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信息荒漠變綠洲

| 瀏覽次數:

 信息荒漠變綠洲

 十年前,裝一部電話,是“老、少、邊、窮”地區人民共同的期盼。為了給親人打個電話,一位藏族老阿媽甚至要跋山涉水,步行幾十里。

 十年后,“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不再是夢想——全國 100%的行政村通電話,94.6%的自然村通電話,100%的鄉鎮能上網,鄉親們即使身處僻野,也“天涯若比鄰。” 在歷史的長河里,2002 年至 2012 年不過彈指一揮間。但在中國農村通信發展的征程中,卻是滄桑巨變、令人難忘的十年。

 十年間,中國通信人踏遍千山萬水,架設基站、鋪設光纜,把通信送進了村村寨寨。今天的農民兄弟,有了電話、用上了手機、接通了網絡,他們和城里人一起大踏步跨進了嶄新的信息時代。

 十年村通“長征路” “沒有電話之前,鄉里只有一個郵政所。農戶常因溝通不暢遭受損失,辛苦耕作了一年也落不著個好收成。”說起這幾年村里的變化,四川阿壩州小金縣兩河鄉黨委書記楊發君最有感觸的就是通了電話。

 回首十年前,崇山峻嶺的阻礙,讓這個因紅軍長征和“兩河口會議”而聞名的地方只能在歷史課本里驚鴻一瞥。高原地廣人稀,村寨相隔遙遠,溝通不暢、信息缺乏成為阻礙兩河發展的桎梏。

 “電話搭起了通向外界的橋梁。” 而今,山還是那座山,天已不是那片天。一座座通信基站聳立山頭,將兩河秀美的自然風光和著名的長征遺址送出去,將世界的興趣和熱情帶進來。曾經封閉、貧窮、落后的農村,已搭上信息化的列車,駛進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致富奔小康的大道。

 兩河,正是中國農村通信十年巨變的一個縮影。

 時鐘指向新的世紀,都市人群已須臾離不開現代化通信工具。但在廣袤的農村,由于復雜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原因,數以千萬計的群眾仍生活在“通信基本靠吼”的時代。一直到 2003 年年底,全國還有大約 8 萬個行政村未通電話。

 “不能讓農民兄弟再等了!”面對貧困地區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殷殷期盼,當時的信息產業部一方面加緊推動普遍服務基金政策的出臺,另一方面舉全行業之力向農村通信發起沖刺。2004年,信息產業部下發了開展“村通工程”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六大運營企業以分片包干的形式完成村通工程試點任務,以完成“十五”規劃中農村通信發展目標。即到 2005 年年底,在全國至少有 95%的行政村開通電話。也就是說,通信企業要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完成 4 萬多個行政村通電話的任務!

 村通工程大幕拉開,前赴后繼的建設者向著阻斷了世代農民夢想的高山大川挺進。從白山黑水到喜馬拉雅,從長江源頭到深山密林,村通工程建設者用“萬水千山只等閑”的豪情和頑強的意志,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打贏了一場又一場攻堅戰,超額完成任務,“十五”末期實現了全國 97%的行政村通電話。

 還剩最后的 3%。2006 年,原信息產業部提出,在 16 個尚沒有實現所有行政村通電話的地區,向最后 2.1 萬個行政村的村通工程發起進攻。盡管數量不多,但大都位于更偏僻、地理環境更惡劣的高山大漠,很多村子甚至不通電、沒有路可走。要在這些完全不具備條件的地方建起通信基站和電話線路,任務何其艱巨? 最大的挑戰莫過于與大自然的抗爭。在西藏阿里地區,大雪一封山至少就是半年。每選一個基站站址都要在相鄰的幾個山坡之間上下來回測試,反復比較;每到一個點都要連續翻越好幾個山坡,徒步行走幾十里。在四川高原山區,氣候惡劣,晝夜溫差和道路落差極大,要在蜿蜒的道路上沿著懸崖攀爬而上建成基站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再大的困難,也難不倒敢闖敢拼的通信人。在啃最后這塊“硬骨頭”時,村通建設者雨里來雪

 里去、上高山下深谷,變不可能為可能,在一個個讓人望而卻步的地方灑下汗水印下足跡,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在條件欠缺的地方,他們集思廣益,創新技術手段,采用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各種方式有效解決網絡覆蓋的難題,千方百計改變當地閉塞和落后的局面,誓讓天塹變通途。

 2010 年年底, 平均海拔 4800 米、氣候惡劣、生存條件艱苦的西藏尼瑪縣央卓曲帕村終于通上了電話。自此,西藏提前五年完成村村通電話任務,全國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通電話的目標。

 然而,農村通信發展的腳步并沒有就此停止。在行政村通攻堅之時,自然村通工程如期啟動。行政村通完美收官之際,全國亦新增 9 萬個 20 戶以上自然村通電話,19 個省份實現所有自然村通電話。“十二五”一開局,工信部苗圩部長就批示, “十二五”期間,工信部仍將延續“建設自然村通信設施、開通行政村寬帶、推廣農村信息服務”戰略,加快建設城鎮光纖寬帶和鄉村光纖寬帶,為新農村構建信息社會搭橋鋪路。隨著“十二五”規劃的深入實施,農村信息高速公路正在不斷延伸…… 田野遍開“信息花” 20 歲出頭的余珊是湖北宜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龍舟坪村的村官。別看年紀不大,參加工作才一年,她在村里的工作可是風生水起。“這都要歸功于現代化的信息手段。” 龍舟坪是個城郊村,以二三產業為主,基本上沒有農業。拓寬就業渠道,幫助村民就業是村干部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以往,要統計村民信息或推薦就業,都得找人挨家挨戶地跑,逐一登記、統計后才能往鎮上報。

 “現在,在家里上網,用‘網上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信息平臺’群發短信就行,5 分鐘就完成操作。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十分方便。” 余珊所用的“網上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信息平臺”只是為數眾多的農村信息化應用之一。用手機、玩網絡,農民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兒如今已成為農村生活新時尚。

 還是在村通工程進行中,通信業就敏銳地感覺到,農村信息化發展的瓶頸正由“通電話”向“能上網”轉變。為此,“十一五”期間,通信業再次自我加壓,順勢將互聯網鋪到山村,農村自此跨越式地實現了寬帶上網,互聯網悄然走進萬山千鄉。5 年里,我國新增 2650 個鄉鎮能上網、3690 個鄉鎮通寬帶,實現了全國 100%鄉鎮能上網的目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電話、鋪寬帶只是農村信息化的起步,通信業的目標不是僅為農民提供簡單的語音通話和基礎網絡服務,而是要提供更先進的技術、更有效的信息服務。2009 年,工信部提出農村通信發展的三步走戰略——建設設施、搭建平臺、信息服務,在廣大農村地區吹響了信息服務的號角,轟轟烈烈地展開了“信息下鄉”活動。全國在 15 個省份 12835 個鄉鎮開展信息服務,建成鄉鎮信息服務站 2 萬多個、行政村信息服務點 19 萬個、鄉鎮網上信息庫 1.4 萬個、村信息欄目 14 萬個,基本形成縣、鄉、村三級信息服務體系。

 自此,農村各類信息資源日益豐富,農村信息服務場所也不斷增加。在搭建基礎性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的同時,電信運營企業一邊為廣大農民提供功能強大、種類豐富、靈活便捷的各類涉農信息服務業務,一邊為其他信息服務商和涉農單位開展農村信息服務提供業務平臺支撐。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不僅要讓農民“用得上”網絡,更要讓農民“用得起”、“用得好”!

 “農信通”、“信息田園”、“金農通”等全國性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應運而生。近 2 萬個涉農互聯網站、數萬個鄉鎮信息服務站和行政村信息服務點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目前,全國三分之一的鄉鎮初步形成縣、鄉、村三級信息服務體系,基本實現“網絡到鎮、信息進村、應用入戶、服務到人”。農村信息化指數達到 0.35,比 2005 年的 0.19 增長近一倍。

 就這樣,惠農信息從云端飛進尋常農戶家,正在田間地頭遍地開花。通過網絡和信息化應用,許多農作物找到銷路;許多農民找到合適的工作和創業機會。在遼寧,200 余項“農信通”系列產品讓農民足不出戶,就能通過手機掌握農產品信息、市場行情、供求信息、農業科技、天氣預報等信息;在江西,“信息田園”為全省 400 萬農村用戶提供各類農技知識 50 萬條,

 每年幫助農村企業在網上銷售產品上億元;在山東,“村務通”、“農資通”等信息平臺讓千萬農民嘗到了信息化的甜頭,正見證著山東農業從刨肩扛的“靠天農業”向“信息農業”邁進的轉變。

 從通電話到信息化,通信的大飛躍,幫助農民跨越了數字鴻溝。農村不再是貧窮的象征。隨著手機的普及,手機上網也成為鄉村一大潮流。許多農民甚至一步到位用上了 3G 手機。開網店、發微博不再是城里人的專利,互聯網上,到處活躍著現代新型農民的身影。遍布農村大地的一張張信息網,讓億萬農民夢想成真,走上了發家致富路、文明生活路。

推薦訪問: 荒漠 綠洲 信息

【信息荒漠變綠洲】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