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漢語詞語,拼音是fā zhǎn,意思是事物從出生開始的一個進步變化的過程,是事物的不斷更新,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武漢建國后的發展歷程5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武漢建國后的發展歷程5篇
第1篇: 武漢建國后的發展歷程
18軍三個師建國后的發展
18軍部隊在1949年2月成立后,兵鋒南指,轉戰10省區,殲敵(匪)2萬余人,經過艱苦的行軍和作戰的鍛煉,已成長為一支忠于人民忠于黨,具有相當作戰能力、作風優良的野戰部隊。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2月10日,進入西藏的18軍領率機關和部隊,奉命成立西藏軍區,18軍番號撤消。1955年5月1日,西藏軍區升格為大軍區。其原屬各師發展變化如下:
一、步兵第52師
1950年10月,以52師為主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進行了昌都戰役,一舉殲滅了藏軍主力6700余人,打開了進軍拉薩的大門。
1951年底,52師進軍到拉薩、江孜、日喀則等西藏腹地,成為人民解放軍入藏第一師,是我黨在西藏維護和平協議,反對分裂,鞏固國防并力爭站穩腳跟的政治斗爭的主要依靠武裝力量。
1952年7月,為適應西藏斗爭形勢的需要,西藏軍區撤消了第52師師部,其主要領導干部和大部分工作人員分別在江孜、日喀則、山南、太昭開展地方工作。下屬第154團駐防江孜、日喀則、亞東地區,155團駐防拉薩、山南,156團則調歸53師建制。
原52師下屬各團在以后的1959年西藏平叛作戰和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中均有優異表現。1962年6月11日組建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前進指揮部(即藏字419部隊)就是以原52師部隊為主。在10月20日開始的反擊克節朗戰斗中,這幾個團發揚了52師一往無前、敢打惡仗、善打硬仗的作風和傳統,前仆后繼、英勇奮戰,全殲印軍第7旅,俘旅長達爾維準將,涌現出“陽廷安班”(155團)、張映鑫(154團)、謝道銀(155團)等英雄群體和戰斗英雄。11月中旬開展的第二次戰役中,藏字419部隊擔任打頭、斬腰、剖腹的主攻任務。第154團在追殲清剿階段共作戰30余次,擊斃了印軍第62旅旅長豪爾· 辛格準將,殲印軍千余人。而我一槍一彈未丟,沒有一人失蹤,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
1965年5月20日,奉中央軍委命令,恢復了第52師番號,下轄藏字419部隊的3個團,即第154團、第155團、第156團(由原419部隊第157團改稱)。
1969年8月,根據形勢的需要,西藏軍區陸軍第52師與陸軍第50軍149師互換防務和番號,結束了在西藏高原上近20載春秋的軍旅歷程,雖然內調四川,但它的形象同18軍番號一樣,永遠矗立在雪域高原和西藏人民的心中。
1979年2月,149師奉命赴云南方向作戰,配屬于第13軍。13軍命令第149師加強炮兵第4師18團、39師116團100迫擊炮及昆明軍區獨立坦克團第3營(欠第7連),并指揮11軍32師95團,負責殲滅沙巴地區越軍316A師主力的任務。這次作戰,149師巧妙穿插,頑強作戰,深入越境60里,控制了黃連口,攻占了沙巴縣城。殲滅了越軍316A師主力174團和148團5營及98團7營大部、148團4營及沙巴獨立營各一部。共斃傷俘越軍2338人(其中斃敵1736人,傷敵560人俘敵42人),繳獲各種槍655支, 40火箭筒65具, 各種炮51門, 各種炮彈7000余發, 各種槍彈56萬余發, 地雷8573個,各種電臺18部及其它裝備物資一部。據說軍委領導戰后評論,軍一級的屬55軍打的最好,師一級的屬149師打的最漂亮。
1985年全軍大整編,第50軍撤消番號,第149師(原52師)作為第50軍唯一保留建制的主力師轉隸第13集團軍,并增編高炮團(原50軍高炮團),仍為南方甲種師編制。
1989年3月,第149師446團2000余人經空運到達拉薩,師機關和4個團及13集團軍坦克旅兩個連經青藏線急馳拉薩,執行戒嚴任務,其行動迅速、軍威嚴整,得到了軍委領導的高度贊譽,為穩定拉薩局勢,平定騷亂起了決定作用。1990年8月圓滿完成任務回防。
進入九十年代,第149師被上級確定為應急機動部隊,成為西南快反第一師。跨入新世紀,第149師的新一代繼續發揚18軍和52師的光榮傳統,圍繞“打的贏”、“不變質”兩大歷史性課題,大力開展科技練兵,加強部隊全面建設,連年取得佳績,受到集團軍、軍區和總部的高度贊揚。在總參開展的全軍軍事訓練一級單位評比中,自1999年起連續5年榮列榜中,顯示了不凡的實力和扎實的作風。
1998年全軍體制編制大調整,149師447團(原53師157團)與南調的沈陽軍區坦克3師機械化團合編改裝為149師裝甲團。
步兵第149師原代號56016部隊,現代號77156部隊,駐防四川樂山。
二、步兵第53師
1951年4月,為了解決進藏部隊的供應問題,以53師機關為基礎和54師機關抽調人員組建了甘孜機場修建指揮部,下轄第53師(欠157團)、54師、工兵5團、8團、軍大8分校、衛校和西南軍區重型機械營、軍直屬部隊及汽車部隊。至11月20日建成試航。
1951年12月至1954年12月,53師(配屬工兵第8團)開始全面投入修筑康藏公路,負責第二公路總段。歷時三年,53師繼承新四軍鐵軍的光榮傳統,艱苦卓絕,英勇頑強,克服種種困難,共修路面462公里,架橋80座,修涵洞513個,挖土方245萬立方,開石方120萬立方,用工345萬個標準工日,完成工效143%。先后5次評功,記特等功1人,一等功196人次,二等功1609人次,三等功1.5萬人次。部隊犧牲、病故159人,受傷449人(含重傷198人),致殘28人。在這項偉大的工程中,53師同兄弟部隊一起創造了人間奇跡,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期間,1952年7月52師撤消番號后,下屬第156團編入53師建制,也參加了公路的修筑。同時本師第158團在1953年2月也奉命撤消番號,部隊分別編入第156團和第159團。修筑任務結束時,第53師下轄步兵第156團、157團和159團。
1955年4月,西藏軍區本著加強內衛兼顧邊防和不突破軍委規定的西藏駐軍總定額的原則,對部隊進行了第一次大整編和重新部署。第53師于扎木地區整編為國防步兵師,總員額1.3萬人,屬軍委編制,歸西藏軍區指揮,為軍區邊防、內衛之機動作戰部隊。該師將原18軍的幾個老團隊編入,基本保留了18軍的精華。其編制為:
步兵第154團(原屬52師)
步兵第155團(原屬52師)
步兵第157團(原屬53師)
炮兵第308團(由原屬52師的156團團部和原18軍炮兵教導隊合編而成)
直屬部隊:高炮營(由原156團1營改編)、戰防炮營(由原156團2營改編)、通信營、工兵營、衛生營、軍士教導營等。
53師原159團在這次整編中仍保留番號,為2000人的大團,調駐拉薩,歸軍區直接指揮。
1956年7月,西藏上層反動集團欲掀起叛亂,反對民主改革,首先在昌都發難。中央為穩定局勢,維護統一,決定在西藏實行收縮,執行“六年不改”方針。西藏軍區根據總參1957年4月15日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6月21日批準的西藏軍區的定額,又進行了一次較大的編制、部署調整。
在第二次大調整中,步兵第53師番號于1957年5月23日遵照總參指示予以撤消,師部和昌都警備區合并。所轄第154團調四川甘孜地區,歸成都軍區建制。155團和炮兵308團調駐拉薩,155團以1個連后增至1個營的兵力駐山南澤當,由軍區直接領導。第157團調駐江達,歸昌都警備區領導,但建制仍屬軍區。53師的老159團仍駐拉薩,并以1個營駐林芝。
1959年3月,西藏大規模叛亂爆發,原53師的154團、155團、157團、炮兵308團及老159團均參加了平叛。老159團在拉薩和山南地區平叛后,于7月10日奉命組建山南軍分區,3個營擴編為步兵第1、2、3團,此后一直鎮守山南邊防。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中,原53師的部隊表現不俗,屢建功勛。涌現出“一等功臣連”(155團)、“二等功臣連”(157團)、吳元明(山南分區步兵2團,即原159團2營)等英雄群體和戰斗英雄。
1968年2月7日,西藏軍區奉命以原西藏公安總隊為基礎,重組陸軍第53師,師部駐日喀則,下轄4個團,分別是:
新157團——原軍區步兵第153團改稱。這個團不是17軍51師153團,而是在建國初期由云南入藏駐在察隅的14軍42師126團團直一部和第1營沿革而來。這個營后來改為成都軍區公安8團,1955年4月,西藏軍區第一次大調整時,改番號為步兵第153團,納入西藏軍區建制。該團戰斗力較高,參加了剿匪、平叛和自衛作戰,有出色表現。1963年3月9日國防部授予“戰斗英雄稱號的肖明生就是該團5連炮排戰士。
新158團——原西藏軍區獨立第4團改稱,前身是平叛后由原54師160團一部組建而成,當時屬江孜軍分區。注意的是,這個158團是第三個158團了。
新159團——原西藏軍區獨立第3團改稱,前身是平叛后由原53師159團3營組建而成,當時屬山南軍分區。
炮兵第310團——新建。
1981年8月,中央軍委授予陸軍第53師159團1營炮連2班“護林滅火英雄班”榮譽稱號。
1985年10月,陸軍第53師奉命組建我軍第一個山地步兵旅,改番號為山地步兵第53旅。同期改編的還有山地步兵第52旅(即換防的原50軍149師)。相對于國外的山地旅,我軍山地步兵旅則駐扎在全球最高處,堪稱高原山地旅,世界最高處的軍事自豪!53旅旅歌:“轉戰蘇魯豫皖,橫渡天塹長江,跨越崇山峻嶺,挺進云貴川藏。我們有光榮的傳統,我們在戰斗中成長,年輕的山地旅指戰員,前進在四化建設的大道上。 駐守西藏高原,保衛祖國邊疆,團結各族人民,鞏固西南國防。我們用火熱的青春,去迎接祖國的富強,年輕的山地旅指戰員,譜寫著部隊建設的新篇章。”
第53師(旅)60余年來,從豫皖蘇、淮北大地到西藏高原,忠于黨的事業,堅決聽從指揮,能夠完成戰斗和各項任務,是一支能讓黨和人民放心的好部隊。我們相信,這支部隊一定會永遠保持人民軍隊的本色,發揚新四軍的優良傳統,繼承先烈遺志,在未來戰爭和各項工作中奪取新的勝利,爭取更大的光榮。
山地步兵第53旅原代號56023部隊,新代號為77680部隊,現駐防西藏林芝米林。
三、步兵第54師
1951年4月,54師同53師一起修建甘孜機場,同年11月建成試航。
同53師相比,54師(后配屬工兵第5團,負責第一公路總段)投入康藏公路的修筑時間上要早一些。從1950年7月初,162團到達二郎山工區參加公路的加寬加固工程、修建瀘定橋、裝卸汽車和掃除公路冬季積雪任務起,到全線貫通的四年多時間里,54師計有3年零1個月時間戰斗在康藏公路的工地上。三年多的時間里,全師投入勞動力2664萬個工日,先后歷經15個工期(每工期修路長約30公里),修成公路430公里,約占康藏公路2255公里的近1/5。在所修建的路段內,修橋41座,涵洞385道,防護工程8426米,共挖、填、開、運土石方407萬立方,按標準工程提前212天完成了任務,節約時間19%。在艱難的修筑中,54師有6370多人次立功受獎,104名同志光榮犧牲,46位同志積勞成疾而亡故,34位因工傷致殘,439位負重傷,負輕傷者不計其數,全師共傷亡623人(53師傷亡是636人),每公里平均傷亡1.4人,讓我們對犧牲在西藏高原的烈士表達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懷念。
康藏公路修筑成功后,西藏軍區在1955年4月進行了第一次大調整。根據總參19955年5月24日命令,第54師機關和直屬隊(當時駐昌都)于6月下旬調出西藏軍區,赴武漢與武漢防空指揮所合編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軍第1師,9月14日正式成立。該師屬武漢軍區建制指揮,師部駐武漢,下轄高炮第531團和對空情報兵雷達341團。
1957年5月4日,為落實空防合并,軍委批復同意將防空軍第1師師部調歸廣州軍區防空軍建制,改編為空軍高射炮兵第109師師部,8月正式改稱,師部機關也由武漢移駐汕頭市。以后奉總參1964年1月4日命令,從1964年3月起,空軍高炮、雷達、探照燈部隊統一更改番號,空軍高射炮兵第109師改稱空軍高射炮兵第10師。沿革至今為廣州軍區空軍導彈第10旅,現駐廣州市,原代號86518部隊,新代號95100部隊。
原54師下屬各團發展情況如下:西藏軍區第一次大整編,老160團分編為兩個團:一為160團1000人駐江孜,一為161團573人擬駐定日(未進駐);老161團調入成都軍區,編為公安第3團;老162團分編為兩個小團(各600人):一為158團擬駐錯那(未進駐),一為162團駐亞東。這次新編的158團、160團、161團、162團均歸軍區直接指揮。
1957年5月,西藏軍區第二次大調整,新158團調駐昌都,劃歸昌都警備區指揮。新160團進駐日喀則,并以一個營進駐江孜。而此前新161團遵照總參1956年8月16日命令并入了新160團。
1959年勝利平叛后,原54師改編的部隊除新158團外,新162團(1959年3月)、新161團(又成立,1961年9月)也調入了昌都警備區。而新160團則調入江孜軍分區,整編為步兵第4團、5團和亞東、崗巴獨立營,這些部隊均成為各軍分區的基干武裝。從此以后,原54師所屬的160團、162團均留在了西藏,長期駐守在祖國邊疆的風雪邊防線上。
1990年7月,軍委主席江澤民同志視察西藏,為西藏軍區(原18軍)題詞:“發揚老西藏精神,戍邊衛國建新功”。為西藏軍區邊防獨立第2營1連(原18軍54師部隊)題詞:“雪山紅旗,永放光芒”。1連曾在1965年被國防部授予“高原紅色邊防隊”榮譽稱號。22日,江澤民在拉薩檢閱了第13集團軍步兵149師(原18軍52師),為該師題詞:“做民族團結模范,當祖國忠誠衛士”。
幾點感想:1、18軍真偉大!真了不起!高原雄師,雪域戰神!
2、寫這個帖子猶豫了好幾天,主要是18軍部隊入藏后整編、調整、部署變化很復雜,只能是手頭有多少就寫多少了,不正確不完整的地方還請各位指正,以便修改補充。
3、仔細觀察52師和53師沿革,覺得國防53師(1955年4月)、藏字419部隊(1962年6月)和重建的52師(1965年5月)下屬團隊幾乎差別不大,可謂一脈相承,互相融合。
第2篇: 武漢建國后的發展歷程
建國后中國大學的發展史?【各個大區重點建一所大學】
1950年:決定建設兩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1951年:華東大區——復旦大學 1952年:華中大區——武漢大學 1952年:東北大區——吉林大學 1952年:華北大區——南開大學 1953年:西北大區——蘭州大學 1953年:華南分區——中山大學 1953年:西南大區——四川大學 1951年:決定建設中央直屬的高級軍校——南京軍事學院 1952年:決定組建自己軍隊的技術學校——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 西安地區——西北大學 云南地區——云南大學 山東地區——山東大學 閩南地區——廈門大學 南京地區——南京大學 北京地區——北京大學
【1954-10-5】《關于重點高等學校和專家工作范圍的決議》指定6所學校為全國性重點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醫學院、北京農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國家統一計劃,條條塊塊管理”1958年高教管理體制改革時期:
【1959-5-17】 發出《關于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指定以下16所高校為全國重點大學,試招研究生: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
——天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工業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第一醫學院、北京醫學院、北京農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
【1959-8-28】又增加4所重點大學:
——協和醫科大學(第2次復校)、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國防科大+哈工程)、第四軍醫大學、軍事通訊工程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1960-10-22】中 發(1960) 868號酉字《關于增加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決定》決定在原來20所(16+4)重點大學的基礎上,再增加44所重點大學,原有的(校名前加☆的)和新增加的共64所:
【綜合大學13所】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吉林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山東海洋學院、蘭州大學
【工科院校32所】 ☆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天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工學院、東北工學院、南京工學院、華南工學院、華中工學院、重慶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北京航空學院、☆北京工業學院、北京石油學院、北京地質學院、北京郵電學院、北京鋼鐵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北京鐵道學院、北京化工學院、唐山鐵道學院、吉林工業大學、大連海運學院華東水利學院、華東化工學院、華東紡織工學院、同濟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學院、中南礦冶學院、成都電訊工程學院
【師范院校2所】 ☆華東師范大學1☆北京師范大學
【農林院校3所】 ☆北京農業大學、北京農機化學院、北京林學院、
【醫學院校5所】 ☆中國醫科大學、☆上海第一醫學院、☆北京醫學院、北京中醫學院、中山醫學院
【外語政法4校】 北京外國語學院、國際關系學院、北京政法學院、北京對外貿易學院
【音樂體育2校】 中央音樂學院、北京體育學院
【軍事院校3所】 ☆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國防科技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第四軍醫大學、☆軍事通訊工程學院
【1962-12-11】國務院通知廈門大學列入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由于學校接到通知很晚,到了年底部分師生已經離校,沒有宣布,習慣上仍稱1963年全國重點。
【1963-09-12】教育部通知,增加3所全國重點高等學校:
——廈門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外國語學院、上來。”
【1964-10-24】 書記處覺得應該再增加一所農業院校,教育部接到口頭通知南京農學院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
2 建國以來國家批準指定的重點高等院校
——南京農學院(1960年歸教育部,1980年歸農業部 )
至此,全國重點高校共68所。
“統一領導,分散管理”時期:
【1978-2-17】國務院轉發教育部《關于恢復和辦好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報告》,恢復文革前60所全國重點高等學校,并增加28所高校為重點大學。1977年5月2日提出要辦重點大學,集中優秀人才辦。到1981年全國共有重點大學98所。
下列既是常說的1978年88所全國重點大學。其中:
【綜合類17所】
——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
——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蘭州大學
——湘潭大學、云南大學、西北大學、新疆大學、內蒙古大學、西南政法學院
【理工類53所】
?????? ——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山東海洋學院、長沙工學院
——天津大學、重慶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方交通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吉林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重型機械學院、重慶建筑工程學院、西安冶金建筑學院
——大連工學院、東北工學院、南京工學院、華南工學院、華中工學院
——北京工業學院、北京航空學院、北京鋼鐵學院、北京郵電學院、北京化工學院
——大連海運學院、華東水利學院、華東石油學院、華東化工學院、華東紡織工學院
——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武漢地質學院、徐州礦業學院、中南礦冶學院
——南京航空學院、南京氣象學院、華東工程學院、武漢建材工業學院、西北輕工業學院、
——武漢測繪學院、長春地質學院、阜新礦業學院、大慶石油學院、華北電力學院
——成都電訊工程學院、西北電訊工程學院、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
【農學類九校】
——北京農業大學、北京林學院、鎮江農業機械化學院
——南京農學院、華中農學院、華南農學院、西南農學院、西北農學院、沈陽農學院
【醫學類六所】 ——北京醫學院、上海醫學院、中山醫學院、四川醫學院、北京中醫學院、南京藥學院
【外國語二所】
——北京外國語學院、上海外國語學院
【藝術類一所】
——中央音樂學院
〖注一〗:文革前68所重點高等學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北京政法學院、北京體育學院、北京外貿學院、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國際關系學院、第四軍醫大學等八所高校沒列入1978-2-17恢復和辦好的全國重點高等學校名單內。
〖注二〗:1978年到1981年陸續追加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有10所:
——湖南大學(1978年8月,根據國務院國發27號文件決定湖南大學改由第一機械工業部和湖南省雙重領導,以一機部為主,并被列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
——成都工學院(全國科學大會后,中國科學院從地方要去四所學校之一,1978年10月劃歸中國科學院,更名為成都科技大學,成為重點大學,1980年10月改屬原國家教委)
——北京語言學院(1979年2月列入全國重點大學,增列原因是對外漢語教學招生的需要)
——北京體育學院(1979年9月18日批轉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統一領導,分散管理的決定的報告》,該院又列為全國重點學校)
——江西農學院(1980年11月江西農學院更名江西農業大學,它是江西第一所全國重點大學。1970年7月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和江西農學院合并)
——山西農學院(1979年7月27日經國務院批準大寨農學院并入山西農學院,同年山西農學院更名山西農業大學,被列入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此后雁北、運城農學院也并入)
機會,悲觀者在機會中看到災禍。
——中國人民大學(1978年7月7日,國務院恢復1971年4月撤消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務院在國發[1978]129號文件中重申:中國人民大學是一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大學。)
——中央民族學院(1979年8月召開全國第五次少數民族學院院長會議,該校被列入全國重點高等學校)
——北京對外貿易學院(1973年北京復校)
——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1978年后復校)
〖注三〗:長沙工學院(1978年6月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發《關于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通知》〔國發(1978)110號文件〕。將長沙工學院改建為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列入解放軍序列,執行兵團級職權。國防科委代管)
〖注四〗:其他部屬重點大學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1979年7月國務院決定校名“中國首都醫科大學”,1985年改稱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這是協和醫學院第三次復校)
——北京政法學院(1979年重建)
——東北師范大學(1950年4月歸教育部,1958年10月吉林省接管。1978年2月省部雙重領導,1980年8月歸教育部。)
——石家莊鐵道學院(1978年 1月13日更名為鐵道兵工程學院,1984年改現名)
——北京廣播學院(1978年被列為部屬重點大學)
——上海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華東分院負責籌建,1958年成立)
——哈爾濱科學技術大學(1978年黑龍江工學院被中國科學院要去,改用此名)
【“七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 (10所及15所)
1984年國務院批準全國10所重點建設大學和15所重點投資建設的大學: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
——北京醫科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1984-9-25國務院批準14所大學為重點建設院校,國防科大是其中之一)
?????? ——中國政法大學(昌平校區于1985年被列為國家“七五”重點建設工程)
【“八五” 國家重點建設的14所高校】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中國科技大學、北京醫科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農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是 “七?五”、“八?五”期間國家重點投資建設的15所重點院校)
【“九五”期間“211工程”建設規劃任務】
1996年8月,首批通過“211工程”立項審核的27所(注:非預審)。
一、首先重點建設2所高等學校,使其在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的整體水平上,接近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在國際上確立較高的聲譽和地位。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
二、著重提高和改善25所左右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密切相關、重點學科比較集中、承擔較多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任務的高等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基礎設施條件,使其在人才培養質量上有顯著提高,一些重點學科接近或達到國際水平,并在高等學校中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 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東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南大學。
〖注〗:繼1996年8月,首批通過“211工程”立項審核設的27所大學之后,1997年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廈門大學等院校陸續加入“九五”首批“211工程”建設的50所院校,截至2003年,入選“211”工程大學總共達到95所。
【 “十五”“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2000年重點建設的22所大學:
——1清華大學、2北京大學、3中國科技大學、4南京大學、5復旦大學、6上海交通大學、7西安交通大學、8浙江大學、9哈爾濱工業大學、10、北京理工大學11、吉林大學12、武漢大學13、天津大學14、南開大學、15東南大學、16、華中科技大學17、西北工業大學18、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9廈門大學、20大連理工大學、21東北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是“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重點建設的22所大學之一)
“211工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
【2003年教育部公布的95所“211”工程大學】
——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央音樂學院、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天津醫科大學、河北工業大學、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大學、遼寧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吉林大學、延邊大學、東北師范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復旦大學
——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財經大學
——南京大學、蘇州大學、東南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河海大學
——無錫輕工業學院、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師范大學
——浙江大學、安徽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廈門大學
——福州大學、南昌大學、山東大學、青島海洋大學
——石油大學、鄭州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工業大學
——湖南師范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廣西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南財經大學
——云南大學、西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大學、蘭州大學、新疆大學
——第二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92所】
2002年并掉8校:100-8=92所
——杭州大學、北京醫科大學、上海醫科大學、華西醫科大學
——吉林工業大學、山東工業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武漢水利水電大學【100所】
2004年追加3家:92+3=95所
——北京廣播學院、上海大學、上海第二醫科大學【95所】
【教育部公布985工程重點建設38所高校名單“985工程” 】
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訂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將“若干所”正式列入其中,明確指出“創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
一、目標定位:“世界一流大學”
簽約時間 校名
【1998-05-04】北京大學
【1998-05-04】清華大學
二、目標定位:“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水平大學”
【1999-11-08】浙江大學
【1999-07-26】南京大學
【1999-07-27】復旦大學
【1999-07-27】上海交通大學
【1999-07-25】中國科技大學
【1999-09-11】西安交通大學
【1999-11-14】哈爾濱工業大學
【2001-04-20】北京理工大學
【2002-08-24】北京師范大學
以上的大學即所謂的“2”+“9”工程,是國家投資建設大學的重中之重。
【五十六所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
一、首批正式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22所
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
1984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22所高校首批試辦研究生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醫科大學。
二、1986年第二批試辦研究生院的高校10所:
1986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10所高校試辦研究生院:中山大學、東南大學、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同濟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因北京醫科大學和上海醫科大學分別合并到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目前實際只有31所研究生院(1+22+10-2=31)。
三、2000年第三批試辦研究生院的高校22所:
2000年6月教育部又批準了北方交通大學等22所高校試辦研究生院:北方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林業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山東大學、石油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蘭州大學、第二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
2002年5月,教育部批準了哈爾濱工程大學、海河大學2所大學試辦研究生院。后來又批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試辦研究生院。
至此全國總共有56所(31+22+2+1=56)研究生院。
2004年教育部指定全國34所考研自行確定復試錄取線的高校 :
【首批擁有教授任職資格審批權的高校(32所) 】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北京醫科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上海醫科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天津大學 南開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復旦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吉林大學 同濟大學 南京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東北大學 東南大學 浙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廈門大學 湖南大學 武漢大學 蘭州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中山大學 中南大學 重慶大學 山東大學四川大學
【三十一所副部級大學】
一、1992年中 央指定14所書記、校長職務由中 央管理的高校: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醫科大學、中國科技大學、 復旦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14所高校的黨委書記、校長職務由中央直接任命,書記和校長享受副部級待遇。
二、2000年增加7所:南京大學 浙江大學 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 武漢大學 四川大學 中山大學
三、2003年12月再新增11所 :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廈門大學、中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重慶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注:迄今為止,全國副部級高校總共31所。北京醫科大學已并入北京大學,因此14+7+11-1=31所)
從1952年起,教育部指定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學為教育部直屬的(重點)大學,如北大、清華、人大、復旦等。70年代末,只有不到30所,然而從90年代中后期起,急劇擴編,至今已有72所大學納入教育部直屬大學。這些大學只是教育部直屬的,他們中有的納入全國重點大學(如全國六所、十六所、六十四所、八十八所重點大學,211工程95所重點大學,985工程38所重點大學),有的則不屬于全國重點大學。到目前為止,仍有十幾所教育部直屬大學未納入國家211工程(即不屬于國家重點大學)。因此教育部直屬大學與全國性重點大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可混為一談。當然全國的著名的重點大學主要集中教育部直屬大學這個集團,除外還有直屬中科院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國防科工委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72所教育部直屬大學名單: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東北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吉林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復旦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同濟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無錫輕工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浙江大學 廈門大學 山東大學 青島海洋大學 武漢大學西南交通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湖南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 中山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蘭州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四川大學 重慶大學西南師范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陜西師范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石油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廣播學院 河海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中央音樂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東華大學 中央戲劇學院 長安大學 北方交通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中南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中央美術學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
【國防科委院校7所】
國防科工委院校是規模僅次于教育部直屬院校的另一個大學集團。1952年,中央指定北京工業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四所大學為國防院校。
國防院校后來又改名為國防科委院校。從50年代后期,先后又有西北工大、成都電訊、南航加入到國防院校的行列,至1963年我國共有八所國防科委院校:哈爾濱工業大學(航空、航天)、北京理工大學(導彈 & 坦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機 & 導彈)、上海交通大學(船舶&火車)、西北工業大學(飛機&導彈 & 船舶)、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電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機)、太原機械學院(兵器)。
1966年,國防科委院校在上述八大院校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西軍電(西電)、南炮工(南京理工)。
七十年代初國防科委院校解散,哈工大分配到七機部(航天部)。哈軍工解體為國防科技大學和哈爾濱工程大學分別劃歸中央軍委和六機部(船舶部)。上海交大分配到六機部(船舶部),后來又轉到教育部。北航、西工大、南航歸到三機部(航空部)。北理工、南理工歸到五機部(兵器部)。電子科大(成都電訊)、西安電子科大(西軍電)被分到四機部(電子部),后來又歸到信息產業部。
第3篇: 武漢建國后的發展歷程
淺談建國后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的發展
作者:肖紅香
來源:《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1年第09期
????????摘要:學校體育任務要想完成,前提就是要確立學校體育思想。學校體育思想的確立,是以當時的學校教育思想與學校體育目標等很多的客觀條件為基礎的。學校體育思想在學校體育的管理與發展過程中起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建國之后,我國學校體育思想先后經歷了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服務、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終身體育”思想三種重要的指導思想。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對建國后學校體育思想發展歷程進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的發展趨勢作以簡要探討。
????????關鍵詞:學校體育思想 終身體育思潮 以人為本
????????學校體育思想是學校體育教育的前提和指導思想,建國初期我國學校體育思想主要以介紹蘇聯體育思想,主張強調增進健康,增強體質。在理論深的高度來講,學校體育思想對體育的社會職能做了比較深刻、比較透徹的闡明陳述,在新中國學校體育的發展中起指導作用。在體育思想界,也對毛澤東的矛盾學說加以了運用,奠定了體育理論的哲學基礎,對體育在思想、教育、身體、生產、國防及國際事務等方面的作用進行了概括。學校體育指導思想,以對蘇聯體育思想體系的認識為基礎,對建國以后的學校體育經驗進行總結,應用矛盾學說對體育內部關系加以認識,最終形成了我國自身的學校體育思想體系。
????????1 學校體育思想的基本內涵及存在形式
????????在一定歷史時期中,在學校體育實踐活動中,人們對學校體育的看法和認識,這些看和認識有的是直接形成的,有的是間接形成的。其核心是圍繞學校體育的性質、方向、目標以及如何實施學校體育的認識上。它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既集中體現在帶有方向性、政策性的指導思想上;又存在于個體或群體的觀念中;還反映在系統研究學校體育問題的理論形態方向。
????????以一定的歷史時期為背景,研究者們在學校體育相關方面的基本認識,在學校體育管理與發展中起積極的指導作用。然而,具體以何種思想當做我國學校體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體育理論界還沒有一直的看法。現在學校體育的思想所包含的主要有:體質教育思想、快樂體育思想、終身體育思想、體育結合競技體育思想、技能教育體育思想、人的全面發展體育思想、“健康第一”思想、自然體育思想等,以此為基礎對我國的學校體育的主導思想進行構建。總體來說,學校體育思想也就是包含了“健康第一”體育思想、體質體育思想、競技體育思想三種思想。
第4篇: 武漢建國后的發展歷程
建國后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歷程分析
作者:侯云霞
作者機構:河北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來源:產業與科技論壇
ISSN:1673-5641
年:2014
卷:000
期:020
頁碼:103-104
頁數:2
正文語種:chi
關鍵詞:慈善事業;政府救濟;社會救助;和諧社會
摘要:建國后至今的六十多年時間里,國家的政治環境、經濟發展、社會條件及社會意識產生了很大變化,慈善事業面臨著不同的發展境遇,經歷了改組、斷裂、復蘇和初步發展的四個階段。充分認識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歷程,對于推進慈善事業的現代化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不無裨益。
第5篇: 武漢建國后的發展歷程
建國以來中共發展觀演變歷程探析
摘 要:建國以來,在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歷史任務,對如何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中國特色的發傳統發展觀——改革發展觀——全面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系統考察建國以來發展變歷程,對于今天我們正確對待發展問題,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意。
關鍵詞:建國以來;發展觀;演變;科學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d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1-00-03
發展觀是人們對于發展問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建國以來,在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指導下,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不同的歷史任務,對如何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觀。這些發展觀之間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黨在不同歷史階段上對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訴求,是對中國發展道路的生動詮釋。系統考察建國以來發展觀的演變歷程,梳理黨面對不同的歷史任務和使命所形成的不同的發展觀,對于今天我們正確對待發展問題,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意義。
一、傳統發展觀
新中國成立后,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圍繞如何調整和恢復遭受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如何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把我國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變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等課題,進行了一系列積極而艱辛的探索,在借鑒蘇聯發展觀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傳統發展戰略:以追求經濟增長為基本導向;以實現工業化、優先發展重工業為發展目標,通過外延式與粗放式發展,提高工業總產值及規模;在發展態勢上,提出在短期內趕超西方先進國家;在發展動力上,強調通過生產關系的革命推動經濟發展。這一發展觀,順應了中國發展初期通過工業化奠定發展初步基礎的要求,對中華民族的復興和社會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推薦訪問: 武漢 建國 發展歷程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