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漢語詞語整理:羅勛兒演唱歌曲,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三峽字詞整理通假字5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三峽字詞整理通假字5篇
2014年高考語文:文言文常考必考通假字匯總
高考語文常考必考通假字:
案:同“按”;審察,察看。動詞。“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板:同“版”;字版。名詞。“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暴:同“曝”曬。動詞。“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顯露。動詞。“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記。動詞。“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蓋在肩背上,動詞。“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
不:同“否”;不。副詞。“或師焉,或不焉。”
不:同“否”;嗎。疑問語氣詞。“察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讎:同“仇”;仇敵,仇人。“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
從:同“縱”;合縱,聯合抗秦。動詞。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
從:同“縱”;與“橫”相對,“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從:同“縱”;與“橫相對,”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于楚。”
當:通“擋”;抵擋。動詞。“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操者。”
度:同“渡”;渡過,越過。動詞。“一夜飛度鏡湖月”’
而:通“爾”;你。人稱代詞。“某所,而母立于茲。”
反:同“返”返回。動詞。“人窮則反本。”
奉:同“捧兩手托著。動詞。”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漿的瓦器。名詞。“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
拂:同“弼”;輔弼。動詞。“入則無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稱。名詞。“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詞。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問代詞。“蹈死不顧,亦易故哉?”
衡:通“橫”與縱相對,“外連橫而斗諸侯。”
華: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詞。“混黃華葉衰。”
皇:通“惶”;恐俱,驚慌。形容詞。“贏得倉皇北顧。”
皇:通“惶”;恐懼,驚慌。形容詞。“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
火:同“伙”;古代軍隊的組織,十個為“一火”“出門看火伴”。
簡:同“揀”;挑選。動詞。“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見:同“現”暴露,露出來。動詞。“圖窮而匕首見。”
見:同“現”;呈現,露出來。動詞。“風吹草低見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詞。“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具:通“俱”;全,都,引申為詳細。副詞。“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詞。“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累累:通“壘壘”;形容墳墓一個連著一個的樣子。形容詞。“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離:通“罹”;遭遇。動詞。“‘離騷’者,猶離憂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詞。”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
俛:同“俯”;低頭,表示服從。動詞。“百越之君,俛首系頸,委命下吏。”
繆:同“穆”溫和,恭敬。例句中為姓。“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時候,晚上。名詞。“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內:同“納”接納。動詞。“距關,毋內諸侯。”
女:同“汝”;人稱代詞。“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取:通“娶”;把女子接過來成親。動詞。“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沈:同“沉”;形容暮靄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煙波,暮沈沈楚天闊。”
識:通“志”;記住。動詞。“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
識:通“志”;記住。動詞。“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孰:同“熟”;仔細。形容詞。“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說:同“悅”;愉快。形容詞。“秦王不說。”
竦:同“聳”;高。形容詞。“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湯:同“燙”:用熱水焐。動詞。“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
帖:同“貼”;粘附。動詞。“對鏡帖花黃。”
庭:同“廷”;國君聽政的朝堂。名詞。“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
亡:同“無”;不。副詞。“河曲智叟亡以應。”
惟:通“唯”;只,只有。副詞。“惟陳言之務去。”
文:同“紋”;紋路,紋理。名詞。“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邪:同“耶”;呢,嗎,疑問語氣助詞。“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奄:同“晻”;日無光。形容詞。“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
厭:通“履”;滿足。形容詞。“暴秦之欲無厭。。
厭:通”饜”;滿足。形容詞。“默而知之,學而不厭。”
要:同“邀”;;邀請。動詞。“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同“邀”;邀請。動詞。“張良出,要項伯。”
陰:通“蔭”;綠蔭。名詞。“佳木秀而繁陰。”
有:同“又”;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副詞。“其級七千有余。”
有:同“又”;再。副詞。”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與:同“歟”;呢。疑問語氣詞“是誰之過與?”
蚤:通“早”;在先,還沒到時候。形容詞。“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
振:通“震”;震動。動詞。“執敲撲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支:通“肢”;肢體。名詞。“四支猶溫,一目未瞑,”
知:通“智”;聰明,智慧。形容詞。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名詞。“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直:通“值”;價錢,代價。名詞。“系向牛頭充炭直。”
著:同“著”,穿。動詞。“著我舊時裳。”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詞,“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名詞。“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距:同“拒”;把守。動詞。“距關,毋內諸侯。”
高考語文必備知識積累:常見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分類輯錄
?
常見通假字
1.雙聲通假
?
2.疊韻通假
?
?
3.同音通假
?
?
4.形近通假
?
?
?
常見古今異義雙音節詞
?
?
七年級上冊通假字
1、項為之強 “強”(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說乎 “說”(yuè) 通“悅” 《〈論語〉十則》
3、誨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論語〉十則》
4、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論語〉十則》
5、路轉溪頭忽見 “見”(xiàn) 通“現” 《西江月》
6、一切烏有 “烏”(wū) 同“無” 《山市》
7、裁如星點 “裁”(cái) 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陳太丘與友期》
《童趣》
通假字
1. 強: 通“僵”,僵硬。項為之強:脖子看得都酸了。
詞類活用
名詞用作動詞:1.鞭數十(“鞭”,鞭子,這里活用名詞作動詞,“鞭子打”的意思。)
2.果然鶴也(“鶴”,白鶴,這里活用名詞作動詞,“變成白鶴”的意思。)
一詞多義
⑴觀: ①昂首觀之〔看〕 ②作青云白鶴觀〔...的景象〕
⑵察: ①明察秋毫〔看〕 ②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⑶時: ①余憶童稚時〔時候〕 ②故時有物外之趣〔時常〕
⑷以: ①徐噴以煙〔用〕 ②以叢草為林〔把〕
⑸為: ①項為之強〔因為...而...〕 ②以叢草為林〔當作〕 ③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
⑹之: ①昂首觀之〔代詞,指蚊子〕 ②物外之趣〔助詞,的〕 ③心之所向〔這樣〕 ④觀之,興正濃〔代詞,指兩只小蟲斗草〕 ⑤項為之強〔代詞,指看蚊子〕 ⑥驅之別院〔代詞,指癩蛤蟆〕
⑺其∶ 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詞,指微小物〕②蹲其身〔代詞,指我〕③神游其中(在,代詞)
古今異義
方:古義:正在; 今義:方形
或:古義:有時,有的人; 今義:或許
余:古義:我; 今義:剩下
蓋:古義:發語詞,相當于“原來是”。 今義:動詞,建筑;名詞,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東西。
觀:古義:景象 今義:看
私:古義:私下 今義:自私
2《論語十則》
通假字
1、不亦說乎:“說”“悅”的古字,愉悅,高興。
2、學而不思則罔:“罔”通“惘”,迷惑。
3、誨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
4、是知也:“知”通“智”,聰明,智慧。
詞類活用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詞作狀語;
溫故而知新:故,舊知識,形容詞作名詞。新,新的知識,形容詞作名詞。
傳不習乎:傳,傳授的知識,動詞作名詞。
學而時習之:時,名詞作狀語,可譯為按時。
擇其善者而從之:善,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指“優點長處”。
見賢思齊焉:賢,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可譯為賢人。齊,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表示看齊。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詞代理活用作狀語。
一詞多義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慍)。
(2)明白(誨女知之乎)。
(3)是知也(通“智”,智慧)。
2.而:
(1)轉折連詞(人不知而不慍)。
(2)順承連詞(溫故而知新)。
(3)并列連詞(任重而道遠)。
古今異義
學而時習之:“時”:古義:按一定的時間,今義:時間。
“習”:古義:復習,今義:學習。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義:每日,今義:一日。
“三”古義:泛指多數,虛數 今義:數詞,三。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義:真誠,誠實,今義:相信。
溫故而知新:“故”古義:舊的知識,今義:過去的,老的(此古義變今義是意擴大了范圍)。
擇其善者而從之:“善者”古義:優點,今義:善良的人。
“從”古義:跟從(學習),今義:跟從(此古義變今義也是意擴大了范圍)。
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把,今義:可能、許可。
是知也:“是”:古義:這,今義:表判斷。
3《山市》
原文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恒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云。
通假字
裁如星點:裁通“才”,僅僅,只有,剛剛。
一切烏有:以前烏通“無”,沒有。以前的教科書上為通假字,現在不是通假字。現在譯為“沒” 烏有:沒有
既而風定天清:以前清通“晴”,晴朗。以前的教科書上為通假字,現在不是通假字。現在譯為“干凈” 天清:天變干凈了
詞類活用
窗扉皆]洞b]開(洞:像洞一樣,名詞作狀語)。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名詞作狀語依次譯為:其中有像樓臺的,有像廳堂的,有像牌坊的)。
4古今異義
恒: 古義:經常。 今義:永久。
顧: 古義:看。 今義:注意。
悟: 古義:明白。 今義:了解。
始: 古義:才。 今義:開始。
危樓:古義:高樓。危,高聳。 今義:危險的樓。
直接: 古義:一直連接到。 今義:不經過中間的事物。
或: 古義:有時;有的人。 今義:或者。
睥睨: 古義:城上的矮墻。 今義:眼睛斜著向旁邊看,形容傲慢的樣子。
居然: 古義:竟然。 今義:表示出乎意料,在自己意料之外
5一詞多義
然:(原文:]然b]數年恒不一見)連詞,但是,然而(表轉折)。 (原文:塵氣莽莽然)助詞,……的樣子。
數:
(原文:見宮殿數十所)量詞,幾,幾個。
(原文: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動詞,計數。(原文:然數年恒不一見)多
6《世說新語》
古今異義
1:兒女古義:子侄輩,指家中的年輕一代人今義:指子女
2:因 古義:趁,乘,憑借今義:因為
3:文 古義:詩文 今義:文章的意思
4.去 古意:離開 今意:到、往
5.委 古意:丟 下、舍棄 今意:委屈、委托
6.顧 古意:回頭看 今意:照顧
7.引 古義:拉 今義:領
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 讀fou(二聲)表示否定。相當于“嗎?”
詞類活用
1、友人慚 意動用法,感到慚愧
一詞多義
1、則:A.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就是) B.學而不思則罔(就)
2、信:A.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守信) B.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
3、日:A.謝太傅寒雪日內急(日子)B.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太陽)
4、是:A.日中不至,則是無信(是,判斷詞)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代詞)
5、時:A.元方時年七歲(當時)B.故時有物外之趣(時常)
6、乃:A.去后乃至(才)B.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是)
《河中石獸》
通假字 曳鐵鈀 (“鈀”通“耙”,平整土地用的農具)
古今異義
二石獸并沉焉 ( 并,古義:一起 ;今義:并列 )
閱十余歲 ( 閱,古義:經歷; 今義:閱讀 )
蓋石性堅重 ( 蓋,古義:句首發語詞 ; 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 ( 但,古義:只 ; 今義:表轉折 但是,卻 )
是非木杮 ( 是,古義:代詞,這 ;今義:判斷動詞,是 )
求之下流,固傎 ( 固,古義:副詞,本來;今義:堅固 )
爾輩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義:事物的道理;今義:物理學 )
一詞多義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介詞,被)
為 必于石下迎水外嚙沙為坎穴 (動詞, 成為)
眾服為確論 (動詞,是)
一老河兵聞之 (代詞,指”“求之地中” 這種觀點)
之 其反激之力 (結構助詞,的)
文言文通假字集錦
(2012)10、下列句中無通假字的一項是 ( B )
A、操吳戈兮被犀甲 B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C、一尊還酹江月 D、終老不復取
(2013)18.下列句中無通假字的一項是 ( A )
A. 則蟲集冠上 B.蟲躍去尺有咫
C.昂其直 D.翼日進宰
(2014)10.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B )
A.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B. 亦各言其志也
C. 當與秦相較 D. 蒲葦紉如絲
《復習指南》p89 4、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B )
A、亦尤今之視昔 B、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C、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D、蒲葦紉如絲
通假字
.“共”通“供”,供給
2.“闕”通“缺”,侵損
3.“說”通“悅”,心服
4.“知”通“智”,聰明
5.讎通仇,仇恨,如:仇讎敵戰之國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
7.取通娶,娶親,如:令壯者無取老婦。
8.免通娩,分娩,如: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
9. 通敝,破舊,謙詞,如:而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來,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祿,如: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頒通斑,雜色的花紋,有斑點,如: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
15檢通斂,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曬,如: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17辯通辨,分辨,如:兩俟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18從通縱,合縱,如: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19敝通弊,困頓,失敗,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2日光,
如:景翳翳以將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內通納,接納,如:距關,毋內諸侯。
23要通邀,邀請,如:張良出,要項伯。
24倍通背,違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蚤通早,盡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25坐通座,座位,如: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
26曷通何,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厭通饜,滿足,如: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28當通倘,如果,如: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僅僅,不過,如: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圓,如: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須臾,成五采。
32閔通憫,憂患的事,如: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饈,美味食品,如: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
35零丁通伶仃,孤獨的樣子,如:既又與汝就食江南,孤苦零
丁。
36世通逝,逝世,如: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37斂通殮,給死人穿衣,將死人入棺,如:歿不能撫汝以盡哀
,斂不憑其棺。
38冥通溟,海,如:北冥有魚。
39辯通變,分別,如:此小大之辯也。
40闔通合,全,如:每至是日,傾城闔戶。
41直通值,價值,如:昂其值,居為奇貨。
42裁通才,時間副詞,如: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
43翼通翌,次于今日、今年的,如:翼日進宰,宰見其小。
44饗通享,如:饗德懷恩,詞不悉心。
45已通以,如:從此已去,勿復如是
。
46以通已,止,如:無以,則王乎?
47說通悅,高興,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48枝通肢,肢體,如:為長者折枝。
49刑通型,做榜樣,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50蓋通盍,相當于“何不”,如:蓋亦反其本矣。
51涂通途,道路,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52塑通訴,告訴,申訴,如皆欲赴塑于王。
53已通矣,語氣助詞,表確定語氣,如: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54罔通網,羅網,如: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55田通畋,打獵,如:今王田獵于此。
56卒通猝,表示突然,如: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57由通猶,表示比況,相當于“就像”,如:民歸之,由水之
就下。
58施通迤,逶迤斜行的樣子,如:施從良人之所之。
59無通勿,不要,或通惑,想不通,如:無或乎王之不智。
60為通謂,認為,如:為是其智弗若也。
61罷通疲,疲憊,如:仆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
62趣通趨,向前走,如:趣舍異路。
63徇通殉,獻身,如: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64詘通屈,屈曲,如:其次詘體受辱。
65槍通搶,觸,如: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
66摩通磨,滅,如:古者富貴而名摩滅。
67見通現,表露,如: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
見。
68責通債,債務,下獄受腐刑,如: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
仆償前辱之責。
69不通否,如: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70奉通捧,捧著,如:臣愿奉璧往使。
71庭通廷,朝堂上,如:拜送書于庭。
72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圖。
73賓通儐,九種地位不同的禮賓人員,如:設九賓禮于廷。
74繆通穆,如: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
75孰通熟,仔細,如: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76離通罹,遭遇,如:離騷者,猶離憂也。
77濯通濁,混濁,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78質通贄,見面禮,如:厚幣委質事楚。
79決通抉,如:辭決而行。
80鄉通向,如:北鄉自剄。
81衡通橫,與“縱”相對,如:外連衡而斗諸侯。
82 沒通歿,死,鄙陋沒世。
83莫通暮,夜晚,如:至莫夜月明。
84被通披,披散,穿上,如: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
85少通稍,稍微,太后之色少解。
86禽通擒,捕捉,如: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87舒通抒,抒發,如:退而論書冊,以舒其憤。
88亡通無,沒有,河曲智叟亡以應。
89生通性,資質,如:君子生非異也。
90陽通佯,假裝,如:皆陽應曰。
91識通志,記住,如:汝識之乎。
92屬通囑,囑咐,如:屬予作文以記之。 引用(0) 推薦(0) 評論(0)閱讀(9) 上一篇:會考化學
涉世家【知識歸納】
一、通假字
1.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唱”通“倡”,首發)
2.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目的,用意)
3.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經)
4.將軍身被堅執銳 (“被”通“披”,穿)
5.茍富貴,無相忘 (“無”通“毋”,不要)
6. 發閭左謫戍漁陽 (“謫”(zhé),通“謫”,被發配,被流放。)
2、一詞多義
輟耕之壟上 (動詞,到,去,往)
悵恨久之 (語氣助詞,無意起輔助音節的作用)
二世殺之 (代詞,他,指扶蘇)
之: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結構助詞,的)
楚人憐之 (代詞,他,指項燕)
令辱之 (代詞;他,指吳廣)
勝佐之 (代詞;他,指吳廣)
殺之以應涉 (代詞;他們,指各縣長史)
然足下卜之鬼乎 (代詞;它, 指起義的事)
次 勝、吳廣皆次當行 (編次)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旅行或軍隊在途中停留)
會 會天大雨 (適逢,恰巧遇到)
與皆來會計事 (集會)
王 功宜為王 (大王)
勝王 (稱王)
將 上使外將兵 (帶領,率領)
項燕為楚將 (將領)
為屯長 (擔任)
為天下唱 (向)
為 士卒多為用者 (被)
為壇而盟 (修筑)
項燕為楚將 (是)
書 乃丹書帛曰 (名詞作動詞,書寫)
得魚腹中書 (書信,這里指丹書,布條)
廣故數言欲亡 (多次)
數 卒數萬人 (幾,概數詞)
以數諫故 (屢次)
數有功 (多次)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表判斷,是)
乃 勝乃立為王 (才)
乃入據 (于是,就)
號 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 (動詞,號令)
號為楚 (定國號,宣稱)
以數諫故 (因為)
固以怪之矣 (通“已”,已經)
以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把)
祭以尉首 (用)
蘄以東 (表時間方位的界限)
殺之以應涉 (來)
與戰譙門中 (和)
與 嘗與人傭耕 (和……一起)
與皆來會計事 (全,都)
勝吳廣皆次當行 (行列,隊伍)
行 乃行卜 (進行)
行收兵 (行軍)
故 廣故數言欲亡 (故意)
扶蘇以數諫故 (緣故)
奪而殺尉 (表承接)
而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表轉折,但)
傭者笑而應曰 (表修飾)
上:
輟耕之壟上 (方位名詞,上面)
上使外將兵 (名詞,圣上)
道不通 (道路)
伐無道 (仁道,道義)
令 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 (命令)
守令皆不在 (縣令)
應 傭者笑而應曰 (回答)
宜多應者 (響應)
等 等死,死國可乎 (同樣)
公等遇雨 (用在名詞之后,表示數量多)
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 (然而)
吳廣以為然 (正確,對的)
指 卜者知其指意 (通“旨”,意圖)
皆指目勝 (指指點點)
欲 廣故數言欲亡 (想,想要)
從民欲也 (欲望,愿望)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確實)
誠: 此誠不可與爭鋒 (的確,確實)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連詞,表假設,意思是如果)
從 從民欲也 (依從)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跟從)
比 比至 (等到)
其兩膝相比者 (靠近)
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 (正在)
當 勝吳廣皆次當行 (當中)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應當)
所 置人所罾魚腹中 (所:代詞,用在動詞前構成“所”字結
構,相當于“……的東西”)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所:名詞,可譯為“處所”)
百姓多聞其賢 (代詞;他,指扶蘇)
其 卜者知其指意 (代詞;他,指吳廣)
以激怒其眾 (代詞;他們,指起義的人們)
皆刑其長史 (代詞;他們,指郡縣里被秦壓迫的人)
3、古今義
【等死】 等 古義: 一樣,同樣。
今義: 等候,等待。
【卒中往往語】 往往 古義: 處處,到處。
今義: 常常,經常。
【楚人憐之】 憐 古義: 愛憐,愛戴。
今義: 憐惜,憐憫。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十六七 古義: 十分之六七,表分數的約數。
今義: 十六或十七,表整數的約數。
【借第令毋斬】 借 古義: 即使,假若,表假設關系的連詞。
今義: 借給,常用以為憑借,假托義。
【今亡亦死】 亡 古義: 逃跑,逃走。
今義: 死亡。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間 古義: 私自,偷著。
今義: 間隙。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誠 古義: 如果。
今義: 誠心誠意,的確,實在。
【比至】 比 古義: 等到。
今義: 比較,比方。
【會天大雨】 會 古義: 適逢,恰巧遇到。
今義: 集會,聚會,見面等。
【會計】 會計 古義: 聚會商議。
今義: 管理財務的人員。
【篝火】 篝火 古義: 指用竹籠罩的火,鬼火。
今義: 泛指在空曠的地方或野外架木
燃燒的火堆。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或 古義: 有的人。
今義: 或者,也許。
【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 三老 古義: 封建社會里掌管教化的鄉官。
今義: 三位老人。
【豪杰】 豪杰 古義: 這里指當地有聲望和有地位的人。
今義:才能出眾的人。
【嘗與人傭耕】 嘗 古義:曾經。
今義:品嘗事物的味道。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安 古義:怎么,哪里。
今義:安全,平安。
【勝吳廣皆次當行】 次 古義:編次
今義:次序;品質差等
【度已失期】 度 古義: 估計
今義: 限度,分寸
【將軍身披堅執銳】 身 古義: 親身,親自
今義: 身體
四、詞類活用
【大楚興,勝王】 王:名詞活用為動詞,稱王。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詞意動用法,苦于,因……而受苦。
【夜篝火】 夜:名詞用作狀語,在夜間,修飾動詞。
篝火:名詞用作動詞,用籠罩著的火,指鬼火。
【狐鳴呼曰】 狐:名詞用作狀語,像狐貍一樣。
【置人所罾魚腹中】 罾:名詞用作動詞,用網捕。
【將軍身被堅執銳】 堅:形容詞用作名詞,堅硬的鎧甲。
銳:形容詞用作名詞,銳利的武器。
【死國可乎】 死:形容詞的為動用法,為……而死。
【乃丹書】 丹:名詞作狀語,用朱砂。書:名詞作動詞,書寫
【法皆斬】 法:名詞作狀語,按照法律。
【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詞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
【忿恚尉】 忿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惱怒。
【皆指目勝】 目:名詞活用為動詞,用眼睛示意。
指:名詞活用為動詞,用手指指著。
【皆刑其長吏】 刑:名詞活用為動詞,懲罰。
【尉果笞廣】 笞:名詞作動詞,用竹板打。
【宜多應者】 多:形容詞作動詞,有很多。
【功宜為王】 功:名詞作動詞,論功勞
5、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1.守丞死,乃入據:“乃”的前面省略“起義軍”。
2.廣以為然:“以為然”是“以之為然”的省略
3.上使外將兵:“使”后面省略代詞“之”,指扶蘇
4.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為”后面省略了代詞“之”或“其”,指吳廣
5.令辱之:“令”后面省略代詞“其”,指都尉
6.輟耕之壟上,“輟耕”前省略勝
(二)判斷句
1.勝者,陽城人也,字涉。(……者,……也 是標準的判斷句式標志 ,后演化為 ……者 或 ……也 這都是判斷句)
2.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乃……,是、為……)
3.未知其死也
(三)倒裝句
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狀語后置句,以尉首為狀語)
2.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定語后置句,苦秦吏是郡縣的后置定語)
6、重點語句翻譯
1、勝佐之,并殺兩尉
譯:*勝協助(幫助)吳廣.一同(一共)殺了兩個軍官
2、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譯:如果現在把我們的人假裝稱作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向天下首發,應該有許多人會響應。
3、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譯:*何況大丈夫不死罷了,死就要干一番大事業。
4、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譯:*(用土)筑臺并(在臺上)宣誓,用兩尉的頭祭天。
5、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譯:* 王侯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貴種么!
6、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譯:*即使僅能免于斬刑,戍守邊塞的人也得死去十分之六七。
7、置人所罾魚腹中。
譯:*放在別人所捕獲的魚的肚子里。
8、上使外將兵。
譯:*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
9、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祠中。
譯:*又暗中指使吳廣往駐地旁邊的叢林里的神廟中。
10、天下苦秦久矣
譯:天下苦于秦朝的統治已經很久了。
11、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譯:現在逃走也是死,發動大事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可以嗎?
12、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譯:恰巧遇到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延誤時期,延誤了時期,按照秦國的法律應當被斬首。
7、【容理解】
1、文章主要表現了涉怎樣的作用和才能?主要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①發動領導起義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
②洞察時局,卓越的組織領導才干。 語言、動作、神態
2、全文的線索是什么?
以勝、吳廣的活動為線索。
3、“悵恨久之”“茍富貴,無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表現了涉怎樣的思想品格?
①不甘心受奴役 ②同情同命運的人 ③具有遠大抱負、志向
4、涉起義的有利歷史環境(有利歷史條件)是怎樣的?
①天下苦秦久矣 ②統治集團部發生矛盾斗爭 ③九百人被逼上絕路
5、“死國可乎”表現了涉什么精神?
為國事敢于斗爭和犧牲
6、對起義有力的政治形勢是什么?
(同4題)
7、涉抓住了哪兩個有利于起義的敏感問題,提出了怎樣的起義策略?
①扶蘇被殺 ②楚人多愛戴項燕,“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8、涉提出了怎樣的起義策略?這一策略效果怎樣?結合原文說一說。
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取得了成功的效果;①九百人敬受命 ②殺之以應設 ③建立楚政權,且發展迅速。
9、涉為起義做了什么樣的輿論準備,效果怎樣?
①魚腹藏書②篝火狐鳴;鞏固涉地位,堅定眾人起義信心。
10、發動起義的關鍵是什么?涉是怎樣做的?表現了涉的什么才能?
并殺兩尉,獲得眾人支持;“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劍拔出鞘),廣起,奪而殺尉。勝佐之,并殺兩尉” ;機智勇敢。
11、涉是怎樣動員戍卒并發動起義的?
①堅定眾人起義的信心②為壇而盟,組成農民起義的隊伍
12、綜合全文來看,涉具有怎樣的性格和才能?
①發動領導起義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②洞察時局,卓越的組織領導才干。
13、勝、吳廣的起義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據本段容,作簡要分析。
偶然性: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將900名貧苦人民逼上絕路。
必然性: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殘暴統治使人們忍無可忍。
14、勝、吳廣起義準備的輿論宣傳手段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做?
魚腹藏書、篝火狐鳴;鞏固涉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樹立人們起義信心。
15、“卒中往往語,皆指目勝”說明了什么?
表明輿論宣傳工作取得了預期效果,人們對勝十分敬畏,表明起義爆發前人心緊而興奮。 16、士卒為什么能跟勝、吳廣一起舉事?
①敬畏勝,愛戴吳廣,愿為他們效力 ②形勢所迫,因為“失期,法皆斬”,被逼上絕路。
8、重點字詞解釋。
1、嘗與人傭耕 嘗 ,與
2、輟耕之壟上 輟 ,之 ,上
3、悵恨久之 悵 ,之
4、茍富貴 ,無相忘 茍 ,無
5、若人傭耕 若
6、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燕雀 ,安 ,之
7、發閭左謫戍漁陽 閭左 ,謫 ,謫戍
8、九百人屯大澤鄉 屯
9、勝、吳廣皆次當行 皆 ,次 ,當行
10、會天大雨 會
11、度已失期 度
12、失期,法皆斬 法
13、勝、吳廣乃謀曰 乃
14、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亡 ,舉 ,舉大計 ,
15、等死,死國可乎 等 ,死國
16、天下苦秦久矣 苦
17、不當立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立 乃
18、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以 ,數 ,諫 ,故 ,上 ,將
19、今或聞無罪 或
20、楚人憐之 憐
21、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或 ,以為 ,亡
22、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 誠 ,詐 ,為 ,唱
23、宜多應者 應
24、吳廣以為然。乃行卜 以為 ,然 ,乃 ,行卜
25、然足下卜之鬼乎 然
26、此教我先威眾耳 威眾 ,耳
27、乃丹書帛曰 乃 ,書
28、得魚腹中書 書
29、固以怪之矣 固 ,以 ,怪
30、置人的罾魚腹中 置 ,罾 ,
31、勝王 王
32、又間令吳廣之次的旁叢祠中 間 ,令 ,之 ,次
33、夜篝火,狐鳴呼曰 篝火 ,狐鳴
34、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勝 旦日 ,往往 ,指目
35、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素 ,為
36、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 恚 ,令 來
37、尉果笞廣 笞
38、勝佐之,并殺兩尉 佐 ,并
39、召令徒屬
40、藉第令毋斬 藉、第、令
41、而戍死者十六七 十六七
42、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且 ,舉 ,名
4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寧
44、從民欲也 從 ,欲
45、袒右,稱大楚 袒右
46、為壇而盟 為 ,盟
47、祭以尉首
48、比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 比 ,騎
49、將軍身被堅執銳, 身 ,被 ,堅 ,銳
50、皆刑其長吏 刑
推薦訪問: 通假 字詞 整理上一篇:三峽字詞整理一詞多義(通用3篇)
下一篇:以春景為題作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