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教育困境扶危救難【五篇】

| 瀏覽次數:

教育:漢語詞語教育:2008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教育:2008年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的圖書教育:2007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教育:2007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教育:2007年學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教育困境扶危救難5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教育困境扶危救難5篇

第一篇: 教育困境扶危救難

試論民辦教育面臨的困境及解決路徑

崔立華1,馬芳平2

(1云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2西安石油大學)

【摘要】民辦教育在中國的教育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無論從國家對民辦教育的扶持,還是公眾對民辦教育的認識,以及民辦教育自身的發展來說,民辦教育都屬于教育中的弱勢教育。文章通過對民辦教育的困境予以分析,指出發展民辦教育在中國教育中的重大意義,并提出政府在發展民辦教育中應承擔的責任及相關建議。

【關鍵詞】民辦教育;困境;解決路徑

民辦教育,又名私立教育(private education),是相對于公辦教育的教育形式,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活動。在過去的一個時期里,我國民辦教育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截至2010年底,全國各級各類民辦學校(教育機構)11.90萬所,比上年增加1.26萬所;各類在校學生3392.96萬人,比上年增加327.57萬人。根據有關專家根據統計資料測算,2000~~2010年,十一年累計全國各級民辦教育學校經費總收入約為7100億元。2010年各級民辦校總收入約為1500億元。經過二十年發展,到2010年9月,全國各級民辦學校固定資產總值(原始值)巳達4000億元左右,四千億元相當于全國公辦教育六年的財政基建撥款數。

一、發展民辦教育的意義

在中國教育史上,民辦教育在減輕政府辦學財政壓力,提升教育普及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國教育部長袁貴仁曾說過 “民辦教育的興起和發展是新時期我國改革開放的一項標志性成果。”《科學時報》曾報道:世界上有至少一半以上的學校是民間舉辦的,很多名人、政要是由私立學校走出。近30年來許多國家的私立學校都取得了大發展,私立學校構成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名的南開大學成立之初就是私立,張伯苓校長使其成為 20世紀民辦教育領域的一大奇跡。南開的私立,不僅是辦學資金要自籌,而且在文化精神上“自定”,在辦學方針上“自主”,而南開為中國培養出了周恩來、 陳省身、吳大猷、曹禺、郭永懷、劉東生等杰出人才。 中國民辦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胡衛指出:民辦教育發展30年來,對中國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主要表現在:

第一,在我們國家財政缺乏,對教育投入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很長一段時間內是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辦學。大大分解了國家財政的辦學壓力,提升中國教育的普及率;

  第二,為民眾提供了更多的上學的機會。現在近四千萬的學生在民辦學校就讀,這還不包括高等學校、非學歷的機構,所以事實證明公辦和民辦教育并存于我國教育體系;

  第三,民辦教育發展到現在,已經存在有一批優質的民辦學校。他們在滿足老百姓對教育需求多樣化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第四,民辦教育已經成為教育體系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教育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其在教育體制機制的創新方面可以為教育改革、教育的去行政化、為教育家辦學提供豐富的土壤。

當前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公辦教育,但在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國卻沒有一所進入前50名,諾貝爾獎60年與我國無緣。這讓公眾不得不思考民辦教育在我國教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民辦教育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級政府要把發展民辦教育作為重要工作職責,鼓勵出資、捐資辦學,促進社會力量以獨立舉辦、共同舉辦等多種形式興辦教育。支持民辦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質量,辦出特色,辦好一批高水平民辦學校。

2、民辦教育面臨的困境

近幾年隨著教育資源的充足,政府對公辦教育的投資力度和扶持加大,人口生育高峰下降,出國留學人員增多,生源的減少,作為弱勢群體的弱勢教育——民辦教育,必須站在比公辦教育還要高的起點才能夠生存、發展。2010年中國民辦教育發展大會后,教育部梳理出困擾民辦教育發展的十大問題,“包括法人屬性、產權歸屬、學校權益、師生權益、會計制度、分類管理、合理回報、優惠政策、市場監管和政府服務”等。“民辦非企業的法人單位性質”決定了學校納稅要參照企業標準,學校教師的醫療、養老保險等福利也參照企業標準繳納。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社會認同度偏低等問題嚴重的困擾民辦教育 。甚至有人提出民辦教育的使命已經完成,該是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

1.產權不清晰。

產權問題是困擾民辦教育發展的最大問題, 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民辦院校制度建設中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問題。民辦教育促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 民辦學校在扣除辦學成本、預留發展基金以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費用后,出資人可以從辦學結余中取得合理回報。但怎么取得合理回報則模糊不清。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具備法人條件的,自批準設立或者登記注冊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中的國有資產屬于國家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必須服從教育法。也就是說民辦教育的投資者投資后即喪失對學校的產權,因為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 第35 條規定 :舉辦者投入學校的資產轉為法人財產權 ,投資變成捐資。 第36 條規定: 學校存在時產權與舉辦者沒關系。 第59 條規定 :學校終止時民辦學校的財產按照下列順序清償:(1) 應退受教育者學費、雜費和其他費用;(2) 應發教職工的工資及應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用;(3) 償還其他債務。民辦學校清償上述債務后的剩余財產,再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理。?也就是說,民辦教育的舉辦者沒有退出機制。民營企業可以進行股權重組,資產置換,可采用多種形式發展壯大民營企業,但是民辦教育不可以。

2.公益性問題

《民辦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促進法》)第3條規定: “民辦教育事業屬于公益性事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國家對民辦教育實行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民辦教育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這從法律上對民辦教育進行了定位,也表明了國家對民辦教育的態度。既然是公益性事業,那么,理應按照規定在稅收上給予優惠。但實際民辦教育的定位卻是“民辦非企業”。根據1986年4月12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我國的法人機構包括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 “民辦非企業”的身份則成為“第五類”法人。于是在稅收上,許多地方將民辦學校按照“企業”法人對待,公辦非學歷教育要交3.3%的營業稅;而民辦非學歷教育,不僅要交營業稅,還要交納17%的企業所得稅。在民辦學歷教育上,很多民辦學校需繳納33%的企業所得稅給當地稅務部門。民辦學校舉辦者認為,按照法律規定,捐資舉辦的民辦學校和出資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報的學校,應依法享受與公辦學校同等的稅收及其他優惠政策,民辦學校的學費與公辦學校一樣不該納入企業所得稅的范疇。但由于法律對民辦學校的分類(公益性或營利性等),多少才是“合理回報”等問題界定不清,導致稅務部門無法可依,只得按照企業所得稅法有關規定對民辦學校征稅。

3.教師和學生待遇問題

《民辦教育促進法》第四章第27條明確規定:民辦學校的教師、受教育者與公辦學校、教師、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實際情況是由于“民辦非企業”的性質,民辦學校教師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都是按企業標準繳納,許多民辦學校為減少開支,所繳社保以教師的基本工資作為繳納基數,而民辦學校基本工資的設定又往往偏低。以保險為例,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涉及職工福利待遇的政策,均按事業和企業兩個大類分別制定,互不溝通.民辦學校的教師與公辦學校的教師相比,待遇明顯偏低。據調查,按照目前標準計算,浙江、云南等省民辦學校教師退休后的工資收入只相當于公辦學校同類教師的1/3~1/2。在職稱評定上,絕大多數民辦學校只有最低一級的評定權,中級以上職稱評定權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嚴格控制,民辦學校的教師職業發展受到限制。不僅是教師,在學生方面也有很多不平等現象。例如有些地方規定,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聘錄取不得招收民辦學校畢業生,民辦學校學生的就業也受到很大歧視。

四、解決策略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教育公平關鍵是機會公平,重點是均衡發展,措施是加強統籌,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思路是以改革發展促進公平,以制度創新保障公平。要促進教育公平,制度保障是重中之重,要創新教育公平制度設計、機制。現階段我國教育公平制度結構體系不盡合理,實施制度尚有缺位,實施主體有待進一步厘清,實施效力不足,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教育公平目標實現,妨礙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因此,政府要綜合實施機制促進教育公平,以評估評價機制反饋教育公平,以創新實施過程機制落實教育公平。近日,教育部出臺了《教育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金進入教育領域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簡稱“22條”),旨在解決教育領域本身對于民辦教育的各類歧視性政策。意見對于民辦教育的民間資金的進退自由、教育內部的地位平等、民辦學校的規范管理以及各級政府做好服務等幾方面給出較好的規范,但有些地方尚需細化,目前不能細化原因復雜,這并非教育部門一家的事,需要在政府的協調和支持下,做好財政、稅務等多個部門的工作,至少政府應該協調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厘清產權問題,落實“民辦事業單位”定位。

政府出臺相應政策,從法律層面理順所有權、經營權、管理權的職責問題,制定明確政策,承認民辦教育舉辦人對學校的產權,舉辦人可以通過學校董事會的形式實現其對民辦教育的產權。保證出資者享有對其出資資產的收益權,堅持按照現行分配原則將資產滾動發展得來的實際盈余部分大部分用于學校后續發展,少部分用來獎勵有貢獻的個人和組織,使出資者獲得一定比例的合理回報。對于現行法律法規界定缺失或不足的產權權能,可以適當借鑒國內外的做法。比如對于學校解散清算后的剩余財產歸屬,日本私立學校法規定除合并與破產造成的學校撤銷外,學校所提交剩余財產清單中所列的所有剩余財產都必須歸屬原有財產所有者。在不損害學校資產,不會造成學校資產流失的情況下,允許舉辦人對學校財產的繼承及轉讓,經過法律允許的條件下,舉辦者可以自行要求終止,并且在終止前進行財產清算,根據物權法的精神,政府應該保護物的歸屬,而不是無償剝奪。分類落實民辦學校稅收優惠政策,對于不要求取得合理回報的民辦教育可定位為自收自支的“民辦事業單位”,給予享受公辦學校同等的稅收優惠待遇;對要求合理回報的民辦學校定位為“民辦企業”,按照企業的標準收取稅收。這樣也就使得稅務部門在征稅時有法可依,也使民辦學校明確自己的稅收義務,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2.加強政策及資金支持,超比例為民辦教育投資。

目前,只有給民辦教育更多的支持,才是實現真正意義上教育公平的第一步。對于民辦教育在土地政策方面,政府可以加大行政劃撥力度,在符合土地利用總規劃及土地所有權明晰的前提下,對民辦教育無償提供土地使用權;在產權明晰的前提下,鼓勵市內企事業單位或公民個人將閑置的場地、設施、設備等資源,無償或有償優惠提供給民辦教育舉辦者使用;在金融信貸政策方面,金融機構要積極開發支持民辦教育發展的服務項目和信貸品種,通過收費權抵押、信譽貸款及其他可行的方式為民辦學校貸款提供服務;在稅收政策方面,政府可以擴大優惠范圍,對于出資辦學的個人和團體,不論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報,都使之享受與公辦教育同等的稅收優惠政策;在重視了公平和效率的前提下,對于政府專項資金的劃撥向做得較好的民辦教育給予較多的補助金額,對經營管理存在明顯不足和沒有充分利用補助金的民辦教育,實行三年內停發補助金的制裁。激勵與約束并存,保證教育質量同時,進一步用活民辦教育政府專項資金。同時,政府對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要按一定的比例逐年增長。

3.取消歧視,公平對待,解決生源問題。

雖然民辦學校特別是民辦高校在招生和生源方面并無優勢,但培養出來的學生對社會的貢獻一樣,社會各界尤其是政府部門不應該用“有色眼鏡”看待民辦教育。為增強學生對民辦教育的選擇,可探索在同層次同級別公辦、民辦學校間建立自由轉學制度。如果受教育者不滿,可以提出轉學申請,到另外的學校求學,這樣可以讓教育資源為更多的公民所享有。更重要的是,通過學分互認、自由轉學,可促進我國公辦民辦學校間的競爭,讓“寬進嚴出”成為可能。其實,這也是提高辦學質量的必由之路,讓學校在市場競爭中確立自身的地位,才有可能“提高質量,辦出特色,辦好一批高水平學校”,也才能讓公辦學校不再受教育制度的保護,也感受到競爭的壓力。

完善問責機制,嚴格執行《民辦教育促進法》、 落實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建立由人大機構監管下的專門機構,對各種教育歧視政策、行為,對政府部門帶頭對民辦學校實施的歧視,進行監管和問責機制,只有完善問責機構,才不會出現一邊調強調公平,一邊卻帶著有色眼鏡看待民辦教育的現象。

4.應給予民辦教育師生平等待遇。

國家既然批準民辦教育機構依法設立,就應給其平等的國民待遇,對其一視同仁予以支持、指導,不應在制度、發展、資源享有上另類看待。建議參照寧波和江西省《民辦教育促進條例》相關做法:人事、教育等有關部門為民辦學校建立教職工人事代理制度提供服務,允許教職工在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之間合理流動,規定在民辦學校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免除學雜費等。改變民辦學校師生受到身份歧視的局面,真正落實“同等法律地位”規定,民辦學校教師在資格認定、專業技術職務評定、業務培訓、社會保障、表彰獎勵等方面,符合規定條件的可享受事業養老保險。民辦學校學生在升學、就業、助學貸款、“兩免一補”、醫療保障、評獎評優、社會優待等方面,與公辦學校及學生享受同等待遇。對教學、科研開展較好的民辦學校,設立獎勵基金,實施財政撥款和政府管理。

云南省教育廳廳長羅崇敏提出,發展民辦教育必須促進民辦教育體制創新。建設公立學校、私立學校、股份制學校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辦學體制;建設公辦學校、民辦學校一視同仁,共同發展、有教無類的政策機制;建設公辦教育、民辦教育一視同仁的教育評價機制。

“只要政策合理、支持到位、自身改善,‘民校’也可以成為‘名校’。”民辦學校同樣是培育人的教育機構,與公辦學校一樣都是公益性事業單位,政府應該保障民辦、公辦同等的法律地位,制定和完善民辦教育公共財政資助政策,開展引資辦教和引智入校,為民辦學校創造公平的法規政策環境。以此,推動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參考文獻:

[1] 陶西平.在建設高水平民辦大學峰會論壇上的講話,2011.11.6.

[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12.

[3] 辛士祥, 曹勇安,實現民辦教育公平正義的根本在于制度建設【J】.教育與職業, 2007(9) .

[4]民辦高校遇尷尬學費堪比名校就業不如民工.>

第二篇: 教育困境扶危救難

扶危濟困的榜樣

——記民族團結模范個人馬挺俊同志的先進事跡

在米泉,說起“豆腐王”,幾乎人人皆知,他,就是馬挺俊。

馬挺俊是回族,1976年7月11日出生于新疆阜康市土墩子農場,1994年全家搬遷到米泉市做生意,1995年馬挺俊高中畢業,以優異的高考成績被內地一所大學錄取,但因家庭困難,他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跟父親經營起豆腐小作坊。十幾年過去了,他成了米東區小有名氣的“豆腐王”,經營著一個二層小樓的豆腐加工廠,每天豆腐產量都在1200公斤以上,年純收入達到20余萬元。

馬挺俊高中畢業后綴學,曾使他一度心灰意冷。后來通過家人的開導,尤其是電視、報刊里對大學生自主責業終獲成功事例的宣傳報道,他逐漸恢復了對人生、事業的信心,他暗下決心要通過創業實現人生價值。

馬挺俊自幼聰明懂事、誠實守信、樂于助人,他跟著父親學習做豆腐,從最基礎的工序開始學習,每天起早貪黑,在面積不到30平方米的豆腐房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做完豆腐還要到路邊零售點去賣豆腐。的勤奮豆腐生意越做越好。但他沒有墨守成規而是解放思想、更新產品。1996年,他經過深入細致的市場調查,了解到米泉市民大部分喜歡吃富含營養的豆制品,包括豆腐、豆漿、豆干、豆皮等產品,而且市場上現有的產品大多數還是鍋中熬制的豆腐,它比起蒸氣豆腐已大大失去了原有的營養價值,于是他與家人商量要改進加工技術。由于他有文化,懂管理,重視食品質量和衛生安全,豆腐加工生意紅紅火火,終于在市場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初步形成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格局。

富裕了的馬挺俊并沒有忘記自己從前的清貧的生活,沒有忘記當初因為貧困而失去繼續求學的遺憾。在他創業成功的時候并沒有忘記還生活在貧苦線上的人,他多次伸出援助之手,他幫助人從不要別人回報和答謝。他的愛心和善舉是他勤勞樸實的體現,他熱愛生活,關心社會。作為一名個體戶,雖然自己也不是很富裕,但他是一個感恩的人,他說是國家養育了他,社會幫助了他,他要回報社會。

2005年的一天他去米東區種子站的一家飯館結帳,在回來的路上,碰到了一位老人躺在馬路上,有許多人在圍觀,但沒有一個人伸出手幫助老人,馬挺俊看到后,立即拿出200元錢給警察,把老人送到了醫院醫治。

2006年,北苑社區有一名來自外地的打工人員病了,無錢治療馬挺俊得知后慷慨捐款1200元,為其治病。

2007年社區一貧困戶女兒考如內地大學,因家庭貧困無錢交學費,面臨綴學,馬挺俊得知后他毫不猶豫的拿出2000元,資助其上大學,圓了女學生的大學夢,他說“有知識才能改變貧困”。

2008年四川汶川的大地震,牽動著他,“為災區獻愛心,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有責任”,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當時毫不猶豫的捐了1000元。

2008年他被烏魯木齊市授予民族團結模范先進個人獲獎金800元,他把獎金捐給了社區作為“扶貧基金”。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但長時間堅持下來不容易,他自2007年元月起每月主動為社區捐資200元作為“扶貧基金”,雖然錢不多但他能一直堅持,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他做好事從來不留名,他認為那是自己應盡的責任,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棵感恩的心。

他弘揚著新時期的愛國主義精神,以高度的責任感做好自己的事,盡自己的一份責任,哪怕是一點點小事。這是一個樸實的公民的閃光思想。

東路街道辦事處

2008年5月

第三篇: 教育困境扶危救難

透過《超脫》解讀教育之困境

作者:許文靜;耿關常

作者機構:河北水利電力學院,河北 滄州 061001;河北水利電力學院,河北 滄州 061001

來源:中國民族博覽

年:2016

卷:000

期:004

頁碼:213-215

頁數:3

中圖分類:G40

正文語種:chi

關鍵詞:《超脫》;困境;自我探求;閱讀

摘要:《超脫》是一部融哲學、文學、心理學、社會學的一部存在主義影片,通過一位代課老師的生命故事,揭示出教師、學校、社會、家庭乃至生命的困境,本文從心理學視角對以上幾個方面進行解讀,以期對中國教育者、受教育者或管理者些許啟示,影片表明,通過閱讀,可以給與受教育者以靈魂滌蕩與警醒,找尋自我、回歸自我、重塑自我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人性的回歸,最后,作者提出走出教育之困境的建議。

第四篇: 教育困境扶危救難

大學公共數學教育困境論文

摘要:教育生態學是一門研究教育生態主體與教育環境間相互關系與相互作用的學科。大學公共數學教育對于高等教育甚至我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的發展思路仍囿于傳統教育的思維范式,未能與時代進步、社會需求、專業發展相匹配。文章由教育生態學的角度出發,運用整體、聯系、多元、互動、平衡的觀點從高等教育生態、學校教育生態、課堂教育生態三個層面剖析我國大學公共數學教育的困境并指出改革方向。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大學公共數學;困境;生態位;生態鏈0前言
歷經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砥礪前行,人類文明正逐漸進入生態文明的新階段。在我國,將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駕齊驅,是實現中國社會全面進步的保障。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生態文明建設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導向,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教育領域還存在著諸多的混沌和失衡,越來越多的實踐表明,許多教育問題和現象難以用一元的、單向度的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進行合理的解釋,也難以用線性的因果關系或矛盾關系的原則進行恰當的分析和解決。[1]一場源于生態學視閾,強調整體、聯系、多元、動態、平衡的教育變革呼之欲出。1教育生態學視閾剖析大學公共數學教育的理論預設

1932年,美國教育學家W.Waller在《教學社會學》(TheSo-ciologyofTeaching一書中提出了“課堂生態學”(ecologyofclassroom的概念,[2]開創了生態學與教育學融合之先河,自此以后各種研究眾彩紛呈。教育生態學真正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源于197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院長L.A.Cremin在《公共教育》(PublicEducation中正式提出并運用了“教育生態學”(ecologyofeducation這一術語。[3]如今,教育生態學無論在縱深還是寬幅都顯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將自然生態系統泛化于不同領域則形成了不同的生態系統,如社會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系統、企業生態系統等等。教育生態系統實質是由特定的教育生態主體與教育相關的物質環境、人文環境密切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特色結構、實現特別功能的動態平衡整體。目前,對教育生態的討論集中在宏觀層面,針對大學公共數學教育的思考還很少。事實上,每個泛生態系統中的泛生態元都與其他泛生態元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關聯,共生、競爭、從屬、乘補,這些關系依照鏈狀排列將泛生態元串聯相關最后交錯成網絡,從而形成了如自然系統中食物鏈、食物網一般的泛生態鏈和泛生態網。大學公共數學教育一邊銜接著我國數以千萬學生十幾年的前期教育,另一邊關聯著國家眾多產業甚至全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等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數學這一基礎科學對科技的推動作用令人驚嘆和敬畏。但是,我國大學公共數學教育的發展思路仍囿于傳統教學的思維范式,未能與時代進步、社會需求、專業發展相匹配。困境、挑戰、機遇并

存,在這樣一個重要時期,大學公共數學教育如何蛻變,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2大學公共數學教育系統的困境與危機
教育生態對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實質是通過教育生態領域的創新與拓展,培育和構建“教育生態人”,實現教育生態建設的價值自覺與現實回應。[4]表面平靜的大學數學教育系統實際困境重重,本研究以下從高等教育生態到學校教育生態再到課堂教育生態三個層面深刻剖析其生態病理。2.1高等教育生態的“貧富”懸殊
高等教育生態是社會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資源的分配與利用實現人的素質的提升,促進知識與技術的更新,推動產業與經濟的發展。然而,我國高等教育生態一些方面表現出懸殊的差距:2.1.1資源配置的“貧富”差異
高等教育的發展主要依賴人才資源、財力資源、政策資源等等,從高校的地域水平分布的角度看,經濟發達地區如東部沿海地區和省會所在地的高校相較于其他地區的高校享有更多的教育經費扶持、政策傾斜;從高校層級的垂直分布角度看,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傳統重點高校相較于非重點高校和民辦高校等享有更多的財政扶持和產學研機會。以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中“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為例,共137所高校中,北京坐擁31所,江蘇15所,上海8所,而河北、內蒙古、廣西、內

第五篇: 教育困境扶危救難

扶危助困,書刊喜訊(二)
扶危助困濟世救人—“食療書屋”防治癌癥快車書扶危助困濟世救人—食療書屋”
刊索引刊索引
毛澤東主席早就強調:“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可有些國人卻不知什么時
候(緊張繁忙)把這句話遺忘了!須知失去了健康的根基,理想的大廈必將轟然倒下。從這個角度來說,任何知識比不上關于您自己身體的知識更重要。因為您了解了自己的身體,掌握了足夠的健康知識,您才能懂得怎樣去呵護他,怎樣使他保持最佳狀態,以給您美好的生活提供強有的保證。只可惜不少國人在激烈競爭的浪窩里,往往是“前半輩子用命換錢,后半輩子用錢換命”。哪有時間去掌握關于自己身體的健康知識呢?既不懂得好多的病是沒法用錢換得回來命的哪!更不懂得在諸多的救命方劑中“五療結合”(心療、尿療、食療、體療、藥療)是當今天下最妙的訣招。筆者從自己的粉碎性骨折、動脈硬化以及原巴縣、達縣不孕不育等事例,深切體會到美國尿療觀察家說的“當今天下還沒有比尿更高明的醫生”是無比正確的。為此,特列出如下防治癌癥書刊共同探討之!
1、《抗癌中藥一千方》546頁:“據調查,我國(美國也如此說)現有人
口最終死于癌癥的將有1/5(2.6億)—1/4(3.25億)。”從“一點癌”到被察覺大約十年。PH值降到6.85以下就成了癌癥體質,還有十大相法和手掌斑點均可預測癌癥。2、《中醫治癌大成》(150元/本,有人用此書治好新橋、重醫等大醫院攆出來等死的不少癌癥患者)。3、《癌癥防治300問—37位院士、專家、名醫傾心打造千萬人防病、治病、健康快車》中有14種癌癥的防治詳方。4、《古今治癌偏方精選》中有31種癌的治療、康復方劑。5、老子倡導的《人尿療法》(全球的版本很多)中有治好18種癌110個病例。6、《民間祖傳秘方大全》有121方治11種癌。7、《中國食療大全》1041—1067頁有160方治28種癌。8、《千家妙方》(下)中的987-1070條均是治癌妙招。9、《秘傳保健藥酒配制1200方藥酒大全》中有29方治療12種癌癥。10、《防癌抗癌食物50種》(190頁已復印部分)。11、《專治白血病方劑集錦》(214方)已于05年10月3日向亞太市長峰會獻禮(有市政府的收據)。12、《百病食療全書》有199方治療18種癌癥。13、《致癌食物(34節)與防癌治癌食物(60節)》中每種食物都有治癌處方,180頁。14、防癌抗癌—大蒜方(198頁)。15、吃豆腐防治癌癥(180頁)。16、《癌癥用藥與配餐(處方)》188頁。17、《防癌抗癌治癌要方》(378頁)中有21節妙方治19種癌癥。18、《癌癥自然療法》有食物、藥茶、藥膳、體育、針灸、敷貼、精神、起居、娛樂等療法(230頁)。19、《癌癥早期十大警號》(146頁)。20、《關于治癌方劑統計表》(5366方)。另有《尿療治好的病》783例統計表、《急救搶險起死回生方劑(742方)統計表》。以上方劑已先后向國內呼救者寄去的訣招有兩大本底稿,均照書復印,只收成本費(國外除外)。



推薦訪問: 扶危 救難 困境

【教育困境扶危救難【五篇】】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