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出自枕書 《博物記趣·尼克松總統,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故鄉的元宵汪曾祺原文賞析5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故鄉的元宵汪曾祺原文賞析5篇
第1篇: 故鄉的元宵汪曾祺原文賞析
故鄉的野菜汪曾祺
汪曾祺 《故鄉的野菜》文筆質樸,立意新奇,通篇都透出一股精巧的藝術魅力,思鄉懷舊是文章的主題,而貫穿全文的線索卻是野菜。 故鄉的野菜 --汪曾祺 薺菜。薺菜是野菜,但在我的家鄉卻是可以上席的。我們那里,一般的酒席,開頭都有八個涼碟,在客人入席前即已擺好。通常是火腿、變蛋(松花蛋)、風雞、醬鴨、油爆蝦(或嗆蝦)、蚶子(是從外面運來的,我們那里不產)、咸鴨蛋之類。若是春天,就會有兩樣應時涼拌小菜:楊花蘿卜(即北京的小水蘿卜)切細絲拌海蜇,和拌薺菜。薺菜焯過,碎切,和香干細丁同拌加姜米,澆以麻油醬醋,或用蝦米,或不用,均可。這道菜常摶成寶塔形,臨吃推倒,拌勻。拌薺菜總是受歡迎的,吃個新鮮。凡野菜,都有一種園種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薺菜大都是涼拌,炒薺菜很少人吃。薺菜可包春卷,包圓子(湯團)。江南人用薺菜包餛飩,稱為菜肉餛飩,亦稱“大餛飩”。我們那里沒有用薺菜包餛飩的。我們那里的面店中所賣的餛飩都是純肉餡的餛飩,即江南所說的“小餛飩”。沒有“大餛飩”。我在北京的一家有名的家庭餐館吃過這一家的一道名菜:翡翠蛋羹。一個湯碗里一邊是蛋羹,一邊是薺菜,一邊嫩黃,一邊碧綠,絕不混淆,吃時攪在一起。這種講究的吃法,我們家鄉沒有。 枸杞頭。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場小雨之后,就可聽到叫賣枸杞頭的聲音。賣枸杞頭的多是附郭近村的女孩子,聲音很脆,極能傳遠:“賣枸杞頭來!”枸杞頭放在一個竹籃子里,一種長圓形的竹籃,叫做元寶籃子。枸杞頭帶著雨水,女孩子的聲音也帶著雨水。枸杞頭不值什么錢,也從不用秤約,給幾個錢,她們就能把整籃子倒給你。女孩子也不把這當做正經買賣,賣一點錢,夠打一瓶梳頭油就行了。 自己去摘,也不費事。一會兒工夫,就能摘一堆。枸杞到處都是。我的小學的操場原是祭天地的空地,叫做“天地壇”。天地壇的四邊圍墻的墻根,長的都是這東西。枸杞夏天開小白花,秋天結很多小果子,即枸杞子,我們小時候叫它“狗奶子”,因為很像狗的奶子。 枸杞頭也都是涼拌,清香似尤甚于薺菜。 蔞蒿。小說 《大淖記事》:“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紅色的蘆芽和灰綠色的蔞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綠了。”我在書頁下面加了一條注:“蔞蒿是生于水邊的野草,粗如筆管,有節,生狹長的小葉,初生二寸來高,叫做‘蔞蒿薹子’,加肉炒食極清香。……”蔞蒿,字典上都注“蔞”音樓,蒿之一種,即白蒿。我以為蔞蒿不是蒿之一種,蔞蒿掐斷,沒有那種蒿子氣,倒是有一種水草氣。蘇東坡詩:“蔞蒿滿地蘆芽短”,以蔞蒿與蘆芽并舉,證明是水邊的植物,就是我的家鄉所說“蔞蒿薹子”。“蔞”字我的家鄉不讀樓,讀呂。蔞蒿好像都是和瘦豬肉同炒,素炒好像沒有。我小時候非常愛吃炒蔞蒿薹子。桌上有一盤炒蔞蒿薹子,我就非常興奮,胃口大開。蔞蒿臺子除了清香,還有就是很脆,嚼之有聲。 薺菜、枸杞我在外地偶爾吃過,蔞蒿薹子自十九歲離鄉后從未吃過,非常想念。去年我的家鄉有人開了汽車到北京來辦事,我的弟妹托他們帶了一塑料袋蔞蒿薹子來,因為路上耽擱,到北京時已經焐壞了。我挑了一些還不及爛的,炒了一盤,還有那么一點意思。 馬齒莧。中國古代吃馬齒莧是很普遍的,馬莧與人莧(即紅白莧菜)并提。后來不知怎么吃的人少了。我的祖母每年夏天都要摘一些馬齒莧,晾干了,過年包包子。我的家鄉普通人家平常是不包包子的,只有過年才包,自己家里人吃,有客人來蒸一盤待客。不是家里人包的。一般的家庭婦女不會包,都是備了面、餡,請包子店里的師傅到家里做,做一上午,就夠正月里吃了。我的祖母吃長齋,她的馬齒莧包子只有她自己吃。我嘗過一個,馬齒莧有點酸酸的味道,不難吃,也不好吃。 馬齒莧南北皆有。我在北京的甘家口住過,離玉淵潭很近,玉淵潭馬齒莧極多。北京人叫做馬莧兒菜,吃的人很少。養鳥的拔了喂畫眉。據說畫眉吃了能清火。畫眉還會有“火”么? 莼菜。第一次喝莼菜湯是在杭州西湖的樓外樓,一九四八年四月。這以前我沒有吃過莼菜,也沒有見過。我的家鄉人大都不知莼菜為何物。但是秦少游有《以莼姜法魚糟蟹寄子瞻》詩,則高郵原來是有莼菜的。詩最后一句是“澤居備禮無麋鹿”,秦少游當時蓋在高郵居住,送給蘇東坡的是高郵的土產。高郵現在還有沒有莼菜,什么時候回高郵,我得調查調查。 明朝的時候,我的家鄉出過一個散曲作家王磐。王磐字鴻漸,號西樓,散曲作品有《西樓樂府》。王磐當時名聲很大,與散曲大家陳大聲并稱為“南曲之冠”。王西樓還是畫家。高郵現在還有一句歇后語:“王西樓嫁女兒——畫(話)多銀子少”。王西樓有一本有點特別的著作:《野菜譜》。《野菜譜》收野菜五十二種。五十二種中有些我是認識的,如白鼓釘(蒲公英)、蒲兒根、馬欄頭、青蒿兒(即茵陳蒿)、枸杞頭、野綠豆、蔞蒿、薺菜兒、馬齒莧、灰條。江南人重馬欄頭。小時讀周作人的《故鄉的野菜》,提到兒歌:“薺菜馬欄頭,姐姐嫁在后門頭”,很是向往,但是我的家鄉是不大有人吃的?;覘l的“條”字,正字應是“藋”,通稱灰菜。這東西我的家鄉不吃。我第一次吃灰菜是在一個山東同學的家里,蘸了稀面,蒸熟,就爛蒜,別具滋味。后來在昆明黃土坡一中學教書,學校發不出薪水,我們時常斷炊,就擄了灰菜來炒了吃。在北京我也摘過灰菜炒食。有一次發現釣魚臺國賓館的墻外長了很多灰菜,極肥嫩,就彎下腰來摘了好些,裝在書包里。門衛發現,走過來問:“你干什么?”他大概以為我在埋定時炸彈。我把書包里的灰菜抓出來給他看,他沒有再說什么,走開了?;也擞悬c堿味,我很喜歡這種味道。王西樓《野菜譜》中有一些,我不但沒有吃過,見過,連聽都沒聽說過,如:“燕子不來香”、“油灼灼”……。 我的家鄉本是個窮地方,災荒很多,主要是水災,家破人亡,賣兒賣女的事是常有的。我小時就見過?,F在水利大有改進,去年那樣的特大洪水,也沒死一個人,王西樓所寫的悲慘景象不復存在了。想到這一點,我為我的家鄉感到欣慰。過去,我的家鄉人吃野菜主要是為了度荒,現在吃野菜則是為了嘗新了。喔,我的家鄉的野菜! (選自汪曾祺《家常酒菜》,青島出版社出版) 寫作手法 1、卓越的散文 藝術 《故鄉的野菜》以沖淡平和為主要面目,整篇文字就像一位長者在靜靜講述,淡泊安詳,但平淡的背后卻有著用心的經營。如作者開篇說道,“ 我的故鄉不止一個,凡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故鄉對于我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情分,只因釣于斯游于斯的關系,朝夕會面,遂成相識,正如鄉村里的鄰舍一樣,雖然不是親屬,別后有時也要想念到他⋯⋯”。要寫故鄉,卻先說對故鄉沒有什么情分,筆調一下子蕩了開去。為不使文脈過于呆滯,正話反說,倒著說,對著說,都是周作人散文經常采用的策略。作者聽妻子“說起有薺菜在那里賣著,我便想起浙東的事來”,因為“ 薺菜是浙東人春天常吃的野菜”。很自然地就把話頭又拉回了正題,絲毫無牽強之感。接下來由春天常吃薺菜想到另一種常吃的黃花麥果,再由它掃墓時作貢品想到另一種掃墓時常吃的野菜紫云英,表面信口而談,內里卻是一條線。但作者又不露痕跡,由看到賣薺菜,隨之想起故鄉,這種情思看似有意,又似無意;回想故鄉,卻只談野菜,看似有意思,又似無意思,沖淡的意境躍然紙上。郁達夫在談到周作人的美文小品時曾說,“覺得他的漫談,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對,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千字小文之內,起承轉合,寫得活而不僵,獨具匠心的結構藝術可見一斑。 散文,尤其是絮語式的美文,首推一個“ 真”字。美文可以說是見情見性的一種文體,來不得半點的虛假和造作。作家往往用美文來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以及在生活中體驗到的哲理和感悟。讀者從行文中,也能看出周作人真實的內心生活,復雜的情感世界,淵博的知識修養?!豆枢l的野菜》首先就是一篇見情見性的真文。對于童年時候所食的野菜,作者大方自然地展示著他的熱愛,沒有絲毫的遮掩和偽裝。比如于黃花麥果,“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總是日本風味,不復是兒時的黃花麥果糕了。”對童年時光的留戀,佳物不可再得的悵惘情緒,合盤托出,這就是周作人的真。面對讀者,不故弄玄虛,不偽作高深,一腔真情慢慢流出,才使讀起來覺得近,覺得親。 在真之外,這篇散文又極美。它有著極美的意境,“婦女小兒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籃’,蹲在地上搜尋,是一種有趣味的游戲的工作,那時小孩們唱道:“ 薺萊馬蘭頭,姊姊嫁在后門頭。”這是動態的勞作;“ 花紫紅色,數十畝接連不斷,一片錦繡,如鋪著華美的地毯,非常好看”。這是靜態的生機。挖菜的村姑,歌唱的小兒,綠色的薺菜,紫紅的花朵,分明一幅洗去鉛華的江南春光圖。這美還體現在語言。通篇文字,很難找到文縐縐的、艱澀難懂的語言和句子 ,純屬平常的白話口語,如敘家常。 2、濃郁的地方風味 周作人美文,尤其是一些描寫故鄉風物的言志小品,里面總有很多童謠和民諺,使他的散文在沖淡平和的文風之外,充盈著一種“俗趣”,氤氳著濃濃的地方風味,這是《故鄉的野菜》的另一特點。民謠是周作人一生的最愛之一?!豆枢l的野菜》中,引用歌謠就有四五處之多。“ 薺菜馬蘭頭,姊姊嫁在后門頭”,“ 三春戴薺花,桃李羞繁華”,“ 三月三,螞蟻上灶山”等,短短一兩句,語言通俗可愛,含義淺近直白,使文章生動不少。產生于勞動人民的生活之中的民謠,沒有經過刻意的文飾和加工,有一種天然的野趣,周作人稱之為“ 民族的文學 ”。尤其是用兒童視角和語言來表達的童謠,又添了一種稚趣在里面,就更是周作人所謂的“天籟”了?!豆枢l的野菜》散發著濃濃的風俗趣味的,這種趣味,除了上述的民謠所帶來的“ 俗趣”,還體現在作者的淵博學識所帶來的“雅趣”。 周作人讀書極多,每寫到一個風物,他都能東征西引,左右逢源,各種趣語稗談信手拈來。比如本文寫到故鄉的薺菜,便引明代文學家田汝成著的《西湖游覽志》和清代文學家顧祿的《清嘉錄》中的記載,這兩本都是關于吳中民間世俗的書。這些引用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文章也有了一種古色古香的味道。寫紫云英,引用日本的《俳句大辭典》,“ 此草與蒲公英同是習見的東西,從幼年時代便已熟識。在女人里邊,不曾采過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吧。”仿佛不經意,但作者的學識已經躍然紙上了,就使周作人的美文與那些惟有平淡的文章天壤之別。而且,對每一種野菜的性狀,以及野菜的食法,周作人都仿佛博物學家一樣,能細細道來。如“黃花麥果通稱鼠曲草,系菊科植物,葉小微圓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黃色,簇生梢頭。春天采嫩葉,搗爛去汁,和粉作糕,稱黃花麥果糕。”再如,“做成小顆如指頂大,或細條如小指,以五六個作一攢,名曰繭果”,等等。此類文字,是周作人一貫的風格,能讓讀者對紹興地方的植物和生活習俗都有明白的認識,風俗宛然如在眼前。“這些都是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特別留心于野卉雜花,親切愛撫的記其性狀,文情閑靜,文筆潤澤” 。這就是周作人散文中的雅趣,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就可以得來的。有這些作底子,《故鄉的野菜》中體現的地方風味方顯得雅致,所用的民間歌謠也更顯親切,才不孤單。淡而有味道,不正是周氏美文的特色么。 3、平民化的寫作立場 周作人不但在理論上第一個提出了平民化的主張,同時以自己的創作實績踐行了這個主張,《故鄉的野菜》就是一個典型。文章所寫三種野菜:薺菜,黃花麥果,紫云英,均是極為常見的野生植物,甚至“ 是一種很被賤視的植物”。作者之所以對此興致盎然,最大原因就是它們都是“ 浙東人春天常吃的”東西。清末的農村,也就是在周作人的童年時代,農民的生活是很清苦的,作為魚米之鄉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一年收入也僅能果腹而已。春天到時采摘一些野菜,就成為鄉民們甚至城里的普通市民常做的一件事情。對這些野菜,一些士大夫用審美的眼光看待,描述得天花亂墜,“但浙東人卻不很理會這些事情,只是挑來做菜或炒年糕吃罷了。”可以看出,能否與底層人民的生活發生關系,是周作人思念這些野菜的一種情感。這種生活是普遍的事實,作者表達的是真摯的思想,平民化的寫作立場于此凸顯。 平民化的寫作立場同樣體現在對待婦女兒童的態度上。“婦女小兒各拿一把剪刀一只‘ 苗籃’,蹲在地上搜尋,是一種有趣味的游戲的工作。”周作人欣賞的態度溢于言表,對“婦女小兒”的這種工作從內心里發出贊美。周作人畢生關注婦女和兒童的命運,從沒有把婦女和兒童當作男人們的附屬品,不但重視采集童謠童話 ,也與貴族化寫作把婦女看作玩偶的態度迥異。對每一個普通生命予以尊重,這樣的情感稱得上是大真摯。 《故鄉的野菜》雖是周作人美文創作的早期嘗試,但卓越的美文藝術,處處散發的地方風味與深隱的平民寫作立場,使其成為周作人散文創作的轉折點和里程碑,昭示并影響了周作人此后言志美文的創作路向和特點。這篇美文所包含的諸種創作因子,又像一只報春之燕,預示了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具有濃郁傳統色彩一脈的誕生。《故鄉的野菜》在絮絮漫談之下有著精心的結構,看似平淡的文筆,卻蘊藏了深厚的內涵和明妙的情趣。
第2篇: 故鄉的元宵汪曾祺原文賞析
故鄉的元宵作者:汪曾祺來源:《作文新天地(初中版)》2014年第08期
????????故鄉的元宵是并不熱鬧的。
????????沒有獅子、龍燈,沒有高蹺,沒有跑旱船,沒有“大頭和尚戲柳翠”,沒有花擔子、茶擔子。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會”——賽城隍時才有,元宵是沒有的。很多地方興“鬧元宵”,我們那里的元宵卻是靜靜的。
????????有幾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個鄉下的漢子,一個舉著麒麟——一張長板凳,外面糊紙扎的麒麟,一個敲小鑼,一個打镲,咚咚當當敲一氣,齊聲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開頭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對這“格炸炸”印象很深。這是什么意思呢?這是狀聲詞?狀的什么聲呢?送麒麟的沒有表演,沒有動作,曲調也很簡單。送麒麟的來了,一點也不叫人興奮,只聽得一連串的“格炸炸”?!案裾ㄕā蓖炅耍婺妇徒o他們一點錢。
????????街上擲骰子“趕老羊”的賭錢的攤子上沒有人。六顆骰子靜靜地在大碗底臥著。擺賭攤的坐在小板凳上抱著膝蓋發呆。年快過完了,準備過年輸的錢也輸得差不多了,明天還有事,大家都沒有賭興。
????????草巷口有個吹糖人的。孫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漁翁。老漁翁的蓑衣是從藥店里買來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壇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響,天嗡子蠻牛似的叫。
????????到泰山廟看老媽媽燒香。一個老媽媽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過去了。
????????不過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燈,才算。元宵元宵嘛。我們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燈節。燈節要過幾天,十三上燈,十七落燈。“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燈都點起來了。大媽(大伯母)屋里是四盞玻璃方燈。二媽屋里是畫了紅壽字的白明角琉璃燈,還有一張珠子燈。我的繼母屋里點的是紅琉璃泡子。一屋子燈光,明亮而溫柔,顯得很吉祥。
第3篇: 故鄉的元宵汪曾祺原文賞析
故鄉的食物汪曾祺
故鄉的食物
汪曾祺
①小時讀《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覺得很親切。鄭板橋是興化人,我的家鄉是高郵,風氣相似。這樣的感情,是外地人們不易領會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四川有“炒米糖開水”,車站碼頭都有得賣,那是泡著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專業的作坊做的,不像我們那里。我們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別處一樣,切成長方形的一塊一塊。也有搓成圓球的,叫做“歡喜團”。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說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結的,是“散裝”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來,是自己家里炒的。
②說是自己家里炒,其實是請了人來炒的。炒炒米也要點手藝,并不是人人都會的。入了冬,大概是過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篩子,手執長柄的鐵鏟,大街小巷地走,這就是炒炒米的。有時帶一個助手,多半是個半大孩子,是幫他燒火的。請到家里來,管一頓飯,給幾個錢,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們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了這個季節,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著。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③裝炒米的壇子是固定的,這個壇子就叫“炒米壇子”,不作別的用途。舀炒米的東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個香煙罐頭。我的祖母用的是一個“柚子殼”。柚子,——我們那里柚子不多見,從頂上開一個洞,把里面的瓤掏出來,再塞上米糠,風干,就成了一個硬殼的缽狀的東西。她用這個柚子殼用了一輩子。
④我父親有一個很怪的朋友,叫張仲陶。他很有學問,曾教我讀過《項羽本紀》。他薄有田產,不治生業,整天在家研究易經,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個人用蓍草算卦。據說他有幾卦算得極靈。有一家,丟了一只金戒指,懷疑是女傭人偷了。這女傭人蒙了冤枉,來求張先生算一卦。張先生算了,說戒指沒有丟,在你們家炒米壇蓋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時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這樣準,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壇蓋子上呢不過他的這一卦說明了一件事,即我們那里炒米壇子是幾乎家家都有的。
⑤炒米這東西實在說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預備,不過取其方便。用開水一泡,馬上就可以吃。在沒有什么東西好吃的時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來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點心。鄭板橋說“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說其省事,比下一碗掛面還要簡單。炒米是吃不飽人的。一大碗,其實沒有多少東西。我們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橋所說“佐以醬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現在歲數大了,如有人請我吃泡炒米,我倒寧愿來一小碟醬生姜,——最好滴幾滴香油,那倒是還有點意思的。另外還有一種吃法,用豬油煎兩個嫩荷包蛋——我們那里叫做“蛋癟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這種食品是只有“慣寶寶”才能吃得到的。誰家要是老給孩子吃這種東西,街坊就會有議論的。
⑥我們那里的人家預備炒米,除了方便,原來還有一層意思,是應急。有一年,我還在上小學,黨軍(國民革命軍)和聯軍(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開了仗,很多人都躲進了紅十字會。紅十字會設在煉陽觀,這是一個道士觀。我們一家帶了一點行李進了煉陽觀。祖母指揮著,特別關照,把一壇炒米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陣一陣地亮著,覺得有點緊張,也覺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沖炒米度過的。沒有床鋪,我把幾個道士誦經用的蒲團拼起來,在上面睡了一夜。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
第4篇: 故鄉的元宵汪曾祺原文賞析
故鄉的元宵
汪曾祺[1];
【期刊名稱】《新湘評論》
【年(卷),期】2019(000)003
【摘要】故鄉的元宵是并不熱鬧的。沒有獅子、龍燈,沒有高蹺,沒有跑旱船,沒有""大頭和尚戲柳翠"",沒有花擔子、茶擔子。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會""——賽城隍時才有,元宵是沒有的。很多地方興""鬧元宵"",我們那里的元宵卻是靜靜的。有幾年,有送麒麟的。
【總頁數】2頁(P.18-19)
【關鍵詞】煉陽觀
【作者】汪曾祺[1];
【作者單位】
【正文語種】英文
【中圖分類】I267
【相關文獻】
1.故鄉的元宵 [J], 汪曾祺
2.故鄉的元宵 [J], 汪曾祺
3.故鄉的元宵 [J], 汪曾祺
4.故鄉的元宵節 [J], 黑馬
5.故鄉的元宵 [J], 汪曾祺
以上內容為文獻基本信息,獲取文獻全文請下載
第5篇: 故鄉的元宵汪曾祺原文賞析
故鄉的元宵
汪曾祺[1];
【期刊名稱】《當代老年》
【年(卷),期】2019(000)002
【摘要】故鄉的元宵是并不熱鬧的。沒有獅子、龍燈,沒有高蹺,沒有跑旱船,沒有“大頭和尚戲柳翠”,沒有花擔子、茶擔子。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會”——賽城隍時才有,元宵是沒有的。很多地方興“鬧元宵”,我們那里的元宵卻是靜靜的。
【總頁數】2頁(P.46-47)
【關鍵詞】元宵;故鄉
【作者】汪曾祺[1];
【作者單位】
【正文語種】英文
【中圖分類】G897
【相關文獻】
1.故鄉的元宵 [J], 汪曾祺
2.故鄉的元宵節 [J], 黑馬
3.故鄉的元宵(節選) [J], 汪曾祺
4.故鄉的元宵 [J], 汪曾祺
5.故鄉的元宵 [J], 汪曾祺[1]
以上內容為文獻基本信息,獲取文獻全文請下載
推薦訪問: 賞析 故鄉 原文上一篇:暑假調查報告_0
下一篇:銘隆化工初步調查報告,(11)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