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這是一個哲學問題,而她卻用對地質科學的畢生探索漂亮作答。
3月22日,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的頒獎典禮上,一位82歲的中國老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衣著簡潔,笑容輕松,神態堅定。5分鐘的演講,她用了法語、英語、漢語、俄語四種語言,全程脫稿,發音標準,風趣幽默,贏得數次掌聲,一舉一動盡顯大方優雅。她就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林奈學會外籍會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張彌曼女士。
“我的古脊椎動物研究生涯始于大概60年前。”張彌曼頒獎典禮上表示,自己最初選擇專業并非出于興趣,而是響應國家號召,但做起研究后“發現非常有意思”,如同“先結婚后戀愛”。
張彌曼1936年出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張宗漢是醫學生物學教授,在神經代謝生理領域卓有成就。幼承庭訓的她長大后自然地產生了當醫生的想法。到了高中,她在這方面的天賦進一步顯現,實驗課上解剖那些很細的小蚯蚓,張彌曼從來不會碰破血管,靈巧的操作令人贊嘆。
上世紀的50年代初,當時的中國正在朝工業化邁進,國家號召青年學生積極投身地質這一國內幾乎是一片空白的學科。高中畢業的張彌曼心有所思、情有所感,于是選了另一條人生道路,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以期為祖國尋找礦產資源。
帶著母親趕制的厚棉襖從南方來到北方,被分配到古生物系的張彌曼有些惴惴,又滿懷期待,在此之前,她對這門學問一無所知。
“1955年,我們十幾位同學被分到莫斯科大學古生物學專業學習。至于古生物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們當時卻連一點兒概念都沒有。”張彌曼回憶,但年少的懵懂并沒有阻擋張彌曼一顆求實求真的心。
在莫斯科大學學習期間,張彌曼接受魚類學家伍獻文先生的建議,選擇古魚類研究,從此踏入生命演化“失落的世界”———包括人在內的四足動物起源過程。
年輕時的張彌曼每年都會花幾個月的時間在全國各地尋找化石。行走20多公里的山路,睡在農家的閣樓上、村里祠堂的戲臺上,時而有老鼠爬過,身上長了虱子……數十載的堅持,張彌曼從未退縮。寂寞山嶺間,人跡罕至處,多了一個跋涉的倩影———身負30多公斤的行囊,一根扁擔挑著錘子、膠水、化石紙和被子。
顯微鏡下,化石表面一條小魚的輪廓清晰分明,這是張彌曼擁有的很多化石中的一塊,在她2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里,擺著各式各樣的化石。這些沉睡上億年的寶貝,見證了遠古的風云變幻。每塊化石都見證著一段滄海桑田,而張彌曼的工作則是揭開這些化石背后的謎團。
比較形態學、古地理學、古生態學及生物進化論是張彌曼長期從事的研究領域。現年82歲的她,獲頒“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對中國的古生物學發展,甚至對全世界的古生物學領域來說,都有深遠意義。這也是該獎首次授予古生物學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提名聲明中稱:“她創舉性的研究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
達爾文時代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陸地脊椎動物,即四足動物是由水中的脊椎動物———魚逐步進化過來的,但是究竟哪一種魚是陸地四足動物的祖先?近百年來,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當時,一位在古生物學研究上頗有影響的瑞典古生物學家認為,總鰭魚類是陸地四足動物祖先,這一觀點也被其他學者所認同。
1980年,張彌曼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她花費了數十年時間,通過那里的技術和設備來研究中國總鰭魚類化石,其中有些化石可追溯到距今4億年前的泥盆紀。那一塊塊普通人眼中顯得生硬的石頭,張彌曼常常一擺弄就是一上午。沉迷在化石堆中多年,她一直堅持自己動手采集化石、修理化石、給化石拍照、研究化石。“自己弄的東西自己知道,哪怕不小心把化石弄壞了,也不會妨礙我的研究。”
1982年,她采用連續磨片法,完成了對泥盆紀原始肉鰭魚類楊氏魚(Youngolepis)頭顱的三維重建,并研究提出:楊氏魚雖歸入總鰭魚類,但它沒有內鼻孔,是一種原始的肺魚。而沒有內鼻孔就不能離開水呼吸空氣,也就不存在上岸生活的物質基礎。
她的發現讓世界古生物界為之震動,對四足動物起源新一輪的探索由此開啟。隨著中國云南曲靖陸續發現震動古生物界的泥盆紀、志留紀魚化石,張彌曼的觀點逐漸獲得學界認同。楊氏魚的模型陳列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脊椎動物演化展廳。
她的學生、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說:“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明,魚類登陸的關鍵環節發生在中國云南,而張先生是這一大發現的開拓者。”
海外求學經歷使張彌曼視野開闊,重視國際合作。到現在,年逾八旬的張彌曼還能講流利的英語、俄語。“古生物無國界,這個領域的國際合作和交流非常多,也需要看各種文字的文章,甚至一些比較古老,比如19世紀的文章。”對于沒有譯本的外語文獻,“只能苦苦地拿著字典硬查。”
“古生物學家,特別是研究無脊椎動物的科學家們能給國家礦產、石油開發提供基礎的地質資料。”談及古生物學研究價值,張彌曼認為,這一領域雖然并不為大眾所熟知,但其應用價值不可小覷。
2008年,張彌曼在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關于伍氏獻文魚的研究成果,這類骨骼異常粗大的魚類見證了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青藏高原隆升以及由來已久的干旱化進程。
2011年和2015年張彌曼分別榮獲芝加哥大學、美國自然博物館吉爾德研究生院榮譽博士學位,2016年獲國際古脊椎動物學界最高獎———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
功成名就后,張彌曼沒有躺在過去的輝煌中安享晚年,而是轉身投入另一個少有人關注的領域,開始新的探索———新生代鯉科魚化石研究。“這一塊再不做,中國就趕不上了。”她解釋說,新生代魚類化石反映了近年來地球的變化,未來還能很好地和分子生物學結合起來,可能會誕生新的大發現。
“一個老師的影響是永恒的,他是沒法兒知道自己的影響止于何處。”在“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上,張彌曼分別用俄語和瑞典語讀出早期導師的名字,細節之處更顯感激之心。
對待年輕人,張彌曼甘當鋪路石、領路人,毫無保留。她主動將炙手可熱的研究領域交給年輕學者。在她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大學地學院教授朱敏及其團隊在Nature、Science等重要刊物發表十余篇重要成果,一些成果被國外教科書所采用,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重要獎勵。
“當老朋友一個個離去,我慶幸自己還在這個世界上,所以更要珍惜時間,多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跋山涉水,踽踽前行,張彌曼一頭扎進石嶺山崗,用一生索求那來自遠古的聲音。正如主辦方在獲獎者介紹中所言———張彌曼仍在繼續她的研究,永遠堅定地探索著人類的起源,勘測那些在地球和時間中旅行的魚。
推薦訪問: 謎團 化石 遠古 解密 張彌曼上一篇:龍城遐想
XX委高度重視黨校的建設和發展,出臺《創建全省一流州市黨校(行政學院)實施方案》及系列人才培養政策,為黨校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州委黨校在省委黨校的悉心指導下、州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
為推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常態化,樹牢“清新簡約、務本責實、實干興洛”作風導向,打造忠誠干凈擔當、敢于善于斗爭的執紀執法鐵軍,經縣紀委常委會會議研究,決定在全縣紀檢監察系統開展“轉變作風工作
為進一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強村級發展活力,按照中共XXX市委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印發全面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四個工作計劃的通知》要求,工作隊與村“兩委”結合本村實際,共同研究謀劃xx村
今年來,我區圍繞“產城融合美麗XX”總體目標,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連,林水相依”以及“城鄉一體、景城一體、園城一體”的建設思路,強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改造、房地產開發和城市風貌塑
同志們:新冠疫情發生至今已有近三年時間。三年來,在廣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堅決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集團公司范圍內未發生一起確診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當前國際疫情仍在擴散蔓延,國內疫情多
我是畢業于XX大學的定向選調生,當初懷著奉獻家鄉、服務人民的初心回到XX,在市委的關心關愛下,獲得了這個與青年為友的寶貴歷練機會。一年感悟如下。一要對黨忠誠,做政治堅定的擎旗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
同志們:今天召開這個會議,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強總理批示要求,認真落實全國安全生產電視電話會議和全省、全市安全生產電視電話會議精神,研究我縣安全生產和安全隱患大
2022年市委政研室機關黨的建設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XXX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XX屆X中X會和省、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自覺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深
同志們: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市直機關基層黨建示范點工作會議,一方面是對各示范點單位進行表彰授牌,另一方面是想通過這種會議交流的方式,給大家提供一個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平臺和機會。市直工委歷來把創建基層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學校黨委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嚴格執行×××部、×××廳關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要求,認真落實駐地防疫部門的工作舉措,繼承發揚優良傳統,以最高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