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公學的歷史,我先前是讀過一些資料的,然而也凌亂,也零碎,也就模糊。章玉政《光榮與夢想》一書以立傳的方式,將這一段模糊的歷史清晰的勾勒出來,令人驚喜。此書寫的辭意淋漓,與專門的學術書籍相比雖然過于通俗,然而卻可以看出其筆法是包含著感情的。有擔當的梳理歷史,須含著一份情感不可,否則就淪為考據與索引,失去了在普通讀者面前重現歷史的意義。
中國公學的創立與發展,與姚宏業、王敬芳、鄭孝胥、端方、張東蓀、熊克武、馬君武,于右任、胡適、沈從文等很多人有關。客觀的說,一所學校絕非一兩個志士可以辦成,它需要一大批人來付諸實踐,如籌募資金,組織師資,播撒人文精神。這些人是有血有肉的,絕不是歷史教科書上的一個符號。作者以極大的熱情,滿含感情的筆觸,使歷史具有了一種飽滿性,完成了人——歷史這樣一種文本。這些人中有滿清貴族,比如端方;有后來的遺老,比如鄭孝胥;有革命黨,比如于右任馬君武等。……推動歷史進程的人,絕不該以進步或保守這種一分為二的方式來衡量,而應該客觀對待。激進,未必就推動歷史進程,很可能只增加了社會發展的血腥和波動;保守,未必就拖后腿,他很可能保護了歷史文化原初的一些東西。鄭孝胥,端方等人長期以來被打進另冊,是忽略個體,對具體時段內個體心理歷程的無視。這樣的歷史,沒有絲毫的溫情,是堅硬冰冷的。可以這樣說,在一個沒落與重生交替的時代,體制內和體制外的人在共同推動歷史的進步。
二十世紀初葉,中國社會是一個大嬗變的時代,封建統治雖然沒落,封建思想卻依舊濃厚。大批的留日學生不滿日本政府頒布的《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而回國,有志之士決定在中國辦一所真正的培養民族人才的學校。這樣,中國公學在一批知識分子腦海中先產生了。
中國公學之創立,是欲在中國立一真正學術中心。真正之學術,首先在于學人有獨立人格,其次是思想之自由,沒有了這二者,學術仍舊是統治的附庸和裝飾。1906年4月10日中國公學在上海創立,學校實行自治制度,由學生和教員進行管理,即不設監督(校長),以執行部,評議部為核心。雖有鄭孝胥任監督的歷史,但鄭氏從不干涉校務,形同名譽校長,主事的還是評議部。校史上學生曾自辦“新公學”,亦是對當權者破壞學校自治傳統的維護。由此可見,該校一開始就有自由、自治之傳統。
中國公學的歷史,與胡適是分不開的。胡適作為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一個開風氣之先的人物,自始至終都有著擔當的自覺性。中國公學的立校之本,就在于擔當性的自覺,何為擔當的自覺性?首先要比時人更加清醒的意識到時代弊病所在,其次對這種弊病產生的根源有革除的決心。可以說,正是到胡適主政,中國公學才真正擁有了一個現代大學的靈魂。胡適于康奈爾大學讀書期間,英文老師亞丹曾問他,中國有大學嗎?此事對胡適觸動極大,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國無海軍,不足恥也;國無陸軍,不足恥也!國無大學,無公共藏書樓,無博物院,無美術館,乃可恥耳。我國人其洗此恥哉!教育之于國家,何其重要耶。他更在《非留學篇》一文中寫道,政府不知振興國內教育,而惟知派遣留學。其誤也,在于不務本而逐末。這些,是構成胡適終身學術精神的基礎,同時也是他教育精神的基礎。他一再提到“振學術”,“伸民氣”,就是想從教育上著手,從根基上來改變國家。
中國公學史最動人的地方其實不在其篳路藍縷的建校史,也不在它出了多少名人,而是它的大學精神。大學精神其實即國民精神,他是培養人格健全的國民之搖籃。“大學精神”聽起來好像很深奧,其實內容無非兩點,一個是獨立人格的培養,一個是對自由的堅守。如若不然,就是滿腹詩書的碩儒也不過是鄉愿,精明干練的青年也不過是犬儒。犬儒和鄉愿的典型特征是缺乏擔當,精于利用現成的一切達到個人目的。這種人古代有,現在也不少。二十世紀初葉,除了被西方新思想撞開心扉的那一群人外,幾乎神州大地皆為犬儒和鄉愿。大學精神就像一口銅鐘,在它的洪亮的鐘聲里,人們的思維被撞開了一點裂縫,滲進了一點自由的光的因子。中國公學,便是率先掛起這樣一口鐘的學校。
對于威廉曼徹斯特所著的《光榮與夢想》這本書,我早有耳聞。這本書從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上臺后到1972年的水事件,勾畫了整整四十個春秋的美國歷史,是一部生動的美國國家社會實錄。于是在近期我有幸拜讀了一番,當我翻開書籍的首頁,我就開始隨著書中的文字,慢慢的走近了一個國家的歷史,才開始在課堂歷史書上被簡單描述的事件中,在這本書中找到描繪相關歷史最為生動的細節。書中的一行行字,仿佛讓我聽到了那些被歷史滾滾車輪碾壓后,發出的微弱聲音。美國這個國家無疑是幸運的,那是因為它的歷史軌跡,在威廉曼徹斯特的筆下,再次有了鮮活的重現,讓我們可以從書中來解讀這個國家曾經遭受過得的苦難與奮斗的歷程,以及這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
當我翻閱著這本書時,書中的字里行間將美國四十年來細致而鮮活的歷史映入眼中,就如同一幅幅黑白畫面,不斷的將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當時社會生活的情景放映了出來。從書中一段段的文字中,我可以窺見當時美國的社會風貌,也可以看見美國政黨之間彼此的勾心斗角。當看見書中描繪的來自美國街頭流浪漢的咒罵,也可以看見白宮政要的指點江山,還可以看見某個未來總統的成長足跡。總之,美國四十年的歷史縮影在這本書的描繪下,顯得無比的生動和鮮活。
通過在百度的查詢,我知道作者威廉曼徹斯特是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對于作者來說,1932年到1972整整四十年的年代中,整個美國每天都是處處洋溢著變革的沖動和征兆。于是乎作者對于羅斯福新政的那段歷史,自然也充斥著狂熱的擁戴和極端的嘲諷。但是不管如何,歷史的風帆始終未變,還是一如既往的沿著軌跡向前。
書中開篇的第一部《應運而起》,就給了我很深的印象。在這第一部中,作者仔細的用文字描述了美國1932年經濟大危機、羅斯福總統上臺、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期間的歷史景象。書中描繪當羅斯福總統上臺后進行的新政,新政的發布也讓當時美國社會的走向,變得充滿了未知。而當時美國人民對于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也從開始狂熱的崇拜到反對派的質疑,這期間就是一個充滿著變革紛爭的過程。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先行的新政變革都是充滿著斗爭和代價的。只不過,在當時作為總統的羅斯福,奮力的想要推進新政,目的就是想帶領已經處于經濟大危機的美國脫離險境。其中各種驚心動魄的歷史情節,讓我從書中得以窺見當時美國那段最為蒼涼時期的全貌。
另外在書中,我還逐一的從"補償金大軍"風潮、經濟大蕭條、總統競選、二次世界大戰、原子彈爆炸、朝鮮戰爭、越南戰爭、肯尼迪遇刺身亡、尼克松卷入水事件,到近四十年來美國人的精神風貌、社會時尚、各階層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光榮與夢想》這本書讓我最為欣賞是,整本書都用十分細微的筆觸,將那個時期的美國社會講述的詳實無比,也最為真實的還原了當時美國國人那一段時期的歷史心情。歷史是由我們人類一點一滴所創造的,而書寫歷史就是回顧歷史,讓已經泯滅的歷史,借由書中的描寫再次的生動起來,于是歷史就有了生命,不再是遙遠而蒼白的。
《光榮與夢想》這部美國敘事史讀來不像尋常記憶中歷史書的枯燥乏味,布滿一條又一條時間線,是如小說般的情節跌宕。讀罷后,心中是疑惑、震驚。
震驚這竟然是美國,震驚強悍如美有這樣一段低迷、黑暗、迷茫、脆弱的時期;疑惑這樣的美國歷史怎么叫做了“光榮與夢想”,究竟何來的光榮,夢想也不過是奢求。正如威廉·華茲華斯在首頁所言“那如幻的靈光逃到那兒去了?那光榮與夢想,如今到哪兒去了?”對美國,情不自禁有了理解。
從一開始補償金遠征軍游行開始,階級性顯露無疑——生活優越的,事不關己;死里逃生的,水深火熱。為了逃避責任顯示出冷漠、自私,在鐵錚錚的事實面前編織謊言。那就是實打實的“一戰”老兵身份,被誣陷為想要不付出勞力、白白分一杯羹的流浪漢;那就是一群“胡鬧”的制造動亂分子。即使胡佛心中猶豫,麥克阿瑟代替他下達命令:士兵們對老弱病殘的“遠征軍”進行打擊鎮壓,伴隨著催淚彈大量投擲、軍棍劈頭蓋臉的砸下,河岸邊的遠征軍流浪者們的營地是一片火光。這一群,只想要取得本屬于自身利益的人遭受到如此的待遇。麥克阿瑟時候卻并未受到嚴重的懲罰。在股市崩盤、大蕭條盛行、到處都是失業的流浪漢時期,胡佛依然發表演說表示如今大部分美國人都過著衣食富足的生活,美國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政治家就可以和陰謀家、權術家畫上等號了。
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就職可謂臨運而生、臨危受命。期初,所有人都不看好這個因小兒麻痹癥變成跛子的"總統。他是真正想要為那些失去所有希望的農民、工人、中下層階級的民眾們做出改變的。他上任后,推出連續的法案,卻因為高等法院的保守派思想,最終一一被否決。經濟慢慢有了起色,道瓊斯工業指數也重回三位數,大家的錢袋鼓了起來、孩子們又可以重回學堂。社會上對羅斯福的批判卻愈演愈烈,評論家大罵他的假面、媒體新聞指責他無所作為。輿論下的事實彌足珍貴,民眾的雙眼卻是雪亮。即使共和黨擁有在羅斯福努力下活躍起來的經濟中聚集起來的多出一倍的競選預算,即使有眾多信徒的庫格林與天才般的魔鬼休伊·朗,羅斯福依然以1100萬票的差距力壓競爭者。因為他無時不刻放在身邊的電話隨時接受民眾的抱怨、解決他們的問題,因為他每一次親和、溫暖的爐邊談話通過電波送到每家每戶,因為他的政策都是真真正正為了窮人的利益,大家將他視為黑暗中的唯一晝光。富蘭克林·羅斯福,就是人民的上帝。
從1932年羅斯福新政到1972年尼克松垮臺,《光榮與夢想》生動地描述了近四十年的美國歷史,涵蓋了美國經濟、政治、軍事、娛樂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能讓我們意識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成為所謂的“天選之國”并不是一建國就有的,它也經歷了種種的危機和矛盾,也有公眾對政府的不滿和積怨,甚至瀕臨破裂的邊緣,美國的發展歷史為我國的現有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范本。
首先,該書描述的并非是經歷,而是人性,意思是說,作者威廉。曼徹斯特會站在每一個歷史人物的視角上去分析他的所作所為的理由和顧慮,正是他的這種負責任的態度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歷史人物,他們也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羅斯福會有極度自負的時候,杜魯門會因為女兒的受侮辱而大發雷霆,肯尼迪明知登月計劃費時費力但是為了國家的臉面還是要進行。我們會意識到,每個人做出的事情和選擇都是有限理性的,區別在于偉人會在關鍵時候堅持自己的理性不會輕易放棄,而我們容易輕信別人,變得隨波逐流。只有擁有堅定的信念和意志力,我們的事情才會最終開花結果。
其次,美國社會上發生的很多事情,我們都會感到似曾相識,的確,這正是在我們國家發生的現實。從青少年對現實的不滿,對政府的議論,到中產階級對老板和普通平民迥然不同的態度,再到上層階級很多違法的事情,這些正是社會階層進行流動和分層的真實體現。隨著一個國家的快速發展,這個社會的結構會因為適應不了現實需要而進行解體,從而出現新的社會階層。而當社會發展緩慢時,階層出現固化,人民不滿情緒增加,矛盾會大量出現,這個才是考驗一個政府執政能力的關鍵時期。人們都希望用一個簡單的思路或者方法去解決現實中的復雜問題,他們會對殘酷的現實感到憤懣和絕望,政府需要做的是引導社會的輿論和思想,不能讓別有用心的人對社會不滿情緒進行誤導,削弱社會結構,造成社會混亂,同時還要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讓老百姓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這是生死攸關的大事。
最后一點令我憂心的是,作者提到的大學生教育的問題,讀起來讓人不寒而栗,大學生在象牙塔里養成了良好的懷疑態度和研究方法,但是進入現實社會卻要求這些學生放棄自己的懷疑態度去接受現實的條條款款,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因此在60年代的美國有很多青年人對現實感到絕望,沉迷于毒品、性交、暴力等事情,形成了所謂的“嬉皮士”一代,還有大量的青年人加入了分裂勢力,如穆斯林的“黑豹黨”等,青年人對現實社會的反抗嚴重削弱了整個社會的活力和潛力。
因此我們在大學生教育中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讓他們對競爭激烈的社會充滿希望而不是絕望,否則學生群體的不斷龐大一定會對社會的穩定性產生嚴重影響。教育不能當做解決一切問題的良藥,不能被宗教化,我們應該理性看待學生教育,讓學生真正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抱有功利的心態去追求“成功贏家”的人。
推薦訪問: 讀后感 光榮 夢想 光榮與夢想讀后感800字 光榮與夢想作文1000字 輝煌與夢想讀后感2000字 光榮與夢想心得體會 光榮之路觀后感1000字 光榮讀后感100字 夢想是生命里的光讀后感400字 光榮與夢想好句摘抄 光榮與夢想讀書報告 光榮與夢想讀后感1500上一篇:寓言讀后感4篇
下一篇:龍應臺目送的讀后感受5篇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習近平同志先后擔任河北正定縣委副書記、書記。《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習近平正定足跡》用一個個樸實無華的故事、一幕幕親切感人的場景,真切再現了習近平同志和正定人民“一塊苦、
《望洞庭》讀后感自從我讀了望洞庭以后,覺得作者劉禹錫寫的太好了,尤其是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描寫的洞庭湖的樣子真是太好了,太美妙了。從我8歲的時候
《讓我陪你重返狼群》讀后感假期,我讀了《讓我陪你重返狼群》這本書,這本書讓我了解到狼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和對待家人的情感。這本書講的是作者李微漪在草原上
《自己》讀后感暑假里,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做最好的自己》,它的作者是李開復,以往的微軟全球副總裁。他的這本《做最好的自己》講述了人生道路上應當注意的要點。
《金翅雀》讀后感是什么讓動物臨近滅絕的邊境?是什么剝奪了動物的自由?答:人類!今天,我再一次閱讀了短文《金翅雀》,再一次被深深觸動了:金翅雀去外面覓食,回窩
怪老頭兒讀后感晚上,我合上《怪老頭兒》這本書,不禁感慨萬分。這本書主要講了怪老頭兒年紀這么大,還有一顆年輕的心。他的 趣事有很多。他從汽車上一邁腿就下來了,
指尖的太陽讀后感讀《指尖的太陽》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這本書屬于少年紅色經典系列,講的是發生在紅軍長征即將結束前的故事。它描述了一支特殊的隊伍和一群特殊的人
《往事》讀后感當代女作家冰心,最佳作品之一《往事》,讓我讀后倍感至深揮筆而言……《往事》之作語荷花,文章不長語句含義深深,句句沁人心扉: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圍
愛迪生的故事讀后感暑假,爸爸給我帶回來一本《愛迪生》。我是看的津津有味,愛不釋手。愛迪生是我最喜歡的發明家之一,他為人類發明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小時候的愛迪生
初一以簡愛為主題的讀后感《簡愛》一反傳統小說做女主角、以浪漫動人的愛情傳奇為故事的舊格式,而是寫出來了一個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與不公平命運抗爭的故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