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新型人才培養與亞洲大學的使命
進入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的特征不斷顯現,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科技革命日益加速,“創新”日益成為國際組織與各國政府討論的主題。在2007年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部長級理事會上,各國部長就“制定創新行動計劃”達成了共識,他們一致認為:“要加強創新、要鞏固創新對增長的貢獻,一個戰略性的、全面的、跨政府的政策是必要的。”
在中國,2006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就曾明確強調,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選擇。2007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依靠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型人才,關鍵在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推動創新型研究、培養創新型人才,近年來,亞洲各國陸續啟動了一系列項目和改革措施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促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中國從1993年開始實施“211工程”,1998年開始實施“985工程”,2003年教育部又通過立項資助的方式,開啟了“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日本政府為了進一步明確建設世界最高水平大學,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21世紀COE計劃”。印度教育部最近宣布要建立14所新的世界級高校。新加坡政府正在計劃建立一所新的技術設計公立高校,并在國立大學下建立一所新的美國風格的自由藝術學院。
各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其目的就是培養創新型人才。溫家寶總理曾指出“高等學校的改革和發展歸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創新人才”,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也曾說過“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一個接受過優質教育的人最重要的特征并不是掌握某個具體學科的知識,而是具有吸納新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培養獨立的、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學生。”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亞洲大學對世界知識體系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在工業革命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中,歐美發達國家主導著知識發展的方向,是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的主要輸出者,亞洲更多的是在學習和模仿。近年來,隨著亞洲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亞洲高校正在逐步地深入全球化知識體系。以中國為例,2008年中國SCI論文產出數量穩步增長,四個學科SCI論文數占世界份額超過10%,絕大部分學科SCI論文引證數的國際排名呈上升趨勢。
培養創新型人才,也是亞洲大學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的貢獻。在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中,亞洲人民創造了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明,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瑰寶。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方式日趨相似,但若各民族特有的文化也在這一進程中趨于相同,變得單調,將是人類社會的悲哀。所以,高等教育要培養人文、社科、藝術領域的創新型高素質人才,促進亞洲文化的推陳出新,讓亞洲文化在世界文化寶庫中歷久彌新。
二、亞洲大學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挑戰
創新要靠人才,人才需要我們有目的、有意識地去培養。我認為,創新人才除了要掌握高深的知識和專業技能外,更要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敢于批判,敢于挑戰;要保持豐富的想象力和思想的獨立性,創造性地去思考問題,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有包容的胸懷,學會互助合作,公平競爭,不畏失敗;要勤奮踏實,有深入鉆研的精神,堅定剛毅的品格,對待學術嚴謹認真的態度。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十分困難的現實問題。一方面,未來人類社會將更加復雜,社會自身的發展及其對人才的要求都存在各種不確定性,如何理解和把握創新型人才的具體內涵成為全世界共同面臨的一大難題。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再是一個國家或者一所大學自己的事情,而是需要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未來的創新型人才應該是國際型人才,各國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都將面臨如何處理提高人才國際化水平與傳承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問題。就大學的實踐而言,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成長需要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不僅包括充裕的研究經費、優良的研究設施、設備,更要有創新的思想觀念、文化氛圍、管理制度和評價體系。
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我們亞洲大學面臨著特殊的困難和挑戰;
第一個挑戰來自于經費、師資和硬件設施。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大多數亞洲大學一直面臨著教育經費不足的困難。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大批優質師資,不僅要留住本國培養的優秀人才,還要吸引外來英才,這些都需要充足的教育經費。但現狀卻并不令人滿意,許多大學實驗條件跟不上,教師待遇也不理想。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我在此不再贅述。
第二個重要挑戰來自于亞洲學生的特點。學生是大學培養的對象,他們的基礎和特點對能否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亞洲學生聰明勤奮,但也有不利于創新的特點:首先,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許多亞洲學生謙和內斂、不善于表達,更不善于挑戰與批判權威。受到多年應試教育影響,他們非常重視分數和排名,習慣尋找并接受唯的“標準答案”,很少愿意挑戰知識權威,缺乏創新所必需的批判精神,也沒有形成批判性思維。其次,學生經過連續多年的學校生活逐漸變得書本化和書齋化,缺乏課外活動與實踐的機會,更缺乏對校外世界和現實生活的體驗,因而自然就缺乏創造的靈感。再者,很多學生缺乏持續創新的方向和動力。在基礎教育階段,亞洲學生學習以應試為主,錯失了正常培養興趣愛好的時機,也對他們未來在大學的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有的學生一到大學就迷失了方向,徹底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北大幾乎每年都有因為放松學習而數門功課不及格最后不得不被學校勸退的學生。另外,也有一部分學生比較功利,過于關心個人的就業和職業發展,缺乏宏大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也就沒有持續創新的動力,多年的應試教育讓很多學生習慣于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并喜歡依靠一己之力解決問題,缺乏與人溝通以及團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這也不利于創新的產生。
第三個挑戰是語言問題。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學術刊物幾乎都是用英語發表,重要學術會議的工作語言也是英語,而除印度等少數國家外,亞洲大多數國家都不是以英語為母語,學生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學習英語。語言劣勢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亞洲大學與國際最前沿學術思想的碰撞,以及創新成果的宣傳和推廣。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把大量精力用在外語上,而對自己的語言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情感,亞洲人就很可能失去我們創新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古老深厚的東方文化是亞洲人共同的財富,更是亞洲大學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源泉。因此,如何挖掘東方文明的價值、處理外語學習與本土語言文化傳承
的關系就意義十分重大。
第四個挑戰來自于亞洲大學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多年來,我們采用標準化和單一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忽視對學生的個性培養;專注于培養學術研究的復制者,沒有充分重視和滿足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在于對人才個性的尊重與開發。北京大學前任校長許智宏曾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表達他對大學教育的期許,他說,大學是個花園,而學生們是各種各樣的植物種子,他們也許會長成參天大樹,也許會長成低矮蔥郁的灌木,也許會長成默默無聞的路邊青草小花,而大學這個花園應該做的,是根據每一顆種子的情況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最好的土壤。如此一來,創新自然而然也有了生長的土壤。所以說,多樣性不僅是人的發展的需要,也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也必然會對大學的辦學理念、管理制度、資源條件以及人才評價方式等帶來新的挑戰,這也是需要我們共同面對的問題。
三、亞洲大學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途徑
以上這些困難和挑戰,亞洲的大學如何去克服7下面我想結合中國和北京大學的一些實踐,與大家分享我的體會。
首先,我們對物資條件的改善充滿信心。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世界高水平大學建設項目的實施,大學研究經費和條件保障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1998年,中國教育部啟動“985工程”,確定北京大學等九所高校的目標定位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給予了大量財政撥款。10年來,北京大學的研究經費增加2倍,來校專家與留學生人數急劇增加,在培養創新型人才和進行學術創新方面有了更廣闊的空間。我相信,只要我國經濟保持持續穩定發展,且對大學重點支持持續保證,我們與歐美國家在經費、條件方面的差距是可以很快縮小的。
第二,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環境正在逐步改善。就亞洲而言,熠熠生輝的亞洲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沉淀,憑借著其深厚的底蘊、獨特的魅力,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世界對亞洲文化的認可將大大增加我們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的信心,對亞洲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與此同時,亞洲各國也紛紛推動了新一輪的教育改革,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創造了有利的環境。中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的出臺,再次明確了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并從人才培養體制、教育經費投入等方面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供更為全面的保障。
第三,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大有可為。在各國政府倡導下,亞洲各大學自身也在不斷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道路,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以北京大學為例,近年來,我們大力推行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改革,在革新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提出“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十六字方針。2001年,北大實施了以元培計劃為代表的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秉承北大著名校長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理念,在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和培養多樣化人才基礎上,讓學生獲得了更廣闊的選擇空間,增強了對所選專業的興趣與熱愛。學生在全校范圍內自由選課,并在導師指導下實現跨學科、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如元培計劃2008年成立的“古生物”專業,是該學院第一個跨學科專業,也是僅有名學生的專業。古生物學是生命科學和地球科學匯合的交叉科學,涉及到生物、地學、環境等多學科專業知識,其畢業生不僅可以從事古生物學方面的基礎研究,而且在石油、煤炭等能源工業方面也有應用性。古生物學專業的開設不僅對這一名學生意義重大,更是北大在多樣化人才培養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類似于元培學院這樣致力于跨學科、多樣化人才培養的項目還有不少。如外語學院小語種專業與國際關系學院合作培養外語和國際關系雙學位人才;生命學院與數學、物理、化學、以及醫學院聯合培養生物醫藥人才等。值得指出的是,多數跨學科人才培養項目并沒有增加額外的辦學成本,只是通過管理改革提高了現有資源使用率,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選擇和發展空間。以元培計劃為代表的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給了我們更大的信心,也使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多樣化、全方位的人才培養模式才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
創新型、多樣化人才培養的問題是我們亞洲大學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盡管亞洲的高校各有特點,但我相信,通過共同努力和相互學習,我們亞洲大學會在古老亞洲文明與當今先進科技的結合、在多樣化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在人類社會進步的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OECD,The OECD Innovation Strategy:ProgressReport,2008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N],人民日報,2006-02-01,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共產黨十七次代表大會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 15,
[4]溫家寶百年大計教育為本[N],人民日報,2009-01-05
[5]Richard c Levin,The Rise 0f Asia’s University TheRoyal Society in London,England,2010
編輯:覃云云
推薦訪問: 亞洲 培養 創新 人才 大學上一篇:非洲的“臉譜”
下一篇:葛利普:請把我葬在中國
XX委高度重視黨校的建設和發展,出臺《創建全省一流州市黨校(行政學院)實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養政策,為黨校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州委黨校在省委黨校的悉心指導下、州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
為推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常態化,樹牢“清新簡約、務本責實、實干興洛”作風導向,打造忠誠干凈擔當、敢于善于斗爭的執紀執法鐵軍,經縣紀委常委會會議研究,決定在全縣紀檢監察系統開展“轉變作風工作
為進一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強村級發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印發全面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四個工作計劃的通知》要求,工作隊與村“兩委”結合本村實際,共同研究謀劃xx村
今年來,我區圍繞“產城融合美麗XX”總體目標,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連,林水相依”以及“城鄉一體、景城一體、園城一體”的建設思路,強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改造、房地產開發和城市風貌塑
同志們:新冠疫情發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時間。三年來,在廣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堅決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集團公司范圍內未發生一起確診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當前國際疫情仍在擴散蔓延,國內疫情多
我是畢業于XX大學的定向選調生,當初懷著奉獻家鄉、服務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關心關愛下,獲得了這個與青年為友的寶貴歷練機會。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對黨忠誠,做政治堅定的擎旗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
同志們:今天召開這個會議,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強總理批示要求,認真落實全國安全生產電視電話會議和全省、全市安全生產電視電話會議精神,研究我縣安全生產和安全隱患大
2022年市委政研室機關黨的建設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XXX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XX屆X中X會和省、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自覺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深
同志們: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市直機關基層黨建示范點工作會議,一方面是對各示范點單位進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過這種會議交流的方式,給大家提供一個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平臺和機會。市直工委歷來把創建基層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學校黨委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嚴格執行×××部、×××廳關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認真落實駐地防疫部門的工作舉措,繼承發揚優良傳統,以最高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