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赴三省四地學習考察報告 常德市委政研室
7 月 9 日至 14 日,根據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指示,市委辦、市政府辦、市發改委、市商務局等單位一行 8 人,圍繞“開放強市產業立市”這個主題,赴江蘇常州、徐州,安徽合肥,湖北襄陽等地學習考察,通過進園區、進工廠,看項目、看現場,聽情況、聽介紹,深入了解四地在對外開放、產業發展方面的重大成就、主要做法與先進經驗,受益匪淺、深受啟發。外地的做法、成效和經驗,對常德推進開放強市產業立市戰略,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一、開放高地、發展寶地,是我們此行感受的深刻印象
這次蘇皖鄂之行,四個地市對外開放的廣度、產業發展的高度、城鄉建設的亮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概括起來主要是六個字:高、大、強、好、優、美。
1、四地之“高”——發展定位起點高。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常州、徐州、合肥、襄陽四地堅持國際視野、現代理念、長遠眼光,在發展定位上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常州市緊緊抓住長江經濟帶、“中國制造 2025”蘇南城市群試點示范等重大機遇,全力打造一城(建設全國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一中心(長三角特色鮮明的產業技術創新中心)、一區(建設國內領先的產城融合示范區)。徐州市圍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定位,大力推進“一中心”(區域性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一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一高地”(現代服務業高地)建設。合肥市立足豐富的科教資源,圍繞“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發展定位,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產業創新中心。襄陽市按照“提升首位度、打造增長極、爭當排頭兵”的要求,著力建設產業襄陽、都市襄陽、文化襄陽、綠色襄陽,鞏固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地位。
2
2、四地之“大”——項目建設力度大。四地在項目引進、項目推進、項目建設上,定期以市委市政府的名義進行實打實的調度、通報和考核,力度之大、氣魄之大、成效之大,令人佩服和贊嘆。常州市自 2014 年以來引進總投資過100 億元或 10 億美元項目 11 個,總投資過 50 億元或 5 億美元項目 22 個。徐州市把招商引資擺到發展生命線的高度,堅持主要領導掛帥,明確提出“三個第一”,即招商引資是全面轉型的第一路徑、工作考核的第一權重、錘煉干部的第一陣地。合肥市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要事擺在突出位置,推動格力、美的、海爾、長安汽車、京東方等一大批知名企業落戶,該市“十二五”規上工業產值增量的70%、固定資產投資的 60%、地方稅收增量的 50%,均來自招商引資企業。襄陽市在全市上下大力開展項目拉練活動,每個季度開展一次,對各縣(市、區)和開發區重點項目開展巡回拉練、觀摩評比,每次拉練“看新不看舊、看大不看小、看高不看低”,促進各地比學趕超抓招商、抓項目。2016 年,襄陽市招商引資工業項目投資占比超過 70%,引進投資過 10 億元的產業項目 54 個,有 18個 10 億元以上工業項目竣工投產。
3、四地之“強”——產業發展實力強。從總量來看,2016 年常州、徐州、合肥、襄陽四地 GDP 分別達到 5773 億元、5808 億元、6274 億元、3695 億元,規模工業總產值分別達到 1.23 萬億、1.4 萬億、過萬億、7054 億元。從規模來看,四地支柱產業集聚和特色產業優勢明顯,常州持續推進汽車及零部件、軌道交通、太陽能光伏、以石墨烯為代表的碳材料等“十大產業鏈”建設,2016年“十大產業鏈”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 36.5%,過百億工業企業達到 14家;徐州全力構建以 6 個優勢產業為主體、6 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的“6+6”現代工業產業新體系,2016 年過千億產業達到 8 個;襄陽擁有汽車及零部件、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 3 個千億產業。從質量來看,常州市大力實施“三位一體”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戰略和創新發展現代服務業三年行動計劃,產業結構實現“三
3 二一”的標志性轉變;合肥市堅持創新轉型升級的發展導向,以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智能語音和新能源汽車 4 個產業基地為依托,力爭到 2020 年打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產業等 4 個產值超千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品牌來看,常州是傳統的工業明星城市,與蘇州、無錫一起創造了聞名全國的“蘇南模式”。徐州享有“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美譽,擁有徐工集團、卡特彼勒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2016 年裝備制造業產值突破 3000 億元。合肥是中國三大家電產業基地之一,家電“四大件”產量穩居全國第一。襄陽全力打造“中國新能源汽車之都”,目前整車生產企業達到 4 家,未來將達到 100 萬輛的產能。
4、四地之“好”——基礎設施平臺好。規模經濟的擴張,高平臺的構筑,需要強有力的承載。從基礎設施來看,四地均擁有鐵路、公路、機場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人流物流十分便捷。常州市京滬高鐵、滬寧城際鐵路縱貫其中,與上海、南京等長三角中心城市實現半小時通達;徐州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隴海、京滬兩大鐵路干線在這里交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合肥在高鐵時代實現崛起,“米”字形高鐵已具雛形;襄陽自古是交通要地,呼南高鐵、鄭渝高鐵、福銀高鐵在這里交匯。從產業園區來看,四地均擁有 2 個國家級產業園區(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經濟實力大多邁過千億級門檻,省級園區實現縣域全覆蓋。從開放平臺來看,四地均大力發展航空、水運、陸路口岸,開通國際貨運班列,并依托“互聯網+”,大力建設電子口岸、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中心等平臺,襄陽還被納入湖北自貿區襄陽片區范圍。
................................................................................................................. 5、四地之“優”——經濟發展環境優。四地都高度重視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努力打造公平公正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常州、徐州大力推行“3550”改革,即全面推行開辦企業 3 個工作日內完成、不動產登記 5 個工作日內完成、工業建設項目施工許可 50 個工作日內完成的改革目標。同時,建立“不見面審
4 批(服務)”體系,具體路徑是“網上辦、集中批、聯合審、區域評、代辦制、不見面”,主要流程是“外網受理、內網辦理、全程公開、快遞送達、網端推送、無償代辦”,力爭實現 80%的審批服務事項“網上辦”。合肥市在全國率先出臺了“1+3+5”政策,“1”是扶持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3”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管理辦法;“5”是工業政策、農業政策、服務業政策、自主創新政策、文化政策。這個政策體系的最大特點是“四個轉變”:由事后為主向事中事前介入為主轉變,由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轉變,由無償使用為主向有償使用為主轉變,由直補企業為向創造外部環境轉變。
6、四地之“美”——產城共生共融美。行走在蘇皖鄂的四地市,所到之處的工業園區給我們的印象,早已不是幾棟孤零零的廠房矗立在那里,到了晚上空空蕩蕩、冷冷清清,而是園區與城區融為一體,城在園中,園在城中,成為生產方便、生活豐富、生態優美“三生協調”的現代化新城區。比如常州市高新區是1992 年 11 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2002 年 4 月在高新區基礎上設立了常州市新北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目前常州市委市政府等一批黨政機關搬遷于此,高鐵站、飛機場坐落區內,萬達廣場等商業綜合體構筑形成新的城市商圈,5A 級景區環球恐龍城成為四面八方游客的好出處,園區成為常州中心城區經濟活躍、產業發達、商業繁榮、環境優美的城市新區、產業新城。
二、解放思想、重在實干,是我們應該借鑒的成功經驗
四地的成功實踐可圈可點,成功經驗彌足珍貴。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1、成功源于思想的解放。分析常德與四地的差距,表面上看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實質上是思想觀念上的差距。四地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們思想的解放、眼光的長遠、思路的開闊,抓開放、促發展的思維超前、措施超常。常州市依托
5 地處長三角的優勢,奪開放之先機,以開放促發展,接軌上海、主攻歐美、強化日韓,通過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推動本動民營經濟上臺階、上水平。徐州市為拓展對外對內雙向開放新空間,對接上海自貿區改革創新,集中力量、集聚要素、集成政策,全力推進十大開放平臺建設。襄陽市雖地處內陸,但不以內陸者自居,不安于現狀,不封閉僵化,站在全省全國的大格局視野下謀發展,爭取到了當前對外開放的最高平臺——自貿區,一下子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使襄陽成功挺進內陸開放的前沿行列。
2、成功源于長期的堅持。長期以來,四地在發展的戰略取向上堅持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產業發展,各級領導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把主要精力用于抓開放、抓招商、抓項目、抓發展,人力物力財力重點向產業發展傾斜。常州市在土地資源日益趨緊的情況下,2014—2016 年連續三年不向房地產開發項目供地,把有限的土地資源用于保障重大產業項目、基礎建設項目需求。2006 年合肥市出臺了促進新型工業化政策,這是該市產業發展政策誕生的元年,之后 10多年,該市根據發展變化情況,一直不間斷地對產業發展政策推陳出新,加以完善,最終構建形成了一個完整的“1+3+5”產業政策體系。徐州市更是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的指導思想,聚焦建設“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加速構建“6+6”先進制造業、“333”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5、以更加優良的環境保發展。環境就是生產力。好的環境,能夠產生“磁場”效應、“洼地”效應;沒有好的環境,再多的優勢也會喪失,再好的機遇也會錯過。一是打造親商重商的人文環境。把環境營造從“物”的層面提高到“人”的層面,在提升城市形象、提高文明素養上多做功課,在全社會形成親商重商的濃厚氛圍,創造引得來、留得住、有奔頭的投資環境。二是打造高效廉潔的政務環境。以建設服務型政府為抓手,認真落實“放管服”的各項工作,不斷探索“互
6 聯網+政務服務”,大力推廣在線服務、網上審批,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企業活力的“加法”。三是打造規范文明的執法環境。堅持依法行政,嚴格執法程序,強力整治經濟發展環境“頑疾”,為企業和市場主體多一點“放水養魚”,少一點“殺雞取卵”,確保市場公平競爭,讓市場活力充分涌流。來源:常德市委政研室
推薦訪問: 考察報告 三省 學習上一篇:考察接待指南
下一篇:回良玉副總理考察安徽紀實(圖)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