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申紀蘭事跡精神個人心得感想2020

| 瀏覽次數:

 申紀蘭事跡精神個人心得感想 5 篇大全

  申紀蘭事跡精神個人心得感想 1

  不久前,記者在平順縣西溝村采訪時,見到了老勞動模范申紀蘭。從 1952 年當選為全國勞模到現在,她始終不渝地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努力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從而在半個世紀的漫長生涯中,成為自覺履行與實踐“****”重要思想的典范。

  摒棄“官本位”意識的先行者

  初春時節,經長治市委書記呂日周的介紹,記者來到申紀蘭家。一進家門,見到的都是老家具,長長的條案是土改時期的,五六個舊箱子疊放在屋子兩側,還有一張舊木床,墻上掛著她與毛澤東、鄧小平、***等三代中央領導的合影,記錄了她輝煌的經歷,這恐怕是她家最值錢的物品。

  出門回頭看,她家門上橫聯寫著“艱苦奮斗”四個大字。門外是高高的太行山,昔日荒涼的石頭坡,如今長滿了綠葉松。附近山坡的紀念館和紀念碑,已被長治市辟作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作為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說,四、五十年前,她去北京參加一屆全國人大,從西溝村到長治市走了大半天,現在村村通公路,一個小時就到了。去年她的議案是關于興建長(治)邯(鄲)高速公路的,今年的議案是關于加強基層政權組織建設的。

  這位 50 年前就聞名全國的勞動模范,1973 年到 1983 年擔任過山西省婦聯主任,是正廳級干部。但是當她接到山西省委組織部的正式任命時,認為自己在農村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因而她一不遷戶口,二不領工資,始終不離開西溝村。

 半個多世紀以來,她身不離勞動,心不離群眾,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始終同黨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的一致稱贊。能當上一至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全國只有申紀蘭一個。

  為了讓更多的干部受教育,長治市決定把西溝村作為廉政建設基地,并規定凡是選拔到領導崗位的干部,必須到西溝村來接受一次革命傳統教育。于是,領導干部來了,普通干部來了,共產黨員來了,共青團員也來了。從 2000 年到 2002年,到西溝村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市直干部達 5000 多人次。

  以代表勞動婦女的切身利益而聞名

  如今在許多崗位上,婦女和男人同工同酬乃至酬勞超過男人的事兒很多。可是,在四、五十年前的山西省農村,廣大婦女在家庭里和社會上的地位與男人還是相差很遠的。

  申紀蘭所在的西溝村,那時候婦女穿衣服,要向公婆、丈夫要,新媳婦過了門兒,3 年以后每年才給八尺布;至于吃的方面,向來是男人吃好點,女人吃壞點。1951 年,她參加合作社勞動時,婆婆常對她說:“紀蘭呀,咱們全指望你爹過呢,好的讓他吃,咱們吃賴點吧。”

  婦女不僅在家庭里地位底,在集體勞動時也得不到同等的機會和待遇。比如,婦女們在秋收農忙時折玉茭或在地里做些雜活,無論做了多少活、付出了多少勞動,在計算工作量時,習慣上兩個女工頂一個男工,當時叫“老五分”,而且分數記在男姓家長的名下。

  全村有男勞力***個,女勞力***個。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村上要求婦女也參加勞動。在這種情況下,申紀蘭向合作社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建議,但立刻遭到了男社員的反對,他們說女人不會耙地和勻糞等,只能牽一牽牲口、鋤一鋤田地。為此,申紀蘭帶領婦女們反復實踐,努力掌握農業技術,經過一次次的勞

 動競賽,終于實現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分配制度。

  這一事跡于 1953 年刊登在《人民日報》上。從此,申紀蘭以代表勞動婦女的切身利益而聞名全國。1954 年,她被推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參與審議和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會上,她與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握手、合影。

  從“合作化”到“市場化”的帶頭人

  早在1948年,申紀蘭嫁到西溝村沒兩年、才19歲時,就積極參與帶有“生產自救”性質的互助勞動。后來村上成立了生產合作社,李順達擔任社長,她被選為副社長。

  1955 年,新華社報道西溝村的一篇文章――《勤儉辦社,建設山區》,引起了毛澤東的關注,他親自撰文,高度評價和贊揚了這個村的農民走合作化道路的做法。此后,李順達、申紀蘭領導的合作社向全國發出了“開展勞動競賽,提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倡議。那一時期,西溝村的生產建設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李順達、申紀蘭為代表的西溝人,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以“寧脫千層皮,不松一口氣”的勞動干勁,在 300 多個干石山坡上植樹造林,在 200 多條荒溝中筑壩造地,為建設貧困山區付出了巨大的勞動、辛勤的汗水,取得了顯著成績。

  即使在極“左”思想泛濫的期間,申紀蘭也從未參與任何對上級黨委和政府的造反奪權活動,更沒有成為任何一個“造反派”的頭頭;而是“勞動中處處走在前頭,月月出滿勤”、“掌犁、鋤苗樣樣會干,推獨輪車是好把式,臟活重活搶著干”。

  改革開放以后,西溝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全村的帶頭人,申

 紀蘭順應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組織群眾搞活經濟和提高收入水平上來,鼓勵有條件的人家搞企業、做買賣、向專業戶發展;同時,她還籌資興辦了鐵合金廠和核桃露飲料廠,并且將“西溝人家”飯店開到了太原市。

  西溝人開始富裕了,越來越多的家庭建起了樓房,配備了現代化的家用電器。然而,申紀蘭自己還住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修建的三間舊瓦房里。為了幫助西溝群眾脫貧致富,她四處奔走,長期操勞,卻從不考慮自己的利益,從不考慮自己生活的改善,從不考慮自己怎樣致富。

  “一輩子只做好事,不做壞事”

  近幾年來,中央領導多次表揚申紀蘭,高度評價她的精神和人格。***總書記幾次在北京接見她;李鵬委員長、朱镕基總理、***副主席等先后到申紀蘭所在的西溝村視察工作,與她親切交談并合影留念。

  長治市古稱上黨,乃是神農文化誕生之地,炎帝在這里“嘗百草、興稼穡,教農耕”,開創了中華民族農業文明之先河。明清以來,上黨的藥商、綢商、鐵商走遍天下。史書上說這里“民多儉質而力農,士尚氣節而務學。”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設在武鄉縣,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曾在這里工作。8 年抗戰中,沁源縣沒有出過一個漢奸,當時的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毛澤東親自撰寫的社論――《向沁源軍民致敬》。

  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這里都產生過許多英雄和模范人物,他們共同構成了“上黨精神”,這就是戰爭年代以黃小旦、王來法等革命者為代表的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和平年代以李順達、申紀蘭等人為代表的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改革年代以周滿祥、韓長安等人為代表的改革進取的探索精神,以及明清以來上黨商人的走遍天下的開放精神。

 但是,這個具有光榮傳統的地方,至今沒有富裕起來。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有所進步,但在全國地級市的排位卻從上游掉到了下游。有的山區農民生活依然很苦,小伙子娶不起媳婦。盡管如此,一些領導干部官僚主義,對于改變落后面貌的要求并不迫切。

  申紀蘭對記者說:“轉變干部作風,恢復老八路的傳統,就是發動群眾,幫助群眾,代表群眾的利益,與群眾心連心。”她還說,“干部不怕多吃苦,群眾才能少受罪。”

  申紀蘭事跡精神個人心得感想 2

  入冬后,太行山深處的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愈發冷了。從村東頭一路走到西頭,快 90 歲的申紀蘭雖然腳步有些蹣跚,但她不愿意讓人扶。她心中牽掛著西溝村***戶***名貧困人口:“脫貧攻堅路上,俺們決不掉隊。”

  “老嬸子,俺們家的日子有了起色,都是托你的福!”村民李起花緊緊攥著申紀蘭的手。

  今年 62 歲的李起花患有心臟病,老伴前段時間又摔斷了腿。申紀蘭聽說后,和村委委員去看望,幫她在村里找了份保潔員的活兒,還推薦她兒子當村里的公益林管護員。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溝村和平順縣別的村子一樣,山上光禿禿,自然稟賦極差,十戶九窮。“石頭溝石頭山,誰干也發愁”,可申紀蘭和老支書李順達一道,帶著村里人硬生生把石頭山變成了綠水青山。

  不服輸的性子成就了她。上世紀 50 年代,申紀蘭擔任西溝金星農林牧合作社副社長,提出進行勞動比賽,男女同工同酬,她干得比男勞力還好。

  改革開放后,西溝率先搞發展。村里剛開始辦企業時,申紀蘭帶村民去外地考察,舍不得花集體的錢吃碗面,幾個人硬是在外挨了一天餓,直到晚上回來才

 吃上飯。

  因為提倡“男女同工同酬”,申紀蘭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這一當,就是 64年,成為全國唯一一位連任 13 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她的議案,多與“三農”有關,“俺就是個農民,要多為農民辦事。”

  現在的西溝村,集體經濟搞得紅紅火火。香菇大棚、種驢場、核桃露廠、潞麻廠、服裝生產車間,形成了以核桃露、小雜糧為主的綠色產業和紅色旅游產業。

 西溝的石頭山,在幾場寒流過后有些蕭瑟。山上的那些樹,是當年申紀蘭帶著村民“與天斗”時種下的,在寒風中孑然傲立,就像挺直了脊梁骨的西溝人。

  申紀蘭事跡精神個人心得感想 3

  1954 年深秋,25 歲的申紀蘭坐著驢車從山西平順縣出發,來到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自此以后,每年在京召開的人代會都少不了這樣一位樸實農民的身影,她是全國唯一一位連任十二屆的人大代表。從騎著毛驢參會,到如今乘坐高鐵來北京,申紀蘭感慨:“我參加人民代表大會以來,國家一次比一次好,變化一次比一次大。”

  60 多年來,她在全國人代會上的議案和建議始終離不開“三農”問題,從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到解決農村干旱地區飲水困難、減輕農民負擔,再到山區公路交通、發展農村教育等。在今年山西團的小組會上,她用濃重的山西口音再次建議要為農村山區修好路,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的利益努力呼吁著。

  申紀蘭時刻關注著中央的重大方針政策,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布局的開展,脫貧攻堅號角吹響,申紀蘭對脫貧工作也非常關注。“中央提出五年的脫貧計劃,是一個偉大的目標,是要打一次大仗。”申紀蘭認為,國家提出扶貧戰

 略,老百姓也要自力更生,這樣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才能更有效脫貧。

  為了更好地履職,多年來申紀蘭一直堅持學習,每天都要看新聞,自己弄不明白的東西,會讓人講給她聽。

  作為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申紀蘭感受到了農村日新月異的變化。“當人大代表這么多年來,就相信共產黨是為老百姓的,沒有共產黨,就建設不好新中國。現在大家生活好了,要感謝共產黨,要愛黨愛國愛人民。”申紀蘭說。

  申紀蘭事跡精神個人心得感想 4

  九月的上黨大地秋意漸濃,香菇大棚里卻還是讓人感到有些悶熱,90 歲高齡的申紀蘭正在采摘蘑菇。深藍色衣服、齊耳短發、黑白布鞋,依然保持著熱愛勞動的本色,一如她對國家深沉的愛始終不變。

  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是太行山南麓一個普通又不普通的小村莊,申紀蘭在這里用自己的一生,陪伴著共和國的每一次進步。

  曾經的西溝村,山高土薄,高寒多旱。申紀蘭回憶說:“西溝農民輩輩苦,打一擔糧交八斗租,十冬臘月換不上衣,糠菜一年糊不住,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當時還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好男走到縣,好女走到院”。每次想起這個說法,申紀蘭都很生氣:“舊社會呀,不把婦女當人。婦女只能到院里頭,男人就高一步了,就能到縣里頭。你說這話能有道理嗎?我就不服氣。”

  1951 年,西溝村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申紀蘭被選為副社長。那時社里勞動力短缺,社長李順達就鼓勵申紀蘭發動婦女下地勞動。“走出‘三臺’參加社會主義建設,要男人看得起婦女真難呀!”申紀蘭感慨地說。

  所謂“三臺”即碾臺、鍋臺、炕臺。除了思想上的桎梏外,還有一大困難擺在申紀蘭面前:那時候 10 分算一個勞動力,兩個婦女只能算一個男勞力,所以婦女只能記 5 分。這種按性別劃分的不公道計分方式,直接打消了婦女們干活的積

 極性。

  為了爭取婦女同工同酬,申紀蘭決定組織婦女和男人比賽撒肥,看誰先撒完,并且撒得又快又好。在申紀蘭的帶領下,姐妹們先把地劃成行,然后一行一行地撒肥,撒進去的肥料又勻又實,不到晌午就率先干完了。那天,她們終于第一次掙到了***個工分,和男人們一樣多。

  就這樣,申紀蘭動員婦女積極參加生產勞動,爭取男女同工同酬的社會實踐,為新中國的農村集體勞動管理探索出一個最初的分配模式,為我國制定按勞分配政策和法律作出了實驗性的貢獻。

  1954 年,申紀蘭也因此當上了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而男女同工同酬也在此次大會上正式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

  從此,申紀蘭開始了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風雨同行的 65 年。

  申紀蘭回憶說:“第一次開的人代會,在中南海的禮堂里。投票是把紙發到手里頭,那時我真正的感覺是人民當家作主了!”

  65 年的代表生涯,申紀蘭提出的建議和議案涵蓋“三農”、教育、交通、水利建設等各領域,有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也有涉及群眾利益的小事,山區交通建設、耕地保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干部選舉、貧困地區旅游開發等,不斷得到采納、得以實現。申紀蘭,也成為全國唯一一位出席從第一屆到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人大代表。

  黨的十一屆*中全會以后,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申紀蘭開始了人生又一次重大轉折。

  1983 年,西溝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兩年后,申紀蘭帶領鄉親們辦起了平順縣第一個村辦企業,西溝村逐漸走上了快速發展道路。黨的十九大提出實

 施鄉村振興戰略,西溝村也提出發展“旅游、農產品加工、服裝加工”三個產業。近年來,西溝村不斷走科技創新道路,建起了 60 多個光伏香菇大棚,實現了棚上發電,棚下種菇。種驢場、核桃露廠、潞麻廠、服裝生產車間……依次建立。

  與申紀蘭一同工作 30 年的西溝村黨總支書記郭雪崗驕傲地說:“我們還建成了展覽館、太行之星紀念碑、村史亭、老西溝互助組雕塑、西溝森林公園等旅游景點,形成了以愛國主義教育、森林休閑為主的紅色旅游和綠色旅游線路,西溝村已經從一個落后的純農業村變成了農林牧工商游全面發展的現代化新農村。”

  如今忙碌了一輩子的申紀蘭,依然為村里忙活著:到施工現場詢問進展,入村民家中了解需求,學習中央有關精神,為社會各界講黨課……申紀蘭總說:“我雖然年齡大了,但還能做一些事情,黨需要我,我就要一直干下去,聽黨話、跟黨走,是我一輩子的承諾。”

  申紀蘭事跡精神個人心得感想 5

  向榜樣學習,向典型看齊。1月13日上午,出席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的500多名代表,在山西大劇院聆聽了“向申紀蘭學習,做人民好代表”宣講報告會。在觀看《人民的好代表共和國功勛——申紀蘭》宣傳片之后,5 位報告團成員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講述了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申紀蘭“把根永遠扎在農村大地、用 65 年守護一個初心”的代表本色和功勛風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悅娥主持報告會。

  一個個觸動心靈的故事、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話語,現場聽眾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很多代表流下了動情的淚水。大家紛紛表示,申紀蘭根植平凡、創造不凡,她為大家樹立了榜樣,是大家學習的楷模。

  5 位報告團成員,用聲情并茂的講述,生動展示了申紀蘭幾十年的奮斗歷程:爭取婦女解放,推動同工同酬;當好人大代表,積極為民代言;緊跟時代步伐建設

 西溝;出席共和國勛章頒授儀式;紀蘭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歲月變遷,時代更迭。伴隨著報告團的講述,幻燈片上的申紀蘭從一個勤勞樸實的年輕姑娘,漸漸變成了飽經風霜的老者,然而,時間卻沒有改變她對共產黨的真誠信仰。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對黨的無限忠誠和“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初心使命。

  報告團成員、西溝展覽館講解員張寧寧,深情回顧了上世紀 50 年代申紀蘭鼓勵婦女下地干活、與男人們勞動競賽、爭取同工同酬的歷史瞬間。她說:“這些都是 60 多年前紀蘭奶奶她們那一代人的故事。或許時間拉開了距離,我們才能看清楚那時候故事的真諦。”

  報告團成員、平順縣人大常委會委員原建平是聽著申紀蘭模范故事長大的。她圍繞申紀蘭的人大代表履職經歷,講述了申紀蘭不圖名利、甘于奉獻的人生歷程。申紀蘭對她說的一番話,至今深深印在她的心里:“當人大代表不是為了當官,是要代表老百姓說句公道話、明白話、心里話。有了黨的好政策,上下一股勁兒,擼起袖子加油干,好日子還在后頭哩。”

  “30 年來,我親身體驗了申紀蘭帶領干部群眾艱苦奮斗、建設美麗西溝的艱辛和快樂,深切感受到了申紀蘭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報告團成員、西溝村黨總支書記郭雪崗介紹,“在西溝發展的接力賽中,申紀蘭為西溝的創業付出了全部心血和汗水,她的那一棒已經跑在了時代前列。現在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中,我們一定要在紀蘭精神的鼓舞下,拼盡全力跑好這一棒。”

  報告團成員、平順縣紀蘭文化研究室主任張娟,在申紀蘭身邊工作已經 7 年。去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也是張娟陪同在申紀蘭身邊。她回憶,上臺領獎時,申紀蘭堅決不讓她攙扶:“我看著她一步一步走著,很堅定。突然明白了她不讓我攙扶的原因,今天要走上國家最高榮譽的頒授臺,是讓黨和國家對自己初心和使命的檢閱,不要人扶,要自己走。”

 報告團成員、太行干部學院老師崔韶光是研究太行精神的專家,每次講到太行精神時,都必然會講紀蘭精神,因為紀蘭精神是太行精神的傳承和延續。“洪水將堤壩沖出豁口,申紀蘭第一個跳進去”“村里打井,申紀蘭捐出自己所有的獎金”……一個個平凡的故事不斷印證著:“忠誠、樸實、執著是紀蘭精神的鮮明品格,艱苦奮斗、聯系群眾、奮發有為、堅守平凡,是紀蘭精神的價值體現。”

  掌聲與淚水相伴,感動與激勵同在。近兩個小時的報告,深深地感染著在場的每個人。

  省人大代表李朋霞表示,報告團成員用自己的所見所感,講述了申紀蘭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展示了她為黨為民的赤子情懷,感人至深、催人奮進。“我會深入學習紀蘭精神,立足崗位,努力工作,認真履職,做一個新時代的合格代表。”

  “申紀蘭是我們學習的楷模。”省人大代表王軍說,要學習她幾十年初心不變,對黨忠誠、履職為民、無私奉獻。今后將按照“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積極投身新征程,發揮好人大代表的作用。

推薦訪問: 事跡 感想 心得

【申紀蘭事跡精神個人心得感想2020】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