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讀墨子《非攻》有感
讀墨子《非攻》有感
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魯國人,墨家學派創始人。他出身于手工業者,能制造機械,也通曉軍事,是我國古代極為重要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軍事家和軍事工程師。墨子生活時期正值春秋戰國之際,當時的統治階級為了爭權奪利,相互間進行了多次殘酷的戰爭,強之劫弱,眾之暴寡。列國割據,征戰不休。墨子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講學,創立與儒家相對立的墨家學派。墨子長期奔走于各諸侯國之間,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其中《非攻》就是他重要的政治主張。
“非攻”思想有以下特點:首先,“非攻”以“兼愛”為其理論基礎,是墨子為解決當時國家之間矛盾,實現其理想的必然結論;
其次,“非攻”以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是人民的理論;
再次,提出了處理國家間關系的一個基本準則,得到了弱小國家的支持。當時的戰爭不僅在大國間進行,也在大國與小國、強國與弱國、小國與小國、弱國與弱國之間進行。“非攻”對大國和強國,尤其對好戰的君王是一個約束,對小國與弱國則是一個保護,得到了他們的積極響應。當時“非攻”在制止戰爭,減輕人民痛苦等方面確實發揮了相當作用。
“非攻”,思想譴責進攻的戰爭,也就是反對侵略戰爭,反映了小生產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這是墨子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但“非攻”不是一般的“非戰”,而是反對侵略者發動的攻伐無罪之國的戰爭,可以說是后世反對非正義戰爭的淵藪;
而對于討伐暴虐害民的有罪之國,墨子不稱“攻”而稱之為“誅”,他是贊同的。至于抵抗侵略者的防御性戰爭,墨子不僅不反對,而且是竭力支持的。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非攻”思想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征,墨子所處的是諸侯相互攻伐吞并,爭霸的時代。只是處于這樣的時代,墨子看到了侵略性戰爭給各諸侯國人民帶來的毀滅性災難,所以提出“非攻”的思想
來譴責進攻戰爭,來反對浸略性戰爭。
墨子的“非攻”思想是通過全篇論證攻伐別國的行徑大為不義,以及對這種不義行徑的贊譽之荒謬。墨子首先對“利”提出了疑問,是因為它上能符合天帝的利益,而且中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并且下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才這么稱道它嗎?然后通過以盲人和正常人為例,指出這世上雖有“利”的名稱,但人們卻往往沒有去考察它的實際存在。說盲人和正常人都能說黑色與白色的名稱,但盲人卻不能分辨出實際物體的黑白顏色。隨后講古代的智者在為天下考慮時,必定能順時考慮事情的利益,然后再去做。他就近取譬,層層類推,一環緊扣一環,先舉日常生活中是非顯而易見的一些事例,以引出一個判斷標準,然后再根據這個標準論證攻國為什么不義,贊譽攻國為什么荒謬。墨子以“入人園圃,竊其桃李”、“攘人犬豕雞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以至于“殺不辜人”等“不義”之事為例,再三論證如果一個人損人越多,他的不仁也就更突出,其罪過也就加重的道理。進而論斷:如果人大規模地去攻打別國,而對此“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這樣顯然是十分荒謬的,是混淆黑白、顛倒是非的,這樣就有力地突出了“非攻”的主旨。接下來又用一段進一步以類推的手法論證攻國之大不義,以殺人為例,從殺一個人到殺十個人、百個人,便是十倍、百倍的不合道義。天下的君子都要懲罰殺人的行為。再轉到攻伐別的國家的更大罪行。最后以不辨黑白,不辨甘苦做比喻,駁斥贊成攻伐他國者,歸結到“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都非常具有說服力,都
在傳達這“非攻”這一政治思想。墨子堅信只有“非攻”才能避免“攻國”的危害性,才能避免百姓饑寒凍餒,才能避免荒廢百姓耕種,才能避免“殺人多必數萬寡必數千”的大量死亡, 才能避免因戰亂而影響人口的生育與繁殖。為了使世界和平、人人兼愛、豐衣足食,必須“非攻”。
在文章中,幾段好攻伐之君與墨子的對話描寫的很精彩,把墨子如何反駁好攻伐之君無理的掩飾之詞刻畫的淋漓盡致,從中足以顯示墨子的聰明才智不同一般。最后墨子做了總結,認為天下的王公大人士人君子,內心想謀求天下人的利益,鏟除天下人的禍害,從而引發的頻繁的征伐,實際上是天下最大的禍害。
我們再拿“非攻”的思想來看近現代的中國,面對列強的浸略戰爭,中國人民奮起反抗,最終取得勝利。不管是抗日戰爭,還是同國民黨反動派的內戰,都體現著“非攻”的思想,浸略戰爭和反動戰爭最終是要失敗的。“非攻”這種自強不息的自衛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中華民族得以生存不息的重要依據之所在,這種精神是一種正義精神與和平精神。
在看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題告訴我們,不正義的戰爭最終只會害人害己,持強凌弱,非君子行徑,大有不義之嫌,最終是要失敗的。墨子的“非攻”觀是維護世界和平的極為重要的武器。
從政治和哲學意義上看“非攻”也可稱為和平主義,人道主義的先導。“非攻”論之本質是讓他人無憂無慮地生存,這里體現了一種深刻的人道主義精神,一種對他人生命的深切愛護和終極關懷。
“非攻”的思想啟示人們堅持正義,保君子之節,行君子之徑,存君子之仁義。我們在做事前應該三思而后行。不貪圖利益,不損壞他人利益才是我們應該遵循的原則,否則只會損人不利己。
篇二:墨子讀后感
對《墨子》的讀后感
讀《墨子》一書,也必須承認墨子本人的博學,因為其中包括了很多東西,例如,政治、軍事、哲學、自然科學。對于政治中的兼愛非攻我感觸頗深,他讓我想起了民主這個名詞,君臣、父子、兄弟都應平等的相互關懷,對于社會上的民生問題,窮人與富人之間的矛盾,為官者與平民者之間的矛盾等等都是相互缺少關懷的結果。
對于墨子的“天志明鬼”我是很不贊同的,因為可能我是一個無神論者,所以把這個缺點歸咎為當時人們對自然認知的局限性。但書中所提的人民擁有權力來反抗不義的政府,讓我更覺得這是一個進步。因為從古至今無論哪個人謀反都被認為是亂臣賊子,我們看看岳飛的一生就會明白什么叫做愚忠。
在談論尚賢者時,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現在國家的公務員考試制度,擇優為官的原則。對于“官無常貴、民無終賤”,這一主張我非常的贊同,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個農民出身,現代社會中所謂的英雄不問出處,和幾千年前墨子的言論相照應。感覺這不僅僅是一個巧合,而是歷史的傳承,也是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寫照。更是對現在所有努力學習的貧苦學生的一種勉勵。
節用節葬這一點更符合現在所提倡的節約型社會,看看現代社會的富二代浪費自己的長輩用鮮血換來的基業。不懂得什么叫做節儉,難道他們忘了么?富貴不過三代!接著看看墨子的另一種思想,不得不承認的是他開創了中國第一個邏輯學思想。
《墨子》的守城篇,里面的內容更是讓我驚嘆不已,沒有想到的是,在兩千多年前墨子對光學、數學、力學等自然科學的探討能夠和軍事科學有機的結合起來,讓人倍感意外,唯一可惜的是這一碩果沒有被傳承下來。
現在社會中,我們總是強調一個名詞,就是和諧。《墨子,兼愛》強調“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值得我們深思的就是現在的人們,又有多少人能成為“仁者”,在經濟的浪潮下更多的人想成為“利者”,而非“仁者”。我只希望大家能多讀一讀《墨子》,學會做一個仁者。
我們不得不談一談墨子本人,一個擁有著黝黑的面孔,衣衫襤褸的獨行俠。曾經拜讀在儒家的學派中,但是儒家的“忠孝義信”,對于擁有著反抗心理的墨子來說并不適合,因為墨子曾經是一個劍客,他所追求的是義重于一切,再看一看他自己組建的墨家軍保護弱小的行為,這充分的證明了他的為人。《墨攻》這部電影就是對墨家軍最好的呈現。
墨子在談論戰爭中所說的不戰而去屈人之兵,在未開之時把它消滅在萌芽之中,此前我總認為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現在改變了想法,其實最好的防守就是告訴對手我們很強大,你最好不要輕舉妄動。他對于兵器的改造讓我佩服,他的墨家軍更讓我認為是中國最早的特種部隊。他的國防理念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現在我們看看春秋的幾大學派,儒家太過于愚腐,又有些空想。如果遇不到明智的君主國家就會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道家,太過于碌碌無為,總是追求自己的個人修養,無益于廣大民眾,更無益于國家。法家,太重于個人的權力之爭,而墨家綜合各家之所長,唯一的缺點就是鬼神之說,但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在遙遠的古代所謂的神靈無非就是正義的使者。
一本好書可以改變墮落的靈魂,更可以改變世界,如果漢武帝獨尊墨家,現在的歷史將會被改寫,就不會出現中國屈辱的百年。在未讀《墨子》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無組織無紀律的人,現在為了所謂的仁者而奮斗,因為我始終相信歷史中傳承的一句話——仁者無敵。
篇三:兼愛非攻
兼愛非攻
——《墨子》讀后感
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辱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記得小時候,我無意間從書架的最底層摸到一本古樸的線裝書,這便是我與墨子的第一次“邂逅”。但這第一次似乎并不大美妙,因為從那黝黑的臉上我看不到一點情感,只有“守不竟,即赴死”的嚴苛與冷酷
但終究,我沒有放下這本書,而是日益被它吸引。“天下之人皆相愛,則強不執弱,眾不劫寡”——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散發著一股奇特的稻香。于是每每書頁翻動,我便仿佛回到那個人人“交相虧賊”的紛繁亂世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一個動蕩的時代,但中國文化卻奏起輝煌的樂章,進入一個百家爭鳴的階段。這是一個星光燦爛、群星閃耀的時代,孔子、墨子、老子、韓非子、孟子、莊子??諸子百家各行其道,彼此批駁,相互詰難,這段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的時代。天下大亂,群雄割據,各國君王誰人不想稱霸,個個求賢若渴,為兼并戰爭積累人才基礎,因而看中了墨家思想中的“尚賢”,紛紛尊崇墨家,卻是斷章取義,只顧“尚賢”而忘了“兼愛非攻”,尚賢終不過是個幌子罷了。即便是漢初的重道以及綿延幾千年的尊儒也都只是統治階級的維護統治工具罷了,道家的“無為”只能讓君王更好的說服他的子民們不要以下犯上而應順應天意,而儒家的“禮”則為封建等級的劃分與封建秩序的維護提供了理論的依據。諸子百家的思想,各有各的優勢,每個門派的學說都是一番別異的風景,而真正成為勝者的是儒家,儒家思想也成為了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因為這些,孔子堂而皇之的成了先秦諸子的代言人。然而,二十一世紀的我卻更尊崇墨子,這位出身草根、為百姓著想的先秦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
不可否認的是儒學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千年歷史上占據著無人匹敵的地位,有其積極意義,但儒家文化畢竟代表的是農業社會、封建社會文明,隨著工業化、現代化的到來,儒家思想中的消極因素暴露的越來越明顯,中國近代的落后、被動挨打原因有許多,但究其本源,和儒家的消極因素的消極影響有著不可開脫的關系,甚至,這些消極因素對現代社會依舊影響頗深。
墨子早期師從儒家,曾跟周官史角的傳人學習周禮,“修先圣之術,通六藝之倫”。但后來逐漸對儒家的煩瑣禮樂感到厭煩,認為禮樂太過奢華,靡葬則耗財,儒家根本就不體諒下層百姓的疾苦與無奈,最終“背周道而用夏政”,舍掉了儒學,“法夏宗禹”,創立了自己的墨家學派。墨家思想可謂獨樹一幟,“天
下皆白,唯我獨黑”,墨子是諸子百家中少有的真正為百姓著想的人。墨子從不掩蓋自己的立場,他要代表“苦似刑徒”的賤民階層,然而正是因為站在社會低層大眾的立場,對于上層社會的秩序理念有一種天然的隔閡。因此墨家似乎從一開始就注定要沉默在歷史的長河中。
墨家思想可總結為兼愛、非攻、尚賢、節儉。
《兼愛》篇說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儒家“仁愛”的前提和目的,都是禮,也就是重建周禮所鋪陳的等級秩序。在儒家看來,如果社會沒有等級,世界就成平的了,何來尊嚴,何來敬畏,何來秩序?但在墨家看來,世界本來就應該是平的,只有公平才有所有人的尊嚴。在平的世界中,根本不必為了秩序來敬畏什么上層貴族。墨子認為,儒家的愛,有厚薄,有區別,有層次,集中表現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又有親疏差異,其實最后的標準是看與自己關系的遠近,因此核心還是自己。這樣的愛,是自私之愛。這一點,我非常贊同!他主張“兼愛”,也就是祛除自私之心,愛他人就像愛自己。這才是真正的“推己及人,仁者愛人”這種無差別的“兼愛”卻遭到仁義的孟子的挖苦,說墨子“無君無父,無異禽獸。”相反到了近代孫中山先生在《明報》中,故意不理會孔子、孟子、老子、莊子,而獨獨把墨子推崇為平等、博愛的中國宗師。由此可以看出墨家的進步性和儒家的狹隘性。
“彼非所謂攻,謂誅也”,“非攻”反映了墨家學派反對發動不義之戰的和平愿望。”兼愛”主張天下人互愛互利,不要互相攻擊,這就必然要主張”非攻”。當時兼并戰爭劇烈,百姓都希望社會安定,墨家代表了他們要求停止戰爭的愿望。看來墨子是一個希望能和平統一天下的理想家。墨子“非攻”,但并不反對防御戰。《公輸》篇中記載,公輸班為楚國制造了攻城的云梯,強大的楚國準備用云梯去攻打弱小的宋國。墨子聽到這個消息,急行十天十夜,冒著生命危險去游說公輸班和楚王。并早派了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帶著守御工具,幫助宋國守城。就這樣墨子用實際行動制止了楚國攻打宋國,及時平熄了一場即將發生的戰禍。其實,墨子并非為了宋國君王的金銀賞賜抑或感恩戴德,而是為了解救兩國的百姓,以免生靈涂炭。幾年前有部電影叫《墨攻》,塑造了一個墨者革離的形象,
衣著簡樸,不求名利,四處奔走,為了宣傳非攻思想,阻止戰爭,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我想,當年的墨子就是如此吧。墨子“非攻”,卻也不反對“湯伐桀,武王伐紂”那樣的戰爭。所謂“攻伐有義與不義之分,亦即兼與別之分,愛人利人為義,害人殺人為不義。”攻伐的義與不義是攻伐的道德標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子墨子曰:“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
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墨子的尚賢思想,明確而實際,不論等級,不分貴賤,唯才是舉,這一思想是非常有進步意義的,不禁嘆曰“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梁啟超先生更是在《新民叢報》上斷言:“今欲救亡,厥惟學墨”。細細比較眾家的思想,墨家思想的確更有利于當今中國的發展,更符合時代要求。根本上看,墨家正是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
愛是出自肺腑的最真摯的情感,是一種純潔無私的奉獻,是人間最寶貴的價值。兼愛精神就是無私精神“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
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這種愛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愛。我們構建的和諧社會,要的是一種博愛,不是儒家有等級有差別不徹底的愛,而是墨家的“兼愛”, 事實上,”兼愛”說在當代已經開始有宣傳和實踐。比如“我愛人人,人人愛我”口號,我們開展的義工、志愿者活動,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中國的經濟不斷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防軍事能力不斷加強,導彈,四代機,航母,這些武器本是一個大國國防必不可少,卻成了西方世界鼓吹“中國威脅論”的借口。中國的領導人不止一次明確中國的國防戰略是防守體系,世界五個有核國家中只有中國明確承諾并始終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抗日戰爭,與印度、越南交戰,抗美援朝中國從來不侵略,也不首先開戰。這正是受到墨家非攻思想的影響。非攻并不等于非戰,而是反對侵略戰爭,注重自衛戰爭。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表現為節約社會、國家物資、消耗、人力等費用、資源的行為,這種思想是出于對社會的腐敗糜爛的憂患,浪費無度的痛惜,“用材不費,民德不勞,其興利多也。”反觀現代,一些地區有大量的失業工人、低收入家庭,農村九年制義務教學也難以保障,形象工程卻富麗恢弘,豪華的政府大樓,特權車,高居不下的“餐飲費”,場面宏大的歡迎、歡送會??這些“肉
食者”真應該好好反省反省。
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墨家有著“擊亦鳴,不擊亦鳴”的勇者精神,這與儒家“不擊則不鳴”的明哲保身之道和道家消極避世、無為而治恰恰相反。國是人民的國,人民就應該當家作主,人民就應該積極維護國家的利益。
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而墨子卻是集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于一身。雖然儒、墨并稱先秦兩大顯學,并在之后的幾千年封建社會里儒家得到統治階級的大力支持,然而今天我們時代要求我們既要重視道德修養又要注重自然科學素養。儒家思想的局限性造成了其重禮輕科的特征,墨家卻不同,墨子本身就是一位科學家,據說他能在頃刻之間將三寸之木削為可載300公斤重的軸承。他利用杠桿原理研制成桔槔,用于提水。他還制造了轆轤、滑車和云梯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不斷的科學創新,才能促進社會的不斷發展。
墨者,黑也,墨子曾言“天下皆白,唯我獨黑。”墨家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便注定了他得不到統治階級的擁護,甚至會招致禍端。墨家文化如日中天的日子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如今留下的只是一部殘缺不全的《墨子》和種種神秘的傳說,但墨家的精神永遠不會消亡,因為它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它將永遠流傳。我們這個時代是需要一種精神力量,一種文化力量,我,看到了墨家的光芒——兼愛非攻,閃爍在諸子百家的星空,如北極星般引領著現在的我們,邁出時代的步伐。
更多文章關于讀后感 兼愛 兼愛非攻是什么意思 兼愛非攻的讀后感 兼愛非攻的感想 的相關文章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和網友約稿,如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推薦訪問: 讀后感 兼愛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習近平同志先后擔任河北正定縣委副書記、書記。《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習近平正定足跡》用一個個樸實無華的故事、一幕幕親切感人的場景,真切再現了習近平同志和正定人民“一塊苦、
《望洞庭》讀后感自從我讀了望洞庭以后,覺得作者劉禹錫寫的太好了,尤其是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描寫的洞庭湖的樣子真是太好了,太美妙了。從我8歲的時候
《讓我陪你重返狼群》讀后感假期,我讀了《讓我陪你重返狼群》這本書,這本書讓我了解到狼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和對待家人的情感。這本書講的是作者李微漪在草原上
《自己》讀后感暑假里,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做最好的自己》,它的作者是李開復,以往的微軟全球副總裁。他的這本《做最好的自己》講述了人生道路上應當注意的要點。
《金翅雀》讀后感是什么讓動物臨近滅絕的邊境?是什么剝奪了動物的自由?答:人類!今天,我再一次閱讀了短文《金翅雀》,再一次被深深觸動了:金翅雀去外面覓食,回窩
怪老頭兒讀后感晚上,我合上《怪老頭兒》這本書,不禁感慨萬分。這本書主要講了怪老頭兒年紀這么大,還有一顆年輕的心。他的 趣事有很多。他從汽車上一邁腿就下來了,
指尖的太陽讀后感讀《指尖的太陽》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這本書屬于少年紅色經典系列,講的是發生在紅軍長征即將結束前的故事。它描述了一支特殊的隊伍和一群特殊的人
《往事》讀后感當代女作家冰心,最佳作品之一《往事》,讓我讀后倍感至深揮筆而言……《往事》之作語荷花,文章不長語句含義深深,句句沁人心扉: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圍
愛迪生的故事讀后感暑假,爸爸給我帶回來一本《愛迪生》。我是看的津津有味,愛不釋手。愛迪生是我最喜歡的發明家之一,他為人類發明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小時候的愛迪生
初一以簡愛為主題的讀后感《簡愛》一反傳統小說做女主角、以浪漫動人的愛情傳奇為故事的舊格式,而是寫出來了一個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與不公平命運抗爭的故事。作