯中,一開始就出現了類似狀況。按劉慶亮老師的情況,選擇教師行業的緣由是學校的分配而并非自己的意愿,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出現許多教學事故,也充分說明職業倦怠心理在職業前期的凸顯。
2.名利觀
大部分教師認為自己所選擇的職業具有兩大優勢:其一,工作穩定。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優勝劣汰的職場競爭給許多青年造成了許多無形壓力,而教師職業的“鐵飯碗”則剛好回避了這一殘酷的現實問題。其二,教師行業的社會地位較高。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下,公眾對教師的評價處于一個較高位置,即所謂的“受人尊重”。但是,收入問題估計是歷史教師甚至是各科教師心中的一個梗。“清貧”等詞一直是形容教師的詞匯,教師所抱怨最多的,無非就是認為自身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把經濟收入納入教師的職業范疇,似乎有違背“無私奉獻”、“淡泊名利”等所謂的成為名師應該具備的優秀品質。
但回歸到現實,中國的教師工資水平與其他國家相比,確實又低了一截。2012年4月,《紐約時報》報道稱,美國芝加哥大學國際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飛利浦。阿特巴赫進行的主要針對大學教師新聘時工資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國教師的月平均工資僅為720美元,在被調查的28個國家中位列倒數第三名⑤。教師的薪資水平與社會地位的不協調,也是許多年輕人不愿走上教師職業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也是在職教師安心教學、創新理論的阻礙之一。
三、名師成長內在動因的激發
自己的努力奮斗是大多數名師最主要的成功方式。教師能夠脫穎而出,在一定的年紀條件下自我反思、自我學習、自我情感教育的能力已經基本成熟,并不倚靠他人指點。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是按層次組織起來的系統,從低到高分別有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需要。只有低級需要基本滿足后,才會出現高一級的需要。當所有的需要相繼得到滿足后才會出現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一理論為名師工程中個體的需求提供了心理學依據⑥。在中國這樣一個傳統文化背景下,滿足社會的認可則是每一位老師的追求,而滿足這種追求的有效途徑是激勵機制。只有采取激勵和自我激勵的方法才能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樹立正確的價值需求,在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中走向名師的頂峰。
要想激發內在動因,專業素質則是教師成為名師的基礎。加強專業素質和文化修養,是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的首要任務,除此以外,還要學會評估自己的專業素質水平,充分了解自己,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和現實掌握的知識文化技能,對自我做出客觀評價。其次,要學會根據自身的專業素質水平制定相應行動目標和實施方案,對自己的行動和作為預設相應目標,并對自己的完成情況進行客觀記錄和理性分析,然后通過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再加以修正和改進。
注釋:
①童福勇,程其云.中小學名師專業成長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211位名師的調查[C].開啟名師成長新航程――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名師成長研究文集.
②孫雙武.怡心書香探索守望――一個普通中學歷史教師教育生涯之感悟[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③毛經文講述.曹軍輝整理.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④王鐵軍(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名師成功:教師專業發展的多維解讀[C].開啟名師成長新航程――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名師成長研究文集.
⑤卜松.數據告訴你:窮教授和富教授差別有多大[OL].觀察者網.發表時間:2015-10-0917:08:16.
⑥丁琦.中學名師成長規律及培養策略研究――以江蘇省蘇州中學為例.碩士專業學位論文。
參考文獻:
[1]童福勇,程其云.中小學名師專業成長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211位名師的調查[C].開啟名師成長新航程――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名師成長研究文集.
[2]孫雙武.怡心書香探索守望――一個普通中學歷史教師教育生涯之感悟[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3]毛經文講述.曹軍輝整理.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4]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92.
[5]王鐵軍(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名師成功:教師專業發展的多維解讀[C].開啟名師成長新航程――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名師成長研究文集.
[6]卜松.數據告訴你:窮教授和富教授差別有多大[OL].觀察者網.發表時間:2015-10-0917:08:16.
第3篇: 武漢歷史發展歷程
【中國陶器的歷史歷程】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陶器的出現,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開端。
陶器的發明,也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
其實在上古時代,先民們就開始制作一些陶器。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
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原始陶器的發展
裴李崗文化距今約8千年,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與此同時在河北武安縣的磁山也發現同時期的文話遺址,而出土陶器帶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以半坡遺址的陶器為典型。主要紋飾有動物紋(包括魚紋、蛙紋)、幾何紋、陶器基本為手制,出現了慢輪修整技術;陶質以細泥紅陶、夾砂紅陶為主,灰陶、黑陶較少,出現白陶;陶質松軟,燒成溫度約900—1000℃。
彩陶藝術是仰韶文化的杰出成就,燒前彩畫,不易脫落,以黑彩為主、兼用紅色。
器型有碗、缽、杯、罐甕、瓶、釜、甑、尖底瓶等。陶器常飾以線紋、繩紋、弦紋和附加堆文等。
馬家窯文化范圍可達青海、寧夏、四川等省區。器形仍以盆、缽、罐、壺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紋飾有:
①人物紋,②動物紋,有蝌蚪紋、蛙形紋;最具有時代特征的為旋渦紋和波浪紋,紋飾旋轉、起伏,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
龍山文化繼承仰韶文化因素發展起來。早期主要分布在關中、晉南、豫西一帶。晚期主要分布于河南、和河北的南部。陶質以灰陶為主,也有少量紅陶,黑陶數量增加,出現少量蛋殼陶。溫度1000℃左右。陶器常見手制輪修,晚期可以見到的是輪制陶器以及模制陶器。器型有杯、盤、碗、盆、罐、鼎、甑、鬲、鬶、等。彩陶很少,常見紋飾有籃紋、繩紋、方格紋、附加堆紋等。
齊家文化是繼馬家窯文化而發展起來的。其主要分布于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它以泥質、加砂紅陶為主,均用手制,燒成溫度800—1100℃。器型有杯、盤、碗、盆、罐、豆、盉、斝、鬲、甑等。問世有籃紋、繩紋、劃紋、弦紋、篦紋、錐刺紋等。彩陶數量下降,以黑陶彩繪為主,紅色較少用,圖案對稱規整。
大汶口文化分布于山東、江蘇北部、河南東部、安徽東北部。有泥質、加砂陶,早期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現白陶、蛋殼陶。手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燒成溫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單耳杯、觚形杯、高領罐、背水壺等。許多陶器表面膜光,紋飾有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鏤孔等。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紅、黑、白三種,紋樣有圈點、幾何、花葉等。
屈家嶺文化主要分布于長江中游江漢地區。早期以黑陶為主,晚期灰陶為主,少量紅陶。陶器以手制為主,少量輪修,燒成溫度900℃左右。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長頸圈足壺、折盤豆、盂、扁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殼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飾以弦紋、淺籃紋、刻劃紋、鏤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繪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紋樣以點、線狀幾何紋為主。
河姆渡文化以夾炭黑陶為主,少量加砂、泥質灰陶,均為手制,燒成溫度800—930℃。器型有釜、罐、杯、盤、缽、盆、缸、盂、灶、器蓋、支座等。器表常有繩紋、刻劃紋。還有一些彩繪陶,繪以咖啡色、黑褐色的變體植物紋。
夏、商、周三代
,陶器仍是先民主要的容器類型。
夏代的陶器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為主,制作一般都較規整,質量較好。泥質陶常做飲食器,夾砂陶多為炊器。
商代早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印紋硬陶風行,還出現了在陶坯上施以玻璃質類透明釉料的釉陶。
商代晚期還出現一種模仿青銅器的白陶,以淘洗的白色瓷土為胎,胎質純凈潔白,器表多有饕餮紋、夔紋、云雷紋等仿青銅器紋飾,制作精細考究,幾乎全是用于祭祀等典儀的禮器。是人類文化史上罕見的美妙絕倫的工藝品。
目前發現最早的瓦當屬西周早期,開始僅做脊瓦,西周中期遍施于房屋頂部。
戰國時期,空心磚、水管道等陶質建筑材料已屢見不鮮。
其實,還有一種我們很熟悉很特殊的陶器,就是陶俑。而且中國古俑在其盛行的從東周至宋代的約1500年中。其中以秦兵馬俑最為著名。西漢早期俑像性質和秦代兵馬俑相似,多是用軍陣來送葬的模擬物,但在規格上要比秦俑小得多。
除此之外也有彩繪女侍俑,模制燒成陶后敷涂色彩,輪廓線條流暢優美。藝術造型超出軍陣陶俑,富有生活情趣。漸至東漢,這種侍仆舞樂俑成為主流,兵馬俑不再出現。造型對象轉為舞女,侍仆,農夫和市井等。造型藝術也由呆板變為生動
灰陶是漢代最主要的陶系,已普及到全國各地。漢代灰陶容器是繼承商周以來的傳統而進一步發展,在制作技術上達到更高的水平。一般都呈青灰色,火候均勻,燒成溫度約在攝氏1000度以上,質地堅實。除灰陶外,漢代的硬陶是繼承華南地區自新石器時代后期以來的“幾何印紋硬陶”的傳統。一般圓形的容器,主要亦系輪制。器物表面往往拍印細密的方格紋,或刻劃有波狀紋、鋸齒形紋,等等。器物的種類,多屬甕、罐、壺、盒、碗等容器。
漢代陶藝最高成就可以說是鉛釉陶的生產。我國帶釉陶器早在商周時期即有發現,但生產少。西漢宣帝以后,在關中、河南等地較多出現,東漢普及全國,數量大增,成為漢代一個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種。這種釉陶器,胎體是陶,釉是以銅和鐵的氧化物作呈色劑,鉛的氧化物作助熔劑的釉。
鉛釉陶燒成溫度低,大多為700℃,所以叫低溫鉛釉陶器。
唐代陶器唐三彩是一種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后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它的種類繁多,主要有人物、動物和日常生活用具。
唐三彩的產地西安、洛陽、揚州是陸上和海上絲綢古道的聯接點。在古絲綢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駱駝。所以唐三彩的造型多為駱駝。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后,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宋三彩
的釉色以黃、綠、褐三色為主,還有白釉、醬釉三彩。器型以日用的盤、碗、盆、瓶、枕、燈、香熏等為主,還有小型的狗、馬、豬等玩具。一般器物在表面施釉,底部和內部不施釉。裝飾方法以劃花和印花為多。遼三彩則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獨特風格和地方特色。其器型中的皮囊壺、雞冠壺、海棠花式盤碟、暖盤等都帶有鮮明的契丹民族特色。遼三彩胎質松軟粗糙,呈淡紅色,因此,制作時一般要施白色的化妝土,再上釉燒制。釉色以黃、綠、白為多,有單彩、兩彩和多彩的器物。刻、劃、印花紋是常見的裝飾。
宋遼金元時期,陶俑的使用逐漸減少,但仍有其自身的時代特色。此時期的陶俑造型取材比以前更加生活化和多樣化,在形象面貌和肌膚的刻畫上,力求反映現實人物的風貌。明代陶俑的種類趨于單一,數量也大為減少,到清代初期陶俑基本絕跡。
明清兩代瓷器發展到鼎盛時期,但宜興紫砂陶器在明清兩代制作極為興盛,它以其自身鮮明的藝術特色,成為中國最負盛名的陶器品種。琉璃和琺華是明清時期流行于山西地區的低溫釉陶器,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前者以鉛作助熔劑,而后者則為牙硝。琉璃器多用做建筑裝飾材料和香爐、獅子等寺廟用器。廣東佛山的石灣窯創燒于宋,盛于明,而極盛于清。胎體厚重,釉厚而光潤,尤以仿鈞釉最為著名。石灣窯制品以建筑用陶最多,但代表其制陶水平的是陳設文房用器和各種陶塑。
第4篇: 武漢歷史發展歷程
國際互聯網,始于1969年的美國,又稱因特網,是全球性的網絡,是一種公用信息的載體,是大眾傳媒的一種。互聯網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語言互相通信的計算機連接而成的網絡,即廣域網、局域網及單機按照一定的通訊協議組成的國際計算機網絡。組成互聯網的計算機網絡包括小規模的局域網(LAN)、城市規模的區域網(MAN)以及大規模的廣域網(WAN)等等。這些網絡通過普通電話線、高速率專用線路、衛星、微波和光纜等線路把不同國家的大學、公司、科研部門以及軍事和政府等組織的網絡連接起來。
各行各業的人需要運用互聯網來工作、生活、娛樂、消費,互聯網本身是一個產業,同時它也帶動了其他所有的產業的發展。計算機網絡僅僅是傳輸信息的媒介,是一個狹義的硬件網。而互聯網是個廣義的網,它的精華則是它能夠為你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令人滿意的服務。互聯網也是一個面向公眾的社會性組織。世界各地數以萬計的人們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互聯網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第一個世界性的圖書館和第一個全球性論壇。它為用戶提供了高效工作環境,入網的電腦終端可以調閱各種信息資料。人民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娛樂與消費,聽歌、看視頻、購物。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上網終端已經不限于臺式電腦和移動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掌上游戲機,甚至谷歌開發出來的眼鏡、手表都可以上網。網絡無處不在,網絡無所不能。
一、從互聯網的發展歷程來看,從最初的ARPANET到如今的萬維網。
1、互聯網的起源。這一時期推動互聯網發展的推動力是美國的冷戰思維。
作為對前蘇聯1957年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的直接反應,以及由蘇聯的衛星技術潛在的軍事用途所導致的恐懼,美國國防部組建了高級研究項目局(ARPA)。當時,美國國防部為了保證美國本土防衛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裝在受到前蘇聯第一次核打擊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擊能力,認為有必要設計出一種分散的指揮系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后,其它點仍能正常工作,并且這些點之間,能夠繞過那些已被摧毀的指揮點而繼續保持聯系。為了對這一構思進行驗證,1969 美國國防部委托開發ARPANET,進行聯網的研究。同年,美軍在ARPA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臺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由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它的目的就是重新樹立美國在軍事科技應用開發方面的領導地位。當時的網絡傳輸能力只有50Kbps,按標準來說就是非常的低。
從1970年開始,加入ARPANET的節點數不斷的增加。當時ARPANET使用的是NCP協議,它允許計算機相互交流,從1970年開始,加入ARPANET的節點數不斷的增加。最初的NCP協議下的ARPANET上連接了15個節點共23臺主機。到1972年時,ARPANET網上的網點數已經達到40個,這40個網點彼此之間可以發送小文本文件(當時稱這種文件為電子郵件,也就是我們現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傳輸協議發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數據文件(即現在Internet中的FTP),同時也發現了通過把一臺電腦模擬成另一臺遠程電腦的一個終端而使用遠程電腦上的資源的方法,這種方法被稱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是Internet上較早出現的重要工具,特別是E-mail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應用。但在NCP協議下,目的地之外的網絡和計算機卻不分配地址,從而限制了未來增長的機會。但無論如何,ARPANET成為了第一個簡單的純文字系統的Internet。可以說,最早促使互聯網最初起源的推動力是冷戰時期的軍備角力思維。
2、TCP/IP協議的產生。
由于最初的通信協議下對于節點以及用戶機數量的限制,建立一種能保證計算機之間進行通信的標準規范(即“通信協議”)顯得尤為重要。1973年,美國國防部也開始研究如何實現各種不同網絡之間的互聯問題。作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網,ARPAnet的試驗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發展的基礎,ARPAnet在技術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TCP/IP協議簇的開發和利用。1972年Robert Kahn來到ARPA,并提出了開放式網絡框架,從而出現了大家熟知的TCP/IP(傳輸控制協議/網際協議)。1983年1月1日,所有連入ARPANET的主機實現了從NCP向TCP/IP協議的轉換。為了將這些網絡連接起來,美國人溫頓?瑟夫(Vinton Cerf)提出一個想法:在每個網絡內部各自使用自己的通訊協議,在和其它網絡通信時使用TCP/IP協議。
這個設想最終導致了Internet的誕生,并確立了TCP/IP協議在網絡互聯方面不可動搖的地位,基于TCP/IP協議的公網的發展推動了互聯網的發展。
3、網絡的“春秋戰國”時代。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可以說是網絡的春秋戰國時代,各種各樣的網絡應運而生。
八十年代初,DARPANet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沒有獲得美國聯邦機構合同的學校仍不能使用。為解決這一問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開始著手建立提供給各大學計算機系使用的計算機科學網(CSNet)。CSNet是在其他基礎網絡之上加統一的協議層,形成邏輯上的網絡,它使用其他網絡提供的通信能力,在用戶觀點下也是一個獨立的網絡。CSNet采用集中控制方式,所有信息交換都經過CSNet-Relay(一臺中繼計算機)進行。
1982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斯蒂文?貝拉文(Steve Bellovin)創立了著名的集電極通信網絡——網絡新聞組(Usenet),它允許該網絡中任何用戶把信息(消息或文章)發送給網上的其他用戶,大家可以在網絡上就自己所關心的問題和其他人進行討論;1983年在紐約城市大學也出現了一個以討論問題為目的的網絡——BITNet,在這個網絡中,不同的話題被分為不同的組,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通過電腦訂閱,這個網絡后來被稱之為Mailing List(電子郵件群);1983年,在美國舊金山還誕生了另一個網絡FidoNet (費多網或Fido BBS)即公告牌系統。它的優點在于用戶只要有一部電腦、一個調制解調器和一根電話線就可以互相發送電子郵件并討論問題,這就是后來的Internet BBS。
以上這些網絡都相繼并入Internet而成為它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特定用途和特點的網絡的發展,推動了Internet成為全世界各種網絡的大集合。
4、Internet的基礎——NSFNET
Internet的第一次快速發展源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簡稱NSF)的介入,即建立NSFNET。
1983年,ARPAnet分裂為兩部分,ARPAnet和純軍事用的MILNET。八十年代初,美國一大批科學家呼吁實現全美的計算機和網絡資源共享,以改進教育和科研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抵御歐洲和日本先進教育和科技進步的挑戰和競爭。
80年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為鼓勵大學和研究機構共享他們非常昂貴的四臺計算機主機,希望各大學、研究所的計算機與這四臺巨型計算機聯接起來。最初NSF曾試圖使用DARPANet作NSFNET的通信干線,但由于DARPANet的軍用性質,并且受控于政府機構,這個決策沒有成功。于是他們決定自己出資,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TCP/IP通訊協議,建立名為NSFNET的廣域網。
Internet在80年代的擴張不單帶來量的改變,同時亦帶來某些質的變化。由于多種學術團體、企業研究機構,甚至個人用戶的進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純計算機專業人員。新的使用者發覺計算機相互間的通訊對他們來講更有吸引力。于是,他們逐步把Internet當作一種交流與通信的工具,而不僅僅只是共享NSF巨型計算機的運算能力。NSFnet對Internet的最大貢獻是使Internet向全社會開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樣僅供計算機研究人員和政府機構使用。更多的非計算機專業人員希望通過使用廣域網得到他們希望得到的信息。
5、中國互聯網的發展。
1987年9月20日,錢天白教授發出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越過長城,通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1990年10月,錢天白教授代表中國正式在國際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前身DDN-NIC(相當于現在的INTERNIC)注冊登記了我國的頂級域名CN,并且從此開通了使用中國頂級域名CN的國際電子郵件服務,因特網在我國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1996年1月,ChinaNET全國骨干網建成并正式開通,全國范圍的公用計算機互聯網絡開始提供服務。
截至2010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2億,大部分網絡應用在網民中更加普及,各類網絡應用的用戶規模持續擴大。其中,商務類應用表現尤其突出,網上支付、網絡購物和網上銀行半年用戶增長率均在30%左右,遠遠超過其他類網絡應用。社交網站、網絡文學和搜索引擎用戶增長也較快。 截至2010年6月,網絡購物、網上支付和網上銀行的使用率分別為33.8%、 30.5%和29.1%,增速在各類應用中排名前三。網絡購物在主要網絡應用中排名提升一位,使用率超過了論壇。從2010開始互聯網徹底走進人們的生活。通訊電子產品價格的急劇下降,導致筆記本,臺式電腦,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使得上網變得更加簡單。
二、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從包交換、通信協議以及組網的規模一直都是科學家和通信工作者們研究與努力的方向。這些技術層面的不斷突破,促進了互聯網的發展。
1、利用TCP/IP協議代替NCP協議。
最初BBN公司設計、組裝并運行了ARPANET。1969年就有了一個充分發展了的包交換網絡。BBN建造了一個多處理器的系統一Pluribus,許多軟件開發后來又被用在ARPANET上。那時,TCP/IP還在早期階段,IETF的科學家所做的是將TCP/IP引入TIP,而TIP又是IMP的一部分。項目中的一個步驟就是用TCP/IP協議代替ARPANET原來的主機到主機的協議NCP。
2、用多層的路由分配來解決路由表限制的問題。
起初要建造一些被稱作網關的東西(現在叫做路由)。當時能夠意識到路由器本身就可以作為分組交換機,這是一個很激進的想法,BBN里大行其道的還是ARPANET風格的分組交換,而這在商業上追根溯源是來自X.25包交換。BBN的工作人員們認為IP和路由并不可靠。科學家們花費了很大力氣才說服他們這是一個重要的商機。此后,科學小組研發并部署了四代網關/路由器、Hw、SW等等。有很多問題至今還在討論中,比如路由表變得太大。然后有了試圖區分內部路由和外部路由的想法。早先有一個協議,然后取而代之的是BGP(邊界網關協議)。為了完成這項工作,BBN定期舉行會議—開始是為了ARPA,后來是為了防御數據網(DefenseDatanetwork)。這一切都在IETF之前,作為一項規范化制定協議的活動,后來才發展成為了IETF。
3、隨著IETF的設立與發展壯大,下一代的IP協議:IPV6的誕生。
IETF,互聯網工程任務組,成立于1985年底,是全球互聯網最具權威的技術標準化組織,主要任務是負責互聯網相關技術規范的研發和制定,當前絕大多數國際互聯網技術標準出自IETF。隨著IETF的發展壯大,第二任主席PhilGross決定按不同領域劃分IETF。由于在BBN時路由方面的工作,Bob Hinton受任為第一任路由區域主管(AreaDirector,簡稱AD)。IETF建立并統一了現存的所有路由協議:RIPv2、OsPF、IS—IS、BGP。引人注目的是,那時建立的一些工作組至今還在繼續工作。Bob的小組參與了IPng過程的工作,和另一個組合作(和SteveDeering起),研發了下一個版本的IP——IPv6。
互聯網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發展,有兩個因素功不可沒:
一是IP和TCP簡單易用的接口,二是設備之間無需有十分緊密的聯系。這樣一來,不同的公司、組織、不同的人都可以參與建設互聯網。要想建立不僅技術上可行、同時商業環境上友好的網絡,這是唯一的途徑:各自為政,沒有人獨攬大權。聯系過于緊密的事物是難以測度的。一個相反的例子就是電話網絡最初的發展。在美國和許多其他國家,都有一個組織包攬建網、設立標準、技術研發的全部工作。互聯網從未按照這種模式發展。從一開始大家就各自為政,十分靈活。這是互聯網之所以成長壯大并如此多樣的原因之一。
未來的互聯網僅僅靠現有的筆記本電腦、PC和服務器是不夠的,越來越多的小型器件和植入型的器件將會出現。這些設備可能是自組的,但它們相互聯網。建造如此龐大、復雜并且密集的網絡,一切都要達到互聯,并且在一個安全的方式下實現交互,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聯網。這些都還需要我們長時間的努力。
參考文章:
1、百度百科 互聯網的發展歷程、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歷程
2、信息技術基礎 劉明生編 上冊上24課
3、《中國教育網絡》2006年08期 IEFT對于Bob Hinton的專訪:開放促使互聯網發展壯大。
(4)what is the cross-layer design technology?Is there any advantage of the cross-layer design ? What applications it can be utilized?
跨層設計技術是什么?跨層設計有什么優勢?哪些應用可以利用到?
跨層設計技術:
所謂跨層,是指原來不相鄰的各層之間也可以通信,或者讓相鄰的層之間通過之前沒有的接口進行通信。跨層設計目標是,用自適應支持所有層的Q o S,自適應意味網絡協議和應用都有觀測網絡變化并做出響應的能力。如鏈路層可以調整速率,以滿足當前信道和網絡狀況下的應用需要。
跨層設計技術,分層協議棧結構是網絡設計中最基礎最有影響力的結構,協議棧中各層隱藏該層及其以下層次的復雜性,為上層提供服務,分層結構邏輯清晰,擴展性強,魯棒性高,便于實現。然而,在嚴格分層協議棧網絡中。整個網絡系統被分割成若干個獨立的層(模塊1,相鄰層與層之間的交互嚴格地通過層間的靜態接口來實現,非相鄰層之間不允許直接交互,因此,層與層之間的信息難以共享。增加了信息的冗余以及對等層間的通信開銷網絡優化過程中各層只利用本層次的狀態信息反復進行控制調整。忽視了層與層之間的協調合作。這對網絡全局優化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跨層設計有什么優勢:
跨層設計在優化協議棧某一層功能的同時優化了整個網絡的性能。提高了局部和全局的自適應能力。減少了網絡中的冗余信息量.每層之間的信息都能被其他層所共享。提高網絡各層對其他層內容的感知度,從而使得各層協議能夠在全局范圍進行調整,滿足網絡應用QoS的約束和底層網絡環境。
哪些應用可以利用:
1、無線通信網絡的跨層設計(移動通信,2G/3G/4G):
無線通信不同于有線通信,無線信號傳輸介質是不可靠的,容易受到噪聲、多徑衰落以及陰影效應等不可預知的影響。并且移動性也會給信道預測和信道估計帶來相當大的難度,從而增加了信道的誤碼率。但是人們為了保證可用性,往往只按照信道性能最低的要求進行保守設計,而不是通過自適應的調整以適應通信信道的變化,于是導致協議棧無法針對有限的功率資源和頻譜資源進行有效合理的利用。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與快速應用,移動通信網絡與互聯網絡互聯互通已經是必然的需求。在開放系統互聯分層模型的影響下,七層模型結構己成為移動通信系統設計的參考標準。但是移動通信環境具有快速變化的特性,而基于分層結構的協議棧只能以固定的方式在相鄰的協議層之間進行信息通信。由于OSI開放系統參考模型的弊端、高誤碼率、帶寬波動與限制等缺點,通過引入跨層設計的概念與分層的思想,來設計各協議層上跨層設計方案。
2、短波廣域網中擴展A R P的跨層混合式路由協議。
短波通信因其建設和維護的費用低,設備使用簡單,在無線通信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國也加大對短波網絡技術的研究。一些短波網絡經過試驗改進,構成了更大范圍的短波廣域網(HFWAN)。路由協議是短波廣域網的關鍵技術。由于短波的天波信道是時變信道,傳輸可靠性差,節點可能在短時間內無法與其它節點通信,造成節點加入/退出網絡:為了降低暴露和被摧毀的可能性,節點需要移動,而節點的移動可能導致網絡拓撲結構的頻繁變化。使得人工源路由、靜態路由等不能滿足短波廣域網對路由業務的需求。而自組網路由協議設計可為短波廣域網路由協議提供參考。故對短波廣域網中擴展ARP的跨層混合式路由協議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樊昌信,曹麗娜.通信原理[M].第六版.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9,65-82.
許玲玲.ARQ在跨層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07.
焦江、朱桂萍.跨層設計與聯合優化.山東 萊蕪271100.
趙越超、楊 帆.短波廣域網中擴展A R P的跨層混合式路由協議研究.《兵工自動化》2010
第5篇: 武漢歷史發展歷程
先秦歷史散文的發展歷程
先秦散文,創作的時間跨度從文字產生的遙遠古代到秦朝統一中國為止,歷時達數千年。這段時間里,散文創作經歷了從萌芽,到發展,到第一個高峰的若干個階段。先秦散文籠統地說可以分為“記事”的歷史散文以及“記言”的諸子散文。由于諸子散文屬于屬于先秦散文中比較后期的產物,縱然達到了文學成就的高峰,然而不足以完整闡述先秦散文的發展。故而,本文將從先秦歷史散文行文中的文采這一角度論述先秦散文的發展。
造字到西周以前,是文史學家公認的散文萌芽到形成時期。
“倉頡造字,夜有鬼哭”,由此可見,人類能夠造字并且用之以記事,其作用是巨大的,以至于鬼神都為之驚詫哭泣稱之為奪鬼神之力。然而,文字需要記事,則需要一套約定俗成的規則,否則,文字就將僅僅是一堆堆砌起來毫無意義的奇怪符號。字、詞、句、段、篇、章,西周以前,散文需然還是簡略,然而已經可以反映當時的文章特點,敘述較為復雜的歷史事件。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是《尚書》以及《周易》。在文采方面來說,這一時期的散文僅能記錄清晰,并沒有掌握完整章節遣詞造句的藝術能力。
西周到春秋末,是散文發展的第二階段。
這一時期的散文主要表現為史官文化的產物。跟前代的作品相比,這一時期的散文以及有了長足的進步,不僅僅形成了完整的篇章,而且已經開始富有文采。散文家,更確切來說是史官,已經不滿足于單純的平鋪直敘的“記錄”,散文向一門藝術不斷發展。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作為這一時期代表作《春秋》、《左傳》、《國語》之一《春秋》的編撰人,孔子這番話表明,文采是這一時期的歷史散文(同時也是史官文化)的重要特征。《左傳》、《國語》辭采之風華,文章之華美,遠邁前代并且鑒于后世,《春秋》則講究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它們的成就表明散文在這個“重文”的時代已經獲得非凡的發展。
戰國到秦朝建立,是散文發展的第三階段,散文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達到一個創作的高峰。
一直在西周時期,文化都是貴族階層壟斷的。底層的“士”,甚或平民,不能夠接觸全面系統的教育,反映在散文上,就是散文的創作階層一直被認為地限制在少數人身上。戰國時代,動蕩而紛雜的變革,徹底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秩序。貴族淪落,而平民、奴隸獨立,同時“學在官府”也逐漸被私人講學所取代。舊秩序被打破的同時,各諸侯國之間為了爭霸,紛紛招攬人才。在戰國的環境下,士人思想的空間、創造的空間前所未有地拓展了。表現在散文上,則是:
1、時代特征鮮明,內容豐富,關注現實,理性思考,試圖解決現實問題;
2、人格獨立,作品風格各異。
行文上注入作者的精神與人格,作品感染力濃郁,深度挖掘思想,相對于前代,可謂質的飛躍。
先秦散文,從無到有,從簡略到繁復,慢慢地形成了我國散文史上第一座高峰。先人的嘔心瀝血,值得我們后人永遠心懷敬畏。
第6篇: 武漢歷史發展歷程
資本主義歷史發展歷程
一、世界資本主義發展歷程1、萌芽——簡單協作時期(14—16世紀)重大事件: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文藝復興、宗教改革2、興起——工場手工業時期(17—19世紀初期)重大事件: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歐洲封建國家改革、啟蒙運動3、發展——蒸汽時代 (19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運動(美國內戰、日俄改革、意德統一)、社會主義運動(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國際、巴黎公社)、民族解放運動(亞洲革命風暴)4、成熟——電氣化時代前期 (1870年—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產生、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加劇,一戰爆發5、相對穩定發展——電氣化時代后期(1918-1945年)①戰后初期(1918--1923),一戰給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造成嚴重破壞,美國開始取代英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②二十年代(1923--1929),經濟復蘇,相對穩定繁榮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發世界經濟大危機,法西斯上臺并對外侵略擴張④二戰時期(1939--1945),二戰爆發,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的矛盾成為世界主要矛盾6、進一步發展——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 (1945 年-至今)①1945-1950年,西歐、日本經濟快速復蘇并達到戰前水平,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②1950—197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強(西德、日本經濟崛起),經濟格局由美國獨霸發展美日歐三足鼎立③1973-80年代初,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相互交織(“滯脹”階段)④1980初-90年代初,經濟回升并增長⑤90年代后,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加強、知識經濟興起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1、形成過程:①開始形成:新航路開辟后原因:新航路開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加強各地之間的聯系,早期殖民擴張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②初步形成:19世紀六七十年代原因: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推動工業資產階級對外強占商品市場與原料產地,世界各地許多國家和地區被淪為列強的經濟附庸,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其標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③最終形成:二十世紀初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列強加緊對外侵略擴張,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盡,世界市場最終形成2、世界市場的作用(評價)①促進了世界各國生產力的蓬勃發展②進一步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客觀上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擴展到世界各地,沖擊了當地落后的社會生產方式③加強了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聯系,導致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三、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格局的演變1、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①確立原因:a、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b、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喪失原因:a、19世紀末20世紀初,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資本家不愿采用新技術和新設備b、美德經濟的迅速發展,超過英國2、二戰后初期,美國確立了世界經濟霸權地位,日本、西歐受控于美國原因:a、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b、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必橫財c、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力量在戰爭中被削弱3、二十世紀六七十年年代以后,出現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原因:日本、西歐經濟崛起,開始沖擊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美國經濟實力則相對衰落4、九十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多極化格局形成原因: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和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強四、世界近現代史上資本主義經濟有四次快速發展,是哪四次?原因分別是什么?分別造成什么影響?1、第一次:19世紀中期原因:①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②新興資產階級在世界范圍內搶占更為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特點: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影響:①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②資本主義國家進一步對外侵略擴張,最終東方從屬于西方③促進社會進步,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④三大進步潮流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相位而生2、第二次:1870~1913年原因:①第二次工業革命提高了社會生產力②帝國主義瘋狂瓜分世界,促進經濟的發展③歐美處于相對和平發展時期④資本主義產生了壟斷組織,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特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美德經濟迅速發展,英法相對緩慢,英國喪失世界工廠地位,俄日發展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殘余影響:①列強瘋狂瓜分世界和資本輸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殖民體系最終形成②帝國主義矛盾加深,最終引發一戰3、第三次:1923~1929年原因:①歐美各國重視技術的革新,注重調整政策②戰勝國以“委任統治”的形式對殖民地進行瓜分③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世界形勢相對和平特點:美、日發展突出,美國掌握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權。德國經濟重新崛起影響: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加據,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日益尖銳,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化,最終爆發1929-1933年經濟危機4、第四次:20世紀50~70年代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②發達國家利用國際經濟舊秩序,加強對第三世界的掠奪③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在一定時期內使世界局勢相對安定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特點:日本、西歐發展迅速,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影響:①70年代,美、日、歐三足鼎立的經濟格局形成②西方大國利用雄厚的經濟實力,加強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干預③使世界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科教在國際競爭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
推薦訪問: 武漢 發展歷程 歷史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