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端午節資料匯總

| 瀏覽次數:

 端午節資料匯總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起源于中國古代,日期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后來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民間有"扒龍船"、“吃粽子”、"放紙鳶”、“掛艾草菖蒲”等習俗。

  1 1 、節日名稱

 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古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通用天干地支,根據干支歷,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稱為“端陽”。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當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如有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等等。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稱是“五月初五”,唐以后,“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別稱,一躍成為主流的稱呼。

  2 2 、歷史淵源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根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于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龍舟競渡,是端午節傳統的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其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們劃龍舟以紀念之。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他們不僅有“斷發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祭龍神,也給自己游戲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3 3 、節日由來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祭龍禮俗的形成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歷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并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在傳統文化中,方位和時間以及八卦是聯系在一起的。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天,《易經》稱其為“飛龍在天”,此時龍星處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為大吉大利之象。龍是古代南方吳越先民的原始信仰,以龍作為部族圖騰神、保護神,自比是龍的子孫,他們不僅有“斷發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在每年“飛龍在天”的仲夏端午舉行盛大圖騰祭,酬謝龍祖恩德,祈福納祥、壓邪攘災。

 端午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祗敬感德神祖的人文精神以及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端午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4 4 、人物紀念

 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傳統節日大多數被附會上某些傳說作為“起源”,但經實際考察,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于節日誕生,是后世構建出來的。因近代前對歷史考證缺乏,導致各種牽強附會的起源說法甚多,也由于某些歷史人物碰巧與該日有關聯,于是便產生了“紀念說”,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在民間傳說中,除了端午源于屈原說外,尚有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等等說法。"歷史人物紀念說"主要有四種:

 (1 1 )紀念屈原說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 278 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2 2 )紀 念伍子胥說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五月五日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 770-前 476 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 3 )紀念孝女曹娥說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 23-220 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 4 )紀念介子推說介子推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由來傳說的主角,可也有認為端午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5 5 )紀念說質疑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值得注意的是端午節劃船比賽,在紀念屈原前該活動早已出現。對于諸“歷史人物紀念說”,學術界大都認為是后世牽強附會之辭,難以置信。據考,許多流傳至今的端午習俗也與屈原毫無關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記載出自許慎的《說文解字》,食粽子習俗早于屈原去世 400 多年。紀念歷史人物說,無論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陳臨、屈原等說,學術界大都認為是后世杜撰附會之辭。

 (6 6 )其它說法

 A A 、惡日禁忌說漢代北方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習俗。B B 、夏至說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于遠古時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認為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C C 、蓄蘭沐浴說《禮記》中說,周代已有“蓄蘭沐浴”的習俗;古人五月采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D D 、勾踐操練水軍說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是源于春秋時期越王勾踐于是日操練水軍。

  5 5 、習俗活動

 在傳統節日當中,論民俗之繁多復雜,或只有端午節能和春節可比擬,且都有著祈福、消災等禮俗主題,寄托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美好愿望。端午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端午習俗活動以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每年端午節前后,扒龍船、掛艾草與菖蒲、包粽子、九獅拜象、游旱龍等等諸多特色節慶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既有傳統又有創新,形式多樣、豐富多彩。

 (1 1 )扒龍舟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古時盛行于吳、越、楚,現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扒龍舟歷史悠久,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龍舟競渡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版塊。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擇吉日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福佑、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

 (2 2 )掛艾草與菖蒲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如掛艾草于門,這是由于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3 3 )端午食粽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其花樣繁多。由于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粽最初是用來拜祭祖先和神靈,具體起源年代無考。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為廣東堿水粽。到了晉代,正式定粽子為端午節的節慶食品。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明清兩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相傳,那時凡參加科舉考試的

 秀才,在赴考場前,要吃家中特意給他們包的“筆粽”,樣子細長很像毛筆,諧音“必中”,為的是討個口彩。

  (4 4 )放紙鳶

 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5 5 )草藥水(沐蘭湯)草藥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藥。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廣東,兒童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則到江河、海邊沖涼,謂之洗龍舟水,洗去晦氣,帶來好運。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6 6 )拴五色絲線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傳到后世,即發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在端午節節這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絲線以驅邪。傳統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后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7 7 )打午時水午時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時于井里打上來的水。端午節"打午時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習俗,打午時水即是端午當天中午 11 點到 13 點之間在井里打水。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龍目水”、“正陽水”之稱。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邪最佳,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明到若烏鹙”,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8 8 )鑄陽燧

 古人認為,午月午日午時具三重之火,是陽氣極盛之時,在此時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鑄鏡的時刻,鑄成的銅鏡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以鏡辟邪的習俗,在南方沿海一帶有著廣泛的應用和遺傳,常能見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帶著銀制的鏡子等飾物,這類銀飾小鏡子等,就是用于孩子們辟邪。新建的寺廟道觀,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裝飾著銅鏡。就是現代小區嶄新建筑的門、窗上方,也往往能發現懸掛著的鏡子,這些都是用于所謂的辟邪。由此可見鏡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間根深蒂固。

 (9 9 )浸龍舟水廣東人將端午前后下的雨水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蒼龍群星飛升于正南中天。在民間信俗中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龍飛天,行云布雨。自然現象上,每年的端午節前后,我國南方暖濕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廣東和廣西、福建、海南交匯,往往會出現持續大范圍的強降水。當端午強降水來時,江河水位迅速上漲,為扒龍舟提供了良好的場地條件。浸龍舟水是流行于華南地區的傳統習俗,因為龍舟水寓意吉祥,龍舟水及龍舟滑過的水人們都認為是“大吉水”,按照傳統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

 ( 10 )佩豆娘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

 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

 ( 11 )畫額端午節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除在額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

 ( 12 )躲端午躲端午,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地方民俗,是舊時流傳于我國北方的端午節習俗。古時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

  ( 13 )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避五毒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形成此習慣。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于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 14 )采藥、制涼茶采藥是最古老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民俗認為,端午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采藥是因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在端午采藥與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其來源久遠,這一風俗在漢代時已影響廣泛,后來也逐漸影響到東亞各國。中國民間至今仍普遍保留著端午所采之藥最為靈驗的信仰。人們認為端午或這天午時,由于季節變動致使陽氣極盛,但同時也是各種草藥的生長最為茂盛之時,所以,這天采的草藥最為靈驗、有效。

 ( 15 )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藥料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 ( 16 )端午雨端午下雨南方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洗龍舟水能去晦氣、帶來吉祥。北方認為端陽無雨是豐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災;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

 ( 17 )跳鐘馗自晉代以來跳鐘馗、鬧鐘馗,賜福鎮宅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后來,鐘馗畫漸漸走入民間,繪制鐘馗畫大都作于五月端午節這一天,或者端午節的前后幾天,以期驅邪除害、祛兇引福。

 ( 18 )斗草斗草是一種由采草藥衍生而成的民間游戲,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異草互相比賽,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為勝。

 ( 19 )打馬球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中國北方民族沒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但會在端午這天射柳和打馬球,這很明顯是來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競技遺俗。

 ( 20 )九獅拜象“九獅拜象”距今已有 300 多年歷史,既有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有客家人的文化創新,表達了對風調雨順年成豐熟的祈愿和對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

  6 6 、特色飲食

 (1 1 )粽籺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于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2 2 )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制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于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蟲。

 (3 3 )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

 也有其它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

 (4 4 )打糕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于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5 5 )煎堆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7 7 、詩詞作品

 (1 1 )傳統節日素來與傳統文化相輔相成。歷代詩詞中有不少賀端午的詩詞佳作,描述了端午景象,也有緬懷古人的詩詞作品。

 端午日賜衣(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乙卯重五詩》陸游·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同州端午》殷堯藩·唐

 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屈原廟》唐崔·唐

 讒勝禍難防,沈冤信可傷。

 本圖安楚國,不是怨懷王。

 廟古碑無字,洲晴蕙有香。

 獨醒人尚笑,誰與奠椒漿。

  《端午即事》文天祥·宋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端午日》殷堯藩·唐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浣溪沙·端午》蘇軾·宋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端午三首》趙蕃·宋

 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

 嘗聞求福木居士,試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羅。

 何意更觴昌歜酒,為君擊節一長歌。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我欲于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

  《端午》李隆基·唐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菩薩蠻·端午日詠盆中菊

 《顧太清·清》

 薰風殿閣櫻桃節,碧紗窗下沈檀爇。

 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黃庭堅·宋

 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2 2 )關于端午節的諺語甚多: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首童謠所唱的便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 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

 ?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

 ?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山東)

 ?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 。(山西)

 ?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上海寶山)

 ?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江浙)

 ? 端午(五)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 氹氹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團,五月初五系龍舟節,阿媽叫我去睇龍船。(廣東)

 ?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櫳。食過五月粽,寒

 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廣東)

 (3 3 )歇后語

 o 端午節賣月歷—---過時了。

 o 癩蛤蟆躲端午---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o 端午節的黃魚---在盛市上。

推薦訪問: 端午節 匯總 資料

【端午節資料匯總】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