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doc

| 瀏覽次數: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

 史”課,必須注意以下諸問題: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

 緒 論 , ,、學習內容

 , 文學批評理論是人們對文學創作的認識與評, “中國文學批評史”,注重于“文學理論”,故而,論,它后于文學創作,但又對文學創作起到積極的指這門課的重要內容或基本內容,便是“古代文論”。導與推動作用。它是在文學創作的基礎上,提升為一學習者在理解每個時期的文學理論具體內容的同時,種理論形態的東西,它蘊含了理論批評家對文學的認再從史的角度,研析其理論上的承繼、創新、影響諸識,對文學的體會,對文學的審美評價、價值評價等問題,從而獲得“史”的認識。

 等主觀情識,因而它也必然與一定的歷史文化、政治、 思想、宗教、哲學等有著緊密的聯系。

 , ,、背境知識的掌握

 , “文學批評”一詞,源于英文“Literary Criticism”,, 批評的對象是文學,文學理論討論的對象亦是文學,Criticism 的原意乃指裁判,冠上“Literary”,意為文學是根本,沒有對古代文學史的清楚知解與掌握,“文學的裁判”,因其為“裁判”,便擴充到文學裁要學好這門課是困難的。要求學習者在學習中溫故判的理論以及文學本身的理論。“文學裁判的理論”,而知新,從文學現象到文學理論都有清楚的了解與即裁判者所依憑的理論依據,即批評原理,批評理論;準確的認知,做到既有感性的文學感受,又有理性另一方面,對文學作批評,必然要涉及文學理論,所的歸納分析。

 以,羅根澤先生以為:“廣義的文學批評,則文學裁, 其二,中國古代文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判之外,還有批評理論及文學理論。” 成部分,要了解古代文論,必須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 陳鐘凡先生在其《中國文學批評史》辨析西方“批評”定的了解與認識,這就要求學習者必須對中國的哲學、一詞的涵義,以為有五,即:“指正,一也;贊美,宗教、經

 濟、歷史等有一定的了解與認識,從而加深二也;判斷,三也;比較分類,四也;鑒賞,五也。”對古代文論的深切理解與把握。

 而中國傳統的“文學批評”與西方的“文學批評”相, 3、必須具有一定的理論思辨能力。

 比,多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 4、必須對本課程具有一定的喜愛之情。

 , 中西方文學批評的不同之處:

 , 唯其如此,方能將本課程學好。

 , —就批評的性質而言,中國的文學批評,側重于文 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文學批評 學理論的闡發,不側重于文學的裁判。即通過某一理 郭紹虞先生在其《中國文學批評史》中,講到中論的闡發,對某一文學現象、作家創作情況的詮釋, 來表達自己對文學諸問題的看法,從而建立自己的理國文學批評理論的發展時,從史的角度,將其分為三 個時期: 論體系,以此來指導未來文學創作。其目的,主要不 一、文學觀點演進期,從時間而言,即從周秦到南北在于裁判他人的作品。

 朝時期; , —就批評的內容而言,中國的文學批評,主要集中 二、文學觀點復古期,從隋唐到北宋; 在文學問題上,諸如文學觀、創作論、言志論、載道 三、文學批評完成期,從南宋到清代; 論、緣情論、音符論、對偶論、神韻論、性靈論等等; 而對于批評理論的建設,與西方相比,則暗淡得多。

 各期的主要特點: 西方批判理論極為豐富,所謂“主觀批評,客觀批評、 第一期的批評風氣偏重于文,重在從形式上去認識鑒賞批評、科學批評、演繹批評、歸納批評、性格批文學; 評、形式批評、心理批評、原型批評”等等。

 第二期的批評風氣偏向于質,重在 從內容上去認識

 文學; , —就批評形式而言,西方多是理論形態的東西,而 第三期是以文學批評理論本身為討論中心,而文學中國則多是感悟似的東西,理論思辯形式不很突出。的觀點只成為文學批評中的問題之一。

 眉批、旁批,點評等等,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主 以上各期特點簡要地概述了中國文論的發展歷史要形式。當然。這一形式,是中國民族思維形式的一階段以及各階段的特征。依此,可以得到文論發展的種表現,有其優點,自然也有其局限。這就需要爬羅大致輪廓。

 剔抉,分析歸納,上升為理論形態,這是我們需要作 的一項重要工作。

 , 先秦時期是中國文學批評理論的起始時期,即萌 芽和產生時期,其特點為: , 中國的古代文學批評理論,是在豐富的古代文學創作 的基礎上產生的,自其產生之后,又對古代文學創作, 1、文學的觀念沒有獨立,所謂“文”的含義,乃指寬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作為一種理論形態,它必然泛的文化、學術之意; 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要組成部分,蘊含著非 常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因而,對它的學習與熟, 2、文學理論和哲學、政治、史學等有著極其明顯的聯練掌握,是對學習中文的人必須的要求,務必請學習接、隱含關系;

 者給予高度的重視。

 , 3、文學理論與其他藝術理論混雜在一起; , 緣于以上中國文學批評的特點,這門“中國文學批評 1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

 , 4、沒有專門的文學理論著作,只有一些片斷的論述; , 二、獻詩諷諫說

 第一節 先秦時期一些重要的文 藝理論觀點 , 《國語?周語》:“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 一、“詩言志”說 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

 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 此說出于《尚書?堯典》: 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 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 三、觀詩知政說 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 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吳公子季札來聘,„„請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觀于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 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為之歌邶鄘衛,曰:, 主要意思: “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 德如是,是其衛風乎,” „„為之歌鄭,曰:“美哉~, 1、音樂有教育、熏陶人性情的作用; 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為之歌陳,, 2、詩歌有表達情志的作用; 曰:“國無主,其能久乎,” „„ , 3、音樂詩歌有交流感情的作用; , 四、“賦詩言志”說

 , 4、神人和諧的思想; , 1、斷章取義,表達情志

 , 5、詩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 , 在春秋時期,在外交、朝聘、宴會等活動中,有關人 士通過對《詩經》作品的誦讀,來表達某種意志。在,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所謂“詩言這種活動中,人們往往不顧及作品的原意,而是斷章志”,便是用詩歌來表達詩人的志意、思想。

 “志”,取義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據《說文解字》詮釋,“志,意也”,蓋指思想情意 等心理活動。唐代孔穎達解釋說:“詩者,人志意之,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 所之適也,雖有所適,猶未發口,蘊藏在心,謂之為

 ,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鄭伯享趙孟于垂隴,子太志。發見于言,乃名為詩。言作詩者,所以舒心志憤 叔賦《野有蔓草》,趙孟曰“吾子之惠也。”杜預注:懣,而卒成于歌詠。故《虞書》謂之‘詩言志’也。

 “太叔喜于相遇,故趙孟受其惠。” 包管萬慮,其名曰心,感物而動,乃呼為志。”

 , 《左傳?昭公十六年》:鄭六卿餞宣子于郊,宣子曰:, 可見“志”,即指心中要表達的情意。

 唐代以 “二三君子請皆 后,孔穎達將“情”納入“志”的范圍,認為“在已 為情,情動為志,情志一也”(《毛詩正義序》)。

 , 賦,起亦已知鄭志。”子鹺賦《野有蔓草》,宣子曰: “孺子善哉,吾有望矣。” „„ , 這樣,便建構了一個注重作品思想內容的文學 觀點。朱自清先生將其稱作“中國文論開山的綱領”, 《鄭風?野有蔓草》: (《詩言志辯》

 ,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 其后,在先秦文籍中,屢屢可見這種觀點的表述: 遇,適我愿兮。

 , “詩以言志”(《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 遇,與子偕臧。

 , “詩以道志”(《莊子?天下篇》)

 , 這是一首男女不期而相遇而相悅的一首情歌。

 , “《詩》言是其志也”(《荀子?儒效》)

 , 朱熹解釋為:“男女相遇于野田草露之間,故賦其所, “君子以鐘鼓道志”(《荀子?樂論》)

 在以起興。言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則清, 它有如下的一些含義: 揚婉兮。邂逅相遇,則得以適我愿兮。”(《詩集傳》) , 1、詩歌創作的政治化、倫理化色彩; , 《詩序》:“思遇時。”又云:“民窮于兵革,男女, 2、強調詩歌的認識作用 失時,思不期而會。”

 , 《禮記?王制》“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漢書?藝, 陳子展先生解釋說:“時,指男女合法結合之時,不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期而會,指奔者不禁之時。”(《詩三百篇解題》) 自考正也”;

 , 但賦詩之人僅是斷章取義,不及其余來表達自己的情, 3、強調詩歌的教化作用 志,聽詩之人亦聽其言外之意。

 , “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毛, 2、讀詩,聽詩,重在領會言外之意,要有一種辨別言詩序》) 在此而意在彼的識別能力。

 2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

 (《論語?學而》) ,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 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

 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孔子的文學思想: 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 1 、重視文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與地位; 而》)

 ,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伯》) 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 , 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的解釋說: 子曰:“啟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 語?八佾》) , “興,起也,言修身當先學詩;禮者,所以立身,樂

 所以成性。” , 李澤厚:“《詩經》在古代不只是抒情的詩篇,而且 更是類比的推理、聯想的思維,用在公(如外交辭令), 邢昺加以補充:“此章論人立身成德之法也。興,起私(如上述對話)生活中。” (《論語今讀》) 也,言人修身當先學起于詩也。立身必須學禮,成性 在于學樂。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既學, 五、《易經》中的一些文學見解 詩禮,然后樂所以成之也。”(《論語集解疏》) , 《家人》卦的《象辭》:“君子以言有物” , 王弼又解釋說:“言有為政之次序也。夫喜、懼、哀、, 《艮》卦爻辭《六五》:“言有序” 樂,民之自然,應感而動,則發乎聲歌。所以陳詩采 謠,以知民志風;既知其風,則損益基焉。故周俗立, 涉及了文學的內容與語言形式

 制,以達其禮也。矯俗檢制,民心未化,故用感于聲, 六、《詩經》中表現的文學思想 樂,以和神也。若不采民詩,則無以觀風,風乖俗異, 則禮無所立,禮若不設,則樂無所樂,樂非禮則功無, “維是偏心,是以為刺”(《魏風?葛履》) 所濟。故三體相扶,而用有先后也。”(皇侃:《論, “家父作誦,以究王讻” (《小雅?節南山》) 語集解意疏》)

 ,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 “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以贈申伯”( 《大 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 雅?崧高》)

 (《論語?陽貨》) , “吉甫作誦,穆如清風”(《大雅?烝民》) , 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 表現出“美、刺”的政治功能 ‘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

 第二節 孔子的文學觀 , 2、強調文學具有“興、觀、群、怨”與“事父、事君”, 孔子(前 551 年,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的社會作用; 國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子曰:“小

 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儒家學派創始人,曾修《詩》、《書》,定《禮》《樂》,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序《周易》,作《春秋》,對中國文化的發展作出巨于鳥獸草木之名。” 大貢獻,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 興: —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 , 朱熹:“感發志意”;(《四書集注》)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實行“仁政”:

 , 孔安國:“引譬連類”;(《論語集解》) , —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 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 注重詩歌的審美作用;

 ,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言,節用而愛人,, 觀:

 使民以時。” 《論語?學而》) , 鄭玄:“觀風俗之盛衰”;(《論語集解》) , 孔子的倫理道德思想是“仁愛,忠孝”: , 朱熹:“考見得失”;(《論語集解》) ,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 強調詩歌的認識作用;

 ,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群: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 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論語?學, 孔安國:“群居相切磋”;(《論語集解》) 而》) , 朱熹:“和而不流”(《四書集注》) , 孔子的思想方法是:中庸 , 強調詩歌的交流作用;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 怨: (《論語?雍也》)

 —有子曰:“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 孔安國:“怨刺上政”(《論語集解》)

 3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

 , 朱熹:“怨而不怒”(《四書集注》) 孟子(前 385 年,-前 304 年,)名軻,魯國鄒(今山東,

 鄒城)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 強調詩歌對現實的批判作用; 書。孟子師承子思,繼承、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成為, “事父”、“事君”之說,則強調詩歌可以培養人的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倫理道德觀念; 子并稱為“孔孟”。

 , “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則強調詩歌可以培養人的, 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其學說理論文化素養; 的出發點是性善論;政治上,明確提出“保民而王”、 施行“王道”的仁政 ;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 3、注重文章的思想內容,強調作家的道德修養,主張為輕”的民本思想;倫理道德上,主張施行“老吾老文質統一;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愛精神;在文,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學觀念上,主張以道德美為中心的美學觀,知言、養(《論語?為政》) 氣的修行觀,“知人論世”、“與意逆志”的文學批 評方法。

 ,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 1、充實之謂美 盡善也。(《論語?八佾》)

 , 《孟子?盡心下》:“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 充實之謂美。”朱熹注:“力行其善,至于充滿而積利口之覆邦家者。” (《論語? 陽貨》)

 實,則美在其中,而無待于外矣。” ,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 然后君子。” (《論語?雍也》) , 2、與民同樂

 ,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論, 《孟子?梁惠王下》:“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語?憲問》) 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 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 4、主張“中和”的審美原則; 樂也。” ,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 , 3 知言、養氣 佾》)

 , 《詩經?周南?關雎》 , (公孫丑)“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 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何謂知言,”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關雎》,《國風?周南》之首篇。淫者,樂之 , 4、知人論世 過而失其正者也。傷者,哀之過而害于和者也。關雎 之詩,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則不能無,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寤寐反側之憂;求而得之,則宜其有琴瑟鐘鼓之樂。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蓋其憂雖深而不害于和,其樂雖盛而不失其正,故夫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子稱之如此。欲學者玩其辭,審其音,而有以識其性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情之正也。

 尚友也。” (《萬章》) 孔子文學觀的影響

 , 5、以意逆志 , 一、建構了功利主義的文學觀

 , 《孟子?萬章》:“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 1、對個人而言,可以培養人的道德品質、思想情操、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所謂“說詩”,就是對文化素質; 詩歌的讀解。這段話意為,讀解詩歌,不應因某些文, 2、對社會交往而言,可以調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字損害對辭義的理解,以致損害對思想內容的理解; 而應“以意逆志”。逆,反訓為“迎”,也就是求,, 3、對社會政治而言,可以起到反映社會現實的直接作追索。以意逆志,就是讀者要依據文本,正確讀解文用(觀、怨); 本,并通過審美鑒賞來領會蘊含在作品形象中的詩人, 二、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形成重道輕文的思想傳統; 之“志”,即詩人的思想旨趣。

 “充實之謂美”、“與民同樂”、“知言養氣”主要就, 三、“中和”的審美原則; 人的內在修養而言,具有明顯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故, 四、溫柔敦厚的詩教; 后世文論家從“志”、“氣”、“言”三方面要求作 家思想道德、精神人格的修養。

 第三節 孟子的文學觀

 4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

 , “知人論世”、“以意逆志”是就文學批評方法而言。, 音樂對人的教化作用

 “知人論世”是一種社會歷史的批評方法,從廣闊的, 樂能教人: 社會歷史文化去了解作家、創作背景等,以期更深一 , “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步知曉創作的動因,對作家、作品獲得深層的理解與 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評價; “以意逆志”則強調準確、全面、實事求是地

 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解讀作品,不能依據某種需要,對作品進行曲解。

 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第四節 荀子的文學觀

 得接焉。” (《樂論》) , 荀子,名況,約生于公元前 313 年,死于公元前238 年。

 , 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戰國時趙國(在今安澤一帶)人。他是戰國末期儒家 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

 (《樂學派中的大師,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論》) 教育家。

 人能感樂: , 荀子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吸收了各家 , 故齊衰之服,哭泣之聲,使人之心悲。帶甲嬰胄,歌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 于行伍,使人之心傷;姚冶之容,鄭衛之音,使人之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是儒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心淫;紳、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莊。故君, 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子耳不聽淫聲,目不視邪色,口不出惡言,此三者,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并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君子慎之。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亂生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否認天賦的道德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治生焉。唱和觀念。強調后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強調“學”有應,善惡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樂論》) 的重要性; , 3、以“全”、“粹”為美的審美理想 , 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 “君子知乎不全不粹之不足為美也。”(《勸學篇》) 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在

 認識論上,他承認人的思維能反映現實。但有輕視感, “全”是為人格上的完美;“粹”指思想上的純粹;官作用的傾向。其文學思想表現出許多新發展,主要不僅強調美的內容,還兼指美的形式;實現“全”與有如下數端: “粹”,必須通過“聞、見、知、行”的磨練。對文 藝創作來說,要求作家精益求精,從思想情感、藝術, 1、主張明道,征圣,宗經 形式兩方面去追求最美的藝術境界。此種思想,對中, “辯說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國古典美學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也者,治之經理也。心合于道,說合于心,辭合于說,, 4、對“中和”原則的強調 正名而期,質請而喻。” (《荀子?正名篇》)

 , “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 《樂論》) ,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 一是矣。”(《荀子?儒效》) , “故樂者,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紀也,人情之不免 也。” (《樂論》) , “故凡言議期命,是非以圣王為師。”(《正論》)

 , “樂言是其和也”(《效儒》) ,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 , “樂之中和也”(《勸學》) 一是矣。故詩書禮樂之道歸是矣。《詩》言是其志也, 《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 “詩者,中聲之所止也” (《勸學》) 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儒效》)

 , 荀子的文學觀,建立了較為系統的儒家功利主義文學, 2、注重文藝的教化作用 觀,包括文學的社會政治功能、文學與政治的關系、, 建立了文藝——人心——治道的理論體系: 文學的情感表現、文學的批評標準等重要內容,對漢

 代的文學思想產生直接的影響。

 , “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道家的文學觀 其移風易俗(易)。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夫民有好惡之情,而無喜怒之應則亂;先王惡其亂也,, 道家是先秦時期一個重要的哲學流派,創始人是老子故修其行,正其樂,而天下順焉。”(《樂論》) 與莊子。

 , 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 道家把“道”作為世界的本體來思考、認為“道”是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

 (《樂萬物的本源,是現實世界價值體系之根本;以此為核論》) 心,建構其獨特的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觀、思維方 式等。

 , 強調文藝是人的情感的表現: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 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 性術之變盡是矣。

 (《樂論》)

 5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 4、直觀感悟式的鑒賞、批評方式; 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 5、虛靜的創作心態; 為之名曰大 。”

 , 6、重意趣、重神韻的藝術追求; , “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 德經》第二十五章) , 7、相反相成的藝術表現方法;

 思考題: , “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

 可言,言而非也。”《莊子?知北游》) , 1、怎樣理解“詩言志”的內涵, ,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 2、孔子的文學思想有哪些內容,對后世文學思想的影惚兮,其中有物。”(《道德經》三十一章) 響何在,

 ,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 3、孟子有關文學理論的觀點有哪些內容,怎樣理解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道德經》五十七章) “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 “反者道之動”(《道德經》第四十章 ) , 4、道家思想對文學理論的影響主要在哪些方面,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

 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第二章 漢代的文學批評理論 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道德經》第二章 )

 , 1、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策,使儒家學, “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道德經》第五十說定于一尊,取得思想文化上的統治地位,經學成為八章 ) 兩漢最具代表性的學術文化。

 , 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論: , 2、儒家文藝理論觀的確立,成為其時主要的文學理論。

 , 1、對“象”的認識,要求超越具象,從本質上認識事, 其特點: 物的存在,表現出從審美的角度對藝術創作的客體所 , 1、功利主義文學觀的系統化: 要達到的標準、要求:自然、天真;

 , — 關乎政教的文學本體論 , 2、虛靜的心態,方能進入對道的觀照、體悟,方能表 現出自然、天真的作品。

 , — 文學與政治的直接對應關系 , 莊子崇尚自然的美學思想: , — 溫柔敦厚的創作原則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 , — 重視政教內容的鑒賞標準 , “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 2、關于文學內部規律: 不鼓琴也。”(《齊物論》)

 , — 對詩歌本質認識的深化:對“情感”的初步認識與, “虛靜”的心態: 肯定

 , “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人世間》) , — 對“六義”的闡釋 , “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庖丁, — “物感說”的提出 解牛 》)

 , 代表者:《毛詩序》、《禮記?樂記》 , 物化: 第一節 《毛詩序》

 ,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 , 《毛詩序》是我國詩歌理論的第一篇專論。概括了 先秦以來儒家關于詩歌的若干重要認識,是儒家功利, 得意忘言: 主義文學觀的全面反映。其主要觀點如下: ,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 一、儒家功利主義文學觀的系統表現: 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 之人而與之言哉~” (《莊子?外物》) , 1、關乎政教的文學本體論 , 對文學思想的影響: , “《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 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 1、貴道的思想,使人們注重探索文藝創作的內部規律; 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 2、崇尚自然的思想,影響到作家的人生態度、價值觀、, “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獨立人格、行為風范的建構; 俗。”

 , 3、崇尚自然美的批評標準;

 6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

 , 2、文學藝術與政教的關系 , 雅的政治內涵:王政之所由廢興 , “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 雅的分類:大、小雅

 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 雅的范圍:作詩道說天下之事,表現四方之風, 民困。”

 , 3、寫作原則的規范 , 頌:

 , “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 “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 頌的功能:祭祀 , 4、強調政教內容的解釋原則

 , 頌的本質:歌頌 , “《關雎》,后妃之德也,”

 , 頌的內容:成功之事 , “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 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 《毛詩序》對《詩經》“六義”的解釋,開了研究《詩雎》之義也。” 經》內部規律的先河,對后世的《詩經》研究產生深 遠影響。

 , 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風雅頌者,詩篇之異, 二、“情志觀”的提出

 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大小不同而得并為‘六,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義’者,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非別有篇卷也。

 ” 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即風、雅、頌是詩之體裁,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方, 構成詩的要素是“志”與“情”,而“情”成為溝通法,后被稱之為“體用說”。

 “志”與“詩”的中介 ,強調“情”在詩歌創作中的, 關于賦、比、興的解釋: 作用。

 , 賦:指《詩經》的鋪陳直敘的表現手法。

 , 孔穎達認為:“在己為情,情動為志,情志一也。”

 , 鄭玄注《周禮?大師》:“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左傳正義?昭公二十五年》)

 教善惡。” , 三、對《詩經》的分類研究 , 朱熹《詩集傳》:“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 比:比喻手法。

 五曰雅,六曰頌。”

 , 鄭玄《周禮?太師》注:“比者,比方于物也。” , 風: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 , 朱熹《詩集傳》:“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于王道衰,禮義廢, 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 興:起興的意思,指具有發端作用的手法。

 , 風的社會功能:教化、諷刺 , 朱熹《詩集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第二節 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 , 方式:主文而譎諫

 , 《史記?太史公自序》(節錄)的主要內容: , 原則: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1、討論“六經”的特點: , 風的范圍:“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 ,,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具有地域性。

 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 “變風”產生的原因: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異政,家殊俗,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長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于事變而懷其舊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 《詩》 俗者也。

 , 記山川谿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

 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辯是非,故長於治人。, “變風”的創作原則: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

 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 雅: 《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

 ,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

 雅者,正也,, 2、 “發憤著書說” 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陳蔡,作春秋;屈雅焉。” 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 7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

 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論衡?自紀》

 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此, “故夫賢圣之興文也,起事不空為,因因不妄作。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作有益于化,化有補于正。” ——《論衡?對作》 , 其意義: , “文豈徒調墨弄筆,為美麗之觀哉,„„然則文人, 1、作家的身世際遇、仕途窮厄,影響到作家的創作動佚文》 之筆,勸善懲惡也。” ——《論衡?機,從而肯定社會現實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作家要針

 對現實,有感而發; , 3、反對復古,提倡獨創 , 2、肯定了感情(特別是指斥現實的悲怨感情)在創作, “諸生能傳百萬言,不能覽古今,守信師法,雖辭說中的作用,從而使作品帶有真實的、動人的情感力量; 多,終不為博。” , 3、影響到后世韓愈的“不平則鳴”、歐陽修的“窮而 , “筆能著文,則心能謀論,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為后工”等觀點;

 表。觀見其文,奇偉俶儻,可謂得論也。” —

 — 《論衡?效力篇 》 第三節、揚雄、班固、王充的文學觀點

 , 王逸的《楚辭章句序》: , 揚雄:

 , 1、對《楚辭》作出符合儒家思想的解釋,認為《離騷》, 1、原道、征圣、宗經的創作原則;

 從思想到藝術都是模仿《詩經》,與《詩經》一脈相, 2、遵守儒家的批評標準 承。

 , — 批評屈原缺乏明哲保身的態度,不符合禮義原則; , 2、認為屈原的作品,沒有違背“溫柔敦厚”的詩教原 則,沒有越出“禮義”的范圍; , 屈原作品文詞華麗,想象豐富,不符合儒家經典質樸 的特點,以及不語“怪力亂神”的要求; , 3、在藝術特點上,善用比興(“依《詩》取興,引類 譬喻”),與《詩經》相類; , — 批判漢賦文辭華麗,勸百諷一特點,有背于儒家重 思想內容的要求; , 4、對屈原作品的高度評價 ;

 , 班固: 思 考 題

 , 1、對屈原嚴厲的批評: , 1、《毛詩序》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 違背禮義原則 , 2、怎樣理解司馬遷“發憤著書”說的意義, , 浪漫主義傾向 , 3、王充的文學觀主要有哪些內容, , 2、對賦的高度評價 , 4、王逸的《楚辭章句序》是怎樣評價屈原作品的, , 賦有反映現實、表現現實、維護禮教的作用; 《毛詩序》翻譯(節選)

 , 因此,詩經有“六義”之說:第一稱作“風”,, 賦有古詩之義,具有諷喻之功能,且能“多識博物”; 第二稱作“賦”,第三稱作“比”,第四稱作“興”,, 3、強調詩歌(樂府)反映現實,批評現實的功能; 第五稱作“雅”,第六稱作“頌”。上層統治者用“風”

 來教化下層百姓,下層百姓用“風”來諷刺上層統治, 4、“實錄” 的創作要求: 者,注重文詞,委婉諷諫,說話的人沒有罪過,聽話 的人足以引之為戒,這就是“風”。至于王道衰敗,, “其文質,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禮義廢馳,政教缺失,諸侯各國政令相異,地方家族(《漢書?司馬遷傳贊》)

 風俗不一,“變風”“變雅”就產生了。朝廷的史官, 4 王充《論衡》中反映的文學觀 明了政教得失的跡象,傷怨人倫關系的廢棄,哀嘆刑, 1、提倡真實,反對虛妄 法政令的苛刻,(作詩)吟詠這些情性,以之諷刺上 層統治者,他們是明曉時事變異而懷念舊時風俗啊。

 ,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衡》 篇以十數,亦一言也,曰:“嫉虛妄”。

 —, 因此,“變風”發自于于人的情感,但不能超越禮義—《論衡?佚文》 的范圍;(“變風”)發自于人的情感,是緣于人的 本性;不能超越禮義的范圍,是要顧念到先王的恩澤。, 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為表。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所以,一國之政事,寄寓在詩人的心中,(由此而作帛。外內表里,自相副稱。精誠由中,故其文語感動的詩)便稱作“風”。(用詩)表現天下之事,展示人深。——《論衡?超奇》 四方風俗,稱作“雅”。“雅”的意思就是“正”,, 2、強調文學的教化作用 表現王政之所以廢興的道理。王政有小大之分,因此, (詩經中)有“小雅”與“大雅”這兩類詩。所謂“頌”,, “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

 8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

 是贊美君主盛大德行的表現,把他們的成功祭告神明的一個標志。

 (的詩)。這些稱為“四始”,是詩經的極致。

 , 《典論?論文》的中心論題,主要在討論作家才性與 文體特征之間的關系,圍繞此中心論題,提出了一系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批評 列重要的文學觀點。

 ,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是中國文學理論的發展和成熟時, 1、作家才性與文體特征的關系 期。

 , “文非一體,鮮能備善, ” , 儒學的逐漸衰落,玄學的應運而興,這一時代的文化 風習,使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理論產生了相當大的變, “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化。與受玄學影響,文學批評理論與文學創作同步,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擺脫了兩漢儒家經學的附庸地位,從注重文學的政教能備其體。

 ” 功利性,開始注重探究文學的內部特征與規律,豐富, 2、對文學體裁的分類研究 與發展了中國的文學批評理論,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 的一個重要時期。

 , “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 實,詩賦欲麗。” , 1、文學創作主題的變化

 , “本”指文章的本質,即用語言文字來表現一定的思, 從表現社會政治主題到刻畫個人內心世界。

 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體表現形態,即文章在內 容和形式方面的特點。

 , 漢代由于受經學的影響,文學成為宣傳儒家禮教的工 具,文學創作的主題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諷諫為中, 這是最早提出的比較細致的文體論,也是最早的文體心。到漢末魏初,逐漸轉變為以寫個人悲歡遭際為主不同而風格亦異的文體風格論。特別是“詩賦欲麗”,了,著重抒發個人喜怒哀樂之情,描寫個人的曲折經說明文學藝術的美學特征受到應有的肯定與重視,對歷,

 以及對動亂現實的深沉感慨。

 抒情文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 2、文學思想的變化 , 3、提出“文氣說”

 , 文學思想上從“言志”到“緣情”的變化 , “文以氣為主,氣之輕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 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 魏晉南北朝的“緣情”說,目的在于突破了儒家“禮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義”的束縛,主張在作品中自由地抒發自己的感情, , 這就是文論史上著名的“文氣”說。

 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懷抱的束縛,而自由地表現自己的 愿望與情志。

 , 1、這里的“氣”,指的是作家在稟性、氣度、感情等 方面的特點所構成的一種特殊精神狀態在文章中的體, 3、對創作個性的強調 現,是由作家的不同個性所形成的 。“文以氣為主”, 與上述文學創作主題與文學思想變化相適應,這一時就是強調作品應當體現作家特殊的精神個性。

 期在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批評中,特別重視要體現作, 2、作家獨特的精神個性,只能為作家個人所獨有,“雖家特殊的創作個性。從文學創作看,曹操的詩歌古直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這就說明了文章風格多樣悲涼,曹丕的詩歌纏綿悱惻,曹植的詩歌慷概多氣等性的原因。

 等。

 , 3、“氣之輕濁有體” ,開后世以“陽剛”、“陰柔”, 4、重視對文學創作本身特點和規律的研究 論文學風格特點的先河。

 , 關于文學的根本性質問題,關于文學的審美特征問題,, 4、高度肯定文學自身的價值 文學創作的內在規律問題,作品的藝術風格問題,文 學的體裁種類問題等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學理,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論概念、范疇和命題,諸如“文氣”說、“緣情、綺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靡”說、“神思”、“意

 象”、“體性”、“風骨”、, 認為文章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這種價值觀“通變”“定勢”、“隱秀”、“物色”、“知音”、是對傳統的“三不朽”思想的重大突破(在“三不朽”“直尋”、“滋味”、“聲律”等等。

 中,“立言”居于末位),是文學自覺的一種表現,第一節 曹丕的《典論?論文》 對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批評發展有重大意義和影響。

 , 曹丕(187—226)是漢魏時期著名的詩人,同時也是, 5、批評了一些不正確的文學批評態度 一位重要的文學理論批評家。他撰寫的文論著作流傳 于世的有兩篇,一篇是《與吳質書》,另一篇就是《典, 1、“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見,而文非論?論文》。《典論》是曹丕精心撰寫的一部學術著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 作,一共 20 篇,《論文》是其中之一。后來《典論》 , 2、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 一書失傳,《論文》因《昭明文選》而得以保存下來。

 這是一篇重要的文論著作,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 3、暗于自見,謂己為賢; 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中國古代文論開始步入自覺期 9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

 , 翻 譯: , “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 柔條於芳春。” , 文章是關乎治國的大業,是不朽的盛事。人的壽 命在一定的時候消亡,榮華歡樂也只存留于一身。這, 2、藝術構思活動

 二者必定在一定的期限內終止,比不上文章流傳的無, A、精神專注,展開想象 窮無盡。因此古時候的作者,投身于文章創作,在篇 籍中展現自己的思想,不憑借良史的文詞,不依托權, “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游貴的勢力,從而使自己的聲名自然流傳于后世。

 萬仞” 、“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 , 所以文王幽拘而推演《周易》,周公顯赫而制定《周, B、藝術形象開始形成 禮》,(他們)不因為窮困而不寫作,不因為康樂而, “其致也,情曈昽而彌鮮,物昭晣而互進。” 改變著述之意。那古人輕視一尺之璧玉,寶貴一寸之 光陰,擔憂的是時間的流逝啊。而常人大多不努力,, C、用精妙的語言將藝術形象表現出來 貧賤則害怕饑寒,富貴則流于安樂,于是只經營目前 的事務,卻丟遺了千年的功業。日月在天上運轉,身, “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浮天淵以安流,濯體容貌在地下衰敗,忽然之間,便與萬物消亡,這真下泉而潛浸。於是沈辭怫悅,若游魚銜鉤,而出重淵是志士最大的悲痛啊。

 之深;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云之峻。收百 陸機《文賦》 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於 未振。” , 陸機的《文賦》是用駢賦形式寫成的、繼《典論?論 文》之后的又一篇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的名作。它, 3、對靈感的描述

 著重探討了文學的內部規律,第一次全面系統地研究, “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了文學創作的基本理論,為后來文藝理論的發展開辟藏若景滅,行猶響起。” 了一條道路,直接影響到劉勰的《文心雕龍》,在中 國文學批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靈感來臨之時:“方天機之駿利,夫何紛而不理。思 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紛威蕤以馺遝,唯毫素, 《文賦》的中心論題: 之所擬。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 討論藝術構思為主的創作過程,來解決“意不稱物,, 靈感消失之后: 文不逮意”的問題。

 , “及其六情底滯,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攬營魂以探賾,頓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

 軋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軋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因論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謂曲盡其妙。”

 , 對靈感的認識:

 , 具體問題為: , “雖茲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勠。故時撫空懷而自惋, 吾未識夫開塞之所由。” , 一、藝術創作的構思,特別是關于文學創作的想象問 題;

 , 二、討論文體特征及其風格多樣化 , 二、各類文體的特征及其藝術風格;

 , 對十種文體的討論: , 三、創作過程的具體表現技巧;

 ,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 四、文學作品藝術美的標準; 綿而悽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游以 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譎誑。

 , 一、關于文學創作的構思問題: , 風格多樣化的原因:

 , 1、構思前的準備: , 1、客觀世界的豐富多彩:

 , A、虛靜的精神境界 , “體有萬殊,物無一量。紛紜揮霍,形難為狀。”“其, “佇中區以玄覽 ”、“心懔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云 ;” 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 , B、知識學問的積累、修養 , 2、緣于作家的創作才性:

 , “頤情志於典墳 ”、“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 “故夫夸目者尚奢,愜心者貴當。言窮者無隘,論達游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 者唯曠。”

 , C、外物的觸動

 , 三、探討寫作的表現技巧

 10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

 勰傳》 , A、通過警句,突出主題

 , 章學誠:“《文心》體大而思精”、“籠罩群言” ,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適。極無兩致,盡不可益。——《文史通義?詩話篇》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雖眾辭之有條,必待 茲而效績。” , 魯迅:“東則有劉彥和之《文心》,西則有亞里斯多 德之《詩學》,解析神質,苞舉洪纖,開源發流,為, B、注意镕裁而使詞意雙美

 世楷式。” ——《詩論題記》 , “或仰逼于先條,或俯侵于后章;或辭害而理比,或 言順而意妨。離之則雙美,合之則兩傷。考殿最于錙 銖,定去留于毫芒;茍銓衡之所裁,固應繩其必當。” , (日本)興膳宏:“《文心雕龍》規模宏大,體制詳 備,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了不起的杰作。在西歐早期, C、避免雷同,力求獨創 的古典文藝理論中,如亞里斯多德的文藝理論,就沒 有《龍》著那樣的系統性。” ——《文心雕龍在日本》 , “謝朝華于已披,啟夕秀于未振。”

 , “雖杼軸于予懷,怵他人之我先。茍傷廉而愆義,亦, 《文心雕龍》的構成 雖愛而必捐。”

 , 《文心雕龍》全書共 50 篇論文組成: , D、避免平庸

 , — 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經》、《正緯》、, “塊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緯。” 《辨騷》,是全書的總論,表明了作者的基本文學思 想和指導寫作的總原則; , 須要避免的五種弊病:

 , — 從第六篇《明詩》到第 25 篇《書記》,是 20 篇文體, 1、篇幅短小,不足成文 論,對各體文章的源流、發展狀況、性質、代表作家, “或托言于短韻,對窮跡而孤興,俯寂寞而無友,仰作品和寫作要點作了詳盡的論述。

 寥廓而莫承;

 譬偏絃之獨張,含清唱而靡應。” , — 從第 26 篇《神思》,到《總術》十九篇為寫作法統 論,研討構思、篇章結構和用詞造句等問題; , 2、美丑混合,風格不調

 , — 自《時序》到《程器》五篇為雜論,論述了文學與, “混妍蚩而成體,累良質而為瑕;” 時代及自然景物的關系、作家的才能與品德、文學批, 3、重詞輕情,流于空泛 評的態度與方法等問題;

 , — 最后第 50 篇《序志》,相當于全書的序言。介紹了, “言...

推薦訪問: 文學理論 中國 批評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doc】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