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程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ì chéng,指經歷過的事情,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武漢的發展歷程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武漢的發展歷程3篇
宋詞的發展歷程
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晏殊、張先、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非截然分開,而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就其發展演變的實際情況看,繼承與創新也不是相互脫節的。
唐詩的發展歷程
唐代初期,詩歌創作仍受南朝詩風的影響,題材較為狹窄,追求華麗詞藻。待到被稱為“四杰”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出現,才擴大了詩的表現范圍,從臺閣走向關山和塞漠,顯示出雄偉的氣勢和開闊的襟懷。在初唐的后期,出現了兩位重要詩人:陳子昂和張若虛。陳子昂主張詩應該有所寄托。盛唐是唐詩發展的高峰。此時詩壇群星輝映。王維和孟浩然善于表現山水田園的美,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種寧靜平和的心境。唐代中期,詩歌的發展走向多元化,出現了有明確藝術主張的不同流派。?晚唐詩歌又一變。中唐的那種改革銳氣消失了,詩人們走向自我。
元曲的發展歷程
元曲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初期: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和獷放爽朗、質樸自然的情致。作者多為北方人,其中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王小軍、白樸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關漢鯽的雜劇寫態摹世,曲盡其妙,風格多變,小令活潑深切,晶瑩婉麗,套數豪辣灝爛,痛快淋漓。馬致遠創作題材寬廣,意境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被譽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
“曲狀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后至元年間。這一時期的元曲創作開始向文化人、專業化全面過渡,散曲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重要作家有鄭光祖、睢景臣、喬吉、張可久等。
元曲的藝術成就
元曲是元朝文學的主流。蒙古人統一中國后,給漢人以殘酷的?和非常不平等的待遇,形成長期劇烈的民族沖突,他們破壞了?中國古代傳統的文化制度,從前看作是上品的讀書儒生,這時?卻下降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了,這使得中國?的學術思想淪入了黑暗時期,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卻是一個重?要的時期,前人所認為卑不足道的民間文學,大大地發展起來?,代替了正統文學的地位,而放出了異樣的光彩,這一新興的?文學,正是大眾所欣賞的曲子與歌劇。?
唐詩的藝術成就
唐詩的藝術成就表現在三個方面: 1、從數量上看,僅據清代康熙年間所編的《全唐詩》所錄,就有詩人二千二百余人,作品四萬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據胡震亨統計,有別集者六百九十一家。這種現象是空前的。 2、從質量上看,唐代不僅有李白、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還有王維、白居易、李賀、李商隱、杜牧等一大批優秀詩人。唐詩的水平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 3、從形式上看,詩體大備,流派眾多。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樂府、歌行、近體、絕句、新樂府等齊備;除山水田詩派、邊塞詩歌、無白派等大詩派外,還有許多獨樹一幟的詩人,使唐詩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
宋詞的藝術成就
宋詞起源于唐朝民間.叫"曲子詞".后文人改為抒情詩樣式,經五代漸成熟.還有詩余,樂府,琴趣的別稱.特點句式長短不一,所以又叫"長短句"詞分為三類:1.小令:58字以內;2.中調:59--90字;.3.長調:91字以上調分為四類:1.單調:不分段;2.雙調:分兩段;3.三疊:分三段;4.四疊:分四段.后兩種少用1詞牌與音樂結合成曲調名稱;2.詞牌與音樂脫離就成了填詞的格式.3.詞牌不是標題,與內容無必然聯系.4.押韻對135句不嚴,對246句較嚴.5.詞牌有800多種,常見的有100多種兩大階段:1.北宋;2.南宋風貌不盡相同.
杜甫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只做過一些左拾遺等小官,雖然后世被稱為“詩圣”,詩歌被稱為“詩史”,可在唐朝當時并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有一首《戲為六絕句(其二)》就是寫“初唐四杰”的:“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留。”其中不乏也有詩人的自比,而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開元十九年(時二十歲)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舉,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齊趙。之后在洛陽遇李白,兩人相見恨晚,結下了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這便是“詩仙”與“詩圣”的最后一次相見。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當朝宰相李林甫為了達到權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說無人中舉。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采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四、西南漂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嚴,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贈花卿 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絕句二首(其二)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貧交行
翻手為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春望》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有一天,杜甫又纏著姑母講故事。姑母說:
“咱們杜家出過許多名人,晉朝著名大將杜預(他的故事,請看本全書第12集)就是我們的第十三代遠祖。他打仗有勇有謀,為朝廷立過大功。百姓們還編歌謠稱贊過他呢!”
真了不起!”杜甫翹起大拇指稱贊道。“你爺爺(杜審言)是個有名的詩人,他寫的詩,受到過皇上的獎賞,人們都夸他是個才子。” 這些故事給杜甫很大鼓舞。他刻苦讀書,好學苦練,七歲的時候,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詩《詠鳳凰》。有一天,他把自己寫的一篇文章拿給父親看,正巧有兩位客人來訪。他們也很有興致地看起來。“如此佳作,就像出自班固、揚雄(都是漢朝著名的文學家)的手筆呀!”客人們看完后說。 從這以后,這兩位客人經常向人們夸獎杜甫,還帶他到精通音律的人家做客,聽當時著名的宮廷樂師李龜年的絕妙音樂。這對他的影響很大。杜甫一生寫詩都十分講究技巧,反復推敲,“語不驚人死不休”。
終于踏入了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大門,盡管隨之而來的會是課題的壓力、畢業的壓力,但誰也不能否認,我們都有著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油然而生的自豪--我是一名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一年前的今天,這一切還只是我的一個夢想,而如今我真的生活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教育基地,學習在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這個學術氣氛活躍、科研條件一流的環境里了。
一年前的這時,正是畢業前的關鍵階段,我面臨著就業還是繼續求學的抉擇。當需要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時,我想的最多的是我遠在河南農村的父母。父母為了我和妹妹能夠讀書,完成學業,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已經辛辛苦苦操勞了大半輩子,年邁的父母已經不堪承受更多的壓力、更重的負擔。想到體弱多病的母親還要拖著孱弱的身軀,起早貪黑地每日辛勤勞作;想到頭發花白的父親還要為我的學費發愁,想到為了我和妹妹上學而變賣得一貧如洗的家,我實在不忍心再讀下去了。找一份工作,至少可以讓辛勞半生的父母有片刻的喘息,至少可以讓含辛茹苦供我讀書的父母過上稍微像樣一點的生活。父母太累了,該歇息一下了,該享受生活了,也是我做兒子的報答他們的時候了。
可是,心中難以割舍的還是那份對科研的熱愛。碩士三年的論文研究工作,使我從科研中體會到了極大的樂趣,我知道在科學研究里有我的追求和夢想,有我想要的一切!找一份工作,我會做得開心嗎?我能實現我的人生價值嗎?我能做出一番成就來嗎?這樣難道就對得起對我寄予厚望的父母嗎?也許我會賺一點錢,也許我會讓父母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但難道這就是父母養育我20多年所要的報答嗎?
在我猶豫不決時,接到了父親的電話,父親問我畢業后的打算。由于個性的原因,以前我們父子之間很少交流,但這一次我們父子進行了一次徹底的長談。我知道從那一刻起,在父親的眼中,我已經長大了,從一個任性倔強的孩子成長為一個開始考慮承擔家庭責任的大人。父親義無反顧地告訴我:"你還是準備考博吧,我和你媽都希望你能考上博士。"這就是我可憐、可親、可敬的父母,他們遠在千里之外卻無時無刻不掛念在異鄉求學的兒子,只有他們最了解兒子內心深處的想法。
掛了電話,回想起自己求學的每一階段無不讓父母操碎了心。想起小學時,母親每天早上6點鐘準時叫我起床,無論刮風下雨把我送到村子那一頭的學校上早自習。每當臨近期末考試時還要每天為我煮一個雞蛋增加營養。想起初中時,晚自習回去稍微晚一點,父親就會到學校來接我。想起高中時,父母要用自行車載上百十斤糧食,到離家幾十里遠的學校給我換糧票。想起讀大學時,每次假期結束返校,母親總是盡可能地多給我幾塊錢,我知道這是母親稱鹽買油的錢啊!往事一幕幕浮現在我的腦海中,父母為了我學業有成已經付出了太多,然而突然間我明白了,讀博士不僅僅是我自己的理想,也是父母對我的期望。都說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到今天我才明白,在該讀書時沒有書讀的父母的眼中,讀書是多么神圣的一件事情!他們只能寄希望于他們的兒子來實現他們的夢想、了卻他們的遺憾,我又怎么忍心讓他們失望呢?
終于下定決心考博了。懷著對中國科學院無限的崇敬,抱著對病毒學濃厚的興趣,背負著父母殷切的期望我毅然決然地報考了我心目中向往已久的科學圣殿--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接下來就是緊張的復習備考階段。這時候時令已進入冬季,福州的冬天也是寒冷的,從海上吹來的風無孔不入,帶走身上本就不多的熱量。而我想到了北方家中的母親每天天不亮還要冒著嚴寒騎行數十里去賣菜,患有頸椎病的父親還要去打零工貼補家用,我實在沒有任何絲毫懈怠的理由。
三個月后的那場考試將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考試,十幾年的求學生涯能否繼續取決于此。我知道,即使失敗了我還有第二次機會。可年邁的雙親已經很脆弱,不堪再承受兒子的任何一次失敗帶給他們的打擊。我又怎么忍心用自己的一次失敗去摧殘父母早已因過度操勞而憔悴不堪的心?所以,我不斷提醒自己,一定要努力,要考上,因為這不僅僅是對自己十幾年的求學生涯有個交代,更是對含辛茹苦、省吃儉用數十年養育我成人、供我讀書的父母有個交代。
為了備考,春節我沒有回家,一個人留在了清冷的學校復習。當除夕的爆竹聲響起的時候,我撥通了家里的電話,淳樸的父母不善于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情,只是在電話那頭反復叮囑我:好好復習,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擔心。不要心疼錢,不夠花了就跟家里說一聲,過年了,買點餃子吃。掛了電話,我已是淚流滿面,后來才想起來,我連一句祝福的話都沒和爸媽說。我只能在心底對父母說:爸媽,請你們原諒兒子的不孝,當別人家里除夕團圓、其樂融融時,我卻遠在千里之外,要你們為我操心、為我牽掛。我一定會好好復習,不辜負你們的期望的!你們就安心在家吃年三十的餃子吧!
當我將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錄取通知書交給父親看時,父親表情肅穆地將手洗得干干凈凈接了過去,掩飾不住的喜悅從額頭的皺紋里綻放出來。
20多年了,第一次沒有在家過春節,少了我的家里會不會冷清很多呢?今年的春聯父親能貼正嗎?媽媽的餃子還會是我最喜歡的餡嗎?年初一的鞭炮誰來燃放呢,是妹妹嗎?常年在外求學,有種種借口不去想念父母,可真的知道父母無時無刻不在掛念著我。
經過緊張的復習備考階段,考期臨近了。各種各樣的擔心和憂慮都有,壓力真的很大。怕父母知道我哪天考試會緊張得睡不著覺,我騙父母說離考試還有一個多月呢。從小學到高中到大學,每一次重要的考試,父母都會緊張得徹夜難眠,考試的前夜都千叮嚀萬囑咐我早點休息,不要熬得太晚,晚上睡覺蓋好被子別著涼。考試那天早上還要按時叫我起床,安慰我不要緊張,鼓勵我要有信心。其實,我知道他們比我還要緊張!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我不愿再讓父母分擔我的壓力,他們已經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但我還是在考試前一天撥通了家里的電話,我需要他們感情的支持,我希望聽到他們的聲音,這樣我走進考場的時候,心里才踏實。被蒙在鼓里的父母在電話里再一次安慰我: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擔心,好好復習。可憐的父母這時還不知道我第二天就要走進考場。原諒我吧,爸媽,我實在不愿你們再為我擔心,我一定要用最好的成績來報答你們!
為期一天半的考試終于結束了,感覺整個人都快虛脫了。自己考得怎么樣,心里實在沒底,我甚至懷疑自己能否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勝出。曾經的豪言壯語,現在想來都感覺有點淺薄可笑。
等待公布成績的日子實在是一種煎熬,什么樣的想法都有過,想得最多的還是如果考不上,我怎么去向自己的父母交代,又怎么有臉去見他們?
經過了漫長的等待,終于到了公布成績的日子。當研究生部的老師告訴我以總成績第一名被錄取時,我沒有太多的喜悅和興奮,這是我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的事情。曾經想過要考取第一名,卻不曾想到真的拿到了第一名。在第一時間,我將這個消息告訴了父母。從聽筒里我能感受到父親的激動和興奮以及母親的喜悅和解脫。他們的兒子將要讀博士了。種了一輩子地,侍弄了幾十年莊稼,卻把自己的兒子培養成了一名博士,這是值得他們驕傲的事情。能成為父母的驕傲或許是一個兒子對父母最好的報答。
前面的路還有很長要走,但我的父母--將希望完全寄托于下一代身上的中國最標準、最普通的農民或許從此真的可以松口氣了!
當我回到家里,將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錄取通知書交給父親看時,父親表情肅穆地將手洗得干干凈凈接了過去,掩飾不住的喜悅從額頭的皺紋里綻放出來。好久沒見父親這么高興了,父親真的老了,要戴上老花鏡才能看清我的錄取通知書。對不起,爸爸,這一天我讓您等了太久。只有小學文化的母親,沒有看我的錄取通知書,卻看懂了我們父子的表情,因為她那么專注地看著我們,我從她的眼睛里看到了幸福!
這就是我的考研歷程,正如我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離不開父母的鼓勵和支持還有呵護。真心感謝我的父母,他們是我奮斗進取的原動力!
——中國機械發展史淺述。
引文
機械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類物質文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機械的發明是人類區別其他動物的一項主要標志,機械技術在整個技術體系中占有基礎和核心地位。機械技術與人類社會的歷史一樣是源遠流長,它對人類社會生產和經濟的發展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中國的機械工程技術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輝煌,不僅對中國的物質文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對世界技術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中國的機械工程技術史的研究還相對比較薄弱,發展也不平衡。微觀研究方面的工作較多,而宏觀研究方面的成果較少。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疇的探討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這方面的工作也亟待加強。本文主要探討古今的機械概念及其演變、中國機械工程機械史的范疇與方法、中國古代機械史的分期與研究現狀等問題,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以就正于專家學者。
1什么是機械
1.1關于機械
什么是機械呢?其實機械就是及其與機構的總稱。英文中機械(machine),源自于希臘語之mechine及拉丁文mecina,原指“巧妙的設計”,作為一般性的機械概念,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主要是為了區別與手工工具。在中文中“機械”詞語由“機”與“械”兩個漢字組成。“機”——原指局部的關鍵機件;“械”——在中國古代原指某一整體器械或器具。這兩字連在一起,組成“機械”一詞,便構成一般性的機械概念。
1.2機械的特征
由此即可得出普遍機械特征。第一機械是一種人為的實物構件的組合;第二機械各部分之間具有確定的相對運動。第三機器具備機構的特征外,還必須具備的特征即能代替人類的勞動以完成有用的機械功或轉換機械能,故機器能轉換機械能或完成有用的機械功的機構。從結構和運動的觀點來看,機構和機器并無區別泛稱為機械。
1.3機械的定義
機械是物體的組合,假定力加到其各個部分也難以變形。
這些物體必須實現相互的、單一的、規定的運動。把施加的能量轉變為最有用的形式,或轉變為有效的機械功。
一切具有確定的運動系統的機器和機構的總稱。如機床·拖拉機等;呆板;不靈活。
1.4機械工程
而相應的工程領域——機械工程就是以有關的自然科學和技
術科學為理論基礎,結合在生產實踐中積累的技術經驗,研究和解決在開發設計、制造、安裝、運用和修理各種機械中的理論和實際問題的一門應用學科。
在現代各個工程領域的發展都要求機械工程有與之相適應的發展,都需要機械工程提供所必需的機械。某些機械的發明和完善,又會導致新的工程技術和新的產業的出現和發展。例如大型動力機械的制造成功,促成了電力系統的建立;機車的發明導致了鐵路工程和鐵路事業的興起;內燃機、燃氣輪機、火箭發動機等的發明和進步,以及飛機和航天器的研制成功導致了航空、航天事業的興起;高壓設備的發展導致了許多新型合成化學工程的成功等等。
機械工程就是在各方面不斷提高的需求的壓力下獲得發展動力,同時又從各個學科和技術的進步中得到改進和創新的能力。
2機械的歷史
機械是伴隨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逐漸發展與完善的。從原始社會早期人類使用的諸如石斧、石刀等最簡單的工具,到杠桿、轆轤、人力腳踏車、獸力汲水車等簡單工具,發展到較復雜的水力驅動、風力驅動的水碾和風車等較為復雜的機械。18世紀英國的工業革命以后,以蒸汽機、內燃機、電動機作為動力源的機械促進了制造業、運輸業的快速發展,人類開始進入現代化的文明社會。20世紀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自動控制技術、信息技術、傳感技術的有機結合,使機械進入完全現代化的階段。機器人、數控機床、高速運載工具、重型機械及其大量先進機械設備加速了人類社會的繁榮與進步,人類可以遨游太空、登陸月球,可以探索遼闊的大海深處,可以在地面以下居住和通行,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機械,機械的發展已進入智能化階段。機械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生產和服務的五大要素(人、資金、能量、材料、機械)之一。
2.1中國機械運用的歷史
2.1.1中國傳統機械時期
這一時期是中國機械發展的第一個時期,石器的使用標志著這一時期的開始。這是一個漫長的時期,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相當于舊石器時代。這一階段的工具主要用石料和木料制作,同時也有一些骨制工具。這一階段后期出現了磨制的石器,使工具的形狀趨于合理。弓箭的出現表明這時的機械技術已有了一定的水平。
第二個階段相當于新石器時代。這一階段對石器的選擇、切割、磨制和鉆孔等都有了一定的要求。這時還出現了原始紡織機、制陶轉輪等較復雜的機械,反映了這一階段機械的發展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
第三個階段大約從新石器時代末期到西周時期。從動力方面看,這一階段已經開始使用畜力和風力作為原動力。農業機械的種類更多,還出現了桔槔、轆轤等復合機械工具。商代青銅工具和器械開始得到較廣泛的應用,到西周時期,青銅冶鑄技術達到了高潮。青銅器的出現標志著一種新的機械技術和制造工藝的誕生。青銅冶鑄工藝在這一階段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逐漸成熟的過程。商中期已廣泛使用分鑄法等先進工藝。這一階段后期,陶范熔鑄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總的來看,這一時期在動力方面由只利用人力發展為人力、畜力等并用。在材料方面由以石質材料為主發展為以木、銅質材料為主。在結構方面由簡單工具發展為復合工具和較為復雜的機械。在原理方面從杠桿、尖劈等原理的利用發展為對慣性、摩擦、彈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在制造工藝方面經歷了由石器制造工藝向銅器和其他機械工藝的轉變。這些情況說明在這一時期中國傳統機械技術已經形成并有了一定的發展。
從春秋時期開始,我國傳統機械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一時期鐵器開始得到使用,使古代機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鋼鐵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為制造高效生產工具提供了條件。隨著鋼鐵技術的產生、鑄造、鍛造和柔化處理等機械熱加工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從春秋時期開始,就已用生鐵來鑄造多種機械,特別是農業機械。這一時期鍛造工藝有了新的發展,許多工具都是用鍛造方法制成的。戰國早期就已出現鑄鐵柔化處理技術,到東漢末期,大多數鑄造的機械工具都經過了柔化處理。
在動力方面,這一時期除使用前面的動力外,開始利用水力為機械的原動力,出現了一些水力機械。在結構原理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在不少機械上出現了齒輪機構、凸輪機構和曲柄連桿機構等復雜的傳動機構。水排、水碓、指南車以及渾天儀、地動儀等機械的出現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機械在結構原理方面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這一時期的農業機械發展很快,出現了三腳樓這樣的重要播種機械。還發明了高效糧食加工機械—風扇車。磨、碓等谷物加工機械都已出現,并有了很大的發展。東漢時期還出現了用了齒輪傳動的連磨和用水力推動的槽碓和水碓。西漢時期已有犁壁出現,到東漢時期犁的結構已經基本定型。在紡織機械方面出現了手搖紡車、布機和提花機等重要機械。這一時期的造船技術已比較發達,櫓、舵、帆等部件逐漸完善了起來,并且能夠制造大型的樓船和戰船。
在這一時期,生產過程中的機械系統有了很大的變化。許多機械已用自然力代替人力作為原動力。對機械的操作開始由直接操作向間接操作轉變。動力和運動的傳輸開始由機械本身來完成。對機械的控制開始由人的直接控制向間接控制發展。水排、水碓和馬排等機械具備了機器的基本組成要素,都已具有原動機、傳動機。
唐末時期機械制造已有較高水平。如西安出土的唐代銀盒,其內孔與外圓的不同心度很小,子母口配合嚴緊,刀痕細密,說明當時機械加工精度已達到新的水平。
在運輸工具方面,人力和水力并用,在技術上有進一步發展。南朝齊祖沖之所造日行百里的所謂千里船和南朝粱侯景軍中的160槳快艇,都是人力推進的快速艦艇,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車船。唐代的李皋對車船的改進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水力機械也有新的進展,唐代已有筒車,從人力提水發展為水力提水。南末末期又創造出先進的水轉大紡車,三摧、五摧(錠)手搖紡車曾是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人力紡紗機具。元代薛景石所著《梓人遺制》是木工名家總結親身經驗之作,并詳細記述了當時通行的紡織機具和車輛,以古代著名的木制機械技術專著而留世。
這一時期天文和計時儀器發展迅速。北宋蘇頌和韓公廉等制成的木構水運儀象臺,能用多種形式表現天體時空的運行。它由水力驅動,其中有一套擒縱機構。水運儀象臺代表了當時機械制造的高度水平,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天文鐘。元代的滾柱軸承也屬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機械裝置。
明初的造船業已有很大進展。鄭和所乘寶船是古代最大的遠洋船舶。
當時的機械制造主要仍靠手工操作。大者如千鈞錨,是靠人工先鍛成四爪,然后依次逐節鍛接。小者如制針用的冷拔鋼絲,也用手工制成。
明代已有活塞風箱。它是宋元木風扇的進一步發展,風箱靠活塞推動和空氣壓力自動啟閉活門,成為金屬冶鑄的有效的鼓風設備。
在明中葉或稍前,木帆船已能逆風行駛,并擁有全風向航行的能力,如:揚州立帆式風輪,這是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木船風帆的進一步發展。長期以來,中國沿海一帶多利用它推動翻車,以提取海水曬制食鹽。
機械技術的進步促進了學術研究。王徵于1627年編譯和出版了《遠西奇器圖說錄最》,介紹了西方機械工程的概況。來自西方的自鳴鐘表和水銃等也在一定范圍內得到流傳。
1634~1637年,明朝的宋應星編著和出版了《天工開物》。記載了不少有關機械制造和產品性能的情況。內容涉及泥型鑄釜、失蠟法鑄造以及鑄錢等鑄造技術,還記述了千鈞錨和軟硬繡花針的制造方法、提花機和其他紡織機械以及車船等各種交通工具的性能和規格等。
2.1.2近代機械時期
(1840~1926)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由封建統治開始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這個時期誕生的機械工業,從一開始就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點:中國最早使用動力的機械廠是外商辦的;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機械廠是清政府經營的軍火企業;中國民族資本創辦的企業,一直處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買辦的壓迫之下。
外商在中國經營的機械廠 鴉片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取得了在中國沿海和內河的航行權。為了適應航運業發展的需要,外商首先在中國建立了船舶修造廠。1845年英國人J.C.柯拜在廣州黃埔設立的柯拜船舶廠,是中國領土內最早的一家外資機械廠。1854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不久,外商在黃埔經營的船塢船廠增至5、6家。英、美商人并紛紛在華東設立船舶修造廠,其中較大的有英商辦的上海祥生船廠、耶松船廠和和豐船廠。至19世紀60年代末,外商在廣州、 上海、廈門、 福州等沿海口岸建立的大小船舶修理廠已達22家,雇用的中國工人達9000人。外商在中國經營的機械工業除船舶修造廠外,還有鐵路車輛修理廠,如1880年英國人在唐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鐵路車輛修理廠(原名胥各莊修車廠,1899年遷至唐山,已有工人約3000人,更名為唐山修車廠)。1901年德國人在青島四方村建立了青島鐵路工廠(現四方機車廠前身)。這兩個工廠都是當時規模較大的企業。據1908年統計,外資經營的34個主要機器廠中,船舶修造廠28個,占82%;鐵路車輛工廠3個,占9%。這些廠以英商經營的最多,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二。
20世紀初,日本在東北加緊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日俄戰爭后,在南滿地區,開辦了一批機械工廠。到20年代已有較大的鐵路、造船、礦山機器等機械制造廠20多家。南滿鐵道株式會社于1906年擴建了接收帝俄的大連鐵路工廠、撫順煤礦機械廠(現撫順重機廠的前身)。1907年新建了沙河口鐵路工廠(現大連機車廠前身)。1908年川崎造船所擴建了接收帝俄在大連的船塢和工場。設大連分廠(現大連造船廠前身),至1914年已發展成為擁有日籍職工2800余人、中國工人 1萬余人的大型修造船廠,能修造5000噸級輪船。新建的大型機械廠有:1917年建立的大連機械制作所(現大連重型機器廠前身)、大連鐵工所和1919年建立的安治川鐵工所等。
1919年美商在上海曾建立專為裝配機器的慎昌工廠(現上海鍋爐廠前身)。美商對中國主要是輸出機器設備,長時期占中國進口機器設備總額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所辦機器廠較少。
清政府設立的軍工廠 1861年曾國藩創辦安慶軍械所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座機械廠。1863年他又派容閎赴美采購機器,籌備建立規模較大的近代機械工業企業。1862年李鴻章先后命丁日昌、韓殿甲和英人馬格里分別在上海、蘇州建立三個洋炮局。蘇州洋炮局使用蒸汽機動力并雇用外籍人員,但規模不大,仍主要以手工方式生產。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初,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和各省先后辦了大大小小的軍事工廠20多個,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江南制造總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和湖北槍炮廠。
江南制造總局 簡稱江南制造局,1865年6月8日建局(圖1、圖2)。曾國藩和李鴻章以收購的上海虹口美商T.J.佛而士1863年開辦的旗記鐵工廠(修造輪船)為基礎,將原設上海的兩個洋炮局并入而成立。容閎從美國購買的機器百余臺也在同年運抵上海全部投入該局,至1891年全局已擁有機器廠、槍廠、火藥廠、炮彈廠、水雷廠、鑄銅鐵廠、熟鐵廠、煉鋼廠等13個工廠和一個工程處,職工達3500余人。各種機床662臺,還附有廣方言館、工藝學堂、翻譯館等。江南制造局前后基建投資共用銀約200萬兩,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最早使用機器生產的近代軍事工業企業,是中國自辦近代工業的開端。它制造出中國的第一艘近代兵輪(恬吉號),煉出中國第一爐鋼水,創辦了中國第一所機械工業制造學校,并最早從外國引進先進技術。
金陵制造局 1865年李鴻章將安慶內軍械所和蘇州洋炮局遷至南京擴建而成(圖3)。到19世紀80年代后期已擁有10余個工廠,基建共用銀50余萬兩。
福州船政局 1866年左宗棠建立(圖4)。1869年開始生產,擁有16個工廠、3座船臺。投資用銀達135萬余兩,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專業船舶制造廠。1881年生產的 3艘2400馬力、排水量2200噸的巡海快船,是當時中國自已裝配制造的最大軍艦。至清末共裝配建造兵船40艘,占同期國內自制兵船58艘的70%。1871年船政局所屬鐵廠首先采用新的冶煉技術,安裝吊車,鑄造大型汽缸,購置3噸汽錘鍛造大軸,建成中國機械工業最早的鑄鍛車間。
天津機器局 1866年北洋通商大臣宗厚創辦,1870年由李鴻章接辦擴充,先后共用銀110余萬兩,規模僅次于江南制造局。除軍火外,還制造了挖泥船、皇家游艇等,并設有水師學堂。在1908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被毀。
湖北槍炮廠 1890年張之洞在漢陽創辦,1895年正式開工,主要生產槍炮。設備較全,具有一定規模。
其他軍工企業 這一時期各地方政府還設立了很多軍工企業,主要的有1872年左宗棠設蘭州機器局(蘭州通用機器廠前身),1874年兩廣總督在廣州設廣東機器局。1875年山東巡撫設山東機器局,1877年四川總督設四川機器局,1881年吳大澂設吉林機器局,1883年在北京設神機營機器局,1894年設奉天制造局,1898年設山西制造局。此外,還有1895~1904年新設的新疆機器廠、江西(南昌)子彈廠、河南(開封)機器局、湖南(長沙)槍廠等。
這些軍工廠后來有不少發展成為重要的兵工廠。如江南造船廠的前身就是江南制造局。漢陽兵工廠(即湖北槍炮局)生產的“漢陽造”步槍,曾是當時中國陸軍的著名步槍。金陵制造局、奉天制造局、山西制造局分別是后來著名的金陵兵工廠、沈陽兵工廠、太原兵工廠的前身。
中華民國成立初期,北洋軍閥繼續擴建或新建了一批軍事工廠。如1915年建立的河南鞏縣兵工廠、湖南兵工廠,1919年擴建的沈陽兵工廠。1913年前后,北洋政府在北京南苑清河設飛機修造廠,是中國最早的飛機廠。
清末和民國北洋政府時期,軍事工業在機械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據1913年統計,共有軍工企業23個,分布于21個省,擁有工人28500人,資本1.28億元(銀元),分別占全國機械工業的60.7%和80.4%。
民族資本經營的民用機器廠 隨著外輪修配業務的增加,加上19世紀60年代以后清政府的洋務活動逐漸擴展到開辦礦務、輪船、電報、鐵路等部門,民族資本辦的輕工業也有所發展。與此相適應,民族資本家經營的民用機械工業開始興起。
1866年設立的上海發昌鋼鐵機器廠,是中國民族資本家開辦的第一家機械廠(1900年被英商耶松船廠兼并)。在這一時期開辦的還有廣州的陳聯泰機器廠、上海的甘章船廠等。1880年前后,上海的建昌銅鐵機器廠、均昌機器廠、廣德昌機器造船廠、公茂機器廠、廣州的均和安機器廠等相繼開辦,是中國民族資本開辦的最早一批機械廠。這些廠開辦時一般為手工打鐵作坊,以后才逐步采用機器生產。如上海發昌廠創辦時,只是一個小量生產修配船用零件的手工鍛造作坊,1869年才開始使用車床,1876年開始制造小型輪船。1872年開辦的漢陽榮華昌翻砂廠,1890年開辦的上海順昌翻砂廠是中國最初的專業鑄造廠。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后,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獎勵發展民族工商業的法令。1898年頒發《振興工藝給獎章程》,規定凡發明軍用船械者,專利50年,發明日用新器者,給工部郎中實職,專利30年;仿制西器之制法未傳入中土者,給工部主事職,專利10年。1903年頒發《公司注冊試辦章程》,獎勵設立公司。1906年頒發《獎給商勛章程》,鼓勵制造新機器。1907年頒發《華商辦理實業爵賞章程》,規定凡辦1000萬元以上之實業者賞男爵,2000萬元以上者賞子爵。這個時期,國內對機械產品的修造需求逐步增加,民族資本經營的機械工業有一定的發展。如1913年與1895年比較,民用機械工業的職工人數由4457人增至18450人。這一期間,上海民族資本家新辦了86個機械廠,加上以前的共有96個廠。有名的漢口周恒順機器廠(1895年開辦,為武漢汽輪機廠前身)、上海求新機器輪船廠(1902)、上海大隆機器廠(1902)、漢口揚子機器廠(1907)就是在這個時期創辦的。但是這些民族資本經營的企業,規模遠不能與同期外資機械廠相匹敵。如當時比較大的兩個民營機械廠,求新機器輪船制造廠資本為70萬元,揚子機器廠為49萬元;而英商上海耶松造船公司和瑞镕船廠,1913年的資本分別為557萬兩(折銀元770萬元)和76萬兩(折銀元105萬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無力東顧,進口機械設備減少。1915~1924年是中國民族資本發展機械工業的黃金時代。如上海民族資本經營的機械廠由1914年的91家增加到1924年的 284家。其中車床專業修造廠10家(原來有的廠制造過少量車床,但都自產自用,沒有專業廠);動力機械和農產品加工機械修造廠由16家增加到48家;紡織繅絲機械修造廠由13家增加到50家;針織機械修造廠由3家增加到39家。上海華通電業機器有限公司(1919年開辦,為上海華通開關廠前身)、山東濰縣華豐機器廠(1920年開辦,“七七事變”后被日軍強行遷至濟南,為濟南柴油機廠前身)等都是這時創辦的。日用機器產品制造廠也在這時開始創設。如1915年在煙臺創辦了中寶時鐘廠,是中國第一個鐘廠;1919年在上海創辦了協昌、潤昌縫紉機行,為中國最早的縫紉機廠。但這些靠民族資本發展起來的機械廠,基本上都是小廠。據1920年對上海114家民族資本機械廠的統計,平均每廠只有機床5.9臺,工人25人,并有30%的廠不用動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至1926年北伐戰爭以前,由于內戰頻繁,同時又受洋貨傾銷和外國廠商打擊,除大隆機器廠等個別企業有所發展外,民族資本經營的機械工業陷入困境。例如求新機器造船廠因負債過多,被迫接受法國資本、控制權轉入法國人手中;揚子機器廠受日貨、日資打擊,被迫加入漢冶萍公司。
機械產品生產 19世紀60年代初,中國開始制造軍火和民用機械產品。如安慶內軍械所1862年制造出中國第一臺蒸汽機,1865年制造了中國第一艘木質機器輪船“黃鵠”號(船體由清末有名的科學家華蘅芳、 徐壽等人設計,時速6海里)。江南制造局1868年8月制造了中國第一艘木質明輪、排水量為 600噸的近代兵船“恬吉”號(392馬力,后改名“惠吉”號),并于 1867~1876年期間為裝備自己制造了車床、刨床、鉆床、銑齒機、鋸床、卷板機、蒸汽錘、夾板錘等多種設備。胥各莊修車廠1881年造出中國第一臺 0-3-0型蒸汽機車“中國火箭”號。這個時期主要行業生產的重點產品有艦船、動力機、機床、農產品加工機械、輕工紡織機械、通用機械和兵器。
造船 江南制造局于1872年裝配制造了排水量2800噸、1800馬力的大型兵船“海安”號,1920年前后為美國裝配制造了4艘排水量達14750噸、3430~3668馬力、時速達10.5海里的遠洋運輸艦。福州船政局于1883年裝配制造了2400馬力的“開濟”號兵船,1906年裝配制造了排水量3074噸、3000馬力的“寧紹”號兵船。
動力機械 1918年江南制造局生產了為萬噸遠洋運輸艦配套的3430和3668馬力蒸汽機。1908年廣州均和安機器廠仿制了單缸臥式低速8馬力煤油機,這是中國最早的內燃機產品。1909年上海求新機器輪船廠制造了 5馬力煤氣機,1910年制造了4~6馬力煤油機和25馬力煤油、煤氣雙燃料發動機。1913年廣州協同和機器廠制造了中國第一臺燒球式40馬力柴油機。1924年上海新祥機器廠首先仿制成16馬力、24馬力等 5種規格低速重型柴油機。
機床 除江南制造局等自產自用的機床外,1915年上海榮昌泰機器廠制造出中國第一臺車床(4英尺腳踏車床,仿英國產品制造)。這個廠也是中國第一家制造車床的專業廠。1918年上海王岳記機器廠制造出中國第一臺3號萬能銑,1926年上海豐泰機器廠和福昌祥機器廠分別制造出1號、2號萬能銑。
農產品加工設備 1887年上海張萬祥福記鐵工廠仿制出日式軋花機。1900年上海永昌機器廠仿制了意大利式繅絲機。其他如黃豆榨油機、棉子榨油機、碾米機等也于1905~1909年期間先后生產出來,如漢陽周恒順機器廠在1905年已經制造了成套磚茶、榨油設備。
輕紡設備 1900年上海曹興昌機器廠制造出平面對開印刷機。1912年上海家興工廠制造出手搖襪機及小型針筒槽銑床。
通用工礦設備 1907年前后,漢陽周恒順機器廠已經生產了15~30馬力的抽水機和60~80馬力的卷揚機。1922年上海增茂五金廠開始生產小口徑低壓閥門、管接頭。1926年上海華德機器廠生產的鑄鐵閥門,最大口徑6英寸。
兵器 1878年制成 40磅(彈丸重)、4.7英寸鋼膛熟鐵箍前裝炮。1884年制成37毫米架退式后裝炮。1888年制成第一門250磅、9英寸后裝要塞炮。1892年制成800磅、12英寸要塞炮。1893年制成漢陽式79步槍。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制造出新型迫擊炮、步兵炮、山炮等。在技術上已有相當的進步。
2.1.3現代機械時期
(1927~1949)
1937年"七七事變"前的機械工業 從1927年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國機械工業起色不大。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中國東北領土,規模較大的沈陽兵工廠等悉為敵人侵占。這一時期,在全國范圍興起的抵制外貨高潮推動下,機械工業也有過局部的、短暫的發展。國民黨政府1931年在上海籌建中央機器廠(后因抗戰爆發而停頓);1936年在湘潭開始籌建中央電工器材廠(因抗戰爆發遷昆明),下設電線、燈泡、電話機、電機四個分廠。兵工系統重點擴建了南京、漢陽等兵工廠。航空委員會于1934年在杭州建設了中央飛機制造廠,1936年在南昌建立了制造轟炸機的飛機廠。到“七七事變”前,中國機械工業具有一定修造能力的工廠,在民用機器制造方面主要有新中工程公司、永利化學公司機器廠和大隆、環球、周恒順、新民等機器廠;在修造船方面主要有江南、馬尾、求新、大沽、黃埔等廠;在鐵路機械修造方面主要有長辛店、唐山、四方、江岸等廠。但總的看來,基礎仍很薄弱,裝備落后,大多數廠只有普通的車、刨、鉆床,有銑床、磨床的很少。基本上沒有精密的計量、測量儀器。包括軍工廠在內,全國有鑄鋼能力的只有 9個廠,共擁有電弧煉鋼爐12座,容量13.65噸,最大的2噸。技術力量也很弱,除國營廠外,民營機械廠只有上海的大隆、新中、新民、濟南的陸大,漢陽的周恒順,重慶的華興等少數機械廠有工程師。這個時期在主要原材料和零件進口情況下生產的主要產品品種有自動螺絲機、燈泡用鎢絲機,排水量4275噸長江客貨輪、排水量2383噸的護航艦;40、50馬力以下的柴油機,200馬力以下的煤氣機;200千瓦以下的交流發電機及電動機、6600伏以下的變壓器;18英尺普通車床、14英尺龍門刨床以及搖臂鉆床、萬能銑床、沖床等中小型機床和鍛壓設備;小型離心泵、風機、空氣壓縮機以及輕紡工業的小型紡紗廠、織布廠、繅絲廠、制革廠的成套設備等。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為侵略目的在中國大量設立機械廠。據不完全的資料,至1938年止,除滿洲飛機制造廠等直接生產軍工產品的工廠外,在中國新設 200多個機械廠,其中設在沈陽、大連、鞍山、撫順等地的有180多個。
抗日戰爭時期的機械工業 抗戰初期,沿海和一些省市的機械工業在敵人炮火直接破壞和匆忙內遷中遭到巨大損失。如上海,1937年“七七事變”之初,民族資本經營的機械廠570家,“八一三”戰爭爆發后,除內遷66家外直接毀于炮火的 360家。設在浦東、楊樹浦區略具規模的10個船舶修造廠,全被日軍占領,租界幸存的百余家機械廠,生產也全部停頓。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后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租界地區由于所處的特殊地位,機械工廠一度有所發展。從1938年起,原在租界的百余家機械廠陸續復工,接著又有200多家原在戰區的機械廠遷入恢復生產,以后又增設 400多家。累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設在租界的民族機器廠共達784家。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占領租界,對機械廠進行登記控制,強迫收購鋼鐵材料和機床等重要物資,機械廠又被迫減產、停業,逐步陷于癱瘓。
淪陷區的機械工業多數被迫轉為生產軍需用品,為日本侵略戰爭服務。如上海大隆機器廠,日軍占用后改名大陸鐵工廠,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轉向軍火生產。擁有機床 180多臺的華北最大機器廠──山東濰縣華豐機器廠,1938年被強行中日合營并遷至濟南改名歷山鐵工廠,生產軍需品。江南造船所被日軍占用,一切業務直接為日軍侵略戰爭服務,在這一時期平均年建造中型以上船舶20~30艘,并大量修船,工人最多時超過萬人。因日本侵略戰爭的需要,有的老企業一再擴大,如大連機車車輛廠,職工由戰前的 500~ 600人,1945年增至6800多人;此外在天津、上海、武漢日本人還新建了一些機械廠。
抗戰時期的機械工業以從沿海戰區內遷的企業為主體。民族資本經營的機械工廠,至1941年底內遷 230家,復工者198家,規模較大的如重慶的周恒順機器廠、順昌鐵工廠、新民機器廠、民生機器廠、中國機器廠,五通橋的永利化學公司機器廠,廣西的紡織機械廠,湖南的新中工程公司等。內遷的國營機械廠主要有兵工署所屬設于昆明、重慶、滬州、桐梓、萬縣的10多個兵工廠;航空委員會的第一、第二、第三制造廠和大定發動機廠;還有交通部門的鐵路工廠、汽車修配廠、通訊器材廠等。這些企業在搬遷過程中歷經種種困難,元氣大傷。在這一時期,國民黨政府也新建了一批機械廠,大多數設在昆明、重慶。如資源委員會1938年在昆明設立的中央機器廠,下設7個分廠(車間):一分廠為鑄鍛專業生產,二分廠制造鍋爐及蒸汽機、汽輪機,三分廠制造內燃機,四分廠制造電機及有關器材,五分廠制造機床及工具,六分廠生產紡織機械,七分廠生產通用機械;中央電工器材廠,設有電線、電子管、照明設備、電話及電機等分廠;交通部1938年在重慶設立的中央汽車配件廠;農林部設立的中國農業機械公司重慶廠等。這個時期,由于國際運輸斷絕,進口銳減,加以戰爭需要,促使機械工業有一定發展。1943年,大后方除有近百家軍工廠外,共有民用機械工廠1477家,工人69508人。機械工業成為三大工業部門(紡織工業、化學工業、機械工業)之一,廠數、資金和工人數分別占全部工業的28.05%、22.73%和19.33%。
這一時期,各主要企業生產的重點產品在動力機械方面有:恒順機器廠的120和180馬力船用蒸汽機,新中工程公司的65馬力、1800轉/分的四缸柴油機,中央機器廠的250馬力、600轉/分的煤氣發電機組,上海機器廠的小型水輪機等;在交通機械方面有:中國汽車制造公司的桐油汽車,新中工程公司的煤氣車,交通部汽車配件廠的汽車齒輪等;在輕紡機械方面有:中央機器廠、經緯紡織機械廠及廣西紡織機械廠的大型紡織機械;在機床和工具方面有:中央機器廠、中央工業試驗所機械廠的車床、銑床、磨床和銑刀;在試驗儀器方面有:中央工業試驗所機械廠的油類、纖維、紡織、金屬等試驗儀器;在軍火方面有:兵工署各廠的150毫米迫擊炮、中正式79步槍等制式兵器等。此外,還有航空器材方面的產品。全國共生產機床 2615臺、交流電動機22000千瓦、變壓器16000千伏安、內燃機3900馬力、蒸汽機 4500馬力。
抗戰勝利后到1949年的機械工業 這個時期,中國機械工業進一步走向衰退。東北地區是日本軍閥策劃建立的戰略后方基地,當時機械工業已初具規模。由于日軍投降時的破壞,東北地區的機械工業遭到嚴重損失。國民黨政府在上海接收了160多家日偽控制的機械廠,其中規模最大的原英、美、法商經營的機器廠如英聯、馬勒、求新等造船廠交還外商,原屬民族資本家經營的機器廠如大隆、振隆等也發還原主。有 7家日偽經營的機器廠被改組為官僚資本機器廠,剩下的小廠全部停工,由上海“敵偽產業處理局”拍賣,但是這時的機械工業,由于市場蕭條,無人投標。表為1947年機械產品產量。
1948年上海市約有機械廠1200家,全部開工的只有10%,半停產的80%多,停業的5%。開工和半開工的也主要是承擔修配任務。
蘇區和解放區的機械工業 1927年秋收起義后,在井岡山、湘鄂贛、鄂豫皖、閩北、閩西、海南島、陜西各革命根據地相繼建立兵器修械所(組)、地雷廠等。1931年10月在江西省興國縣官田鎮建立中央蘇區兵工廠;二方面軍在湖南永順建立兵工廠;1932年四方面軍在四川道江建立兵工廠。
紅軍到達陜北后,最早是1935年在瓦窯堡組建紅色兵工廠,1936年遷吳起鎮,開始只有50人左右,主要從事軍械修理,是當時解放區唯一的兵工廠。1938年初遷安塞縣茶坊鎮建立新廠。以后逐步擴充,到1943年,陜甘寧邊區已有茶坊一廠、溫家溝二廠、茶坊三廠、柴坊溝四廠等,從修配槍炮逐步發展到制造槍炮,1939年4月制造了邊區第一支步槍,1943年生產了邊區第一門炮。1948年,月產子彈達到11萬多發,擲彈筒50~60門。除軍需產品外,還大量生產民用產品,如茶坊一廠實際是一個通用機器廠,在沈鴻領導下,自行設計制造了小型車床、銑床、刨床、鉆床等,裝備兵工廠和印刷廠、造紙廠、制藥廠、紡織廠、皮革廠,煤油廠和化學廠的通用、專用設備300~400臺。抗日戰爭勝利后這個兵工廠與晉西北修械廠合并。
各個解放區都建立了大小不等的一系列兵工廠。如晉冀魯豫根據地擁有大型兵工廠7個,人員5000~6000人;晉察冀根據地的冀晉、冀察、冀熱各軍區都分別建立了3~5個兵工廠;山東根據地,在膠東、渤海、濱海、魯中、魯西南各設一個兵工總廠,下設若干專業兵工廠。抗日戰爭勝利前后,各根據地擁有工人100人以上、設備10臺以上、有固定廠房的兵工廠50余個,職工共3萬余人。設在山西黎城縣的黃崖洞兵工廠,從1939年開始建設,安裝了40多臺機床和蒸汽動力設備,生產步槍、50小炮和炮彈。在1943~1945年期間,最高月產步槍400支、50炮50門、50炮彈2000多發。
解放區的機械工業不僅制造槍、炮等武器,還生產民用產品,如太行實業公司的華豐鐵廠生產了車床、刨床和銑床,太行工具廠生產腳踏紡紗機、織布機、彈花機等。
上一篇:武漢地鐵發展歷程范文(精選4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