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xiānjìn,英文是advanced,意思是首先仕進;位于前列,可為表率。語出宋王安石《謝王司封啟》:“不以先進畧后生,不以上官卑下吏。”,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疫情防控先進人物事跡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疫情防控先進人物事跡3篇
萬州港口集團講身邊人物故事情況表
(事跡材料附后)
任勞任怨 無私奉獻
——港發客運分公司現場隊長鄧偉事跡材料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社會是個功利的社會,人都是現實物質的,有的只是買賣與交換,哪里有什么無私奉獻。但我們身邊卻有這樣一位職工,他是明鏡灘貨場的現場隊長,他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什么是敬業,什么是奉獻。
他工作賣力,任勞任怨。明鏡灘碼頭最初條件很差,剛拖來的躉船,沒有水也沒有電,他和一班工人,用水要到岸上去挑,晚上用蓄電池電筒發的光來照明。到了夏天,躉船上的溫度有40多度,甲板被太陽曬得燙腳,他卻依然堅守崗位,一把蒲扇是他唯一的降溫工具。但條件再艱苦,他仍然以飽滿的熱情對待工作,沒向領導抱怨過一次,他鼓勵那些有意見的同志:現在剛起步,公司也很難,慢慢就好了。
經過大家的努力,明鏡灘貨場的作業量漸漸上去了。他作為現場隊長,工作也越來越忙,通宵加班那是常有的事。有段時間,公司的貨運量特別大,他干脆就在貨場岸邊租了一間小房子,作為他和工友們休息的地方。我們曾去過那間小屋,簡陋得讓人辛酸。小屋十來平米的,因為年代已久,漏水嚴重,墻面班駁得很厲害,墻角有一張小床,因為靠近貨場,粉塵很大,大伙又都太忙,床單很久都沒換了,臟臟的滿是汗漬。聽工人們講:鄧偉一個月有20多天都是睡的這張床,而且所謂的睡覺,大多數時候就是和其他工友擠在一起打個盹,閉上眼休息一下。后來還出現了這樣一件事,鄧偉因為工作太忙,曾經有一個月都沒回家,他的妻子不得不來貨場,找這個“不顧家”的丈夫。當看到丈夫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態度,她什么都明白了,默默的擦干淚水,以后每天都會來小屋收拾一下,幫丈夫洗洗衣服,做做飯,盡量照顧這個工作忘我的丈夫。
去過幾次明鏡灘,看到鄧偉的情景都讓人記憶深刻。其中有一次是大年三十的時候,我跟隨公司領導去給基層職工拜年,冬天的庫區水位下降得厲害,他正帶領著一班工友們在繳船,穿了一件舊的軍用棉襖,臉上是一層厚厚的黑機油,頭發被江風吹得很亂,嘴唇干裂得全是血口子??吹轿覀兲嶂呛凸献觼砦繂査麄儯肿煨Φ锰貏e開心,連聲說:謝謝,謝謝。我們心里一熱,鼻子酸了,大年三十,正是合家團圓的日子,我們的工人為了工作,仍堅持奮斗在一線,怎能不令人感動?我們才應該對你說一聲:謝謝。
從他當現場隊長以來,只要貨場在作業,他都在現場工作,保證每一批貨都能保質保量、高效率的完成裝卸。由于貨場人員有限,他們幾個人要充當水手、維修工甚至搬運工的角色,浮吊壞了,他要帶領大家去檢修;水位漲了,躉船要移動,他要帶領大家去繳船。雖然工作是那樣的繁雜和辛苦,但他從沒有抱怨過。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他和一群吃苦耐勞的工人,把明鏡灘貨場從一個荒蕪廢棄的小壩子,發展成現在擁有貨場面積18000平方米,擁有一套完善的港口裝卸作業設備,經營大宗(煤、鹽、砂、石)、散雜貨等業務,年吞吐量200萬噸,年產值500萬元的現代化作業區。
考慮到他工作特別辛勞,公司給他批了公休假,讓他好好休息,他卻總是拿過段時間再休息為借口,堅持在貨場工作;公司給他評了“十佳職工”作為獎勵,公費送他出去旅游,他說貨場忙不過來,想都沒想就放棄了。他和工友們聊天,常常念道:領導和大家瞧得起我,選我當現場隊長,不卯足了勁干,怎么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單位!
當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物質生活不斷富足,越來越多的人都迷失在社會的物質泥潭里,要求回報,不斷索取,他卻依然保持一顆感恩的心,做那個最樸實、最無私的自己。
萬州港發客運分公司
二O一O年五月七日
勤字當頭苦練功 平凡崗位顯身手
——記萬州港紅溪溝作業二區電器管理員向真勇先進事跡
“這是我該做的?!边@是一句樸實的話,卻是向真勇同志的心里話,正是這句話,使他十幾年如一日,始終兢兢業業,刻苦鉆研,銳意進取,精益求精,從一名普通的電焊工成長為公司電器管理員乃至整個集團公司的技術骨干。曾多次獲得集團公司生產先進個人、“十佳”職工稱號,并連續兩屆被評為萬州港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首席員工。
2001年,向真勇原先所在的船廠因不適應市場需要破產關閉,由于他在船廠工作積極,技術過硬,被轉調入紅溪溝裝卸公司當電工。紅溪溝裝卸公司是萬州港最大的貨運港區,承擔著萬州港超過60%的貨物吞吐量。因為是新建的現代化貨運港區,港區內配置的機械設備現代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都處于長江上游領先水平,很多設備都是由PLC微電腦控制,這些設備不僅資料繁多,許多新名詞連聽也沒聽說過,更不用說復雜的電路圖,就連一些設備的說明書都不能夠完全看懂。面對新的工作崗位和巨大的技術壓力,向真勇沒有退縮,為更多地了解設備盡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盡快掌握裝卸機械的修理技術,他天天泡在現場向有經驗的老師傅虛心請教,利用空余時間刻苦鉆研《PLC編程基礎》、《現代電工技術》、《港口裝卸機械技術》等相關的書籍。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熟練地掌握了鉗工、焊工、鉚工和現代化港機設備PLC程控技術等專業技能,成為了港口現代化大型裝卸設備維修首屈一指的維修技術骨干。他也因工作出色被提升為擔負紅溪溝港區40多臺大型設備維修組長和電氣管理員。
近幾年隨著港口貨運的發展,港區作業量已經大大超過設計能力。由于超負荷運行,港區的裝卸設備幾乎處于無休眠的狀態,這就大大增加了維修難度,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寒,沒有雙休日,沒有白天黑夜,每天他都跟班組人員奔走在近一公里多岸線的貨運港區的各個角落,對港區的每一臺設備進行保養和維護。作為電工的他干事不少,拿錢不多;穿不上干凈衣服,洗不完身上的油垢,有時還會受到個別同事的嘲笑。面對艱苦的工作環境,向真勇同志總是不計名利,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所鐘愛的事業上,在電工和機器維修服務這個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著,任勞任怨,他常說:“這份工作對我來講已經不僅僅是一份單純的工作了,而是我所喜歡的事業,每當我完成了一個設備中出現別人不能解決的大問題的時候,我的內心會由衷地充滿無限喜悅?!?/p>
港區主要靠發運煤炭、礦石為貨運的主要支撐。而總長達900多米的皮帶傳輸線可以說是煤炭、礦石發運的“生命線”。皮帶傳輸線一旦出問題,修復工藝十分復雜、技術難度高,每次都是眼睜睜地等外地廠家技術人員趕來維修,一等就是好幾天,使港區作業陷入癱瘓,每日損失達數十萬元。眼看巨大的效益損失和白白耗費的時間,向真勇發誓要攻下這門技術,憑著肯學、肯干、肯鉆的精神,不恥下問,勤于實踐,他迅速掌握了這一技術,成為萬州港皮帶機維修的第一人,為公司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費用,2010年創下了進口礦石160余萬噸的輝煌成績。為此集團公司將皮帶作業線以他的名字命名為示范崗——“向真勇作業線示范崗”。
2010年8月15日,一場暴雨,山洪淹沒了紅溪溝港區的4號5號纜車機房,水深達1.7米,兩條纜車作業線停產,焦急萬分的向真勇帶領修理工趕到貨場,用兩臺抽水泵排水,用棉絮堵水,為了找到一顆螺帽,向真勇脫掉衣服,跳進50公分水深且全是油污的纜車繩漕溝里,足足摸了20分鐘,在苦戰兩天兩夜后,終于恢復了生產。
十幾年來,向真勇就一直是這樣堅守在普通的崗位上,始終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在刻苦鉆研中練就一身過硬本領,在平凡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績,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彰現出了港口技術工人的人生價值,成為新時期港口工人的一面旗幟。
為民修路的好支書王合
多虧了我們村的王合書記帶領大家修了這么寬敞平坦的水泥路,今后再也不愁送貨了。豐潤區沙流河鎮薛家屯村黑白鐵加工大戶鄭天紅一邊往車上裝鐵桶,一邊高興地對筆者說。
提起這條路,鄭天紅感觸頗深,他說以前村里的路非常難走,坑坑洼洼,他家生產的鐵桶經常因為路上顛簸磕碰而受到顧客退貨或是扣貨款,特別是趕上連陰天,村里的路就成了爛泥塘,根本就沒辦法送貨,耽誤交貨日期,因而蒙受了不少經濟損失。像他這樣的黑白鐵加工戶,這村有30多戶,有的加工戶因為道路難走,搬離本村到外面發展,道路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群眾生活和經濟發展的攔路虎。
今年4月份新當選的村書記王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下決心要把村內的道路修好。上任后的第一碼事就是召集村兩委干部研究此事,然而經過預算,要把村里的三條主要街道修成水泥路,其余街道修成石碴路,起碼要80多萬元,到哪去找這么多錢呢?村兩委干部一籌莫展。而王合卻堅決地說,路一定要修,沒有錢咱們想辦法集資,再苦再難也要修上水泥路。
話雖這樣說,可如何才能籌齊修路款呢,王合經過冥思苦想,準備實行兩條腿走路。一面向外界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同鄉尋求資金援助,登門拜訪,當面懇切地把村兩委為民修路的決心和目前村里的困境向他們表明,請求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同鄉們被他們這種一心為公、迎難而上的精神所感動,紛紛慷慨解囊,向村里捐資7多萬元。另一面發動全體村民為修路捐款,王合首當其沖捐了1000元,并求親訪友,拉來2萬元的贊助。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們紛紛捐款,68歲的老支書馬云海拿出200元,送到村委會:這是兒子給我的這月生活費,你們先拿去修路用,我這把老骨頭干重活不行,修路時還能為大伙看看料。 王合感動地接過錢,放心吧!老書記,大秋前我一定讓大家走上咱村自己的水泥路。村里醬油廠廠長王少凡主動捐款3萬元,鄭天紅、王海軍等加工大戶也都自發捐款,從上萬元到幾千元不等。就連困難戶張得軍都捐了50元,不到半個月的時間王合帶領村兩委籌集了30多萬元。
為了趕在大秋之前保質保量修好路,王合帶領村兩委每天起早貪晚輪流堅守在修路現場,同時還得繼續聯系籌集后續資金,忙的他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的覺。由于過度的勞累和精神壓力,他病倒了,高燒三十九度多,大家都勸他回家休息幾天,可他堅持一邊打吊針,一邊工作,硬挺了五天。
王合這種為民辦事的決心和毅力,使全體村民深受感動,終于籌齊了80萬元修路款。目前,已修建水泥路4500米,石碴路11000米,全村道路全部實現硬化。
盧愛國:無私為民的好支書
在沙流河鎮呂家洼村,提起45歲的黨支部書記盧愛國,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說他是一個好書記。上任近一年來,不但沒有拿一分錢工資,反而拿出了50多萬元,捐給村里興辦公益事業。
近日,筆者來到呂家洼村。正好趕上孩子們放學回家,他們有說有笑地走在寬敞的進村水泥路上。據村民介紹,以前這條路是土路,陰雨天很難走,影響了孩子們上學和群眾出行。去年5月選上村書記后,盧愛國就開始著手修路。在村集體經濟薄弱的情況下,他積極與鎮黨委、鎮政府和相關單位聯系,自己出資23.2萬元修通了到鄰村的水泥路。修路的時候,他每天都堅守在修路的第一線,堅持用高標號水泥,修四米寬。群眾很支持他,都主動地出義務工。
聽說筆者是來采訪的,77歲的老人王淑芹拉著我的手說:這樣的好書記哪里找去?過年還給老人發養老金,我們可要好好活著,美滿的幸福生活還在后頭呢。原來,盧愛國在春節前自己出資22450元,為全村50歲以上的每位老人都送去了50元錢。76歲的老黨員盧國澤說:過年的時候,愛國看我日子過的緊巴,送來了200塊錢讓我買肉,遇上這樣的好書記是我們村的福氣??!另外,他還給長期患病的李長山送去200元,給困難戶賈金山100元&&
盧愛國經營一家醫院,困難群眾到他的醫院治病,他盡可能減免醫藥費。盧國存老兩口80多歲了,家庭困難,身體又不好,每次到醫院看病,盧愛國一分錢也不收,還經常到家里探望兩位老人。像這樣不收錢的病人有多少,盧愛國自己也記不清了。
呂家洼村的鄉親們不會忘記,去年澆小麥封凍水時,村里的變壓器被盜。盧愛國出資2萬多元,買回了一臺100千瓦的變壓器,使群眾及時地澆上了封凍水。他們還記得,盧愛國出錢修整了田間路,繳納了全村三個月的水費,為村里栽植了670棵金絲柳&&
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年來,盧愛國已為村里捐款50多萬元。村里的每一件事,他都看得比自己的事還重要。盧書記沒有豪言壯語,有的只量為群眾辦的實事。
一個老黨員的情懷
在豐潤區沙流河鎮蘑菇臺村,一些群眾茶余飯后就喜歡去村中央小賣部的**上看黑板報,因為這黑板報上不僅有他們希望了解的國家政策、時事新聞、法律常識、科技知識,還有他們最喜歡的反映本村先進人物事跡的本村紀事。把村里的黑板報辦得如此生動有趣就是這村的退休教師老黨員吳萬芳。
今年62歲的吳萬芳,自2005年退休后,本可以過清閑悠哉的日子,可從教40年有35年黨齡的他卻并不這樣想,他覺得農村文化宣傳是一個薄弱環節,做為一名老黨員他有責任為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宣傳工作出一份力,于是主動請纓當上了村里的義務宣傳員。
一上任,他自費購買了墨水和粉筆,把村小賣部**上原來用作宣傳的兩塊黑板,40多平米的板面重新粉刷,用了五天的時間精心制作了第一期板報。內容除了從報刊上摘抄的時事新聞、政策法規和生活常識外,他還設置了和諧家園欄目,自己采寫本村的好人好事,《四世同堂 純樸家風》中贊揚了模范媳婦米素珍,《蘑菇臺村十最》中說黃俊成家孩子最聰明,十九歲就考上研究生;周寶成家的**最高產,畝產三萬斤等。板報一出,在村里引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觀看者絡繹不絕。如今看吳老師編寫的黑板報已成為村民生活的一大樂事,因為10幾個欄目中總有他們最感興趣的內容。
兩年來,不論嚴寒酷暑,吳老師堅持編寫黑板報14期。為了把黑板報辦得更好,他自費訂閱書籍,查詢村民在生產生活中需要的內容和資料。此外他還利用廣播、書寫標語等其它形式開展宣傳教育。去年他看到村里的一些小青年不務正業,經常聚眾賭博、打架斗毆,就主動上門規勸,并在村干部的協助下,為他們找工作,逐步將他們導入正途。隨即他在黑板報上就寫出《浪子回頭金不換》一文,村民們對此事交口稱贊。
幾度耕耘、幾分收獲,吳老師的義務宣傳工作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蘑菇臺村的村民,這村的村風、民風得到了凈化。他說:在擔任義務宣傳員的過程中,我又找到了一個老黨員的自我價值,那就是發揮余熱,奉獻群眾。
李佩強:莊稼院里的農民書法家
本報訊(李永合)在日前結束的百花杯全國中老年詩書畫家精品大賽上,一幅飽含濃墨之情、匠心獨具的隸書作品《卜算子·詠梅》獲得獲銅獎,并吸引了許多觀眾駐足觀賞、嘖嘖稱贊。這幅作品就出自沙流河鎮廣家店村農民書法家李佩強之手。
現年42歲的李佩強,雖是一個普通農民,但研習書法已經二十余載,并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書法家。俗話說:興趣是開啟成功大門的鑰匙。1983年,李佩強應征入伍,由于字寫得不錯,在部隊負責板報宣傳,從而使他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提高書法水平,他利用業余時間,嘗試著臨習顏、柳等碑貼。轉業回家后,李佩強對書法藝術更是鐘愛有加,除了下地干活,他幾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書法上。
為了夯實自己的書法功底,李佩強對《張遷碑》、《乙瑛碑》、《多**碑》等古貼碑銘進行了潛心研究和認真臨摹。特別是書法大家劉炳森的隸書字帖正式發行后,李佩強騎自行車八十余里,跑遍了豐潤十幾家書店,才將字帖買到,撫摸著心愛的字帖,激動得熱淚盈眶。受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他經常在報紙、廢舊包貨紙上練習書法;夏天在外乘涼,便以樹枝、石塊為筆在地上練字;晚上睡覺,他也要在肚皮上劃拉半個時&&這些年李佩強用于購買書法書籍、筆、墨、紙等方面的花銷就達1萬余元,用過的報紙足有6推車。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李佩強的書法作品日臻成熟,并受到鄉鄰們的喜愛,他本人也正式成為**市書畫家協**事、**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每年春節,應鄉鄰之邀,義務書寫春聯近百幅,許多作品還成為親戚朋友家中的裝飾品。在全國的書法大賽上,李佩強的書法作品更是多次獲獎。在百花杯全國中老年詩書畫家精品大賽上獲得銅獎,在第三屆中華名人全國書法美術作品大展活動中獲得二等獎,在第三屆歐陽詢獎全國書法大賽上獲得銀獎,并被授予德藝雙馨書法藝術人才稱號。春節期間,他還參加了由**市紅十字會和**市硬筆書法協會組織的迎新春獻愛心書畫筆會,3幅書法作品被**市紅十字會收藏。
黃占奎:燙刻福娃迎奧運
把福娃燙刻在葫蘆和蛋殼上,向眾鄉鄰介紹奧運知識、傳遞奧運精神。家住**省**市豐潤區楊家屯村的六旬老人黃占奎,用精湛的燙刻技藝表達著自己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企盼和祝福。
現年63歲的黃占奎,自幼喜愛繪畫。成年之后,他對國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利用耕作之余,揮毫潑墨搞創作,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農民畫家。前幾年,他從電視上看到有人在葫蘆上畫畫獲得成功后,便嘗試著用電烙鐵在自家種植的葫蘆上搞起了燙刻。最初,由于火候掌握得不好,不是把葫蘆燙糊了,就是燙得太淺,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經過幾年的摸索、實踐,黃占奎的燙刻技藝日臻成熟?,F在,花鳥蟲魚、十二生肖、金陵十二釵、一百單八將等經過老黃的巧手燙刻,都能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葫蘆上。他的很多作品還被喜歡繪畫和雕刻藝術的愛好者收藏。
北京奧運會申辦成功后,黃占奎又萌生了在葫蘆上燙刻福娃的念頭。為了表現鮮活的形象,他從報紙、電腦里搜集了許多關于北京奧運會的知識、圖片等相關內容。如今,每個福娃的都模樣深深地印在他的腦子里。之后,他還精心選擇個大、勻稱、熟透的葫蘆作為燙刻對象。一切準備就緒后,黃占奎開始在葫蘆上燙刻福娃。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近日,以迎接北京奧運會為主題的燙刻作品福娃全家福正式完成。在這個30厘米高的葫蘆上,不但有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妮妮五個大福娃,而且還有正參加乒乓球、跳水等38個比賽項目的小福娃,燙刻得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在葫蘆上燙刻福娃獲得成功后,黃占奎又突發奇想,在蛋殼上刻福娃。由于蛋殼薄而中空,用力過大很容易破碎。因此,黃占奎在科學布局、巧妙構思的同時,更加注重刀法和力度。有時,為完成燙刻作品,他甚至忘記了吃飯和休息,忙碌到深夜是經常有的事。功夫不負有心人,黃占奎終于將福娃又搬上了蛋殼。
很快,黃占奎在葫蘆和蛋殼上燙刻福娃的消息不脛而走。許多鄉鄰和好奇的孩子們紛紛來欣賞他的福娃,聽他講述燙刻福娃的經歷,了解北京奧運會知識。但黃占奎并沒有滿足,他還有一個心愿:把自己的福娃作品捐贈給奧組委,為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眾村民輪流照顧殘疾人三十載
昨日,筆者走進沙流河鎮富莊子村的殘疾人王樹祥家的小院,看到鄉親們正有說有笑地幫他收拾屋子,置辦年貨,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小院里歡快熱鬧的氣氛,驅散了冬天的陣陣寒意,王樹祥的臉上洋溢著滿足和幸福的笑容。
今年50歲的王樹祥因肌無力下肢癱瘓30多年了,親人都在外地,生活無人照顧,是村民們自發承擔起照顧他的責任。隔三差五地輪著來他家,有的洗衣,有的做飯,有的提水,有的收拾屋子。
住在王樹祥后院的王樹生時常來看他,村里的自來水一天只放一次,王樹生總惦記著先把王樹祥家的水缸接滿。要趕上包餃子,總是先讓妻子給王樹祥送一碗。前幾天,王樹祥半夜起來小便,不慎從床上跌下來,躺在冰涼的地上動彈不得,他從貼身的口袋里摸出手機,給王樹生打電話,王樹生急忙起來,趕到他家,把他從地上抱起來,放到床上,幫他蓋好棉被,又倒來熱水,讓他喝了暖暖身子,直到把他安頓好才回家 。
陳靜自從嫁到這村,也主動照顧王樹祥,時常幫王樹祥洗衣服做飯。一開始,王樹祥有些不好意思,認為年輕的小媳婦給他洗臟衣服,不太合適。陳靜卻不在乎,搶過衣服就洗,她說,大哥你行動不便,咱們都是鄉親,照顧你大伙都有份。這一照顧就是七年,從未間斷過。今年的臘八那天,陳靜還特意給他送去一大碗熱乎乎的臘八粥。
每年雨季來臨前,村民們就主動給王樹祥家的屋頂換去壞瓦;村民崔保旺和崔永把他小屋刮上了仿瓷,裝飾一新;崔保和把自己的手機送給了他;隔一斷時間,村民楊萬紅就上門給他剃一次頭;村民們怕他一個人在家寂寞,農閑時經常到他家來聊聊天,說說村里的新鮮事兒;趕上好天氣,就把他抱上輪椅推出來遛遛;去年村里給他辦了低保手續,生活開支再不用發愁了,他雖然行動不便,但是日子過得很幸福。
前年弟弟打算把他接到城里去住,王樹祥沒有答應,他說,現在他在村里過的很好,鄉親們對他就象親人一樣,他不愿意離開這讓他熟悉和親切的地方。
好弟媳李文健
在沙流河鎮大張屯村,李文健無私照顧丈夫堂兄軒榮柱的事跡被村民們傳為佳話。人們都豎起大姆指稱贊她:照顧叔伯大哥能做到耐心細致,真太難得了!
今年58歲的軒榮柱獨身一人無兒無女,一直在外打工。今年8月12日的晚上,軒榮柱的用工單位突然打來緊急電話,說軒榮柱患腦血栓已經住院,讓親屬趕快派人去護理。當時軒榮柱的其它親屬都因故抽不開身,李文健的丈夫軒榮臣也在外工作,但聽說這種情況,心地善良的李文健就主動去照顧軒榮柱,她說:大哥單身一人無依無靠,如今又得了一場大病,正是需要人照看的時候,我們做為親人不能涼了他的心。事不宜遲,她把年幼的孩子托付給親戚,立即趕往軒榮柱就醫的**縣醫院。
此時軒榮柱右邊手腳完全失去知覺,絲毫不能動彈,大小便也不能自理。李文健在醫院連續二天二夜守護在軒榮柱身邊,她除了喂水、喂飯、喂藥,還給病人接大小便。一次,病人小便解不下來,只好插導尿管,由于是第一次用,沒掌握好要領,結果弄的李文建身上和手上滿是污穢,可她絲毫沒有抱怨嫌棄。她還經常為軒榮柱擦洗身體。見她如此體貼細致的照顧病人,軒榮柱打工單位的領導和醫生護士都以為李文健是病人的女兒。當聽說她只是軒榮柱的堂弟媳婦時,都感動不已,嘖嘖稱贊。
軒榮柱出院后,考慮到其它親人離得遠不方便照顧,李文健就與丈夫軒榮臣主動承擔起照顧護理軒榮柱的重任。李文健一日三餐按時送飯,飯做熟后都是趁熱先給病人送去,然后才回來吃。她總是事先詢問軒榮柱想吃什么,病人想吃什么就做什么,變著花樣調劑伙食。李文健把軒榮柱家里打掃的干干凈凈,還經常給他擦洗身體、晾曬的被褥,讓他有個干凈舒適的生活環境。為了讓病人早日恢復健康,李文健一有空就攙扶他下坑鍛煉,到屋外走動走動,曬曬太陽,還給他按摩癱瘓的一側身體,增強病人的血液循環。她發現軒榮柱由于患病在身,情緒非常低落,就耐心的開導他,讓他不要有后顧之憂,還特意讓丈夫晚上去陪伴他,一塊拉拉家常,說說話。溫暖的親情使軒榮柱重拾起生活的信心,臉上也露出久違的笑容。
三秋大忙時節,李文健也沒有間斷照顧軒榮柱,除了伺候病人,還要下地干農活,一個多月沒日沒夜的干,她終于積勞成疾,累病了。她一邊輸液打針,還強打精神脫著帶病身體及時給軒榮柱送飯,從不將就湊合。那段時間丈夫軒榮臣白天勞累一天,晚上實在沒精神照顧病人,一躺下就酣然入睡。李文健怕丈夫照顧的不及時,有時干脆和他一起去。有一天晚上已經是夜里10點來鐘了,軒榮柱的親戚來探望病人,進屋看見李文健一家正守候在軒榮柱身邊,親朋好友看到此情此景,個個流下了感激的眼淚,他們走時感動地說:有你們這樣的精心的照顧他,我們大家都放心!
禍不單行!軒榮柱右邊癱瘓的身體剛剛有所好轉,又患上了腦出血,完全癱瘓在床。照顧他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了,李文健沒有任何怨言,依舊每天面帶笑容、耐心細致的照顧軒榮柱。
徐福前上網賣豬賺大錢
在**市豐潤區沙流河鎮楊家屯村提起徐福前,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老徐可是我們這兒的大能人,上網賣豬賺了大錢啦!
現年52歲的徐福前,從1985年開始就瞅準肥豬購銷是個掙錢的道,做起了收豬經紀人。由于自身經濟條件有限,老徐最初只是騎著自行車走村串巷張羅買賣,十分辛苦。但付出卻有了回報,幾年下來,他收入了十幾萬元。后來,老徐買上了手機和摩托車,談生意也方便多了,并和北京鵬程等幾家肉聯廠建立了穩固的業務往來,肥豬購銷生意也越做越大,很快成為十里八村的大能人、富裕戶。
隨著網絡的普及,徐福前于2004年投資6000元,買回一臺電腦,上了寬帶網,成為村里第一個用上電腦的戶。老徐一有時間就瀏覽中國豬網、中國農業信息網、**豬網等專業網站,查看市場動態,搜羅豬市行情。有了網絡的幫助,哪個地方缺豬、哪個地方豬價高、哪個地方豬價低,老徐都心知肚明,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僅當年,就凈賺了20多萬元。
嘗到上網甜頭的徐福前,去年又與人合伙投資50萬元,建成了一個占地1.5畝、設計存欄育肥豬200頭的養豬場,專門從事育肥豬的飼養。老徐不僅利用網絡搜集市場信息,而且還學習飼料配比、品種更新、疾病預防等方面的養豬技術,應用于養豬實踐。由于他養的豬品種好、瘦肉率高,深受北京等地客戶的青睞,且供不應求。今年3、4月份,當他第一時間從中國豬網上了解到豬市漲價的消息后,立刻購進了190頭豬進行育肥,賣出后每頭凈賺300元。之后,他又從北京等地購進了200頭,育肥出欄后每頭收入600元。
談到養豬賣豬的收入情況,老徐樂呵呵地說:現在,我有了自己的養豬場,年收入15萬元沒問題。今年豬價好,能賺40多萬元,這都是沾了上網的光呀!
瞧!這幸福和睦的一家人
―――記豐潤區十大文明家庭――沙流河村王玉貴一家
2006年7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來到王玉貴家做客,與一家人親切交談,了解生產、生活情況。半個小時的時間,總書記談得非常高興,過得十分愉快。總書記的到來,成為這個溫馨幸福的家庭永久性地歷史記憶。
王玉貴家住在豐潤區沙流河鎮沙流河村,全家5口人。王玉貴今年56歲,2000年從區紅星煤礦下崗后,在沙流河集團****豐水泥公司備件庫做保管;妻子張秀蘭56歲,在家操持家務;兒子王海龍30歲,在沙流河集團駐京辦事處工作,負責水泥銷售,連續多年被村黨委、鎮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被村黨委、集團董事會評為先進工作者;兒媳李金英在沙流河集團****豐水泥公司做統計工作;7歲的小孫女王若暄在幼兒園上學。這是一個溫馨和睦、幸福快樂、人人羨慕的文明家庭,連續20多年被沙流河村黨委、村委會授予文明戶標兵。
走進王玉貴家整潔幽雅的小院,步入寬敞明亮的客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總書記抱著王玉貴的小孫女同他們夫妻倆親切交談的大照片,簡潔大方的家俱擺設,透著一股干凈清爽勁,使人感受到一個新農村文明家庭的時尚與品味。
在這個家庭中,妻子張秀蘭是個核心人物。以前丈夫長年在外工作,一家老小、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人照顧,繁重的家務以及地里的農活,她一個人全包了。來到這個家30多個年頭,做為長媳的她處處起帶頭作用,無微不至地關懷體貼二老。這些年,別說吵嘴,妯娌倆連臉都沒紅過一次。公婆年老多病,她經常抽時間陪伴老人,給他們請醫送藥,前幾年二老相繼病故。已故的公婆一直把她當做自己的女兒,臨終前還念念不忘地囑托自己的兒子和孫子:秀蘭為這個家付出的太多了,她太累了,家里的事不要再推給她一個人了,今后你們不管多忙,也不要忘了替她多分擔點!
張秀蘭是個勤勞、善良、能持家的人。為了能讓丈夫和兒子、兒媳安心工作,所有家務她一個人承擔,一日三餐都由她做,下班回家,準能吃到熱氣騰騰的飯菜。自從小倆口生下孩子后,她又要照顧孩子,又要操持家務,兒媳婦怕她忙不過來,主動提出不上班了,和婆婆一起照顧這個家。可她說:你們年輕人有文化,應該在外面多闖闖,一天到晚圍著鍋臺轉,能有啥出息,家里的事有我呢!你們放心,我身體好著吶!話雖這么說,家里還有5畝6分地,到了農忙時,她從不讓丈夫和孩子們請假幫忙,總是告訴他們要以工作為重,不要耽誤了廠子里的事,所有地里的活都由她做。
兒媳在企業上班,兒子在北京負責銷售工作,一個月才回來兩次,照顧小孫女的事自然就落在了張秀蘭的肩上。2004年冬天的一個夜里,小若暄突然發起了高燒,兒媳給孩子吃過藥后,孩子仍高燒40度不退,偏偏家里又只有兒媳一個人,年輕的她一時間不知所措,急的直流眼淚,慌忙給婆婆打電話。這時,已是夜間11點多鐘了。接到電話后,張秀蘭立刻起身穿上衣服往外跑。從村西頭到村東頭,足足有5里多地,張秀蘭冒著凜冽的寒風請來了醫生。等孩子輸完液,病情控制后,她依然守候在孫女的床前,卻勸兒媳早點睡,明天還要上班。隨后的幾天,都是她帶著孩子去醫院輸液。她對老伴以及晚輩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對這個家真心實意、無怨無悔的付出,換來了老伴的敬重、兒子兒媳的孝順和小孫女的愛戴。
對親人如此,對左鄰右舍她也是一副熱心腸。有一次上街買菜,正巧碰到鄰居王志立的媳婦騎自行車摔倒了,小臂骨折動彈不得,她急忙上前把人扶起來,用自行車帶著送到醫院,幫著掛號買藥,打上石膏固定好,又把傷者送回家中,并買上10斤雞蛋去看望王志立的媳婦。本街王**的女兒在18歲那年突然患病癱瘓在床。為了給女兒看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積蓄,陷入了沒錢看病的困境。張秀蘭得知后,主動借給他們1000元錢,又拿出100元說:這點錢給孩子買點營養品補補身子。 鄰居非常感動,至今念念不忘。左鄰右舍住著,誰家的活忙不過來,像包玉米、摔花生、娶媳婦做被褥等她都主動幫忙。趕上冬天下大雪,她不但掃凈自家門前的積雪,整條街她都要掃到頭。在街坊四鄰的眼里,張秀蘭是個善良、勤快、樂于助人的大好人。
在她的操持下,這個家越過越紅火。兒子王海龍從剛一入廠時的工人成長為集團公司的銷售骨干。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他長期在外,很少有時間陪在親人身邊。王海龍深知,家庭和睦、親人的理解和支持是事業成功的保證。記得一開始跑業務的時候,他四處碰壁,半年下來辛辛苦苦、操心費力不說,最主要的是沒有多大成效。為此,他想不干了。可父母教育他說:集團領導把這么重要的工作交給了你,是對你的信任,你怎么能拈輕怕重,前功盡棄呢。在父母的鼓勵下,他增強信心,抖摟精神重新上路。幾年來,由于王海龍的勤奮進取,扎實工作,他在本職工作中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年年超額完成銷售任務,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
兒媳李金英是一個嫻淑、體貼、善解人意的人。不善言談的她默默地記下婆婆對她的每一分好,生病時無微不至的照顧,下班后熱乎乎的飯菜,坐月子時婆婆的多少不眠之夜&&一樁樁往事歷歷在目。報答的話語她沒有放在嘴邊而是化作無言的行動。每逢換季,她都給公婆買來應季的新衣服;老人愛吃啥,她就往家里買啥;她還時常塞給老人零用錢,逢年過節再多給些;冬季來臨時,她把二老從平房接到集體供暖的樓房里過冬;老人要是有病了,她趕緊找車送醫院,生怕耽誤了。特別是2003年發生的一件事,使她和二老的關系又近了一步。那年,王海龍的姐姐和姐夫分期付款買了輛罐車跑運輸,可效益不好。眼看分期付款交不上,車要被開走。姐姐哭著上門借錢,父母借給了3.5萬元,小倆口先后又借給了6萬多元。不久,罐車在東北出了交通事故,姐姐家賠得血本無歸,把車賣了也還不上錢。想到這三萬多元,那是老兩口多年的積蓄。一時間,公公總是埋怨婆婆把錢借給了女兒、女婿,家庭氣氛很是緊張。這時兒媳勸說二老,不要為了金錢而傷了全家人的和氣。俗話說得好:財去人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姐姐欠我們的六萬多元,我們兩口子不要了,您二老也不要再為這件事爭吵了。一席話,感動得二老熱淚盈眶。六萬多元!對于農村家庭來說,可不是個小數目。可兒媳都這么大度,說不要了,自己更得心疼女兒。從此,一家人的感情更近了,因為他們明白:血濃于水的親情才是最可貴的。
家和萬事興。一個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就是因為彼此之間以誠相待、相互理解、互相關愛。在今后的日子里,王玉貴一家將倍加珍惜這份溫馨與和睦,共同創造更加富裕文明、和美幸福的生活。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