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端午節

| 瀏覽次數:

 端午節 五月初五是我國端午節,也稱重五節、端陽節、天中節、午日節、草蒲節、解粽節、浴蘭節、女兒節。俗稱五月節,冀豫等地還稱為“五月單五”。按照古代干支紀年,五月為午月,五月初五即午月午日,所以稱之重五或重午。端為首次、第一,所以稱端午。五為陽數,所以也稱端陽。此日接近一年的一半,所以又稱天中節。古時,是日少女須配戴靈符,頭答榴花,極盡美艷之姿,所以也稱女兒節。唐初該節名稱多混用。由于唐玄宗生于八月初五,為了避諱,就正式將此節定名為端午。

 許多大節都是吉月吉日,唯有此節在古人眼里是惡月惡日。這與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驅邪避毒活動有關,也與龍圖騰崇拜等習俗有關。隨著歷史的發展,此節越來越成為紀念先賢的重要節日,伍子青、屈原、孝女曹娥等都是端午祭祀的對象。有關節俗,南方江河水系較多的地方要賽龍舟、飲雄黃酒、吃粽子。北方水系少,也普遍要吃粽子。抗日戰爭時期,郭沫若曾在端午節聯絡一批愛國詩人成立了詩人節。

 建國后詩人們還經常舉行端午詩會,抒發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壯麗情懷。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端午節在人們心目中日益凸顯。2005 年春,韓國搶注端午祭引起了國人的關注和憤慨,也因此產生了強烈的民族文化自尊和自覺,對此節和所有民族節日更為重視。

 除漢族外,現在還有滿族、蒙古族、藏族、苗族、舍族、彝族、錫伯族、朝鮮族、土家族等 28 個數民族都過端午節,但風俗有異,名稱也有所不同。

 端午節的來歷 農歷五月五日是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五月開始;“午”,先秦時與“五”相同。端午就是五月開端的第五天。五月端午,又稱端五、端陽、重五或重午。

 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節日之一。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歷來眾說紛紜,至今仍爭論不休,概括起來,端午節的來歷大概有六種說法:一說端午節是龍的節日;二說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逝世;三說是紀念春秋時代晉國忠臣介之推,流行于山西一帶;四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大將軍伍子胥,屬吳楚兩地風俗;五說是紀念會稽孝女曹娥,屬浙江會稽風俗;六說端午節的起源來自五月五日的惡月、惡日俗忌。以上各家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或局限性。在交通不發達的中國古代,人們生活相對囿于一個狹窄的空間,“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風俗也會因時因地而異。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六種說法,只有一、二說產生了全國影響,并最為人們普遍接受。我們認為,端午節起源于遠古的龍圖騰崇拜。

 據近代學者研究,端午節是祭奠龍的節日。華夏族的先人以龍為部族圖騰,伏羲、女媧、舜、禹都是龍族的領袖,后人把這些著名的祖先尊為龍,而端午這天是祭龍大典中最為隆重的一天。據聞一多先生研究,端午節本是我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的一個龍圖騰團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叫做“龍子節”,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那時候居住在江南的吳越族由于不斷受到水旱災害和瘟疫蟲害的威脅,便以“龍”作為自己的民族圖騰,希望“龍” 能保佑自己,并有著“斷發文身”(打扮得像龍,以免被龍傷害)的習俗。每逢五月五日這一天,他們都要舉行盛大的圖騰祭——這是一種半宗教半社會性的娛樂節日,娛神、悅神、向龍獻媚,以獲取保佑。對此,聞一多先生在《端午節的歷史教育》一文中有精辟的論述:“古代吳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龍子’的身份,借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所以有那斷發文身的風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端午節),他們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或裹在樹葉里,一面往水里扔,獻給圖騰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還在擊鼓聲巾(那時也許沒有鑼),劃著那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作競渡的游戲,給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便是最古端午節的意義。這就是最古老的端午節,這就是屈原之前的端午節,這才是端午節風俗的真正由來。” 從聞一多先生這段文字來看,端午節的兩個主要習俗,也都與“龍”有關:競渡用的舟楫是“龍舟”,食物扔進江中是為了喂蛟龍——這為后來端午節“龍舟競渡”、“角黍投江”,紀念屈原埋下了伏筆。

 聞一多的見解從大量的歷史文物和考古發現中得到印證,是目前在學術界通行,最具有學術權威的說法,在學術界有著巨大影響。

 戰國以后,端午節節日的意義逐漸讓位于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前 340 一前 278 年),楚國人,生活于戰國時代末期,他的家鄉在今三峽地區湖北省秭歸縣的樂平里,是一位千載不朽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他20 歲左右入仕,任三閭大夫,25 歲任左徒(相當于副宰相),負責制訂楚國的內政外交政策:他主張舉賢任能、實行法制、聯齊抗秦,輔助楚懷王治國,深受信用。因主張政治改革而觸犯貴族大臣們的利益,腐敗奸佞之徒在楚懷王面前極力詆毀他,屈原被去官流放于洞庭湖一帶,后來到淚羅江畔,寫下了著名的《離騷》、《天問》等愛國詩篇。公元前 278 年,秦國大將白起攻破楚國都城郢,屈原見自己無力救國。,難忍亡國之痛,于當年五月五日在淚羅江投水自沉。

 屈原投江殉國后,百姓撈救的船只從各方駛入淚羅江、洞庭湖。為使遺體免遭魚鱉侵食,又往江中投放粽子一類食物—這樣,就演化出端午節“龍舟競渡”、“角黍投江”等習俗。《荊楚歲時記》說:“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淚羅日,傷其死,故并命舟楫人拯之。”吳均的《續齊諧記》又說:“世人作粽,并帶五彩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那么,屈原為什么會成為人們的紀念對象呢? 第一,龍的生日是五月五日,屈原的忌日(逝世日)也是五月五日,極易讓人發生附會。更何況節日的兩項活動——劃龍船、食物投江都相同,只是內容有所差異罷了。

 第二,屈原的愛國精神和高尚情操深深植根于歷史的土壤中,他的詩篇光照千秋,為世人所欽佩,人們喜愛他,崇敬他,所以把端午節與屈原聯系在一起。

  第三,這是端午節風俗隨著時代、歷史的發展而注入的新內容。

 節日風俗的形成過程是一種歷史的積淀過程,它的起源——發展——演變的歷史,是一個潛移默化、節奏緩慢的發展過程,滲入歷代人們生活方式的細微末節,表現出一定時代人民的心理特征、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韓養民、郭興文在《中國古代節日風俗-導論》談及端午節的發展、演變時指出:“……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遷徙與融合后,南北節日風俗逐步融合統一,加之戰亂時代人民都思念敬佩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屈原,所以,到唐宋以后,以五月五 H 端午節紀念屈原說再無多大爭議,這正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結果。”歷史終于選擇了屈原,把他推上了端午節的核心地位,“龍舟競渡,紀念屈原”永遠銘刻在全國人民的心中。

 端午節的其他來歷說

  關于端午節的來歷,說法甚多,諸如衛生防疫說、惡月惡日說、送瘟禳災說(龍舟競渡的前身)、龍的節日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

 端午節的來歷- 衛生防疫說 起源于三代的夏至節,其最原始的含意是祈神求福、避邪保健,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打掃庭院,掛艾懸菖,佩戴香囊,飲雄黃酒,激濁除腐,上山采藥,殺菌防病,這些活動反映了中華民族早期對疾病的預防意識。端午節的核心理念就是衛生防疫。一到仲夏,高溫多雨,地氣卑濕,蒼蠅蚊蟲四處傳播疾病,在古代流行病的死亡率非常高。據《長沙縣志》記載,公元 208年 5—7 月湖南爆發流行病,大批百姓死亡。古人認識到,這類疾病顯然同家庭

 環境和個人衛生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樣一來端午節的衛生防疫習俗也就成為人民珍愛生命、呵護生命的第一要務了,這是古代人民用生命換來的生存經驗。

 戰國時期成書的《夏小正》說:“此日(仲夏午日)蓄采眾藥,以消除毒氣。”采藥的目的是衛生防疫,驅逐不利于身體健康的邪氣。《夏小正》還說:“五月,煮梅,蓄蘭,菽糜,頒馬。”《藝文類聚》轉引的《大戴禮記·夏小正》說:“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蘭草在古代被看作一種能避邪的植物)。”《楚辭·云中君》中有“浴蘭湯兮沐芳”之句。為什么要在五月五日用蘭草水沐浴呢?因為蘭草具有消炎避邪的功效,這實際上是一種衛生防疫措施。

 古代五月的夏至祭祀天地是國家大典,有“惟圣人知四時”的說法,認為只有圣者、先哲先人,才能與天溝通,領悟上天的旨意,不允許百姓祭祀天地。三代后對神的崇拜漸漸淡薄,祖先崇拜在古文化習俗中悄然濃厚。但是國家祭祀最根本的目的并非單純的祭祀祖先,而是作為一種權力的象征。地位越高,宗廟越多,祭祀的形式、規格越頻繁,因此古代祭祖具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禮記》說:“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祭于寢。”《楚辭·云中君》中的“浴蘭湯兮沐芳”可能是指士大夫以上階層五月五日到祖廟祭祀先祖的隆重儀式,古代又稱浴蘭節。據《禮記》載: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而對于庶人階層,他們沒有祖廟,為了表示對先祖的尊敬,端午這一天用隨處可見的艾蒿、菖蒲、風球或其他草藥沸煮后,全家人把澡洗得干干凈凈,在自家正屋或廳堂設置的神龕、供奉的本門宗親神位進行祭拜。這也是人們把端午節的起源說成是洗澡節的主要原因。到宋代有一直沿襲沐浴蘭湯的習俗,蘇軾《皇帝閣四首》詩云:“喜辰共喜沐蘭湯。”晏殊《御閣》有“沐浴蘭湯在此辰”之句。隨著時代的發展,節日沐浴,由最早的特殊禮儀轉變成了人們講究衛生、除害防疫的節日習俗。

 《荊楚歲時記》說:“荊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白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風土記》載:“端午采艾,懸于戶上,踏百草。”《禮記·月令》講到仲夏月的時候說,五月里太陽已經達到極盛,為避免陰氣傷害,人們要住在高處,或者登山遠望。按照現代的說話,這實際上是一種衛生防疫措施,防患于未然。因此衛生防疫是端午節主要起源之一。

 端午節的來歷- 惡月、惡日說 惡月、惡日說成為端午節的起源說之一,在眾多的古書籍中都有詳盡的記錄。《呂氏春秋》說:“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欲靜無躁,止聲色,無或進,薄滋味,無致和,退嗜欲,定心氣,百官靜事無刑,

 以定宴陰之所成。”夏至這個概念,在準確推算之前,一般人只模糊地知道日長之日在五月,故稱五月為惡月。《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續漢禮儀志》云:“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 古人即以認定五月是陰氣始盛的惡月,則“五”之數顯然與諸不祥有很密切的聯系。按中國人傳統的陰陽術數觀念體系,五乃陽數,認為兩個陽數相重亦非佳事,比如三月初三要穢,七月初七要曝蟲避蛀,九月初九要登高逃禍。比起這些,五月初五即重“五”,自然被認為是惡月之中的惡日。午日是哪一天,對于天文歷法尚不熟悉的古代人民自然不清楚。在古代“五”和“午”通用,并同音,也把端五喊成端午。所以在五月五日大家都認為是端午日,這一天舉行祭神、避邪、送瘟,是順理成章的事。

 《禮記·月令》說:五月里白晝最長,陰氣、陽氣激烈的斗爭,生物半死半生,君子應該齋戒,禁絕一切情欲。古人把五月看成是邪氣叢生,有害于生命的惡月。認為五月出生的嬰兒長大后“將不利于父母”,《風俗通義》就有“五月五日星子,男害父,女害母”之傳說。漢代司馬遷《史記·孟嘗君列傳》有明確的記載:“初,田嬰有子四十余人,其賤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嬰告其母曰:‘勿舉也。’其母竊舉生之。及長,其母因兄弟而見其子文于田嬰。田嬰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頓首,因曰:‘君所以不舉五月子者,何故?’嬰曰:‘五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諸侯皆使人請薛公田嬰以文為太子,嬰許之。嬰卒,謚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為孟嘗君。”惡月、惡日說也成為端午節主要起源之一。

 端午節的來歷- 龍節說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龍節說。這種說法來自于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節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五日是古代吳越族“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秦漢前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活著以百越族為主的民族,從對近代大量出土的文物所進行的考古研究、推斷,證實百越族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他們

 有斷發紋身(斷發紋身的目的是要表明“龍子”的身份,防止其他水族的侵害)、五彩線系臂的習俗,自認是龍的子孫。哀公十二年《左傳》:“吳短發。”《論衡·四諱篇》:“吳越之俗,斷發文身。”《墨子·公孟》:“越王勾踐,剪發文身。”《莊子·逍遙游》:“越人斷發紋身。”斷發文身作為其風俗上的意義,主要是為了避邪防患,祓除祟怪。斷發是剪短發,大概是為了便于水中作業,文身則是在人身上繪涂樣以似蛇(龍)。《說苑·奉使》:“(越人)剪發文身,爛然成章,以像龍子,將避水神。”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祭祀的日子。百越族生活于江南水鄉,對主管云、雨的龍神特別崇拜。端午節祭祀這天,為了得到圖騰神的保護,他們將用于裝載捕魚、擺渡的獨木舟裝扮成圖騰神“龍”的形態,在江中祭祀戲耍,丟散祭品,以娛神樂人,希望龍神快樂,保佑風調雨順,于是龍舟就產生了。這一習俗也成了龍舟競渡的起源之一。

 《風土記》說:“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鶩即鴨子)意思是端午節到了要吃鴨子,吃粽子。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載:端午節和夏至節的節令食物都是粽子。隨著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北方民族的南遷,南方文化的龍舟競渡習俗被吸收到端午節中。至此,避邪保健、龍舟競渡、節令食品(主要吃粽子)構成了端午節的幾大基本主題

 端午節的由來 舊歷五月五日是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古代“午”與“五”同音,所以端午又稱端五、重午或重五。五月五日古人又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所以又叫“浴蘭節”。道教又稱此日為“地臘節”。唐宋時此日午時為“天中節”,所以它又稱為端陽節、端午節。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

 端午起源于何時?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說法不一,至今仍爭論不休。就目前來看,關于端午節起源的主要觀點有四種。一是流行久遠的傳統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及宗凜《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于紀念屈原。二是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吳越民族舉行龍圖騰祟拜活動的節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兩篇論文中詳細論證了他的觀點。三是認為端午節起源于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齊魯學刊》1982 年第 1 期)。四是說端午節起源于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文史知識》1983 年第 5 期)。從中國節日風俗發展形成過程來

 看,以上諸家觀點皆有一定道理。但是,端午節作為一個民俗意義豐富的傳統節日,在追溯其風俗活動起源時不能只注意某一側面而以偏概全。中國古代有“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之說。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人們生活相對囿于一個狹窄的天地,風俗也自會因時因地而異。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各地風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一些特定的、具有全國普及性質的節日風俗。因此,考察端午節起源應綜合多種因素。

 端午節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又注人了新的內容。龍舟競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時令風尚,附會以紀念屈原去世而最后形成。

 五月初五端午節,就現有的史籍來看,南北朝以前,有關端午節的由來,至少有五種說法。

 端午節由來于紀念介子推

  東漢時蔡邕《琴操》說:“介子綏(即介子推)割其腓股以送重耳。重耳復國,子綏獨列(未)所得。綏甚怨恨,乃作龍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文公驚聞,迎,終不肯出。文頒令燔山求之,子綏抱木燒死。文公訟民五月五日不得舉火。”東晉·陸翔的《鄴中記》亦有類似記載。

 端午節由來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 770一前 476 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人楚都鄒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宰相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胃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人城滅昊。說罷便自勿 J 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人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南朝劉宋邯鄲淳《曹娥碑》說:“五月五日,以迎伍君。”史載伍子胥盡忠于吳,后被吳王夫差所殺,拋尸于江,化為“波神”(《夢粱錄》)。以《曹娥碑》所說,在當時江浙的民間傳說中,伍子胥死于五月五日,因而才有“迎伍君”的習俗。

 端午節由來于紀念孝女曹娥

 晉人虞預《會稽典錄》說:“女子曹娥者,會稽上虞人。史能弦歌為巫。漢安帝三年五月五日于縣江沂濤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所以江浙人海以五月五日紀念之。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 23 一 220 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在漢安帝二年(108 年)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沿江尋找父尸,晝夜哭號不絕。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數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

 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由來于祭“ 地臘”

  《道書》云:“五月五日為地臘,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萬類,內延年壽,記錄長生,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端午節由來于紀念屈原

  六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載:“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以此日作筒貯米投江祭之。”宗懔《荊楚歲時記》亦載:“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羅,人傷其死,所以并將舟楫以拯之,今竟渡是其跡。” 據《史記》中《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玩、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 278 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農歷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淚羅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忠君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淚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株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以上五說,從歷史的角度看,各本其源,同時并存,否一不可。但最初都帶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只是后來由于屈原的詩作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其“宗國之念至切。發揚蹈萬,深入人心,足發鼓舞其遣民志士報仇雪恥之氣,真天地間不可少之文也”(《離騷纂義》)。并且他的詩作又采取了當時社會喜聞樂見的民歌形式,因而能使“楚人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代焉”(西漢王逸語)。所以秦、漢以后,屆原的影響越來越大,有關他的附會傳說也越來越多。到六朝時,吃粽子的風俗和傳說由楚地推及到全國,江南古老的龍舟競渡風俗也被善良的人們附會到拯救屈原身上。這樣,端午節因屈原說遂為各地公認,相沿至今。其他諸說和風俗,除介子推被移到清明節紀念外,其余全為屈原一說所代替。這一事實,充分反映了中國歷代人民對于屈原的無限熱愛和懷念。這也是千百年來端午節能夠在民間相沿不衰的根本原因。

 端午節由來于吳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的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以龍為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表明,他們有斷發文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風俗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重大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也叫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民間俗稱五月節。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就是事物的初始;午,是十二地支之一。最初端五意為著每月初五日。由于“五”與“午”同音,因此端五又叫端午。后來特別將五月初五稱為端五。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為了避諱,正式將端五改成端午。

  提起端午節,人們馬上就會想起屈原。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生長在二千多年前戰國末期的楚國,官位僅次于宰相。由于楚王寵信奸信、聽信讒言,將忠貞的屈原削職流放。屈原在流放期間,寫下了抒發自己憂國憂民情懷的著名詩篇《離騷》等。當他聽說楚國都城鄭都(今湖北江陵縣境內)被秦國攻破,

 痛不欲生,于公元 278 年農歷五月初五,懷抱石塊,縱身跳人滾滾的淚羅江。屈原投江后,江中漁夫紛紛趕來打撈,一直不見屈原的尸體。一個漁夫把原本為屈原準備的粽子、雞蛋等扔進江中,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不再吃屈原的尸體。一個老醫生拿出一壇雄黃酒倒人江中,說是可以藥昏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突然,從江中浮起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屈原的衣襟。人們悲痛萬分,就將蛟龍拉上岸,剝皮抽筋以解恨,還將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脖子上,并用雄黃酒抹七竅,說可以防害蟲傷害。從此,人們便把五月初五定為屈原紀念日。

  但是,端午節的真正起源并不是這樣的,這個故事只不過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熱愛和懷念。實際上,早在屈原之前端午節的習俗就已流傳開了。近代學者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四五千年前居住在南方的少數民族吳越族的節日。吳越族的圖騰是龍,為了得到龍的保護,表明龍子的身份,他們每逢農歷五月初五這天,就要舉行盛大的圖騰祭。他們文身刺龍,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中,或裹在樹葉里,一面往水中扔,獻給龍吃,一面自己吃。為了給龍、也為了給自己取樂,他們還在急鼓聲中劃著那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游戲。所以,端午節實際上是一個龍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就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于是端午節就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均證實了聞一多先生的考證。

  當然,關于端午節的起源還有多種說法。但在眾多的說法中,還是以紀念屈原一說流行最廣,就是聞一多先生也贊成保持紀念屈原的傳說,認為這些傳說包含著“無上的智慧”和深遠的意義。早在宋代,朝廷就追封屈原為忠烈公,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傳諭全國紀念,并讓人們佩帶香囊,表示屈原的品德節操馨香溢世、流芳千古。

  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是賽龍舟。賽龍舟是我國南方水鄉的一項游樂活動,大都在端午節期間舉行。關于賽龍舟的起源,也有多種說法。據西漢《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與吳國打仗,戰敗被俘。他在吳國忍辱負重三年,騙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勾踐為了收回失地,臥薪嘗膽,于五月五日成立水師,借嬉水竟舟為名操練水戰,終于滅了吳國。他的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感動了不少人。人們為了紀念他,便于五月初五這天劃舟競渡。東漢《曹娥碑》則認為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

  吳王夫差殺了伍子胃后,將其尸體裝人皮革袋扔進錢塘江,從那時起錢塘江就常常掀起怒潮,五月五日最洶涌,直沖人越國境內,人們說是伍君顯靈。他的女兒曹娥便在這天駕舟迎潮,拜見父親。人們出于對伍子胥的尊敬和對曹娥的同情,就駕舟相伴,后來逐漸發展成群眾性的競渡活動。但屈原死后,人們便把端午賽龍舟與紀念屈原聯系起來,說是為了拯救屈原或為屈原招魂。

  古代賽龍舟十分熱鬧。唐代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對一千多年前的賽龍舟情景作了生動的描繪:“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在淚羅江畔,每年端午都要舉行龍舟比賽,賽前還有隆重的競渡儀式。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抬著龍頭,先到屈子廟前舉行祭祀和朝拜,祭畢才開始賽龍舟。龍舟分青龍、黃龍、白龍等,不僅船身,就連龍舟上的那些族旗、羅傘和劃手們的服裝乃至船槳的顏色,都是一致的。比賽開始時,群龍一齊

 下水,一聲炮響,船似箭發,兩岸歡呼,鞭炮齊鳴,真是熱鬧極了!比賽有場地,規定路線,劃定起點、終點,還進行編組、編號,分初賽、復賽、決賽三個階段。明清時,長江一帶的龍舟,最長的有十一丈五尺,有槳八十支,短的也有七丈多,槳四十余支,劃動時猶如游龍戲水。

  福建的龍舟其龍首雕刻的龍,口能開合,舌能轉動,栩栩如生。上海黃浦江的賽龍舟,過去曾盛行奪標,即在終點設有投標船,當競渡的龍舟到達終點時,投標船就將標投人水中,讓各船爭奪。標分魚標、鴨標和鐵標等。因此,龍舟上除有劃手外,還得挑選一個水性特別好的人,專司奪標之職。因為系著紅布的活魚標、活鴨標固然難捉,鐵標沉人水底,更非得有好的潛水本領不可。賽龍舟體現了我們祖先要戰勝大自然,包括戰勝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圖騰的英雄氣概和整體奮進精神。通過這種形式,大家齊心協力將龍—這一既崇拜又想征服的對象,調耍一番,以顯示自己的力量,從而讓龍低頭,以贏得人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吃粽子是端午節特有的風俗。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魏晉時期,端午吃粽子已非常盛行了。周處《風土記》說:“仲夏午日,烹鶩(鴨子)角黍。又以擾葉裹粽黍米煮之,狀似尖角,故名角黍。”晉人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將棕子與屈原聯系在一起,他說:“周時,楚屈原以忠被讒,見疏于懷王,遂投汨羅江以死。后人吊之,因以五色絲角條(粽子)于節日投江以祭之。”

  早在唐朝,棕子就成了節日和市場上的美味食品,當時的粽子已包有多種果仁,味道非常好。宋朝已有艾香粽子。用蘆葉包粽子是明朝才有的事,蘆葉不但光滑不粘米粒,而且有一種特別的香味,這時的粽餡也更多了,有蜜糖、豆沙、豬肉、松仁、棗子、胡桃等。清朝已有了火腿粽子。吃棕子的風俗,千百年來盛行不廢,甚至流傳到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

  “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古代過端午節還有喝雄黃酒的習俗,有的地方還在房屋內外灑雄黃水,在孩子的耳朵、鼻子和額頭上,涂抹雄黃,以驅蟲除穢、殺滅病菌。看來,中國古人早已認識到雄黃具有殺蟲解毒的功效。但是,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喝雄黃酒對身體是有害的,它會損傷肝臟,甚至導致癌癥。因此,現代過端午節再也沒有人喝雄黃酒了。

  此外,古人過端午節還要懸插白艾和葛蒲。民諺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人們把插艾和曹蒲作為端午節的重要內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篙,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營蒲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一種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今日看來,懸菖蒲、插白艾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農歷五月初五,時值初夏,多雨潮濕,細菌繁殖快,人易染病。懸曹蒲、插白艾可以借助它們揮發的氣味清潔空氣、消除病毒。

 特別有意思的是端午節這天,心靈手巧的媽媽們還要用麻扎成小巧玲瓏的小掃帚、小葫蘆,用五色花布或絲綢做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小沙燈、小棕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藝,然后用五彩絲線連在一起,拴在兒女們的衣扣上,據說

 能避瘟疫和災禍。姑娘們則要精心繡制玲瓏剔透的香粉荷包或香囊,內裝芳香馥郁的藥物如丁香、甘松、白芷、細辛、山奈等,或用五彩絲線織網絡裝樟腦丸。這都是為了清潔辟穢。

 作為中華民族共有的一個大型傳統節日,端午節本是一個龍的節日,它的很多習俗本來早已有之,與屈原沒有任何關系。但是,“節分端午自難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幾千年來,人們卻偏要盛傳著、相信著五月初五就是屈原投江殉難日,把賽龍舟、吃粽子等牽扯到紀念屈原這個能為廣大群眾所接受的美好愿望上去。這就說明屈原已不只是那個楚國逐臣屈原了,他已被悠久的節日文化和民族心態推崇、升華成一種人格力量,這種愛國優民、剛直不阿的人格力量是鑄造中華民族魂的重要組成部分。端午節就是一個敬仰和向往這種人格力量、民族英魂的節日。

推薦訪問: 端午節

【端午節】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