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習俗與來歷
篇一: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關于端午節的來歷,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后,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里食用。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
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 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 年 6 月 16 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 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端午節的故事
紀念屈原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
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
《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插菖蒲艾草的傳說
話說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甚多。老百姓對黃巢有很多誤解,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地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有一天,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批批老弱婦孺涌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卻抱著一個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要到哪里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的軍隊就要攻進鄧州了。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你為什么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這根獨苗。”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你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里,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端陽節,黃巢的軍隊果然攻下了鄧州城,只見城里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著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地領兵離去,因而全城得以幸免于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節,人們就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而且從河南一直傳到各地,幾乎傳遍整個中國。
端午節的對聯
1、千載招魂悲楚仕
萬人撫卷嘆離騷
2、去穢除邪,千戶門前懸虎艾
尊賢吊古,萬人江岸喝龍舟
3、汨羅沉沒一流恨
湘楚長懷千古羞
4、難得鐘情兩遭流放離騷賦
惟懷義膽一佐報國厄運橫
5、義報祖國放逐難泯詩人志
魂牽桑梓情愛唯傾荊楚山
6、包粽子,舉國歡宴聚親友,
賽龍舟,把酒吟詩慰圣賢
7、我為他哭屈落水
他為我輩壯升天
8、不畏汨羅河水深
甘冒東海浪濤激
9、時逢端午思屈子
每見龍舟想汨羅
10、應懸虎艾賽龍舟吃粽子
莫賦閑詩撒怨氣嘆屈公
篇二:端午節由來和習俗
課題:端午(加考前輔導)
教學目標:1、讓孩子們了解民族文化,感受文化的魅力
2、復習觀察法、寫人、寫事方法,與考試相結合教學重點:感受民族文化,感受快樂課堂
教學難點:復習觀察法、寫人、寫事方法,與考試相結合教學用具:粽子,雄黃酒,艾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點名
2、點評
二、導入
同學們,今天是什么節日呀?
今天,我們金筆作文的家人們就要在一起度過這個屬于我們中國人的節日——端午節。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知道多少呢?豎起你的耳朵聽好了,端午節又叫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詩人節等,記住這些回家可以向你的家人炫耀炫耀!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呢?我們這兒比較常見的是吃粽子,看看還有哪些習俗是你不知道的。女兒回娘家、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蕩秋千、給小孩子涂雄黃酒、飲用雄黃酒、吃咸蛋、吃粽子、吃時令水果。
今天,我們過端午節,也要來個正式一點的,大家一起來感受一下
咱們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新授
(一)艾草
剛剛進教室的時候,大家有沒有什么新發現?
傳說艾草是神仙的寶劍。傳說,在遠古時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來做他的地盤,可是這樣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憐憫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個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寶劍,先去找水怪決斗,在經
過了幾天幾夜以后,神仙終于勝利了。水怪答應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孫,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讓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應了,他們就說好,只要在墻上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屬于神仙,沒有的,那就歸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時候,水怪乘著浪頭來了。當浪來到一戶戶人家的屋檐下的時候,水怪總會看見這人家屋檐下掛著一束象寶劍一樣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許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沒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來那天決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來做寶劍的艾草和菖蒲灑到了人們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后來,到了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就會在自己家的墻上掛一些艾草和菖蒲,來嚇退水怪,以此來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財產。
同時,艾草也有殺菌除蟲的功效。夏天到了。艾草正當時。六神也推出了艾草殺菌皂。艾草也是一種中藥。
現在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懸掛艾草的傳說了,以后讓你寫民俗文化,應該不成問題吧!接下來,歡迎咱們的另外一位嘉賓登場„„
(二)涂雄黃酒
這就是出現在《新白娘子傳奇》中的那壺神奇的雄黃酒,白素貞喝了此酒之后,便閃現了真身,嚇得許仙兩腿直哆嗦,以至于兩腿一軟暈倒了。
端午節之后,氣溫升高,炎炎夏日來臨,蚊蟲就開始猖獗了。給小孩兒的額頭上用雄黃酒涂上一個“王”字,不但可以驅蚊蟲,還可以像猛虎一樣辟邪。今天,我們就來一個涂雄黃酒的儀式,聽話的同學可以得到一個“王”字,老師會把對你的祝福融在里邊,希望得到老師祝福的同學,都能在期末考試中向老虎一樣兇猛,考出好成績!(給孩子們涂,強調紀律)
(三)吃粽子
接下來,我們要進入另外一個重要的環節——粽子來了。愛國詩人屈原抱石跳汨羅江以后,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水中,以免魚蝦吃他的身體。這個習俗延續到今天,已經兩千多年了。
我們金筆作文的同學跟別人都不一樣,因為我們不僅聽話,而且懂得觀察。那我們拿到粽子第一件事是?觀察?舉起來?
(每個孩子一個粽子)用我們的身體的各個器官去感受去觀察這顆粽子。
眼睛:1、一個個小巧玲瓏的小粽子穿著一件件漂亮的綠色外衣,仿
佛是在參加一個盛大的節日舞會。
2、沒有拆封的粽子被五花大綁地請到了課堂上,真可憐!
3、我的粽子外衣已經變成了深綠色,甚至有些發黃了,看來它在蒸鍋里吃了不少苦頭呢!
4、粽子是三角形的,像極了舉世聞名的金字塔,又像是陪伴著我的三角板。同桌的粽子是四角形的,跟我的不一樣,有一個角的粽子已經忍不住探出頭來。
5、黃黃的葦葉上一條條深深的紋路,像一條條羊腸小道。
手:1、我剛拿到粽子的時候,一種黏黏的東西就沾到我的手上,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2、粽子熱乎乎的,應該是從蒸籠里出來不久吧。
3、粽子外邊的葦葉硬硬的,還很粗糙,摸起來有點扎手。輕輕捏捏粽子,會感覺里邊的粽子是軟乎乎的,真想趕緊拆開把它吃掉。鼻子:1、剛拿到粽子,一股淡淡的葦葉的清香就鉆進了我的鼻孔,緊接著,一股濃濃的迷香也飄進了我的鼻子里,惹得我肚子里的饞蟲大腦我的五臟六腑。
2、甜甜的蜜棗味兒,我的這顆粽子是不是蜜棗粽呢?
嘴巴:1、舔上一口,舌尖從軟軟的黏黏的糯米上滑過,就像觸摸到絲滑的絲綢。
2、打開粽子以后,里邊可是大有文章啊,糯米、蜜棗、紅豆應有盡有,小小的粽子里卻裝滿了祝福。蜜棗象征生活甜甜美美,紅豆象征紅紅火火,糯米象征吉祥如意、五谷豐登。
小小粽子里邊有大乾坤啊,只要我們動用我們的器官去觀察,就會有奇妙的事情發生。
老師把最真誠的祝福已經送給你們了,現在輪到你們表現了,把你們的祝福也送給老師吧。(讓孩子給自己和在場的老師涂雄黃酒)
(四)帶五彩繩
剛剛咱們是互相送出了祝福,接下來,咱們要把祝福帶在身上,當當當當,要這些線干什么呢?待會兒每位同學都要把這五種顏色的繩子搓到一起做一條五彩繩,然后把它送給你在金筆作文的好朋友或者老師,在做五彩繩的時候把自己的祝福放進去,讓帶著你做的繩子的同學或者老師,能時時刻刻感受你送的祝福。
四、復習
同學們,今天我們大家不僅在一起度過了快樂的端午節,也獲得了很多寫作的素材,現在回想一下,從你進入這個教室開始,這個教室哪些人都做了哪些事,這些人或事如果讓你寫成作文,你會起個什么樣的題目。
人:《有創意的老師》《我的好朋友》
事:《一堂有趣的課》《歡度端午節》《端午節的故事》《一件快樂的事》《一件有趣的事》《假如我是一個粽子》《民俗節日——端午節》《美好一刻》《舌尖上的美味》《美味三角粽》
物:《粽子》《粽子的新發現》
篇三:15-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端午節粽子
端午節(英文為 DragonboatFestival 或 DoubleFift(:端午節的習俗與來歷)hFestival)又稱為端陽節,為每年的農歷 5 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貴
端午賽龍舟活動
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十五日。20XX年,6 月 14 日,6 月 15 日,6 月 16 日為法定放假日子。20XX年 6 月 16 日為端午節。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XX 年 5 月
20 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
產名錄。
20XX 年 9 月 30 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法定節日
《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20XX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第二條規定,?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五)端午節,放假一天(農歷端午當日)„„?據此,自 20XX 年開始,端午節正式列入國家法定節日。在文化逐漸多元、信息日益豐富的今天,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面臨著不少挑戰。這迫切需要人們與時俱進,既要保持傳統,又要適應當今人們需要。
名稱由來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節日別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
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
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
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
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端禮節
在湘南地區沿古俗,于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菖蒲節
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佩飾
舊時江浙一帶端午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鐘、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鐘、鈴諸狀,騎人于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健人一說與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吳曼云《江鄉節物詞〃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駱虎狀,婦人皆戴之,?似此則當有驅邪辟疫之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為婦女裝飾品(蔡云《吳獻》注)。兒童頭上還會用雄黃酒畫上一個?王?
豆娘,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
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
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蝎,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于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云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端午節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
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
推薦訪問: 端午節 來歷 習俗上一篇:端午節主題活動總結
下一篇:端午節小長假問候寄語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