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農村物流建設發展規劃

| 瀏覽次數:

  - 1 -

  陽西縣農村物流建設發展規劃 (2019-2022年)

 (征求意見稿)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中央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徹底打通農產品進城、消費品下鄉通道,助推鄉村經濟發展,提升鄉村居民生活水平,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推動我縣鄉村全面振興,根據《廣東省商務廳關于印發<廣東省農村物流建設發展規劃的通知(2018-2022 年)>的通知》(粵商務建字〔2019〕2號)和縣委、縣政府對鄉村振興計劃的工作部署,制定本發展規劃。

 一、發展現狀 (一)

 我縣農村物流 發展 基礎

 1.農村物流產業基礎發展良好。我縣是農業大縣,農業在經濟中占的比例較大。近年來我縣積極發展現代農業,致力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18 年全縣農業總產值 88.97 億元,增長 2.5%。糧食產量實現“八連增”,全縣糧食播種面積 34.57 萬畝,總產量 12.81 萬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 30.98 萬畝,總產 11.92 萬噸;薯類種植面積1.29 萬畝,總產 1.3 萬噸;大豆種植面積 0.77 萬畝,總產

  - 2 -

 0.17 萬噸;玉米種植面積 1.53 萬畝,總產 0.46 萬噸。全年落實經濟作物種植面積 22.46 萬畝。其中,蔬菜 15.63 萬畝,總產 18.87 萬噸;西瓜 3.08 萬畝,總產 4.68 萬噸;花生 3.41萬畝,總產 0.5 萬噸;甘蔗 0.34 萬畝,總產 0.93 萬噸。上洋西瓜、織貢蒲牌尖椒、溪頭五彩番薯、東水山茶、上洋玉荷苞荔枝、儒洞妃子笑荔枝種植基地成績得到鞏固和提高。全縣肉豬存欄 19.96 萬頭,出欄肉豬 44.48 萬頭,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 4.33%、4.77%;牛存欄 2.42 萬頭,出欄肉用牛1.65 萬頭,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 4.72%、4.45%;家禽年末存欄 208.62 萬只,出欄家禽 753.36 萬只,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 4.51%、4.58%;累計肉類總產量 4.7 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 4.43%。全年漁業總產量達 48.50 萬噸,同比增長 0.76%,占全市漁業總產量 41%(全市 2018 年漁業總產量 119.16 萬噸),總產值 47.66 億元,同比增長 0.26%。我縣農產品大部分以供應本地市場為主,特別是糧油產品基本在本地銷售,外銷量較大的農產品有水果、蔬菜、苗木、畜禽產品、水產品等,其中水果、蔬菜、苗木、畜牧產品主要以國內銷售為主。農村消費能力持續提升,2018 年我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5 萬元,增長 9.7%。全縣豐富的農產品產量、47.4 萬常住人口的農副產品需求、寬廣的供應外銷市場渠道、持續提升的農村消費能力為農村物流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農村物流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目前,全縣地方公路通

  - 3 -

 車總里程達到 1760.28 公里(其中縣交通運輸局 1631.88 公里,公路局 128.40 公里)。其中國道 1 條 50.6 公里(公路局);省道 2 條共 77.84 公里(公路局);縣道 11 條共 184.78公里;鄉道及以下公路 1397 條共 1447.10 公里。截至 2018年底,陽西客運站共 11 個,其中一級客運站 1 個,程村、塘口、儒洞、沙扒、上洋鎮各 1 個,新圩 3 個、溪頭 2 個。基本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的農村客貨運網絡。江湛鐵路順利建成通車,陽西闊步邁入“高快速鐵路時代”。信息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大力推進“寬帶光網城市”建設,4G 網絡實現城鄉全覆蓋。

 3.農村物流服務能力顯著提升。2018 年,全縣完成公路貨物周轉量 8.4 億噸公里,同比增長 3%。全縣擁有冷凍企業11 家,冷鏈倉儲 7.39 萬平方米,冷庫容量 6.55 萬噸,冷鏈水車 180 輛。在縣城設有網點的物流公司有順豐快遞、圓通、申通、郵政、中通、韻達、德邦以及農村客運班車,在我縣部分鎮或少量村設有物流網點的僅有郵政的郵樂購和阿里巴巴的天貓優品服務站。農村地區傳統的郵政物流、商貿物流以及新興的電子商務物流,共同構建了覆蓋縣、鄉(鎮)、村三級的農村物流體系。

 4.農產品物流集散地條件較好。我縣共有大小農貿市場27 個,農產品交易市場中,年交易額超過 1 億元有 2 個。交易品種主要有水產品、家禽、蔬菜、日雜、肉制品等,交易方式以現貨貿易為主,商品主要來源本土。我縣農產品交易市場營業面積達 5.64 萬平方米,有檔口 2880 個,提供了近

  - 4 -

 1 萬個就業崗位,發揮著物流集散的重要作用。

 5.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蓬勃發展。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逐步增多,市場流通新業態發展迅速。從銷售渠道看,除傳統的農產品交易市場和銷售網點外,新型農產品流通業態發展迅速。2018 年,農村電商蓬勃發展,形成從農產品種植與采摘、分揀和加工、倉儲至配送的科學、高效生產流程,有效減少了中間環節,用物聯網和電子商務實現了“產銷直達”,全縣設立農村淘寶店達 20 多家、郵樂購 45 家。2018年 12 月 26 日我縣獲得阿里巴巴農村淘寶授予“興農扶貧陽西縣品牌站”的稱號,是全省獲取授予該稱號 10 個品牌站之一,也是陽江市唯一獲得此稱號的縣。

  6.農村物流規模不斷擴大。農村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通過集約化、規模化的生產和銷售,大大提升了農村物流發展質量和水平。目前獲評國家、省、市農業龍頭企業 13家,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 20 家,其中省級示范社13 家,市級示范社 7 家,市級示范性家庭農場 10 家,紅心鴨蛋、吊樁養蠔獲評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等集成生產模式,集合分散的農戶產能,開展標準化生產,統一包銷并進行規模化運輸,農民創收保收取得良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物流成本過高和網絡渠道不暢問題。

 7.新技術推廣應用提升了物流效率。信息技術逐步運用于農村物流。2018 年,冷鏈企業 9 間,冷鏈物流信息化助推

  - 5 -

 全程冷鏈不斷發展,不僅滿足了農產品的保鮮需求,還降低了損耗率。通過運用物聯網及衛星定位技術,實現了農資流通的在線監控,實現物流車輛即時定位、補貨配貨電子化等。全縣標準化托盤逐步推廣,車貨匹配平臺等智慧物流技術加速運用,活鮮運輸技術擴展應用,預包裝冷卻技術的應用,降低了產品損腐率,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物流效率。

 (二)發 展瓶頸 。

 1.部分地區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發展滯后。不少農村地區無法滿足大型物流車輛通車要求,山區網絡及移動手機信號不穩定,不能滿足電子商務的基本要求;物流基礎設施與自身需求不相匹配,快速及物流需求沒有得到有效滿足;共用型農村倉儲設施缺乏,共享共用物流體系非常薄弱;單個農村小規模農業生產者沒有財力建設倉儲設備,造成大量農產品在上市時“果賤傷農、豐產不豐收”;缺乏集合快遞、郵政、商超、便利店、物業管理等一體的商貿驛站,造成車輛載貨率不高。

  2.農村物流成本較高。我縣農村多丘陵,農業種植分散和農村人口低密度分布,導致農產品運輸和物資配送成本上升;農產品保鮮期短、運輸要求高、價值低、重量大的特性,加大了運輸困難,導致較高的物流成本嚴重制約農村物流發展。

  3.農村物流標準化信息化水平較低。由于缺乏物流信息平臺、車貨匹配平臺等信息手段支持,農村物流企業多數以

  - 6 -

 線下攬貨方式為主,物流供需無法有效對接;規模小而散,托盤、籠車等專業物流設施應用不足,包裝、裝卸、分揀等作業流程尚未標準化,削弱了物流運行效率;普遍僅限于提供簡單的運輸服務,不能運用信息技術實現貨物跟蹤調配、物流信息查詢、智能化配送等,經營模式低端粗放,無法滿足現代化物流發展需要。一些大型農產品流通中心交易模式仍較傳統,信息管理系統不完善,產品集散能力不強,市場輻射范圍較窄。農村小規模生產模式下品種選育、施肥施藥、采摘分揀、包裝標識等缺乏標準,難以達到農產品標準化流通要求。

  4.多頭管理缺乏整合。長期以來,我縣物流業存在“多頭參與、條塊分割”的情況。發改、交通運輸、商務、自然資源、農業農村、供銷、郵政等部門職能與農村物流業務均相關,部門間既存在職責交叉又存在信息壁壘,每個部門均有涉農資金和政策,但資源分散,存在整合不夠、效率不高的問題。現有農村物流節點由各快遞、物流企業根據業務需要自發布局,都往經濟繁榮人口密度高的鎮村設點,偏遠村莊物流網點則幾乎空白,影響了農村物流統籌規劃和科學發展。

  二、發展目標

  到 2022 年,初步建成與農村居民生活、農業現代化發展、現代流通方式相匹配,布局合理、高效暢通、特色突出、管理現代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

  - 7 -

 ——推動構建完備的農村物流網絡體系。依托各鎮特色農產品,盤活、新建一批農村物流重要節點。謀劃新建設項目,吸收國際先進的農業技術及國內外農副產品展示展銷、冷鏈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功能,延伸上下游產業,推進“三個集中”(集中生產、集中物流、集中采購),促進“三化聯動”(生產標準化、管理信息化、服務現代化),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每個鎮至少建設 1 個農村物流綜合服務站,每個村統一建成標準化的“商貿驛站”物流服務點。

  ——推動農村物流整體運行效率提高。大力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將農產品預冷保鮮比例提升至 30%,農產品物流費用占 GDP 的比重下降 10%左右,推動農產品損耗率下降。

  ——推動農村物流經營主體運營規模化。推動各類物流主體上下游拓展經營能力提升,初步形成一批智能化水平高、綜合服務能力好、競爭力強的農村物流企業。

 ——推動農村物流信息化水平提升。支持農村物流信息化平臺發展,推動實現車貨有效匹配。

 三、主要任務 (一)完善農村物流網絡體系 。構建以縣級農村物流中心、鄉鎮農村物流綜合服務站、村級農村物流服務點為支撐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網絡布局。縣城內選擇交通便利的地點或依托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電子商務產業園等,建設或升級改造縣級農村物流中心,整合縣級商貿流通市場、干線物流、快遞物流、農資配送等資源,強化縣域農村

  - 8 -

 物資下行配送和農副產品上行的物流服務能力。鄉鎮以商超、郵政、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客運站點、快遞集聚點等為依托,設立鄉鎮農村物流綜合服務站,整合鄉鎮快遞收發、農村電子商務、農資代購、農產品代銷等資源,打造上接縣、下聯村的中間物流節點,支撐農村各類物資的中轉倉儲和分撥配送。行政村以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郵政及供銷服務點、便利店、客運站點等為依托,建設村級農村物流服務點。推動行政村實現各類物資“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同步構建縣鎮村三級農村應急物流體系。開展農村物流建設試點示范工作,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做法。

 專欄 1

 農村物流網絡布局 縣級農村物流中心:縣域與外部區域之間物流交換的樞紐節點,作為縣域范圍內物資集聚和物流組織的中心。

 鄉鎮農村物流綜合服務站:農村物流網絡節點體系上接縣、下聯村的中間節點,承擔區域內物流組織與管理,支撐農村物流各類物資的中轉倉儲和分撥配送。

 村級農村物流服務點:農村物流網絡節點體系中的基層網點,處于節點體系的末端,實現農村末端物流的集聚與配送。

  - 9 -

 (二)

 加強農產品重要流通節點建設 。依托全縣農業發 展布局和主要干道、航線等,改造或新建一批布局合理、業態豐富、梯次優化、輻射能力強的農產品物流園區(集散中心),形成樞紐型與區域性物流園區梯度分布的格局。

 專欄 2

 農產品重要流通節點布局

 1.加快推進粵西農海港項目早日建成投產,完善物流體系和相關配套設施。

 2.依托物流園區、農批、農貿市場等配送需求集中場所,整合零擔長途干線運輸“落地配”與城市配送資源,發展面向機關單位、工商企業、學校醫院等消費團體的集中配送。

 3.擴大零售終端網絡,發展面向連鎖超市、百貨店、專賣店、專業店等零售門店的統一配送。加強商貿、快遞與物流企業的協同協作。

 (三)提升冷鏈物流發展質量。優化全縣冷鏈物流網絡布局,改善冷鏈運輸車輛裝備配置,推廣具有多溫區功能的冷鏈運輸車輛以及移動式冷柜、便攜式冷藏箱等末端冷鏈設備,發展農產品全程冷鏈物流。推動農產品保鮮技術與蓄冷裝備的推廣普及,鼓勵建設低耗節能型冷庫,提高農產品預冷、保鮮加工與包裝技術水平。扶持培育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發展壯大,加大對冷鏈運力明顯不足的農產品主產區扶持。

 (四)推動農村物流發展模式創新。鼓勵探索農商互聯模式,推進產供銷一體化發展模式。鼓勵通過土地流轉、需求引導等方式,支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開展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推動“公司+合作社+農

  - 10 -

 戶”“公司+基地”等模式發展,開展標準化精準化生產;探索產銷對接模式,推動隨機松散的買賣關系轉變為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整合村級各類服務站點,推動物流服務和農村生活綜合服務中心、益農服務站等功能融合,保障物流末端的可持續經營。探索定時定點定線配送模式,鼓勵大型電子商務、快遞物流企業與本地中小商貿流通、物流企業進行商業合作,整合線路網點,實現定時、定點、定線統一配送。

 (五)

 支持農村物流信息化應用推廣 。鼓勵農村物流綜合信息平臺建設,推動智慧物流技術的推廣使用。依托導航技術、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發展農村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促進農村零散物流需求和各路運力資源的快速匹配;完善平臺功能,解決產銷和流通組織化程度不高問題。鼓勵物流公司改造升級,采用信息手段進行智慧管理,利用射頻技術、GPS 等實現貨物跟蹤調配、車輛定位調度、物流信息匯總查詢等;逐步推動機器人、無人機等實現智能化操作;設置產品二維碼,推動主要農產品的溯源。

 (六)

 強化農村物流標準化工作 。加強物流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設,覆蓋農產品種養加工、檢測分級、包裝運輸等各環節。推動物流設施設備標準化:以托盤標準化及規范化運營為基礎,推動運輸車輛、叉車、貨架、月臺、車廂等設施設備標準化;推動物流作業標準化,涵蓋包裝、裝卸、搬運、運輸作業、倉儲等環節;推動物流信息標準化,推廣基于全球統一編碼標識(GS1)的商品條碼體系,推動商品條碼、箱碼、托盤條碼、物流單元編碼、物流節點編碼關聯銜

  - 11 -

 接。推動物流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統一標準研發建設,統一技術接口標準,鼓勵平臺間開展聯盟合作,實現可公開信息的共享互聯互通。制訂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服務規范,推動網點建設和運營標準化。

 (七)推進農村物流與 電子商務 扶貧聯動發展 。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支持有條件的鎮、村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發揮電子商務聚單能力,整合碎片化產品需求和物流需求,加強與大型綜合性電子商務及專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對接,開辟陽西特色館、縣域特色館和一鎮一品特色館。支持大型電子商務企業與貧困村“結對子”工作。鼓勵電子商務企業設立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專柜和扶貧頻道,推動貧困地區農產品進學校、進企業、進機關、進社區,開拓直接對接渠道。探索對貧困村農村物流的合理扶持模式。

 (八)打造一批農村物流品牌。推進品牌強農,提升綠色優質產品供給,打造一批產業特色優勢突出、企業市場競爭力強、產品安全優質的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開展品牌農產品宣傳推介活動,加強線上線下宣傳及產銷對接。支持物流企業集約發展、做大做強,成為網絡化、規模化的品牌公司。

 ( 九 )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新型農業產業模式,促進農業生產、加工和流通的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價值、延長保鮮期、改變運輸狀態。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園,依托農業龍頭企業、物流骨干企業,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建設集生產、加工、流通、研發、

  - 12 -

 示范、服務為一體的現代農村物流產業基地。鼓勵具有冷凍及加工條件的公司出租設備,發展社會化加工及冷儲服務,支持農產品就地深加工。升級改造農產品批發市場,合理部署“中央大廚房”,支撐農產品產后規模化分級、加工、包裝、營銷等。

 (十)推廣農超對接模式。鼓勵連鎖超市發展地方采購,將本地農特產通過地采系統進入全國銷售網絡;在縣內主要商業街區、商業綜合體、商貿集聚地設置農產品展示交易場所,開展宣傳推介,為農產品進城提供實體流通渠道。

 四、重點工程 (一)

 重點物流園區建設工程 。加快推進粵西農海港項目盡快建成投產,完善物流體系及相關配套設施。項目集農產品交易、加工倉儲、分揀包裝、物流配送、價格信息發布、認證檢測、電子結算、電子商務、供應鏈金融等功能于一體,形成農產品交易集散中心、倉儲配送中心、價格指數中心和信息發布中心,打造成為區域性物流園區,強化本區加工倉儲、冷藏冷凍、分撥配送等服務功能。

 (二)

 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工程 。優化冷鏈物流空間布局,結合農產品優勢產區,依托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重點打造水產品冷鏈物流基地,依托本地的水產品加工養殖骨干企業,進一步提升冷藏設施和裝備,完善水產品超低溫儲藏、運輸、包裝和加工體系,建立從生產運輸、分割包裝到市場消費全過程冷鏈物流網絡;圍繞農貿市場,改善升級冷鏈冷

  - 13 -

 藏設施,建設一批冷鏈儲運中心。探索冷鏈基礎設施政企“共建”模式。鼓勵跨區域共建農產品流通節點,提供公共冷鏈設施。在特色農產品集聚區建設公共性初加工和包裝設施,連接第三方物流,完善產地收儲加工-冷鏈運輸-銷區冷儲配送-冷藏銷售冷鏈流通渠道。

  (三)

 農村 電 子商務 建設工程 。加強與知名綜合電子商務平臺、農產品專業電子商務平臺合作,積極推動本地特色產品成為“網紅品”。探索農商互聯新模式,推動貧困地區與電子商務平臺合作設立扶貧頻道,推動特色產品豐富縣域設立特色館。加強拳頭產品“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舉辦“西瓜節”、“荔枝節”、“番薯節”、“美食節”等活動,集中宣傳和銷售農產品。加強電子商務配套服務,開展人才培訓、創業孵化、品牌建設、網絡推廣、金融支持,形成電子商務產業集聚。

  (四)

 鄉村“ 商貿 驛站”建設工程 。按照“整體規劃、市場運作、多業融合”發展原則,探索建設村級“幸福驛站”。整合鄉村生活綜合服務中心、助農服務中心、村郵政、便利店等,實行“多站合一、多點合一”,融合快遞收發、代銷代購、水電費代收、信息服務等多重便民服務功能,建立村級快遞物流收發服務點和綜合便民服務點,統一加掛“商貿驛站”標牌,實現“三規范”“四統一”,即建設規范、服務規范、管理規范,裝修式樣統一、設施設備統一、服務范圍

  - 14 -

 統一、服務標準統一。依托本地較成熟的物流體系,探索定時、定點、定線的農村物流“貨運班車”服務,直抵終端“幸福驛站”,打通農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

 (五)

 物流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工程 。支持建設農村物流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農村物流供需信息發布、撮合物流交易、物流資源調配、物流跟蹤、信用評價、數據分析、宣傳推廣等功能。推動整合郵政車輛、客貨班車、農資配送、農超商貿配送、電子商務配送、快遞物流以及社會零散車輛運力資源,與農村各種零散物流需求快速撮合,實現規模化運輸,提升物流效率。推動平臺技術接口標準、操作流程及服務規范進一步統一,實現可公開信息的共享和互聯互通,實現農村物流信息資源的匯總。

 (六)

 農村物流標準化工程 。制訂農村物流配送服務規范,明確縣級農村物流中心、鄉鎮農村物流綜合服務站、村級農村物流服務點實現“五個標準化”建設運作,即網絡節點建設標準化、運輸設施標準化、服務標準化、包裝標準化、品牌標準化。村級物流服務點重點打造統一標識的鄉村“商貿驛站”。選擇有條件的鎮進行農村物流標準化示范建設,通過“典型引領、示范帶動、由點到面、全面推進”方式逐步開展。

 (七)

 龍頭企業培育工程 。重點培育一批主業突出、競爭力強、管理現代化、服務水平高、示范作用強的農村物流龍頭企業。制訂縣級農村物流龍頭企業評定標準。支持農村

  - 15 -

 物流龍頭企業牽頭制定農村物流行業標準。支持農村物流龍頭企業開展綠色環保技術和物流信息技術的研發推廣。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農村物流工作協調管理 。加強各部門物流職能的統籌整合,理順農村物流發展的組織框架和運作機制。建立由商務、發改、交通運輸、財政、自然資源、農業農村、供銷、郵政等部門共同參與的農村物流工作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強對農村物流相關規劃制定、物流園區建設、重大項目建設、資金運用等方面工作的統籌協調,打破部門壁壘,形成“大物流”概念。

  (二)

 加強 農村物流發展政策 保障。將農村物流建設發展納入縣域、村莊建設規劃。支持符合規劃要求的產地預冷庫、農產品物流園區及基地等項目用地需求,鼓勵利用工業舊廠房、倉庫等土地用于農村物流服務;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加強農村“四好農村路”建設,進一步完善鄉鎮至村、組的客貨車通車條件;加強重點農產品主產區公路改擴建,在物流綜合服務點規劃充電樁,便利小型電動貨車行駛。繼續提升農村地區通信網絡建設水平。落實農村物流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嚴格執行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清理規范道路、水路運輸收費項目,合理減少抽檢次數;放寬農產品配送車輛的城市交通管制;研究制定冷鏈物流企業用水、用電、用氣價格梯度優惠措施,推動田頭冷庫用電與農業生產用電同價。

  - 16 -

 (三)加強資金引導 扶持。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重點對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服務網絡、公共信息平臺、冷鏈物流、設施裝備改造、組織模式創新、試點示范等,以補貼、貼息、獎勵、股權投資等方式給予引導和支持。引導金融機構、社會資本投資建設農村物流基礎設施。

 (四)

 推進 農村物流統計工作 。探索建立科學規范的統計調查制度,明確統計口徑,科學設計農產品物流、農資物流、農村商貿物流指標體系,做好定期發布。支持社會化平臺和企業建立農村物流大數據中心,推動建立陽西農村物流數據共享機制,加強監測,為全省農村物流動態監測、形勢分析和決策提供依據。

 (五)加強農村物流人才保障 。將農村物流發展急需的各類專業人才納入“實施鄉村專業人才培育工程”,根據相應條件享受“上崗退費”和高級職稱專才財政獎勵等待遇。鼓勵企業與本科高等院校、職業院校、政府購買服務模式職業培訓場所等聯合培養物流人才,基本實現農村物流從業人員全員培訓。推動開設電子商務培訓課程,加強電子商務人才培養。聯合研究機構、高校、企業、行業組織專家,打造農村物流省級智庫,開展農村物流專題研究,為政府提供決策咨詢,為農村物流企業提供培訓和業務指導。

  (六)加強組織實施。由縣工信局牽頭負責本發展規劃的組織落實,各鎮政府、各有關部門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推進實施。縣工信局要加強對本發展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

  - 17 -

 分析、指導評估和監督檢查,確保本發展規劃各項任務落實到位,有關落實情況及時報告縣政府。

推薦訪問: 發展規劃 農村 物流

【農村物流建設發展規劃】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