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美國研究生教育教育理念及啟示

| 瀏覽次數:

摘 要:目前,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美國在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始終位居世界前列,教育理念指導著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方向,對研究生教育教育發展起著重要指引作用,對美國研究生教育理念進行研究有利于為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美國;研究生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5)11-0247-02

在知識、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美國在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始終居于世界前列,其在教育理念、辦學模式、課程設置、教育資源等方面不斷提升國際化水平。據《亞洲華爾街日報》調查,在亞洲學者認為的全世界最好的10 所大學中,有8 所是美國大學。早在上個世紀70 年代,據CBD( Commerce Business Daily ) 調查, 全世界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44 所大學的前20 名中, 就有16 所是美國的主要研究型大學。[1]縱觀美國100 多年的研究生教育歷史,何以能夠在自身演進、發展的歷程中,不斷克服困難、與時俱進,在研究生教育領域始終保持著全球領導者的位勢,其中蘊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值得我們探究,對美國研究生教育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進行研究,有利于借鑒美國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經驗,可以給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提供諸多啟示。

一、美國研究生教育發展概況

美國研究生教育起源于19 世紀20 年代,1826年哈佛學院為大學畢業取得學士學位并愿意繼續學習的人開設了課程,雖然并沒有明確提出研究生課程,但是取得學士學位后繼續學習的課程,所以被認為是美國研究生教育的開端。1859年, 密執安大學首次授予完成該計劃的兩位畢業生以攻讀碩士學位。很明顯, 這種碩士學位不同于傳統意義的那種自動的、榮譽性的、或是形式上的碩士學位。因而可以認為, 這是美國大學最早正式設立現代研究生教育和碩士學位制度的標志。[2]1861年, 耶魯學院授予了美國歷史上首批3 名博士學位。這標志著博士生教育和博士學位制度在美國的產生??梢钥闯鲞@一時期美國研究生教育出于起步階段,規模較小,發展較為緩慢,且為受到應有的重視。1861-1863年發生的南北戰爭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加強工業革命的推動,美國加強重視培養重要領域的高技能人才。1876年, 美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培養研究生為主的大學-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正式成立,標志著美國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確立和完善。到1900年,全美已有150所學校開設研究生課程, 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學校開設了博士課程。1900年, 全國共授予博士學位382名, 全國研究生已超過3000名。[3]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獲得了大量利潤,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戰爭的需要也促使美國重視科研的發展和科技人才的培養。再加上美蘇爭霸,1957年蘇聯衛星上天后,美國朝野極為震驚,改革教育的呼聲高漲,自此,美國開始了對教育的改革。1958年美國頒布了《國防教育法》。該法規定了美國聯邦政府對教育事業撥款資助的有關事項,其基本精神是要求重視科技教育,以提高教育水平,加速培養人才。1961 年美國又成立了全美研究院委員會( CGS),這些大大推動了美國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從60年代起, 美國研究生教育發展很快, 研究生的增長速度大大高于本科的增長速度。1950— 1976年高等學校本科生從242萬人增加到844. 8萬人, 增長了約2. 5倍, 研究生從23. 7萬人增加到126萬人, 增長了4. 3倍。[4]近年來,隨著科技革命的推動,生物、醫療等領域的迅猛發展,美國更加重視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努力提高研究生的數量和質量。據美國的教育統計報道, 美國現有各類大學3638 所, 其中在讀研究生243. 2 萬人,本科生與研究生人數比例5. 9: 1; 在一些著名高等院校, 本科生與研究生人數比例大約為1: 1。[5]

二、美國研究生教育理念

目前,美國是研究生教育十分發達。一百多年來的研究生教育歷史, 使美國建立了一套比較成熟的研究生教育體制。美國研究生教育正是在不斷地探索和發展中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和鮮明的特色。

(一)市場至上。市場競爭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大學參與競爭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是否能吸引足夠優秀的生源及畢業生的就業率、教授流動情況、聲譽以及更多資金的獲得。[6]為了使美國高校能適應市場競爭,以及滿足不同的需求,推動高等教育的多樣化,美國政府給美國的高校以充足的自由權,使其可以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作出反映,正是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美國高等教育才積極發展,根據社會的需要隨時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并不斷開拓進取,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生存和發展。

并且美國高校在市場競爭中要想取得競爭優勢,不僅要面向市場的需求還要面向未來,預測到未來對人才的要求。 致力于跨學科培麻省理工學院( MIT) 建校之初,為迎合美國工業經濟興起對技術人員的需要,特別設立了電氣工程、化學工程、衛生工程、造船工程和地質學等技術服務類專業; 1949年,MIT 又認識到學科交叉及人文科學觀念在社會發展和科技發展中的重要影響,開始加強人文科學教育,建立了人文與社會研究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和跨學科的實驗室和研究中心,這一重大改革促進了MIT 站在了科學技術發展的最前沿,成為《紐約時報》筆下“全美最有聲望的學?!薄7]可以看出,市場至上的理念,不僅給了美國高校充足的自由權,促進美國高校多樣化的發展,還使得美國高校面向市場,接受挑戰,不斷提高辦學水平,獲得長遠發展。

(二)堅定的科學研究教育理念。一方面,美國高校和企業密切合作,使研究生能夠參與到企業的生產和研發的過程當中,學生把所學的知識不僅可以直接應用到生產實踐當中去,而且在企業的生產實踐中還可得到啟發思考,具有創新性的想法,還可以提高美國研究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在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面,美國研究生大都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研究。美國的很多科學研究都是在大學中進行和完成的,所以美國的研究生得以參與到國家的重要科研項目當中,這就賦予了美國研究中國家科研的重要責任,科研能力是衡量博士生水平最重要的指標。所以美國各大學普遍重視研究生參加各種科研活動, 而美國在軍事、宇宙空間技術、海洋開發等方面的大批科研成果都有大量研究生的參與。

(三)教育全球化。隨著政治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教育全球化的理念也越來越深入人心,美國很早就重視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全球化,并一直將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為:高技能創新型人才。(1)多樣化的國際合作模式。美國在多年的探索實踐中形成了多樣化的國際辦學模式,既在海外設立分校,又有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還大力開發了網絡遠程教育。(2)彈性學制和國際化課程。在美國,碩士研究生分為學術碩士和專業碩士,學制一般為1 年到2 年,完全實行學分制。學生可以根據其專業要求修滿相應學分,最快可1 年畢業。美國高校享有較高的自主權。美國高等教育的課程國際化程度也比較高,美國很多高校也采用多種途徑和方式拓展研究生課程國際化。(3)師資隊伍國際化。師資隊伍國際化是美國高校在教育科研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的著名大學之所以能培養出高水平的博士生,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大學擁有一批知識廣博、學術水平高的導師, 這是培養高質量博士生的根本保證。美國著名大學聘用導師的一個共同特點是: 面向世界招聘教師和學者,不惜重金跨國界聘請學術權威到校任教, 并培養博士生。如斯坦福大學商學院MBA 教師中有33%來自于海外。[8]

三、美國研究生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通過對美國的研究生教育發展進程以及教育思想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特點和獨特之處,雖然美國的研究生教育經驗不一定都適合我國的國情, 但還是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一)面向市場。我國研究生培養計劃是計劃下的產物, 因而具有高度集權性與保守性。整個高等教育系統缺乏對現有市場經濟體制的高度敏感性與靈活多樣性,主要表現在:(1)專業設置與市場需要以及經濟結構相脫節;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陳舊;嚴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重理論、輕實踐,難以適應社會需求。

所以,高校應建立面向市場的研究生培養機制。首先,高校應考慮社會發展的需求,適時地調整全面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使高等院校的辦學從供給導向向需求導向轉變。其次,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具有靈活性和選擇性,在保持其學術傳統的同時,應依據學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加強綜合課程和應用性課程的開發和建構,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另外,應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要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專業競賽、專業社會實踐和素質拓展等實踐訓練,還要重視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保證學生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的時間和質量。

(二)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多元化。我國研究生培養難以適應市場需求,主要和我國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有關。我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偏重學術型,長期形成“重學術學位,輕專業學位”的理念,直接造成了目前學術型研究生培養過剩,與社會需求不對接。另外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模式基本呈現以學徒式和專業式的培養方式為主,協作式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只占很小的一部分,這不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市場競爭力的增強。

所以,今后我國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應樹立正確的培養觀念,在重視研究生教育學術能力培養的同時,也應重視研究生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發展。并且,在培養模式上更多采用“產學研結合”模式,即高等學校和擔負培養研究生任務的科研機構在與產業共同從事研究的過程中結合起來共同培養高水平的人才。我們應在全國范圍內重點推廣協作式培養模式,以面向社會經濟建設主戰場。引進協作式研究生培養模式,集教學、科研、生產于一體,大學與企業合作培養研究人才。

(三)國際化和本土化結合。為了改變我國高等教育相對落后的狀況,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走高等教育國際化道路是一種必然的選擇。當今中國高等教育在通用性、交流性、開放性等方面還很不夠,主要存高等教育國際化理念不強、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滯后、學術交流和合作開展得不夠廣泛、高素質教師隊伍尚未建成等問題和挑戰,所以,還需大力推進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堅持留學生的派遣和擴大接受留學生的規模,提高大學的學術水平,課程和教材的國際化,使高等教育規章制度例如招生入學制度、學分制度等盡量與國際慣例接軌。加速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是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師范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項目(一般項目)“實現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治理體系構建研究”(15SZYB15)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青年)“‘創新驅動’戰略下教育與社會互動機制研究”(CAA130118)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郭小曼.美國研究生教育的特點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07( 5):126.

[2]陳慶華,沈躍進.美國研究生教育的厲史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3( 1):37.

[3]孫沉魯.美國研究生教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廣西大學學報.2000(2):76.

[4]孫沉魯.美國研究生教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廣西大學學報.2000(2):76.

[5]郭小曼.美國研究生教育的特點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07( 5):126.

[6]劉勇. 美國研究生教育的理念與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 2013(1):59.

[7]王海芳,等.麻省理工學院對我國理工科院校的發展啟示[J].科技信息, 2007( 4):17-18.

[8]StandfordUniversity.Internationalstudents[EB/OL].http//www.gsb.stanford.edu/mba/life_at_stanford/international_students.html.2012-09-27.

推薦訪問: 美國 教育理念 研究生教育 啟示

【美國研究生教育教育理念及啟示】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
  • XX委高度重視黨校的建設和發展,出臺《創建全省一流州市黨校(行政學院)實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養政策,為黨校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州委黨校在省委黨校的悉心指導下、州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

  • 為推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常態化,樹牢“清新簡約、務本責實、實干興洛”作風導向,打造忠誠干凈擔當、敢于善于斗爭的執紀執法鐵軍,經縣紀委常委會會議研究,決定在全縣紀檢監察系統開展“轉變作風工作

  • 為進一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強村級發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印發全面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四個工作計劃的通知》要求,工作隊與村“兩委”結合本村實際,共同研究謀劃xx村

  • 今年來,我區圍繞“產城融合美麗XX”總體目標,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連,林水相依”以及“城鄉一體、景城一體、園城一體”的建設思路,強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改造、房地產開發和城市風貌塑

  • 同志們:新冠疫情發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時間。三年來,在廣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堅決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集團公司范圍內未發生一起確診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當前國際疫情仍在擴散蔓延,國內疫情多

  • 我是畢業于XX大學的定向選調生,當初懷著奉獻家鄉、服務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關心關愛下,獲得了這個與青年為友的寶貴歷練機會。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對黨忠誠,做政治堅定的擎旗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

  • 同志們:今天召開這個會議,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強總理批示要求,認真落實全國安全生產電視電話會議和全省、全市安全生產電視電話會議精神,研究我縣安全生產和安全隱患大

  • 2022年市委政研室機關黨的建設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XXX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XX屆X中X會和省、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自覺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深

  • 同志們: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市直機關基層黨建示范點工作會議,一方面是對各示范點單位進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過這種會議交流的方式,給大家提供一個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平臺和機會。市直工委歷來把創建基層

  •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學校黨委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嚴格執行×××部、×××廳關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認真落實駐地防疫部門的工作舉措,繼承發揚優良傳統,以最高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