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學科學實驗報告單
學校
田橋小學 年級 五年級 實驗者 第
組 時間
實驗名稱 1.種子發芽對比實驗 實驗器材:一次性水杯,紙巾、紙盒 我的猜測:種子發芽的條件是水、空氣、溫度。
我是這樣做的:
1、準備好 6 個水杯,每個水杯都放好紙巾(中間挖兩個洞)貼上標簽 2、將種子放入洞中 3、6 個小盤中 1 號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適量的水。
4、用塑料紙將 3 號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 5 號杯,用紙箱罩住 6 號杯。
5、將 1 號杯和 2 號杯,3 號杯和 4 號杯,5 號杯和 6 號杯進行對比。
觀察到的現象:種子發芽的條件是水、空氣、溫度缺一不可。
我認為: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水、空氣、溫度。
疑問:為什么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水、空氣、溫度。
指導老師:
評定等級:
小學科學實驗報告單 學校 田橋小學 年級 五年級 實驗者 第
組 時間
實驗名稱 2.光的傳播路線 實驗器材:
卡紙 4,其中 3 在同一位置打一個洞(一枚硬幣大小,夾子,手電筒、水管 3 段,彎頭 2 個
我的猜測:光沿直線傳播。
我是這樣做的:
1、用夾子夾住卡紙,橫立在桌面上排成整齊的一行,間隔距離為 15cm(沒有孔的放在最末端)
2、用手電筒照射有孔卡指和管口 觀察到的現象:光在物質中是直線傳播。
我認為:光在同一物質中沿直線傳播。
疑問:為什么光在同一物質中沿直線傳播? 指導老師:
評定等級:
. .
小學科學實驗報告單 學校 田橋小學 年級 五年級 實驗者 第
組 時間
實驗名稱 光的反射能力 實驗器材:卡紙(紅、黃、綠、黑、白)各一,手電筒一支,夾子 我的猜測:黑色反黑光,紅色反紅光,黃色反黃光,綠色反綠光,白色反白光。
我是這樣做的:
1、夾子夾住卡紙 2、將夾橫立在桌上,并在桌面上放一頁有字的紙。
3、打開手電筒開關,對著卡紙,觀察文字 觀察到的現象:黑色反光弱,紅色反紅光,黃色反黃光,綠色反綠光,白色反光能力強。
我認為:深色反光弱,淺色反光能力強。
疑問:為什么黑色反光弱,紅色反紅光,黃色反黃光,綠色反綠光,白色反光能力強。
指導老師:
評定等級:
小學科學實驗報告單 學校 田橋小學 年級 五年級 實驗者 第
組 時間
實驗名稱 光的強弱與溫度 實驗器材:溫度計 1 支,鏡子 3 面,膠布 我的猜測:一次照射的溫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溫度地低。
我是這樣做的:
1、用膠布將溫度計固定在墻上。
2、用鏡子反光對著溫度計(一鏡反射或多鏡反射)
觀察到的現象:一次照射的溫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溫度低。
我認為:一次照射的溫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溫度低。
疑問:為什么一次照射的溫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溫度低。
指導老師:
評定等級:
. . 小學科學實驗報告單 學校 田橋小學 年級 五年級 實驗者 第
組 時間
實驗名稱 拉力大小與小車的運動 實驗器材:小車、線、小塑料袋、玻璃珠、秒表 1 只 我的猜測:拉力越大,小車運動越快 我是這樣做的:
1、將小車安放在桌子上,用線的一端栓住小車,另一端拴上一個小塑料袋,小塑料袋懸空. 2、將玻璃珠逐顆放入袋中 3、記下每次起止距離的時間 觀察到的現象:拉力越大,小車運動越快 我認為:拉力越小,小車運動越慢 疑問:為什么拉力越大,小車運動越快 指導老師:
評定等級:
小學科學實驗報告單 學校 田橋小學 年級 五年級 實驗者 第
組 時間
實驗名稱 橡皮筋纏繞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 實驗器材:橡皮筋、小車 我的猜測:繞的圈數越多,小車行駛距離越遠。
我是這樣做的:
1、將橡皮筋拴在小車的前后兩端。
2、將橡皮筋繞在小車的前軸上。
觀察到的現象:繞的圈數越多,小車行駛距離越遠。
我認為:繞的圈數越多,小車行駛距離越遠。
疑問:為什么繞的圈數越多,小車行駛距離越遠。
指導老師:
評定等級:
. . 小學科學實驗報告單 學校 田橋小學 年級 五年級 實驗者 第
組 時間
實驗名稱 用測力計測力的大小 實驗器材:測力計、塑料袋 我的猜測:重力大,測力計的讀數大 我是這樣做的:1、檢查測力計的指針是否指在“0”的位置 2、在測力計的掛鉤上掛一個塑料袋 3、將要測物體放入袋中 4、讀下此時測力計上的數 觀察到的現象:重力大,測力計的讀數大 我認為:重力小,測力計的讀數小 疑問:為什么重力大,測力計的讀數大 指導老師:
評定等級:
小學科學實驗報告單 學校 田橋小學 年級 五年級 實驗者 第
組 時間
實驗名稱 決定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實驗器材:長方形盒子、測力計、砝碼、線、毛巾 我的猜測:摩擦力的大小由接觸面的光滑和重力有關 我是這樣做的:
1、將長方形盒子的一端用線拴好,栓在測力計的掛鉤上 2、將砝碼 4 個放入盒子中,在桌面上和毛巾上拉一拉,比一比 3、將砝碼 6 個放入盒子中,在桌面上拉一拉,與在桌面上拉 4 個砝碼進行對比 觀察到的現象:摩擦力的大小由接觸面的光滑和重力大小有關 我認為:摩擦力的大小由接觸面的光滑和重力大小有關 疑問:為什么摩擦力的大小由接觸面的光滑和重力大小有關? 指導老師:
評定等級:
. .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模擬太陽運動過程中影子的變化(五年上冊第一單元)
課題:1、太陽和影子 實驗器材:手電筒、竹篾(或鐵絲)、小標桿(大頭針豎直插在橡皮上)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組裝模擬裝置 1.組裝模擬裝置并介紹:手電筒代表太陽,竹篾代表太陽運動的軌跡,小標桿代表地球上能產生影子的物體。
2.探究太陽運動過程中影子的變化 1.觀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陽的位置
影子的長短和太陽的高度的關系 2.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實驗結果。
3.實驗總結 學生交流實驗結果,發現太陽運動過程中影子的變化規律。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潔。
實驗結論:太陽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長。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模擬晝夜變化(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課題:3、晝夜交替 實驗器材:投影儀(或手電筒)、地球儀、人物模型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明確地球儀轉動的方向 1.討論:地球儀應朝哪個方向轉動? 2.游戲:一人從你左邊出現,又在你右邊消失,又在你左邊出現,猜想一下你和這個人怎樣運動才會產生這樣的現象? 3、明確地球儀轉動的方向:由西向東 2.模擬晝夜變化 1、在地球儀上某一個國家插上人物模型;2、由西向東轉動地球儀;(地球儀與投影的距離不能太近,要讓投影儀射出的光“包圍”地球;)3、緩慢轉動地球儀,邊轉動邊觀測; 3.實驗總結 根據觀測現象分析晝夜交替的原因。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潔。
實驗結論:地球是個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對著太陽的一面是白晝,背著太陽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轉動,晝夜現象就會交替出現。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觀察月相盒中月相變化 (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課題:4、看月亮 實驗器材:月相盒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介紹月相盒 1.小電筒代表太陽; 2.盒中間的乒乓球代表月球; 3.月相盒周圍的小孔代表一個月中在不同時候看月相; 2.觀察月相盒中月相變化 1.學生連續觀察月相盒中月相變化,注意時間變化; 2.邊觀察邊記錄觀察結果; 3.觀察總結 展示學生觀察結果,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一個月中月相變化。
4.整理器材
. . 整理器材,保持整潔。
實驗結論:一個月中月相變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滿月→殘月→下弦月→蛾眉月 。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光的直線傳播 (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課題:1、光的行進 實驗器材:
實驗一:小孔板(鉆有小孔的紙板或木板)、手電筒
實驗二:長方形紙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半透明的紙、鋁箔紙(也可不用)、膠水、釘子(大頭針)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探究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線 1.預測:光在空氣中是沿什么路線傳播的? 2.提供實驗器材:3 小孔板、手電筒(手電筒不可用激光筆代替)
3.設計實驗方案:用手電筒橫向照射小孔,從第三個小孔看手電筒的光來判斷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線。
4.學生分組實驗(實驗在較暗的光線下效果較好)
5.交流實驗現象,小結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線。
2.做一個小孔成像的模擬實驗 1.介紹制作材料:長方形紙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半透明的紙、鋁箔紙、膠水、釘子(大頭針)。
2、演示并指導制作方法:
在紙盒底部割出一個小窗; 在紙盒的另一頭用透明紙蒙住; 用鋁箔紙把小窗蓋上,并用釘子(大頭針)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鉆一個孔; 3.學生分組制作。
4.指導學生觀察:將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戶,前后移動紙盒,直至能在紙上看到清晰的影像為止。
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3.實驗總結 根據實驗現象,總結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線。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潔。
實驗結論: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研究鏡子成像的特點(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課題:2、照鏡子 實驗器材:平面鏡、記錄紙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提供實驗材料 提供實驗器材及輔助材料:平面鏡(每位同學一塊)、輔助材料——橡皮、畫有一顆五角星的記錄紙、印有一段文字的記錄紙。
2.交流實驗方法 1.討論:你準備怎樣來玩鏡子? 2.交流實驗方法、教師適時重點引導; 閉起一只眼睛照鏡子觀察現象; 直立兩面鏡子,不斷變化鏡子之間的角度,觀察鏡中物體的變化; 看著鏡子,讓筆在五角星的縫隙間“行走”; 借助鏡子讀文字; 3.實驗研究 1.學生分組“玩”鏡子; 2.學生邊“玩”鏡子邊記錄實驗現象 3.實驗總結 交流實驗現象,準確描述鏡子成像的特點 。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潔。
實驗結論:光路是可逆的;鏡子中的影像是與實際物體左右相反;兩塊直立鏡子間的夾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鏡子與物體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研究不同透鏡的特點和作用(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 . 課題:3、研究透鏡 實驗器材:
凸透鏡、凹透鏡、白紙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觀察不同透鏡的特點 1.提供兩種不同的透鏡。
2.觀察、比較兩種不同透鏡的特點。
2.研究不同透鏡的作用 1.用不同透鏡觀察物體,然后比較觀察現象; 2、讓穿過不同透鏡,盡量讓鏡面與光線垂直,調節鏡片與地面的距離,然后比較觀察現象; 3、觀察兩種不同透鏡的成像特點:把透鏡對著窗戶,調節透鏡和白紙的距離,仔細觀察白紙上所看到的現象; 3.實驗總結 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準確描述透鏡產生不同現象的原因 。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潔。
實驗結論:凸透鏡有放大物體、聚光、成像的作用;凹透鏡有縮小縮小、散光、成像的作用;光線經過透鏡時會發生偏折。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研究太是由七種單色光組成的。(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課題:4、七色光 實驗器材:巧造彩虹——平面鏡、手電筒、水槽、白(或三棱鏡)
合成彩色光——白色圓紙片、鐵釘、彩筆
濾光實驗——手電筒、紅黃藍三色玻璃紙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巧造彩虹 1.提供實驗器材:平面鏡、手電筒、水槽、白。
2.教師邊演示邊指導實驗方法:
將平面鏡傾斜著放入水槽,并設法將鏡子固定; 打開手電筒,讓光線照在水下部分的鏡面上; 將白紙在手電筒的上方舉起來,移動手電筒的位置,直到看清彩虹為止。
3.學生分組實驗,邊實驗邊記錄。
4.交流實驗現象。(此實驗也可直接用三棱鏡代替,更具可操作性。1、在室外下平穩放置三棱鏡;2、輕輕轉動三棱鏡,使光線投射到室或暗處的走廊墻壁上;3、觀察光的顏色。)
2.合成彩色光實驗 1.指導學生在圓紙片上用水彩筆畫出等份的七種顏色。
2.將鐵釘插入圓紙片中心,制成一個陀螺。
3.轉動陀螺,學生觀察記錄。
3.濾光實驗 1. 演示:將紅顏色的玻璃紙罩在手電筒上,然后罩在白紙上,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2.將黃色、藍色的玻璃紙分別罩在手電筒上,打開手電筒。3.讓光投射在白紙上,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3.實驗總結 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認識太是由七種單色光組成的。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潔。
實驗結論:太是由七種單色光組成的。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判別導體和絕緣體(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課題:2、導體和絕緣體 實驗器材:電池、電池盒、開關、小電珠、燈座、導線若干、檢測物體(剪刀、鉛筆、回形針、橡皮、塑料圓珠筆等)、檢測液體(自然水、純凈水、鹽水)
實驗類型:演示實驗、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 . 1.制作檢測電路 1.把電池裝入電池盒。
2.把小電珠裝入燈座,注意裝小電珠時不要太用力。
3.用導線把電池盒、小燈座、開關連接起來,并留出檢測線,注意所用導線兩頭的絕緣層一定要事先剝去。
4.檢測電路的通電情況。
2.檢測物品的導電性能 1.預測:哪些物體能導電? 2.用檢測電路分別檢測物品的導電性能:將檢測物品分別接入檢測電路,通過小電珠的亮與滅來判斷物品的導電性能。
3.學生邊實驗邊記錄。
4.交流實驗結果。
3.檢測液體的導電性能 1.預測:哪些液體能導電? 2.用檢測電路分別檢測液體的導電性能:將檢測電路留出的兩根檢測線都放入液體中,通過小電珠的亮與滅來判斷液體的導電性能。
3.學生邊實驗邊記錄。
4.交流實驗結果。
4、檢測人體的導電性 1.介紹驗電球。
2.用驗電球檢測人體的導電性:用兩只手分別接觸驗電球的兩個觸點來判斷人體的導電性能。
3.實驗總結 根據實驗結果,準確認識導體和絕緣體。
4.整理器材 將實驗材料整理好。
實驗結論: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做導體,如回形針、鐵釘、鹽水、人體等;
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做絕緣體,如橡皮、木頭、純凈水等。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探究磁鐵的性質(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課題:4、研究磁鐵 實驗器材:條形磁鐵、大頭針、水槽、泡沫片、細線、環行磁鐵、塑料棒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提出實驗容 提供實驗材料,利用材料探究磁鐵的性質。
2.探究磁鐵的性質 1.交流實驗方法:
磁性的傳遞:
把大頭針的一頭靠近磁鐵吸住,用另一頭靠近另一個大頭針,依次操作,看看磁鐵能連續吸起幾個大頭針。
磁鐵能指示方向:
方法一:懸掛法。用線系在條形磁鐵的中間,注意線不能太粗,細棉線較好,然后把磁鐵吊起來,使磁鐵盡量呈水平狀態,最后輕輕轉動磁鐵,觀察磁鐵靜止時兩端的指向; 方法二:水浮法。將條形磁鐵放在泡沫板的中心,然后將泡沫板放入水槽,使泡沫板浮于水中,最后輕輕轉泡沫板,觀察靜止時磁鐵兩端的指向; 磁鐵兩極的相互作用:
將兩塊環行磁鐵套入塑料棒實驗,分別觀察兩塊環行磁鐵的同極和已極相互靠近時發生的現象; 磁鐵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比較:
先在條形磁鐵上取 5 個點,然后在點上一個接一個掛大頭針,然后通過比較大頭針的個數來判斷磁力的大?。▽嶒炛械臈l形磁鐵用大的效果較明顯); 2.學生分組實驗,邊實驗邊用文字或圖示記錄實驗結果。
3.實驗總結 交流觀察結果,認識磁鐵的性質,分享探究的快樂。
4.整理器材 將實驗材料整理好。
實驗結論:磁鐵的性質有:磁鐵的磁性可以傳遞;磁鐵兩端的磁性最強,叫磁極。指北的一端是北極,指南的一端是南極;磁鐵能指示南北方向,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 . 課題:2、電磁鐵 實驗器材:電池 2 節、粗細不同的導線 2 根、粗細不同的鐵釘 2 根、回形針一盒、培養皿(可用小盒子代替)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明確研究的問題 1.電磁鐵磁力大小可能跟電池節數有關; 2.電磁鐵磁力大小可能跟鐵釘粗細有關; 3.電磁鐵磁力大小可能跟導線粗細有關; 4.電磁鐵磁力大小可能跟繞線圈數有關; 2.設計對比實驗 1.選擇一個研究因素(以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可能跟電池節數有關為例),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法。
2.邊交流實驗方法邊演示:
保持不變的因素:鐵釘一樣、導線一樣、線圈圈數一樣、 改變的因素:電池的節數 3.選擇其它因素設計實驗方法,交流指點。
3.對比實驗 1.建議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因素研究; 2.建議每個因素研究三次,取中間數(或平均數),這樣的數據更有說服力。
3.邊實驗邊記錄數據。
4.實驗總結 匯總實驗數據,發現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
5.整理器材 將實驗材料整理好。
實驗結論: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電流大小、線圈圈數有關。電磁鐵也有南北極。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測量 1 分鐘的呼吸和心跳次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課題:1、測量呼吸和心跳 實驗器材:聽診器、秒表 實驗類型:演示實驗、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測量安靜狀態下 1 分鐘的呼吸和心跳 1.教師演示聽診器測量心跳,重點示確定心臟的位置很重要(心臟位于人的胸腔的偏左)。
2.指導秒表的正確使用。
3.學生分組用聽診器、秒表測量安靜狀態下自己 1 分鐘的心跳,建議同學之間相互測定較好。
4.提醒測量呼吸次數的注意點:吸一口氣呼一口氣算一次呼吸。
5.學生分組測量安靜狀態下自己 1 分鐘的呼吸。
6.邊測量邊在記錄表中記錄數據。
2.測量運動結束后 1 分鐘的呼吸和心跳 1. 運動 2 分鐘即可。
2.2 分鐘運動結束后立即測量 1 分鐘心跳和呼吸。
3.學生分組測量,邊測量邊在記錄表中記錄數據。
3.實驗總結 匯總實驗數據,發現靜止狀態與運動后的心跳和呼吸的不同。
4.整理器材 將實驗材料整理好。
實驗結論:一般情況下,學生每分鐘的呼吸多在 20 次左右,心跳在 80 次左右;運動會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用澄清石灰水比較人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課題:2、肺和呼吸 實驗器材:澄清石灰水 1 瓶、保鮮袋 2 個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收集空氣和呼出的氣體
. . 1.用兩個保鮮袋分別收集空氣和呼出的氣體,在收集呼出的氣體時,將保鮮袋對準嘴巴多次呼氣即可,另外,注意兩個保鮮袋中搜集的氣體要差不多。
2、收集空氣、收集呼出氣體的兩個保鮮袋不要混淆,要分辨清楚,否則觀察的實驗現象會有偏差。
2.比較實驗 1.將澄清的石灰水分別倒入兩個保險袋中實驗比較,在實驗中要注意,兩個保鮮袋中倒入的澄清石灰水的量不宜過多,而且倒入兩個保鮮袋中的石灰水要差不多,當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保鮮袋以后及時將袋口扎上,防止石灰水流出來。
2.如果沒有澄清石灰水,可到化學試劑藥店購買氫氧化鈣溶液。
3.搖晃保鮮袋后,觀察比較。
4.邊實驗邊記錄實驗發現。
3.實驗總結 交流實驗結果,比較人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的不同。
3.整理器材 將實驗保鮮袋放進垃圾袋,其余實驗材料整理好。
實驗結論:
呼吸時,我們吸進富有氧氣的空氣,呼出體產生的二氧化碳。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測肺活量(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課題:2、肺和呼吸 實驗器材:
塑料瓶(大飲料瓶)、100ml 燒杯、白紙條、記號筆、膠水、水槽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制作肺活量測量器。
1.沿塑料瓶的外壁由下向上貼上白紙條; 2.用 100ml 的燒杯裝滿水,倒入塑料瓶,小心不要把水倒在瓶外,然后用記號筆沿水面標上 100ml 的記號,依次進行,標到 1000ml 即可。
2.測肺活量 1.測量前,一定要先將塑料中裝滿水,并蓋上蓋子; 2.把塑料瓶倒扣在水槽中,瓶口一定要沒在水的下方; 3.在水中旋開蓋子,將直角彎頭管的一頭伸進塑料瓶; 4、吸足一口氣,盡最大力氣向水中吹氣; 5、讀出自己的肺活量,讀的時候是讀出瓶中空的體積,不是讀出瓶中水的體積; 4.在第二個同學測之前,也一定要將瓶中的水裝滿。
3.實驗總結 交流自己的肺活量,并根據數據分析肺活量大小的影響因素。
3.整理器材 將實驗材料整理好。
實驗結論: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研究心臟的跳動和血液循環(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課題:3、心臟和血液循環 實驗器材:水槽、塑料瓶、秒表、人體血液循環圖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模擬心臟跳動 1.在水中反復擠壓和放松塑料瓶,仔細觀察現象,實驗時水槽中的水要適量。
2.在水中擠壓塑料瓶的活動可以利用輸液管替換,效果更接近“原型”:找一些醫院里的輸液管(最好是新的),在中間的塑料小瓶子的兩端各保留適當長度的管子,截掉多余部分,再用兩個培養皿,往其中一個倒入適量紅水,擠壓塑料小瓶,仔細觀察現象。
2.觀察人體血管圖 1.觀察、介紹人體的血管。
2.找一找,在人身體的哪些地方能摸到脈搏。
3.教師重點演示:指導測量頸動脈、橈動脈的脈搏。
4.感受自己的脈搏跳動。
3.測量 1 分鐘的心跳和脈搏次數。
1.脈搏和心跳最好同時測出,因為人的心跳次數并非固定不變。
2.測量活動可以兩人合作完成,如同學幫助測脈搏,自己測心跳,教師控制時間,然后輪換。
3.邊測量邊記錄數據。
. . 3.實驗總結 交流、比較自己 1 分鐘心跳、脈搏跳動次數,認識心臟的功能。
3.整理器材 將實驗材料整理好。
實驗結論:心臟總是在不停地跳動,并與脈搏跳動的次數一致。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彩色水點實驗(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
課題:1、解釋 實驗器材:培養皿、白紙條、夾子、水彩筆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畫彩色水點 1.用彩色水筆在白紙條的一端畫上不同顏色的圓點,注意:彩色圓點的大小要差不多、彩色圓點畫的位置要差不多、彩色圓點離紙的下端距離要一樣。
2.白紙條要選擇柔韌一點的,如宣紙、面巾紙。
2. 實驗觀察 1.用夾子夾住紙條,將紙條的下方放進裝有清水的培養皿中,實驗過程中要注意:彩色圓點不能碰到水面、紙條要同時放入水中。
2.當水慢慢地被吸上紙條后,仔細觀察圓點發生的變化。
3.實驗總結 交流實驗現象,對實驗現象作出解釋。
3.整理器材 將實驗紙條放進垃圾袋,其余實驗材料整理好。
實驗結論:紅、黃、藍是三原色,遇水保持單色調不變;其余顏色都是中間色,在一定條件下,中間色將分解還原為原色。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模擬太陽運動過程中影子的變化(五年上冊第一單元)
課題:1、太陽和影子 實驗器材:手電筒、竹篾(或鐵絲)、小標桿(大頭針豎直插在橡皮上)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組裝模擬裝置 1.組裝模擬裝置并介紹:手電筒代表太陽,竹篾代表太陽運動的軌跡,小標桿代表地球上能產生影子的物體。
2.探究太陽運動過程中影子的變化 1.觀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陽的位置
影子的長短和太陽的高度的關系 2.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實驗結果。
3.實驗總結 學生交流實驗結果,發現太陽運動過程中影子的變化規律。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潔。
實驗結論:太陽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長。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模擬晝夜變化(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課題:3、晝夜交替 實驗器材:投影儀(或手電筒)、地球儀、人物模型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明確地球儀轉動的方向 1.討論:地球儀應朝哪個方向轉動? 2.游戲:一人從你左邊出現,又在你右邊消失,又在你左邊出現,猜想一下你和這個人怎樣運動才會產生這樣的現象?
. . 3、明確地球儀轉動的方向:由西向東 2.模擬晝夜變化 1、在地球儀上某一個國家插上人物模型;2、由西向東轉動地球儀;(地球儀與投影的距離不能太近,要讓投影儀射出的光“包圍”地球;)3、緩慢轉動地球儀,邊轉動邊觀測; 3.實驗總結 根據觀測現象分析晝夜交替的原因。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潔。
實驗結論:地球是個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對著太陽的一面是白晝,背著太陽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轉動,晝夜現象就會交替出現。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觀察月相盒中月相變化 (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課題:4、看月亮 實驗器材:月相盒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介紹月相盒 1.小電筒代表太陽; 2.盒中間的乒乓球代表月球; 3.月相盒周圍的小孔代表一個月中在不同時候看月相; 2.觀察月相盒中月相變化 1.學生連續觀察月相盒中月相變化,注意時間變化; 2.邊觀察邊記錄觀察結果; 3.觀察總結 展示學生觀察結果,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一個月中月相變化。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潔。
實驗結論:一個月中月相變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滿月→殘月→下弦月→蛾眉月 。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光的直線傳播 (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課題:1、光的行進 實驗器材:
實驗一:小孔板(鉆有小孔的紙板或木板)、手電筒
實驗二:長方形紙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半透明的紙、鋁箔紙(也可不用)、膠水、釘子(大頭針)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探究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線 1.預測:光在空氣中是沿什么路線傳播的? 2.提供實驗器材:3 小孔板、手電筒(手電筒不可用激光筆代替)
3.設計實驗方案:用手電筒橫向照射小孔,從第三個小孔看手電筒的光來判斷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線。
4.學生分組實驗(實驗在較暗的光線下效果較好)
5.交流實驗現象,小結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線。
2.做一個小孔成像的模擬實驗 1.介紹制作材料:長方形紙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半透明的紙、鋁箔紙、膠水、釘子(大頭針)。
2、演示并指導制作方法:
在紙盒底部割出一個小窗; 在紙盒的另一頭用透明紙蒙??; 用鋁箔紙把小窗蓋上,并用釘子(大頭針)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鉆一個孔; 3.學生分組制作。
4.指導學生觀察:將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戶,前后移動紙盒,直至能在紙上看到清晰的影像為止。
. . 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3.實驗總結 根據實驗現象,總結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線。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潔。
實驗結論: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研究鏡子成像的特點(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課題:2、照鏡子 實驗器材:平面鏡、記錄紙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提供實驗材料 提供實驗器材及輔助材料:平面鏡(每位同學一塊)、輔助材料——橡皮、畫有一顆五角星的記錄紙、印有一段文字的記錄紙。
2.交流實驗方法 1.討論:你準備怎樣來玩鏡子? 2.交流實驗方法、教師適時重點引導; 閉起一只眼睛照鏡子觀察現象; 直立兩面鏡子,不斷變化鏡子之間的角度,觀察鏡中物體的變化; 看著鏡子,讓筆在五角星的縫隙間“行走”; 借助鏡子讀文字; 3.實驗研究 1.學生分組“玩”鏡子; 2.學生邊“玩”鏡子邊記錄實驗現象 3.實驗總結 交流實驗現象,準確描述鏡子成像的特點 。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潔。
實驗結論:光路是可逆的;鏡子中的影像是與實際物體左右相反;兩塊直立鏡子間的夾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鏡子與物體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研究不同透鏡的特點和作用(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課題:3、研究透鏡 實驗器材:
凸透鏡、凹透鏡、白紙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觀察不同透鏡的特點 1.提供兩種不同的透鏡。
2.觀察、比較兩種不同透鏡的特點。
2.研究不同透鏡的作用 1.用不同透鏡觀察物體,然后比較觀察現象; 2、讓穿過不同透鏡,盡量讓鏡面與光線垂直,調節鏡片與地面的距離,然后比較觀察現象; 3、觀察兩種不同透鏡的成像特點:把透鏡對著窗戶,調節透鏡和白紙的距離,仔細觀察白紙上所看到的現象; 3.實驗總結 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準確描述透鏡產生不同現象的原因 。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潔。
實驗結論:凸透鏡有放大物體、聚光、成像的作用;凹透鏡有縮小縮小、散光、成像的作用;光線經過透鏡時會發生偏折。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研究太是由七種單色光組成的。(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 . 課題:4、七色光 實驗器材:巧造彩虹——平面鏡、手電筒、水槽、白(或三棱鏡)
合成彩色光——白色圓紙片、鐵釘、彩筆
濾光實驗——手電筒、紅黃藍三色玻璃紙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巧造彩虹 1.提供實驗器材:平面鏡、手電筒、水槽、白。
2.教師邊演示邊指導實驗方法:
將平面鏡傾斜著放入水槽,并設法將鏡子固定; 打開手電筒,讓光線照在水下部分的鏡面上; 將白紙在手電筒的上方舉起來,移動手電筒的位置,直到看清彩虹為止。
3.學生分組實驗,邊實驗邊記錄。
4.交流實驗現象。(此實驗也可直接用三棱鏡代替,更具可操作性。1、在室外下平穩放置三棱鏡;2、輕輕轉動三棱鏡,使光線投射到室或暗處的走廊墻壁上;3、觀察光的顏色。)
2.合成彩色光實驗 1.指導學生在圓紙片上用水彩筆畫出等份的七種顏色。
2.將鐵釘插入圓紙片中心,制成一個陀螺。
3.轉動陀螺,學生觀察記錄。
3.濾光實驗 1. 演示:將紅顏色的玻璃紙罩在手電筒上,然后罩在白紙上,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2.將黃色、藍色的玻璃紙分別罩在手電筒上,打開手電筒。3.讓光投射在白紙上,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3.實驗總結 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認識太是由七種單色光組成的。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潔。
實驗結論:太是由七種單色光組成的。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判別導體和絕緣體(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課題:2、導體和絕緣體 實驗器材:電池、電池盒、開關、小電珠、燈座、導線若干、檢測物體(剪刀、鉛筆、回形針、橡皮、塑料圓珠筆等)、檢測液體(自然水、純凈水、鹽水)
實驗類型:演示實驗、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制作檢測電路 1.把電池裝入電池盒。
2.把小電珠裝入燈座,注意裝小電珠時不要太用力。
3.用導線把電池盒、小燈座、開關連接起來,并留出檢測線,注意所用導線兩頭的絕緣層一定要事先剝去。
4.檢測電路的通電情況。
2.檢測物品的導電性能 1.預測:哪些物體能導電? 2.用檢測電路分別檢測物品的導電性能:將檢測物品分別接入檢測電路,通過小電珠的亮與滅來判斷物品的導電性能。
3.學生邊實驗邊記錄。
4.交流實驗結果。
3.檢測液體的導電性能 1.預測:哪些液體能導電? 2.用檢測電路分別檢測液體的導電性能:將檢測電路留出的兩根檢測線都放入液體中,通過小電珠的亮與滅來判斷液體的導電性能。
. . 3.學生邊實驗邊記錄。
4.交流實驗結果。
4、檢測人體的導電性 1.介紹驗電球。
2.用驗電球檢測人體的導電性:用兩只手分別接觸驗電球的兩個觸點來判斷人體的導電性能。
3.實驗總結 根據實驗結果,準確認識導體和絕緣體。
4.整理器材 將實驗材料整理好。
實驗結論: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做導體,如回形針、鐵釘、鹽水、人體等;
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做絕緣體,如橡皮、木頭、純凈水等。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探究磁鐵的性質(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課題:4、研究磁鐵 實驗器材:條形磁鐵、大頭針、水槽、泡沫片、細線、環行磁鐵、塑料棒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提出實驗容 提供實驗材料,利用材料探究磁鐵的性質。
2.探究磁鐵的性質 1.交流實驗方法:
磁性的傳遞:
把大頭針的一頭靠近磁鐵吸住,用另一頭靠近另一個大頭針,依次操作,看看磁鐵能連續吸起幾個大頭針。
磁鐵能指示方向:
方法一:懸掛法。用線系在條形磁鐵的中間,注意線不能太粗,細棉線較好,然后把磁鐵吊起來,使磁鐵盡量呈水平狀態,最后輕輕轉動磁鐵,觀察磁鐵靜止時兩端的指向; 方法二:水浮法。將條形磁鐵放在泡沫板的中心,然后將泡沫板放入水槽,使泡沫板浮于水中,最后輕輕轉泡沫板,觀察靜止時磁鐵兩端的指向; 磁鐵兩極的相互作用:
將兩塊環行磁鐵套入塑料棒實驗,分別觀察兩塊環行磁鐵的同極和已極相互靠近時發生的現象; 磁鐵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比較:
先在條形磁鐵上取 5 個點,然后在點上一個接一個掛大頭針,然后通過比較大頭針的個數來判斷磁力的大?。▽嶒炛械臈l形磁鐵用大的效果較明顯); 2.學生分組實驗,邊實驗邊用文字或圖示記錄實驗結果。
3.實驗總結 交流觀察結果,認識磁鐵的性質,分享探究的快樂。
4.整理器材 將實驗材料整理好。
實驗結論:磁鐵的性質有:磁鐵的磁性可以傳遞;磁鐵兩端的磁性最強,叫磁極。指北的一端是北極,指南的一端是南極;磁鐵能指示南北方向,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課題:2、電磁鐵 實驗器材:電池 2 節、粗細不同的導線 2 根、粗細不同的鐵釘 2 根、回形針一盒、培養皿(可用小盒子代替)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明確研究的問題 1.電磁鐵磁力大小可能跟電池節數有關;
. . 2.電磁鐵磁力大小可能跟鐵釘粗細有關; 3.電磁鐵磁力大小可能跟導線粗細有關; 4.電磁鐵磁力大小可能跟繞線圈數有關; 2.設計對比實驗 1.選擇一個研究因素(以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可能跟電池節數有關為例),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法。
2.邊交流實驗方法邊演示:
保持不變的因素:鐵釘一樣、導線一樣、線圈圈數一樣、 改變的因素:電池的節數 3.選擇其它因素設計實驗方法,交流指點。
3.對比實驗 1.建議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因素研究; 2.建議每個因素研究三次,取中間數(或平均數),這樣的數據更有說服力。
3.邊實驗邊記錄數據。
4.實驗總結 匯總實驗數據,發現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
5.整理器材 將實驗材料整理好。
實驗結論: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電流大小、線圈圈數有關。電磁鐵也有南北極。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測量 1 分鐘的呼吸和心跳次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課題:1、測量呼吸和心跳 實驗器材:聽診器、秒表 實驗類型:演示實驗、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測量安靜狀態下 1 分鐘的呼吸和心跳 1.教師演示聽診器測量心跳,重點示確定心臟的位置很重要(心臟位于人的胸腔的偏左)。
2.指導秒表的正確使用。
3.學生分組用聽診器、秒表測量安靜狀態下自己 1 分鐘的心跳,建議同學之間相互測定較好。
4.提醒測量呼吸次數的注意點:吸一口氣呼一口氣算一次呼吸。
5.學生分組測量安靜狀態下自己 1 分鐘的呼吸。
6.邊測量邊在記錄表中記錄數據。
2.測量運動結束后 1 分鐘的呼吸和心跳 1. 運動 2 分鐘即可。
2.2 分鐘運動結束后立即測量 1 分鐘心跳和呼吸。
3.學生分組測量,邊測量邊在記錄表中記錄數據。
3.實驗總結 匯總實驗數據,發現靜止狀態與運動后的心跳和呼吸的不同。
4.整理器材 將實驗材料整理好。
實驗結論:一般情況下,學生每分鐘的呼吸多在 20 次左右,心跳在 80 次左右;運動會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用澄清石灰水比較人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課題:2、肺和呼吸 實驗器材:澄清石灰水 1 瓶、保鮮袋 2 個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收集空氣和呼出的氣體 1.用兩個保鮮袋分別收集空氣和呼出的氣體,在收集呼出的氣體時,將保鮮袋對準嘴巴多次呼氣即可,另外,注意兩個保鮮袋中搜集的氣體要差不多。
. . 2、收集空氣、收集呼出氣體的兩個保鮮袋不要混淆,要分辨清楚,否則觀察的實驗現象會有偏差。
2.比較實驗 1.將澄清的石灰水分別倒入兩個保險袋中實驗比較,在實驗中要注意,兩個保鮮袋中倒入的澄清石灰水的量不宜過多,而且倒入兩個保鮮袋中的石灰水要差不多,當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保鮮袋以后及時將袋口扎上,防止石灰水流出來。
2.如果沒有澄清石灰水,可到化學試劑藥店購買氫氧化鈣溶液。
3.搖晃保鮮袋后,觀察比較。
4.邊實驗邊記錄實驗發現。
3.實驗總結 交流實驗結果,比較人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的不同。
3.整理器材 將實驗保鮮袋放進垃圾袋,其余實驗材料整理好。
實驗結論:
呼吸時,我們吸進富有氧氣的空氣,呼出體產生的二氧化碳。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測肺活量(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課題:2、肺和呼吸 實驗器材:
塑料瓶(大飲料瓶)、100ml 燒杯、白紙條、記號筆、膠水、水槽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制作肺活量測量器。
1.沿塑料瓶的外壁由下向上貼上白紙條; 2.用 100ml 的燒杯裝滿水,倒入塑料瓶,小心不要把水倒在瓶外,然后用記號筆沿水面標上 100ml 的記號,依次進行,標到 1000ml 即可。
2.測肺活量 1.測量前,一定要先將塑料中裝滿水,并蓋上蓋子; 2.把塑料瓶倒扣在水槽中,瓶口一定要沒在水的下方; 3.在水中旋開蓋子,將直角彎頭管的一頭伸進塑料瓶; 4、吸足一口氣,盡最大力氣向水中吹氣; 5、讀出自己的肺活量,讀的時候是讀出瓶中空的體積,不是讀出瓶中水的體積; 4.在第二個同學測之前,也一定要將瓶中的水裝滿。
3.實驗總結 交流自己的肺活量,并根據數據分析肺活量大小的影響因素。
3.整理器材 將實驗材料整理好。
實驗結論: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研究心臟的跳動和血液循環(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課題:3、心臟和血液循環 實驗器材:水槽、塑料瓶、秒表、人體血液循環圖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模擬心臟跳動 1.在水中反復擠壓和放松塑料瓶,仔細觀察現象,實驗時水槽中的水要適量。
2.在水中擠壓塑料瓶的活動可以利用輸液管替換,效果更接近“原型”:找一些醫院里的輸液管(最好是新的),在中間的塑料小瓶子的兩端各保留適當長度的管子,截掉多余部分,再用兩個培養皿,往其中一個倒入適量紅水,擠壓塑料小瓶,仔細觀察現象。
2.觀察人體血管圖 1.觀察、介紹人體的血管。
2.找一找,在人身體的哪些地方能摸到脈搏。
3.教師重點演示:指導測量頸動脈、橈動脈的脈搏。
4.感受自己的脈搏跳動。
3.測量 1 分鐘的心跳和脈搏次數。
1.脈搏和心跳最好同時測出,因為人的心跳次數并非固定不變。
2.測量活動可以兩人合作完成,如同學幫助測脈搏,自己測心跳,教師控制時間,然后
. . 輪換。
3.邊測量邊記錄數據。
3.實驗總結 交流、比較自己 1 分鐘心跳、脈搏跳動次數,認識心臟的功能。
3.整理器材 將實驗材料整理好。
實驗結論:心臟總是在不停地跳動,并與脈搏跳動的次數一致。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報告單 實驗容:彩色水點實驗(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
課題:1、解釋 實驗器材:培養皿、白紙條、夾子、水彩筆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畫彩色水點 1.用彩色水筆在白紙條的一端畫上不同顏色的圓點,注意:彩色圓點的大小要差不多、彩色圓點畫的位置要差不多、彩色圓點離紙的下端距離要一樣。
2.白紙條要選擇柔韌一點的,如宣紙、面巾紙。
2. 實驗觀察 1.用夾子夾住紙條,將紙條的下方放進裝有清水的培養皿中,實驗過程中要注意:彩色圓點不能碰到水面、紙條要同時放入水中。
2.當水慢慢地被吸上紙條后,仔細觀察圓點發生的變化。
3.實驗總結 交流實驗現象,對實驗現象作出解釋。
3.整理器材 將實驗紙條放進垃圾袋,其余實驗材料整理好。
實驗結論:紅、黃、藍是三原色,遇水保持單色調不變;其余顏色都是中間色,在一定條件下,中間色將分解還原為原色。
推薦訪問: 上冊 五年級 報告單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