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湖北省主體功能規劃

| 瀏覽次數:

 湖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

 目錄

 序言(6) 第一章 規劃背景(7)

  第一節 自然狀況(7)

  第二節 綜合評價(8)

  第三節 主要問題(10)

  第四節 面臨挑戰(12) 第二章 指導思想(13)

  第一節 開發理念(13)

  第二節 主體功能區劃分(15)

  第三節 開發原則(18)

  第四節 重大關系(22) 第三章 主要目標與戰略任務(24)

  第一節 主要目標(24)

  第二節 戰略任務(26)

  第三節 未來展望(28) 第四章 湖北省主體功能區劃(31)

  第一節 區劃方案(31)

  第二節 重要指標統計分析(33) 第五章 重點開發區域(35)

  第一節 功能定位與發展方向(35)

  第二節 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域(37)

  第三節 省級層面重點開發區域(46) 第六章 限制開發區域(53)

  第一節 國家層面農產品主產區(53)

  第二節 國家層面重點生態功能區(57)

  第三節 省級層面重點生態功能區(68) 第七章 禁止開發區域(72)

  第一節 功能定位(72)

  第二節 管制原則(73)

  第三節 近期任務(77) 第八章 能源與資源(79)

  第一節 主要原則(79)

  第二節 能源開發布局(81)

 第三節 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布局(82)

  第四節 水資源開發利用(83) 第九章 保障措施(85)

  第一節 區域政策(85)

  第二節 績效考核評價(95) 第十章 規劃實施(98)

  第一節 職責分工(98)

  第二節 實施機制(101) 附件 1:湖北省禁止開發區名錄(104) 附件 2:其她重點開發的城鎮(111) 附件 3:附圖(113) 序言

  湖北省地處中國中部與長江中游,山地平原兼有,氣候溫暖濕潤,土地類型多樣,國土空間自然稟賦優勢突出。隨著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與湖北省全面實施“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湖北省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從現在起至 2020 年,將就是湖北省國土開發空間結構快速變化的新階段。將國家戰略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有機結合,打造高效、協調與可持續的省域國土開發空間結構,就是縮小省內不同區域之間人均收入、公共服務與生活水平的差距,實現全省經濟布局、人口分布與資源環境三位一體空間均衡的必要前提與有力保障。

 《湖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就是科學開發國土空間的行動綱領與遠景藍圖,就是國土空間開發的基礎性、戰略性與約束性的規劃,就是其她空間性規劃在國土空間開發與布局方面的基本依據。《規劃》根據《國務院關于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意見》(國發〔2007〕21 號)、《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湖北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規劃范圍涵蓋全省所有的國土空間,提出的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主要目標到 2020 年,其她規劃內容就是更長遠的,實施中將根據形勢變化與評估結果適時調整修訂。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 自然狀況 湖北省位于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東鄰安徽,南接江西、湖南,西連重慶、四川,北靠陜西、河南。地跨東經 108°21′~116°07′,北緯 29°01′~33°61′。全省國土總面積 18 59 萬平方公里。(圖 1 湖北省行政區劃圖) ——地形。湖北省地勢西高東低,西-北-東三面環山、中間低平而向南敞開,

 擁有山地、丘陵、崗地與平原等多種地貌形態。其中海拔在 500 米以上的山地占56%,海拔 200~500 米之間的丘陵占 15%,100~200 米之間的崗地占 9%,低于 200米的平原與水域占 20%。山地、丘陵合計占全省總面積的 71%,平原、崗地占 29%。(圖 2 湖北省地形圖) ——資源。湖北省自然稟賦條件良好,素稱“魚米之鄉”,就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生產基地與最大的淡水產品生產基地,2010 年全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7997、57 千公頃,養殖水面 788、57 千公頃,已具備糧食 2500 萬噸、棉花 1000萬擔、油料 6000 萬擔、蔬菜 3000 萬噸、肉類 300 萬噸、淡水產品 300 萬噸的生產能力。礦產資源豐富,全省已發現礦產 149 種,占全國已發現礦種的 87、13%,其中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 87 種,占全國已查明資源儲量礦產的 59%,已發現但尚未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 57 種。

 ——植被。湖北省自然地理條件優越,具有適宜生物多樣性的環境,森林植被呈現普遍性與多樣化的特點。全省已發現的木本植物有 105 科、370 屬、1300種,其中喬木 425 種、灌木 760 種、木質藤本 115 種。

 ——氣候。湖北省位于亞熱帶北緣,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降水量的年際與區際差異較大,江、河、湖、庫眾多,長江、漢江等過境客水量大,就是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地帶,也就是我國多災、重災地區之一。其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干旱、低溫冰凍、病蟲害、滑坡、泥石流、崩塌(包括塌陷)與地震等,而發生次數最多,造成損失最大的就是洪澇與干旱等災害。

 第二節 綜合評價 對全省國土空間土地資源、水資源、環境容量、生態系統脆弱性、生態系統重要性、自然災害危險性、人口集聚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與交通優勢度等進行綜合評價,現階段湖北省國土空間表現出以下特點: ——適宜開發面積相對較多。湖北省國土面積 18、59 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 17、66 萬平方公里。全省適宜建設用地面積 8、82 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陸地國土面積的 49、92%。2010 年全省建設用地面積 1、54 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 8、28%。全省基本農田面積約 3、96 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 21、3%,就是國家重要的糧食主產區。除基本農田外,湖北省可用于新增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有 3、68 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陸地國土面積的 20、80%,人均約 0、96 畝。相對于全國人均可利用土地水平(0、34 畝),湖北省可利用土地資源豐富,土地資源對未來人口聚集、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的承載能力較強。

 ——環境質量相對較好。全省地表水與大氣環境質量總體狀況相對較好,生態環境承載力較強。湖北省河流眾多,密如蛛網,河長 100 千米以上的河流有 38條(不含長江、漢江),河長 10 千米以上的河流有 1700 多條。全省湖泊水庫廣布,面積超過 1 平方公里的湖泊 257 個,湖庫面積較大、水質相對較好。化學需氧量

 環境容量無超載的縣(市、區)有 81 個,占全省縣(市、區)總量的 78、6%。大氣質量較好,大氣環境容量無超載的縣(市、區)有 100 個,占全省縣(市、區)總量的97%。

 ——生態系統支撐能力較強。森林、濕地與湖泊構成了湖北省主要的生態系統類型,其總體狀況較為穩定,對全省生態安全與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與此同時,全省生態脆弱性相對緩解,水土流失面積有所下降,山區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之后,湖北長江流域防洪壓力得到緩解,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發展的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高。

 ——國土開發格局相對集中均衡。全省人口集聚度較高、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縣(市、區)集中在武漢、襄陽、宜昌等市主城區及其周邊區域。隨著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與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的建設,武漢成為全省國土空間開發最為集中的區域與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與此同時,襄陽與宜昌緊緊抓住國家級開發區建設與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機遇加快發展,成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全省“一主兩副”的集中均衡式國土開發空間格局初步形成。

 第三節 主要問題 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湖北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國土空間開發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必須高度重視與著力解決的問題。

 ——建設用地空間結構不合理。2010 年,全省城鎮工礦用地面積 0、36 萬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 1、94%,人均用地 63 平方米,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 0、83萬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 4、46%,人均用地 145 平方米,相對于城鎮工礦用地,農村居住空間占地明顯偏多。

 ——資源環境問題漸趨突出。我省一些地區環境容量的限制已經顯現,鄂西北等區域已無化學需氧量剩余環境容量,長江中游北岸各支流、漢江下游各支流等氨氮環境容量均呈負值。全省平均酸雨頻率為 27、6%,在 27 個監測城市中共有 12 個城市檢出酸雨,全省出現酸雨城市的比例為 44、4%,12 個城市年均降水PH 值低于 5、6,宜昌、咸寧、枝江等 5 個城市甚至低于 5、0。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好,但部分水域污染嚴重。長江、漢江部分支流,如府河、內荊河、唐白河、竹皮河等已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三峽水庫支流、漢江下游出現“水華”現象,省控湖泊受氮、磷污染開始呈現富營養化趨勢,水質Ⅱ類的僅占 20%,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 54、7%,城市內湖水質均在Ⅳ類及以下,流經城區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面積的比例達到 30%左右,特別就是鄂西山區與大別山區水土流失嚴重。

 ——土地利用粗放,建設用地利用效率不高,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銳。1997—2008 年間,全省耕地面積共減少 28、54 萬公頃,平均每年減少 2、

 37 萬公頃,同期人口凈增加 285、7 萬人,平均每年凈增加 23、8 萬人,人均耕地面積從 1、27 畝下降到 1、15 畝。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用地需求與土地資源保護及開發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

 ——生產力布局與人口分布不盡合理。全省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武漢、襄陽、宜昌等市及其周邊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在集聚大量經濟的同時,還沒有吸納與承載與之相應的人口規模。2010 年,武漢市生產總值占全省的 34、9%,而常住人口僅占全省的 17、1%,人口分布與經濟布局的相對失衡,使得發達地區與山區等欠發達地區的生活水平與公共服務水平差距拉大,影響區域協調發展。

 第四節 面臨挑戰 今后一個時期,就是湖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就是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黃金時期。為此,必須深刻認識并全面把握省域國土空間開發的總體趨勢,妥善應對由此帶來的各種挑戰。

 ——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伴隨著空間發展需求的壓力。湖北省正處在城鎮化的加速發展時期,未來一段時期,農村人口將不斷進入城市就業與居住,由此帶來城市建設用地持續增加與農村居住用地大量閑置等問題。

 ——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伴隨著資源環境的壓力。湖北省已整體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隨著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必將增加資源消耗量與環境負荷量。

 ——基礎設施不斷擴展伴隨著建設用地的壓力。為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與人居環境,促進工業化與城鎮化健康發展,全省交通、能源與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必將新增大量的建設用地,甚至占用耕地與綠色生態空間。

 總之,今后一個時期,湖北省既要滿足人口增長、城鎮化發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所需要的國土空間,又要為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而保護耕地,還要為保障生態安全、應對環境污染與氣候變化,保持并擴大綠色生態空間,湖北省國土空間開發面臨諸多挑戰。

 第二章 指導思想 隨著國家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與湖北省深入實施“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湖北省將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從現在起至 2020 年,將就是湖北省國土開發空間結構快速變化的時期。全省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省域國土空間開發現狀,解決突出問題,化解潛在風險,明確優化國土開發空間結構的基本導向,積極推進全省主體功能區建設。

 第一節 開發理念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實施“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立足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與國土開

 發的實際,樹立新的開發理念,創新開發方式,規范開發秩序,調整開發內容,提高開發效率,打造高效、協調與可持續的省域國土開發空間結構。

 本規劃的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中的“開發”,特指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限制開發,特指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并不就是限制所有的開發活動。對農產品主產區,要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但仍要鼓勵農業開發;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要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但仍允許一定程度的能源與礦產資源開發。將一些區域確定為限制開發區域,并不就是限制發展,而就是更好地保護這類區域的農業生產力與生態產品生產力,實現科學發展。

 依據指導思想,全省必須樹立新的開發理念: ——明確功能、主次分明。湖北省大部分國土空間都具有多種開發適宜性,具備承擔多樣性功能的特征。從國家戰略與湖北省發展實際出發,依據區域空間發展基本規律,明確區域主體功能,或以提供工業品與服務產品為主體功能,或以提供農產品與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在優先發展主體功能的同時,適度發展其她輔助功能,構成主輔分明的區域分工體系。主體功能就是區域開發的導向,輔助功能就是區域開發的必要補充。

 ——承載許可、加快發展。在明確區域主體功能與科學測定資源環境承載力閾值的前提下,以資源環境承載力中的“短板”為基準,優化國土空間開發的內容與方式,加快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進程,實現區域人口、產業與空間的協調發展。

 ——集約利用、優化發展。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不高,集約與節約利用國土空間的基礎較好。未來國土空間開發應堅持可持續的理念,堅持集約利用建設空間。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同時,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要求優化空間結構,保障生活空間,擴大綠色生態空間,保證農業生產空間。

 ——保護生態、控制強度。湖北省具有多種地形地貌條件,各種地理要素的組合狀況具有顯著的區域差異。鄂西北秦巴山區、鄂西南武陵山區、鄂東北大別山區與鄂東南幕阜山區生態功能突出,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不適宜大規模工業化、城鎮化開發。重點開發區域則應保持必要的綠色空間,以滿足當地居民對生態產品的需求。因此,各類主體功能區應嚴格控制開發強度。

 ——發揮優勢、共同發展。重點開發區域應積極優化國土開發空間結構,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與城鎮化,高效集聚人口與產業。限制開發區域應發揮地域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提供高質量、高附加值的農產品與生態產品,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同時,各級財政也應加大對限制開發區域的轉移支付,在重點開發區域開展向限制開發區域橫向轉移支付試點,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二節 主體功能區劃分

 湖北省國土空間按開發方式,分為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與禁止開發區域三類;按開發內容,分為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與重點生態功能區;按層級,分為國家與省級兩個層面。

 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與禁止開發區域,就是基于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與未來發展潛力,以就是否適宜或如何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為基準劃分的。

 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與重點生態功能區,就是以提供主體產品的類型為基準劃分的。城市化地區就是以提供工業品與服務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地區,但也提供農產品與生態產品;農產品主產區就是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地區,但也提供生態產品、服務產品與工業品;重點生態功能區就是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地區,但也提供一定的農產品、服務產品與工業品。

 重點開發區域就是有一定經濟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強、發展潛力較大、集聚人口與經濟的條件較好,應重點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

 限制開發區域分為兩類,一類就是農產品主產區,即耕地面積較多,農業發展條件較好,盡管也適宜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但從保障農產品安全及永續發展的需要出發,須把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從而限制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地區;一類就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即生態系統脆弱、生態功能重要、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低,不具備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條件,須把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從而限制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地區。

 禁止開發區域就是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域,以及其她需要特殊保護,禁止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并點狀分布于重點開發與限制開發區域之中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層面禁止開發區域包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濕地公園與蓄滯洪區等。省級層面禁止開發區域包括省級及以下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域、重要水源地以及其她省級人民政府根據需要確定的禁止開發區域。

 各類主體功能區,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就是主體功能不同,開發方式不同,發展的首要任務不同,支持的重點不同,對城市化地區主要支持其集聚經濟與人口,對農產品主產區主要支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對重點生態功能區主要支持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

  第三節 開發原則 湖北省國土開發應堅持以人為本,著力優化省域空間結構,在保障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上,實現空間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活質量。要明確各類主體功能區的空間范圍與發展重點,重點開發區域應加快城鎮化與工業化、提高集聚人口、產業與經濟的能力,農產品主產區應重點提高綜合生產能力,重點生態功能區應加強生態保護、增強環境競爭力。全省國土開發的主要原則為: 一、優化結構 湖北省國土空間開發潛力較大,為實現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目標,需要加大開發力度。但從長遠瞧,必須轉向調整優化結構為主。要因地制宜適度組織開發,科學安排空間開發強度,有效緩解資源環境壓力,積極保障生態安全與農產品供給安全。

 ——嚴格控制開發強度。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要求調整空間結構。保證生活空間,保護與拓展林地空間、擴大綠色生態空間,保持農業生產空間,適度壓縮工礦建設空間。在重要生態功能區與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紅線。

 ——嚴格控制城市空間總面積的擴張。減少工礦建設空間,在城市建設空間中,主要擴大城市居住、公共設施與綠地等空間,嚴格控制并壓縮工業空間。

 ——堅持最嚴格的土地管理與耕地保護制度。穩定全省耕地總面積,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對基本農田按禁止開發要求進行管理。

 ——增加農村公共設施空間。按照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規模與速度,逐步適度減少農村生活空間,將閑置的農村居民點等復墾整理成農業生產空間或綠色生態空間。

 ——適度擴大交通設施空間。重點擴大城市群內的軌道交通空間,對擴大公路建設空間要嚴格把關。

 ——調整城市空間的區域分布。擴大重點開發區域的城市建設空間,適度擴大先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空間。嚴格控制限制開發區域城市建設空間與工礦建設空間,從嚴控制開發區總面積。

 二、保護自然 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根據湖北省國土空間的特點,以保護自然生態為前提、以水土資源承載能力與環境容量為基礎進行有度有序開發。

 ——把保護水面、濕地、林地與草地放到與保護耕地同等重要位置。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因地制宜合理安排開發時序。

 ——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必須建立在對所在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嚴格控制在水資源承載能力與環境容量允許的范圍內。編制區域規劃等應事先進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并把保持一定比例的綠色生態空間作為規劃的主要內容。

 ——嚴禁各類破壞生態環境的開發活動。能源與礦產資源開發,要盡可能不損害生態環境并應最大限度地修復原有生態環境。

 ——加強對河流原始生態的保護。實現從事后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明確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指標。在保護河流生態的基礎上有序開發水能資源,加強對地下水源的涵養保護,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及預防監督。

 ——交通、輸電等基礎設施建設要盡量避免對重要自然景觀與生態系統的分割,從嚴控制穿越禁止開發區域。

 ——農業開發要充分考慮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積極發揮農業的生態、景觀與間隔功能。嚴禁有損自然生態系統的開荒以及侵占水面、濕地、林地、草地等農業開發活動。

 ——在確保省域內耕地與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的前提下,繼續在適宜的地區實行退耕還林、退田還湖。

 ——生態遭到破壞的地區要盡快償還生態欠賬。生態修復行為要有利于構建生態廊道與生態網絡。

 三、集約開發 ——集約開發就是科學發展的客觀需要。要求保持良好的空間開發時效,切實提高空間利用效率,走空間集約發展道路,切實增強城鎮空間的人口與經濟聚

 集能力,實現較高水平的社會、經濟與生態綜合效益。

 ——嚴格控制開發強度,把握開發時序,使絕大部分國土空間成為保障生態安全與農產品供給安全的空間。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化地區,要把城市圈、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其她城市化地區要依托現有城市集中布局、據點式開發,建設好縣城與有發展潛力的小城鎮,嚴格控制鄉鎮建設用地擴張。

 ——各類開發活動都要充分利用現有建設空間,盡可能利用閑置地、空閑地與廢棄地。

 ——工業項目建設要按照發展循環經濟與有利于污染集中治理的原則集中布局。以工業開發為主的開發區要提高建筑密度與容積率,國家級、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要率先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各類開發區在空間未得到充分利用之前,不得擴大面積。

 ——交通建設要盡可能利用現有基礎擴能改造,必須新建的也要盡可能利用既有交通走廊。跨江(河、湖)的公路、鐵路應盡可能共用橋位。

 四、協調開發 要按照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以及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的要求進行開發,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

 ——按照人口與經濟相協調的要求進行開發。重點開發區域在集聚經濟的同時集聚相應規模的人口,限制開發與禁止開發區域人口有序轉移到重點開發區域。

 ——按照人口與土地相協調的要求進行開發。在擴大城市建設空間的同時,要增加相應規模的人口,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農產品主產區與重點生態功能區在減少人口規模的同時,相應減少人口占地的規模。

 ——按照人口與水資源相協調的要求進行開發。確定城市化地區與各城市集聚的人口與經濟規模以及產業結構,充分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

 ——按照統籌城鄉的要求進行開發。城市建設必須為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預留生活空間,有條件的地區要將城市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延伸到農村居民點。

 ——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規模、布局、密度等,要與各主體功能區的人口、經濟規模與產業結構相協調,宜密則密,宜疏則疏。加強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提高鐵路、公路、水運、空運等多種運輸方式之間的中轉與銜接能力。

 第四節 重大關系 推進全省形成主體功能區,應在認識上與工作中,處理好以下重大關系: ——主體功能與其她功能的關系。主體功能就是區域發展的主體內容與任務,但并不排斥區域的其她功能。重點開發區域作為城市化地區,主體功能就是提供工業品與服務產品,集聚人口與經濟,但也必須保護好基本農田等農業空間與生

 態空間。限制開發區域的主體功能就是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與生態系統穩定,但也允許適度開發能源與礦產資源,允許發展那些不影響主體功能定位、當地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產業,允許進行必要的城鎮建設。對禁止開發區域,要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

 ——主體功能區與農業發展的關系。農產品主產區的設立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耕地,落實強農惠農政策,促進農村發展,并通過非農產業的適度集中發展而避免耕地過度非農化。因此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農業開發。

 ——主體功能區與能源與礦產資源開發的關系。能源與礦產資源富集的地區通常生態系統較脆弱或生態功能較重要。將其確定為限制開發區域,并不就是限制能源與礦產資源的開發,而就是應按照主體功能區的定位實行“點上開發、面上保護”。

 ——主體功能區與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關系。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就是為了更好的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重點開發區域的設立,將引導生產要素集中,促進工業化城鎮化;而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設立,則就是為了更好地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改善公共服務與生活條件。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主體功能區就是政府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遵照自然與經濟規律,對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設計與總體謀劃,但也不能忽視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健全的法律法規與規劃體系與市場機制就是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兩大抓手,缺一不可。

 第三章 主要目標與戰略任務 第一節 主要目標 到 2020 年,湖北省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主要目標就是國土總體開發格局合理、空間利用效率較高、城鄉與區域協調發展、“兩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基本建成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主體功能區推進形成,空間開發格局得以優化。形成以武漢城市圈、襄十隨城市群、宜荊荊城市群等重點開發區域為主體的工業化布局與城鎮化格局;形成以鄂東北大別山區、鄂西北秦巴山區、鄂西南武陵山區、鄂東南幕阜山區、長江漢江沿線與眾多湖泊濕地等限制開發區域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格局;形成以江漢平原綜合農業發展區、鄂北崗地旱作農業發展區、鄂西山區林特發展區等限制開發區域為主體的農產品供給安全格局;各類禁止開發區域與基本農田得到嚴格保護。

 ——空間開發強度控制合理,空間利用效率得以提高。全省開發強度控制在8、38%以內,城市空間控制在 2209、32 平方公里以內,農村居民點控制在 6941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為46313平方公里,其中基本農田面積不低于38333平方公

 里。生態空間保持穩定或略有上升,林地保有量增加到 86067 平方公里。城市空間單位面積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人口密度適當提高。單位面積耕地糧食產量與主要經濟作物產量提高,單位面積綠色生態空間林木蓄積量與涵養水源等顯著提升。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得以提升。區域間人均生產總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生活條件差距明顯縮小,扣除成本因素后的人均財政支出大體相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重大進展。

 ——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兩型”社會得以實現。生態系統穩定性進一步提高,生態脆弱地區比重明顯降低,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重點環境保護城市空氣質量不低于二級標準的天數達到 90%,長江、漢江主要控制斷面水質好于 III 類的比例穩定在 90%以上。全省應對洪澇、干旱災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冰雹等氣象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年均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降低50%以上。通過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初步建成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簡稱“兩型”)社會,湖北省在全國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示范作用得以體現。

 ——中部崛起戰略支點作用更加顯著,全國重要經濟增長極得以建成。充分挖掘湖北省綜合競爭優勢,整體功能與綜合競爭力得以提升。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作用充分發揮,成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典范與重要經濟增長極。

 第二節 戰略任務 為實現上述目標,要從現代化建設全局與持續發展的戰略需要出發,遵循國土空間的自然屬性,構建全省“三大戰略格局”。

 一、構建以“一主兩副、兩縱兩橫”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 按“點——線(軸)——面”布局湖北省城鎮空間結構,形成“一主兩副、兩縱兩橫”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圖 3 湖北省城市化戰略格局示意圖) ——布局武漢、襄陽、宜昌三“點”。武漢為全省的主中心城市,規劃成為全國的重要增長極之一;襄陽、宜昌兩市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分別培育成為全省的重要增長極。

 ——建設“兩縱兩橫”四“線”。“兩橫”:長江暨滬漢渝高速公路城鎮發展復合軸,漢十高速公路暨漢渝鐵路城鎮發展復合軸;“兩縱”:京廣鐵路暨京港澳高速公路城鎮發展復合軸,焦柳鐵路暨襄荊宜高速公路城鎮發展復合軸。“兩縱兩橫”中,京廣鐵路復合軸與長江復合軸分別就是國家城市化發展戰略格局中的一條縱軸與橫軸。

 武漢市作為國家“縱”“橫”節點城市,應當率先發展;宜昌、荊州作為國家一橫與省級一縱的節點城市,孝感作為國家一縱與省級一橫的節點城市,襄陽作為省級一縱一橫的節點城市,應當加快發展;在“兩縱兩橫”軸線上的黃石、鄂州、黃岡、咸寧、荊門、隨州、十堰、恩施、仙桃、潛江、天門等市,也應建成區域性中心城市。

 ——推進“面”上城市圈、城市群建設。立足武漢中心城市,重點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帶動鄂東地區與江漢平原發展,進而帶動全省發展。立足襄陽、宜昌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分別形成襄十隨城市群與宜荊荊城市群。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點圍繞恩施市進行據點式開發,成為全省城鎮化戰略格局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構建以“三區七帶”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 以江漢平原綜合農業發展區、鄂北崗地旱作農業發展區、鄂西山區林特發展區為主體,重點建設江漢平原優質水稻產業帶、“雙低”優質油菜產業帶,漢江流域專用小麥產業帶、優質棉花產業帶,優質林特產業帶,江漢平原及鄂東地區生豬產業帶、水產養殖帶等七大優勢產業帶,構建全省農產品供給安全戰略格局。(圖4 湖北省農業戰略格局示意圖) 以國家層面農產品主產區為依托,以基本農田為基礎,以其她農產品主產區為重要組成,調整區域布局,促進優勢特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嚴禁占用各類型主體功能區域范圍內的基本農田,切實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

 三、構建以“四屏兩帶一區”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 以國家層面與省級層面重點生態功能區為支撐點,以點狀分布的禁止開發區域為重要組成,構建“四屏兩帶一區”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四屏”:鄂東北大別山區、鄂西北秦巴山區、鄂西南武陵山區、鄂東南幕阜山區四個生態屏障;“兩帶”:長江流域水土保持帶與漢江流域水土保持帶;“一區”:江漢平

 原湖泊濕地生態區。(圖 5 湖北省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圖) 第三節 未來展望 到 2020 年,湖北省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省域國土開發空間結構得到優化,全省將呈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山青水秀、人口經濟資源相協調的美好情景。

 ——全省空間格局更加清晰。“一主兩副、兩縱兩橫”為主體的城鎮戰略格局得以形成,城鎮化、工業化水平大大提高;“四屏兩帶一區”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得以形成,全省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三區七帶”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得以形成,農產品供給安全得到切實保障,不同國土空間的主體功能更加突出。

 ——經濟布局更加集中均衡。繼續提升武漢城市圈的整體功能與國際競爭力,圍繞襄陽、宜昌集中建設襄十隨、宜荊荊城市群,形成更為平衡的資源配置格局,經濟增長的空間由東向西拓展,人口與經濟在國土空間的分布相對均衡。產業集聚布局、人口集中居住、城鎮密集分布。

 ——城鄉互動發展更加協調。農村人口繼續向城市有序轉移,原有閑置生活空間積極復墾還耕,耕地總量與農村勞動力人均占有耕地有序增加,農業經營的規模化水平、農業勞動生產率與農民人均收入穩步提高,城市支援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城鄉差距逐步縮小。城市化地區集聚經濟同時集聚人口,區域間人均生產總值與城鄉人均收入差距逐步縮小。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財政體制逐步完善,公共財政支出規模與公共服務人口規模更加匹配,城鄉與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與生活條件差距縮小。

 ——生態文明建設更加扎實。能源資源利用更加節約集約,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與消費模式。重點生態功能區承載人口、創造稅收、提供農產品與工業品的壓力大大減輕,而涵養水源、防沙固沙、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文化資源等生態功能大大提升,森林、水系、草地、濕地、農田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與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國土空間管理機制更加科學規范。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制定與實施,為各類規劃的銜接協調提供基礎性的規劃平臺,各級各類規劃間的一致性、整體性及規劃實施的權威性、有效性大大增強;為涉及國土空間開發各項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提供統一的政策平臺,區域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與公平性大大增強;形成優化區域產業布局的引導機制、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節能減排的激勵約束機制、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節約集約用地的體制機制,區域發展更具有可持續性;為政府對國土空間及其相關經濟社會事務的管理提供統一的管理平臺,

 政府管理的科學性,規范性與制度化水平大大增強;為實行各有側重的績效評價與政績考核提供基礎性的評價平臺,績效評價與政績考核的客觀性、公正性大大增強。

 第四章 湖北省主體功能區劃 第一節 區劃方案 按照國家相關要求,依據國土開發理念,結合湖北實際,將全省國土空間分為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與禁止開發區域三大類型,包括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域、省級層面重點開發區域、國家層面農產品主產區、國家層面重點生態功能區、省級層面重點生態功能區與禁止開發區域等六類區域(見表 4-1)。(圖 6 湖北省主體功能區域劃分示意圖) 表 4-1 湖北省主體功能區劃總體方案

 ——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域就是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經濟與人口集聚條件較好,能夠對全國區域經濟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可以承擔支撐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角色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武漢城市圈核心區域。

 ——省級層面重點開發區域就是指區位條件優越、發展基礎較好、資源環境

 承載能力較強、具備較好的經濟與人口集聚條件,相對連片,并能對全省區域經濟格局產生較大影響的區域,主要分布在省域空間兩條橫向的發展復合軸上。

 ——國家層面農產品主產區就是指耕地面積較多、發展農業生產的條件較好、對全國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或較大影響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與鄂北崗地等地區。

 ——國家層面重點生態功能區就是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大規模集聚經濟與人口條件不夠好,并關系到全國或較大區域范圍生態安全的區域,主要分布在鄂西北秦巴山區、鄂東北大別山區與鄂西南武陵山區。

 ——省級層面重點生態功能區就是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或生態環境問題比較嚴峻,或具有較高生態功能價值,以及礦產資源衰竭或富集區的區域,主要分布在鄂東南幕阜山區。

 ——禁止開發區域就是指依法設立的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域,包括國家級與省級地質公園、世界自然文化遺產、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以及蓄滯洪區等。湖北省的禁止開發區以點狀形態分布于上述各種類型主體功能區中。

 第二節 重要指標統計分析 湖北省 103 個縣級行政單位中,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域 28 個,省級層面重點開發區域 16 個,國家層面重點生態功能區 28 個,國家層面農產品主產區 29 個,省級層面重點生態功能區 2 個。(見表 4-2)

 第五章 重點開發區域

 重點開發區域就是指具備較強的經濟基礎,具有一定的科技創新能力與較好的發展潛力,能夠帶動周邊地區發展,重點進行工業化、城市化的地區。全省重點開發區域分為兩個層面: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域與省級層面重點開發區域。(圖 7湖北省重點開發區域示意圖) 第一節 功能定位與發展方向 一、區域范圍 湖北省重點開發區域共涉及除神農架林區以外的 16 個市州,總計 44 個縣(市、區),以及 31 個縣(市、區)中的若干其她重點開發的城鎮中心區域。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域涉及9個市共28個縣(市、區),主要位于武漢城市圈的核心區域;省級層面重點開發區域涉及 7 個市州共 16 個縣(市、區)。

 二、功能定位 支持全省乃至全國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增長極,落實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與全省“兩圈一帶”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全國及全省重要的人口與經濟密集區。

 重點開發區域應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大力推動經濟快速可持續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聚集創新要素,增強產業集聚能力,積極承接國際及優化開發區域產業轉移,形成分工協作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城市化,壯大城市綜合實力,改善人居環境,提高集聚人口的能力;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努力形成新的城市群或都市區。

 三、發展方向與開發原則 ——統籌規劃國土空間。適度擴大先進制造業空間,擴大服務業、交通與城市居住等建設空間,減少農村生活空間,擴大綠色生態空間。

 ——調整城市規模結構。擴大城市規模,穩步發展大城市,大力發展中小城市,盡快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集約高效的城市體系。重點提升以武漢為中心、黃石為副中心的武漢城市圈的輻射帶動能力,積極發展以襄陽為中心的襄十隨城市群,以宜昌為中心的宜荊荊城市群。注重民族地區發展,把恩施市建成區域性中心城市。

 ——促進人口向城鎮集聚。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通過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進一步提高大中城市的人口承載能力與人口密度,增加中小城市人口規模;城市規劃與建設要預留吸納非重點開發區域轉移人口的空間,實現中小城市人口較大規模的增長。

 ——形成現代產業體系。增強農業發展能力,加強優質糧食基地建設,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增強產業創新能力與配套能力,促進產業集群發展。

 ——適度提高開發強度,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在確保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益的

 基礎上適度提高開發強度,引導產業向工業園區與開發區集聚,大力提高清潔生產水平,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資源消耗與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加強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統籌規劃與建設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環保、防災等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構建完善、高效、區域一體、城鄉統籌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網絡。

 ——保護生態環境。加強長江、漢江與洪湖、東湖、梁子湖、磁湖等重點水域的水資源保護與防護林建設,構建以大江大河大湖為主體的水生態系統。

 ——形成合理的開發時序。區分近期、中期與遠期實施有序開發,近期重點建設好國家級與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對目前尚不需要開發的區域,應作為預留發展空間予以保護。

 第二節 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域 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域就是指對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意義重大的城市化地區。主要為武漢城市圈的核心地區,涉及 9 個市共 28 個縣(市、區),以及周邊 11 個縣(市、區)中的若干其她重點開發的城鎮中心區域。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就是: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示范區,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技術產業基地與現代服務業中心,全國重要的現代物流基地與綜合交通樞紐,區域性信息產業、科技創新基地,限制開發區域與禁止開發區域超載人口的吸納地,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的重要支撐。

 一、武漢市中心城區 1、范圍 該區域范圍包括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漢陽區、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共 7 個市轄區。

 2、功能定位 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示范區,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以及汽車、鋼鐵基地,長江中游地區最大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技術產業的研發與產業化基地,中部地區信息產業、科技創新基地與現代服務業中心、總部經濟中心、對外交流中心。

 3、發展方向 ——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形成以創意、服務外包、

 信息通訊、科技孵化、商務、金融保險、文化娛樂與總部經濟為主的中西部地區金融商貿中心;優化整合經濟開發區,發展現代都市工業。

 ——漢陽區形成汽車制造、汽車交易、醫藥、物流、商貿及交通服務等特色產業群,形成全國汽車制造基地、全省重要的商貿服務中心。

 ——武昌區、洪山區重點發展船舶機械制造、汽車電子、光機電一體化、創意與信息安全產業,建成現代服務業基地與中部文化創意產業中心。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大力發展光電子、生物醫藥與先進制造業,建成中國最大的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世界知名的科技園區。

 ——青山區形成鋼鐵、化工等先進制造業集聚區,重點建設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驗示范區、環保產業重要基地與高鐵經濟先行區。

 ——發展立交與軌道交通,完善區域交通網絡體系,為經濟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保護、治理區域內江河湖泊等水體環境,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建設綠化帶,降低粉塵、噪音污染,改善城市人居環境質量。

 二、武漢市遠城區 1、范圍 該區域范圍包括東西湖區、漢南區、蔡甸區、江夏區、黃陂區、新洲區 6個市轄區。

 2、功能定位 全國重要的重化工基地,中部地區物流中心,武漢市空間拓展與產業集群建設的重要區域。

 3、發展方向 ——東西湖區以臺商工業園區為重點提升機電制造、食品加工、物流等產業競爭力,重點建設吳家山物流園區、國家級循環經濟工業園區。

 ——漢南區、蔡甸區重點發展汽車配件加工制造業、電子通信、醫藥化工、輕工紡織、食品加工、機電、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江夏區重點發展光機電、環保設備、生物醫藥、先進制造業與教育產業等產業,建成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衛星城。

 ——黃陂區、新洲區重點發展物流、鋼材深加工、裝備制造、電力能源、新型建材、光電子等產業,大力發展臨空經濟與臨港工業,建成全國重要綜合交通樞

 紐與中部地區現代物流中心;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進程,建成宜業宜居的綜合性衛星城。

 ——控制工業發展對長江、漢江、湖泊等水體的污染,保護梁子湖、斧頭湖、魯湖、漲渡湖等水體環境。

 三、黃鄂黃地區 1、范圍 該區域包括黃石市的黃石港區、下陸區、鐵山區、西塞山區、大冶市,鄂州市的鄂城區、華容區,黃岡市的黃州區 8 個區(市)。

 2、功能定位 全省冶金—建材工業走廊與農副產品加工基地,沿江高技術產業帶與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鄂東地區水陸交通樞紐,武漢城市圈的核心層。

 3、發展方向 ——黃石市(市轄區及大冶)發展為中部地區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鄂東南交通樞紐與物流中心,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改造提升冶金、建材、能源等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裝備制造、紡織服裝、食品飲料等潛力型成長產業;培育發展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臨江臨港工業,加強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建設。

 ——鄂州市(鄂城區、華容區)發展為全省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通信、交通樞紐與物流基地。推進鋼鐵產業結構調整,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精細化工等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港口物流業,穩步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

 ——黃岡市(黃州區)發展為全省重要的輕紡、建材工業與船舶制造基...

推薦訪問: 湖北省 主體 規劃

【湖北省主體功能規劃】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