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堅持三篇

| 瀏覽次數:

立身:漢語詞語立身:康鑫申請的商標,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堅持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堅持3篇

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堅持篇1

以德立身 以孝為先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讀后感

曹壽田

重讀《弟子規》,倍感親切、敬佩!《弟子規》是一部指導人們如何做人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經典,它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做人首先要修養身心,以德立身,以孝為先。

以德立身,以孝為先,才能做到治家讓家庭和諧,共享天倫;才能做到治國能夠身先士卒,發揮以身作則的表率作用,能夠帶領自己的團隊共建幸福家園,共謀和平安寧。

歷史和現實的經驗教育我們:《弟子規》是一部倫理道德的經典名著,它具有鮮明而豐富的文化理念,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是我們做人的行為規范。

《弟子規》簡介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作,賈存仁修改,原名叫《訓蒙文》,后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是依據中華文化集大成者孔子的一系列教誨編撰而成。《弟子規》全書文字簡練,三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

《弟子規》內容豐富,雖然只有1080字360句,但是它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自約等理論,闡述得通俗易懂,概括得全面系統,它匯集了中國至圣先賢的大智慧,是一部指導我們做人做事做學問的中華民族偉大經典。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從眾多的歷史故事中可以看到古人教育弟子的態度和規范,如孔鯉對庭、孟母三迀、岳母刺字等典型事例,被載入史冊并一代又一代傳承至今。從《禮記》、《論語》到《弟子規》等多種經典明確提出了教育弟子的思想和理論,其中《弟子規》尤為突出。滲透出禮義忠孝文化的《弟子規》影響之大、傳承之廣僅次于《三字經》。

《弟子規》蘊含感恩、謙遜、好學、正德、修身的傳統文化理念,如果天下每一個弟子都能從中受益,并將良好的文化理念融入到祛,影響其它人,那么整個社會就會呈現出和諧繁榮的景象,文化理論就能夠真正地發揮作用。

《弟子規》中蘊含著誠實為人,寬厚處事,崇學遵禮,溫良恭讓,善良寬厚的文化理念,相信經過大家不斷地傳承,它一定能夠成為天下弟子的立身之本、事業之基、交友之道。

《弟子規》教育我們心中要充滿愛,要懂得感恩,恪盡孝道,友愛兄弟姐妹。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父母的養育之恩都不懂得感恩的話,那么他對自己身邊的人就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只有懂得感恩,懂得孝道他才會生活得開心踏實。

《弟子規》教育我們做人要謹慎、誠信,不管是集體還是個人,如果為人處事不真誠守信的話,那他在社會上就很難立足。

《弟子規》教育我們和人交往要平易近人,要多親近有德行的人,向好的榜樣學習,要學習各方面的知識來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精神的力量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戰勝自然、戰勝自我、出走困境、實現人生理想的唯一力量,靠著精神和信仰的引導,人們才能完成人生的真正旅程。《弟子規》正是這樣一本使我們洗滌心靈、樹立信仰、尋求精神力量的偉大經典名著。

以德立身

《弟子規》教人向善養德,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古人云:“立志必先立德,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對于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首先要培養良好的品德,這是最根本的東西,因此《弟子規》總序中說“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但是長期從來,受市場經濟的不良影響,我們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過分追求知識技能的學習,往往忽視了思想品德的教育。這種舍本逐末的錯誤做法,使很多人表現得很浮躁,表現得急功近利,唯利是圖,表現得缺乏愛心,沒有社會責任感,有的人甚至身敗名裂,違法犯罪。所以,為了親人的微笑,為了家庭的榮光,為了培樹廉政的家風,秉持清廉操守是天下弟子的永恒品德。因此我們必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凈化人們的心靈,以德立身,以德立國!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講齊家、修身、治國、平天下,齊家就是把家管理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我們可以利用《弟子規》的“愛”和“信”等理念來教育自己的子女。

先來說說《弟子規》中的“愛”。《弟子規》中說“兄道友,弟道恭;凡是人,皆需愛。”要求我們對待別人,要尊重他們,關愛他們。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的領導,不能只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同事之間要相互關愛,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只有用欣賞的目光看待他人,他人才會用尊敬的目光回報你。在日常生活中讓我們以愛為要,贏得團結。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段《弟子規》闡述的“愛”,是一種大愛,它是從愛親人講起,進而講到愛國家愛整個天下,使愛的境界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共享一片藍天,我們有一樣的血肉之軀,愛是我們共同的需要,愛中有我們共同的利益。愛讓我們充滿力量,愛讓我們幸福無限。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不吝嗇自己的才華,不吝嗇自己的財物,及時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讓我們自己在和他人分享快樂的過程中得到愛的囬饋。《弟子規》中的“孝悌”、“謹信”和“泛愛”是人類的大愛,有了這種美德,我們的生命才會生機勃勃,我們的社會才會安定和諧。

再說說《弟子規》中的“信”。“信”在儒家文化中為“五常”之一,即所謂的“仁、義、禮、智、信”當中的“信”,也就是“守信誠實”的意思,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之本,交友之道,立國之基。

《弟子規》把誠信作為評價一個人德行的重要指標。“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也就是說:在待人接物中,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要以誠信為基礎,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經意許諾,因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信”在儒家的觀念里,是最不可容忍的大錯。你可以能力不足,你可以不善言辭,這些都不是大錯,只要你慎言慎行,誠實守信,就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當一個社會民智待開、民風待舉時,家教的地位作用顯得更加突出。培養一個正直、誠信、善良、勤奮、寬厚的孩子,使其成長成一名每天都能夠坦然面對世界和自己內心的好公民,是我們這個社會所期待的。樹立一個風清氣正、擁有無比珍貴和信任的良好社會環境,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的,尤其需要千千萬萬丁家庭的參與和支持。在這方面,《弟子規》可以發揮它的積極作用。

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即使物質條件再豐富、現代化程度再高、也不是我們所期盼的理想社會。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夠在淺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價值觀,讓健康的細胞不斷地傳遞、聚會、裂變、放大,成為激蕩時代的新風尚,以此不斷地推動社會發展。

人生是一個過程,過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選擇什么樣的目標。讓我們學習《弟子規》,把“以德立身”作為人生的目標。如果以外.仕的物質作為追逐目標,那么無論錢財多少都不能使人感到真正的快樂。請記住: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

以孝為先

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而德以孝為本。

古人說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老師的恩德是啟發我們的智慧,必須要報答;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系列的施政措施,我們就沒有辦法生存在一個安定的社會里;我們今天所享受的一切,都是眾生努力的結果。因此,我們必須感恩那些對自已有恩情的人,時常懷著感恩之心。懂得感恩的人不會有那么多的不滿和怨言,他才會活得更開心,這個社會才會更和諧!下面重點說說感恩父母,懂得孝道。

《弟子規》一開篇就講“孝”,把“孝”放在第一位,《弟子規》“入則孝,”中所指的“孝”并非“天下無不事的是父母”單方面的孝,而是充分體現父母與子女相互情愛的孝,如“親如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為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號泣隨、撻無悔”等句,都是很好的體現。

首先要懂得孝道,以孝為先,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對于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能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也就是說,父母呼喚你的時候,要馬上答應,父母要去做的事,要馬上去做,不要偷懶;父母教育我們的時候,要恭敬去聽,父母責備的時候,要心悅誠服地接受。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對待兄長也應如此,《弟子規》中說道“兄弟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和睦,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孝道。孝不應該只體現在對待父母,對待長輩也要保持一顆孝心,同樣對待兄弟也要保持一顆有愛之心。如果對待兄弟不能和氣,不能恭敬相待,對父母的孝心也不會是真誠的。

對父母盡孝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弟子規》中說:“冬則暖、夏則清,晨則醒、皆則定”,生活上要關心父母,每天早上要向父母請安。“言必出,反必面”,不論是外出還是回來,都要告之父母,不讓父母為我們擔心。

孝敬父母不僅要孝敬父母之身;在物質方面滿足父母的需要、讓他們衣食無憂,更重要是奉養父母之心,讓父母生活快樂。“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奉養父母另一層含義,就是把自己的事做好,把自己的日子過好,不讓父母操心、要修身養性,潔身自好,讓父母為自己德行而驕傲;要勤奮工作,報效社會,讓父母為自己的成就而自豪。

《弟子規》是良師益友,特別是在物質橫流,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修養的今天,我們應該把它作為生活、工作的規范。當然在執行過程中,不能過分地教條,死搬硬套,應該領會其精神實質,結合實際與時俱進,與時代同步。

在當今生貝代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重讀《弟子規》研究《弟子規》,對于吸收其精華,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提升人的思想修養,規范人們的行為準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和諧家庭,實現中國夢,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作者:原市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

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堅持篇2

以德立身 明禮誠信

以德立身,只有德才是成大事的保證,無德則無以言成事。

以德立身,這是一個成功者必須確立的內在標準,沒有這個內在的標準,人生之路就會失去支撐。以德立身始終使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這是人生立身處世的法寶,也是人生常勝不敗的正途。相容于群體。容人不僅是道德修養,也是一種生活姿態,生存方式。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人生航向和人生坐標,真實審視自己,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追求一種高品質的人生境界,讓自己的親和力和人格魅力在人生舞臺上盡情發揮。以德立身關鍵要“公”字當頭,把大家放在前頭,甘于奉獻。全心全意的為大家服務的道德修養,以智聚能,注重培養過硬的綜合素質,用自身的人格感召大家。人之為人不是獨立的生命,而是合群的存在。只有在與他人在社會交往中團體的合作中才能發現自身的意義所在。在工作中加強道德修養,時常反省自己。加強理論學習,堅定信念,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將理論聯系實際工作,將道德融化到行動中去,真正做到以德立身,寬容待人,誠信為本。

明禮誠信是鋪造希望之路的基礎,是架設未來之路的鋼梁。

明禮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代文明的基石,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基礎性道德規范。明禮就是要求我們講究禮儀和禮讓,就是講究社會公德。禮讓已經滲透到工作。生活各個方面。它要求我們以誠相待、互助互幫、遵守社會公德。誠信從厚重的中華文明沉淀中出來,一直綿綿不斷延續到現在,浸潤著中華兒女的心靈,提升著我們的素質。誠信不是口號,也不是標簽。不僅是調整人際關系的重要準則,也是調整經濟、政治關系的準則。誠是禮的基礎。對企業來說已不是簡單的誠實守信的表象,而是一種對社會歷史和國家未來有著責任感的精神源泉、精神氣質和精神追求。明禮誠信要求大力倡導道德規范,營造講信用、重信譽、平等競爭、公平交易的良好地道德風尚。

誠實守信是企業文化的基礎和靈魂,要求我們每一位員工時時刻刻堅持誠實守信、堅定信念,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誠信真正成為一種公認的財富,成為誠信者的通信證。在工作中強化信用意識,加強誠信的道道德教育。從自身的發展出發。將誠信文化行動化、具體化、形成推動企業前進的動力。通過學習企業文化宣傳活動,更深刻認識到誠信的內涵。企業品牌反映著企業的綜合素質和形象。企業文化潛移默化的去激勵著我們職工的思想和行為。提高員工的誠信,以誠懇的態度和誠實勞動對待本職工作。因為任何產品和合格的服務都是全體職員的道德覺悟和誠信素質的綜合體。在工作中我們要盡職盡責。以誠信兌現諾言。將企業文化延伸到生產中去,傳遞的各個崗位各個員工,進而產生共鳴。

以德立身,明禮誠信。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工作中去。精益求精,任勞任怨。讓全體員工生活在一種坦誠相待、相親相敬的氛圍中,彼此同心協力、合濟同舟去創新美好的明天。

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堅持篇3

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演講稿

  ——對“為人、為師、為學”師德建設的一點感悟

  時光在不知不覺中流逝。屈指算來,從教已經十多年了,但至今不敢自稱學者。與學生的交流中,也不會自稱某某老師,而只是以名字作為身份介紹。因為我深知,“師者,人之模范也”,師者為師亦為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

  到底什么是師德師風?身邊有無數平凡而優秀的同行。三尺講臺,走上去,教書育人;走下來,為人師表。我不敢說對師德師風有很深的理解。但我知道,師德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是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師德需要培養和教化,更需要每位教師的自我修養。這里只簡單談談我對“為人、為師、為學”的一點體會

  一、師道在勤。未來世界的競爭是教育和人才的競爭。要造就高質量高規格的人才,就必須有高素質的教師。新時代為人師者,要對科學負責,以淵博的學識和知識的更新作為支撐。我們不必有那些耀眼的世俗光環,但嚴謹治學的學術態度,實事求是的學風,卻應該是我們永遠的追求。講臺是老師的舞臺,要讓每一節課都是一次精彩的演出,讓學生有所收益,教師必不可少的功課就是認真鉆研教材,努力改進方法,探索教學規律,更新教學內容,注重教學實效。在新時代,熱愛教育事業不能僅僅表現為埋頭苦干,更應體現在通過科研創新注重能力培養,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讓教學與時俱進,生機蓬勃。我們要有敏銳的視角和靈動的心思,要帶著智慧去教學、去管理。多年來,我一直抱有一種樸實的理念,就是無論學什么,做什么,學一門就要像一門,做一行就要像一行,不讓別人為你操心,說你的閑話。教師無疑屬于知識分子群體。關于知識分子,有很多種定義。艾森豪威爾最欣賞的定義是:用比必要的詞語更多的詞語講述比自己知道的事物更多的事物的人,就叫知識分子。我們千萬不要當這種知識分子。王小波說,他特別喜歡把知識當作幸福來傳播的數學教師。我們要盡量做這樣的老師。

  二、教師,應該有高尚的個人品格。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不僅肩負著教授學業的職責,同時也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崇高理想的布道者,社會規范和價值的傳遞者。黑板上,我們寫下的應是真理,擦去的應是功利!老師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的教化作用,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應率先垂范。教育學生要誠信,自己就應有磊落的言行;讓學生避免浮躁,自己就多一些坦然和淡然。老師不需要反復念叨什么是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細微處見精神。學生更愿意用自己的眼睛來讀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當然,老師們在社會進步和高校改革的背景下也經受著巨大的壓力,要發論文,要完成教學工作量,要好好備課,有學術研究的壓力,要準備經常填寫各種量化的表格,還要賺錢買房子、成家、養孩子,的確不容易,很辛苦。但生命的意義遠不止于功利,所以當我們守住心靈的寧靜,當我們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繁重的工作,力求做好每一個細節的時候,身教重于言傳,學生們會更覺可貴。

  三、教師的別名應該是愛,是良師更是益友。“愛在左,責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使穿枝拂葉的莘莘學子,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流,卻覺得幸福。”相信讀過冰心作品的很多人,都記得她的這段話。事實上,學生特有的“向師性”是我們教育成功的關鍵。關愛一個學生就等于塑造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無異于毀滅一個希望。信心往往會成為自信的源泉,相信每個學生都會成才的老師,最能激發出學生的潛能。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這就要求教師真誠相待、熱情鼓勵,讓學生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接受教育。愛就是對學生少一份埋怨,多一份寬容;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因此,除了必須具備作為教師的基本功與學術研究的基本功之外,還要有愛心,要愛護學生,把他們當朋友,用愛心影響他們的心智發展。愛因斯坦說過,學校要培養和諧的人,而非專家,是那種既富于個性又有益于社會的人,這就離不開愛心。凡是與人打交道的職業,愛心都很重要,特別是教師、醫生、司法三個行業。作為教師,如果沒有愛心,你的才華再出色,也不可親。當然,如果沒有一定的才華,你也不可敬。

  四、教師也應保持做學生的心態,經常換位思考。我們都曾經做過學生,現在面對學生還常常驚訝地發現和學生仍有著這樣那樣的相似之處。回想自己坐在講臺下的時候,總是對臺上的老師有各種各樣期待。我的一個基本觀點是,要想做好教師的職業,先要做好學生,而且要準備做好一輩子的學生。為什么這么說呢?在我看來,只有先做好學生,你才知道什么樣的教師才是真正受學生歡迎的,才知道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是什么,你會經常自覺地進行換位思考,在這樣的思考中不斷地提高自己。只有準備做好一輩子的學生,你才會始終帶著一份謙卑與敬業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學生和一個多少有些難度的職業。面對不同面孔的學生,要向學生學習,“教學相長”,要學習他們的淳樸善良,盡量保持年輕的心態,適當天真一點、幼稚一點,好好地創造生活,享受生活,不要太成熟,不要成熟得很世故,不要世故地對待不同家庭背景與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世故地對待你的教師職業。美國歷史學家杜蘭特說,教育是一個逐步發現自己無知的過程。我自己就有一種先做好學生,還要做好一輩子學生的信念,堅定不移。還要有獨立思考的習慣,有換位思考的習慣。當學生時,我就想,如果我是教師,這門課該怎樣教更好;后來當了教師,我也常想,如果我是學生,我會喜歡什么樣的教師來教這門課,怎樣教才會讓學生收獲更大一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我覺得,做一個能在評比表上合格的教師不難,在同行的經常性評比中,評出一個“優秀教師”也不難,難的是能不能做一個讓多數學生在心里覺得“合格”,并能留在某些優秀學生的記憶深處、影響他們良性成長的教師。要讓學生覺得合格的標準才是真標準,而且要讓他們畢業后也覺得你依然合格,依然值得牽掛,讓他們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擁有你這樣的教師感到欣慰。在這方面,我自己做得并不怎么出色,我總覺得,學生給我的遠遠多于我給他們的,如果他們過于客氣,我反而覺得不安。有人說,“教師只能以他的整個人,以他的全部自發性,才會對學生的整體起到真實的影響。”我認為:踏上三尺講臺,也就意味著踏上了艱巨而漫長的育人之旅。我們應該經常思考的不僅是怎樣才能做一名好教師,關鍵是要思考怎樣才能成為一名能夠教出底氣、品位和尊嚴來的好教師。

推薦訪問: 以德 施教 立身

【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堅持三篇】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